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的论文材料有木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90786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8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辨证的论文材料有木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自然辨证的论文材料有木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自然辨证的论文材料有木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自然辨证的论文材料有木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自然辨证的论文材料有木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自然辨证的论文材料有木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自然辨证的论文材料有木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自然辨证的论文材料有木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自然辨证的论文材料有木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自然辨证的论文材料有木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自然辨证的论文材料有木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自然辨证的论文材料有木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自然辨证的论文材料有木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自然辨证的论文材料有木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自然辨证的论文材料有木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自然辨证的论文材料有木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自然辨证的论文材料有木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自然辨证的论文材料有木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自然辨证的论文材料有木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自然辨证的论文材料有木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辨证的论文材料有木有.docx

《自然辨证的论文材料有木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辨证的论文材料有木有.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辨证的论文材料有木有.docx

自然辨证的论文材料有木有

 近期,一系列危害食品安全的事件接连发生,且屡禁不止,几乎到了人人自危的地步。

在笔者看来,仅仅将这一现象归因于社会管理水平低下和企业缺乏自律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反思我们传统饮食文化的缺陷。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人们往往更多地注意它的精华部分,却很少关注其消极的一面。

传统饮食,做功之精细、原料之考究、品类之多样,让世人称奇。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到:

“中国近代文明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

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因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

”中国的烹调之术,精则精矣;膳食,美则美矣,但在提供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营养方面却并非尽善尽美。

  传统饮食文化的致命缺陷首先表现在饮食的目的上,过分追求“辨味”而轻视“营养”。

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却容易忽略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

许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加工,或蒸炸炖煮,或腌制烧烤,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有机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

  传统饮食文化追求味觉享受、感官刺激,忽略食物的营养均衡、科学搭配。

“舌头代替了肠胃,作为最后或最高的裁判。

”“色香味俱佳”成为判断食品优劣的最高标准,而营养却在其次。

过分追求食物的色泽、外观和味感,必然导致饮食文化的宗旨偏离了摄取营养的正常轨道。

在饮食方面,大多数人缺乏自觉追求营养的意识和科学合理的膳食观念,缺乏更为丰富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

  在市场经济中,“顾客就是上帝”,食品生产者为了获得顾客的青睐,则千方百计使出浑身解数满足顾客的种种奢好“欲望”,从食物的外观、色泽、味道上取悦大众,而食品的安全、营养成分等问题,由于消费者关注不够,科学知识观念的缺乏,往往容易被忽视。

如果大多数人关于食品评价的标准都不那么科学的话,怎么会生产安全、有营养的食品?

  安全食品不如“问题食品”外表诱人,味道可口。

柑之所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方面是因为卖者弄虚作假,另一方面是因为买者“只看其表,不思其里”。

消费者满足于食物表面的新鲜光亮,食品生产者投其所好,市场上鱼龙混杂,以营养为宗旨的正规生产者,无利可图;而投顾客所好、迷惑顾客的商家盈利可观。

大众口味习性造就了生产者“瞒天过海”的本领。

因此,只有大多数人都具有了甄别是非、明辨真伪的“火眼金睛”,“问题食品”才能无立锥容身之地。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这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金科玉律。

为了追求“辨味”,食品菜肴的营养成分被破坏;为了追求“味道可口”和“赏心悦目”,滥用各种调料与食品添加剂,以及色素;为了追求“辨味”,厨师过度烹调烧烤。

饮食专注于味道的弊病还不止于此,它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容易使人们陷入一种唯直觉论和经验主义的陷阱。

人人都习惯于依赖自己的直觉经验来判断是非,而不是通过理性思考与科学逻辑去评价人和事物。

重现象、轻本质,重直觉、轻逻辑,重具体、轻抽象成为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

饮食文化由于缺乏科学的知识和观念做指导,最终使人沦为了自己感觉和经验的奴隶。

  食品安全问题,作为社会顽疾久治不愈,不外是管理体制和社会文化两个方面出现问题,而文化往往是最根本的原因。

“吃”的问题从来就是最基本的社会问题。

要彻底解决食品安全方面“痼疾顽症”,需要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协调,“多管齐下,齐头并进”;不仅要加强违法处罚的力度,“一定要让不法分子付出高昂的代价”。

同时要建设弘扬先进科学的饮食文化,宣传科学观念和科学知识,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关注食品的营养和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思维方式。

唯其如此,那些假冒伪劣的问题食品才不会再有市场和顾客,不会有生长的社会土壤。

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组织编写的《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11――培养健康饮食行为 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近日正式对外发布。

报告主要根据1998年和2008年在上海、哈尔滨、济南和广州等四城市开展的儿童少年饮食行为调查结果,并查阅大量科学文献撰写而成。

报告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儿童少年膳食结构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不吃早餐、在外就餐、饮酒、吸烟等不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日益突出,导致了慢性病低龄化。

  吃不好早餐是孩子成长的绊脚石。

我国中小学生的早餐质量呈下降趋势,1998年,广州、上海、济南和哈尔滨4城市中小学生早餐营养质量不足的比例为48.8%。

2008年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早餐营养质量不足的比例为78%。

营养质量差的早餐不仅影响儿童营养摄入和健康,还会影响儿童的学习、认知能力和体能。

  零食是一把影响儿童健康的双刃剑。

我国城市儿童的零食以冷饮、油炸、膨化食品为主。

不能简单地把吃零食说成是一种不健康的行为,要积极引导,让儿童少年学会选择营养相对均衡、全面的零食,使他们既能享受到吃零食的快乐,又能获得所需要的营养。

  在外就餐是孩子抵挡不住的诱惑。

快餐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儿童少年一种普遍的饮食行为。

儿童少年快餐的消费频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每周至少吃一次快餐的比例从1998年的1.9%上升到2008年的16.2%。

在外就餐时膳食结构不合理,膳食能量摄入高于在家就餐者。

尤其吃快餐,不仅可引起肥胖,还为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发生埋下隐患。

  含糖饮料是被人忽视的“甜蜜陷阱”。

从1998年到2008年,我国城市儿童少年人均每日饮料饮用量从1998年的300毫升左右增加到500毫升,其中三分之二是含糖饮料。

含糖饮料中的“糖”暗藏着健康危机,过量饮用,就会增加能量的摄入,引起肥胖、糖尿病、骨质疏松、营养不良和龋齿等疾病。

  报告认为,健康的饮食行为取决于正确的认识。

有了正确的营养和健康认识,才有可能采取积极主动的行为,并坚持下去,获得健康。

营养教育是提高健康认识、培养饮食行为的有效手段,通过营养教育可以提高儿童少年的营养知识水平,建立健康的意识和认知,建立健康的饮食行为。

  报告指出,目前是改善国民营养健康的关键战略时期,抓住机遇,行动起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培养健康饮食行为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父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学校注重食育,加强宣教;社区积极参与,强力支持;营养工作者走出“象牙塔”,走向百姓;传媒搭建平台,宣传健康;企业践行责任,服务社会。

院士称不合理饮食文化侧面诱发食品安全问题

2012年03月10日17:

12瞭望

  着力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改变食品工业片面追求“色香味”、过度依赖添加剂,造成食品污染的现状;改变化学农业的发展模式;在畜牧业领域减少对抗生素的使用并寻找可替代方案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仁贵

  实习生张丹枫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李克强指出,食品安全要坚持标本兼治,主动出击,把解决影响人民群众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同构建长效机制更好地结合起来,把综合整治攻坚战持久战引向深入,坚决依法严惩重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完善全程监管体制,着力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是根据2009年6月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新设立的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本身就是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

  在2011年,全国各级公安机关共侦破食品安全类犯罪案件5200余起,抓获涉案人员7000余人;各级检察机关共依法从快批捕制售有毒有害食品等犯罪嫌疑人1801人,提起公诉1254人;各级人民法院共审结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安全)标准的食品等案件333件,刑事处罚416人,286人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缓。

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食品非法添加类案件查处18000多起。

  “乱”与“治”的赛跑激战正酣。

除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全会此类高层全面部署外,专项斗争也在紧锣密鼓展开。

年初,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下发《关于依法严惩“地沟油”犯罪活动的通知》,要求坚决打击“地沟油”进入食用领域的各种犯罪行为。

通知强调,对“地沟油”犯罪定罪量刑时,情节严重罪当判处死刑的,要坚决依法判处死刑。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孙宝国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国内外食品界都有一句话,叫“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

我国食品安全隐患主要是“人为违法添加”和粮食污染,形势较为复杂严峻。

  中国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只有2600多种,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要求比较谨慎,但现实情况是违法添加屡禁不止,占了食品安全问题的很大比重。

  孙宝国指出,食品安全“保卫战”还面临不少困难。

从食品原料生产方面看,农业生产多为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模式,绝大多数原料生产者并没有经过系统的科技、法律知识等相关培训,散养散种的生产模式随意性很大,难以实行全面的日常监管。

  在加工方面,食品加工生产领域准入门槛低,多散户、小户工点加工。

全国50多万家食品生产企业当中有40多万家是10人以下的小企业,监管起来同样点多面广。

  许多消费者自身的饮食文化的不合理,也是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侧面诱发。

孙宝国说:

“馒头没有那么白,鸭蛋没有那么红,猪肉没有那么瘦,如果消费者的这类要求超出了食品本身能够达到的程度,不法分子就会有机可乘,通过违法添加来满足消费者不合理的要求,就有可能带来食品安全问题。

  董良翚等9名全国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后提交提案,建议改变食品工业片面追求“色香味”、过度依赖添加剂,造成食品污染的现状;改变化学农业的发展模式,大力扶持生态农业;在畜牧业领域减少对抗生素的使用并寻找可替代方案。

  作为中国食品科技领域的一位领军人物,孙宝国认为,当前应抓好技术攻关,夯实食品安全科技基础,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尽快研发适用于食品生产者和基层质检机构的检验检测技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评估和覆盖全国范围的监测网络体系。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还要求,加大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广泛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全民食品安全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落实群众举报奖励制度,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食品安全工作格局

2012年2月25日晚7点,我部第四十五期博雅影音学堂——“食不我待之饮食文化与安全”在雁塔校区教学三楼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

我校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张华峰教授应邀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伊始,主持人李艾心为同学们介绍了各式各样美食的吃法,从而引出了吃的七大境界:

果腹、饕餮、聚会、饮食、养生、解馋和觅食。

接着,主持人结合视频对每个境界都做了详细的讲解,让大家在一段段的视频中对“吃”这一日常生活中简单的词语有了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刻的了解。

讲解过程中,她还向同学们推荐了《人间飨宴》、《饮食器用》、《中国饮食礼俗与文化史论》、《多味的餐桌》等书目,引导同学们在课后更多地了解食文化。

随后,主持人与同学们进行了一场“传物答题”的小游戏,并对同学们在一些生活中的误区进行纠正,让同学们学到许多生活小知识。

游戏中,同学们踊跃参与,现场气氛热烈。

在游戏的答题环节中,张华峰教授为同学们就“有关养生”和“平时应该注意的饮食问题”做了阐释和引导。

活动最后,张教授对本次活动做了点评。

他强调,虽然食品很重要,但是食品不是万能的,大家应该用一个正确的心态来对待食品以及食品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和争议。

本次活动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不仅了解了各种特色的食文化,而且对食品安全问题有了一定了解和重视。

通过本次活动,相信能够提高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对饮食的安全意识,杜绝垃圾食品,保护身体健康。

  不知道对你有没有用!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人类文明始于饮食。

饮食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进步,饮食超越了单纯的生理需要,不断丰富着自身的自身内涵,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个部分。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中国旅游开发中的宝贵旅游资源。

  饮食文化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行为和习惯,主要包括食物本身的属性,制作过程和仪式,用餐的器具、环境、礼仪和风俗等。

  饮食文化从来就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名扬四海的中国美食,就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丰富的食源、独到的饮食加工技艺、蕴涵深厚的饮食美学和饮食民俗等文化内涵,它已成为历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这两种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尺之一。

同时,中国美食也是一种色、香、味、形、器、健、意诸美俱全的艺术。

它在色彩上,追求冷暖相配,浓淡相宜;在气味上,崇尚香气扑鼻,清醇诱人;在滋味上,重视五味调和,脍炙人口;在造型上,讲究变化多端,精美和谐;在器皿上,力求质地精良,美观舒适,相得益彰;在功能上,主张健康安全,补益身心;在饮食氛围上,讲究清静幽雅,情趣盎然。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烹调技艺精湛,闻名寰宇,在世界上素有“饮食王国”之美誉。

如同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戏剧一样,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

可以说,在今天的旅游活动中,饮食早已超越了单纯生物学意义上的目的,而是体现人们热爱生活、彰显自我、追求高雅、注重体验、丰富情趣的文化载体和符号,是一项包含着丰富社会意义的重要文化活动。

如今“食在中国”,品尝中国大江南北风味佳肴,是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旅游者到中国旅游的动机之一。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过程:

  饮食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又随着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形成自己丰富的内涵。

关于饮食文化的起源,目前说法不一。

有人依据黄帝制造釜甑、教民建灶蒸谷的传说,认为他是烹饪的始祖;有人认为燧人氏“钻木取火,以化腥臊”,是他揭开了烹饪史的第一页;还有人认为伏羲氏“结网罟,以教佃渔”,应为中国烹饪的始祖。

其实,古籍中的这些记载都是后人追记的,而且常常涂上一层神话色彩,更难免把一个时代或者一个氏族部落的某些创举集中到一个人身上。

人类原始的采集野果、捕获动物只是为了果腹,是为了充饥保体,古籍记载反映的也不过是从茹毛饮血到熟食的转化,还谈不上人类有意识的烹调的艺术。

用科学眼光来看,饮食活动的产生应该是从人类吃熟食开始的。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剩余产品日渐丰富,社会分工日益扩大,饮食活动成了人类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并逐步形成周期性的惯制,进而创造出了一系列与饮食相关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体系,从而渐渐演变成一种艺术、一种文化。

  大约在1万至4万年前,人类发明了烧石传热熟物的石烹法,这是最原始的烹调方法。

原始人类或把食物直接放在火上烤熟,或把食物放在石板上加热石板烤熟而吃,这在北京周口店的考古中得到证明。

到了新石器时代,中国社会进入了陶器时期,人们以陶器为炊具,或用陶鼎煮肉,或用陶鬲煮谷,或用陶甗汽蒸食物。

陶制炊餐具的使用,促进了原始烹饪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正式进入了烹调时代。

  夏、商、周三代到秦统一中国,是我国烹饪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

随着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中国自夏代以后,已进入青铜器时代。

人们开始用铜制炊具,将原料改成小块,使用动物油烹制菜肴,这就使烹饪又进步到油烹法。

这时豪门贵族吃饭时要奏乐击钟,用鼎盛装着各种珍馐美馔,即所谓的“钟鸣鼎食”。

我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程式,就是在这个时期初步定下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先秦时期的饮食和原始社会时期相比有了极大的进步,如食物范围日益扩大,烹饪器具不断发展,烹饪方法有所进步,烹饪制度、饮食文化初步形成,等等。

  汉代的饮食品种和烹饪水平都较前朝有了长足的发展。

汉代以后,铁器逐渐取代铜器,植物油开始登灶入馔,已掌握了炖、煮、炒、煎、酱、腌、炙等烹调方法,对食品原料也十分讲究,烹饪操作的技术分工已趋成熟,这可以从山东出土的《庖厨图》、“厨夫俑”中得到证明。

《庖厨图》描绘了一套前后连贯的烹饪制作过程的宏大场面,图中刻绘的人物个个忙碌,各司其职,从上到下有六个层次,概括了从原料准备到加工处理等各个环节,分工层次明确,是汉代烹饪文化的有力表现。

“厨夫俑”则是关于厨师形象的造型,从衣着装束看,几乎与如今的厨师不相上下,这说明当时厨师已形成为一种职业。

汉代张骞通西域后,大量引进了葡萄、西瓜、芝麻、菠菜、芹菜、大蒜、茴香等域外食品,使传统饮食在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各族人民饮食文化大交流、大融合时期,加之受道教“长生不老”思想的影响,在食馔的内容和形式上多姿多彩,追求“医食同源”、“药食如一”的丰富多彩的烹饪方法。

此时的食品种类几乎包括了现代绝大部分常用食物,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反映了当时食文化发展的高度。

另外,魏晋以后饮茶之风开始兴起,南方吴国把茶作为宫廷饮料,贵族宴会,皆设茗饮。

南朝时期,饮茶已经普及到贫民百姓家庭。

北朝时期,士大夫把饮茶作为“华夏口味”。

  唐宋时期是我国饮食文化的全盛时期。

商业和手工业的蓬勃发展,水陆交通的发达和城市的兴起促进了饮食业的发展。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时期,被后人称为“茶圣”的陆羽所著的《茶经》的问世,使中国茶文化进到一个新的境界,即由饮用变为品饮,由一种习惯、爱好升华为一种修养、一种文化。

到了宋代,茶更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特别是宋代的瓷器食具还以其精美绝伦滋润着我国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生活成为文人士大夫重要的社交文化活动,文人们对饮食讲究美食、美味、美器、美境,强化了饮食文化的审美性质。

  明清时期,饮食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内容更为丰富多彩。

无论是宫廷饮食、贵族饮食和官府饮食,还是民族饮食、地方饮食和民间饮食都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

特别是清朝统一全国后,饮食文化呈现出融南北美食于一炉的特征,其典型代表是满汉全席的出现。

满汉全席以其礼仪隆重、用料华贵、菜点浩繁、场面豪富而著称,是能与享有盛名的法国大菜媲美的中国名菜之一。

  三、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饮食文化是建立在中国历代先人广泛的饮食实践基础上的,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反映,并与人们的物资生活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特色。

  首先,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古老而又年轻的文化,它具有生生不息的神韵和魅力。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早在中国古代先人自己的饮食活动开始时就已经产生了,“它是人类生活的第一朵花”。

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无论是饮食用具,还是饮食礼俗都在不断的发展丰富。

中国饮食文化是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联的,是生生不息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其次,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化形态,独具特色。

饮食文化是跨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许多领域,又具有自己独特内涵和外延的一种文化形态,是自成网络又具有独特神韵的一种文化形态。

它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国土开发和农业生产的进程息息相关,这些基础因素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它的母体,同时又规定了它的特性。

中国饮食文化是在中国特定的物质环境以及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因此在中国饮食文化中便有了饮食搭配、礼节到位、四时有序、三餐合理、讲究餐具、卫生可口的特有的文化基调和品味。

  再次,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标尺,也是中华民族特质的体现。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是提高人类体质和促进智慧创造的重要物质手段,同时也因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的追求,是人类文明的一种重要标尺。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食物构成和饮食风尚,反映着该民族的自然物产、生产状况、文化素养和创造才能,反映着利用自然、开发自然的成就和民族特质。

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和进步状况,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的民族,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和独特风采。

  第二节丰富多彩的食文化

  中国食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广泛的流传地域、众多的食用人口、卓越的烹调技艺、丰美的营养菜式、深蕴的文化内涵而享誉世界,成为人类饮食文化宝库中的明珠。

  一、食文化的成因

  中国是个素来重视饮食的国度,在几千年的文明演进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食文化。

中国饮食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积淀,使中国赢得了世界“烹饪王国”的美誉,中国菜肴也跻身于世界四大名菜之列。

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烹饪艺术相比,中国烹饪无论是在食料选取、烹饪技法上,还是在菜肴设计、调味的处理上,以及菜点的酿名上,都有自己的特色。

  首先就自然条件来看,中国地理环境优越,地大物博,气候变化多样,动植物品种繁多,为食料的选取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来源。

  其次就历史条件来看,稳定、漫长的农业生活,重历史、重家族和重传统技艺(包括烹调、酿造等方面的技术)的传统,使“祖传”的烹饪手艺得以承继和补充。

中国不分食的合家共餐的传统吃法,起着情感交流、维系家族家庭团结的重要作用。

  再次就政治条件来看,古代中国大一统的集权力量,把各地的美味佳肴荟萃到帝王贵族的餐桌上来,构成富丽多彩的宴席。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以士大夫阶级的生活为基础,以封建专制下的王公贵族为中介,尤以宫廷的饮膳为集中代表积累、保存、流传和发展而来的。

中国帝王登峰造极的奢侈,也就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最高体现。

  最后就文化条件来看,中国农业文化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认为食是人之“大欲”,“食为民天”,因此重食。

中国传统食文化是由极少数人享用的。

众多的人口、丰富的物产和缓慢的生活节奏,决定了时间是最不值钱的。

为了整治一桌丰盛的山珍海味宴席,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精雕细刻,力求达到完美无暇的地步,以供达官贵人享用。

  中国的食文化如同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戏剧一样,是中国数千年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旅游开发价值。

  二、主要地方风味

  长期以来,各地由于选用不同的原料、配料,采用不同的烹调方法,因而形成了各自的独特风味和不同的菜系。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中国菜划分为不同的流派。

从原料性质来看,可将中国菜划分为素菜(宫廷素菜、寺院素菜、民间素菜)和荤菜;从菜肴功用来看,可将中国菜划分为普通菜和保健医疗菜;从地域角度来看,可将中国菜划分为四大菜系,即鲁菜、苏菜、川菜和粤菜。

它们都是在各个地域的内外经济文化交流长河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这里对四大菜系作些简单介绍。

  1.鲁菜

  鲁菜,又称山东菜系,由胶东与济南两地地方菜发展而成。

鲁菜风味不仅扩大到京津,而且远播至白山黑水之间,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一大菜系。

明清两代,鲁菜成为宫廷御膳的主体,是我国北方菜的代表。

其特点是:

选料精细,精于制汤,以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讲究丰满实惠。

另外,山东曲阜的孔府菜,对鲁菜的形成也具有影响。

现在,曲阜根据《孔府档案》记载的明清时期孔府向皇帝进贡的菜单和孔氏家族日常筵席食谱,进行仿制,深受国内外旅游者的欢迎。

  鲁菜的代表名菜有:

糖醋鲤鱼、德州扒鸡、锅贴豆腐、九转大肠、清氽赤鲤鱼、红烧大虾、油爆海螺、孔府一品锅等20余味。

其点心小吃有:

周村酥烧饼、武城暄饼、荷叶饼、潍县杠子头火烧、煎饼、糖酥煎饼、锅贴、高汤小饺、开花馒头、煎包、金丝面、氽子面、蛋酥炒面、福山拉面、蓬莱小面、鸡肉糁、甜沫等。

  2.粤菜

  粤菜,又称广东菜,是由潮州、广州、东江(惠州)三大流派组成。

广东菜的特点是:

选料广博奇杂,配料较多,注重装饰,讲究鲜嫩爽滑;擅长小炒,善于掌握火候,油温恰到好处;注意季节搭配,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醇。

以广州菜为代表的粤菜影响闽、台、琼、桂诸地。

  广州菜特点是制作精细、花色繁多,重视蒸炸,烧脍也很精湛,花色菜形态生动。

在动物原料方面,除猪、牛、羊外,还有蛇、猫、鼠等,尤其是以蛇入菜,由来已久,西汉《淮南子》中就有“越人得蛇以为上肴”的记载,故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