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山水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03224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5课山水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15课山水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15课山水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15课山水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15课山水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15课山水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15课山水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15课山水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15课山水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5课山水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第15课山水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5课山水画.docx

《第15课山水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5课山水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5课山水画.docx

第15课山水画

第15课山水画

◆本课知识与技能:

了解山水画一般表现规律,学习巧妙运用墨色虚实浓淡变化表现一幅山水画小品,体会中国山水画借景抒情的深刻内涵。

◆本课教学重点:

学习山水画近、中、远景的表现方法。

◆本课教学难点:

体验并表达浓淡、虚实的墨色变化和山水的空间感。

 

一、教材分析

(一)编辑指导思想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国画序列中的一课。

中国山水画从东晋以后,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发展涌现出许多伟大画家,创造了难以计数的辉煌灿烂的艺术珍品。

积累了无比丰富的创作理论和技法,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和继承。

独立的山水画始发于魏晋南北朝之间。

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展露了青绿山水之面貌;盛唐吴道子之山水画简练且写实,李思训之山水画富丽而典雅;五代、北宋则出现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等一批名家,在真实地表现大自然和审美认识上跨入新的阶段。

至元代,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使山水画走向抒发主观情感、创造多种风格的新途,并使山水画中诗书画的结合趋于完美。

明末董其昌简化古人所创山水形象,参照书法法则,是山水画风又一变化。

清代山水画一派沿袭董源、巨然和黄公望,变化古法、笔墨;另一派则强调抒发个性,面向自然,将笔墨发挥尽致以传情达意。

五代两宋以后山水画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数量甚众的名家、流派,理论著述亦趋于完备,从而奠定了近现代山水名家产生的基础。

中国山水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透视规律,而使用散点透视法,或作长卷,或作立轴,能够很好表现山水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

古画论中提到“丈山、尺树、寸马、分人”,即按照以“大”观“小”方法表现景物的比例关系。

山水画的境界是偏向远景,古代画家为此总结了三远画法“自下而仰其巅曰高远,自前而窥其后曰深远,自近而望及远曰平远”。

中国山水画造型重视用笔和用墨方法。

用笔讲求粗细、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用以表现物体的质感。

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浓中有淡,淡中有浓,历来用墨方法也很多,如积墨法、破墨法等。

本课《山水画》是为学习和传承祖国优秀文化而设置的重要课程。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传统山水画主要表现内容和艺术特色,并引导学生学习用笔墨表现树、石、山的基本方法。

本册的《花鸟画》与《山水画》并肩,为同学们初步地了解山水、花鸟这两大画科奠定基础。

而通过循序渐进地学习,不仅一步步促使学生深入掌握国画绘画技巧,而且也在探究中积累创新表现方法,获得对国画学习的持久兴趣。

(二)教材版面分析

本课第34页展示的是明代画家沈周的作品《吴中山水图》。

沈周(1427-1509),明代画家,字启南,号石田,长州相城人(今江苏吴县)。

分析沈周作品近景、中景、远景的分解图及问题提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研究近、中、远景的不同表现方法,从而总结近浓远淡、近疏远密、近实远虚的山水画一般表现方法。

齐白石是近现代中国画坛最富传奇色彩的画家,本册第一课就专题介绍了这位中国画坛的巨匠和一代宗师。

书中出示的《柳桥独步》作品是齐白石于1928年所作。

为了让学生对表现山水的近景、远景的笔墨技法有直观的认识,本课第35页分别示范了山、树的多种表现方法,其中山的画法图例一中,呈现的是表现近景山石的勾皴擦技法,在山的画法图例二中,主要介绍了运用赭墨、花青及花青加曙红侧锋渲染来表现远山的方法。

树的画法图例用浓墨勾画树干,分别用点染和勾线的方法画树叶,再施以淡彩。

第35页下方是学生的山水画作品,他们大胆地用山水画的技法画出有近景、中景、远景的山水画。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在前面的课业中已经掌握了毛笔的中锋、侧锋用笔,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对事物有了初步的表现能力。

本课学生初次接触山水画,对山水画基本知识和技法还比较陌生,如何更好地控制浓淡墨色去表现近、中、远景,这需要教师设置灵活新颖的内容和方法,通过外在诱因与内在兴趣共同作用下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积累笔墨方法,帮助他们巧用笔墨,大胆进行创作。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知识:

了解近浓远淡、近干远湿的山水画一般表现规律。

技能:

在生宣纸上画出一幅表现近、中、远景的山水小品。

⒉过程与方法

在体验接受式学习与小组探究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中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兴趣和爱好,抒发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并借助笔墨抒发自己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⒈教学重点:

学习用山水画近、中、远景的方法表现山水的空间感。

⒉教学难点:

表现墨色浓淡、干湿、虚实变化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参考

设计一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感悟意境

初识山水

引领学生进入表现自然山川的动画片《山水情》。

板书课题《山水画》

学生认真观察动画片,感受山水画的意境。

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再由动画引入山水画。

探究技法获取新知

探究活动㈠

小练笔

⒈你能试着画出浓重、轻淡不同层次的墨色吗

探究活动㈡

思考问题:

⒈画中近、远景分别画了什么

⒉近山与远山在用笔、用墨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体验墨色变化与画面空间之间的关系。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看书观察明代画家沈周的《吴中山水图》。

通过学生小组研究,得出结论:

远山——远山无石;远树——远树无枝;近山——石有明暗;近树——树枝繁茂。

 

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表现内容,进而通过读图,分析灵活多变的笔墨方法,最终发现用笔墨表现画面空间感的规律。

总结规律

引领示范

师生总结笔墨变化:

近浓远淡、近繁远简、近实远虚、近干远湿的一般山水画规律。

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作品:

⒈教师示范局部近处山石的皴法。

⒉指导学生表现远山。

⒊教师整理画作,体现山水画意在借景抒情的精神内涵。

 

学生观察近山山石的皴法,在教师示范局部后,学生与教师一起完成山水画小品。

 

虽然中国山水画在表现山石的质感上创造了许多皴法,这一环节教师只作简单示范,与学生一起破解山水画近石远山的空间表现方法。

师法自然渐入意境

教师提供山水国画的图片,分析构图:

⒈竖构图:

⒉横构图:

⒊用山水画诠释不同意境的诗句,将国画诗情画意的意境展示出来。

学生感受不同构图的美感:

⒈竖构图表现险峻的山势之美。

⒉横构图表现山川磅礴的气势。

①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②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启发学生表达情感,还可以把诗句作为作品的落款。

艺术实践

以景抒情笔墨华滋

教师提出艺术实践要求:

大胆地用中国山水画的画法一幅有近景、中景、远景的山水画。

学生运用生动的笔墨表现一幅有近景、中景和远景的山水画。

通过深入的分析画面,教师引领学生感悟山水画创作的艺术乐趣。

从而引导学生实际创作。

咫尺之间百里之势

⒈作业展示评价。

 

⒉教师小结:

在中国的绘画历史上,涌现出了无数杰出的山水画大师,其实,只要我们能象他们一样,热爱生活,热爱艺术,勇于创新,我们也一定会走向成功!

学生通过笔墨是否变化、表达美好情感、构思是否巧妙这三方面进行自评、他评。

我知道了中国山水画是意在借景抒情。

看谁的作品色彩的浓淡、景物的虚实富有变化,借景抒情表现得好

语言评述使学生在交流中对于山水画的理解得到提升。

设计二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张红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㈠复习旧知

回忆笔墨

用上节课的作业,引导学生回忆在《花鸟画》一课的学习中掌握的笔法、墨法。

学生回忆《花鸟画》中所学到的:

笔:

墨技法知识。

复习旧知,检验上节课学习效果,同时为本节课学习打下基础。

㈡巩固技法

学画树石

⒈出示山石和树木的范画,请学生分析笔墨技法。

⒉请学生用分析出的笔法试画一块山石。

⒊教师巡视后针对问题演示技法。

⒈学生分析老师范画中的山石、树木使用的笔法。

⒉尝试画一块山石和一棵树木,体会山水画的用笔用墨。

⒊观看教师示范,了解表现山石、树木勾、皴、点、染基本技法。

进一步修补完善刚才所画的山石树木。

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实践的能力,学画山石、树木的笔墨技法,为学习山水画中近景的表现做准备。

㈢学习新知

明确任务

⒈认识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内容。

课件展示欣赏明代沈周的《吴中山水图》和齐白石的《柳桥独步》,引导学生认识以山川河流等自然风光为内容的作品称为山水画。

板书课题。

⒉PPT欣赏山水作品,初步感受中国山水画借景抒情的艺术内涵。

 

请学生通过画面中的景色和落款体会画家在山水画中所抒发的情怀。

⒊山水画不仅能表现祖国的大好河山,还能抒发我们的情感,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画一幅中国山水画。

学生通过观察《吴中山水图》和《柳桥独步》,聆听教师的讲解,了解中国山水画。

 

学生通过欣赏与交流,感受到画面中幽静的山村和人们悠然的生活,体会到画家画的一山一水一船一舍都是在抒发自己的情怀。

 

学生了解学习任务是画中国山水画。

认识中国山水画的内容、意境与内涵,提高欣赏水平,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㈣探究方法

解决重点

⒈观察自然:

出示一张有远近层次的风景照片,引导学生观察自然风光中远近层次变化,比较远处的景色和近处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⒉探究技法:

课件出示书中《吴中山水图》近景、中景、远景分割示意图,先隐去中景,引导学生对比远景与近景在画法上有什么不同。

再出现中景,对比与远景和近景有什么不同。

学生总结的要点教师板书:

近实远虚、近浓远淡、近繁远简、近干远湿。

⒊教师示范归纳山水表现方法。

 

教师示范将远景添加在中景之后,形成完整的,有远近层次的构图,最后要根据所画内容提上落款,盖上印章。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近处的景物大而清晰,远处的景物小而模糊。

 

学生通过观察课件,对比发现:

表现近处的景物时,墨色比较浓重,用笔刻画比较细腻,景物轮廓纹理勾、皴、点、染清晰。

远处则相反,总结出用笔用墨的一般特点。

 

学生观察教师示范学习技法:

近景:

用焦墨、重墨、浓墨,勾出清晰的山石、树木轮廓。

中景:

浓墨、淡墨勾画山石、树木轮廓,简单皴擦纹理,再用较湿润的笔点染树叶。

远景:

淡墨、清墨、侧锋、湿笔表现远山,不用勾勒轮廓线。

学生了解一幅完整的中国画必须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作品。

 

提高学生观察与分析能力。

发现和总结出山水画中表现远近层次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方法。

 

通过观察教师示范,与老师一起完成作品的教学环节,为后面独立创作做准备。

 

㈤组织画面

创作实践

⒈引导学生观察老师的这张范画中,远近景物安排在画面的什么位置了。

⒉再出示课件或作品引导学生思考山水画中还可以画些什么内容,画面会更加生动。

⒊出示创作实践内容与作业提示:

画一幅有近景、中景、远景的中国山水画。

学生发现近景、中景、远景相互错落,形成C或S形走势比较好看,画面也显平稳。

学生了解到山水画中还可以画些房屋、桥梁、小船、车马、人物等,会更加生动,使山水画内容更丰富。

学生开始创作。

可以用之前画过山石、树木的那张作业纸继续画出中景和远景,再适当添加点景。

也可以重新选景构图创作一张新的作品。

 

进一步巩固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以及笔墨技法。

提高学生的创作实践能力和想象能力,抒发对大自然的情感。

㈥名作欣赏

丰富感受

⒈出示马远、夏圭的作品,引导学生欣赏近景远景的表现及构图特点,体会空白所传达出来的意境。

⒉出示张大千、李可染的山水画。

教师总结:

中国山水画家们运用多变的笔墨表现着多样的自然山川,他们借景抒发着自己对自然对生活的态度,这就是山水画中所蕴含的文化与哲理。

学生发现了“马一角”“夏半边”的构图特点,感受到空白使得画面虚实相生,远近层次分明,同时留给人无限遐想。

从画面中学生能领悟到近景远景的表现规律,感受笔墨饱满,大气磅礴的气韵。

学生通过欣赏不同画家、不同时代的山水画作品,感受多样的风格与艺术家的情怀,同时认识到笔墨当随时代。

提高学生对山水画的欣赏能力,初步感受笔墨所传达的风格与精神。

五、教学建议

(一)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

在本课学习中,墨色的浓淡和毛笔的干湿是学生难于掌握的,要让学生了解近实远虚、近浓远淡,再分析墨色与水分多少才能使学生更直观地表现近山、远山的特点。

可在学生正式画山水小品时,做一次尝试练习,总结经验后,争取第二次创作出出色的作品。

对于个别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推荐他们参考教材中的作品进行临摹或组合。

(二)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首先,临摹之前要读画,“读”是研读、解读。

要对所临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了解临本的笔墨特点,方法步骤,作品整体气韵等。

先从局部如树木、山石等开始,再逐渐地临摹整幅作品,多读、多看、多问、多悟、多临摹、多画是学习中国山水画必不可少的学习途径和方法,也是山水画学习最重要的内容。

董其昌在总结中国画的学习步骤时说:

“先以古人为师,再以造物为师,最终当以心为师。

”就是说学画,首先要学习前人的传统和方法,掌握形式,然后再向大自然学习,最后将两者综合起来表达自己,“初学于知笔墨,须临摹古人”、“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灯”。

这是古人学习方法的经验总结。

六、相关资料

(一)资料库

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画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山水画中凝聚着人类丰富的智慧和感情,体现着东方艺术的崇高审美理想。

中国人把描绘大自然的作品称为“山水画”而不叫“风景画”是有独特含义的。

在许多情况下,“山河”是祖国的同义词,因此山水画也可以说是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艺术中的反映。

山水画技法:

一般山石的画法要根据山石质地、形态、纹理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

从古至今,中国山水画家逐渐形成和发展出各种皴法、笔墨线条以表现不同纹理的山水。

画石是画山的第一步,绘画方法中有“石分三面”之说,指的是要表现出山的凹凸和阴阳,使石块呈现出立体感。

画石的步骤,大致可分为勾、皴、点、染等程序。

“勾”是用中锋和侧锋勾出石块的轮廓,首先将其形状确定,勾线条可依石的特征灵活运用。

“皴”是依山石的纹路用各种线条或点画出石头,使之体现出质感或立体感,也可酌情用侧锋“擦”,来突出其凹凸或质感。

“点”是用浓墨或焦墨加山石的苔点。

“染”是以淡墨大笔湿画山石的暗面,待淡墨干后再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的渲染,直到感觉充分为止。

山石皴法主要有斧劈皴、披麻皴、折带皴、牛毛皴等。

斧劈皴:

用笔为侧锋,落笔时头重尾轻。

披麻皴:

表现江南土质山丘,以披麻皴时以中锋为主,运用此法的人为五代时期董源、巨然。

折带皴:

元代倪云林所创,适宜画平坡山石。

先以顺锋横向画出,接着转向侧锋,直落而下。

牛毛皴:

为元代王蒙所创,以繁密的短笔层叠,适宜表现夏季山头的苍润茂密。

牛毛皴源于披麻皴,亦中锋为主,渴笔淡墨,层层皴擦。

(二)参考书目

〔1〕中央美院中国画系.中国画.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王禹翰、王华威.绘画常识一本通.沈阳:

万卷出版社,2011.

 

 

(编者:

王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