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名篇赏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79902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佳作名篇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佳作名篇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佳作名篇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佳作名篇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佳作名篇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佳作名篇赏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佳作名篇赏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佳作名篇赏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佳作名篇赏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佳作名篇赏析.docx

《佳作名篇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佳作名篇赏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佳作名篇赏析.docx

佳作名篇赏析

佳作名篇赏析

 佳作名篇赏析

                                                          吹箫人(耿林莽)

不是瀑布,不是缓缓而流的山泉,是有人在吹箫。

木筏散了,号子声远。

我们的船顺流而下,江声已经睡去。

只有一管箫在吹着,吹着,呜呜咽咽。

无语的悲凉,反反复复。

抚摸,伤口流着血。

找不着人诉说,沉甸甸的竹叶,滴着露。

屈原、李白、苏东坡,一代代人传下来的那条江,在流。

神女无恙吗?

她老了。

经不住秋风,发已稀疏。

云哦雨哦雾哦,朝朝暮暮。

帝王之恋已老化为衰草,不再返绿。

(是她在吹箫么?

神女峰边,流出来洁白的羊群。

(箫声将它们唤出?

穿紫衣的牧羊女,在寻觅失踪了的小哥哥。

(骑在水牛背上,溜进了哪一座山谷?

云哦雨哦雾哦,山脚下的黄昏来了。

羊群咩咩地叫着,寻不着哥哥。

(剪不断的箫声,该换一支曲了。

吹着,吹着,吹了两千年。

不知道吹箫人在哪里坐着……

耿老散文诗有一种流淌和飘逸美。

像月光挥洒下来,像清风拂过河面。

《吹箫人》可推为早期代表。

“不是……,不是……,是有人在吹箫。

”起句即特有舒展之姿。

继而,是平静如睡的江面,木筏、号子都仿佛消隐在昨日,一管箫显得是那样悲凉,孤独。

时光逝去,岁月不在,那“伤口流着血”,而又找谁诉述呢?

如果,此时诗人只把箫固定在吹箫那个特定人身上,这章散文诗可能就会大打折扣。

但诗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此:

“屈原、李白、苏东坡,一代代人传下来的那条江,在流”。

那么,是什么没有衰老?

是箫声?

不!

是美丽的传说,是不老永恒的爱情。

“穿紫衣的牧羊女,在寻觅失踪了的小哥哥。

”这是凄婉的歌唱,述说不尽的爱情的歌唱。

江水无情,而江水流淌的纯洁的爱有情。

两千年了,“不知道吹箫人在哪里坐着……”,不知便是知,知便是不知。

清楚了就没有了韵致,而不清楚,甚至隐隐约约才别有奇妙的情趣。

 

                             摇橹的手(李耕)

为与岸相握的一瞬,漂泊之舟,让我摇橹了一辈子。

岸,仍旧渺茫,梦的波涛,浩瀚无边。

暮色茫茫,我的佝偻的背我的酸痛的腰我的茧厚厚骨瘦瘦的摇橹的手。

且罢!

这是一种怯懦的喟叹。

需要的正是一种进行曲或者天际的星的召唤,在自然之境的风雨中,从来不会有怠惰的太阳和不按季节萌生的野草。

仍旧看不见相握的温馨的岸。

我叮嘱摇橹的手继续摇,摇过潮汐与波浪的岁月,摇过自己每一个生命季。

也许,将死在摇橹的途中;

突然感悟:

人生本是无岸的,除非你的船碰在自己的墓碑上。

李耕老师的散文诗大都有一种“吹尽黄沙始见金”的奇妙。

这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长久的文学越练是分不开的。

散文诗《摇橹的手》结尾:

“突然感悟:

人生本是无岸的,除非你的船碰在自己的墓碑上。

”真可说是一语重千斤,一语惊醒梦中人!

不妨,让我们再从头赏析吧。

“为与岸相握的一瞬,漂泊之舟,让我摇橹了一辈子。

”一辈子在摇,何处是岸?

“岸,仍旧渺茫,梦的波涛,浩瀚无边。

”人生漫漫,暮色苍茫。

接着,诗人继续用他深情的笔,为我们铺设了两种境况:

一是一生的辛苦和艰难,最终使我们“人比黄花瘦”;但人生不止,我们的追求就不会停止,人生需要的“正是一种进行曲或者天际的星的召唤”。

这是其二之意,也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当然,我们虽“仍旧看不见相握的温馨的岸”,但我们还会一直地摇下去,“摇过自己每一个生命季”,直至开头的大彻大悟。

一章小小的散文诗,将人生洞彻得这样透明,真可谓入木三分,让人扼腕,叫绝!

                               白马泉(海梦)

 

离我家两华里,有一个很大的泉塘,碧绿碧绿的,像一块翠玉,人们叫它“白马泉”……

白马在哪里?

我掬一捧清亮的泉水,一朵云,飞在我手上……

我惊骇了!

手一松,一串珍珠滚落进泉里,吓飞了一只青色的水鸟,把一个古老的传说留在我的心上。

我拾起一片翎羽,上面写着我读不懂的文字。

但,我找到了童年那个青色的梦和我失落的黑发……

我纵身跳进水里……

于是,我明白了,在我立在水中的时刻,才是人生真正的开始。

我这才发现,我正骑在白马背上,去追寻那远飞的青鸟。

胸前银色的波浪,就是抖动的马鬃。

海老散文诗《白马泉》是奠定他在中国散文诗界地位的扛鼎之作。

起句平缓而又蕴含深情。

家乡那个被赋予美丽传说的池塘,在诗人的心底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痕!

“白马在哪里?

我掬一捧清亮的泉水,一朵云,飞在我手上……”。

突然地转身,在诗歌中是一种特别的技巧。

转得好与坏,可见功力。

海老的这一转,让我们感到一种淡淡的凄婉(白马在哪里?

)和一种洋溢的洒脱(一朵云,飞在我手上)。

此时此刻,诗人人在池塘,心却还飞驰在那美丽的传说中。

“我拾走一片翎羽,上面写着我读不懂的文字。

”这文字写着什么?

诗人没说。

但从中我们已感知到了那时光飞逝,童年已远,青春不再的喟叹。

诗人更高明之处,是他接着叙述。

“我纵身跳进水里”,更突兀的一个猛转身,让我们的心随之而动。

“我正骑在白马背上,去追寻那远飞的青鸟。

胸前银色的波浪,就是抖动的马鬃。

”这是多么豁达、开朗的一种人生境界!

既显现了诗人不服老的秉性,也昭然着他对自己理想、信念的永恒追索,也可以说是他立志“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那样一种气度。

佳作名篇赏析(之二)

鸟(郑小琼)

 

忧伤投影在花的蕊间,灯光照亮它的幽梦,在黯淡的叶片闪烁戴面具的时光。

梦,像翠鸟从水上的弯拱桥头逋逃。

明月邮寄着有关思念的信件,从一个窗口到另一个窗口,地板上有她消瘦的身影。

我听到时光像犬牙交错。

它们会消逝。

散开。

像一场雾。

这只奇异的鸟,难以描述,它淡黄色的喙,结满角质鳞片的爪,它青灰的羽毛伏在河边,它还在雾中鸣叫着。

忐忑不安的伤感在枝头轻晃。

这么多年,我无法说出,它在我潮湿不堪的心间鸣叫。

在内心飘起蓝色的雾。

是……故园。

槐树。

嘉陵江。

是橐橐而行的夜航船只……或者

母亲。

异乡的雨滴投影在虚掷的光阴。

暮色凝敛着凄清。

那鸟在寂寥的雨中。

目光窎远。

鸟鸣。

落在纸上。

它留下的爪痕。

像一场虚无的梦。

落上纸上的羽毛。

这些沾满忧伤的文字。

蜷缩在灯下的虚影间。

它们像多年前雾中的翠鸟起飞了,又落下,辗转在水的阴影间,消逝在雾中。

在可能忆起的黑夜里。

我记得那鸟或者有关鸟鸣的雾天。

它们在我内心投下的幻象。

不,那声似梦非梦的鸟鸣还在黑夜的深处翻飞。

它渐渐模糊的身影我已忘记,只有那无处不在的鸟鸣像月光投影在我的房间,闯入梦间。

它穿越多少寂静的时间,来到这里。

啊,那只翠鸟已不知所终,剩下它的鸣叫,它有些忧伤的眼神,那场蓝色的大雾还在我的心间,将逝未逝。

 

    我们每个人对故乡都会留下很多美好的印记。

郑小琼这章散文诗《鸟》,就是抓住她记忆中最深刻的一种意象,抒发对她的故乡的思念。

文章开篇从现实写起,一个孤独的无依无托的灵魂跃然纸上。

继尔,“梦,像翠鸟从水上的弯拱桥头逋逃”。

梦只是虚设,而以往的真实是我们可能都心存的那样一副场景:

流水、弯拱桥头、飞鸟。

“明月邮寄着有关思念的信件”,这句既是过渡,更是直奔主题的一种提示。

也许,这样的意象,随着时间的消失,早已成为散开的一场雾。

但是,“它青灰的羽毛伏在河边,它还在雾中鸣叫着”。

流逝凄楚又伤感,而诗人心存的温馨却仍如蓝色雾霭,时隐时现。

好多年过去了,那心间的鸟鸣还在!

“故园。

槐树。

嘉陵江”,“橐橐而行的夜航船只”,“母亲”等等都还在!

由此可见诗人对故乡是多么的情之切,意之深,爱之笃。

接着,诗人意犹未尽,诗锋一转,再从虚幻回到现实。

她构筑了那么多意象,就是旨在回味一种无奈的失却。

现实仍是独在的异乡!

雨夜,暮色,和虚影的灯光。

而此时此刻,那烙在她心底的“似梦非梦的鸟鸣还在黑夜的深处翻飞”。

这是多么深的情愫!

也是此生难罢的一种温暖的印痕,无法抹掉。

像永恒的月光,给她寂寥的人生带来几多慰藉!

虽然,“那只翠鸟已不知所终”,但“剩下它的鸣叫”,依旧在诗人的心间飘荡,久久不泯。

 

剪纸(语伞)

 

一步两千年,把一张中国红折叠——

临剪城市。

乡村。

河流。

山峦。

重剪繁华与寂静。

鸟鸣与空旷。

牧羊人九曲十八弯的歌声。

手指晨曦,去寻访那些西汉的麻纸残片,到了黄昏画剪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时,我把折叠的热爱展开,跑回被牵挂镂空的故乡,亲昵地呼喊母亲。

 

母亲用幸福认出了自己的孩子。

她的笑意欲言又止,我深一脚、浅一脚的童年还沉积在母亲的皱纹里!

一阵风吹过来,她白发里的萱草花,与春天打着芬芳的招呼。

扣紧她粗糙的手,我要用什么样的泪水,才能洗薄她厚厚的辛劳。

这双手,日复一日,把我剪成了她梦中的窗花。

 

每一个孩子都是母亲用心剪出的窗花。

她们剪空了自己大半生的月光,十二生肖就在吉祥的空间里长出翅膀,凌空飞翔。

我知道,我飞不出母亲的心空,飞不出那辽阔,飞不出魂牵梦萦。

在远方,我就是母亲剪纸里,那深深的,空!

 

    我一贯认为,散文诗不是小花小草,而是一种舒展铺排的大气度抒写。

语伞的《剪纸》看似中国农村的一种简单的手工艺术,但其间却涵盖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章散文诗开篇便气度恢宏:

“一步两千年,把一张中国红折叠”。

“中国红”是一种特殊的指定,它在其它的国度是没有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唯一。

这种剪纸,我们生活在农村的人都知道,每逢年节或者喜庆之日,普通的农户都会用红纸剪裁许多好看的图案,贴在自家的窗户上,以示吉祥美好。

“临剪城市。

乡村。

河流。

山峦。

重剪繁华与寂静。

鸟鸣与空旷。

牧羊人九曲十八弯的歌声。

”剪纸的内容可谓种样繁多,异彩纷呈!

诗人一开始的定位就是从大处着手,大大提升了散文诗品位。

“手指晨曦,去寻访那些西汉的麻纸残片……”真可说是匠心独运!

但是,散文持抒写传统,更需与现实结扣。

“跑回被牵挂镂空的故乡,亲昵地呼喊母亲。

”母亲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神圣”,更是我们一生也报答不尽的“恩人”。

诗人接着的叙述饱含深情:

“我深一脚、浅一脚的童年还沉积在母亲的皱纹里!

”“我要用什么样的泪水,才能洗薄她厚厚的辛劳。

”这些语言,极尽了一个女儿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恩!

《剪纸》这章散文诗好就好在转换的自然贴切,让人在一种深沉中感受到一种亲情的澎湃和洋溢。

最后,诗人还是通过一波三折的置换,赋予了这剪纸的另一种高洁的意义。

母亲“这双手,日复一日,把我剪成了她梦中的窗花”“每一个孩子都是母亲用心剪出的窗花。

”而“在远方,我就是母亲剪纸里,那深深的,空!

”红红的剪纸依然闪亮在遥远的记忆,而那样的记忆是永恒的、真切的、纯美的。

中国古老的剪纸和我们伟大的母亲同在!

 

佳作名篇赏析(之三)

板桥(李汉荣)

 

在幽间,在溪流,一块躺倒的木板或石板,托起受凉的道路。

那木板,或可做棺材,在不见天日的地底腐烂;或可做官府的大门,隔开广袤的民间。

那石板,或可做墓碑,刻写华丽的颂词;或可做牌坊,竖起一些弯曲的灵魂。

匠人一念之差,它们成了桥。

自渡渡人,它们是有佛性的木石。

比起大河激流上的桥,它们的功德是微小的。

小小的深渊也是深渊,小小的苦难也是苦难。

它横卧水上,成全了小小的圆满。

蚂蚁从板桥走过,到对岸缔结新的婚约;蜗牛从板桥走过,到对岸拥抱陌生的泥土;小青蛇从板桥走过,到对岸寻找小白蛇。

谢谢这小小板桥,众生们都有了自己可以抵达的彼岸。

浅浅的银河,大约是少了这小小板桥,遂成了万古深渊。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诗人的背影渐去渐远,板桥上,依稀是古时候的霜……

 

   思维的跳跃和内涵的深厚,是这张散文诗引起我们心灵共鸣的关键,也可称作语言的震颤。

“板桥”可能只是谁无意间放在一些沟壑或溪涧上的一块木板或石条,它是微不足道的,也是一种临时性的起意。

但它却带来了意识不到的便捷。

诗人写这章散文诗,实在板桥,而意在另外的抒怀。

“那木板……”,“那石板……”是两种假设,但假设也是在跳跃中凸显了一种深刻的内涵。

木板“可做官府的大门,隔开广袤的民间”,“石板可做牌坊,竖起一些弯曲的灵魂”,堪称绝妙的讽刺!

而偏偏它们没有成为这些,而是成了“有佛性的木石”而“自渡渡人”。

他们也具有了功德,普度众生,并托起生灵小小的苦难,达到一种结果的圆满!

诗人接着的意象述写,更显出其亮丽的才华。

他没有写板桥带给我们人类的意义,而是用一种向下和微细的写作,让板桥更有了它不可忽略的价值。

“蚂蚁从板桥走过,到对岸缔结新的婚约;蜗牛从板桥走过,到对岸拥抱陌生的泥土;小青蛇从板桥走过,到对岸寻找小白蛇。

”由此,“众生们都有了自己可以抵达的彼岸”。

如果诗人到此为止,这章散文诗也算完整了,但却达不到文前我所提到的更深内涵。

诗人高明之处就在于此。

他接着的吟唱,更让我们心灵为之一颤。

“浅浅的银河,大约是少了这小小板桥,遂成了万古深渊。

”这是对冷酷的鞭挞,同时也是对人间真爱的歌唱。

诗之结尾,又用唐人的诗和诗人渐远的背影结语,再次隐隐透出诗人对过去那种质朴农村生活的怀念和眷恋。

 

娘总在黄昏时分喊我(陈亮)

 

肯定是黄昏,日头大且圆。

土地庙老,娘矮,扶烧火棍,手搭凉棚,嘴干裂,腔长——

此时,炊烟渐稀,锄玉米者回,卖豆腐者回,筑屋者回,醉若泥水者,亦回。

天如杀过的肥猪,由红开始铁青。

娘的心生了火,腔含烟。

腔调,顺着藤茎传过来开成牵牛花。

此时,我正在墨河边的梦里摸鱼、捉蚂蚱、网蝴蝶,或粘知了。

而老黄牛兀自吃饱,声若洪钟,眼若铜铃。

我怎么就睡着了呢?

弹弓丢失,脸上印满蝴蝶、蚂蚱和麻雀,发若张飞。

我怎么就睡着了?

大石头很暖和,像极了娘,而娘,还在喊我,娘:

核桃裂开,腔如猫抓,从电话里,骤然伸出手将我抓醒。

醒来:

灯红,酒绿。

我知道已经回不去了!

但娘,还在喊……

 

   语言节制和意象纷呈是这章散文诗的特点。

单就题目而言,娘、黄昏、喊一连三个意象,就把一种刻在我们许多人骨子里的一副肖像显现出来。

再看诗的第一句,除去题目三个意象外,又添加了日头、土地庙、手搭凉棚,更加深了那样一种场景的浑厚。

接着的叙述,诗人连用了四个“回”,也是四个意象,以节制的语言,反衬娘等不见儿子回来的那样急迫的心情。

“天如杀过的肥猪,由红开始铁青”,这样形象的语言,高度的概括,真可说是惜墨如金!

“娘的心生了火,腔含烟”,更是把一个母亲焦灼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而娘等待的儿子,此时此刻,到底在哪里呢?

这个儿子在一条叫墨河的河边“摸鱼、捉蚂蚱、网蝴蝶,或粘知了”。

他累了,睡着了,“脸上印满蝴蝶、蚂蚱和麻雀,发若张飞”,一个调皮不安分的顽童形象跃然纸上。

同时儿子还把抱在胸前的大石头当成了娘温暖的身体,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诗人在散文诗的结尾更令人意想不到“醒来:

灯红,酒绿。

我知道已经回不去了!

但娘,还在喊……”,原来的一切都是南柯一梦。

而这样的梦,是曾经的真实,曾经的温暖,曾经的挚爱。

也许,时间会忘记一切,但娘不会忘。

娘仍在那样的黄昏盼着儿子平安归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