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5895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4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③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变化 

④处于旺盛生育年龄的女性人口比重较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

读图完成下列题。

8.图中信息反映出()

~2009年人口出生率是上升趋势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9.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25~2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读“中国劳动适龄人口(15-64岁)比重及其年增长率变化预测图”,完成各题。

10.图中信息反映()年前劳动适龄人口年增长率与所占比重呈正相关性B.未来的几年内我国会出现劳动力严重不足现象年以后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与人口老龄化有关年劳动适龄人口年增长率为零,劳动适龄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11.针对日前我国劳动适龄人口的现状,可采取的应对措施有()

①吸引外来移民迁入 

②提高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③延迟退休年龄

④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⑤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③④

图中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2.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A.①国 

B.②国 

C.③国 

D.④国13.图中②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是%计划生育 

%鼓励生育%计划生育 

%引进外来移民

14.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科技发展水平B.资源C.对外开放程度 

D.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考古发现,孤悬于南太平洋中部的复活节岛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开始出现人类活动。

如图为“复活节岛人口总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关系图”,读图完成各题。

15.据图可知,复活节岛()时期,纯自然状态提供的物资可养活人口不超过1000人时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环境承载力提高时期,整个岛屿的社会、经济发展最为繁荣稳定时期,该岛屿的生态环境优于t2时期16.关于复活节岛人口数量与环境承载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口数量必须低于环境承载力B.人口数量的变化只受环境承载力制约C.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不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D.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

西宁市位于青海省东部的湟水谷地,平均海拔2261米,夏季凉爽宜人,被誉为“夏都”,2011年西宁市常住人口为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下表为2011年西宁市不同因素约束下的适度人口数量。

读表完成下列两题。

约束因素

城市建设用地

人均居住用地

人均绿地面积

水资源

适度人口(万人)

实际人口(万人)

17.现阶段限制西宁适度人口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为()A.城市建设用地 

B.人均居住用地 

C.人均绿地面积 

D.水资源18.西宁环境人口容量高于青海省其他城市的主要原因是()

①气候条件优越 

②对外开放程度高 

③水资源丰富 

④生活浪费水平高

C.②③ 

D.①④

19.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这反映了人口容量具有()

A.警界性 

B.相对性 

C.临界性 

D.差异性

201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我国规定男子16岁-60周岁,女子为16岁-55周岁,为劳动年龄人口。

图示意我国1960—2045年每五年的劳动人口增长变化(未考虑全面二孩政策的预测数据)。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每五年的劳动人口增长变化

20.从图中分析,我国劳动力就业压力最大的年份是()年 

年 

年年1月我国正式全面放宽二孩政策后,则图中预测数据发生明显变化的年份是()年以后 

年以后 

年以后

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再现了近代中国发生在东北大地上的一段恢宏的移民史。

东北地区俗称“关东”,清朝一直把此视为“龙兴之地”,多数情况下入关是禁止的。

但为了谋生,从17~20世纪30年代约有3000万关内之人迁移至东北。

回答下列小题。

22. 

“闯关东”的主要原因是()

①关内人口多,生存压力大②关外地广人稀,资源丰富③政策鼓励

④关内环境恶化,造成大规模的环境难民

B.①③ 

C.②④ 

D.①④23.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经济增长迅速,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黑龙江省,导致了两地之间人口迁移方向的完全反转,出现了“雁南飞”现象。

形成该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政治因素 

B.环境因素 

D.文化因素

城市作为一种聚落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不同的地域文化对城市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回答下题。

24.不同地域的文化,主要对城市的________、________影响较大。

( 

①功能区类型 ②地域形态 ③空间结构 ④发展历史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5.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的( 

)A.建筑 

B.居民心理 

C.风俗习惯 

D.交通工具

下图为某国家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题。

26.影响图示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A.人口年龄因素 

B.经济发展因素 

C.文化教育因素 

D.婚姻家庭因素27.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性的是A.乙、丙 

B.甲、丙 

C.甲、乙 

D.乙、丁

28.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最主要目的是追求( 

 

)A.更高的社会地位 

B.更高的经济待遇C.更多的休闲时间 

D.更优的自然环境

读模拟人口迁移示意图,回答问题。

29.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是( 

)A.②③ 

B.②④ 

D.④⑤30.表示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目前主要人口迁移的有( 

)A.①② 

B.③⑤ 

D.②⑤31.与P、Q两国目前人口迁移情况最类似的两个国家是( 

)A.中国、蒙古 

B.澳大利亚、新西兰C.墨西哥、美国 

D.法国、德国

下表为“某岛国人口容量数据”,下图为“该国不同人口增长方式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题。

某岛国环境与人口信息

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40万

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

20万

2006年实际供养的人口数量

25万

2010年供养的人口数量

30万

32.表中反映环境承载力的数据是()万 

万 

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33.图中a、b分别表示()人口合理容量b环境人口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b人口合理容量环境人口容量b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b人口合理容量34.与图中b呈正相关的是()

①对外开放程度 

②资源数量 

③科技发展水平 

④地区消费水平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5.近年来,我国出现“民工潮”的主要原因是①城市和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东南部劳动力不足③我国农村人口密度大④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

36.下列不属于人口迁移的是()A.西部大开发,部分人口西迁 

B.农村人到城市定居C.春节南昌人到杭州市探亲 

D.知青开发东北

据报道,新疆6月到8月初需要大量采摘西红柿的季节工,8月底到11月初又需要大量采摘棉花的民工,新疆每年对季节工的需求在50万人左右,季节工中,河南人最多,每年有15万人到20万人前往新疆打短工,其次是甘肃和四川民工,但缺口仍很大,每当这几个季节来临前,新疆都要派不少人到全国各地招工,据此回答题。

37.材料中提到的民工流动()A.属于国内人口迁移 

B.属于人口流动C.属于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D.属于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38.影响材料中人口移动的主导因素是()A.经济因素 

B.自然环境因素 

D.政治因素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影响有()

①使我国环境承载力明显变大 

②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

③部分农村出现“空巢老人” 

④加剧了西部地区环境的破坏

D.②③

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响,有些来自迁出地,有些来自迁入地,还有些是中间障碍因素。

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完成题目。

40.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的主要因素是(  )A.① 

D.⑥41.引起美国老年人口从东北部向西部、南部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① 

C.④ 

D.⑥42. 

大庆、攀枝花等城市兴起,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A.气候条件优越 

B.重大政治变革C.经济的发展变化 

D.矿产资源的开发

43.婚俗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A.初婚年龄大,人口的出生率低 

B.初婚年龄小,人口的出生率低C.婚姻关系不稳定,则人口的出生率低 

D.离婚率高,则人口的出生率低

44.下列关于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与对应形成原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A.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受宗教思想的影响B.从北到南,房屋进深、高度和坡度都逐渐增大——便于雨水的排泻和屋内通风纳凉C.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北方地区地价和建筑材料价格高D.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北方地区地广人稀

读伦敦大本钟及北京故宫景观图,完成20~21题。

45.导致两地建筑风格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 

B.历史 

C.文化 

D.经济46.故宫虽位于北京的城市中心,但这儿并没有形成中心商务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经济 

B.政治 

C.历史 

D.环境

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的估计,截至到2013年1月4日,全世界有亿人,向全世界敲响了人口警钟,这引起了各国对人口问题的忧虑。

读下表,回答下列各题:

中国

美国

2000年

2010年

总人口(亿人)

性别构

年龄构

成(%)

0~14岁

21.90

20.10

15~64岁

≥65岁

47.以下国家中,对于人口问题的忧虑内容与其他三国明显不同的是()A.中国 

B.巴西 

C.印度 

D.俄罗斯~2010年间,关于中、美两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A.中国人口增长率高于美国B.鼓励中国男性移民美国是解决两国性别构成不合理的可行措施C.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快于美国D.中、美两国15~64岁年龄段的人口比重都很高,劳动力都很富余49.老龄化是中、美两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中、美两国老龄化产生的原因相同B.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C.相对于美国,我国老龄化水平还很低,老龄化的压力还不大D.我国“未富先老”,应提高青少年的比重,从而降低老年人的比重

下表是"

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

,读表完成2~3题。

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①约16亿人

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温饱型消费水平

②10亿之内

小康型消费水平

③8-9亿人

富裕型消费水平

④7亿之内

50.表中代表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数据是 

( 

)A.① 

D.④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分)

51.人口流动和人口增长会对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为推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国务院将我国分为中部、东北部、西部、东部四大地区,并提出了“中部崛起”“东北振兴”、“西部开发”和“东部新跨越”的战略决策

(1)在四大地区中,人口净流入量最大的是________地区,人口净流出量最大的是________地区。

在四大地区中,相互之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小的是________地区与________地区。

(2)从四大地区人口流向看,________地区和________地区向________地区的流动成为区际人口流动的主流,从流入区产业结构特点分析,其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目前每年大约有1800万来自农村地区的人口进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城市打拼,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数量非常庞大,可以说他们是一个“强大”的、特殊的弱势群体。

材料二:

我国人口迁移空间分布图(如下图)

(1)根据材料分析我国“留守儿童”和“留守家庭”现象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我国的人口流动方向。

(3)简述人口流动对流出地的影响。

高一地理三月份月考试题

答案和解析

【答案】 

24B 

51.每空2分

(1)东部 中部 中部 东北

(2)西部 中部 东部 流入区(东部地区)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和集聚的需要52.

(1)“留守儿童”和“留守家庭”现象是由大量民工外出务工或经商引起的2分

(2)主要从农村向城市;

主要从中西部向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

4分(3)有利:

促进了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缓解了人口流出地的就业压力和当地的人地矛盾;

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不利:

可能造成当地人才的流失和劳动力不足等问题。

(答对任意两点即可)3分【解析】1~2.本题考查人口自然增长率与读图分析能力。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说明人口数量增加;

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0,说明人口数量不变;

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0,说明人口数量减少。

读图,①②两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人口数量增加,AB错。

③时期自然增长率为0,且是自然增长率由大于0到小于0的过渡时期,说明该时期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其后自然增长率小于0,人口减数量少,即出现负增长,C对。

④时期自然增长率小于0,人口数量继续减少,D错。

故选C。

本题考查人口增长率与人口数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由上题分析可知,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说明人口数量增加;

读图,①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到②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大,之后人口自然增长率减少,③时期时人口自然增长率减小为0,说明①到③时期人口不断增加,到③时期时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D对,AC错。

③时期后,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0,④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小,之后不断增大,到⑤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增大为0,说明③时期后,人口数量不断减少,直到⑤时期自然增长率为0时,人口数量减少到最小值,B错。

故选D。

3.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

目前,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最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经济因素。

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

其他选项不是主要因素。

4~5.本题考查人口增长模式的判读和读图综合分析能力。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直接根据图示四地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即可。

由图可知①国出生率,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低,属于原始低增长型。

②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约为%%=%。

③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1%。

④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1%=%。

故图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②。

故选B。

本题考查人口增长模式的判读和读图综合分析能力。

结合上题分析,②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约为%,属于高增长型,四个国家中,只有印度符合这种状况。

德国、日本属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属于三低模式,中国人口增长也完成转型,属于三低模式。

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6.本题考查“单生潮”带来的影响。

出生率会减低,A错;

劳动人口数量和死亡率不会发生变化,BC错;

出生率下降,青少年比重下降,老龄人口比重上升,老龄化现象严重,D对。

7.本题考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

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会促使人口出生率提高,②不合题意;

当前我国处于旺盛生育年龄的女性人口比重并不低,④不合题意;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提高,幼儿社会抚养成本较高,①符合题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受教育水平提高,人们的生育观念淡薄,③符合题意。

8~9.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

由图可知:

由于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A错。

由于1982年之前出生率高,年轻人口比重大,故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B对。

图中显示,2009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1982年的高,C错。

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大,而不是人口数量,D错。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影响。

读图可知,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人口增长速度变慢,A错。

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B对。

与育儿有关的职业需求量减少,影响到职业构成,C错。

2009年25~2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比1982年多,D错。

10~11.本题考查人口数量变化的知识。

从图中可以看出,2015年前劳动适龄人口的年增长率在减少,而劳动适龄人口所占比重上升,二者呈负相关,A错误;

2015年以后劳动适龄人口所占比重下降,与人口老龄化有关,C正确;

但劳动适龄人口数=总人口×

劳动适龄人口所占比重,所以虽然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但由于总人口数仍在增长,故2015年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并未达到最大值,劳动力短缺并不会太严重,BD错误。

本题考查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

针对我国适龄人口比重降低问题,可以提高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减少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

另一方面,可以延迟退休年龄以缓解劳动力不足;

针对我国适龄人口年增长率下降问题,可以通过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增加人口出生率缓解未来的劳动力不足问题。

②④⑤对,①③错误。

12~13.本题考查人口老龄化和三角坐标系的判读。

三轴坐标的读图方法:

先确定每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为正方向,然后向每个坐标轴作平行线,延伸方向与数值增大的方向一致,交点即为所求的要素。

读图可知,图中65岁以上老龄人口比重①国家约为18%,②国约为10%,④国约为6%。

都在20%以下。

③国家65岁以上老龄人口比重达20%,老龄化最严重,C对,ABD错。

本题考查三轴坐标系的判断及寻求人口问题的解决措施。

从图中可以看出,②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0%,比重远远超出了正常水平,由此可以判断该国家的人口增速过快,需要实行计划生育以控制人口。

故A对,BCD错。

14.本题考查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掌握各个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关系及相互关系即可判断。

由于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的总量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而科技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生活消费水平都是通过影响资源的开发与消耗而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故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故ACD错,B对。

15~16.本题考查环境承载力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据图可知,t1时期纯自然状态提供的物资大约可养活人数可达2000人,A错误;

t2时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源得以开发,农产品产量增加,因而环境承载力提高,B正确;

t3时期,实际人口数量远远超过环境承载力,生存危机严重,C错误;

t4时期,该岛屿生态环境仅优于t3时期,D错误。

本题考查人口数量和环境承载力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D正确;

据图可知,人口数量可以适当超出环境承载力,A错误;

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经济因素,不仅仅只受环境承载力的影响,B错误。

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因素影响,C错误。

17~18.本题考查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读“2011年西宁市不同因素约束下的适度人口数量”可知,城市建设用地约束下适度人口为万人,人均居住用地约束下适度人口为万人,人均绿地面积约束下适度人口为万人,水资源约束下适度人口为万人。

通过分析,很明显人均绿地面积约束下适度人口最少,是现阶段限制西宁适度人口发展的最主要因素,C正确,ABD错误。

本题考查对西宁环境人口容量高于青海省其他城市的原因分析。

“西宁市位于青海省东部的湟水谷地,平均海拔2261米,夏季凉爽宜人”说明西宁的气候条件优越,①正确;

西宁是青海省的省会,是青海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教、交通和通讯中心,是国务院确定的内陆开放城市,②正确;

西宁位于内陆地区,水资源并不丰富,③错误;

生活水平材料中未提及,④错误。

A正确,BCD错误。

19.本题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