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教案共7课新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89578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教案共7课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教案共7课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教案共7课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教案共7课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教案共7课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教案共7课新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教案共7课新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教案共7课新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教案共7课新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教案共7课新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教案共7课新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教案共7课新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教案共7课新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教案共7课新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教案共7课新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教案共7课新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教案共7课新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教案共7课新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教案共7课新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教案共7课新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教案共7课新版.docx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教案共7课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教案共7课新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教案共7课新版.docx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教案共7课新版

第四单元健康生活

1.我们的身体

【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健康生活》单元的第1课,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监测的主要项目为依托,组织学生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检测与评估,通过查阅资料、研讨交流,了解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构建现代健康生活新理念,提升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的意识,形成健康生活的行为方式。

本课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聚焦,评估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探寻影响健康的相关因素。

第二部分——探索,包括2个活动。

活动一是检测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

活动二是探寻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

第三部分——研讨,引领学生建立全面的健康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第四部分——拓展,不良的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的健康,乃至人类的生存。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做个保护环境、维护身体健康的宣传海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让学生了解健康除了肌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学生分析】

本课为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自己身体的健康情况比较关注,并且之前已经学过消化和呼吸对维护身体健康、维持生命活动的意义,具有与健康相关的知识储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

2.影响青少年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睡眠、饮食、运动、压力等。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健康。

3.噪音、雾霾、污水等不良环境对人体健康有害。

良好的生存环境有益于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运用适合的方式搜集自己的身体健康数据,形成完整有效的信息。

2.能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依据自己的健康数据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估。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并愿意与人交流。

2.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与人沟通,并能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最终达成共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人类活动会影响环境,环境的改变又会影响人类的健康与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自身的生长发育情况和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如:

睡眠、饮食、运动、噪音、雾霾、污水等。

[难点]构建现代健康生活新理念,提升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的意识,形成健康生活的行为方式。

【教学准备】

[学生]各项体质数据(体重指数、肺活量、50米跑、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等)、收集影响青少年身体健康的相关资料及不良的环境对健康不利的资料、活动手册。

[教师]五年级学生体质记录表、数据统计表、课件,不良环境对人类身体健康影响的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提问:

还记得我们想要维持生命,有哪些条件是必须的吗?

(食物、水、氧气)身体健康与哪些因素有关?

现在我们的身体健康情况又是怎样呢?

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我们的身体”,了解我们的身体健康状况。

(引出课题:

我们的身体)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谈话的方式引出探究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探索

(一)检测我们的身体状况

1.教师课件出示五年级学生体质标准记录表及两名学生的记录表。

谈话:

课前老师收集了两名同学的记录表,你能根据五年级学生体质标准记录表判断他们的健康情况吗?

学生分组开展评估活动。

2.谈话:

那我们的身体是否健康呢?

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一些信息,老师也为同学们准备了身高体重测量仪,我们可以现场收集身高和体重数据,通过数据一起来看一看我们的健康情况。

教师讲解正确测量方法后,学生展开身高和体重的测量活动,完成活动手册上相关数据的填写。

3.小组讨论:

小组成员根据课前和课堂上收集到的体质信息,开展评估活动,并根据每位同学体质记录表,完成小组体质健康统计表。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并将各小组数据汇总到班级记录表中。

第( )小组学生体质健康统计表

体重指数(千克/米2)

肥胖( )人

低体重()人

超重( )人

正常()人

肺活量(毫升)

及格( )人

良好( )人

优秀( )人

50米跑(秒)

及格( )人

良好( )人

优秀( )人

一分钟跳绳(个)

及格( )人

良好( )人

优秀( )人

一分钟仰卧起坐(个)

及格( )人

良好( )人

优秀( )人

             学生体质健康班级统计表 

体重指数(千克/米2)

肥胖()人

低体重()人

超重()人

正常()人

肺活量(毫升)

及格()人

良好()人

优秀()人

50米跑(秒)

及格()人

良好()人

优秀()人

一分钟跳绳(个)

及格()人

良好()人

优秀()人

一分钟仰卧起坐(个)

及格()人

良好()人

优秀()人

[设计意图]《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课前,教师让学生亲历搜集资料的全过程,课上又通过测量活动收集到了准确的身高、体重数据,并通过对照活动使他们了解自己的体质健康情况。

全班交流加深了对全班同学体质健康情况的了解。

(二)讨论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1.教师提问:

请大家说说看,引起体质不达标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呢?

学生讨论交流并完成记录表,然后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2.教师提问:

要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应该怎样做?

学生讨论交流:

自己有哪些好的生活方式?

还有哪些需要改变的生活方式?

3.教师小结:

我们的身体一直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我们的一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非常重要。

[设计意图]学生可从遗传因素、饮食习惯、体育锻炼、睡眠情况、环境等方面介绍影响身体发育的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本班实际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活动。

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研讨

教师提出问题:

为了身体健康,我们还需要做哪些努力?

学生讨论总结:

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此外,环境因素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还要保护环境等。

教师小结:

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我们的身体也受到了很大的危害,所以我们要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让我们的身体远离不良环境的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不良环境对人体的危害,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拓展

1.教师提问:

刚才同学们提到了环境因素,不良的环境可能对身体造成哪些影响?

学生讨论、总结。

2.教师提问:

除了身体健康,大家想一想,健康还包括哪些方面?

学生讨论、总结:

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

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3.教师小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不仅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还越来越重视心理的健康状况。

如果心理有了问题,应该怎样对待呢?

大家以后可以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做成健康小报。

老师希望大家都能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使自己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

[设计意图]科学课不把上课、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让学生带着新的探究任务走出课堂,用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方式进一步去了解、去认识、去探究健康成长的知识,然后与同学交流。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再一次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体验探究问题的愉悦,同时也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

【教学后记】

 

2.身体的运动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健康生活》单元的第2课。

身体的运动机能状况是检验身体健康与否的最外显的指标之一。

与所有生物体一样,人体的身体结构都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是为了满足其自身生长发育和生存的需要。

如果说第一课是从整体视角审视评估学生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那么本节课则站在人体系统、器官的角度认识人体,了解人体的工作机制,促进学生提升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本节课在引领学生悉心体验移动哑铃过程中上肢各部分的变化,认识骨、关节和肌肉,构建骨、关节、肌肉协同配合完成运动的肢体运动模型,进而了解保护运动器官的重要性,以及促进其健康生长发育的方法与策略。

【学生分析】

作为五年级学生,这将是一个有趣而神秘的单元。

身体内部的各种活动和变化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个暗箱,学生虽已能感受到骨骼和关节的作用,但是肌肉的作用以及身体各部分是如何协调配合的,还需通过一系列体验、模拟活动来发现,并感受到人体的精密、和谐之美。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身体的运动是由骨、关节和肌肉协同工作完成的。

2.体育运动对促进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健康生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看、摸等不同的观察方法,感知人体运动时的变化。

2.能通过自制的模型将自己观察、感知、思考的结果呈现出来。

[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研究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生活中的一些物体与人体有相似的运动结构,体会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知道身体的运动是骨、关节和肌肉协同工作完成的。

2.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身体健康成长。

[难点]学生能清楚地记录和描述身体在运动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怎样相互配合完成运动的。

【教学准备】

[学生]硬卡纸、橡皮筋、胶带、铆钉、剪刀、笔等。

[教师]关于人体骨、关节和肌肉的相关资料,与人体运动结构相似的物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运动感知——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身体的各个部分能否灵活运动,是一个人健康与否最为外显的标志之一。

那么,灵活的身体是怎样运动的呢?

下面,我们站起来做一做曲臂和伸臂运动来感受一下。

教师提问:

活动中,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参与了活动?

我们来摸一摸这些部位,摸到了什么?

板书:

(骨头、肌肉、关节)

教师引导:

自由做一些别的运动,看看你还摸到了哪些骨头、关节和肌肉,用手指出它们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体验活动,学生初步认识了骨头、关节、肌肉,并知道了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二、观察感受——体验探究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骨、关节、肌肉共同组成人体的运动系统。

那么,我们在探究身体的运动时,参与运动的骨、关节和肌肉各起什么作用?

它们又是怎样相互协调完成运动的呢?

1.探究骨骼的作用。

教师引导:

你们知道我们人的身体里面共有多少块骨头吗?

(206块)它们在身体里面组成了身体的支架——骨骼。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还可以利用X光来看见骨骼。

(出示骨骼的X光片)

教师出示人体骨骼模型:

骨骼能够支撑我们的身体。

猜猜骨骼除了有支持运动、支撑作用,还有什么作用呢?

教师引导:

我们摸一摸自己的心肺,能摸到吗?

是什么挡着呢?

挡住以后,我们的心肺就不易受到伤害,这说明骨头有保护内脏的作用。

2.感受关节的作用。

教师引导:

我们知道,骨与骨之间可以活动的连接叫关节。

不同地方的关节,活动方式是不同的。

伸出手臂,我们来看一下,我们手臂上有什么关节?

(肘关节)你还能说出别的关节的名称吗?

教师引导:

我们来进行一个体验活动。

先用两只手摸一摸耳朵,有什么感受?

现在我们把肘关节固定住,再去摸,又有什么样的感受?

除了摸耳朵,我们还可以试着写字,看看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小结:

当关节不能灵活运动,我们做各种动作就会非常困难,有了灵活的关节,我们就可以灵活地做各种动作。

3.了解肌肉的作用。

教师提问:

我们身体有了骨骼、关节,就可以进行运动了吗?

还得有谁的参与呢?

说说你对肌肉的了解。

学生交流:

肌肉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肌肉可以带动骨骼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体验、感知活动,激发学生去探究骨骼、关节、肌肉的作用,为学生下一步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作铺垫。

4.体验感受骨骼、关节、肌肉协调运动。

教师引导:

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活动来推理、描述一下肌肉是如何带动骨骼和关节进行运动的。

(1)教师指导学生用一只手拿起地上的哑铃,慢慢地移到胸前,观察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怎样运动和变化的。

同时,用另一只手触摸、感受手臂不同部位的变化。

反复做几次举起和放下哑铃的动作,多次观察、感受。

(2)教师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举起、放下哑铃的动作,请另一位学生观察、触摸举哑铃同学的骨骼、关节和肌肉的运动和变化,并说出感受。

(3)同桌之间交替做举起、放下哑铃的动作,彼此观察、触摸对方骨骼、关节和肌肉的运动和变化,并说出感受。

(4)小组讨论、交流。

①比较一下,举起和放下哑铃时,手臂不同部位有什么变化?

②学生描述在举哑铃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是如何相互配合完成运动的。

③交流总结:

通过举、放哑铃活动,我们知道人体各种活动都是由肌肉收缩带动骨骼运动而实现的,附着在骨头上的肌肉总是成对地在一起工作,一个收缩,另一个就舒张。

5.体验下蹲、踢腿等活动,描述一下在下蹲和踢腿活动中,骨骼、关节、肌肉是如何协调运动的。

[设计意图]由举哑铃活动拓展到身体其他部位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骨骼、关节和肌肉的作用。

老师指导学生准确描述活动中骨骼、关节、肌肉的变化,从而推测出骨骼、关节和肌肉是如何相互配合完成运动的。

四、制作模型——解释验证

教师引导:

手臂活动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制作一个手臂活动模型。

1.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硬卡纸、橡皮筋、胶带和铆钉等材料,团结协作,制作上肢运动模型。

(学生的制作可以有所创新,只要能说明意思就行)

2.介绍制作过程:

(1)将其中一张卡纸对折,作为手臂前臂。

(2)另一张卡纸对折后剪开,将其中一张的一端剪圆,另一张剪成手掌模样。

(3)将手掌与前臂用胶带粘牢,再将两根一样长的橡皮筋用铆钉分别固定在手臂模型的两个硬卡纸上。

(4)慢慢拉动其中一根橡皮筋,就可以看到手臂模型弯曲了。

3.温馨提示:

(1)手臂模型的尺寸比例必须把握好。

(2)使用剪刀、铆钉等工具时,要注意安全。

教师引导:

请认真观察并思考,模型的哪一部分相当于骨、关节和肌肉?

推测它们是如何相互配合完成运动的?

教师小结:

从这个制作实验中,我们能明显地感到:

橡皮筋的拉动,带动了整个手臂的运动,也就是肌肉可以带动骨头运动。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体验与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画出、制作上肢运动模型,进一步理解肢体完成运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内化知识。

五、研讨交流——关注健康

教师引导:

如果运动不当,青少年时期的运动系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说一说,你见过或遭遇过骨骼、关节、肌肉受到损坏的例子。

学生交流:

怎样做可以使我们的骨骼健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教师出示资料,介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为了促进骨骼、肌肉的健康发育,要加强体育锻炼,意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运动习惯。

六、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教师提问:

观察图中的起重机,它的哪一部分和我们身体中的骨、关节和肌肉的作用相似?

教师课件出示生活中一些利用骨、关节和肌肉作用的原理制成的物体,让学生找一找,物体的哪一部分是利用骨、关节和肌肉作用的原理制成的?

教师引导: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生活中有许多与我们身体运动的结构相似的物体。

这样的发现,对你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关注生产生活中许多工具的结构、功能与生物体相似,渗透仿生学知识,激发学生创造发明的欲望。

【教学后记】

 

3.心脏和血液

【教材简析】

《心脏和血液》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健康生活》单元的第3课。

心脏、血管和血液属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承担着运输养料和氧气、废物和废气的作用。

血液循环系统能否正常工作,直接影响着身体各器官的健康。

心跳是人体的主要生命体征之一,心脏停止跳动,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本节课从对心脏跳动的测量入手,让学生了解心脏的位置,探索心脏跳动的规律;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心脏跳动对维持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意义,培养学生建模与推理能力,提升关注心脏、血管健康的意识。

【学生分析】

心跳是五年级学生非常熟悉的生命现象。

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知道心脏的位置及心脏在不停地跳动,但是他们不了解心脏跳动的意义及血液循环和心脏跳动的关系。

本课以心跳为出发点,通过感觉心跳了解心脏所在位置;通过测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心率)来判断自己的健康状况;通过探究心跳的意义,理解心脏、血管的功能;通过测量下蹲运动一分钟后恢复正常心跳所需的时间,并与经常运动的同学进行比较,使学生感悟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益于心脏和血管的健康,进而激发学生保护心脏的意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心脏是重要的人体器官。

心跳是心脏工作的外在表现。

2.心脏跳动使得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维持人的生命活动。

3.体育运动可以强健心肌,有利于心血管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借助模拟实验推测心脏“工作”的方式。

2.学会测量心跳和脉搏。

[科学态度目标]

对研究心脏、血管、血液如何工作并维持人的生存感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知道体育锻炼可以强壮心脏,并能够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重点]能够借助模拟实验推测心脏“工作”的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心脏跳动的意义。

【教学准备】

[学生]水槽、水、吸耳球、塑料管、听诊器、滴管。

[教师]关于心脏和血液的相关多媒体资料、儿童心脏模型。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教师谈话:

同学们,老师最近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想知道吗?

教师播放献血过程视频。

教师提问:

对,老师去献血了。

你们知道血液储存在身体的哪个器官里吗?

(学生可能回答心脏、血管等)。

教师谈话:

现在我们来进行一项比赛,“看谁找血管又快又准”,时间是30秒。

学生活动:

找血管比赛。

学生猜测、交流、汇报。

教师讲解:

血管遍布我们的身体,它们有的粗,有的细,最细的毛细血管10根合起来只有一根头发粗。

如果把一个人全身的血管连起来,足足有9.6万多千米。

血管里装满了血液,血液在血管里是流动的吗?

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猜测、交流、汇报。

教师提问:

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流动?

教师小结:

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流动,是有一个动力源,这个动力源就是心脏。

[设计意图]以老师献血视频导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出本节课探究内容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血液循环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二、探索

(一)认识心脏和心跳

教师提问:

关于心脏,你都知道些什么?

教师先让学生回答,然后出示儿童心脏模型,向学生介绍心脏的形状和大小。

教师介绍:

心脏主要由肌肉构成,形状像一个桃子,大小和自己的拳头接近,成人的心脏重量在300克左右。

教师提问:

心脏大致在我们身体的什么位置?

你根据什么找到心脏的位置?

请你找找看。

学生活动:

在自己身上指出心脏的位置。

教师课件出示心脏的位置图并讲解:

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在两肺之间偏左的位置。

教师谈话:

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能感受到一次跳动。

人们常用心脏停止跳动来表述生命结束。

正常成年人的心脏每天跳动10万次左右。

教师谈话:

我们把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心率。

让我们来测量一下我们在安静状态下一分钟的心跳是多少。

学生活动:

利用简易听诊器和同伴相互测量一分钟心跳次数。

对照不同年龄段儿童心跳次数统计图,评估自己的心跳是否正常。

[设计意图]学生的经验和已有认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和教师课件展示,使学生对心脏的大小、质量、形状和位置有直观的感受。

(二)模拟心脏跳动和血液流动的活动

教师谈话:

从生命之初,我们的心脏就在不停地跳动着,这对于人体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知道心脏深藏于人体内部,想要了解它并不容易,为此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套材料,我们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来一起研究。

教师谈话:

我们的活动如图所示,将胶管放入水中,反复挤压和放松吸耳球,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用不同的力度挤压吸耳球,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数一数,一分钟里我们挤压了多少次?

我们的手有什么感觉?

小组实验时,每个成员都要用吸耳球实际体验一次,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提问:

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的手和吸耳球相当于人体的什么器官?

塑料管、水槽内的水分别相当于什么?

教师谈话:

模拟实验中,吸耳球相当于心脏,手的力量相当于心肌收缩产生的力量,塑料管相当于血管,水相当于血液。

教师讲解:

(出示人体血管分布图)图上红色的血管叫动脉血管,血液从心脏出发,经过动脉血管流向全身。

蓝色的血管叫静脉血管,血液通过静脉血管流回心脏。

教师提问:

血液循环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让我们通过一个短视频具体了解一下(播放血液循环的视频)。

教师总结:

心脏相当于人体的“泵”,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将肺部吸进的氧气和从肠吸收的养料运送到身体各处,又把从全身各处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和其它废物,输送到肺部和其他器官,然后排出体外。

[设计意图]本课以探究心跳意义为线索,通过心脏跳动和血液流动的模拟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心脏、血管及其功能,感受心脏的工作强度。

血液循环系统是人体内的一个封闭系统,无法直接观察,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心脏跳动,让学生明白利用模型研究内部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现象,是科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方法。

同时,培养学生的建模与推理能力。

三、研讨

教师谈话:

心脏无时无刻不在工作,它会疲劳吗?

如何保护我们的心脏?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

在身体休息状态下,特别是睡眠的时候,氧气的需要量减少,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也会减少,心脏会得到较多的休息。

所以合理的休息与良好的睡眠,会让心脏更好的工作,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教师谈话:

经常锻炼身体,可以使我们的心脏更加强健。

下面,我们测量下蹲运动一分钟后,恢复正常心跳所需要的时间。

运动时下蹲姿势要标准,速度要快,运动时间为一分钟。

学生活动并比较:

找一个平时爱运动的同学,和他比较一下,恢复正常心跳所需的时间有什么差别。

教师小结: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平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同学,剧烈运动后心跳恢复正常所需的时间较短。

心脏由心肌组成,心肌收缩和舒张,使得血液流出和流回心脏。

心肌越强健,每次收缩输送出去的血液量就越多。

因此,运动员的心率通常比普通人的心率低。

教师补充:

英国科学家威廉·哈维研究发现,人的心脏可容纳约0.5升的血液。

虽然心脏收缩时挤出来的血液不是所有的血,但也有一定的量。

假设挤出的量是0.2升,按心脏每分钟跳动75次计算,一分钟从心脏送出的血量就约有15升,一小时输出的血量约有900升。

一个正常人的血量相当于体重的8%,50公斤体重的人约有4000毫升血液。

一次献血400毫升,对人体健康不会有影响。

坚持定期献血,可刺激人体骨髓造血器官提高造血功能,促进人体血液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还会使其保持旺盛的造血状态,防止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心脏的工作机制,理解合理的作息时间可以减缓心脏的工作强度,有益于心脏的健康。

通过测量比较平时经常运动和不经常运动的同学运动一分钟后恢复正常心跳所需要的时间,帮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有益于心脏健康。

最后,了解人体血液有多少,经常献血对人体的益处,拓展学生的认识。

四、拓展

除了手腕,还有哪里可以摸到我们的脉搏?

拓展活动可以在课内完成,也可以在课外进行,还可以将其放在探索活动2“测量和

比较”活动前进行。

【教学后记】

 

4.身体的“总指挥”

【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健康生活》单元的第4课。

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人脑具有高级功能,控制着人体的大部分生命活动现象,能够指挥人的行动,产生思想和情感,进行认知和决策,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

本节课引领学生认识脑的结构特点,依据日常生活和游戏体验了解脑的功能,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增强保护脑及科学用脑的意识。

【学生分析】

大脑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