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保护课设三峡大坝建成后对库区生态环境影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87200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1.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环境保护课设三峡大坝建成后对库区生态环境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水环境保护课设三峡大坝建成后对库区生态环境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水环境保护课设三峡大坝建成后对库区生态环境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水环境保护课设三峡大坝建成后对库区生态环境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水环境保护课设三峡大坝建成后对库区生态环境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水环境保护课设三峡大坝建成后对库区生态环境影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水环境保护课设三峡大坝建成后对库区生态环境影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水环境保护课设三峡大坝建成后对库区生态环境影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水环境保护课设三峡大坝建成后对库区生态环境影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水环境保护课设三峡大坝建成后对库区生态环境影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水环境保护课设三峡大坝建成后对库区生态环境影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水环境保护课设三峡大坝建成后对库区生态环境影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水环境保护课设三峡大坝建成后对库区生态环境影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水环境保护课设三峡大坝建成后对库区生态环境影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水环境保护课设三峡大坝建成后对库区生态环境影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水环境保护课设三峡大坝建成后对库区生态环境影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水环境保护课设三峡大坝建成后对库区生态环境影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水环境保护课设三峡大坝建成后对库区生态环境影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水环境保护课设三峡大坝建成后对库区生态环境影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水环境保护课设三峡大坝建成后对库区生态环境影响.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环境保护课设三峡大坝建成后对库区生态环境影响.docx

《水环境保护课设三峡大坝建成后对库区生态环境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环境保护课设三峡大坝建成后对库区生态环境影响.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环境保护课设三峡大坝建成后对库区生态环境影响.docx

水环境保护课设三峡大坝建成后对库区生态环境影响

目录

目录I

1工程概况和工程分析1

1.1三峡工程概况1

1.1.1库区气候情况1

1.1.2库区地理特征2

1.1.3库区社会经济文化3

1.2工程分析4

1.2.1水库特征4

1.2.2水库运行方式4

1.2.3工程主要效益5

2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6

3确定评价范围和等级7

3.1评价范围7

3.2评价方法7

3.3评价等级8

4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8

4.1对局地气候的影响8

4.1.1对气温的影响8

4.1.2对相对湿度的影响10

4.1.3对降水量的影响11

4.1.4对蒸发量的影响13

4.1.5对风速的影响14

4.1.6对雾的影响15

4.2对库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16

4.2.1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17

4.2.2对动物多样性的影响17

4.2.3对珍稀、濒危水生动物的影响19

4.3库区水土流失19

4.4三峡大坝对库区水环境的影响20

4.4.1库区年径流量20

4.4.2库区水文泥沙21

4.4.2库区水质23

4.5库区淹没与移民27

4.6文物古迹28

4.7库区泥沙淤积和坝下游河道冲刷29

4.8环境地质29

4.9长江三峡工程对中游平原湖区涝渍和潜育化影响30

4.10河口生态环境30

5对主要生态影响进行影响预测31

5.1气温变化趋势31

5.2相对湿度变化趋势32

5.3风速变化趋势32

5.4降水量变化趋势33

5.5蒸发量变化趋势33

5.6雾日变化趋势34

5.7耕地面积变化趋势35

5.8鱼类变化趋势35

5.9水质变化趋势36

5.10年径流量变化趋势36

5.11年输沙量变化趋势37

5.12输沙模数变化趋势37

5.13总人口变化趋势38

5.14长江珍稀濒危物种38

5.15三峡诱发地震、库区发生新老滑坡变形和坍塌的情况39

6结论40

7建议对策措施40

参考文献42

附录实现BP网络预测的Matlab源程序44

 

1工程概况和工程分析

1.1三峡工程概况

三峡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改善航运等综合效益,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工程。

长江三峡水库岸长约600km,平均水面宽1500m,总落差150m左右.库区总面积近5.8万km2,包括175m正常蓄水位淹没所涉及的湖北省和重庆市21个县(市、区),其中湖北省有宜昌、秭归、兴山和巴东四县,重庆市有巫山、巫溪、奉节、云阳、万州、忠县、开县、涪陵、丰都、武隆、石柱、长寿、渝北、巴南、北碚、重庆、江津及近郊6区等17县(市、区)。

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盆地东部沿江两岸。

地跨北纬28°10′~31°13′之间,东经105°11′~110°38′之间,总面积为10.6万平方千米。

库区位置情况如下图1-1所示

图1-1三峡库区地理位置

1.1.1库区气候情况

三峡库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水热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夏热冬暖。

主要表现在:

冬季风向更替明显,随季风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气候型多样。

其特点是冬暖春早,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垂直变化明显,雨量充沛,但分析不均,日照少,云雾多,光热水同季风有效性高。

库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土地肥沃,年均温13~18.5℃,年降水997~1347mm,且降水集中,4~10月份的月降水量在宜昌等地占全年降水量的85%,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

年均日降水量不小于50mm的暴雨日数为2~3d,年均蒸发量为1300~1700mm。

三峡库区由于受大气环流和地貌的影响,气候复杂,重庆是我国冬季著名的冬暖中心,市境除少数地区外,大多数地区冬季气温较高,极少霜雪;夏季又是我国的酷暑中心之一,炎热异常,尤以长江、乌江河谷为甚;而湖北的恩施州又有独特的区域气候,表现为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降水充沛,时空分布不均;湿度大、日照少、风速小;地区差异大,山区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三峡库区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185.2mm,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只有当夏季暖湿的热带海洋性气团到达时,才可能产生大量降水,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8%。

冬季属于大陆性干冷气团控制,降水稀少,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半年(5~10月),大部分地区夏半年雨量为800~1000毫米,而且又多集中在几次暴雨天气过程中,暴雨在整个库区每年平均在2~4次,也是库区形成山地滑坡、地质崩塌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1.1.2库区地理特征

库区地质构成复杂,主要由川东隆起褶皱带和川鄂湘黔褶皱带和淮阳山字型西翼反射弧三单元组成构成,属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抬升区。

主要地貌类型可分为川东平行岭谷区和川东盆周山地与鄂西山地两部分。

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山峰林立,河流深切,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其中。

丘陵和山地占全区总面积的96%以上。

长江三峡西起奉节夔门,东止宜昌南津关,全长195km,横切川东盆周山地和鄂西山地,江面狭窄,岸壁耸立,是世界著名大峡谷之一。

地带性土壤为黄壤和山地黄壤。

但由于区内广泛分布着侏罗纪的红色砂页岩和二、三叠系的灰岩,在河流阶地和小盆地、坝区,又发育第四系冲积物。

故区内主要土壤类型受母质或耕作影响而为紫色土、黄色石灰土和水稻土。

黄壤和山地黄壤仅分布于上述土壤类型以外的丘陵和山地。

由于本区未受第四纪冰川侵袭,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据调查有2859种,且多属珍稀种属,天然植被受人为破坏较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仅少数陡坡沟谷中有少量存在。

在低山丘陵、沿江河谷大量存在的是近几十年人工营造的以马尾松、柏木、杉木、栎类为主,中山以华山松、日本落叶松为主的人工群落。

该区经济林植被十分发达,以柑桔、脐橙、甜柚、油桐、乌桕、茶叶、杜仲、黄蘖、厚朴、板栗、猕猴桃、五倍子等为主要林特产品。

库区在植物地理区划中属于泛北极区,中国一日本亚区,华中植物地区。

由于本区未受第四纪冰川侵袭,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据初步统计,有维管束植物208科,1428属,6088余种。

且多属珍稀种属,其中被列为我国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47种,占全国总数的13.3%。

植物群落主要有:

山地灌草丛、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等。

由于受地形影响,植被垂直变化明显。

万州以东,海拔1300m以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带;1300一1700m为中山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1700一2200(2400)m为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2200(2400)m以上为亚高山常绿针叶林带。

万州以西,海拔1500m以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带;1500一2000m为中山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天然植被受人为破坏较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仅少数陡坡沟谷中有少量存在。

在低山丘陵、沿江河谷大量存在的是近几十年人工营造的以马尾松、柏木、杉木、栋类为主,中山以华山松、日本落叶松为主的人工群落。

该区经济林植被十分发达,以柑桔、脐橙、甜抽、油桐、乌柏、茶叶、杜仲、黄萦、厚朴、称猴桃、五倍子等为主要林特产品。

1.1.3库区社会经济文化

据2008年统计资料,三峡库区户籍总人口2068.02万人,农业人口1385.67万人非农业人口682.35万人。

库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21.34亿元。

其中重庆库区3605.98亿元,湖北库区215.36亿元。

库区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350.63亿元、1857.28亿元和1613.43亿元。

按常住人口计算,库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063元。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资料显示,2009库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06元,比上年末增加2892元;农村居民人纯收入为4132元。

2008年,库区耕地面积为195588公顷,耕地中水田、旱田分别占44.3%和55.7%。

人均耕地面积为0.050公顷,耕地复种指数为239.02%。

从耕地结构来看,小雨10度、10-15度和大雨25度坡耕地比例分别为21.9%、30.1%、31.6%和16.4%。

长期以为,为缓解不断增长的粮食供应压力,坡地开荒种粮,造成水土流失,生态条件恶化,土地后备资源不足,人地矛盾突出。

库区内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三峡库区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龙溪河、乌江、大宁河、芙蓉江等450多条,据测算,三峡库区内年均水资源总量超过5000亿立方米,其中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高达4000多万千瓦,约占全国水能蕴藏量的8%,目前仅开发2.6%,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库区水力、矿产和土特产资源丰富。

库区两岸自然风光雄伟,有众多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

如:

丰都名山镇的鬼城、忠县的石宝寨、云阳的张飞庙、奉节的白帝城、株归的屈原祠。

此外,干流的三峡,兴山的高岚,巴东的格子河石林、大宁河的小三峡等天然景观也是著明的旅游胜地。

1.2工程分析

1.2.1水库特征

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m,汛期20年一遇洪水回水末端抵达重庆市巴县弹子田,距坝址580km,水库面积约1080km2,水库水面平均宽约1100m,与天然情况相比增加约一倍。

水库平均水深约70m、坝前最大水深170m左右,断面窄深,仍然保持狭长的条带河道形状,属典型的峡谷河道型水库。

三峡坝址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510亿m3,三峡水库总库容393亿m3,其中调节库容165亿m3,约占坝址年径流量的3.7%,库水交换十分频繁,系一季调节水库。

1.2.2水库运行方式

三峡工程大坝一次建成到最终规模,水库蓄水位按分期蓄水要求逐步抬高。

从施工准备起算,工程开工后第11年,水库水位蓄到135m,工程开始发挥发电、通航效益。

到第15年中,水库开始按初期蓄水位156m运行,初期蓄水位运行若干年后,水库再抬高至最终正常蓄水位175m运行。

初期水位运用的历时长短,将根据水库移民安置进展情况。

库尾泥沙淤积实际观测成果及重庆港泥沙淤积影响处理情况等,届时相机确定。

三峡水库按照满足防洪、发电、航运、排沙和环保等的综合要求,进行水库调度。

每年5月末到6月初,水库水位降至防洪限制水位145m(按初期蓄水位156m运行时为135m,下同),整个汛期6~9月,水库一般维持在此低水位运行。

超过电站过流能力的水量,通过泄洪坝段下泄。

仅当入库流量超出下游河道安全泄量时,水库才拦洪蓄水,使库水位抬高;洪峰过后,库水位仍降到145m(135m)运行。

10月份,水库蓄水,库水位逐步升高至175m(156m)运行,少数年份蓄水过程延续到11月份。

11月至次年4月底,水库应尽量维持在较高水位,使水电站按电网调峰要求运行。

1.2.3工程主要效益

三峡工程的效益分为以下五方面。

一是防洪效益。

三峡工程作为解决长江中下游严重洪水威胁的一项不可替代的关键性工程,2008年实现175米蓄水条件以后,长江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已从十年一遇提高到了百年一遇,即使长江出现千年一遇特大洪水,在联合运用调洪措施后,也可防止毁灭性洪涝灾害。

二是发电效益。

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在来水量正常的情况下,每年可提供近1000亿千瓦时清洁电能,成为我国“西电东送”、“全国电力统一调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至2009年4月7日,三峡电站累计发电突破3000亿千瓦时。

三是航运效益。

三峡工程有效地改善了湖北宜昌至重庆段660公里的水运航道和长江中下游枯水季节的航运条件,万吨级船队可直抵重庆港,年单向下水通过能力可由目前的10Mt提高到50Mt,运输成本降低35%~37%;宜昌以下枯季流量约可增加1000~2000m3/s,航深增加,河段枯季通航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极大提高了库区航运能力,降低了运输成本。

2008年,通过三峡坝区的货物总量6847万吨,远远超出蓄水前坝区最高年货运量1800万吨的水平。

四是供水和补水效益。

三峡水库蓄水量达393亿立方米,水库年均来水量约4500亿立方米,通过水库调节和兴建引水渠,可为当地及“南水北调”工程提供充沛的水源。

通过水库调蓄对下游进行补水,还有效改善了枯水期下游航道和水文条件。

五是生态环境效益。

三峡工程是优化长江流域资源环境的生态工程,水库的防洪作用,可以减轻洪水灾害对长江中游人口稠密、经济相对发达的平原湖区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可提供清洁能源,三峡水电站与同规模燃煤电厂相比,年发电量847亿~900亿kW·h相当于年减少5000万吨标准煤,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亿t。

二氧化硫200万t,一氧化碳1万t,氮氧化物37万t,以及大量的污水、废碴、飘尘及降尘,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2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

根据三峡工程对环境影响的特点,以及预测和评价工作的需要,评价系统分为

(1)环境总体;

(2)环境子系统;(3)环境组成;(4)环境因子等4个层次。

其中自然环境子系统的环境组成有10个、环境因子35个,社会环境子系统的环境组成有8个、环境因子26个,公众关心的问题环境子系统环境组成有6个。

具体子系统和主要因子见表2-1。

表2-1评价子系统和主要因子

评价子系统

主要因子

局地气候

气温、风、降水、温度、雾

水质

扩散能力、生化需氧量负荷、土地淹没与水质、泥沙淤积与水质、营养物质、坝下水质

水温

库区温度、坝下水温

环境地质

诱发地震、库岸稳定、水库渗漏

陆生植物与植被

五中和珍惜五中、森林植被、资源植物和人工经济林

陆生动物

动物种群、珍稀动物

水生生物

产卵场、鱼种变化、鱼类资源、珍稀水生生物

水库淤积和坝下河道冲淤

水库泥沙淤积、坝下河道冲淤

中游平原湖区涝渍和潜育化

四湖地区涝渍和潜育化、洞庭湖涝渍和潜育化、鄱阳湖涝渍和潜育化、鄂东低湖田涝渍和潜育化

河口生态环境

径流变化、咸潮入侵、土壤盐渍化、泥沙与侵蚀堆积、河口及近海渔业

水库淹没与移民

土地淹没、移民环境容量、移民安置规划

人群健康

卫生和保健系统、血吸虫病、疟疾、其他疾病、施工区卫生

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

文物古迹

文物建筑、古文化遗址、文物古迹

工程施工

水质、大气、噪声、景观保护

防洪

耕地淹没、生产生活保障、瘟疫流行、生命财产损失

发电

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热污染、灰场占地

航运

海损风险、陆路交通压力

公众关心问题

库区防洪、物种与栖息地(鄱阳湖珍惜候鸟及栖息地、扬子鳄、水杉谷)、上中游水土流失与防洪和防护林体系建设、固体废弃物、溃坝风险分析、重庆市环境问题(水质、大气、防洪、排水系统、港口淤积

本次评价,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局地气候中的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蒸发量、风速、雾等指标,水质、生物多样性、中游平原湖区涝渍和潜育化、水土流失、水库淹没与移民、文物古迹、年径流量、水库淤积和坝下河道冲淤、环境地质等作为评价因子。

3确定评价范围和等级

3.1评价范围

根据三峡工程的功能、特点及其引起长江水文情势变化和所在地区的环境差异,评价范围涉及长江干流上游自宜宾至长江口的相关区域。

评价范围主要划分为以下三个区域:

(1)三峡库区:

湖北省宜昌三斗坪坝址至重庆市江津市受回水影响的水库淹没区和移民安置涉及的县、市幅员范围。

(2)中下游河段及附近地区:

三斗坪坝址至江苏省江阴,包括洞庭湖、鄱阳湖和湖北省四湖地区等。

(3)河口区:

江苏省江阴至河口和海滨,为咸淡水交汇区。

考虑到上游水土流失对库区泥沙淤积的影响和水土保持、防护林体系建设与工程的关系,以及河口区咸淡水变化对近海海域的影响,评价范围也适当扩展到水库上游区及近海区。

3.2评价方法

三峡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环境背景状况调查:

主要采用监测、实地勘测、遥感、收集历史长系列资料等方法。

(2)根据不同环境因子的特性和变化状况以及工程影响的性质与规律,分别采用定性和定量预测方法。

对一些能用量度表示的因子建立数学模型定量预测,如对长江水文情势的影响,对降水、气温、风和雾日的影响,水库扩散能力和复氧能力变化对水质的影响,对水库泥沙淤积和坝下游河道冲刷的影响等,均通过大量观测资料、识别模型、参数进行定量预测;对一些难以定量量度的环境因子,一般采用类比分析或机理分析方法定性预测,如对钉螺扩散可能性分析、对鱼类的影响、对陆生脊椎动物的影响等选用生态机理分析方法,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则采用定性描述和库水位与景观图象的计算机模拟方法等。

(3)根据预测结果,对照标准和阈值,作出影响性质、影响大小和重要性的评价分析。

(4)做出总体评价,对不利影响提出减轻措施和对策建议。

3.3评价等级

本次评价,生物群落评价等级为二级;

区域环境评价等级为二级;

水和土地评价等级为二级;

敏感地区评价等级为一级;

综合评价等级为二级。

4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4.1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局地气候是生态环境改变后影响最为深远的指标因子。

三峡工程的建设,库区的蓄水,从根本上更改了库区的立地条件,从而较为深远的影响了库区局地气候发生着变化。

水库对周围地区气候有明显调节作用,影响范围垂直方向不超过400米,两岸水平方向约1~2千米,年均温增加0.1~0.2℃,冬春季节月均温升高0.3~1.3℃,夏季降低0.9~1.2℃,雾日增加约2天。

冬季升温对柑桔、油桐等经济作物有利,夏季降温对重庆市境等地气候有所改善。

4.1.1对气温的影响

从常年平均来看,沿三峡库区1988-2007年平均气温为17.3℃~18.8℃。

云阳与重庆的年平均气温最高,秭归的年平均气温最低。

2004—2007年蓄水后,库区各地平均气温较常年值均有明显的增加。

气温变化情况如图4-1所示。

(注:

本文中局地气候的常年值为1971—2000年的平均值〔下同〕)

图4-12004-2007年三峡库区沿江12站年平均气温与常年值比较

从图4-2看出,三峡库区平均气温年际变化不大,库区气温有上升的趋势。

从趋势线上可以看出,2000年以前库区的年际间平均气温与常年值波动较大,而且始终是围绕着常年值上下波动。

但从2001年起,三峡库区年平均气温存在明显上升趋势,变化趋势不再围绕常年值变化,而是偏离常年值的年际间小幅波动上升(2006年除外),三峡库区平均气温均比常年偏高0.2~0.4℃;2006年三峡库区平均气温达18.8℃,较常年偏高1.0℃,2007年库区平均温度为18.3℃,比常年偏高0.5℃。

说明三峡工程建设及其蓄水对库区平均气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图4-21988-2007年三峡库区沿江12站年平均气温与常年值比较

从常年同期来看,如图4-3所示,年内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8月份,为28.21℃。

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为6.7℃,气温的年较差为21.5℃。

年内,1、2、12月月平均气温皆低于10℃;3、4、10、11月月平均气温在10~20℃之间,5-9月各月平均气温均在20℃以上,7、8月份在28℃左右。

平均气温月际之间升降变幅差异较大,冬季各月和盛夏7、8月份库区气温变化最小,为1℃左右;春、秋季,3、4月和10、11月份,气温变化剧烈,升温与降温幅度一般5-6℃。

蓄水后各月平均气温均比常年同期值偏高。

4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其次为2月、3月,偏高0.9℃,1月、5月、6月、9月、10月和11月较常年同期偏高0.3-0.8℃。

这里注意到,尽管2006年夏季发生高温伏早,夏季气温异常偏高,但2005、2007年夏季出现凉夏,其中宜昌2005年8月下旬平均气温为历史同期最低,导致8月库区平均气温与常年同期基本一致,因此蓄水后库区平均气温年内单峰型分布发生变化,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

图4-3三峡库区蓄水后各月平均气温与常年值

4.1.2对相对湿度的影响

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各地相对湿度明显较常年值有所下降,奉节、株归除外。

三峡库区总体来说相对湿度大,特别是库区西段万州至重庆,如图4-4所示。

图4-42004-2006年平均三峡库区年平均相对湿度与常年比较

三峡库区相对湿度年际变化较大。

近20年,尤其是近10年的数据表现出三峡库区年平均相对湿度有下降趋势。

如图4-5所示,这种变化在三峡工程建设并蓄水的2003年至2007年间更加显著。

图4-5三峡库区年平均相对湿度历年变化

从常年同期来看,三峡工程蓄水后,年内各月的平均相对湿度较常年值都有所下降,除2月、11月偏高外。

具体说来,年内月平均相对湿度变化呈现多峰型,最高值分别出现在1月、6月和10月,见图4-6。

图4-6三峡库区2004-2007年平均各月平均相对湿度与常年值

4.1.3对降水量的影响

三峡库区各站年降水量自奉节向西各站降水偏多,巫山至株归降水相对偏少,宜昌又相对较多,大体上形成库区年降水量自西向东呈多一少一多的分布格局。

三峡库区各地降水丰富,常年降水量均超过1000mm。

三峡库区蓄水后,除重庆、云阳、巴东增加外,其余各站年平均降水量均偏少为主。

如图4-7所示。

图4-7三峡库区平均年降水量与常年比较(2004-2007年)

从库区历年降水变化趋势曲线来看,总体上说自1998年以来降水有减少的趋势,特别是2006年三峡库区发生夏季特大高温伏早,年内降水为887mm,比常年平均偏少235mm。

虽然2007年年降水量为1254.1mm,比常年偏多128mm,但总体上来看,仍表现为下降趋势(见图4-8)。

图4-81988-2007年三峡库区平均年降水量变化

三峡库区冬半年少雨,夏半年多雨。

从库区平均降水量的各月分布来看,三峡工程蓄水后各季节的平均降水量变化不同,,总体上各月降水量有低于常年同期的趋势(图4-9).

图4-9三峡库区各月平均降水量与常年值(2004-2007)

4.1.4对蒸发量的影响

1988-2007年,三峡库区平均年蒸发量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又具有较显著的阶段性变化特点。

自2003年蓄水以来,库区蒸发量则表现为止降反升的趋势,说明蓄水后,库区形成大面积的高位(135-156m)湖泊,造成了蒸发量的上升特征(图4-10)。

图4-10三峡库区历年蒸发量变化

2004-2007年库区月平均蒸发量年内变化与常年相似,基本呈单峰型分布(图4-11),且最高值均出现在8月。

与常年同期相比,2004-2007年三峡库区各月平均蒸发量均不同程度偏多((8月、11月和12月除外),其中3月、4月、7月和9月偏多较为明显。

图4-11三峡库区各月蒸发量和常年值比较(2004-2007)

4.1.5对风速的影响

近20年来,年平均风速总体上有波动增加的趋势,且有较明显的阶段性变化趋势。

从1998一2007年的近10年数据来看,则表现为有所下降的趋势(2006年除外)。

1998年以来三峡库区年平均风速较大,总体上所有年份的平均风速也均大于常年值(l.1m/s)。

2004一2007年,三峡水库蓄水后,年平均风速呈相对减小的趋势。

图4-12三峡库区历年平均风速变化(2004-2007)

2004一2007年库区月平均风速年内变化与常年相似,基本呈双峰型分布(图4-13),第一峰期出现在4月,较常年(3月)有所推迟,第二峰值出现在8月,与常年一致,6月份出现相对谷值,也与常年一致,年内平均风速的变化幅度较小。

与常年同期相比,各月平均风速均偏小,其中3月偏小最为明显,偏小幅度达0.26m/s。

图4-13三峡库区各月平均风速和常年值比较(2004-2007)

4.1.6对雾的影响

三峡库区是一个多雾的地区,常年值为36.0d/a,而且雾日数年际变化大。

而且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雾日数显著减少。

从2002年起,库区雾日均少于常年值,水面的扩大,减少了库区雾日的数目(图4-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