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船安全知识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90940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油船安全知识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油船安全知识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油船安全知识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油船安全知识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油船安全知识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油船安全知识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油船安全知识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油船安全知识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油船安全知识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油船安全知识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油船安全知识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油船安全知识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油船安全知识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油船安全知识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油船安全知识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油船安全知识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油船安全知识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油船安全知识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油船安全知识资料.docx

《油船安全知识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船安全知识资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油船安全知识资料.docx

油船安全知识资料

第一章石油安全知识

第一节石油的特性

石油是一种的液体矿物。

从油田采出的天然石油称原油。

在油轮运营中所指的货油(cargooil)泛指所有的油类货物,包括原油(crudeoil)和石油产品(petroleumproducts)。

石油的特性:

1、挥发性在常温(20C°)、常压(大气条件下)石油液体表面的分子不断地脱离其表面而转变为气态,石油的这一特性称为挥发性。

石油的挥发性受到温度和压力的影响,但不会因温度和压力变化自行从气态转变为液态。

石油挥发出的气体称为石油气(petroleumgas)或称油气(oilgas)。

2、可燃性(可爆性)石油气闪点低,易于燃烧。

石油蒸发的油气与空气混合后,遇火即可燃烧。

但油气在空气中浓度过高或过低,均不能持续燃烧。

石油的燃烧是燃烧的石油气,并非燃烧的石油液体,若在封闭空间油气燃烧,气体膨胀,压力升高,便会发生爆炸。

3、扩散性石油挥发出的油气比空气略重,在无气流情况下,不会扩散。

在气流作用下,油气便产生扩散。

4、膨胀性石油及其产品,均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

石油的膨胀系数较之水要大的多,因此石油在运输和储存中,容器应按规定留有“空档”。

5、流动性石油的流动性与其粘度、温度有直接关系。

通常,石油的粘度小、温度高,则流动性好,反之则差。

石油的粘度又受其温度的影响,温度高则可降低粘度。

6、毒性石油液体和石油气,均能危害人的生命,少量吸入后使人的反应和感觉迟钝、意识减弱而晕眩,大量吸入可伤害生命。

对人的毒害途径是:

吸入油气;皮肤接触油液;误吞油液。

7、带电性石油在装运过程中很容易产生静电荷,这就是油的带电性。

第二节与石油有关的术语和概念

1、烃(hydrocarbon)又称碳氢化合物,是碳和氢原子组成的烃化合物分子。

原油是烃的最大来源。

2、自燃(spontaneouscombustion)借助物质本身的化学反应(发热)或在高温环境里,而无外界火源就可引起自我燃烧的现象。

3、爆炸界限石油气与空气混合气中包含过多或过少的石油气,以致于不能使该

混合气燃烧,达到了这种浓度的混合气就达到了该混合气的可燃界限,也称爆炸界限。

4、爆炸极限石油气与空气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后,还必须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才能着火燃烧。

这种混合气体叫做可燃油气。

这个浓度范围叫做爆炸极限。

它的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叫做爆炸下限(L.F.L)和爆炸上限(U.F.L).

6、闪点石油液体挥发出的蒸气形成可燃混合气,遇明火点燃一闪即灭的最低温

度被称之为该液体的闪点。

7、燃点(ignitionpoint)当石油温度在闪点以上继续受热,其油气与空气的混合

气体在试验明火掠过后,发生的火焰能维持燃烧不少于5秒时的油的温度,称为该油品的燃点(又称着火点)。

8、自燃点(auto-ignitionpoint)当石油温度在燃点以上继续受热,其油气与空气

的混合气体虽不接触火焰,也能自行燃烧,这就是油品的自燃现象。

某油品发生自行燃烧的最低温度,称该油品的自燃点。

第三节常见油类的毒性和预防

一、石油及石油产品对人身健康所造成的危害,主要是石油及石油气中有毒成分造成的。

人员中毒一般都是由于接触了各种石油和石油气而发生的。

其接触的形式有两种:

①油气的吸入。

②各种油类吞入或与皮肤直接接触。

1.石油气

石油气对人体的主要中毒反应是恶心,头痛,眼睛发炎,头晕目眩。

严重的可导致瘫痪、丧失知觉甚至死亡。

石油混合气的气味差异较大,有些情况下,石油气可使人的嗅觉钝化,因此,不能以嗅觉判断石油气的浓度,否则后果将可能非常危险。

石油气的中毒临界为300ppm。

2.苯和其它芳香烃

芳香烃包括苯、甲苯、二甲苯,在原油、汽油、石脑油等产品中,程度不同的含有这些成分。

芳香烃的中毒临界值比石油气要小,只有10ppm,人员工作环境绝对不可超过这个值。

吸入较高浓度的苯气会破坏造血器官,血液和骨髓发生病变。

3.硫化氢

很多种原油都含有硫化氢。

硫化氢是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经呼吸道吸入人体引起中毒。

中毒临界值为10ppm,轻度接触会出现眼、呼吸道刺激症状,急性重度中毒会损伤脑和肾,导致昏迷和停止呼吸。

4.惰气中的有毒气体

惰气的主要危险性是含氧量低。

锅炉燃烧及油轮惰气系统产生的惰气,均含有诸如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

一氧化氮中毒临界值为25ppm。

二氧化硫中毒临界值为2ppm。

一氧化碳中毒临界值为50ppm。

以上三种惰气超过中毒临界值时,会使人窒息死亡。

5.缺氧

船舶还存在一种不算为毒性的缺氧危害也是造成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

在封闭舱室中,因金属锈蚀、舱壁涂层老化等化学反应,粮食等货物的自然呼吸作用消耗氧分,长时间空气不流通,造成缺氧。

当空气中氧气含量降到18%--20%以下时,人的呼吸会加快、加深;降到10%以下时,则会失去知觉,意识丧失,时间过长则会因缺氧而导致死亡。

二、中毒和窒息的预防

油气中毒,是指缺乏正常的大脑功能,出现象“醉酒”一样的举止,中毒加深时,行走蹒跚,失去知觉,最后停止呼吸和心脏跳动。

1.油气中毒通常都是在进行某些操作和作业中,由于失误造成的。

1)油舱液位或空档测量时,站位错误而吸入油气。

2)进行除气或装载作业时,吸入由排气囗排出的高浓度油气或惰气。

3)进入油舱进行清洁、检查、修理等工作,由于缺氧或油底脚挥发出的重质烃气的吸入而中毒。

4)进入泵房工作,由于货油泵、管系漏油挥发,泵房通风不良,使进入泵房人员中毒。

2.进入油舱、泵房及封闭场所等,应预先做好预防中毒工作:

1)用可燃气体检测仪检测,并确认在1%的可燃下限。

2)在人员入舱的整个时间内保持连续通风,并进行定期的气体测试。

3)当进行冷、热加工作业前,应将作业环境周围的油垢和沉积物清扫干净。

4)在作业场所内建立防火值守程序。

5)人员入舱后,应有专人在舱外值守并做好增援准备。

6)准备好救生索、吊带、呼吸器,以便应急救援。

第二章油轮及油轮特殊舱室和货油设备

第一节油轮类型及现代油轮特点

一、油轮类型

油轮按装载货油种类,可大致分为两大类:

(一)原油油轮

(二)成品油油轮

在油轮实际营运中,因船舶吨位、货油设备、租约、航线、货源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并非如此严格地划分,只要条件允许,营运中的油轮经常根据需要变换载运的油种。

二、现代油轮的特点

油轮的发展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了。

进入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中东石油的大量开采和运输,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对石油能源的依赖,促进了油轮运输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油轮的设计和建造逐渐向大型化和超大型化迈进,载重量从几万吨到现在的几十万吨了。

现代油轮的主要标志是:

1.尾机型,双壳体,专用压载舱,中高甲板,甲板机械设备如绞缆机、锚机、起重机、引水梯、舷梯等多采用液压或气动操纵,自动化程度提高。

2.采用当今先进的导航仪器和通信设备,如卫星定位仪、电子海图、避碰雷达、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卫星通信设备。

3.装备先进的救生、消防设备,如火警自动探测系统、大型泡沫灭火站、卫星示位标、全封闭救生艇、直升机专用停机坪等。

4.设置原油洗舱系统(COW)、惰气系统(IGS)、排污监控系统。

5.货油泵和货油装卸系统不断改进和提高。

设有货油装卸集控室,实现装卸作业远程遥控。

货油泵和管系排量可达3000m³/h左右,一些超大型油轮货油系统的排量甚至达到5000~7000m³/h。

随着人们对海洋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油轮研究的重点是进一步提高油轮运输的安全性、经济性和防止海洋和大气污染等问题。

为减少石油蒸发气对大气的污染,现代油轮已开始装备专门回收石油蒸发气的系统。

国外最新研制的大型轻水灭火系统,其效果较现有泡沫系统更为有效,有望今后装备油轮。

中甲板型油轮设计概念已由美国提出多年,一般认为,当双壳油轮和中甲板型油轮发生搁浅、碰撞事故时,能有效避免或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第二节油轮的特殊舱室和货油设备

一、油轮的特殊舱室

1、货油舱(cargooiltank)

是由纵横水密舱壁分隔而成的用于装载货油的舱室。

2、货油泵舱(cargooilpumproom)

是用来布置货油泵、扫舱泵、压载泵等设备及管系的舱室。

对尾机型油轮,

货油泵舱设于机舱与货油舱之间,起着隔离空舱的作用。

3、货油、压载兼用舱(cargoballasttank)

供装载货油并兼作压载的两用舱。

4、专用压载舱(segregatedballasttank)

专门用来装载压载水的舱。

该舱具有与货油、燃油系统完全隔绝的独立管系。

5、污油水舱(sloptank)

油轮进行清舱作业时,用于污油水沉淀、分离的专用货油舱。

正常营运时,可用于装载货油。

6、货油集控室

油轮进行装卸、原油洗舱(COW)、充惰气(IGS)、货舱除气(GASFREE)、排油监控等作业的总控制、操作和监视的舱室。

二、油轮的货油设备

1.油轮专用泵

1)货油泵(cargooilpump)

货油泵主要用来装卸货油,也用于原油洗舱和水洗舱,货油舱的压排水。

货油泵通常为离心泵。

2)扫舱泵(strippingpump)

主要用来排除舱内、管系内残留的少量货油。

扫舱泵大多采用真空度较高的往复泵。

3)喷射泵(eductor)

是一种辅助货油泵。

当舱内货油液面距离主卸油管吸油囗较低,至使货油泵吸入空气而降低卸货效率,甚至飞车造成损害。

喷射泵是利用压力流体经喷嘴高速流出而吸、排被输送介质的泵,可有效避免上述缺陷,且可将舱底残存的杂质一并卸岸。

4)压载泵(ballastpump)

主要用于专用压载舱(SBT)压载水的压排。

2.货油加温系统

因油类具有粘结性特点,尤其是有些原油因含腊而粘结性较高,为顺利

完成卸货作业,就必须在运输和卸货过程中对货油进行加温,以便保持货油的流动性。

货油加温系统主要采用肋片蛇形盘管螺旋形盘管,铺设在货油舱底板上一定高度,使用压力为0.4—0.9MPa的饱和蒸气。

3.扫舱系统

当货油泵将舱内货油卸到油位低于一定程度时,即改用扫舱系统卸出货油。

此外,当油轮采用水洗舱时,洗舱后也要用扫舱系统将舱内污油水排入污油水舱(sloptank)。

第三章油轮静电知识

随着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海上石油运输船舶的数量和尺度也相应增加,静电灾害严重威胁着油轮的安全。

1969年12月,在不到三个星期的时间内,荷兰、英国和挪威的三艘20万吨级超大型油轮相继发生爆炸,其中两艘沉没,一艘严重破坏,伤亡多人。

后经长达8年的大规模调查实验,确认三艘油轮在洗舱作业过程中,产生静电引燃可燃油气发生货油舱爆炸事故。

第一节静电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静电

“静电”就是人类最早认识的磨擦起电现象所产生的电荷,它相对于经常使用的动力电(流电),是静止的,特性是电流小,不形成回路。

其特点是有运动、有磨擦就会产生静电反映,电位有时可高达几千伏或几万伏,放电后迅速消失,不能输送和分配。

二、摩擦产生静电的原因

当两种不同的物体,不论固体与固体、液体与液体、气体与气体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相互摩擦时,一种物体中的一些电子得到能量,就有可能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转移到另一种物体上去。

这样,前一种物体因缺乏电子而带正电,后一种物体因电子过剩而带负电。

于是在物体的接触面(界面)之间形成双电荷层,如不将其机械的分离就不会引起静电。

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机械分离的现象却经常发生,即产生电荷分离,使两种物体带上数量相等极性相反的静电。

三、静电的积聚和放电

如果给物体上所产生的静电荷提供适当的导电通道,电荷就可通过该通道而离开物体,形成瞬间的小股电流。

这样,一旦有电流产生时,就会顺利流动走,不具备电荷积聚的条件,从而也就不会造成危险。

假若带电的物体没有适当的导电电路,电荷就会不断地补充而积聚,电位随之增高,相应的电位能也增大,使带电物体上积聚的电荷能建立起很强的电场。

当电场强度超过某个数值时,带电物体周围的介质就会被击穿,静电很快以电火花的形式进行放电,释放静电能。

导电物体的形状是影响静电放电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尖状锐角或有明显曲率的导电物体的地方,其电场要比其它地方密集的多,电场强度明显增加,产生尖端放电现象。

避雷针放电就是这种现象的典型应用。

第二节油轮静电灾害的形成

一、油轮静电的形成过程

1、电荷分离(带电)

油轮上产生电荷分离的场所主要有:

(1)石油在管路中流动

(2)石油和水作相对运动

(3)油品散泼

(4)水从洗舱机喷咀高速喷出

(5)油舱未装満,舱内的货油或压载水摇晃

(6)固体间的摩擦,如尼龙化纤材料与舱壁、甲板,对货油舱测量、取样时,人体与绳索、测量用具与船体间摩擦或接触。

(8)气体经喷咀高速喷射

(9)油品流经滤器

(10)人体带电

2、电荷积聚

极性相反的分离电荷具有相互吸引的性质。

若产生电荷分离的物体的电阻很小,所带电荷很快再结合而呈中性(不带电)。

相反,若产生电荷分离的物体具有非常高的绝缘电阻,极性相反的分离电荷再结合就比较困难,分离的电荷就在该物体的表面或内部积聚。

在油轮上,分离的电荷常在下列物体上得以积聚。

(1)绝缘导体

当导体表面被绝缘材料包围或隔离时,这种导体即被称为绝缘导体。

其表面或内部可能积聚大量的电荷,油轮上可能形成绝缘导体的物件主要有:

1)从甲板上吊入舱内的洗舱机及喷咀、取样品、量尺等。

2)货油、水、气体流经的管路和喷出的喷咀。

3)带电油面上的漂浮物,如遗忘或失落在舱内的木屑、废纸、抹布等。

4)带电油中的水或金属物件,如石油中混入的水、金属物件和杂物等。

5)处于绝缘状态的人体

(2)油舱和污油水舱内带电的油气和水蒸气。

(3)带电固体绝缘物

非导电性输油软管及测量与取样器和尼龙绳等。

(4)输入舱内的油品。

3、静电放电

分离和积聚的电荷达到一定的电荷量或电荷密度,才能形成一定电位或电场强度,使常温和常压下的气体击穿而发生静电放电。

静电放电的电极材料可能是导体,也可能是绝缘体。

二、油轮静电造成灾害的条件

1、物体处于容易产生电荷分离的状态。

2、分离的电荷得以积聚,电荷积聚产生的电位或电场足以引起静电放电。

3、静电放电时的火花有一定的大小,其能量超过可燃油气的最小引燃能量。

4、静电放电周围混合油气浓度和含氧量处于可燃状态。

三、最小引燃(点燃)能量

可燃气体、易燃性液体蒸气和空气混合的气体为爆炸混合物。

它在最有利的条件下,引燃所需的最低能量叫做最小引燃能量。

这个最小引燃能量是作为静电安全与否的判断依据。

其数值较小,常用10ˉ³焦耳即毫焦(mJ)表示。

石油气体属碳氢化合物。

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最小引燃能量是0.2ml数量级,这个能量能使1mm³的水温升高0.05°C。

第三节油轮静电灾害预防

静电要引起燃烧或爆炸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必须要有足够大的静电放电能量;第二,静电放电空间必须要有达到爆炸范围的可燃性混合气体。

两者缺一都不会引起危险。

潜在的静电危险必须通过静电的产生(电荷分离)、静电积聚和静电放电这三个阶段才能形成。

这是构成静电危险的不可分隔的三个要素。

因此,只要破坏以上三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也就破坏了静电引起燃烧或爆炸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1、控制流速

按油品闪点、输油管径来确定货油装卸安全流速。

根据实践的调查表明,减少静电电荷的积聚,用大管径、低流速、大流量方式装卸是较好的办法。

2、避免水、空气与油品以及不同油品的混合。

实践证明,油品内含水量达5%,会使起电效应增加10-50倍。

3、控制舱内油面上方空间的混合气体。

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油舱惰气化,对某些没有惰气系统的成品油轮则可采用以挥发油气驱除空气的方法,使舱内含氧量降到8%以下。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只要舱内混合气体中含氧量低于8%,进行任何操作通常不会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4、静置时间。

所谓静置时间是指油舱装油完毕事,需要停止一段舱内作业(例如测量、采样等),以等待油品中静电电荷通过舱壁消除,这个消散时间或等待时间就是所谓的静置时间。

英美等国家提出停泵后的必须静置时间为30分钟,有的国家提出静置时间长达2小时以上。

5、良好接地。

油轮上产生静电是不可避免的,若是将产生的静电及时消除,就需要将某些与船体不连接的设备在操作使用中接地,使其在使用中产生的静电消除。

如固定洗舱机应使其与船体有良好的接触。

活动洗舱机必须在良好接地后方可送入油舱。

6、防止人体带电。

人体带电对油轮的危害非常大,油轮工作人员穿着的化纤衣服、绝缘胶鞋等经摩擦后容易使人体带电。

预防人体带电的最好方法是穿着防静电鞋、防静电工作服、戴防静电手套,舱室内采用导电性地板,以此可减少人体产生的静电。

油轮上消除人体带电的方法有:

(1)在舱室通往甲板的舷门处留一块不涂油漆的裸露甲板。

使人员经过此地可通过脚下使人体所带电荷消散掉。

(2)油轮的舷梯扶栏和水手梯扶栏处需有一段不涂油漆的钢管,或在甲板通向上层建筑的舷门侧,设置一块刻有手形且与船体接地良好、标识为“消除静电”的裸露金属板,使上船人员在此把握时消散电荷。

7、油舱内任何突出物的曲率半径不得小于10mm。

8、船岸接地电缆截面应不小于16mm²,并保持正常、良好。

(注:

目前有研究机构和船东不主张在装卸中使用船岸连接电缆,而选用绝缘法兰。

此主张已得到IMO认定。

9、洗舱时及洗舱后一段时间内,均不得将任何金属物品吊入舱内,若一定要这样做,则必须事先将其可靠接地。

 

第四章油轮防火防爆

国际海事组织发表的“1968年—1980年期间油轮重大事故分析”一文中,重大事故

各类统计情况如下:

火灾或爆炸265起

搁浅239起

故障、失控212起

碰撞165起

机舱进水26起

其它94起

从以上长达13年的事故统计来看,油轮火灾与爆炸在所有海难事故中占的比例最高。

所以防火防爆是油轮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一节油气浓度分析

在油轮装卸、运输和修理作业的各个阶段,都可能会有油气存在。

因此,分析油轮上的油气浓度含量情况是很有必要的。

一、油气与空气的混合气

1、当油气与空气的混合气处于可燃下限(LFL)和可燃上限(UFL)之间,即在1%-10%之间时,就处于可燃爆炸范围。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遇到火源就会发生燃烧或爆炸。

超出这个范围就是过稀或过浓状态。

应当明确,无论过稀或过浓状态,都不能把它们看成是绝对安全状态。

因为当空气进入原为过浓状态的舱室时,空气就会稀释原来处于过浓状态下的混合气,有可能使混合气达到可燃范围。

同样,当由于某种原因使温度升高时,因油品受热挥发,使得原处于过稀状态的混合气因油气浓度增加而达到可燃范围。

2、氧气含量的变化,对可燃范围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当油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中氧的含量减少时,可燃范围会随之减小。

当氧气含量低于8%--10%时,则不会再燃烧。

3、油气与空气混合气的可燃极限图

图中显示,当油气体积含量约在1%--10%之间,氧气体积含量约在11%以上时,油气和空气的混合气才是可燃可爆的。

应当注意,不同的油气,其可燃极限是有所不同的,且受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当油轮的惰气系统向货油舱充填惰性气体时,由于惰性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含量不超过5%,因此就会使整个货油舱混合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不断减少,直至将舱内混合气体稀释到氧气的体积含量小于8%时为止,并保持在这个含量以下,从而达到防火防爆的目的。

 

第二节油轮燃烧和爆炸

一、石油气燃烧的三要素

1、可燃物----油轮上的货油挥发出的石油气或烃气;

2、氧气----油轮及货油周围的空气;

3、温度----即火源。

油轮上的温度是足以点燃石油气的火花、电火花、静电火花、热加工工作等;

在油轮上同时具备以上三个要素,便有燃烧的可能。

若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就不可能燃烧。

二、石油的燃烧性质

石油的燃烧不是燃烧其石油液体,而是燃烧石油挥发出的气体(烃气)。

这个概念必须清楚,即石油本身并不燃烧,燃烧的是其挥发出的可燃性气体。

石油挥发出的烃气与适量的空气混合燃烧,可促使石油液体的温度不断提高,由于温度提高而使石油蒸发加剧,不断地向石油液面以上提供石油气,石油气与空气混合,使燃烧不断延续下去。

若要点燃石油气,则点火的火焰、火花或静电火花必须要具备足够的能量或热量。

所以油轮上控制燃烧的主要措施是控制具有点火能量的火焰、火花或静电火花。

三、油轮的爆炸

1、油轮爆炸的一般机理

如果可燃油气被点燃,火焰会很快扩展到整个混合气,将出现迅速膨胀,导致压力局部升高。

在敞开的场所,膨胀的气体很容易消散。

但在封闭的空间里,如货油舱,膨胀的气体被限制住,致使压力急剧升高,直至油舱的围壁崩裂,导致爆炸。

当舱内压力超过舱壁、甲板或船底板所能经得住的压力(一般约超过大气压力0.024MPa)时,大多数油轮的甲板和舱壁会破裂。

如果舱内可燃气燃烧导致的膨胀气体压力迅速升高,就会使油舱剧烈爆炸。

油轮的爆炸往往是先有初始的爆炸,若防救措施不当,大量空气进入舱内或是舱内油气在破裂处得到了大量空气,便有可能再发生更剧烈的爆炸。

爆炸的舱室发出的光和热可能成为附近油舱的火源,因此在相邻的油舱发生爆炸是非常可能的。

2、爆炸的预兆

油轮的爆炸一般是没有什么预兆的。

但是如果从甲板开囗可以看到火焰,可以从下面两点估计可能发生的爆炸:

①如果从油舱开囗冒出来的火焰呈橙黄色并伴随着黑烟,这表示舱内处于过浓状态。

火焰将不会倒回入舱,因而不大可能立即发生爆炸。

②如果从油舱开囗冒出来的是燃烧着带有劈啪声的兰红色火焰,且几乎没有黑烟,这是表明舱内处于可燃状态。

火焰可能倒回入舱,即将产生爆炸。

第三节油轮火灾的预防

油轮在各种情况下都可能有油气和空气的混合气存在。

当这种混合气一旦遇到火源就有潜在的火灾危险。

因此,有效清除油气、控制火源是油轮防火防爆的重要措施。

一、清除可燃油气

1、油轮进行卸货过程中,使用隋气系统向货油舱内注入惰性气体;或当某个货油舱需进行修理,其余货油舱和管系使用惰气进行安全防护。

该系统的作用是:

①降低货油舱内氧的含量,使货油舱空间惰性化;

②保持货油舱内含氧量低于8%;

③正常作业中,保证空气不得进入货油舱内;

2、油轮进厂修理

①货油舱已进行了充分有效的洗舱、清除油泥污垢和除气;

②满足冷、热加工所需的条件,并取得作业许可证;

③作业前和作业中,测量氧气含量和烃气浓度。

油舱内氧气含量应不低于18%,烃气浓度不得超过爆炸下限的1%。

④作业油舱加强通风;

2、对可能有油气的处所,应高度警惕。

①虽然货油舱已经过清洗、掏舱、除气、检测氧气含量和测爆,并已达到安全作业标准,但没有彻底洗净、清除的残油和油渣还会挥发出油气,因此不能保证油舱会始终无油气。

②由于环境温度上升,比如阴天转晴、早晚温差、相邻舱室热工作业等原因,都可使油气浓度增大。

③因设备老化、变形等原因,货油可能漏进加热盘管、压载水管等管系。

对其进行测试、修理时,应预先预料到管系内可能存有油气。

二、控制油轮火源

引起油轮火灾的火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明火和暗火、机械火花、化学能、电器火花、静电火花和雷击等。

1、明火主要是指有火焰的火,如焊接、切割、火柴等。

暗火是指无火焰的火,如吸烟、蚊香等。

必须注意的是,有些设备如加热管、货油泵、货油管路、排气管路及其它货油设备,内部往往含有残存的油或油气,这常常是容易被人们忽视的。

对这些设备进行焊接或切割时,易引起这些场所以外的其它部位发生火灾或爆炸。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