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福建省单科质检语文卷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01117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福建省单科质检语文卷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最新福建省单科质检语文卷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最新福建省单科质检语文卷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最新福建省单科质检语文卷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最新福建省单科质检语文卷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最新福建省单科质检语文卷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最新福建省单科质检语文卷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最新福建省单科质检语文卷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最新福建省单科质检语文卷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最新福建省单科质检语文卷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最新福建省单科质检语文卷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最新福建省单科质检语文卷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最新福建省单科质检语文卷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最新福建省单科质检语文卷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最新福建省单科质检语文卷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最新福建省单科质检语文卷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最新福建省单科质检语文卷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最新福建省单科质检语文卷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最新福建省单科质检语文卷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最新福建省单科质检语文卷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福建省单科质检语文卷word版含答案.docx

《最新福建省单科质检语文卷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福建省单科质检语文卷word版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福建省单科质检语文卷word版含答案.docx

最新福建省单科质检语文卷word版含答案

2016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

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l50分。

考试用时l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宋代,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平等自愿合作关系必须以共利双赢为基础,否则平等自愿合作关系就无法实现,即使暂时实现也很难持久。

正如宋代耿延年在总结信州铅山铜场兴衰的原因时指出:

“惟务与民共利,经久可行。

不欲专利于官,而有害于民;不欲取办一时,而贻患于后。

”入中也是如此。

官府依据入中法招募商人入纳粮草于规定的沿边地点,给予钞引,使至京师或他处领取现钱或金银、盐、茶、香药等,“若官尽其利,则商旅不行”。

宋初对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的税收,由官府核计应征数额,招商承包。

商人缴保证金于官,取得征税之权,谓之买扑。

宋代在买扑承包经营中,官府所定竞标价必须适中,即一方面竞标者以这一竞标价承包后,通过经营可以获取承包利润;另一方面,官府作为招标者,以这一竞标价转让经营权后可以尽可能地获取财政收入最大化。

这就是“承扑者无破败之患,而官入之利有常而无失也”。

换言之,竞标价不能太高,否则竞标承包者就很有可能不赢利,甚至亏损。

另一方面,如竞标价太低,官府作为招标者无法从转让经营权中获得财政收益,同样,这种买扑承包也没必要存在。

宋代的入中法能较长久地实行一段时期,其基础也是官商双方共利双赢。

如有一方不能从中获得好处,就会中止双方的平等自愿合作。

入中法中政府得到的好处甚多,既通过卖茶获利。

更重要的是又可通过商人解决沿边军需供给难题。

而对于商人来说,则可获得较丰厚的商业利润。

相反,入中法的失败,其关键原因就是大量茶引无法兑现茶叶而贬值,使商人无利可图。

甚至亏本,商人只好退出入中法,中止与政府的合作。

正如文彦博指出的:

“非茶法弊,盖昔年用兵西北,调边食急,用茶偿之,其数既多,茶不售则所在委积,故虚钱多而坏法也。

宋初以来的矿冶业,不问冶户冶炼的多寡,必须按照国家硬性规定的矿税课额缴纳。

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难以探明矿藏量,如果实行课额制,很难准确保持官府与坑户、冶户之间共利双赢的合作平衡点,使双方的平等合作关系失去坚实的基础。

到王安石变法期间,与召募制相结合的分成制便应运而生了,这就是二八抽分制。

如绍兴七年,朝廷同意“金银坑场并依熙丰法召百姓采取,自备物料烹炼,十分为率,官收二分,其八分许坑户自便货卖”,使官府与坑户、冶户的共利双赢找到了一个“经久可行”的平衡点。

尤其对于后者来说,避免了因生产不足但课额不减而引起的折业代赔的弊端,坑户、冶户的再生产获得了一定的保证。

宋代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确立官民平等自愿合作关系时,重视以共利双赢为基础。

如在出让坑冶坊场经营权时,注意根据各州买扑坊场历届课利的增减情况,酌中确定一个课利钱数额。

作为本届承包的最低价。

南宋政府出卖、出租官田宅时,要求立价“量度适中估价,务要公当,不致亏损公私”,并严防官吏在估产立价中营私舞弊。

(摘编自方宝璋《略论宋代政府经济管理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用兵西北,商人到沿边地点入纳粮草换取茶引,但手中持有的大量茶引因无法兑现茶叶而贬值,这是入中法失败的关键原因。

B.在对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的税收买扑承包中,如果官府竞标价定得低,承扑者在经营过程中就不会有亏损破产的担忧。

C.王安石变法期间,实行分成制,允许坑户依法采矿、冶户自备物料冶炼,官府只抽取二分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矿业的再生产。

D.宋代的二八抽分制与召募制相结合,恢复了官府与坑户、冶户的平等合作关系,也重新找到了共利双赢“经久可行”的平衡点。

答:

B

B项整合了第2段的有关内容,对买扑承包的经营行为进行转述,原文说竞标价太高低,“承包者就很有可能不赢利,甚至亏损”。

转述说竞标价低承扑者在经营过程中就“不会有”亏损破产的担忧,过于绝对,逻辑上不成立。

因此B项是错误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只有共利双赢,才有可能实现并维持平等自愿合作关系。

在总结铜场兴衰原因时,耿延年也指出了这一点。

B.在买扑承包经营中,宋政府要最大限度地获取财政收益,做到“有常而无失”,就必须在转让经营权招标时确定适中的竞标价。

C.宋朝初期,政府主要考虑国家的财政收益,硬性规定缴纳矿税课额,很难保证官府和坑户、冶户的利益,也影响了宋代矿冶业的发展。

D.为了严防官吏因营私舞弊而致公私双方的利益受损,南宋政府在进行出卖、出租官田宅等经济活动时,要求估价适中,立价公当。

答:

D

D项根据原文最后一段的相关内容进行转述、整合和推断,“要求估价适中,立价公当”的目的是为了“不致公私亏损”,而非“严防官吏营私舞弊”;只有“严防官吏营私舞弊”,才能“估价适中,立价公当”。

二者是条件关系,而非目的关系。

因此D项的理解分析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推行入中法,政府收获甚多。

政府发放钞引让商人兑换茶叶,从中获利;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商人之力,解决边境军需供给难题。

B.入中法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顺利实行,是以官商共利双赢为基础。

对商人而言,能够有利可图,自然不会退出入中法,中止与政府的合作。

C.二八抽分制是宋政府与矿冶业主之间的利润分成制度,它最大的优点是在课额不减的情况下,避免了因生产不足而引起的折业代赔的弊端。

D.在出让坑冶场坊经营权、核计应征数额时,宋政府重视承包商的利益,根据各州历届买扑课利的增减情况,酌定了一个适中的承包价。

答:

C

C项对第5段中二八抽分制的相关内容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和转述,其中“最大的优点”夸大其辞,“课额不减”是弊端之一,不是优点;在实行二八抽分制时,课额已经调整,而非“课额不减”。

因此C项是错误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

初为桓伟辅国主簿。

宋武帝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

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

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

以与毅舅甥,制不相纠,使治书侍御史丘洹奏弹毅辄宥传诏罗道盛。

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

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

“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

谓宜从旧,于义为允。

”从之。

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置之。

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

十二年,武帝北伐。

以为右长史。

及入咸阳,帝遍视阿房、未央故地,凄怆动容。

前至渭滨,帝叹曰:

“此地宁复有吕望邪?

”鲜之曰:

“昔叶公好龙而真龙见,燕昭市骨而骏足至。

明公以旰食待士,岂患海内无人?

”及践阼,迁太常、都官尚书。

时傅亮、谢晦位遇日隆,范泰尝众中让诮鲜之曰:

“卿与傅、谢,俱从圣主有功关、洛,卿乃居僚首,今日答飒,去人辽远,何不肖之甚!

”鲜之熟视不对。

鲜之为人通率,而隐厚笃实,赡恤亲故。

游行命驾,或不知所适,随御者所之。

尤为武帝所狎。

上曾内殿宴饮,朝贵毕至,唯不召鲜之。

坐定,谓群臣曰:

“郑鲜之必当自来。

”俄而外启尚书郑鲜之诣神兽门求启事,帝大笑引入。

景平中,徐、傅当权。

出为豫章太守。

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窃谓人曰:

“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

今徐、傅出以为郡,抑当有以。

”元嘉三年,弘入为相,举鲜之为尚书右仆射。

四年卒。

(节选自《南史·郑鲜之传》)

【参考译文】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

郑鲜之闭门读书,专心致志,杜绝与人交往。

起初做桓伟的辅国主簿。

宋武帝兴起义兵后,他逐步升为御史中丞。

他性格刚直,很合乎司直的职务特点。

他的外甥刘毅在当时权力很大,朝野人士无不归附,郑鲜之尽心于武帝,唯独不肯屈从刘毅,刘毅非常愤恨。

因为他和刘毅是舅甥关系,制度规定不能互相弹劾,他便让治书侍御史丘洹奏表弹劾刘毅擅自赦免传召的罗道盛。

当时的新制度规定,长吏因为父母的疾病离职,三年内不准做官。

山阴令由于父亲生病探望而离职,郑鲜之因此上奏说:

“现在探望父母的疾病却被加上罪名,违背道义伤害事理的(的事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

我以为应该依从旧章规定,在理义上才恰当。

”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武帝少年时就从军了,不曾涉猎学问,等做了宰相,很羡慕风流文采。

有时谈古论今,人们都是顺着他的意思说,不敢辩驳。

而郑鲜之总是要驳难,而且一定切中要害,不曾放松宽容他。

与武帝说话,一定让他理屈词穷,然后才罢休。

武帝有时惭愧变了脸色,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当时的人们称赞他是“纠正谄媚的人”。

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以他为右军长史。

等入了咸阳,武帝遍看了阿房宫、未央宫故地,凄怆动容,前行走到渭水旁边,武帝又慨叹说:

“此地难道还会有吕望么?

”郑鲜之说:

“从前叶公好龙而真龙出现,燕昭买骨而骏马到来。

明公您只要以诚恳态度待士人,还用担忧海内没有人才前来吗?

”武帝登基以后,他升任太常、都官尚书。

当时傅亮、谢晦的地位和恩遇日益隆盛,范泰曾经当众讥讽郑鲜之说:

“您与傅、谢都跟随圣主在关中、洛阳立功,您还位居首席幕僚,今天不振作,距离别人那么远,多么无能啊!

”郑鲜之一直看着他,并不回答。

郑鲜之虽为人通达直率,但他敦厚实在,对亲朋故友都能赡养抚恤,乘车出游,有时自己也不知要去何处,任随驾车的人走向哪里。

他特别被武帝亲近。

皇上曾在内殿设宴饮酒,朝廷显贵全都到了,唯独不请郑鲜之。

众人坐定以后,武帝对群臣说:

“郑鲜之一定会自己跑来。

”果然,过一会儿,外面禀报尚书郑鲜之来到神兽门请求奏事,武帝大笑引他进入宴席。

景平年间,徐羡之、傅亮当权,把他调出京城任豫章太守。

当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私下对人说:

“郑公道德纯朴,受先朝礼遇,如同前朝钟元常、王景兴等人一样。

现在徐、傅调他出京为郡官,或许当有原因。

”元嘉三年,王弘入京为宰相,举荐郑鲜之担任尚书右仆射。

元嘉四年去世。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B.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C.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D.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答:

A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帝是皇帝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

B.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来代指辅佐国君的贤才。

C.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章奏的官;南北朝时期,事实上为最高行政长官。

D.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也可以用作表示年份,如景平、元嘉、贞观等。

答:

C

C项的“尚书”是一种官职,比如南北朝设尚书省都官曹长官,即都官尚书(或称尚书),属于三品;文中“弘入为相,举鲜之为尚书右仆射”这句话说明当时的尚书之上还有宰相。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鲜之性格刚直,极尽官责。

他的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擅自赦免人;按制度规定,鲜之不能弹劾刘毅,他便让治书侍御史丘洹奏表弹劾刘毅。

B.郑鲜之敢于犯颜,直论是非。

与皇帝交谈,他总是驳难,一定要让皇帝理屈词穷,才肯罢休;皇帝有时感到惭愧,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

C.郑鲜之被人讥诮,不作分辩。

范泰当众讥讽他虽功劳不下傅亮、谢晦,而地位和恩遇远不及傅、谢;他只是看着范泰,并没有回应。

D.郑鲜之隐厚笃实,赡恤亲故。

他出游,有时也不知要去何处,任驾车的人随意去哪;皇帝举行宴会故意不请他,他来奏事,最终也参加了。

答:

D

【试题分析】

D项先用“隐厚笃实,赡恤亲故”来概括郑鲜之为人和性情,后面用乘车出游和参加宴会两件事进行分析;但按原文的意思,坐车出游这件事体现他为人隐厚笃实;参加宴会这件事则体现他与皇帝关系的亲近,不能体现他为人隐厚笃实,所以D项的概括与分析不能对应。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

答:

现在探望父母的疾病却被加上罪名,违背道义伤害事理(的事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

(译出大意给2分;“省”“悖”“大”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

答:

郑公道德纯朴,受先朝礼遇,如同前代钟元常、王景兴等人一样。

(译出大意给2分;“素”“礼”“方”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巴西驿亭观江涨呈窦十五使君(其一)①杜甫

宿雨南江涨,波涛乱远峰。

孤亭凌喷薄,万井逼舂容②。

霄汉愁高鸟,泥沙困老龙。

天边同客舍,携我豁心胸。

[注]①巴西:

唐绵州和阆州都称巴西,此处指绵州。

②万井:

指巴郡。

舂容:

江水冲激之声。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作者在绵州写下《巴西驿亭观江涨呈窦十五使君(其一)》一诗,记与窦使君同观江涨之景一事。

前三联写景,从正侧两方面描写。

首联正面描写江水高涨,水中远峰的倒影摇乱;颔联正面描写波涛汹涌浪花高溅,冲激之声巨远;颈联侧面描写江面变宽,江水变急。

尾联抒情,抒发观景之后的复杂情感。

8.与诗的首联相比,颈联描写江涨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颈联主要从侧面来描写江涨之景。

借助高鸟发愁、老龙受困,从侧面突出江水上涨后江面变阔以及江水激荡高涌之势。

(答出主要从侧面来描写的,给1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4分。

9.本诗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

(6分)

本诗表现的情感,有寄迹天涯之愁,更有与友人同观江涨之景的舒畅。

身在“天边”,客居他乡,面对江涨壮阔、雄伟的奇景,作者心胸豁然开朗,心情变得愉悦;远离京城有朋友相伴共赏壮景,倍感欣慰。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屈原《离骚》中“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两句,表明作者即使遭受分解肢体的酷刑也不改心志。

(2)白居易《琵琶行》中用器物的破裂与兵器的撞击声来表现音乐高昂激越的两句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两句,高度称赞滕子京的政绩。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8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

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一(4)题。

(25分)

麦地袁有江

老人披一件脏兮兮、蓝白相间的校服,站在雨棚下盯着他。

老人脚边放着一个瘪下去的尿素袋子。

稍远处有个小化粪池。

临近家门时,他发现走错了路,在离前面村庄百米左右的地方。

窄窄的水泥路,突然齐崭崭地断了。

没腿肚子的麦苗,隔断了归途。

他沿着麦地间的小径,深一脚浅一脚地朝老人走去。

大叔你好,在忙着给麦子撒肥料呢?

乖乖,我看你那车怕是过不来了。

这边路没修通。

这块小麦是你家的吧?

长得真好。

大叔是好把式啊。

听口音,你就是我们这的人吧?

刚从外地回来?

后天清明了。

很久没回来,我不知道这路不通。

你是哪庄上的?

袁家湾的。

哦,那就在我们庄后头。

老人掖了掖披在身上的衣服问,清明回来上坟?

是啊。

大叔,我记得以前这庄上有条跑客车的石子路,还在吗?

他朝庄上望去。

一条灰白的路梢,隐没在不远处一栋平房的后面。

在倒是在,就是被拉沙车轧坏了,烂得不像样。

应该也还能过车吧?

他目测着路的宽度。

大叔,我急着要赶回家吃饭。

想从你家麦地借过行不?

轧掉的麦子,我补你钱。

车开不过来吧?

麦子深,地又潮,会陷在里面。

老人看看麦地,你只有倒回去了。

大叔,我的是越野车,底盘能升高的。

要是陷在里面,我自己负责。

要是陷在里面,这块地就祸害了。

弄坏的麦子我全赔。

好不好?

老人看看麦子,又看看他,一脸的为难。

你不能倒回去从那边路走吗?

路窄,也怕遇到车。

估计倒回去就下午了。

就算您老帮个忙,钱我先给你。

反正你种麦子也是为了卖钱嘛。

老人目测着车到他跟前的距离,走到麦地边,抓了一把泥土,在手心里碾磨着。

你看,土都是湿的。

车会陷在里面的。

稀薄的雾纱渐渐散去,阳光普照下来。

娘该在家等急了,本来说好回家赶午饭的。

兄弟姐妹们今天都来家里,专等着和他一起吃午饭。

他正想着,娘的电话就打来了。

娘说一桌人都在等他开饭。

他跟娘说,我马上就到。

接完电话,他看着老人说,大叔,损坏你多少麦子我赔多少。

他掏出钱包,数了一千元钱往老人手里塞。

老人像对着一个烫手的山芋,迟迟不伸手。

他将钱硬塞进老人的口袋。

大叔你穿校服啊?

小孙女的。

老人尴尬地笑笑,丢了可惜,挡挡寒。

大叔,你的孩子们清明没回来?

呵呵,等我死了,他们就回来给我上坟喽。

您小孩都在外干大事,忙着呢。

他捏着车钥匙,开始心急火燎起来。

大叔。

您就行个好吧。

我娘打电话催我了。

唉。

你去开吧。

老人摸摸口袋里的一沓钱,想着孙女一学期的生活费够了。

他又看看那些水绿葱嫩的麦苗说,你尽量走直点,不要轧掉多了。

他启动车子,升高底盘。

眼前的麦地,让他突然有种莫名的兴奋。

自打买了这辆越野车,他还从来没越过野地。

他打到四驱模式,一档,将轰鸣着的路虎开进了麦地。

厚重宽大的轮胎。

摧枯拉朽地压倒麦苗。

车后现出两条轨道般的辙。

他穿越麦地时,老人赤着脚也下了麦地,跟在他车旁边,不停地冲他喊,慢一点,轻一点。

那手足无措的样子,好像在呵斥一头闯进麦地的野猪。

总算过来了。

他停下车,拿出一包烟,想送给老人。

老人出神地看他刚刚压过的车辙,突然喊住他,你不能走!

轧掉太多了。

老人快步走进麦地,蹲在车辙前。

他颤抖着青筋暴突的手,从泥土里扶起一根压扁的麦苗。

接着又扶起另一根……那小心翼翼的样子,像是在扶起一个个刚被车撞到的娃娃。

大叔。

我们不是事先说好的吗?

他递过烟。

老人没接他的烟,自顾自地咕隆着,不兴这样祸害庄稼的,你赔我麦子……老人干瘪的眼窝里,慢慢蓄满了泪水。

他扶着几根压扁的麦苗,半晌不语。

要不然,我再多给你点钱。

反正你种麦子是要卖钱的。

老人终于哆嗦着站起来说,我伺候了一冬一春的麦子,糟蹋了。

真心疼啊。

老人抹了一把鼻涕,干笑着说,是我答应的。

不怪你。

你回家吧。

都怪我自己。

我真混。

清明节的下午。

细雨迷蒙。

一位披着雨衣的老人,循着车辙,找到了他家门口。

他出门一看,正是前天轧过他麦地的老人。

老人是来还他钱的。

老人说,那些麦子,我一棵棵扶过。

一大半都能在这场雨里活过来。

小孙女的生活费儿子寄来了。

这钱我不能收你的。

老人说完。

将一沓包在塑料纸里的钱,小心翼翼地递到他的手心,转身走了出去。

(略有改动)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写老人衣着,表现了老人的贫穷和节俭;写老人“盯着他”,说明“他”的行为引起了老人的注意。

这为故事发展作了铺垫。

B.老人的儿子得知麦地的事后就急忙寄来女儿的生活费,使老人得以返还人家的一千元,维护了尊严,说明他很了解父亲,对父亲很孝顺。

C.小说以“麦地”作为标题,。

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为人物创设了特定的活动背景;“麦地”也象征故园,以此激发读者对家乡的思念。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老人扶起被压扁的麦苗的细节可以看出,老人把对孩子的爱完全寄托在麦苗上,因而痛恨祸害麦苗的“他”。

E.老人和“他”之间的故事,表现了两辈人对待庄稼不同的情感观念和行为方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生活现状,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D不给分。

(2)小说在刻画“他”这一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①有故园之情。

清明记得回家扫坟,还记得从前的路。

②习惯按交易规则处理事情。

给一千元钱要求老人让“他”的车通过麦地,把庄稼简单地视同商品。

③漠视庄稼,不理解老人对庄稼的感情。

把越野车开进麦地感到兴奋,碾过麦地不顾老人的感受。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3)小说以老人还钱作为结局,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①出乎读者的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

老人的还钱改变了事情的结局,能引发读者对老人迟迟不伸手接钱等细节的回忆,品味情节艺术的巧妙。

②强化老人的宽厚淳朴的性格。

老人在清明节下午就急切地冒雨把钱当面送还给“他”,并做解释。

③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还钱说明了老人让“他”的车开过麦地不是为了钱,深化了小说“在商品化的进程中,生活在农村的农人身上的传统优秀品质更显珍贵”的主题。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4)小说中“他”驱车从麦地通过,老人的心理前后有哪些变化?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8分)

答:

①不愿意。

担心“他”的车陷在麦地祸害麦苗,表现了老人对麦地的爱惜。

②犹豫不决。

在收取赔偿与护住庄稼两者之间难以抉择,表现了老人对庄稼被损害的不舍情感。

③同意。

为了让“他”早点回家和凑足孙女的生活费答应了“他”的要求,表现了老人经不起别人的反复请求而成全别人的心理。

④后悔自责。

看到“他”的车子轧掉麦苗太多,老人难过,骂自己真混,表现了他对答应“他”要求的悔恨。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一(4)题。

(25分)

永远的丰碑金涛

“人们不得不对人类中居然有以这般坚强意志追求终极真理的灵魂,从内心产生深深的敬意。

”这番对史蒂芬·霍金的评价,用在高士其身上也是恰如其分的。

高士其1925年进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

翌年夏天,转入芝加哥大学化学系。

1927年入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细菌学系。

1928年,高士其在实验时不慎受甲型脑炎病毒感染,留下严重后遗症,但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医学博士课程,并加入美国化学学会和美国公共卫生学会。

高士其于l930年秋学成归国,但他已无法像正常人一样从事科学研究了。

于是,这位细菌学家从此离开了实验室,用手中的笔与读者交流,开始了科普创作的生涯。

自1935年发表第一篇科学小品《细菌的衣食住行》以来,高士其进入了创作的旺盛期,《我们的抗敌英雄》《抗战与防疫》等科学小品集相继出版。

高士其认为:

“好的科学小品能给人以智慧和力量,点燃理想的灯和希望的火花;培养读者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开阔眼界,启发思想,引导他们幻想未来,激励他们向科学技术进军。

”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奠定了科学小品在科学文艺中的地位。

这种小巧玲珑、随笔式的文章,以其独特的视角,融科学知识与社会人文于一体,深入浅出地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论,受到公众的普遍欢迎。

高士其对科普创作特别是科学文艺的巨大贡献之一,是率先倡导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理念,开创了科学诗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这是一种突破传统的创新。

高士其对科学诗的探索,对于广大的科普作家来说,一个很重要的启示是,科普创作也如艺术创作一样,贵在创新。

这里最重要的是科普形式的创新,切忌故步自封,因循守旧。

诸如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诗等,都需要跟上时代步伐,善于从其他文学艺术中汲取营养,创造出别开生面的作品。

科普创作往往因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现内容的陈旧而需要不断更新,这是所有的科普作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高士其的科普作品也不例外。

但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