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78735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

《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

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联考试题

“江淮十校”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散文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先秦诸子的著作,成就了我国古代散文创作的第一高峰。

两汉的《史记》、《汉书》中不少篇章也可视为优秀散文作品。

到了魏晋南北朝,秦汉的散文失去了锋芒,渐为骈文所取代。

骈文要求骈辞丽句,音韵铿锵,曾经起到了丰富“艺术语言”、提高汉字艺术表现力的作用。

但骈文发展到后来,专事涂泽,堆砌典故,造成偏重形貌的浮艳文风;成为表达思想感情的桎梏。

唐代的陈子昂“属词皆以经典为本,时代钦慕之,文体一变”之后,萧颖士、李华都曾为扭转华靡柔弱文风作过努力。

但由于积习已久,终未能奏效。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面临着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的严酷局面,一些有进取变革精神的文人学士奋起抨击时事,改革弊政。

政治上的革新也引起了文学上的革新。

韩愈、柳宗元顺应时势,打出“复古”的旗号,申言恢复秦汉散文传统,提倡散文,反对骈文。

他们反对六朝以来“饰其辞而遗其意”的骈文.提出“文道合一”、“文以明道”、“不平则鸣”等主张以及“惟陈言之务去”、“文从字顺各识职”的革新文体的具体规范。

他们在散文创作中,弃因袭,崇尚独创,大力实践不拘长短、抒写自由、传道授意的散文创作。

到宋代,欧阳修又极力推崇韩、柳,继韩柳“文以明道”说之后,更提出了“文道并重、道先文后”的观点;继他们“不平则鸣”论之后更提出“穷而后工”的主张,坚持和发扬了我国散文的优秀传统。

欧阳修这些主张对于王安石、三苏和曾巩等人有很大的影响。

显然,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思想、审美观念,从总体上看,是一脉相承并互相辉映的。

此为史家所共识。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创作,各具文采。

就单独个人创作而言,其风格是独创和多样的统一;就八大家综合起来作考察,又构成了唐宋散文异彩纷呈的艺术整体。

这是继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之后,由散文这一文体自觉中产生的最可宝贵的艺术结构。

关于八大家的艺术风格、创作个性,早就有“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之说。

如细探其作品,韩愈写人状物抒情,浑浩流转、气势磅礴,是继司马迁之后的又一位艺术大师。

柳文清拔澄澈,精辟深刻,他的《永州八记》可谓郦道元之后的山水散文的杰作,但就其文字之优美、情景互化之种妙而言,又非郦氏能望其项背的。

欧阳修为文“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通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

曾巩的散文朴实谨严,委曲周详,平易淡远,显得古雅平正,层次井然。

王安石散文雄健峭刻,简洁明净,风格锋利,但似略输文采。

苏洵为文师法孟子、韩愈,长于议论,风格雄奇坚劲,其《六国论》情理相间,既启人思,又增人感。

苏辙之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词清句雅,自成一家。

苏轼才华横溢,融儒、道、释之长,恣肆潇洒,其论文雄辩滔滔,气势纵横;其记叙挥散自如,变化无穷,情景互融,实践了他的“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的文论主张。

1.下列关于“反对骈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骈文骈辞丽句,音韵铿锵,逐渐取代散文成为魏晋南北朝的主要文体。

B.骈文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专事涂泽,堆砌典故,偏重形貌,文风浮艳。

C.骈文过于注重外在的形式,内容华靡而柔弱,限制了思想感情的表达。

D.骈文抛弃秦汉时期散文的优良传统,变得追求“饰其辞”却“遗其意”。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陈子昂在创作时,多“以经典为本,时代钦慕之”且“文体一变”;萧、李二人也曾为扭转文风作过努力,但终未能奏效。

B.韩、柳二人崇尚独创,大力实践不拘长短、抒写自由、传道授意的散文创作;因此提出“文道合一”、“文以明道”等主张。

C.从欧阳修的文学主张及其巨大的影响力等看来,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思想、审美观念,从总体上,一脉相承并互相辉映。

D.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文学创作,既是独创和多样的统一,又构成唐宋散文异彩纷呈的艺术整体,达到了散文文学艺术的巅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为文“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通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板,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

B.曾巩的散文朴实谨严,委曲周详,淡远,典雅,层次井然;王安石的则雄健峭刻,简洁明净,风格锋利,但似略输文采。

C.苏洵为文师法孟子、韩愈,其文长于议论,风格雄奇坚劲;其《六国论》情理相间,既启人思,又增人感,自成一家。

D.苏轼才华横溢,融儒、道、释之长,恣肆潇洒,其论文雄辩滔滔,气势纵横;其记叙也很好地实践了自己的文论主张。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也。

柔从兄于,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宗从之。

太祖①平袁氏,以柔为营长。

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

柔教曰:

“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

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

其召复之。

”成还,皆自励,成为佳吏。

高干既降,顷之以并州叛。

柔自归太祖,太祖欲国事诛之,以为刺奸令史。

处法允当,狱无留滞,辟为丞相仓曹属。

鼓吹②宋金等在合肥亡逃。

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

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

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

柔启曰:

“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科,固已纥其意望,而猥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

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

”太祖曰:

“善。

”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

文帝③践阼,以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爵关萨侯。

民间数有诽谤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辄杀,而赏告者。

柔上疏曰:

“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辄赏。

既使过误无反善之路,又将开凶狡之群榴诬罔之渐,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

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隆天父养物之仁。

”帝不即从,而相诬告者滋甚。

帝乃下诏:

“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

”于是遂绝。

帝以宿嫌,欲枉法诛治书执法④鲍勋,而柔固执不从诏命。

帝怒甚,遂召柔诣台⑤,遣使者承旨至廷尉考竞勋,勋死乃遣柔还寺⑥。

初,公孙渊兄晃,为内侍。

先渊未反,数陈其变。

及渊谋逆,帝不忍市斩,欲就狱杀之。

柔上疏曰:

“晃及妻子,叛逆之类,诚应枭县,勿使遗育。

而臣窃闻晃先数自归,陈渊祸萌,虽为凶族,原心可恕。

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

今进不赦其命,退不彰其罪,闭著囹固,使自引分,四方观国,或疑此举也。

”帝不听,竞遣使赍金屑饮晃及其妻子,赐以棺、衣,殡敛于宅。

景元四年,年九十薨。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注】①太祖:

曹操。

②鼓吹:

军中鼓吹手。

③文帝:

曹丕。

④治书执法:

官职。

⑤台:

尚书台。

⑥寺:

廷尉官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奸吏数人,皆自引去    引:

避开,退去

B.狱无留滞              狱:

监狱

C.辟为丞相仓曹属        辟:

征召

D.息奸省讼              讼:

打官司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

B.士卒亡军/诚在珂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

C.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

D.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操因高柔是高于的从弟,高干在并州叛变,曾想株连杀柔,但看高柔政绩不错以为令史,后征召他做了丞相仓曹属。

B.曹氏父子信赖高柔,委以重任,高柔每有所谏,便即采纳,只在杀鲍勋一事上未采纳他的意见,鲍勋死后,才让其回官署。

C.高柔头脑灵活,善于保全自己,看袁绍大势已去,他归顺曹氏并竭尽忠心,使自己不但没被诛杀,还当了丞相仓曹属。

D.公孙晃事前多次告发其弟公孙渊谋逆,因此事发后明帝不忍将公孙晃公开处斩,想在狱中悄悄杀掉他,高柔谏阻没有奏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旧法,军征士亡,考竞其妻子。

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

(2)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归嵩山作

[唐]王 维①

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③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①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辐川别墅。

善画人物、丛竹、山水。

②长薄:

绵延的草木丛。

③迢递:

形容山峰高远的样子。

8.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请从“有我之境”的角度赏析颔联。

(5分)

 

9.这首诗写得极有层次,随着归山途中景物的转换,作者的心情也有所变化。

请简要分析概括。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博大的胸襟和美好心愿的名句是

“                    ,                     ”。

(2)苏轼在《赤壁赋》中,当游客触景生情、感叹人生短暂时,苏轼用辩证的观点劝慰说:

“ 

             ,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3)李煜在《虞美人》中,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了自己满腔愁绪的一句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小区鸡鸣

李忠元

张三一忍再忍,可一连十几个“凌晨两点”他都被这可恶的鸡叫声吵醒,张三坐卧不宁,甚至怀疑自己患上了顽固的失眠症。

自打买了新楼房,张三就痛快地搬了进去。

还是新房子好啊,躺在软绵绵的床上,真舒服,张三的脸上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喜悦,不知不觉睡着了。

可这醉人的安适却是一会儿的事。

睡着睡着,张三突然觉得有声音,就扑棱爬起来,侧耳细听,声音却是传自楼外。

张三披衣下地,来到阳台细心查看,这回终于听清楚了,是一声声沙哑的鸡鸣由远而近,很是吵人。

张三顿时睡意全无,张三想不通,是谁这么嚣张?

竟在这时尚小区里堂而皇之地养上了公鸡!

这天,实在忍无可忍的张三天还没亮就起了床,悄无声息地下了楼,循声找去,却见对面一楼的一户人家窗前架着一个铁丝笼子,一红一黑两只大公鸡正比赛似的扯脖子欢叫呢!

张三这个气啊,可恶的畜生,看你把老子折磨的!

张三捡起脚下的一块石子,想惩罚一下这两个可恶的东西。

没想到石头还没出手呢,就听耳边嗷地一嗓子,把张三吓了一大跳。

张三一抬头,只见一个白发老头正对他怒目而视,张三一时像个做错事的孩子,羞红了脸,挺着脖子却不知说什么好。

你干啥,想杀生?

老爷子精神矍铄,说话挺霸气。

看样子你也是农村出来的,怎么这么不爱惜生灵呢?

张三低下头,打量了一下自己。

农村人?

我哪里像农村人?

从买楼那天起俺就成了正儿八经的城里人了!

张三不服气。

死老头子,看我不告你,两只破公鸡还动不得了,宝贝似的,俺找说理的地方去!

张三气嘟嘟地,一溜烟似的跑到了物业办。

室内乌烟瘴气,满地垃圾,两个自动麻将机边坐满了打麻将的,吆五喝六,战得正欢,根本没人理睬张三。

看这场面,张三怯怯的,心中的怒火顷刻间被浇熄了一大半儿。

张三悻悻地出了屋子,但张三还是满怀希望的,毕竟这半夜鸡叫是人人愤慨的事,难道他物业的人就不嫌吵闹吗?

张三在小区里也撺掇邻居一起去告公鸡扰民,可他话一出口,别人都无奈地摇摇头,走掉了,谁也不理睬他。

回楼后,张三越想越窝火,现在的城里人真是太麻烦了!

张三盼着物业早日解决,就一忍再忍,希望事情尽早出现转机。

这天晚上,张三早早地躺下来,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后半夜,睡得迷迷糊糊的张三又被鸡叫声惊醒了。

那可恶的鸡叫很有穿透力,由远及近,划破长长的夜空,一遍又一遍,让张三翻来覆去,难以入眠。

张三睁着惺忪的睡眼,看天还没亮,就无奈地拿起一本杂志看起来,可这恼人的鸡叫竞没完没了,让张三难以静下心神,看书也是心不在焉,一目十行。

第二天一大早,张三下楼时竞意外地发现难得一见的开发商刘金正在给那两只公鸡喂食吃。

这一发现令张三吃惊非小,他更来气了。

一打听,张三才知道,那个养鸡老头竟是刘金的父亲!

我说这事儿怎么迟迟得不到处理呢!

没有犹豫,张三又单枪匹马杀到物业办,去兴师问罪了。

正好刘金坐班,张三就像个开了火的机关枪,一通嗒嗒,把心里的怨气竹筒倒豆子一样倒给了刘金。

张三,这楼里住着千百户,人家都不吱声,你凭什么来此叫嚷啊?

张三听刘金这么质问他,腾地火了。

他不吱声,我也不吱声,大家都漠然置之,难道任凭这两只公鸡搅得一辈子不得安宁,还要我们忍气吞声吗?

本来,张三是来干仗的,没想到自己唇枪舌剑,却换来了刘金“抒哧”一笑,张三立时懵了。

张三还没回过神来,刘金又是一拍桌子,张三吓一跳,以为刘金要动手呢!

没想到,刘金不慌不忙,从夹包里掏出一盒大中华,衔在嘴里一支,随后“啪”一声用打火机点上了,吞起云吐起雾来。

张三,你不是一直没工作吗?

今天,我正式通知你,你现在就是这个小区的物业办主任了,这里的一切事务由你全权负责!

张三一时愣住了,什么、什么……

张三,我忙于北京的楼市开发,这里根本无暇顾及,管理一团糟,为寻找一位认真负责的人来管理小区,管好小区,我家老爷予,就特地从农村买来两只爱打呜的大公鸡,没想到激怒的是你!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品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最后两段内容的安排就颇具匠心:

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B.张三羞于自己是个农村人,当刘金的老爷子说他是农村人时,他很不服气,于是决定告刘老爷子小区养鸡。

C.开发商刘金让张三当物业办主任,目的是用工作贿赂张三,让他不要再管自己父亲小区养鸡的事了。

D.作品在刻画人物形象上采用了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艺术手法,惟妙惟肖,生动传神。

E.作品的主题是通过张三的所作所为,表现现今人们生活环境的嘈杂混乱,小区居民人员复杂、素质低下。

 

(2)作品中的张三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3)请简要分析“室内乌烟瘴气,满地垃圾……心中的怒火顷刻间被浇熄了一大半儿。

”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6分)

 

(4)有人说,文章题目“小区鸡鸣”并不能反映小说内容,改成“张三”更切题一些。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南开之父张伯苓

1876年4月5日,张伯苓出生在天津一个贫寒的塾师家中。

十五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位于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

1895年,张伯苓成为北洋水师学堂航海科第五届毕业生。

就在前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和打击。

不久,当张伯苓去海军的“通济”舰实习时,“通济”舰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舰船设备七零八落,无人整修,船上官兵也个个士气低落,官不官,兵不兵,整日吃吃喝喝,不务正业。

张伯苓第一次感到自己军事救国的理想受到严峻的挑战。

张伯苓悲愤填胸,深受刺激。

他决心从海军退役,投身于教育事业。

天假其时,天津社会名流、曾任清末翰林院编修、贵州学政等职的严修正在为严氏家馆延请塾师,经人介绍,张伯苓和严修结识,受聘到严氏家馆任教。

此居,他在教育实践中得益于严修之处颇多。

他经常对学生们说:

“真万幸,遇到严先生。

严先生可以说是今之圣人。

民国初年,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近代工商业城市,天津显示出勃勃生机。

张伯苓敏锐地察觉到社会的发展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的渴求,遂下定决心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创办一所大学,也为中学学校的优秀毕业生继续深造提供条件。

放眼国内,要么是像北京大学这样的国立大学,要么是得到国外教会支持发展起来的教会大学,并没有较完善的、非常成功的私立大学可资参考借鉴。

为此,他远渡重洋,于1917年8月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修高等教育。

著名教育家杜威、克伯屈、桑代克等人指导张伯苓学习了有关教育学、教育哲学、心理学、教育行政等方面的课程。

张伯苓还拜访了一些教育学家,如与凯尔·鲍德里教授就中美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切磋。

凯尔·鲍德里教授认为中国的学校应该向学生灌输一些共和思想,以树立民主观念和公共群体意识,抵消长期以来封建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这番话让张伯苓沉思良久。

归国后,他就雷厉风行地组织起南开大学筹备委员会,负责规划设计校园、宿舍、教学楼等具体事宜,并且开始在外面四处奔波,为创办大学筹募经费。

1919年秋,张伯芩的努力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南开大学正式宣告成立。

创校伊始,张伯苓就表现出极强的开拓进取精神和服务意识。

早在美国研修教育学的时候,张伯苓就开始留心,在中国留学生中为南开大学物色教师人才。

很多中国留学生在毕业归国之后,也直接来到了南开任教。

南开大学刚刚成立不久,在张伯苓的周围,就陆续聚集起一个兢兢业业为南开大学发展尽心尽力的优秀教师群体。

张伯苓尊重每一位教师,每一位新教师到校,总要举行欢迎茶话会,并由学校拨给一间宿舍,里面各种家具用品一应俱全,每天还派专人清扫,让人产生到家的感觉。

在培养教学、科研人才方面,张伯苓更是想方设法为有潜力的教师提供深造的机会。

化学系的杨石先教授,到南开大学之后工作成绩非常突出,张伯苓遂用美国罗氏基金派他去美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杨石先获博士学位之后,谢绝了德国的高薪聘请,重新返回南开大学任教,成为南开大学理学院的奠基人之一。

或许,吴大猷的一番话最能集中表达教师们共同的心声:

“张伯苓校长在声望、规模、待遇不如其他大学的情形下,藉伯乐识才之能,聘得年轻学者,予以研教环境,使其继续成长,卒有大成。

这是较一所学校藉已建立之声望、设备及高薪延聘已有声望之名家,更为难能可贵得多了。

前者是培育人才,后者是延揽现成的人才。

”从这观点看,南开大学实有极高的成就。

张伯苓为南开挣下数百万产业,从没有在自己身上乱花过一分钱。

在天津市内开会时,他经常以步代车。

一次散会时,有服务员询问张伯苓的车号是多少,他随口答道:

“11号。

”该服务员找来找去也没发现11号车。

等他看到张伯苓已经走远的背影,这才领悟“11号”就是步行的意思。

张伯苓给教授们修建了宽敞的住宅,但是自己却住在南开中学后面一个羊皮市场的简陋平房里。

有一次张学良去拜访他,汽车在附近转了好长时间,最后在那一条晒满了羊皮,散发着恶臭的小路上,找到张伯苓的居所,张学良不禁对张伯苓的简朴深表敬佩。

张伯苓是一位与时俱进的爱国教育家:

他创业南开,功在国家,为发展我国近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节选自《张伯苓》,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为了开办大学,张伯苓曾赴美国留学取经。

他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师从杜威、克伯屈、桑代克等教育名家,就中美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切磋。

B.因为有了严修的帮助和支持,张伯苓才能创办南开大学。

所以他经常对学生们说:

“真万幸,遇到严先生。

严先生可以说是今之圣人。

C.一百多年前的中国,甲午海战惨败,国运衰微。

张伯苓痛感国家和民族的危亡,虽然军事救国的理想破灭了,但是他没有消沉,而是萌发了教育救国的思想。

D.张伯苓尊重人才,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较好的教学条件,提供深造机会,因此很多中国留学生谢绝国外的高薪聘请,毕业归国后就直接来到了南开任教。

E.成就伟大事业者,必然具有伟大的精神和人格。

张伯苓毕生不图私利,开拓进取,一心为南开的发展壮大和国家的富强昌盛而操劳,表现了可贵的责任担当。

 

(2)本文表现了张伯苓哪些可贵的品质?

请简要概括。

(6分)

 

(3)第七段中引用吴大猷的一番话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分析。

(6分)

 

(4)张伯苓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有人认为是他有杰出的才能,有人认为是他有高尚的品行修养。

请你就“理想”、“才能”、“品德”三个方面原因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一些人对教养的修炼就是         ,依然不拘小节,我行我素,甚互放纵自我。

②世界上从来没有        ,一学就会的事,任何事情都有经过多次失败才能成功。

③作者写这篇散文,用回忆的方法,像讲故事一样,    ,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A.不以为然    一蹴而就    赏心悦目    

B.不以为意    一挥而就    娓娓动听

C.不以为然    计日程功    赏心悦目    

D.不以为意    一蹴而就    娓娓动听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

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道歉。

B.谢娜是近年来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她幽默风趣,亲和力很强,拥有广泛的支持者,有很高的收视率。

C.每次大考前的学习无疑都是紧张的,这就需要我们有很强的心理调适能力。

难道我们能否认考前复习最忌心浮气躁吗?

D.只靠说教,而不深入一线倾听民意,不给教职工解决实际困难的学校领导,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史记》中记载人物的篇章,是历史传记文章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早期散文成就的典范。

一部《史记》,           ,            ,           ,          ,          ,          。

足见《史记》沾溉后人,其泽甚远,唐宋以来的文章大家,无不奉《史为圭臬。

    ①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②郑樵认定“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③韩愈盛赞“雄深雅健”                 ④苏辙颂其奇

⑤刘熙载称其逸                         ⑥柳宗元推尊“峻洁”无比

A.③⑥④②⑤①       B.③⑥④⑤②①   

C.①③⑥④⑤②       D.①③⑤⑥④②

16.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中心思想(不超过22个字)。

(5分)

在今天的高科技时代,军队的气势和斗志还能够成为战争制胜的因素吗?

一个主权国家需要用最精良的武器装备国家军队,先进的武器和尖端的装备在战争中至关重要。

在二战结束后的70年里,人类的科学技术每~天都在发展进步,而后来爆发的海湾、科索沃等几场战争表明,科学技术的每一点发展与进步都已被用于战争。

但是,战争终究是人的行为。

选择战争就意味着一个问题的提出:

是否能赢得战争?

面对一块决不屈服的土地上绝不屈服的民族,战争武器究竟要用到何等程度、何等规模才是赢呢?

最终,无论多么先进的战争必须面对的还是人与人。

这也是抗美援朝战争留给今天的中国军队的一个弥足珍贵的启示。

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