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水资源保护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99986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30 大小:80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二五水资源保护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0页
十二五水资源保护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0页
十二五水资源保护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0页
十二五水资源保护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0页
十二五水资源保护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0页
十二五水资源保护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0页
十二五水资源保护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0页
十二五水资源保护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0页
十二五水资源保护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0页
十二五水资源保护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0页
十二五水资源保护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0页
十二五水资源保护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0页
十二五水资源保护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0页
十二五水资源保护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0页
十二五水资源保护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0页
十二五水资源保护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0页
十二五水资源保护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0页
十二五水资源保护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0页
十二五水资源保护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0页
十二五水资源保护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0页
亲,该文档总共2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二五水资源保护规划.docx

《十二五水资源保护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五水资源保护规划.docx(2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十二五水资源保护规划.docx

十二五水资源保护规划

株洲市

十二五水资源保护规划

(意见征求稿)

 

1总则

1.1规划的目的与意义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是构成环境的重要因素。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水的需求愈来愈多,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日益严重,在一些地区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为促进株洲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贯彻水法,加强水资源保护,依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科学合理编制水资源保护规划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任务。

(1)水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状况迫切需要进行水资源保护规划

“十二五”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资源与环境的约束,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贯穿到“十二五”时期。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转变发展观念。

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更加速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发展速度与质量,后劲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城市和农村发展相协调,要达到上述目标,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刻不容缓,必须高度重视。

要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合理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水价形成机制,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和措施,发展节水型产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加强水资源保护,搞好污水处理和利用。

株洲市地处湘江中下游,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

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增长、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水的需求日益增加,在部分区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趋突出、水污染日趋严重。

2009年株洲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总量2.13亿t。

在全市2009年水资源质量评价1370.2km河长中,其中836.7km的河段为II类以上,占评价总河段的61.1%;434.6km的河段达III类,占评价总河长的31.7%;17.9km的河段达Ⅳ类,占评价总河长的1.3%;有5.9%的河段水质达V类或劣V类,已受到严重污染。

水资源的保护和水污染的治理迫在眉睫,这就要求尽快根据水资源的自然属性,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规划的需要,科学合理编制水资源保护规划。

(2)水资源保护规划是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管理的依据

为了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地区以及行业之间的用水矛盾,在综合考虑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开发利用规划、上下游和左右岸及干支流等不同地区之间的用水关系、工农业和城市生活等不同行业的用水需求等因素的前提下进行水资源保护规划。

因此,水资源保护规划是各地区、各行业在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等水事活动时必须遵循的依据和标准。

同时,水资源保护规划也是水资源管理的依据。

多年来,由于江河湖库水功能模糊,在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时没有明确的保护目标,水体逐渐丧失其应有的主导功能,成为直接影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的制约因素。

水功能区划及水资源保护规划出台后,水行政主管部门应该按照江河湖库的功能要求及保护目标规定,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统一管理。

1.2依据与标准

1.2.1主要法律、法规及规章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及《湖南省水法实施办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湖南省环境保护条例》;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5)国务院《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

(6)国务院《水利产业政策》;

(7)《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纲要》;

(8)《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

1.2.2主要标准

(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3)《生活饮用水卫生标淮》(GB5749—85);

(4)《渔业水质标准》(GBll607—89);

(5)《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91);

(6)《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

(7)《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93)。

1.2.3其它相关文件及规划

(1)《关于在全国开展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水利部水资源[2000]58号)和《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大纲》、《全国水功能区划技术大纲》;

(2)《长江、珠江片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细则》和《长江、珠江片水功能区划技术细则》(水利部长江委、珠江委,2000年5月);

(3)《长江、珠江片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细则》和《长江、珠江片水功能区划技术细则》(水利部长江委员会,2002年12月);

(4)《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和《长江流域片地表水资源保护规划配置阶段有关问题技术方法》(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2004年11月);

(5)转发水利部《关于在全国开展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的通知(湖南省水利厅[2000]01号)和《湖南省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细则》;

(6)《长江、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及湘江综合利用规划、《湖南省水中长期供求计划》、国土和河道整治规划,以及有关行业与部门的规划等。

(7)《湖南省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湖南省人民政府,2003年4月);

1.3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我国已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本规划的指导思想是:

与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相协调,面向21世纪,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体现和反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保护的新要求,为政府宏观决策和水资源统一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达到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促进全市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1)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

将株洲市主要河流干支流、水库等水域作为一个大系统,分析河流上下游、左右岸、行政界以及水库等不同水域,远、近期社会发展需求对水资源保护规划的要求。

坚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的原则。

统筹兼顾流域、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对于城镇集中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重点问题,在规划中应体现优先保护的原则。

(2)结合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水质与水量统一考虑的原则

水量和水质是水资源的两个基本属性。

水资源保护规划中水质保护与水量密切相关。

规划中将水质与水量统一考虑,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辨证关系的体现。

本规划从水污染的季节性变化、地域分布差异、设计流量确定、最小环境用水量等方面反映水量和水质的规划成果。

(3)突出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的原则

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是水资源保护规划的重要方面,规划中突出水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有关措施,以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1.4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包括市行政区域内流域面积大于200Km2的河流和16座大、中型水库、部分具有向城镇供水功能的小型水库、重要城镇供水水源地及部分城市重要景观河流。

1、河流:

湘江、洣水、渌水、朱亭港、昭陵港、枫溪港、建宁港、白石港、斜濑水、河漠水、沔水、茶水、文江、攸水、清江、潭水、铁水、新阳港、双江口河、官仓下河、湘山寺河、侯市河、清水江共23条河流。

2、水库:

大型水库:

酒埠江(含灌区渠道)、官庄、洮水(在建);

中型水库:

龙潭、大京、杨柳、荷田、藕塘、雪峰山、望仙桥、周坊、黄沙桥、皮佳如、岩口、青年、东坑。

共16座大中型水库。

1.5规划水平年

本次规划时限为2011年—2015年。

以2009年作为基础数据水平年。

1.6规划指标

根据水利部《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大纲》,全市统一采用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作为污染物必控指标;株洲市湘江干流江段增加总镉、总铅作为污染物控制指标。

1.7规划目标和任务

通过水功能区划,设置水源保护区,加强水质监测,实施水域纳污总量控制,力争城市供水水源地的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逐步修复河湖的生态环境。

加大水污染监控力度,加强水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配置,使生活用水水源地得到保护,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生活用水标准,其他供水的质量基本满足用水部门的要求。

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和污染,基本遏制水环境恶化。

最终实现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根据上述目标,确定本次规划主要任务如下:

(1)调查了解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及河流、水库等水体水量、水质状况;

(2)科学合理地进行水功能区划,规划拟定水质保护目标;

(3)计算开发利用区各类功能区的水域纳污能力,并确定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提出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

(4)进行主要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

(5)进行水质监测规划;

(6)提出相应的水资源保护对策和措施。

1.8主要规划程序

在充分论证和筛选利用以往有关规划成果和资料基础上,收集社会经济、水质现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等资料,以及开展入河排污口调查和水质补充监测,进行水质现状评价及趋势分析,并进行需水量预测。

据此划分水功能区,确定规划水域水质目标;计算开发利用区河段水体纳污能力,根据株洲市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结合规划水平年技术经济条件分析,合理确定其纳污控制量,然后在现状排污量的基础上,计算规划水平年的现状削减量;对重要的集中式供水水源地进行调查,并做好集中式供水水源地保护规划;制定水质监测规划;提出水资源保护对策和措施。

见技术路线框图1-1。

 

 

图1-1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程序

2基本情况

2.1自然环境

2.1.1地理位置

株洲市位于湖南省东部,湘江中下游,地理坐标为:

东经112°57'30”~114°07'15”,北纬26°03'05”~28°01'07”之间,东西宽约88.75km,南北长约219.25km东与江西省接壤,西依省内安仁、衡东、湘潭三县,北靠省内浏阳、长沙二县,南接省内桂东、资兴二县。

2.1.2地形地貌

株洲市地形东西窄,南北长,形似春蚕。

整个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最高海拔2115m炎陵县酃峰,最低海拔34m株洲县印洲,最大高差为2081m,平均坡降为9.49m/km,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兼有丘陵、岗地、河川和平原,其间主地貌特征相对集中,不同地貌又纵横交错,成犬牙状出现,形成全市地貌类型各样,特征各异的复杂地形。

湘江从南向北横贯株洲县和株洲市区。

2.1.3地质概况

株洲市地质较为复杂,地层之间相互交错,地层有:

冷家溪群,板溪群,震旦糸,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其中以冷家系,白垩系和奥陶系等为主,它们主要分布在醴陵市和株洲县,白垩系主要分布在株洲湘江沿岸和株茶铁路线两岸,奥陶系主要分布在茶陵县和炎陵县交界处。

2.1.4土壤植被

据土壤普查,全市共有10个土类,22个亚类,90个土属,299个土种,其中水稻土是通过栽培水稻进行一系列水稻熟化措施所形成的农业土壤,主要分布在河谷平原地带;潮土主要发育于沔水,洣水,茶水,攸县沙河和湘江及其支流两岸的河相沉积物上;红壤是在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地带性土壤,发育于各种母岩母质,是株洲市主要土壤,一般分布于海拔600—650m以下的丘陵岗地和低山区;黄壤主要发育于以花岗岩、板、页岩、砂岩和局部的石灰岩,分布于海拔650—1200m的中低山区;山地黄棕壤主要分布在炎陵县、茶陵县、攸县,海拔1200—1750m之间的中山区;山地灌丛草甸土分布于炎陵县中山区。

株洲市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各类树种106个科,296个属,886个种,全市林业用地面积737.95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65.88%,其中用材林336.77万亩,主要集中于炎陵县、茶陵县和攸县山区;经济林254.48万亩,主要分布在醴陵市、株洲县和攸县;楠竹主要产于南三县;特用林6.18万亩;薪炭林26.80万亩;防护林17.57万亩;灌木林96.1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2.20%。

2.1.5水文气象

株洲市由于受地带性、季风环流和地貌条件的综合影响,属中亚热带季风湿热气候区,全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春秋短促,冬夏绵长,具有春季多雨、夏季晴热高温、秋季晴朗多旱、冬季寒冷的特点。

多年平均气温在17.1℃~18.9℃之间,最冷期(一般为一月份)平均气温5.5℃,最热期(一般为七月份)平均气温29.5℃,历年最高气温达40.5℃,最低气温—5.4℃。

年日照时数1629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86天,年平均雾天26天,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447mm,降水主要集中在4~7月份,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深795mm,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总量82.65亿m3,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最小相对湿度为11%,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369.8mm,多年平均蒸发量最大月份为七月,其蒸发量达249.7mm。

多年平均风速为2.3m/s,30年一遇最大风速为23.7m/s。

2.1.6河流水系

株洲市以山丘为主,境内河川纵横,溪沟密布,水系发育,河网平均密度为0.44km/km2。

河流均属湘江流域。

支流河长5km以上的有341条。

其中30km以上的河流19条,100km以上的河流7条。

按支流分级,一级支流21条,二级支流79条,三级支流116条,四级支流72条。

较大的一级支流有2条,它们分别是洣水和渌水,株洲境内总流域面积为9207km2,占全市面积的81.8%,其他一级支流为:

朱亭河、昭陵河、白石港等。

2.1.7自然保护区

有炎陵县桃源洞自然保护区,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2.2社会经济

2.2.1行政区划

株洲市现辖四个区、一个县级市、四个县。

四个区分别为芦凇区、天元区、荷塘区、石峰区。

一个县级市为醴陵市,四县分别为株洲县、攸县、茶陵县、炎陵县。

全市共有64个建制镇,42个乡,25个街道办事处,2141个村(居)委会。

2.2.2人口与土地

株洲市行政土地面积11262.2km2,其中市区面积535.4km2,城市建成区面积132km2;全市总人口382.8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2.55万人,株洲市区人口100.21万人,人口出生率12‰,自然增长率7.34‰。

根据全市土地资源调查,全市人口密度为339.9人/km2,人均土地0.29公顷,人均耕地0.040公顷。

2.2.3资源状况

株洲市境内崇山峻岭与丘陵盆地相间,河流纵横,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陶瓷之乡”、“有色金属之乡”的美称,资源种类多。

经济作物、粮食、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

此外,株洲的粮食产量是长江流域全国亩产过吨的第一个地级市,醴陵的瓷器享誉世界,并有鞭炮烟花之乡的美誉。

矿藏资源:

据普查,全市蕴藏金属、非金属矿达40余种,已查明的有煤、铁、钨、锌、锡、铀、铜、钼、锑、金、银、铌、钽、稀土、茧石、石膏、硅石土、高岭土、熔剂石、碳石、瓷泥、耐火泥等,其中煤炭储量2亿多吨,铁矿石1亿多吨,高岭土2亿多吨,各类矿产地341处,其中大型矿床3处,中型矿床16处,为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

水资源:

株洲市2009年境内水资源总量为448.37亿m3,其中本市降雨产生的地表水资源量为83.33亿m3,湘江入境水量365.04亿m3,地下水总量20.11亿m3。

人均水资源占用量2177m3,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全市干、支流水能理论可开发蕴藏量56.71万千瓦,其中湘江干流12万千瓦,洣水流域38.89万千瓦,渌水流域3.2万千瓦,其它流域2.62万千瓦,已开发的水能资源单机在500千瓦以上的有酒埠江、水口、青年、苏洲坝等10座骨干水电站,年发电量3.17亿千瓦时。

旅游资源:

株洲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中国创造出50多个第一。

工业旅游成为株洲市的独特风景。

醴陵市的红色官窑被列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

加之株洲地处罗宵山脉余脉,以丘陵为主兼有山地自然风貌极为独特,具有得天独厚的山水风光,旅游资源丰富。

炎陵县的酃峰海拔2115m,是湖南省最高峰。

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华厦始祖炎帝陵,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神农谷——桃源洞,是原始森林基因库,空气负氧离子含量为亚洲之最,省级森林公园有茶陵县的云阳山,炎陵县的湘山,著名的风景地有以酒埠江为主体的酒仙湖、白龙洞、禹王洞、仙人桥、柏市温泉,世界上最长的地下阴河等,这里有湖南第二张家界之称。

名胜古迹有宝宁寺、阳云寺、空灵寺、南宋城墙,阳升观、南浦铁犀俗称茶陵铁牛等。

株洲是革命老区,其中茶陵县、炎陵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拥有大量“红色”旅游资源。

茶陵县被列入全国三十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之一。

株洲市内现有神农公园、文化园、石峰公园、东湖公园、天台公园、流芳园等六大公园。

市政府计划三年内还将兴建八座公园,使城市公园总量达到十四座。

2.2.4交通条件

株洲市水、陆、空交通均较发达。

已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等运输方式共同发展的综合运输交通体系,航空运输距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仅60km。

株洲至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的高速公路正在兴建。

株洲市铁路交通方便,京广、浙赣、湘黔三条铁路干线在此交汇,醴茶支线穿越醴陵、攸县、茶陵,株洲火车站是全国客货特级站,也是全国五大中转站之一,株洲北站是江南最大的货运编组站。

全市铁路客运量692.61万人,货运量419万吨,境内铁路里程318km。

株洲市对外交通运输中,公路运输具有绝对主导地位,其中客运量10073万人,货运量11350万吨。

株洲境内的高等级公路有京珠高速公路、上瑞高速公路、320国道、天易公路。

二级公路106国道贯穿株洲南四县市,省道有S211、S313、S315、S320、S321、S322等。

株洲市全市等级公路里程达到8194km,公路网密度为0.73km/km2,已初步形成了以国道、省道为骨架,县乡公路为支线,连接全市城乡的公路网。

航运方面,株洲市随着空洲航电枢纽的建设,湘江水运可朔江而上至衡阳、永州,顺江而下可直达湘潭、长沙、岳阳进入长江,市内建有千吨级码头,永利港可装卸标准集装箱,货运量578万吨,内河航道里程558km。

在航空运输方面,株洲距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只有60km,驱车不到一小时路程,距大托军用机场只有40km,驱车只有半小时,也十分方便。

2.2.5国民经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株洲市的经济获得了持续高速发展。

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022.6亿元,增长14.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高于2001-2008年年均水平1.8个百分点。

全市经济总量四年连续跨越600亿、700亿元、900亿元和1000亿元四个台阶,成为全省第五个跨入经济总量过千亿元的市州。

第一产业增加值107.8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560.3亿元,增长16.1%,其中工业493.1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354.5亿元,增长13.9%。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为27474元,增长13.6%。

  2009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1:

53.8:

34.1调整为10.5:

54.8:

34.7,受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有力推进,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了1个和0.6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8.2%,提高0.8个百分点;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占产值比重为18.3%,提高2.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1.4%,提高4.6个百分点。

城区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为50.8%,提高0.5个百分点,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为49.2%;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9.8%,提高0.8个百分点。

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554.6亿元,增长15.4%,高于全市增幅1.2个百分点,其中非公有制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229.8亿元,增长26.3%,高于规模工业增幅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06.1亿元,增长20.9%,高于全市水平1.3个百分点。

  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00亿元大关,达到563亿元,增长44.9%,较上年加快10.3个百分点,年净增174.6亿元。

城镇投资518亿元,增长49.8%;农村投资45亿元,增长5.4%。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3.8亿元、289.1亿元和225.1亿元,分别增长0.3%、44.8%和58.17%;全年施工项目达到1963个,增加303个,单位项目投资额为2639万元,增长26.7%,亿元以上施工项目112个,增加19个;工业投资完成288.1亿元,增长44.7%,占城镇投资55.6%,提高4.3个百分点。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

全年完成投资129.4亿元,为年计划的119.1%,其中基础设施类项目71.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1.4%,产业发展类项目57.6亿元,为年计划的130.4%。

重点项目累计投资242.4亿元,为项目计划总投资的46.5%。

  2009年,全市城市提质扩容步伐加快,“四创四化”成效明显。

城区总人口达到100.2万,建成区面积达到105平方公里,提前一年实现“双百”城市目标。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一举成功。

城市绿化再度升温,栽植苗木38.7万株,拆围透绿88处,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3.6%,同比提高5.7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1平方米。

创建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等工作进展顺利。

  2009年,全市加快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16亿元。

完成各类水利工程2.48万处,除险加固病险水库97座,新增和改善节水灌溉面积34.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2平方公里;营造林17.9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1.1%。

全年解决12.3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建沼气池10364个,总数达到8.2万个。

新建农村客运站15个,新建乡镇到村水泥路603.1公里,改造县乡公路153.9公里,全市90%以上的建制村通水泥路。

全市860个村完成了村庄规划,32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共启动项目269个。

连续21年无重大恶性涉农案件,全市农村和谐稳定。

  2009年,全市大力开展“蓝天碧水净土”行动,关停重金属污染和造纸企业80家,取缔“十五小”企业24家。

城区空气良好天数达到338天,二氧化硫削减率为28.7%,化学需氧量削减率为6.8%,镉、砷等重金属排放总量分别下降48.4%和56.4%;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32吨标煤/万元,下降15.4%。

全市新建7座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为83.2%,结束污水直排历史。

  2009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达100.3亿元,增长22.2%,一般预算收入66.6亿元,增长42.4%。

2009年受政策性减税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市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为68.7%,同比下降9.9个百分点。

全年财政收入增长主要由非税收入高速增长支撑,贡献率达到75.8%。

全市财政总支出128.7亿元,增长17.4%。

一般预算支出118.2亿元,增长24.5%,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支出78.7亿元,增长24.4%,占一般预算支出66.6%。

  2009年全市年末总户数114万户,总人口382.8万人,常住人口373.4万人,其中市区年末总人口100.2万人,常住人口97.69万人,县域年末总人口282.6万人,常住人口275.71万人。

全市有城镇人口192.55万人,乡村人口190.25万人,城市化率为50.3%,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城区城市化率为91.9%,县域城镇化率为35.5%。

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2‰,人口自然增长率7.34‰。

  2009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完成增加值44亿元,增长11.4%,增幅与上年持平。

全市公路客货运输周转量增长24.7%,其中货运周转量增长23.7%,公路客运周转量增长24.9%。

衡炎高速建成通车,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目标。

武广高速正式通车,株洲西站投入运营。

全市邮政电信业务总量52.4亿元,增长13.5%,其中电信业务量完成50.5亿元,增长13.6%,邮政业务量完成1.86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