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1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5836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二五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十二五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十二五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十二五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十二五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十二五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十二五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十二五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十二五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十二五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十二五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十二五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十二五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十二五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十二五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十二五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二五1Word文件下载.docx

《十二五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五1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十二五1Word文件下载.docx

(一)增长速度

2011年、2012年制造业行业规模以上增速(%)

行业

2011年

2012年

前9个月

总计

13.9

10

农副食品加工业

14.1

14.6

食品制造业

17.1

12.1

饮料制造业

18.9

13.5

烟草制品业

12.6

9.5

纺织业

8.3

12.5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15.6

7.1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13.1

7.9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21

家具制造业

15.2

11.4

造纸及纸制品业

14.4

8.9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10.2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12.2

11.6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7.6

5.4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14.7

医药制造业

17.9

化学纤维制造业

11

13

橡胶制品业

9.7

塑料制品业

11.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8.4

8.7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3.6

11.8

金属制品业

17.8

通用设备制造业

17.4

9.1

专用设备制造业

19.8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2

4.2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4.5

9.3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5.9

11.3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16.3

12.9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18.5

11.9

2.重点行业发展具体表现

(1)机械装备。

(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加强重大技术成套装备研发和产业化,推动装备产品智能化。

2011年,一大批机床工具行业科技进步成果进入应用领域,一批中高档机床工具服务于汽车、航空航天、船舶、能源等重点领域,甚至还为国外高端用户提供了成套装备。

如:

济南二机床有限公司在美国福特公司压力机生产线招标项目中,一举中标,将为其提供两条世界最先进的压力机生产线。

国产金属加工机床的数控化率无论以数量还是金额计算,均在不断提升,2011年产量数控化率比上年增长1.8个百分点,产值数控化率,比上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

国内金属加工机床产值增速也大大高于产量增速,金属加工机床平均单价同比增长15.3%,其中成形机床平均单价同比增长35.9%。

济南二机床集团在国际竞标中一举囊括福特汽车美国两个工厂5条大型快速智能冲压生产线订货合同。

这是福特汽车近二十年来首次采购非欧美国家生产的成套冲压装备,也是济二赢得的国际最高水平的成套冲压装备订单,标志着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冲压装备技术水平与国际竞争力实现重大突破。

 

2011年3月29日和利时公司的DCS在广东台山电厂1000MW6号机组一次性通过168小时考核,正式投入运行,实现了国产控制系统在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的首次应用。

5月14日国电智深的DCS在江苏谏壁电厂1000MW超超临界机组投入168小时满负荷试验运行成功。

I/O13600点,热控自动投入率和机组投入保护率均为100%,5月21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863计划重点依托工程、国家新技术示范项目取得成功。

浙江中控DCS成功应用于中石化长岭分公司千万吨级大炼油改扩建项目,九大装置一次性投运成功,实现了国产控制系统在千万吨级大炼油项目的历史性突破。

但是,国产中高端产品在技术水平、产业化、适应市场能力、整体服务等诸多方面仍不能满足这一变化的要求。

2011年金属加工机床进口增速高达40.6%,高于我国同类机床产值增速11.2个百分点。

来自德国和日本的进口额在总量中占三分之二,推高金属加工机床进口平均单价同比上涨33.2%。

(2)船舶。

除了加大油船、集装箱船、散货船三大主流船型优化升级外,还在海工装备、高技术船舶、绿色船舶的承造方面取得突破。

以LNG船、LPG船以及海洋工程装备为代表的高附价值船舶和装备将成为船舶市场新的增长点。

中国熔盛重工集团控股有限公司2011营收159亿元人民币,同比(较上年)增25.6%,年度新增订单位列中国第一、全球第三。

尽管去年全球新增造船订单同比下降54.6%,中国新订单下降58.3%,但熔盛重工接单势头依旧强劲。

对造船行业来说,大企业和小企业的两极分化越来越厉害。

熔盛重工总裁认为,船舶市场呈现明显的需求结构变化,除了液化天然气船(LNG船)、大型海工装备等市场活跃外,符合国际造船新标准、新规范要求的新船型更被船东看好。

该公司未来将重点关注高附加值船型和低营运成本的绿色环保船型。

熔盛重工2011年收获的新订单中,均为节能环保高附加值型船型。

(3)汽车。

要强化整车研发能力,实现关键零部件技术自主化,提高节能、环保和安全技术水平。

2012年9月22日,上海通用汽车、泛亚汽车技术中心研发试验中心(广德)正式竣工。

这不仅意味着整车及零部件开发效率的提升、整车开发周期的缩短、试验成本的降低,更表明了上海通用和泛亚汽车技术中心的整车研发能力的大幅度提升。

自主品牌市场份额继续下滑。

2012年1-8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400.82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0.3%,占有率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

其中自主品牌轿车销售181.70万辆,占轿车总销量26.4%,占有率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

(4)冶金和建材行业。

要立足国内需求,严格控制总量扩张,优化品种结构,在产品研发、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2012年以来,由于全球经济增速降低导致钢材、水泥等大宗商品需求大幅度下降,然而国内钢铁、水泥产量却是不降反增,1-9月长期粗钢日均产量维持在190万吨以上高位;

钢厂内部库存目前早已上升至历史最高位;

9月,水泥日均产量达699万吨,为今年以来新高,环比增长10.8%,创今年5月以来的最高增幅。

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一种正常现象,市场供需很难维持完全平衡,当供应大于需求时,就会出现产能过剩现象。

产能过剩受经济活动规律有关,当经济较活跃时,市场需求充足,一般产生产能过剩的可能就较小,但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市场需求降低,往往就会出现产能过剩现象。

现在经济不景气,市场低迷,本来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已经过剩,这种情况下就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

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显现,产能利用率处于较低水平。

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库存下降缓慢,价格低位运行,产能利用率处于较低水平。

炼钢产能利用率不足75%,水泥产能利用率也仅在72%左右。

2012年3月1日,首钢和通钢兼并重组方案.

(5)包装行业。

要加快发展先进包装装备、包装新材料和高端包装制品。

利乐在华的市场份额已经从90%下降到了60%。

国内饮料包装企业以进口日、韩生产的设备为主,国产机械由于投资规模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只能处于辅助地位,多数以中小企业为主要销售对象。

企业生产环境同样不容乐观,除了一二十家知名的企业建有GMP车间和废水、废气处理设施以外,大部分企业生产车间配套不完善。

同时伴随着国内包装企业的快速发展,上游原材料生产企业得到了充分拓展。

国内饮料包装企业的技术工艺和整体管理水平都落后于快速发展的食品包装行业,竞争加剧、标准提高、原料提价,大幅压缩的利润使得企业在外部压力下暴露管理弊端,如何有效提高管理水平,降低内部损耗和费用开支,以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成为了饮料包装企业经营者急需考虑的问题。

(6)石化行业。

积极探索原料多元化发展新途径,重点发展高端石化产品,加快化肥原料调整,推动油品质量升级。

(7)轻纺行业。

魏桥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最大的棉纺织制造商。

(8)电子信息行业要提高研发水平,增强基础电子自主发展能力,引导向产业链高端延伸。

华为中兴,富士康。

(9)建筑业要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着力用先进建造、材料、信息技术优化结构和服务模式。

大中城市能够做到,中小城市和农村建筑难做到。

实际上应该加一个绿色拆迁就好了。

 

(二)政策导向

1.《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修订(2011);

2.产能过剩的治理;

3.产业准入条件(工信部)

4.其他政策。

三、布局调整现状

东部地区作为工业重心地位有所减弱,差距在缩小

2005年和2010年工业(制造业)三大区域所占全国比重变化(%)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工业

制造业

2005年

72.4

75.7

16.8

14.85

10.8

9.43

2010年

66.5

69.42

20.5

19.30

13.0

11.28

比重变化(2005-2010年)

-5.9

-6.3

3.7

4.4

2.2

1.9

2011年全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9%。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7%,中部地区增长18.2%,西部地区增长16.8%。

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速快于东部。

2012年1-9月,东部地区同比增长17.8%;

中部地区工业增长28.9%;

西部地区工业投资增长25.5%。

(1)主体功能区建设(十二五规划)

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部分城市化地区要优化开发。

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化地区要重点开发。

对具备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产品主产区,要着力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

对影响全局生态安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要禁止开发。

(2)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规划(国家发改委2012)

(3)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工信部2012);

四、抓住有利时机,加快产业结构和地区布局结构调整优化

结构调整立足长远,是实现资源配置更加优良,增长则在不同经济周期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

经济学讲求的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帕累托最优问题。

如果不调整结构,将难以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

稳增长是立足当前,调结构则是着眼长远。

为了保证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调整结构应该成为一个更为迫切的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调结构,但总是让政府和理论界觉得达不到满意的地步。

(二)当前是我国结构调整优化的最佳时机

1、经济发展阶段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变的过渡时期,增速放缓不必要担心

当前的经济增速还是很高7-8%。

根据各种指标评价,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不一定是刚好在年底或者年初出现。

分析那些行业可以进一步挖掘我国产业潜力有多大,是否进入了次高增长阶段

就业压力不大,我国民间资本实力雄厚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相比,现在的时机更为成熟,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的增长点开始出现;

技术更加成熟;

沸水煮青蛙问题。

2008年比较凶猛,马上倒闭,现在比较缓慢能够。

2.推进产业布局调整的时机成熟

(1)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投资和产业转移的能力不断增强

表22011年中国(大陆)各省人均GDP及排名

排名

省份

人均GDP

(美元)

1

上海

14839.4

16

黑龙江

4127.9

2

天津

12564.0

17

宁夏

4088.9

3

北京

12411.7

18

山西

3950.5

4

江苏

8325.1

19

海南

3889.7

5

浙江

8320.8

20

河南

3784.4

6

内蒙

7851.9

湖南

3777.5

7

广东

7569.7

22

新疆

3663.5

8

辽宁

6711.9

23

青海

3562.2

9

山东

6668.9

24

江西

3378.4

福建

6288.4

25

四川

3247.3

吉林

5030.6

26

安徽

3137.8

重庆

4753.7

27

广西

2912.4

河北

4570.8

28

云南

2547.5

14

湖北

4339.5

29

甘肃

2295.1

15

陕西

4328.1

30

贵州

1847.6

西藏

——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摘要》(2012)

东部地区要素供给日趋紧张和要素供给成本偏高,产业迫切需要加快转型升级

(2)东部地区土地资源供给紧张,价格高涨

中西部地区土地价格与投资强度差异比较单位:

元/平方米

全国重点城市

东部

中部

西部

2011年

综合地价

1241

4201

1465

6129

1119

2053

1036

2903

工业地价

807

973

583

576

投资强度(万元/亩)

200-300

60-150

20-100

注:

综合土地价格和工业地价数据来自国土资源部《2005年全国主要城市地价状况分析报告》、《2011年全国主要城市地价状况分析报告》,投资强度数据来自课题组对上海、江苏南京、常州、无锡、昆山,安徽合肥、芜湖、滁州,湖南长沙、衡阳、郴州,甘肃白银等地调查

(3)东部地区农民工减少、用工成本偏高,用工荒、招工难现象日益严重

(4)东部地区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发展受到限制

东部地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对部分高耗能高污染项目采取相应的限制发展政策,在用电高峰期因为电力紧张而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进行更加严格的拉闸限电,与此同时,对污染排放标准也不断提高,污染型企业的治污投入不断增加。

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在土地使用、融资等方面也采取了限制,在东部地区的生存空间缩小。

(5)东部地区的产业集聚效应正在减弱

在改革开放之初,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逐步形成了大量的产业集群,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产生比较大的“虹吸”效应,大量的企业(包括中西部地区企业)都进入集聚区,从而使得产业转移的难度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的产业集聚区内企业不断增加,集聚效应减弱。

加上要素的供给紧张和成本的不断上升,效应减弱乃至衰退,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弱化,集聚区内的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产业对外转移的难度减弱。

(6)国际经济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大量外需型企业加快向内需型企业转型发展,国内市场特别是中西部市场成为部分企业新的扩张目标区域

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推动下,我国大量出口型企业开始转型,出口导向型企业将目标市场转向国内市场,国内市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快速经济发展从而促使中西部地区市场空间扩大,一些企业逐步转为内需型企业后,其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强。

根据我们调研,东部某省某些纺织服装企业,2008年前有2/3的产品是出口,到2010年出口已经缩减为1/3不到,产品开始以内需为主,但由于长期以来处于东部地区,加上产品主要是出口为主,现在企业出现转型,压力增加,为了抢占中西部市场,企业拟在中部省份湖北襄阳市进行投资建厂。

(7)中西部地区交通和物流基础设施得到有力改善,降低要素约束(成本节约)型转移的综合成本

交通物流条件的改观使得中西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得到改善。

深圳一家原来准备转移到正在打造“中国锂都”的江西省宜春市的锂电池生产企业,在武广高铁开通后,由于考虑到方便总部和分部沟通联系,同时,便于客商参观企业等因素,决定搬迁到湖南郴州。

根据该企业负责人的介绍,企业转移搬迁不仅仅考虑到货物的运输成本和贴近原料产地、降低劳动力成本等因素,还考虑包括要素成本、人员流动、信息流动的便利,相关的配套设施和服务等在内的综合条件。

相较于一些比较显而易见的劳动力成本等优势,企业更愿意转移搬迁到综合成本优势明显的地区。

(8)国家对推动布局调整的政策日益明晰

商务部为配合国家战略,于2006年推出“万商西进”工程;

2010年9月国家出台“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

近年还先后批准设立皖江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五家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2012年工信部出台《产业转移指导目录》,等等。

为了鼓励加贸易企业转移,2007年有关部委出台《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公告44号),主要针对东部沿海地区以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浪费来获取利润的中小企业,给这些企业投资与政策的双重压力,而中西部企业仍可享受原有的外贸加工优惠政策,以推动大量中小企业向中西部迁移,加快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加工贸易转移的步伐。

(9)中西部地区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沿海产业转移

近年来,中西部地区日益重视到国内区域产业转移的重要性,制定优惠的承接产业转移政策措施,如江西省提出“对接长珠闵,打造上海后花园”的战略,出台一系列优化外商投资和经营环境地方法规和文件,2003-2007年连续5年实际利用外资居中部地区之首;

湖南省出台《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的若干政策措施》(16条)、《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湘发〔2012〕14号)等系列政策,着重在产业发展、载体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金融、人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对加快承接产业转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结构怎么调

1.调结构的标准到底应该是什么?

(1)产业结构调整标准。

研究者往往认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应不同的产业结构,出现了不同的比例关系,则认为出现偏差。

国际标准。

国际上曾经对产业结构标准有许多研究,包括钱纳里等人研究,国内也有相关的研究。

产业结构的标准模式还有库茨涅茨模式(1971)赛尔奎因和钱纳里模式(1989)

钱纳里、艾尔金顿和西姆斯模式(1970)(%)

(1964年美元)

第一次产业

第二次产业

第三次产业

200

36

19.6

44.4

300

30.4

23.1

46.5

400

26.7

25.5

47.8

600

21.8

49.2

1000

18.6

31.4

50

2000

33.2

49.5

3000

9.8

38.9

48.7

库茨涅茨模式(1971)

人均GDP(1958)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50

36.1

28.4

35.5

26.5

36.9

36.6

500

19.4

42.5

38.1

10.9

48.4

40.7

赛尔奎因和钱纳里模式(1989)

人均GDP(1980)

39.4

28.2

32.4

31.7

33.4

34.6

22.8

39.2

37.8

15.4

43.4

41.2

4000

45.6

44.7

2.国内结构调整标准

(1)理论界。

(2)中央政府。

由强调三次产业结构(轻重工业)比例关系到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

“十一五”规定了服务业所占比重43.3%,以前“十五”等阶段则出现了三次产业比重关系;

轻重工业比重;

(2)地方政府。

(2)区域结构的标准是什么?

——以前都是按照资源导向、原材料导向、要素导向等等进行布局。

——以市场为导向,强调合理分工,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和产业集聚区(《产业转移指导目录》)

3、为什么调结构总不能让人满意

(1)政府的边界还不明晰。

(2)长期的积淀。

特别是对于布局结构而言。

(四)如何发挥结构调整中的政府作用

基本思路:

增量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