《枫树上的喜鹊》教案7.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76158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4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枫树上的喜鹊》教案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枫树上的喜鹊》教案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枫树上的喜鹊》教案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枫树上的喜鹊》教案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枫树上的喜鹊》教案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枫树上的喜鹊》教案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枫树上的喜鹊》教案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枫树上的喜鹊》教案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枫树上的喜鹊》教案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枫树上的喜鹊》教案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枫树上的喜鹊》教案7.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枫树上的喜鹊》教案7.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枫树上的喜鹊》教案7.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枫树上的喜鹊》教案7.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枫树上的喜鹊》教案7.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枫树上的喜鹊》教案7.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枫树上的喜鹊》教案7.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枫树上的喜鹊》教案7.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枫树上的喜鹊》教案7.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枫树上的喜鹊》教案7.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枫树上的喜鹊》教案7.docx

《《枫树上的喜鹊》教案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枫树上的喜鹊》教案7.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枫树上的喜鹊》教案7.docx

《枫树上的喜鹊》教案7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文(三)9枫树上的喜鹊人教(部编版)

9《枫树上的喜鹊》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枫树上的喜鹊》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对村子渡口旁一棵枫树、一个喜鹊窝、喜鹊阿姨和喜鹊弟弟的描绘,展现出童年生活的美好画面,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对喜鹊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全文共13个自然段。

第1-4自然段四次写“我喜欢”:

我喜欢那棵枫树,我喜欢那个喜鹊窝,我喜欢喜鹊阿姨,我喜欢喜鹊弟弟。

作者通过这四种事物,勾画出童年生活的美好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喜鹊的喜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第5-13自然段写我去“看望”我的喜鹊弟弟的情景:

我看见喜鹊阿姨教喜鹊弟弟唱歌、做游戏、学拼音字母,还有看日出……其中,重点写了学拼音字母和看日出两个情景。

“鹊!

鹊!

鹊!

”“鹊,鹊,鹊……”“鹊!

鹊鹊鹊?

”“鹊!

鹊鹊!

鹊鹊鹊!

”作者抓住这四种叫声,描绘了喜鹊阿姨和喜鹊弟弟,一个教一个学,一个问一个答的生动画面。

一个“我知道”,两个“我懂得”,渗透了作者的想象,表现了作者与喜鹊阿姨和喜鹊弟弟心灵相通、亲如一家的温馨情景,体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我真高兴啊!

”这个感叹句,表达了我为喜鹊弟弟的成长而高兴、我为读懂了喜鹊阿姨和喜鹊弟弟的心声而自豪的情感。

  课文有两幅插图。

第一幅插图中清澈的河水、停在渡口的渡船、大枫树、喜鹊的窝、六只小喜鹊共同构成了课文第1-4自然段描绘的画面,淡淡的中国水墨画风平铺于页面,作为文本的背景,色彩淡雅,枫树只露出半边树干和部分树冠,让画面意境具有延展性,更能引发学生的想象。

第二幅插图呈现在文本上方,描绘的是早上太阳从渡口对岸山岗后面升上来的情景,呼应了课文9-12自然段的内容,为学生读文想象营造了情境。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读通顺读得有感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特别是散文的语言表达风格,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可以紧扣“我喜欢”的情感线索,引导学生用心、用情去触摸语言文字,难点处适时范读,教学生读好长句。

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读写结合,融会贯通。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都和“想象”这个语文要素有关。

二年级以来与“想象”有关的语文要素已经出现了两次,分别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和“读句子想象画面”,本课是第一次提出了“运用学到的词语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这是对学生提出了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能力要求。

“运用学到的词语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强调词语从积累到运用的过程,强调学生从“想”到“感受”再到“写”的过程。

教师可以采用看、读、演、写与想象融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会迁移运用。

  教学目标:

  1.认识“渡、荫”等9个生字;会写“伞、姨”等8个字;会写“好像、说话”等9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喜欢的是什么。

  3.能根据情境展开想象,把自己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教学重点:

  1.正确识字、写字。

  2.能根据情境展开想象,把自己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教学难点:

  1.默读课文,能说出“我”喜欢的是什么。

  2.能根据情境展开想象,把自己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生活激趣,导入课题

  

(一)生活激趣

  1.播放喜鹊的叫声,相机引出喜鹊,板书“喜鹊”。

  2.联系已有学习经验:

我们一年级学过《树和喜鹊》这一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喜鹊?

  学生介绍喜鹊,老师相机补充。

  

(二)导入课题

  1.教师介绍:

喜鹊喜欢把窝搭在高高的大树上,枫树也是喜鹊常常安家的地方。

  补充板书,完善课题。

指名读课题。

  2.教师简介作者:

《枫树上的喜鹊》是著名作家郭风爷爷写的。

这里的枫树,是郭风爷爷家乡渡口旁的那一棵枫树;这里的喜鹊,就是那棵枫树上住着的喜鹊。

  齐读课题。

  二、多法识字,了解课文内容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出示“学习提示1”要求:

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后双横线里的字,哪些字是你已经认识的?

不认识的字要多读几遍。

  学生根据学习提示自主学习。

  

(二)自主合作识字

  1.交流反馈,了解学生识字基础。

  学生交流已经认识的字,教师对学生自主识字方法予以肯定。

  2.认读“渡”字,读相关词语,了解方位。

  

(1)学生交流用什么办法记住“渡”字。

  根据学生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利用形声字拆分法识记:

三点水是形旁,表示“渡”的意思是“横过水面”;“度”是声旁,表示“渡”的读音。

  

(2)请学生找出文中含有“渡”字的词语,自学“渡”字。

  (3)相机出示词语:

渡口、渡船、渡口旁、渡口边、渡口对岸。

  指名读,齐读词语。

  (4)将词语还原到情境图中,了解“渡口、渡口旁、渡口对岸”这几个方位。

  出示情境图,指一名学生上台在电子白板上操作,选择词语在图上对应的位置,课件中词语移到相应位置。

  3.读好写枫树的词语,学写“伞”。

  

(1)渐进式读词语,初步感受枫树形象。

  出示枫树近景图,教师描述:

你们瞧!

就在渡口旁有一棵枫树,它像什么?

  指名说。

  教师评价,出示词语卡片“一把太阳伞”。

  指名读。

  教师引导:

这是一把什么颜色的太阳伞呢?

  词语卡片拉长,相机出示“一把绿色太阳伞”。

  指名读。

  教师评价:

词语连读得真好!

像一把什么样的绿色太阳伞呢?

  词语卡片拉长,相机出示“一把很大又很高的绿色太阳伞”。

  教师范读。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

这么长的词语,自己试着读一读,读连贯。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2)指导学生借助形声字的偏旁,识记“荫、蔽”

  出示词语:

绿荫、遮蔽

  指名认读词语。

  教师评价:

“荫”字整体认读音节读得好,词语连读得棒。

  齐读两个词语。

  出示生字“荫、蔽”,引导观察:

仔细观察这两个字,你们发现了什么?

  指名说,教师相机评价:

都是草字头,都与植物有关;都是形声字,草字头表义,另一部分表音。

  字回到词语,齐读“绿荫”“遮蔽”。

  (3)学写“伞”字。

  出示生字:

“伞”,学生自主发现“伞”字和伞的外形相似。

  教师范写“伞”,提示书写要领:

先写上面的撇和捺,撇捺都是从竖中线起笔,撇捺舒展,左右对称;点撇也是左右对称,向中聚拢;横平,竖直。

  学生描写,教师巡视指导。

  4.在词语中认读前鼻音和后鼻音的生字,学写“母”。

  

(1)出示两组词语:

拼音字母、答案。

  撑着渡船、山冈、懂得。

  指名读词语,教师指导读好前鼻音和后鼻音的生字,词语连读。

  

(2)出示生字:

“母”,结合象形字的特点识记“母”字。

  跟着课件,书空“母”字笔顺。

  教师范写“母”,提示书写要领:

竖折向左再转弯,横折勾向左与它紧相连,点横点,注意长横摆中间。

  学生描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1.教师提问:

读了课文,你们知道了些什么?

  2.学生交流。

  3.教师相机评价,肯定学生学习收获并作简要梳理。

  三、融情于境,自主感悟

  

(一)默读课文1-4自然段,提取主要信息

  1.出示“学习提示2”要求:

默读1-4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含有“我喜欢”的句子。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强调默读要求。

  3.交流反馈,整体梳理:

四个含有“我喜欢”的句子。

  指名说。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在电子白板上勾画句子。

  教师引导学生查缺补漏:

这四句话大家都画出来了吗?

把画漏的地方补上。

  全班同学对照电子白板,自我检查勾画句子。

  

(二)以“我喜欢”为线索,读中悟情

  围绕四个含有“我喜欢”的句子展开学习。

  1.学习第1自然段。

  

(1)教师范读,引发思考:

“我”喜欢的是什么?

  

(2)运用抓关键词、创设情境补白想象的方法,指导读好第1-3句,读中感受“我”很喜欢枫树。

  (3)指导读第4句,感受“我”对喜鹊窝喜欢极了!

  2.学习2-4自然段。

  

(1)思考:

除了枫树、喜鹊窝,我还喜欢什么?

  学生交流:

我还喜欢喜鹊阿姨和喜鹊弟弟。

  

(2)学习写喜鹊阿姨部分,抓“说话”猜语言,读中感受“我”对喜鹊阿姨的喜爱和逐步亲近。

  质疑引发思考:

是的,我喜欢站在枫树下,抬头看喜鹊的窝,我常常觉得喜鹊会跟我说话。

咦?

只有人才会说话,喜鹊会说话吗?

  出示喜鹊在树上情景图。

  创设情境一:

清晨,我背着书包经过渡口,你猜她会跟“我”说什么呢?

  学生想象,指名发言。

  创设情境二:

天快黑了,我砍完柴路过渡口,她又会跟“我”说什么呢?

  学生想象,指名发言。

  出示第2自然段第2句话。

  教师指导朗读:

是哦,她会跟我说话,我像童话书里那样称她喜鹊阿姨,多有意思啊!

该怎么读这句话呢?

大家自己练一练。

  学生练读,教师相机评价,指导朗读。

  齐读这句话。

  (3)学习写喜鹊弟弟部分,抓“发现”猜心情,读中感受“我”对喜鹊弟弟的喜爱和逐步亲近。

  描述文本情境:

上个星期天早上,我正要撑着渡船到对岸的树林里去打柴,发现喜鹊阿姨的鸟窝里有六只小喜鹊了。

发现喜鹊窝里有六只小喜鹊了,“我”会是什么心情?

  启发学生体会作者心情,指多人发言。

  相机出示句卡“我真是喜欢极了。

  教师引导:

对这六只小喜鹊,我真是喜欢极了。

  指名读。

  出示第4自然段,教师范读。

  指名读,教师相机评价,指导朗读。

  齐读。

  (4)喜鹊阿姨和喜鹊弟弟两部分联系起来读,体会“我”对喜鹊的喜爱和把喜鹊当成家人的情感。

  出示句子:

  我常常觉得喜鹊会跟我说话,我像童话书里那样,在心中称呼她喜鹊阿姨。

  我真是像童话书里那样,在心中称呼他们喜鹊弟弟。

  对比朗读,男女生读两句话。

  (三)整体回顾,引发共鸣

  1.梳理四个“我喜欢”,构建画面。

  播放音乐营造氛围,教师手指黑板小结:

我们村的渡口旁有一棵枫树,我很喜欢它。

枫树上有一个喜鹊的窝,我喜欢极了。

我喜欢站在枫树下,我常常觉得喜鹊阿姨会跟我说话。

我还发现喜鹊窝里有六个喜鹊弟弟,对于他们,我真是喜欢极了。

  2.合作朗读1-4自然段。

  教师提出朗读要求:

我们再来读1-4自然段,读出“我”的喜欢吧!

一个同学来读“我喜欢”的句子,其他内容大家一起读。

  四、发现规律,指导书写

  

(一)巩固认读

  出示田字格生字,学生齐读。

  

(二)识记字形

  出示“姨”、“弟”,请学生思考:

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两个生字?

  指名发言。

  (三)指导书写

  1.发现规律。

  请学生仔细观察,“姨”、“弟”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言,教师梳理。

  (“姨”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弟”上下结构,上小下大。

  2.重点指导。

  教师指导,“姨”和“弟”中“弓”变红:

“姨”是左窄右宽,右边“夷”的笔顺是横、横折、横、竖折折钩、撇、捺,穿过中部的横画和扁扁的“弓”字,再撇出去,捺要写得舒展。

“弟”下半部分的“弓”要写得扁一点儿,竖写在竖中线上,撇从竖中线起笔,写得舒展。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先描后写,教师巡视指导间架结构和关键笔画。

  5.集体讲评。

  选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屏幕呈现,然后师生合作讲评。

评价指向关键部件“弓”。

  6.抄写词语。

  学生抄写“好像、说话、童话、阿姨、弟弟”5个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回顾前文

  

(一)教师引导学生回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的1-4自然段,上节课大家找到了四个含有“我喜欢”句子。

  出示四个含有“我喜欢”的句子:

  我们村的渡口旁有一棵枫树,我很喜欢它。

  枫树上有一个喜鹊的窝,我喜欢极了。

  是的,我喜欢站在枫树下,抬头看喜鹊的窝。

  我真是喜欢极了。

  

(二)齐读四个含有“我喜欢”的句子。

  (三)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

“我”喜欢的是什么

  指名回答。

  二、移情入境,自主体验

  

(一)自读5-13自然段,整体捕捉情景

  1.出示学习提示:

自由读5-13自然段,想一想“我”看到了哪些情景?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

  3.交流反馈,整体梳理:

喜鹊阿姨教喜鹊弟弟唱歌、做游戏、学拼音字母、看日出的情景。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抓省略号引发想象

  1.过渡:

我喜欢喜鹊弟弟,所以一有空就来看望它们。

  学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

  2.提问:

“我”仅仅看到了喜鹊阿姨教喜鹊弟弟唱歌、做游戏、学拼音字母吗?

你从哪里看得出来?

  这里有一处省略号,想象喜鹊阿姨还会教喜鹊弟弟什么呢?

  3.说话练习。

  出示:

喜鹊阿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请学生用“一会儿”把想象到的情景串联起来说一说。

  4.朗读指导。

  提问:

喜鹊阿姨教喜鹊弟弟学拼音、唱歌、做游戏……做了那么多事情,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感受到什么?

  指名发言。

  引导体会:

喜鹊阿姨对孩子的关心、爱护,感受喜鹊阿姨的辛苦;喜鹊弟弟是那么快乐和幸福。

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第5自然段。

  学生齐读。

  (三)学习6-8自然段,师生对话演读“学拼音字母”情景

  1.角色体验读。

  

(1)教师扮演喜鹊阿姨,范读喜鹊阿姨的叫声:

我来当喜鹊阿姨,我来教!

  范读“鹊!

鹊!

鹊!

”,提问:

你们知道我在教什么吗?

  指名说。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扮演喜鹊弟弟:

那你们来当喜鹊弟弟跟着我来学好吗?

我们开始吧!

  走到学生身边,角色扮演,指导朗读:

你是刚出生的小喜鹊,我来教,你来学!

“鹊!

鹊!

鹊!

  出示句卡“鹊,鹊,鹊……”,学生扮演喜鹊弟弟朗读。

  教师评价指导“鹊,鹊,鹊……”朗读,引导学生想象刚出生的小喜鹊学拼音时声音稚嫩、小心尝试的语气。

  教师走到一组学生身边,相机引导:

你们几只小喜鹊一起跟我学!

鹊!

鹊!

鹊!

  出示句卡:

“鹊,鹊,鹊……”,一个小组同学扮演喜鹊弟弟朗读。

  教师评价,指导朗读,感受六个喜鹊弟弟学习时很认真,反复练习,声音不太整齐。

  

(2)学生扮演喜鹊阿姨,生生合作朗读。

  教师引导:

现在你是喜鹊阿姨,你来教!

  出示句卡:

“鹊!

鹊!

鹊!

  学生扮演喜鹊阿姨朗读。

  教师评价指导,抓住“鹊!

鹊!

鹊!

”中三个感叹号,指导学生读出喜鹊阿姨教拼音字母时声音响亮、清晰。

  教师引导:

全班同学都是喜鹊弟弟,一起跟她学!

  出示句卡:

“鹊,鹊,鹊……”

  全班同学扮演喜鹊弟弟朗读。

  2.师生合作演读,进一步感受“学拼音字母”情景的有趣。

  教师小结:

学拼音的情景太有趣啦!

一个教一个学,还有一个在看,多么温馨的一家人啊!

我们来合作演一演吧!

女生,你们做喜鹊阿姨来教,赶快起身站在窝边,男生,你们当喜鹊弟弟来学,你们在窝里准备好!

  出示句卡“鹊!

鹊!

鹊!

”,教师引读:

喜鹊阿姨教喜鹊弟弟学拼音字母——

  女生齐读“鹊!

鹊!

鹊!

”。

  出示句卡“鹊,鹊,鹊……”,教师引读:

喜鹊弟弟跟着学——

  男生齐读:

“鹊,鹊,鹊……”。

  教师引读:

喜鹊阿姨耐心地教——

  女生齐读:

“鹊!

鹊!

鹊!

  教师引读:

喜鹊弟弟用心地学——

  男生齐读:

“鹊,鹊,鹊……”

  (四)学习9-13自然段,小组合作演读“看日出”情景

  1.小组合作演读。

  出示9-13自然段,教师提示角色分配:

四人小组合作来演一演这个情景吧!

可以一个人当喜鹊阿姨来问,两个人做喜鹊弟弟来答,还有一个演“我”听懂的意思。

  教师提示:

想要演好是有窍门的哦!

首先要找到你演的角色说的话。

第二,要注意他说的话里的标点符号。

  小组商量分配角色,贴上角色胸牌,小组合作表演。

  2.小组合作演读展示,学生互评

  

(1)教师向全班提出认真倾听和听完后评价的要求。

  

(2)小组成员介绍各自扮演的角色,合作表演。

  (3)学生互评,教师相机指导。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语言文字,读出喜鹊阿姨“问”和喜鹊弟弟“答”的趣味。

  出示句卡“鹊!

鹊鹊鹊?

”,教师指导:

评得好!

这里有个问号,喜鹊阿姨是在提问呢,真有趣!

  出示句卡:

“鹊!

鹊鹊!

鹊鹊鹊!

”,教师指导:

喜鹊弟弟回答的时候有三个感叹号!

他们会回答妈妈的问题多自豪啊!

  出示句子:

“看!

那是什么?

  “妈妈,那是太阳!

太阳升上来了!

  教师指导:

喜鹊阿姨和喜鹊弟弟的问答,“我”都听懂了!

这位同学读出了“我”的高兴!

“我”和喜鹊阿姨,喜鹊弟弟多像是亲密的一家人。

  3.全班合作演读,进一步感受“看日出”情景的快乐。

  教师引导分配角色:

我们一起来演一演“看日出”这个情景吧!

喜鹊阿姨,请你们赶快站到窝边!

喜鹊弟弟,你们长大啦,快站起来看日出吧!

“我”就在枫树下,听一听喜鹊阿姨和喜鹊弟弟的问答吧。

  全班合作演读。

  三、延续情境,读中学写

  

(一)描述情境,拓展想象

  1.教师描述情境:

“我”看到了喜鹊阿姨教喜鹊弟弟学拼音、看日出的情景,有一天,“我”还看到他们吃虫子的情景呢!

他们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请大家展开想象,试着写一写。

可以同桌合作,一个写喜鹊阿姨说的意思,一个写喜鹊弟弟说的意思。

  2.学生尝试写。

  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3.同桌写完后互相交流,表演读喜鹊阿姨和喜鹊弟弟的对话

  

(二)进入情境,多人交流

  1.教师描述情境:

喜鹊阿姨叼了虫子回来,喜鹊弟弟会说什么呢?

  请多名学生展示自己完成的想象作业,教师对学生的想象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2.教师描述情境:

喜鹊阿姨把虫子送到喜鹊弟弟的嘴里,她又会说什么呢?

  请多名学生展示自己完成的想象作业,教师对学生的想象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三)升华情感,读中悟情

  1.指导朗读。

  出示第13自然段“我真高兴啊!

  指名朗读。

教师抓关键词“真”和感叹号指导朗读。

  2.追溯原因。

  教师提问:

“我真高兴啊!

”你们读懂了“我”的高兴吗?

  指名发言,学生结合整个童话故事说“我”高兴的理由。

  3.教师小结:

我陪伴着喜鹊弟弟,看他慢慢长大,看喜鹊阿姨教他,看他学会发音,回答妈妈的问题,我真高兴啊!

我陪着他学拼音,和他们一起看日出,我懂得他们说话的意思,我真高兴啊!

  齐读这句话。

  四、发现规律,指导书写

  

(一)巩固认读

  出示田字格生字,学生齐读。

  

(二)识记字形

  出示“便、教、游、母”,请学生思考:

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指名发言。

  (三)指导书写

  1.发现规律。

  教师引导观察:

在田字格中呈现四个生字。

仔细观察,你发现这四个字结构有什么特点?

  学生反馈。

  教师梳理:

“便、戏”都是左窄右宽,“教”是左宽右窄,“游”是左中右结构。

  2.重点指导。

  教师指导:

“便”右边中部的“日”要上展下收。

“戏”左边的“又”因为避让捺变成长点,右边的斜勾要写得舒展。

“教”左下“子”横变提,左右两边注意穿插避让,左边的“孝”长撇从右上穿到左下。

“游”三部分组成,左边的三点水和中间的“方”要写得瘦长,右边要略高一些,三部分要写得紧凑。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先描后写,教师巡视指导间架结构和关键笔画。

  5.集体讲评。

  选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屏幕呈现,然后师生合作讲评。

评价指向关键部件和关键笔画。

  6.抄写词语。

  学生抄写“对岸、游戏、发明、字母”4个词语。

  五、总结全文,阅读推荐

  

(一)总结全文

  1.教师总结:

喜鹊阿姨,喜鹊弟弟,还有我,我们的生活多么有趣啊!

我喜欢站在枫树下,抬头看喜鹊的窝,那里有喜鹊阿姨,那里有喜鹊弟弟。

是的,我喜欢他们——我喜欢这一棵枫树,我喜欢这一个喜鹊窝,我喜欢喜鹊阿姨和她的孩子们,我们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2.联系作者:

郭风爷爷的家乡在福建莆田,那儿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枫叶塘。

这不就是他在文章中描写的渡口吗?

(出示实景图)渡口,枫树,喜鹊窝,可爱的喜鹊,这些都成了郭风爷爷童年生活的记忆。

  

(二)结合“快乐读书吧”,推荐课外阅读

  1.教师引导:

童年生活是最美好的,充满了有趣的想象。

儿童故事书里,记录着很多有趣的童年生活。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本书,是这学期“快乐读书吧”里推荐过的。

你们读过这本书吗?

  2.教师引导看目录,猜内容。

  这是这本书的目录,我们来根据目录猜一猜,哪些故事会比较有趣?

  学生根据目录进行猜测。

  3.鼓励课外阅读:

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儿童故事书,课下同学们自己去读读这本书,读读这些有趣的故事吧!

  板书设计: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文(三)9《枫树上的喜鹊》人教(部编版)

9《枫树上的喜鹊》教学设计

教科书分析:

  1.课文讲述“我”喜欢看村子渡口旁枫树上的喜鹊窝,把喜鹊称呼为喜鹊阿姨,把小喜鹊称呼为喜鹊弟弟,把它们相互的叫唤想象成唱歌、做游戏、学习和语言交流,表达了“我”喜爱喜鹊一家的情感。

课文语言简朴,充满童真童趣,特别适合二年级学生阅读学习。

  2.本课是二年级下学期的课文,学习语言运用的任务比相对重了,但是“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这一个课标要求没有变;而且,由于课文数量的减少,课文的识字写字量有所加重。

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精力等的合理分配,突出“识字与写字”这个教学重点。

  3.课后练习题:

“默读课文。

文中反复说“我喜欢”,说说“我”喜欢的是什么。

”有三个训练点:

(1)继续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唇读,不指读和一边读一边想;

(2)提取“我”喜欢什么的文字信息;(3)把提取到的文字信息整合起来说话。

这个练习题体现了“学阅读”和“学表达”的语言运用要求,需要学生经历从阅读理解到内化转换再到说话表达的学习语言运用的全过程。

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点。

做好学习任务分析,组织学生亲历这个学习语言运用的全过程,是突破难点的保障。

  4.课后练习题“看到下面的情景,你会想到什么?

试着写下来。

”是本单元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点。

要求仿照课文表达形式,结合生活依据提供的情境展开想象,把想象到的内容写下来。

虽然有《彩色的梦》的训练,但还是适宜采用先说后写的策略进行训练。

另外,鼓励发散性思维,想象喜鹊弟弟和喜鹊阿姨对话的不同内容,是避免写下来的内容雷同的有效途径。

  5.课文的两幅插图,为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提供了帮助,有利于落实课标提出的目标: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但是,第二幅插图仅仅展示了太阳升起来的情景,没有了喜鹊一家对话的画面,因此这幅插图需改造以贴近课文内容。

  另外,课文内容较多,仅有的两幅插图给予学生提示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少了,应补充适当的插图,以减轻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的难度。

  6.“整体感知课文”(即教学目标“粗知文章大意”)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是起步学习的一个能力要求,只需要有初步的感知,为第二学段的学习做铺垫,不宜要求学生概括。

  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借助插图了解词语句子意思、借助插图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和默读能力,知道了按照要求提取文字信息,整合文字信息表达交流等学习要求,相关的能力也得到一定的训练;加上一直以来的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的练习和能力的提高,这些都是学习这篇课文的有利条件。

  2.二年级学生具有想象思维和感性思维优势,因此,通过读文想象图画帮助和评价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和表达水平,要坚持实施,以利于与第二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