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教师关爱学生典型事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00281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教师关爱学生典型事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整理教师关爱学生典型事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整理教师关爱学生典型事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整理教师关爱学生典型事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整理教师关爱学生典型事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整理教师关爱学生典型事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整理教师关爱学生典型事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整理教师关爱学生典型事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整理教师关爱学生典型事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整理教师关爱学生典型事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整理教师关爱学生典型事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整理教师关爱学生典型事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整理教师关爱学生典型事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整理教师关爱学生典型事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整理教师关爱学生典型事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整理教师关爱学生典型事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教师关爱学生典型事例.docx

《整理教师关爱学生典型事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教师关爱学生典型事例.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教师关爱学生典型事例.docx

整理教师关爱学生典型事例

教师关爱学生典型事例

 

20年月日

A4打印/可编辑

教育经典故事及案例

1、给过失的学生搭个“梯子”

山西通宝育杰学校詹文龄校长讲述过她当教师时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一次收学费时,发现一个学生悄悄拿走了她放在一旁的三元钱。

她看到了是谁,但没有声张。

上课时,她说是他粗心多找了一位学生三元钱,希望这位学生把多找的钱还给她。

一天过去了,没有动静。

晚上,他翻来覆去不能能入睡,三元钱不能算多,但是性质非同小可,如不及时教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第二天,她悄悄把这个学生叫到办公室,开门见山地说:

“钱是多找给你了,你说是不是?

”这位学生看看老师温和而又带着几分严峻的面容,低着头红着脸说:

“是的。

”并且把三元钱交给了老师。

詹校长说,当时她并没有强调钱是学生悄悄拿走的,更没有说钱是学生“偷走的”。

学生也没有声明钱不是老师多找的,而是自己悄悄拿走的。

这个学生小学毕业生了中学,又读了中专,一直到参加工作后,每逢过年过节,总是要看望他的詹老师。

这是非常高明的教育艺术。

老师没有因为三元钱这件小事而姑息迁就学生,也没有因为教育学生而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学生既没有“顶牛”,也没有因为交回了三元钱而怨恨老师。

学生低下的头、涨红的脸说明他对过失的悔悟。

师生之间就是这样心照不宣,谁也没有捅破中间像片薄纸似的“矛盾”。

老师达到了目的——教育学生;学生受到了教育——悔悟过失。

学生也是人,他们有他们的人格尊严,尤其在伙伴面前,他们的人格尊严表现得尤为强烈。

所以教师在批评、帮助那些有过失行为的学生时,更应该头脑冷静,讲究艺术。

其中有一点最重要,那就是批评要个别进行,要给学生留有面子,搭个“梯子”,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自己教育自己。

2、尊重学生的人格

有位老师在学生时代曾经犯过一次“不可饶恕”的错误。

参加工作后写了一篇名为《老师,我铭记您的宽容》的感人肺腑的文章:

念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是一个很不显眼的小女孩,老师和同学们很少有人注意我。

那时,成绩平平的我好想有个机会能一鸣惊人。

期末考试到了。

下午,我无意问发现班主任把已印制好的期末语文试卷带进教室后面的办公室。

“如果能实现得到一张考试的试卷,我将能让老师和同学们对我刮目相看!

”这想法不仅使我耳热心跳。

黄昏时,校园里静悄悄的。

可我走在校园里却不像平时那么自然,总觉得有很多眼睛在看着我。

推门进去的一瞬间,我的心开始猛地撞击我的胸膛。

我笨手笨脚地打开办公室的窗户,跳进去时地板被踩得很响,我蹲在那憋住气一动也不敢动。

良久,发现无异常情况,我才开始找试卷。

“笃笃,笃笃……”这时有人敲门。

这敲门声无异于平地响起一阵炸雷。

我无处可逃,又无法面对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一切。

惊慌失措的我只好徒劳地用双手抱住脑袋,钻到桌子下面的角落里,都诚一团。

那持续的越来越急的敲门声像把抛向我的利剑,折磨着我本来已不堪一击的神经。

敲门声终于停了,同时,我的恐惧也达到了极点,因为那人一从窗户爬了进来,并很快地拉亮了电灯。

我绝望了,哆哆嗦嗦地站起来,依然用双手紧紧地把脸藏起来顽强地守护着自己最后的一点可怜的自尊。

那人一直保持沉默,并没有像预先想象的那样走过来拉下我的手,看清我的面目。

不知过了多久,我渐渐平静下来,那人才开始说话。

“小姑娘,你在这学校念书?

”我点点头。

从他的声音,我听出是教我们美术的男老师。

他是一位上课生动幽默的极其年轻的教师。

他就住在楼下,一定是听到了那重重的一跳,才跑上来瞧的。

“你不要露出你的脸,也不要说话。

你回答我的问题用点头或摇头就行。

你来这里是想找一件你想要的东西吗?

”我点点头。

“这东西属于你吗?

”我摇摇头。

“不属于我们的东西不管他价值如何,我们都不应该拿走,对不对?

”我又点点头。

“记住我的话,你走吧,小姑娘,明天你上学的时候,依然是个天真可爱的孩子。

”我缓缓地走出门去,感觉到背上温暖的目光。

我禁不住眼泪夺眶而出。

是感激?

是悔恨?

还是兼而有之?

事过时迁,星移斗转。

多年前那个想一鸣惊人而去偷看试卷的女孩,现在已回到母校“为人师表,传道授业”了,每当独坐窗前,想起当年把我那一不小心摔碎在地上的自尊心轻轻捧起,又温柔地交给我的那位上课生动幽默的美术老师时,我总是一如既往地被感动着,感动着。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

“教师的每一次尊重与宽容,都会使学生终身难忘,都会促使他去思考,在思考中做人,在思考中做事。

”“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从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是经常激发他要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

”也有人指出:

“孩子的自尊心如同早晨树叶上的露珠,轻轻一抖,他就会滑落。

”孩子虽然是单纯的,但是他们也是有思想、有个性和有自尊的人。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行为中,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语行为,因为有时一个不恰当的行为,甚至一句不十分恰当的话语都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伤害,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上述案例中,面对一位不小心犯错误的小学生,这位美术教师即让学生明辨了是非,又尊重了学生的人格,表现出了一位优秀教师的良好修养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3、教育是美丽的,更是快乐的

唐代慧宗禅师酷爱兰花。

一次,因要外出弘法讲经,行前吩咐弟子定要看护好寺中的数十盆兰花。

弟子们崇敬禅师,殷勤有加。

一天狂风大作,暴雨如注,由于一时疏忽,弟子当晚将兰花遗忘在户外。

第三天清晨,望着一片狼藉中憔悴不堪的兰花,大家懊恼不已。

几天后慧宗回寺,众弟子惴惴不安,准备受罚,禅师得知原委后,却一如平常地泰然自若,平静安详地对弟子说:

“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慧宗禅师的快乐胸怀令人叹服!

再看看当前交谈中的许多教师,常常因学生顽皮而大发雷霆,经常因学生作业潦草而怒气冲冲,时常因学生听讲不专注而大声怒呵……甚至有的老师感言,怒气伴随着自己教学的每一天。

而教育名家陶行知看到顽皮打闹的学生不仅没大发雷霆,反而奖励“四块糖”,谱写了中国教育史上的精彩一页;巴尔扎克的老师却将巴尔扎克潦草的作业珍藏了30年,在巴尔扎克成名自满时又教育了自己的学生,使巴尔扎克成为闻名世界的大作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常同听讲不认真的学生亲切握手,激励学生一步一步迈向真知的殿堂。

教育是美丽的,更是快乐的。

4、教育是真诚的体现

一位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做贺卡并写上诚挚的祝愿,送给自己敬爱的人。

一位学生把贺卡送给老师,老师满脸笑容地说:

“你的贺卡做得太好了!

我一定珍藏这份礼物。

”可是几天以后,这位学生在垃圾堆里发现了他送给老师的贺卡。

这位学生气愤地说:

“我再也不相信这个老师了!

这位老师丢弃的不仅仅是一张贺卡,同时还丢弃了作为教师的一份真诚。

当老师丢弃了真诚,也就丢弃了学生的崇敬和热爱;当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的老师,也就开始怀疑这个世界的美好和诚信。

这仅是个例,没有普遍性。

但课堂上老师跟学生来假的并不少见:

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选来选去还是选到老师既定的内容上。

有的老师让学生“质疑问难”,但又希望学生的问题“正中下怀”,于是有的学生总是揣摩老师的心思:

“提什么问题才能合老师的意?

”有的老师表扬学生时信口开河并不是真心话,说某同学你真了不起,长大准能成为文学家;某同学这么聪明,将来当个科学家没问题……这样的教学谈不上真诚,更缺乏真心。

5、为人师,要言行一致

有一位学生说了一件真实的事:

在他刚入学的时候,他的小学教师给他讲了好多英雄模范的故事,而且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但有一回,这位学生拣到一截铅笔头,兴兴冲冲地交给教师,不料教师却板起面孔说:

“脏东西,什么破烂都拾,快扔了!

”于是他感到受了“骗”,对教师的话从而产生了怀疑,此后处处和老师唱反调,以致思想上走了不少弯路。

教师是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学业上的导师。

古往今来,名人、名家、学者成才,都和他们的老师分不开的。

教师自身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懂得教育规律,而且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

教师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理论“灌输”,谆谆的说服告诫,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但做到这一点一般来说并不难,难的是教师一言一行要像个样,做到言行一致。

这就要求教师每时每刻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而且于细微处下功夫。

上述那位教师万万没有想到一句话损伤了自己千辛万苦换来的教育效果。

可见教师的为人师表是多么重要。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

“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优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

”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主体的能动作用,努力塑造良好的师表形象。

6、机智的台阶

一位老禅师在禅院里散步,忽见墙角下有垒起的石头,他一看就知道这是徒弟违反寺规,趁着禅师没在家的时候跳出寺院玩乐去了。

正在这时,老禅师听到墙外有脚步声,知道是徒弟回来了,于是他躬下身体,趴在石头上让翻墙的徒弟踩着他的背下了墙头。

徒弟低头一看,才发现自己踩着的是师父的脊背,顿时觉得无地自容,后悔不迭,但出乎徒弟意料的是,师父并没有厉声责备他,而是拍着他的肩膀平静地说:

“时间不早了,快回去吧!

”(教育无痕——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化解矛盾时,老禅师宽容大度的教育机智令人叫绝。

同时,我们也对老禅师巧妙设台阶以唤醒徒弟的做法而深感钦佩。

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也应该给犯错误的学生一个台阶吗?

人总是爱面子的,况且人无完人,成人都要犯错误,何况学生?

马克思曾经说过:

“青少年犯错误就连上帝都可以原谅。

”教师的冷漠无情就像一把刀,他会伤害学生的尊严并让学生那稚嫩的生命疼痛甚至流血。

所以,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我们不要用粗暴与野蛮的态度去批评、惩处,而应该像老禅师一样,用爱心与智慧给学生一个走出错误与尴尬的台阶,用我们满腔热情去感化他们,唤起他们的内心的共鸣,燃起他们走向新的希望。

给学生一个机智的台阶,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能化解矛盾,让学生走出尴尬,也可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精神境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7、育人,在于心灵的教化

禅宗里有这样一段故事:

徒弟学艺多年,自以为学够了,出山心切,于是向师父辞行。

师父叫徒弟装一碗石子来,问其满了没有,徒弟十分自信答道,满了。

师父抓起一把细沙,掺进石中,沙一点儿没溢出来。

徒弟以为这回可满了,师父又抓来一把石灰,轻轻洒下,还是没有溢出。

徒弟想这下无以复加了吧,可是师父又倒下一盅水,滴水未溢,徒弟方有所悟。

(选自《给校长的建议》—101第206页)

这位师父对徒弟冒然辞行没有任何说教,没有任何指责,不瘟不火,机智果断地创设一种情境,让徒弟在愉快、民主的氛围里意会如何客观地认识、评价和对待自己,那美好、丰富、和谐的情感,如沐浴禾苗的雨露,又如抚摸苹果的阳光,苹果、禾苗于是悄悄生长。

这位师傅对徒弟的心理层次有效调节和心理品质的精心培养,对于我们为人师者,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8、堵不如疏

案例1:

一天上课时,老师发现许多同学的课桌上写了不少字,有自编的,有摘录名人的。

内容多是健康的,但也有极少是消极的。

有的同学写一句还不够,写了好多句。

看到这些,教师既高兴又生气。

高兴的是他们崇拜名人,内心蕴藏着积极向上的激情。

生气的是他们在课桌上胡写乱画,有失文明。

教师说了自己的看法后,便向同学们提出以下建议:

凡事喜欢课桌文化的学生,今后可以用64开的白纸,写上自己喜欢的话,贴在课桌的右上角。

每一个月,全班同学开展一次评比,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就内容、形式、书写三个方面,评出全班最优秀的课桌文化。

一星期以后再上课,发现同学按教师的建议做了,而且是全班同学都参与了。

教师认真地看了同学们的“座右铭”,真叫人激动,内容健康,书写工整,每一张小纸片上都闪耀着一个伟大的哲理,蕴藏着同学们一份向上的激情。

案例2:

有一位高中生早恋了班主任老师看眼里,急在心上,考虑着怎样帮助这位女生走出误区。

有一天,王老师叫这位女生帮助整理办公室,随手拿出一个生杏子给女生,女生咬了一口皱着眉头说:

“又酸又涩”。

接着王老师又递给女生一个熟杏子,说:

“尝尝这个,看看味道如何?

”女生说:

“又香又甜”。

王老师见时机成熟,于是问女生:

“为什么同样是杏子,可味道却大不相同?

”女生说:

“生杏子还没成熟,所以不好吃,只有成熟的杏子才好吃。

”王老师接过话题说:

“谈恋爱和吃杏子是一样的道理,中学生还没有生长成熟,此时若谈恋爱,就如同吃生杏子一般,只能又苦又涩;只有到成熟后再去品尝,才会香甜可口,无比幸福。

”女生若有所悟地点点头,渐渐地从早恋的泥潭中走了出来。

大禹治水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那就是堵不如疏。

以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出现上述案例中的情况,多是一顿劈头盖脸地批评。

这样做,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而且还会伤及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中小学生好奇心强,情绪容易激动,对于他们崇敬的人和事,往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出来。

案例1中的“课桌文化”就是他们内心激情的一种表现。

对于类似的心理现象,既不能压抑,也不能禁止,而应该因势利导,使他们走向正确的轨道,为他们表现自己的激情创造条件,使他们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得到提高。

针对学生有早恋的问题,教师更要慎重处理。

以往多数教师发现此类现象采取的办法大多是训斥或者找家长,这种教育方式不但起不到良好的作用,而且还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甚至对他今后成长起到负面影响。

案例2中的教师没有从正面去处理学生的早恋问题,而是采取“迂回”的办法。

通过“尝杏子”来例证没有根基的“爱情”是痛苦的。

教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可谓高明之至。

9、创造力来自于兴趣和好奇心

一百多年以前一名调皮的小学生叫约翰·詹姆期·麦克劳德,出于好奇杀了一只狗,想看看狗的内脏,这只狗是校长家的宠物。

校长知道此事后开始很恼火,简直无法无天,连我家的狗都敢偷杀,还有什么不敢做的?

万一被狗咬了又怎么办?

继而一想,小学生杀狗看内脏,想法新奇,做法勇敢,人才难得。

于是批评加鼓励并罚他画了两幅画:

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人体血液循环图。

后来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发愤钻研生物解剖,成为著名的解剖学家。

他和医学家班廷一起发明了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因此获得了1923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奖。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什么都感兴趣,这是他们创新的萌动,这时作为大人要保护他们这种品质。

如果当年校长不注意保护麦克劳德的“好奇心”,一怒之下打了他,也许会摧残了这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10、“兴趣和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动力

案例1:

世界“汽车之父”福特的传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出生于一个小农场主家庭的福特从小对摆弄机械有一种超常的兴趣,对拆装家里的钟表到了如痴如醉疯狂着迷的地步。

他的姐姐说,我们福特家的钟表“一看到亨利(福特)走过来就浑身发抖。

”福特从小就好奇心极强,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看到柴炉上煮开水的茶壶在“哧哧哧”冒着热气,他便塞住壶口,结果水壶炸开,险些酿成伤害事故。

他在学校里制作了一个蒸汽涡轮,结果把学校的墙壁都撞了一个很大的洞。

然而,正是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氛围—一种真正学习化的氛围,成就了这个世界天才。

案例2:

《文汇报》有这样一则报道:

上海一重点中学高材生,他能解数学难题,思路和程序都正确,但因不喜欢繁琐的演算,总是小错不断,高考以几分之差被拒之门外。

家里将其送到西方一所著名大学学习,老师总是被这个学生无穷无尽的问题问得张口结舌,还常常让全班同学为他鼓掌。

第二年这个学生成了这所著名大学的校长助理。

回顾我们以往的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惟师”、“惟书”的现象比较严重。

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一切,包揽一切,不允许学生越雷池一步,学生若有独辟蹊径或有了奇思妙想,似乎就是大逆不道。

这样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压抑了个性的发展。

美国前任总统尼克松在《领导者》一书中曾经这样评价中国的教育:

“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

因为中国的教育过分地强调了每个人样样都好,样样都统一,从小就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从小就灌输让他们听大人话的思想,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有爱因斯坦那样‘离经叛道’的现象出现,这样就只能培养出守业型的人才。

”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教育的积弊和悲哀。

上述第一个案例中的福特如果出生在只知道死读教材、死抠题目和答案的当代中国的家庭和学校,早被称为“调皮大王”,甚至会遭到“群起而攻之”的厄运。

那么,这位天才也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了;从第二个案例可以看出,西方的教育注重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培养创新精神。

我们却将多样化的思维统一到人云亦云的标准上来,把学生培养成不出错、不越雷池的平庸人。

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差距吗?

无数事实证明,分数并不完全代表一个人的素质。

江苏省教科院的魏所康先生进行过一次很好的调查,在100名诺贝尔奖得主中,中小学成绩中等的占45%,有6人竟在中小学时学业很差,如爱因斯坦。

该调查显示,创新能力与家庭出身、经济条件、中小学成绩都有关系,但都不是主要的,决定性的因素是“兴趣和好奇心”。

爱因斯坦也有过一段发人深思的话:

“仅用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使形式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情那是最基本的。

10、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孩子是谁教笨的

邱学华老师在一次外出讲学时,碰到一个被老师称为“笨得像石头”的小学生,据任课教师说,这孩子练了多次还是学不好多步计算题。

邱老师马上找来这名学生,对他说:

“老师教给你一项任务,你能完成吗?

”学生嗫嚅着,显然没有信心。

邱老师接着鼓励:

“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完成。

”学生脸上流露出信心。

于是邱老师说:

“我有两角钱,请你帮我买两个本、两支铅笔,要便宜的。

”小孩高兴地买来了本子和铅笔,还找回4分钱。

邱老师故意说少找了1分钱,小孩申辩道:

“本子1本5分钱,二五得十;铅笔3分1支,二三得六;2角减1角6分还剩4分,怎么会少呢?

”得到邱老师的连连夸奖后,他还在邱老师的启发下,很快列出了算式。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学生不会学,是因为教师不会教,或者是教得不恰当。

因此,每当我们在抱怨学生不够好时,一定要先问问自己够不够好;在课堂处于停滞不前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恰当。

如果我们的老师具备了邱老师那样的教育智慧,何愁教不会学生?

因此,注重研究学生的学,努力把教师的教建立在学生的学的基础之上。

11、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并巧妙地使“三为目标”有机统一

特级教师黄爱华所上的《数的整除》有如下的结课片段:

在学生建立了整除的概念后,教师要求学生对具有整除关系的两个数会讲四句话:

如36和9,可以说36能被9整除,9能整除36,36是9的倍数,9是36的约数。

结课时,开展了“动脑筋出教室”的游戏活动。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要求学号能被卡片上的数整除的学生依次走出教室,并要求离场时说出上面四句话中的一句。

教师首先出示卡片“2”,再依次出示“3”“5”。

大多数学生按要求一次走出了教室。

最后还剩下1、7、11、13、17、19、23等学好的学生。

这时,黄老师故意着急地说:

“糟糕,我手里只剩下一张卡片了,但在座的同学都必须走出教室呀!

请大家想一想,黄老师这张卡片上是什么数,大家才能都走出教室呢?

”学生们略作思考,齐声回答“1”。

黄老师高兴地点点头,赞许地对大家说:

“对了,你们不只是想到了自己,还能想到了其他同学,真不错!

在上面的结课设计中,教师通过设计“动脑筋出教室”的游戏过程,既巩固了学生学习的新知,又为以后质数的学习做了巧妙的铺垫;同时,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优良品质的德育渗透也自然无痕。

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对于新课程三维一体教学目标的达成,做出了经典的示范。

1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水乳交融

案例一:

全国特级教师斯霞老师教学《我们爱老师》(一年级)一课中是这样引导学生读懂“祖国”一词的:

师:

你们可知道“祖国”是什么意思呢?

什么叫“祖国”?

生:

祖国就是南京。

(好多学生笑了,知道祖国不是南京。

师:

不要笑。

祖国就是南京吗?

不对!

南京是我们祖国的一个城市,像北京、上海一样。

大家再想想,什么叫祖国?

生:

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

(这个学生对“祖国”理解的比较扩大了一些,但还不对。

师:

噢!

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

对吗?

生:

不对!

(答声中也有说对的)

师:

美国是一个国家,日本是一个国家,我们能说美国、日本是我们的祖国吗?

生:

不能!

师:

那么什么叫祖国呢?

谁能再说一说?

生:

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

(经一再启发,学生逐渐理解了。

师:

这位同学讲得对,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

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祖祖辈辈生活的这个国家叫祖国。

(强调一下,使学生加深印象。

师:

那么,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称呢?

生:

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师:

对了,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们大家都热爱我们的—(故意停一下,让学生接下去。

生:

(齐声答)祖国。

斯老师的课例使我们感悟到:

语文是爱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斯霞老师的话语如春风细雨滋润学生心田;斯老师的评价、引导、点拨丝丝入扣,一环紧扣一环;斯老师抓住“差错”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运用教学机智,及时生成,纠偏匡正;斯老师是在教语文(建立词的准确概念),是在教思维(层层深入,十分严密),也是在教做人(渗透爱国的情感),真正做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训练、情感熏陶的融合。

斯老师这个课例,形象地告诉我们怎样做才叫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怎样做才是抓住时机应变、生成;怎样做才是称得扎扎实实地教语文。

案例二:

全国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在教“聪明”一词时,是这样处理的:

老师问:

“你们愿意当一个聪明的孩子吗?

”孩子们回答说愿意。

老师又问:

“那么为什么有的聪明,有的不那么聪明呢?

”有的孩子说:

“人家生来就聪明,我生来就笨。

”“不对。

我看你们都能成为聪明的孩子,问题是有些同学没有很好运用自己身上的‘四件宝’。

你们知道‘四件宝’是什么吗?

”孩子们说不知道。

“好,那就听老师告诉你们。

第一件宝:

‘上面毛,下面毛,中间有颗黑葡萄。

’这是什么?

”孩子们说是“眼睛”。

“对!

为什么眼睛是个宝呢?

”同学们说眼睛可以看东西,眼睛非常重要。

“那么上课时眼睛应该干什么?

”“不能东张西望,要看老师,看黑板,看书。

”就这样,老师用猜谜语的形式又让孩子们讲出了其他三件宝:

嘴、耳朵、脑子。

在讲到脑子时,老师解释说:

“咱们中国人说用脑,就是用心。

用心听讲,用心想,就是用脑。

”老师又问:

“你们都有四件宝吗?

”孩子们回答说都有。

“看老师给你们写出来。

这是个大耳朵旁,耳朵出来了;两眼一瞪(指两点),眼睛出来了;下面张开你的嘴,嘴出来了;用心记住老师教给你们的功课,心出来了。

四件宝,合起来就念‘聪’。

但是你要想聪明呢,不能只用一次,你得天天用,月月用,这就是‘明’。

这样你就聪明了。

霍老师的教学是智慧的,他并不是像有的老师惯用的方法,先让学分析字形,然后反复书写记忆,喋喋不休地教育学生如何如何认真学习等,而是把枯燥的学习变得形象生动,学生在愉快中掌握知识。

同时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

每个人本没有高低好坏之分,出生就具备了成才的潜能,关键是怎样把这种潜能开发出来。

教育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善于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这样,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随风潜入夜”地溶入了人文关怀。

二、教师修养

1、教师劳动的特点之一——创造性

有一次支玉恒老师要上一节作文公开课——《有趣的活动》。

上课前,支老师在教室外拾到了一张废报纸,从上面看到了一篇文章,讨论学生为什么不喜欢校服的事。

支老师一下产生了灵感:

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设计校服呢?

让孩子自由讨论设计思路,各显神通撰写设计方案、产品说明书,再配上设计图样,这肯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于是他放弃了原来的教学设计,临时改上《创意校服》。

这节课,学生讨论热烈,发言积极,气氛活跃,习作效果非常好。

2004年4月,支老师应邀到浙江象山石浦镇上公开课。

很多老师希望听他上《创意的校服》,他自己原来也准备上这一课。

可是,当支老师乘车踏上石浦港的一刹那,他立刻被眼前那碧海蓝天、千帆竞发的景象所震撼。

于是,一个冲动产生了:

学生每天生活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中,一定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感受。

于是,支老师临时把这天的习作改成《石浦之歌》。

果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讲述了他们生活在海港边很多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