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99491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解析.docx

《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解析.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解析.docx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解析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雨晴至江渡

柳宗元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1】渡。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搓【2】在高树。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

【1】愚溪:

柳宗元出于被贬逐的惊激,自称为“愚”,并把居地永州冉溪改名为“愚溪”。

【2】浮搓(chá):

水中浮木。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诗首句点题,为下文具体描写所见的江渡景象做铺垫。

B.柳诗末句,写洪水落后,浮槎高挂,一片菊条冷落景象。

C.韦诗末句“舟自横”是说雨后无人撑船,无法渡过涧口。

D.两首诗同写傍晚渡口,一写水落,一写潮涨,各有寄托。

(2)“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两句,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下列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A.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頭》)

B.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虞世南《蝉》)

C.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出居》)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3)贺裳《载酒园诗话》说“韦真有旷达之怀,柳终带排澶之意。

“结合两首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六幺令·天中节①

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②,泪竭陵阳③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注】①天中节即端午节。

②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言语》:

“过江诸人,每至美同,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周侯中坐而叹日:

‘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皆相视流泪。

”③陵阳,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陵阳。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通过描写“虎符缠臂”“门插艾蒲”“放飞纸鸢”“饮酒食粽”“龙舟竞渡”“诵赋祭吊”几个场面写出端午节的盛况。

B.词中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准确贴切,是因为屈原当时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心情与晋时渡江避难的中原人士非常相似。

C.本词咏今叹古,“借古而启今”。

上片极力描摹端午诸种盛况,下片感怀屈原人生经历。

本词的写作重点在上片。

D.词中有景,景中寓境。

上片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景境如画;下片一幕幕沧桑的历史再现眼前,一唱三叹。

(2)一般认为,词中的“异客”是指屈原,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注)邀往城外寻春

苏 轼

屋土山禽苦唤人,槛前冰沼忽生鳞。

老来厌逐红裙醉,病起空惊白发新。

卧听使君鸣鼓角,试呼稚子整冠巾。

曲栏幽榭终寒窘,一看郊原浩荡春。

【注释】述古:

杭州知州陈襄,字述古。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中鸟儿殷勤招唤诗人,门前水池里的水像鱼鳞似的泛起波纹,描绘出早春时节鸟儿清脆啼鸣、池塘冰消水动的画面。

B.诗中“红裙”一词所用的修辞手法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红巾翠袖”相同。

C.“惊”字写出诗人发现新增白发的震惊,“空”写出诗人面对年华老去的无力和无奈。

D.虽仍卧病在床,但听到友人邀约寻春的鼓角声便毅然起身,可见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2)诗歌的尾联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诗赏析。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杜荀鹤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散”“凝”二字准确凝练,将春雪“时散时凝”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B.颔联写春雪到来时的山中景色:

岭梅似乎再次开放,岩石上融化的雪水也开始结冰。

C.颈联“鹿儿”“吟僧”可见诗人情趣的高雅,身处山中苦寒之地,却闲适宁静、恬淡自适。

D.诗歌尾联写春雪和春雨发挥了同样的作用,使得松间小路上的青苔又密密覆盖了一层。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郑羽人弹琴

(唐)李中

仙乡景已清,仙子启琴声。

秋月空山寂,淳风一夜生。

莎间虫罢响,松顶鹤初惊。

因感浮华世,谁怜太古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羽人”,就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的飞仙,诗中“仙乡”“仙子”两词照应了诗的题目。

B.秋天的夜晚,明月照在山中,山林一片寂静,诗人听仙人弹琴,淳古之风油然而生。

C.诗中选取的“琴声”“秋月”“松鹤”等意象,同尾联的“浮华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弹琴人特殊的身份,独特的意境,以及浮华的现实,催生了诗人昔盛今衰的幽怨之情。

(2)诗的第三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

酴醿①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②,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

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释】①酴醿:

一种观赏植物,古有“酴醿花开春事了”的说法。

②婉娩:

天气温和。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嫩绿重重”,为所绘风光奠定底色。

“曲阑幽槛”,把画面展开,打破“嫩绿”的单调,增添了曲折回环、花木幽深的立体感。

B.第三、四句蜂儿忙着采蜜,是点上的特写;杨柳堆烟的路上,燕子轻盈地穿飞,乃线状的描述。

此二句承前两句而来,由静转动。

C.下阙开头以“春婉娩”总上,又以“客飘零”启下,形成反差。

词人在羁旅中面对残花,聊斟薄酒,以获得片时清赏。

D.“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词人借酒打消对明朝事情的念想,迎接新的一天,体现了词人胸襟的开阔和旷达。

(2)本词情感丰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①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②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冶城:

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

安石父王益首为江宁(南京)通判,死后葬于江宁牛首山。

此诗是作者寒食节在为父亲扫墓时所写。

②轩冕:

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代指官位爵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诗人的情思就如同被春风吹拂的杨柳千条万缕。

B.颔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诗人流下的眼泪很多,以致于使冶城潮水上涨。

C.颈联“雪争出”与“朱早凋”相对,写出诗人头发斑白、容颜早衰的状况。

D.尾联表达了诗人不甘心过打渔砍柴的生活,而要在政治上大展宏图的愿望。

(2)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江上阻风雨

(唐)岑参①

气昏雨已过,突兀山复出。

积浪成高丘,盘涡为嵌窟。

云低岸花掩,水涨滩草没。

老树蛇蜕皮,崩崖龙退骨。

平生抱忠信,艰险殊可忽。

江上阻风

(清)宋琬②

睡起无聊倚舵楼,瞿塘西望路悠悠。

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注】①此诗大约是大历二年(767年)六月岑参从成都赴嘉州刺史任,船在岷江上为风雨所阻时所作的。

②顺治四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永平兵仆道、宁绍台道。

被诬陷下狱三年。

清康熙十一年(1672)冤情得以昭雪,年近花甲的宋琬被起用,授与四川按察使。

本诗即写于赴任途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琬的《江上阻风》首句“无聊”直接点明此时的心情,“倚舵楼”是他此时心理的真实写照。

B.岑参的《江上阻风雨》,前两句点题,江上风雨欲来,舟泊岸边,诗人滞留。

C.宋琬诗写瞿塘峡山势险要,诗人西望,长路漫漫,不见尽头!

一语双关表面写瞿塘峡的险要景观,实际是指仕途虽经历坎坷,终峰回路转,可以宏图大展。

D.“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新奇。

(2)“积浪成高丘,盘涡为嵌窟”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3)这两首诗都以行舟水上,行程因风雨受阻为内容,而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武侯庙古柏

李商隐

蜀相阶前柏,龙蛇捧閟宫①。

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②东。

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③。

叶凋湘燕雨,枝拆海鹏风。

玉垒经纶远,金刀④历数终。

谁将出师表,一为问昭融⑤。

【注释】①閟(bì)宫:

深闭的祠庙。

②惠陵:

这里指刘备的陵墓。

③冯异,东汉开国名将,屡建战功,有“大树将军”之称。

召公:

指召穆公,宣文王之政,在甘棠树下处理政事,开创“成康之治”。

④金刀:

暗指刘家天下。

⑤昭融:

光明,指帝王的鉴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点题,写武侯庙前的古柏,枝拱卫祠堂。

B.诗歌三四句写古柏枝繁叶茂,向东伸展到刘备惠陵。

C.诗中“海鹏风”用《逍遥游》典故,意在表现古柏的精神。

D.诗歌后四句盛赞武侯之才,并融入了诗人自身的感慨。

(2)诗的五、六句“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向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元   日 陈与义①

五年元日只流离,楚俗今年事事非。

后饮屠苏②惊已老,长乘舴艋竟安归。

携家作客真无策,学道刳心③却自违。

汀草岸花知节序,一身千恨独沾衣④。

【注】①诗人曾在朝廷任职。

南宋建炎四年,金兵大举南侵,诗人避难湖湘间。

此诗作于建炎四年。

②屠苏:

屠苏酒。

③刳(kū)心:

道教语,谓摒弃杂念。

④独沾衣:

传说战国时齐景公在牛山落泪,感慨人世无常。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扣题,回忆自昔至今五年来的辗转奔波的生活,每逢“元日”,只有“流离”,可见诗人的生活境况。

B.“惊”字写诗人饮屠苏酒时蓦然发觉自己垂老的惊惶之态,“竟安归”表达了对最终竟然安然归乡的欣喜。

C.“携家作客真无策”呼应首联上句,是说自己五年来漂泊辗转,客居他乡。

“真无策”透露出诗人的内心感受。

D.颈联第二句,写诗人原本决心学道以清除内心杂念,后来却违背了自己原本的意愿,步入仕途,自感追悔莫及。

(2)本诗尾联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①

苏轼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野兴

陆游

鬓边莫笑久星星,造物常钟我辈情。

每带余酿蹋花影,又和残梦听莺声。

轩窗风过书答乱,洲渚潮生钓艇横。

韩子未除豪气在,文章都待不平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自嘲衰老,说造物主常常钟情于我,很久以来我就已经两鬓斑臼了。

B.颔联写诗人的雅兴,常常带着几分醉意月下赏花,朦胧的睡梦中听莺鸣。

C.一个“横”字形象地写出了钓艇随意停放的状态,又写出诗人自适自足的情态。

D.全诗紧扣标题,蹋花影、听莺声、读书、垂钓,从白天到晚上,层次清晰。

(2)最后一联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花犯·苔梅①

王沂孙②

   古婵娟③,苍鬟素屬,盈盈瞰流水。

断魂十里。

叹绀缕飘零,难系离思。

故山岁晚谁堪寄。

琅玕④聊自倚。

谩记我、绿蓑冲雪,孤舟寒浪里。

   三花两蕊破蒙茸,依依似有恨,明珠轻委。

云卧稳,蓝衣正护春憔悴。

罗浮梦⑤半蟾挂晓,幺凤冷、山中人乍起。

又唤取、玉奴⑥归去,余香空翠被。

注:

①范成大《梅谱》云:

“古梅……又有苔须,垂于枝间,或长数寸,风至绿丝飘飘可玩。

”②王沂孙,宋末元初词人。

本词当作于德佑二年三月宋奉表降元、临安失守后。

③婵娟:

形态美好。

④琅玕:

翠竹。

⑤罗浮句:

罗浮梦,梅花梦。

半蟾,弯月。

幺风,状如凤凰而小,故称幺凤。

⑥玉奴:

南朝齐东昏侯妃潘氏小字玉儿,齐亡后义不受辱而死。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句描写苔梅苍古清奇的美好形态,苔须如发衬其素色雪容,流水清澈映其盈盈清姿。

B.词人暮年遭家国丧乱,见苔须飘零更觉孤寂,不禁忆起寒浪孤舟,身披绿蓑寻梅的情景。

C.“云卧”表梅之高洁,“蓝衣”写苔丝的形状,“护春憔悴”的悲吟中透露出感伤的心境。

D.词人从梦中醒来,残月挂空天色欲晓,一片清冷空寂;但花去香留,又觉得心里有所安慰。

(2)有人评价王沂孙的词“托物寄意,运意高远”,请赏析“三花两蕊破蒙茸,依依似有恨,明珠轻委”这几句的精妙之处。

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野航为范子俊赋

(明)袁凯①

一舸夷犹②野水边,渚禽沙鸟各纷然。

幽花满棹初维③岸,春水连堤忽上天。

世上风波终未已,江南烟雨正堪眠。

他日匏尊留我饮,更凭孤鹤问坡仙。

【注】①袁凯:

松江华亭人,元末明初诗人,因说实话,不断地遭朱元璋批评,多次请求归乡而不允。

②夷犹:

从容之意。

③维:

系。

(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纷然”写出了水边禽鸟从容飞起的样子。

B.“春水连堤”描绘出一幅风波险恶的画面。

C.“江南烟雨”营造了烟雨蒙蒙的冷清氛围。

D.“坡仙”借用了《赤壁赋》中苏轼的形象。

(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慷慨激昂

B.幽默诙谐

C.恬淡自然

D.刚劲凝练

(3)这首诗是怎样抒发情感的?

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1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月夜与客饮杏花下

苏轼

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蘋。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酒薄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注】①此诗作于元丰二年徐州任上。

②炯:

光明,明亮。

③青蘋:

一种生于浅水中的草本植物。

(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多次换韵,不符合律诗的一般要求。

B.本诗写初春之景,乍暖还寒,故言“春风恶”。

C.“明月入户寻幽人”是喻指友人夜访。

D.“争挽长条落香雪”道出雪中赏花的兴致。

(2)以下评析不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由首句观之,天上有明媚之月,花下有幽居之人,绮丽之中略带凄清之感。

B.最后两句写的不是月下之花,而是想象中的凋零之花,寄寓了人生命运的感慨。

C.本诗将写人、写花、写月、写酒四者揉为一体,又穿插写来,于统一中见错落之致。

D.本诗情景交融,人因物而情迁,物因人而生色,句句景语都或明或暗地透出忧愤之情。

(3)“炯如流水涵青蘋”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都是写月的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加以赏析。

16.诗歌赏析

题老学庵壁

陆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释】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

B.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

C.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

D.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同时充满生活气息。

(2)诗人为什么“少睡眠”?

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17.阅读下面这诗,完成各题

渊明携酒图①

[宋]梁栋

   渊明无心云,才出便归岫。

东皋半顷秫,所种不常有。

苦恨无酒钱,闲却持杯手。

今朝有一壶,携之访亲友。

惜无好事人,能消几壶酒。

区区谋一醉,岂望名不朽!

闲吟篱下菊,自传门前柳。

试问刘寄奴②,还识此人不?

注:

①此诗是一首题画诗。

梁栋(1242—1305),湘州(今湖南长沙)人。

咸淳四年(1268)进士。

宋亡,不愿为新朝效力,先归武林(杭州别称,以武林山得名)闲居,后又隐居在大茅山中。

②寄奴:

南朝宋高祖刘裕的乳名。

陶潜曾与刘裕同官晋朝。

刘裕代晋称帝后,陶潜耻事二姓,作品只称甲子,不用刘宋年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绘画只能表现一刹那的景象和意态,而本诗从“今朝有一壶,携之访亲友”这一颇富想象的片段生发开来,不是工笔,而是写意,意在传神。

B.“闲吟篱下菊,自传门前柳”两句,写出了陶渊明“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高洁志趣。

C.“惜无好事人,能消几壶酒”两句中,一个“惜”字,既写陶渊明无共酌之人,也写诗人自己的的孤寂感。

D.此诗基调闲适恬淡,诗人借赞美陶渊明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慨。

(2)这首诗最后两句诗以诘问句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贺新郎

刘过

   弹铗①西来路。

记匆匆、经行十日,几番风雨。

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树。

想雁信落、家山何处?

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

留不住,少年去。

   男儿事业无凭据。

记当年、击筑悲歌,酒酣箕踞。

腰下光芒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

更忍对,灯花弹泪?

唤起杜陵风月手,写江东、渭北相思句。

歌此恨,慰羁旅。

[注]①《战国策》记载,冯谖怀才不遇,牢骚满腹,曾靠在柱子上弹铗唱道:

“长铗归来乎,

食无鱼。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上片开头三句写“西来”途中的情景,“几番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相加,也暗含词人羁旅漂泊的艰辛。

B.词人希望鸿雁作使传递书信,可是家乡遥远,音信全无,更令人生出韶华已逝、功业未建的无限感慨。

C.下片首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委婉地写出了自己功业无着落的现状,又引出了对当年豪情壮志的回忆。

D.“词之言情,贵得其真",从下片看,这首词像是写给一位朋友,倾吐郁郁衷怀的,所以真情毕露,挥洒无余。

(2)本词运用了多种抒情方式,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赏析。

1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点绛唇·高峡流云

[清]王国维

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

数峰着雨。

相对青无语。

岭上金光,岭下苍烟冱。

人间曙。

疏林平楚。

历历来时路。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写出了一种类似杜甫“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那种攀登到半山高处所特有的景象。

B.“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人在雨里攀登,静静地看着“着雨”的青山,凄苦之情难以言表。

C.“历历”,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样子,同时也是对往事和过去的回忆,用在这里具有一定的哲理的味道。

D.本词前半写景,后半抒发感受,词的境界中都含有对人生之了悟的成分。

(2)词的最后三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0.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入洞庭

宋湘

客自长江入洞庭,长江回首已冥冥。

湖中之水大何许,湖上君山终古青。

深夜有神觞正则①,孤舟无酒酹湘灵。

灯前欲读悲秋赋②,又怕鱼龙跋浪听。

【注】①正则:

屈原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②悲秋赋:

此处指宋玉的《九辩》,该作揭露了君王的昏庸,政治的黑暗,小人的险恶抒发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愁绪。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一二句重复使用“长江”,三四句重复使用“湖”,这样就把作者离长江、入洞庭、后中顾长江、前瞻洞庭这一过程写得一气贯穿。

B.“何许”“终古”,一虚一实,不定语气和肯定语气相交织,造成了空间上的纵深感和时间上的开阔感;“终古”又能自然地引出下文。

C.“深夜”渲染环境的神秘气氛,表示诗人夜深时犹在追想屈原和湘水之神,突出了屈原的可敬,也为下文“孤舟”上的活动点出时间。

D.“深夜有神觞正则”一句言屈原灵魂不灭,夜间的湖上不时传来神秘的声音,像是神灵也在为这位忠直之士鸣不平,至今犹在祭奠他。

(2)诗歌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诗歌鉴赏

1.

(1)C

(2)B

(3)柳诗写久雨初晴,诗人独自一人到江边来散步,看到漂浮的木筏散乱,有的高挂在树的枝头。

表达了诗人久雨蛰居、远谪漂泊的孤独、郁闷、苦痛,作者同情百姓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感叹自己空

解析:

(1)C

(2)B

(3)柳诗写久雨初晴,诗人独自一人到江边来散步,看到漂浮的木筏散乱,有的高挂在树的枝头。

表达了诗人久雨蛰居、远谪漂泊的孤独、郁闷、苦痛,作者同情百姓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感叹自己空有经国济世的抱负,却又无法施展的愤激心情。

韦诗写暮春景物,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

幽草,深树,自横的渡口小舟,透出境界的幽冷,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

莺啼婉啭,野渡舟横,以动写静,打破了沉寂和悠闲,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解析】【分析】⑴C关于“横”字,北师大王宁先生的解读:

“横”由“横向的挡门的横闩”引申为“横竖”与“横逆”两义,由“横逆”引申为“迂曲”、“任意”、“不定向”。

韦诗中写渡口的小舟,在水面任意地、不定向的浮荡、漂游,表现出诗人的随意自适、怡然自得。

⑵B垂缍饮清露,流响出疏桐”的意思是: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来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写的都是动态。

⑶《雨晴至江渡》翻译,江边的雨季停歇,我便想着要去远郊散步,夕阳西下的时候便独自走到愚溪渡口。

渡口的洪水已落下,露出了走向村中的小路,而在高高的树上,却挂满了涨水时留在枝头上的浮木。

《雨晴至江渡》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前两句写自己在雨后放晴的一天傍晚远步江边渡口时的心情;结尾两句写江边渡口雨停水退后的景象。

全诗精深含蓄,抒情婉转;久雨蛰居之苦,远谪飘泊之痛,皆在不言之中。

《滁州西涧》翻译,我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黄莺在幽深的树丛中啼鸣。

春潮夹带着暮雨流的湍急,惟有无人的小船横向江心。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绝。

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此诗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故答案为:

⑴C;⑵B;

⑶柳诗写久雨初晴,诗人独自一人到江边来散步,看到漂浮的木筏散乱,有的高挂在树的枝头。

表达了诗人久雨蛰居、远谪漂泊的孤独、郁闷、苦痛,作者同情百姓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感叹自己空有经国济世的抱负,却又无法施展的愤激心情。

韦诗写暮春景物,诗人独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