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83932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农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农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农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农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农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农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农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农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农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农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农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农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农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农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docx

《农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docx

农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

都市现代农业经营与管理

第七章农业生产环境与保护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以种植业、养殖业和水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在生产过程中过度施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污染,焚烧秸杆造成大气污染,不当处理畜禽粪便造成水体污染,农业产生废弃物造成对环境污染等。

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保护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必须依法治农,加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建设,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推进都市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打造高效、生态、低碳的都市现代农业。

第一节种植业污染及防治

种植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以土地为重要生产资料,栽培各种农作物以及取得植物性产品,是一切以植物产品为食品的物质来源,也是人类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种植业污染主要指与种植业关系密切的,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的农药污染、化肥污染、农膜污染以及农作物秸秆。

通过标准化生产规程的推行,可有效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通过环保行动计划的实施,提高农民对环境保护意识,减少农田污染物的残留。

一、农产品的污染及形成

农产品污染总体分为生物污染和非生物污染两大类。

生物污染:

主要指农产品受到能使人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生物源污染物的侵蚀,这一类农产品如果没有得到妥善处理,人们在食用之后可能会受到致病生物的感染而得病。

非生物污染:

以化学污染最为普遍,蔬菜、瓜果、粮食等农产品容易受到污染的主要有三类物质,它们是农药残留、重金属、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其中农药残留是食用农产品受污染的最重要来源。

农产品生产中由于受到病、虫、草的危害而造成很大的损失。

通过使用农药,能够将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但是,各种作物施用农药后,在一定时间内有部分农药残留在作物体表或果实、子粒上。

有的还渗透到作物表皮蜡质层或组织内部。

残留在作物体内外的农药,在光照、风雨、气温等外界环境以及作物体内酶的作用下不断分解消失,但在收获的农产品中仍不可避免地残留微量或超量的农药,若在农作物接近收获期,使用农药量过多,浓度过高,就会造成农产品中农药超量残留,可能会导致急、慢性中毒,危害人体健康。

因此,防止农药残留超标污染,是保障人体健康极为重要的措施。

二、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

1、化肥减量替代

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秸秆还田、水肥一体化的施肥新技术等有效措施,达到化肥减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绿肥,用作肥料的绿色植物体,是我国传统的重要有机肥料之一,可以有效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农作物的品质,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减少化肥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普及推广绿肥种植,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和供肥能力,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绿肥翻压入土后,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腐殖质的含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能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

长期种植绿肥,土壤肥力不断提升,还将有效提升后期水稻种植产量,达到用地与养地的有效结合。

持续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粮经作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缓释肥料,进一步优化用肥结构,科学合理施用肥料。

推广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减少化肥流失。

 2、农药减量控害

实施农药减量控害,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制定主要病虫草害的防治技术标准和农药使用操作规程,推动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推广新型高效植保机械,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环保型农药,开展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增加杀虫灯、性诱剂、诱虫板等物理防治措施,形成农药减量控害技术体系,减少农药使用量。

三、组建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组织

1、目的意义

保持农业生产的稳定,促进农业的持续增产增效。

建立机构完善、手段先进、内容广泛的高效服务机构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新举措。

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是解决一家一户农民防病治虫难、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污染的有效途径。

在土地流转进度快,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组织程度高、种植品种相对单一地区更能体现作用。

让有志于服务农业、服务农民的中青年劳动力参与植保服务组织,开展专业化防治有偿服务。

2、具体做法

以镇、村为单位注册组建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组织,具备相应植物保护专业技术,以申请农业生产政策补贴添置设备,开展社会化、规模化、集约化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

通过定期技术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施药时间抓住了防治适期。

专业化防治是提升农作物病虫害防控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有效手段,不仅大大提高了防效,而且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得到了大力推广。

3、取得的成效

解决农民防病治虫难,易出现的“漏治一点,危害一片”现象,根据病虫发生规律变化,最大限度降低了农药使用量和农药的使用次数,从根本上避免了农民滥用农药、误用农药的可能,节约了劳动力,减少了农药使用量、提高病虫害防控效果,杜绝了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有效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采用更有效的机械防治病虫害,减少防治用工,把广大农民从繁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四、创建蔬菜标准园

创建一批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以及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的蔬菜标准园。

产品质量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化学农药使用量大幅下降,示范带动都市农业蔬菜质量全面提升和经济效益全面提高。

以标准园创建为抓手,推进区域内蔬菜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提升适度规模经营机制活力,提升生态环保水平,提升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优先选择已取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GAP、HACCP等相关认证单位,加快推动蔬菜生产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质量安全型转变。

推广生态栽培技术。

蔬菜标准园主要强化安全检测手段,重点示范防虫网阻隔和色板、性诱剂、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杀防虫技术,防雾滴棚膜与膜下滴灌控湿防病技术,减少农药用量,开展蔬菜生产废弃物的净化处理。

同时,蔬菜标准园要科学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控制农药残留,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

实施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建立可追溯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不购买、使用国家禁限用投入品,科学安全使用投入品的投入品管理制度。

健全生产档案,按照地方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田间管理,使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的生产档案制度。

标准园产品上市前全覆盖农药残留快速定性检测,不定期农药残留定量抽检,确保农药使用过安全间隔期后采收的检测制度。

实施有承诺、有检测、有相关认证的产地准出制度。

在环境保护上禁止使用对环境有严重影响的农业投入品,废弃农膜、农药肥料包装物等农业投入品必须全部回收,保护生态环境和场容场貌。

禁止使用城市垃圾、污泥、工业废渣和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

及时清理残枝落叶和杂草,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保持田园清洁。

当地政府可对用于生态栽培物化技术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和标准化生产推进等方面实施财政补贴。

主要用于频振式杀虫灯、防虫网应用、生产档案记录、农残检测仪器及试剂、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技术操作规程制订、技术指导服务、展示示范、品牌推进等方面。

五、回收和集中处置农药包装废弃物

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处置,涉及面广,难度大,但是一件利国利民、有利于子孙后代健康成长的好事,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减少农业安全生产隐患。

在都市农村结合乡村建设,作为环保行动计划,由政府部门牵头,财政出资,企业运作。

通过设置回收点,建立健全回收体系,逐步形成群众参与、有偿回收、规范处置的运行机制。

建立回收点与回收员队伍。

回收点定点可设立于村、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资经营门店,配备可移动的分类收纳桶,分类存放不同材料的农药包装物。

定点回收点条件符合相关国家污染防治标准、技术措施和技术规范,设立台帐,记录收购农药包装物的日期、数量等。

确立以村为单位或生产单位、农资门店建立回收员队伍,定期上门收集农药包装废弃物作有偿回收,制定回收单价,做好清点结算,将回收的农药包装废弃物送专业处置单位进行处置。

与受委托单位签定委托服务协议,明确其任务与要求,并加强对其工作监管。

收集和运输过程须符合相关国家污染防治标准、技术措施和技术规范,依据相关国家污染防治标准、技术措施和技术规范,对农药包装废弃物进行分类安全处置。

其中经费主要包括:

直接回收费、专用回收袋、回收箱费、收集费、转运处置费等。

区县农业部门负责本地区农药包装废弃物收集、回收和安全处置,环保部门负责本地区农药包装废弃物转运和集中安全处置的监督管理,财政部门负责安排本地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和集中处置的资金。

层层落实责任,建立工作考核机制。

乡镇有关部门根据定点回收点的台帐,结合本村农药包装废弃物污染实际情况,对村指定专人的工作进行考核,并对成绩突出者给予适当奖励。

区县有关部门对乡镇回收点、回收工作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核发补贴,并对成绩突出者给予适当奖励。

省市有关部门根据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置单位出具的收货凭证上的包装废弃物总数,对区县工作进行考核,将结果列入区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考核内容。

第二节畜禽养殖污染及治理

畜禽养殖过程中,动物排泄物、病死动物的处理如不彻底,势必造成对周边环境影响,包括水源污染、土壤污染和空气污染等畜禽养殖污染。

畜禽养殖业的污染主要有动物所产生的粪便、尿液与养殖过程中产生的臭气,还包含畜禽养殖的水污染。

随着畜牧业的不断规模化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禽畜养殖场排出的废弃物已经成为重要因素。

科学规划布局,统筹考虑保护环境与促进畜牧业发展,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创新循环农业的种养模式,为都市构建优质安全种植业保障基地,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使畜牧业生产走持续健康发展道路。

一、畜禽养殖的污染

都市畜禽养殖业高度集约化养殖产生量大而集中的畜禽废弃物(包括有害气体及浮尘),大量的畜禽废弃物直接进入地表和地下水体,土壤的自净能力跟不上污染的节奏,成为蝇类及寄生虫等有毒微生物的寄生场所。

甚至威胁到饮用水源的安全。

同时,养殖场散发的臭气引发了众多周边居民投诉和引发纠纷。

对土壤的污染。

现有大型养殖场建有贮存畜禽粪尿及污水的转化池,但其中一些转化池底部却不具备防水功能,导致进入池中的粪尿及污水渗入地下,造成对土壤的污染。

对水资源的污染。

在畜禽养殖过程中,渗透至地表水及地下水中的动物粪尿和废弃物所,甚至个别掩埋的病死畜禽,对水资源造成污染。

有害的细菌及病毒等通过水传染给人及家畜,被污染过的水源危及人及动物,对其生命健康及安全造成危害。

二、畜禽养殖的综合治理

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构建都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长效机制,通过畜禽污染综合治理、不规范畜禽养殖整治、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不断改善和优化农业生态环境。

对没有纳入养殖发展规划的畜禽养殖场,要制定退养计划,逐年退养。

对严重违法从事畜牧业生产的,要坚决予以取缔。

设立禁养区,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尤其是沿城沿江沿河)的畜禽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

规范畜禽养殖行为,防止畜禽疫病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对人体的危害,防治畜禽养殖污染,促进都市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当地政府制订相关政策和措施,规范发展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扶持科技含量高的种源生产,引导其逐步实现集约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

限制和调整小型畜禽养殖场,对符合环保要求和动物防疫条件的,促使其逐步过渡为大中型畜禽养殖场。

三、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处理、监管

实施对病死动物进行及时、有效、规范的处置,遵循“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健全制度、规范运作;注重服务、提升能力;加强领导、保障运行;加大宣传、严格执法”原则,开展统一制度、统一布点、统一车辆、统一收集、统一处置,实施区县统一收集、乡镇统一收集、规模场统一收集模式。

着重构建病死畜禽收集运送系统和病死畜禽加工处理系统。

1、病死畜禽收集运送系统

病死畜禽收集运送系统由畜禽养殖场(户)、乡镇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收集点、区县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收集站三个层面构成,实行规模化养殖场自主收集运送,非规模化养殖场(户)由乡镇级收集点和区县级收集站收集运送。

在涉及养殖的乡、镇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设立收集点,落实人员开展病死畜禽的接收、运输、记录等工作。

收集运送模式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种:

一是在动物养殖数量较少的区域,由收集点统一收集,每日派出收集车辆至各养殖场户进行确认、装车。

二是在规模化养殖场先行将病死动物暂存在专用存放间或冷库,收集人员根据数量一周两次到场收集。

三是当病死畜禽数量多或有突发情况时,需要单独移交的,以乡镇收集点为联络点,及时安排车辆、人员统一收集。

四是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则由公司自行解决专用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车辆,专人负责收集。

2、病死畜禽加工处理系统

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焚烧站,作为病死畜禽及相关产品的焚烧处理指定场所,收集处理养殖场所、屠宰场所及道口查处的病死畜禽,以及无主病死宠物。

配备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落实无害化处理政策措施。

3、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

畜禽养殖场(户)是本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责任主体,场长(养殖户)是第一责任人,养殖方收集人员是直接责任人。

收集点负责人和收集员是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

乡镇职能部门制定畜禽养殖场(户)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负责收集点对畜禽养殖场(户)病死畜禽收集、暂存、运送、移交、统计、核对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和收集工作的考核。

收集站是区县级病死畜禽收集、运送环节的责任单位,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工作人员是直接责任人。

区县级职能部门为管理部门,负责收集站的日常监督管理与考核,和对畜禽养殖场(户)、收集点、收集站病死畜禽的分析评估与指导。

省市及区县级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对畜禽养殖场病死畜禽的统计、收集、移交和收集点接收、运输、消毒环节等进行全过程监管,对病死畜禽的收集、保存、移交、记录、消毒等工作进行规范。

同时制定一套长效考核激励机制以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通报和查处力度,推进无害化工作深入开展。

四、推进畜禽标准化养殖

以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为核心,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要求,通过树立典型、示范引导、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推进畜禽场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和产业化建设,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生产水平,实现废弃物合理利用,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

实施畜禽养殖与环境保护相适应的减量化和标准化,合理调整都市农村养殖规模和布局,推进地方特色品种保护和开发利用,提高畜禽养殖生态化、标准化和科技化。

养殖设施化。

养殖场选址布局科学合理,畜禽圈舍、饲养和环境控制等生产设施设备满足标准化生产需要。

生产规范化。

制定并实施科学规范的畜禽饲养管理规程,配备与饲养规模相适应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严格遵守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使用有关规定,生产过程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

防疫制度化。

防疫设施完善,防疫制度健全,科学实施畜禽疫病综合防控措施,对病死畜禽实行无害化处理。

粪污无害化。

畜禽粪污处理方法得当,设施齐全且运转正常,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或达到相关排放标准。

监管常态化。

依照《畜牧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等投入品使用,畜禽养殖档案建立和畜禽标识使用实施有效监管,从源头上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

第三节水产养殖污染的原因及治理

随着都市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体的生态功能已成为需解决的主要矛盾,通过标准化生态型水产养殖场和标准化水产健康养殖场的不断推进,加强水产品安全源头监管,解决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推动现代都市水产业加快发展。

一、水产养殖污染的原因

都市水产养殖业特点为高密度、集约化、规模化和名优化,养殖模式为高生物负载量和高投入量的高产高效益。

产生了超水体容量的养殖高密度,残剩饵料、肥料和生物代谢产物累积量大,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水体富养化日益严重,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功能。

水产品的生长依赖着水产养殖环境,通过水域中的生物和生物、生物与环境构成相对稳定的统一体。

随着都市的飞速发展,影响了天然水体,饮用水源和地表水遭受了不同程度污染,生态压力较大。

从外源性污染角度看,水产养殖的基础是水体环境,主要来自天然水体河流和湖泊的主要水源。

在都市受到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水产生物资源赖以生存环境质量的下降。

都市农村受植物性营养元素氮、磷和耗氧有机物的污染,造成水体缺氧。

集约化高密度水产养殖,大量投喂外源性饲料,残饵中所含的氮、磷等植物性营养元素、悬浮性颗粒、耗氧有机物等成为了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来源,导致养殖水体的污染日趋严重。

从内源性污染角度看,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方面,水产养殖已逐渐成为都市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但是传统的高密度的水产养殖模式,带来了鱼病发生频繁、水质严重恶化、药物残留超标。

影响了水产品质量安全,造成了区域环境污染,威胁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密度的养殖模式,投入品所产出的固液态废弃物,造成养殖自身的污染,残饵、残骸、鱼体排泄物,及频繁使用的鱼药,在水体中分解时氨氮增加,使水质恶化,滋生大量病毒、细菌等致病微生物,对水产养殖的水环境产生污染,影响了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二、推进水产品安全源头监管

发放水产养殖使用证。

凡在江河、湖泊、滩涂和精养鱼塘等渔业水域进行水产养殖生产的,须由养殖单位或者个人向当地政府或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提出申请,经审核同意后,由区县人民政府发出养殖使用证。

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每年实施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强化监管,落实责任,与养殖场签订安全生产承诺书。

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孔雀石绿等违禁药物抽样检测。

无公害渔业是现代渔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是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

对排放污水(包括农田施用农药后的排水)、污染物,污染渔业水域而造成渔业损失的单位和个人,由渔政监督管理机构进行调查处理。

三、建设标准化水产养殖场

建立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生产基地,推进标准化家庭水产养殖场发展,改进场内进排水系统、道路,加强对标准化养殖场的维护,着重进行池塘清淤,应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生态循环水养殖等技术,提升规模化、标准化水产生产水平,既是我国水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也是进一步提高水产品质量,保证消费者及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内在需求。

建设内容为水产健康养殖场的资质条件、环境条件、养殖场规模和基本建设内容、养殖设施、养殖技术、管理及人员配备等,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质量安全符合无公害水产品标准要求,对人类健康有安全保障。

水产品品质、色、香、味等达到国内、国际标准,无超标药物(兽药、抗生素、激素)残留、重金属残留水产品,病原微生物、霉菌毒素、细菌总数不超国家或国际标准,获得无公害水产品认证的渔业产品。

达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保证养殖水产品的质量与食用安全。

标准化生态型水产养殖场和标准化水产健康养殖场选择取水口无污染源、水源充足、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具备进排水方便、交通便利、电力配套条件。

水源水质符合NY5051、NY5052,标准化生态型水产养殖场连片总面积300亩以上,养殖水面积200亩以上;标准化水产健康养殖场连片总面积100亩以上,养殖水面积不低于65%。

标准化生态型水产养殖场主要负责人具有5年以上水产养殖及管理经验,持有渔业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高级证书,主要技术人员持有渔业行业职业技能培训中级证书,养殖工持有渔业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初级证书;标准化水产健康养殖场主要负责人具有4年以上水产养殖及管理经验,持有渔业行业职业技能培训中级以上证书。

水产养殖符合DB31/T348规定,配合饲料安全卫生指标符合NY50NY规定,鲜活饲料新鲜、无病症、无污染,药物使用符合NY5071要求。

生产档案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存档记录使用农业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及捕捞的日期、病害发生和防治情况、水质检测等原始记录。

第四节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农业废弃物产生与农产品的生产过程相伴而生,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农业资源,这些废弃物既是宝贵的资源,又是污染源,若未经妥善处理直接进入环境,势必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

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对于缓解农业资源不足,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效益,改善都市农村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废弃物的定义与污染的表现

1、农业废弃物的定义

农业生产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作为农业垃圾的农业废弃物,是指在整个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与畜禽养殖过程中被丢弃的有机类物质,主要指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

2、农业废弃物污染的主要表现

农业废弃物污染主要表现在:

种植业农作物的秸秆焚烧增加了空气污染指数,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及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身体的健康,影响交通和航空。

规模饲养家禽家畜的场所排放的粪便以及畜栏、禽舍的铺垫物,如果不加处理直接排放入周围环境中,周边会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滋生大量苍蝇和其他害虫,造成环境污染。

排入江河湖泊使水质污浊,造成厌氧腐化或富营养化现象,同时也会传染疾病,影响居民健康。

二、秸秆的综合利用

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可以有效解决因秸秆焚烧或废弃而带来的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肥力。

可以促进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利用,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发展循环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打造绿色、生态和低碳环境,对促进都市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秸秆综合利用主要以还田、堆肥、燃料、原料、饲料等利用方式为主。

1、基本原则

尊重自然规律,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原则。

根据农业生产实际,充分考虑农作物生长规律以及技术路线实施的限制因素,合理选择适宜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进行推广应用,最大限度做到节约劳动耗费和成本消耗的技术经济原则。

充分调动农民和企业积极性,坚持秸秆还田利用与产业化开发相结合,由点到面、循序渐进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同时加大对秸秆焚烧监管力度,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疏堵结合原则。

强化市场运作,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参与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同时发挥政府政策、资金的鼓励和引导作用,努力形成“政府引导、农民自愿、企业主体、公众支持”的工作机制。

2、秸秆综合利用的处理方式

秸秆综合利用主要有机械化还田、食用菌培养料生产和有机肥生产三种处理方式。

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采用机械将秸秆就地粉碎,均匀地抛撒在地表,随即耕翻入土,使之腐烂分解。

通过秸秆的机械化还田,能够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调节土壤PH值,改善容重,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等主要养分,还田年数越长,效果越明显。

从社会效益来看,还田区域内基本杜绝秸秆焚烧现象,减少环境污染,净化了空气,节约了资源,防止飞机和车辆发生意外事故。

食用菌集约化生产是秸秆综合利用中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富民工程。

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利用秸秆生产食用菌培养料的规模效益,降低食用菌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建立秸秆收集中心,添置秸秆加工设备,对周边地区的稻麦秸秆进行集中收集并加工成商品有机肥生产所需的秸秆粉,解决自身辅料供应。

3、秸秆机械化还田的利用

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是采用机械化手段对水稻、麦秸秆处理后还回田间的技术。

秸秆机械化还田不仅合理、高效地利用了秸秆资源,培肥地力,增加作物产量,还有效防止秸秆焚烧。

水稻秸秆还田能改善土壤物化性状,增加土壤团粒结构作用,增强土壤通透性、渗透性,提高地表温度、土壤释肥作用、土壤蓄水能力,保持耕层蓄水量,有利于提高后茬的抗旱能力。

秸秆还田可以很好地解决水稻收获后秋播农时季节紧张的矛盾,同时,能减少秸秆焚烧和废弃所造成的对大气、土壤、水体、环境的污染,对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和提高农产品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两麦收割与水稻种植的过渡关键期,麦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