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类联考要点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05385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类联考要点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管理类联考要点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管理类联考要点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管理类联考要点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管理类联考要点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管理类联考要点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管理类联考要点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管理类联考要点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管理类联考要点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管理类联考要点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管理类联考要点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管理类联考要点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管理类联考要点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管理类联考要点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类联考要点二.docx

《管理类联考要点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类联考要点二.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管理类联考要点二.docx

管理类联考要点二

管理类联考要点

(二)

导语:

正在复习管理类联考的考生们,笔者为您准备了管理类联考的一系列要点知识。

基础复习阶段,考生要务实基础、突击薄弱环节,为后期的冲刺复习做好准备。

由于篇幅原因,每篇文章只总结了10个知识点,有需要的同学可以翻看笔者系列文章。

1市场与市场营销

市场是商品经济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实现产品(服务)价值,满足需求的交换关系、交换条件和交换过程。

市场存在的条件:

1)消费者一方要有某种需求或欲望,并拥有可供交换的资源。

2)生产者一方能提供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3)由促成双方达成交易的条件,如价格、时间、空间、信息等。

市场营销:

最终目标:

满足需求和欲望;核心:

积极主动的交换过程;前提:

产品价值和交换管理水平。

市场营销与企业职能:

企业与消费者都必须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

顾客决定企业本质。

企业最显著,最独特的职能是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学的产生:

1900-1930形成于美国。

20世纪三十年代“创造需求”。

20世纪五十年代市场营销学革命“满足需求,顾客满意”。

宏观市场营销:

从社会学总体层面研究营销问题。

微观市场营销:

从个体交换层面研究营销问题。

研究市场营销学的意义:

迎接21世纪的营销挑战;促进经济增长;促进企业增长。

2营销管理任务

营销管理任务:

1.负需求;只绝大多数人不喜欢、甚至愿意花代价来回避某种产品的需求状况。

2.无需求:

目标市场对产品毫无兴趣或莫不关系的需求状况。

3.潜伏需求:

现有产品或劳务尚未满足的隐而不现的需求状况。

4.下降需求:

市场对一个或几个产品的需求呈下降趋势的情况。

5.不规则需求:

市场虽某些产品的需求在不同季节、不同日期,甚至同一天的不同时间呈现出的波动状况。

6.充分需求:

某种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水平和时间与预期相一致的需求状况。

7.过量需求:

某产品的市场需求超过企业所能供给或愿意供给水平的需求状况。

8.有害需求:

市场对某些有害物品的需求。

以企业为中心的观念:

生产观念:

消费者总是喜爱随处买到价格低廉的产品企业应当集中精力提高生产效率和扩大分销范围,增加产量,降低成本。

产品观念:

消费者最喜欢高质量、多功能和具有某些特色的产品,企业的管理中心是致力于生产优质产品,不断精益求精。

推销观念:

消费者通常有一种购买惰性或抗衡心理,若听其自然,消费者不会大量购买企业的产品因而营销管理的中心是积极推销和大力促销。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观念:

顾客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

以社会长远利益为中心观念:

确定目标市场需要、欲望和利益,比竞争者更有效的事顾客满意,同时同时维护增进消费者和社会福利。

顾客满意:

顾客对一件产品满足其需要的绩效与期望进行比较所形成的感觉状态。

顾客让渡价值:

企业转移的、顾客感受得到的实际价值

顾客让渡价值=顾客购买总价值(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顾客购买总成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体力成本+精神成本)。

全面质量管理

质量必须为顾客所认知;质量必须在公司每一项活动中体现出来;质量要求全体员工的承诺;质量要求高质量的合作伙伴;质量必须不断改进;质量改进有时需要整体突破;质量未必要求更高成本;质量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

价值链

企业价值链:

企业创造价值的互不相同、但又互相关联的经济活动的集合。

供销价值链:

由供应商、分销商和最终顾客组成的价值链。

企业导向战略规划:

正确选择和调整企业投资经营方向并将企业的投资业务作为一个组合来管理。

根据市场增长率、企业定位及其组合,测算每次具体业务的未来利润潜力。

从长期发展的战略高度制定规划。

3公共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管理的机制包括预警机制、决策机制、应对机制、新闻发布机制和善后机制

一、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

(一)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研究取向

在危机前与民众构建起和谐的关系,建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与公信力,能使政府获得公众的信任与舆论的支持,给危机中的政府组织带来正面影响,大大提升政府在危机中的社会号召力和动员能力,从而对公共危机应对起到积极作用。

(二)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基本内容:

1、制定、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2、制订、健全预案体系(公共危机预案一般有四要素—情景、主体、措施、目标);

3、进行信息监测与分析(公共危机预警的监测流程—信息收集、信息分析或转化为指标体系;将加工后的信息和指标与预警的临界点进行比较,从而对是否发出警报进行决策;发出警报);

4、完善各项基本资源储备;

5、加强公共危机应对的培训。

二、公共危机的决策机制

(一)公共危机决策的原则:

1、权力集中原则;

2、结果优先原则;

3、短期目标优化原则;

4、强制原则;

5、用于承担风险原则。

(二)公共危机决策机制的基本内容

公共危机决策的三要素:

问题确认、目标排序、方案评估与选择。

构成危机决策机制的决策主体包括三方面:

1、依法拥有作出最终决定权力的中枢决断系统—即特定的个人和政府机构;

2、辅助中枢决断系统和参谋咨询系统,如相关专业的咨询专家或是政策研究机构;

3、为促进中枢决断系统和参谋咨询系统有效运转、获取决策所需各种资源的协调系统。

三、公共危机的应对机制

1、公共危机应对的工作流程:

(1)、建立应急领导小组,作为突发公共事件处理的领导和协调机构;

(2)、迅速调查情况和收集信息,作为应对决策的基础;

(3)综合分析、果断决策、有序应对、控制和隔离。

2、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基本内容:

(1)、信息报告;

(2)、先期处置;(3)应急响应;(4)、指挥与协调;(5)应急结束。

四、公共危机的新闻发布机制

(一)公共危机新闻发布机制的重要性

1、信息社会化的必然要求;

2、妥善处理公共危机的必然要求;

3、公众知情权的满足;

(二)公共危机新闻发布的原则

1、三T原则:

要主动沟通、要充分沟通、要迅速沟通。

2、信息梯度发布原则:

(1)数量上,信息数量梯度发布,在危机过程中,关于危机的信息发布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公众心理;

(2)次序上,发言人级别由高到低,信息梯度发布策略强调发言人出场的发言次序应由高到低;

(3)内容上,信息发布先主后次。

(三)公共危机新闻发布的方式

1、新闻通稿;2、新闻发布会;3、电视、电话、网络连线专访;4、官方网站;5、电话回复。

(四)公共危机新闻发布机制的基本内容

1、在危机预警期,最重要的内容在完善新闻发布制度;

2、在危机爆发期与延缓期,启动应急传播预案,选择合适的媒体组合方式,争取在第一时间向媒体与公众发布公共危机的相关信息。

新闻发布信息的设计要注意:

增加预期收益、减少与其成本、增强社会舆论导向。

3、在危机善后期,邀请专家调查研究,多侧面多层次分析事件的原因、过程、后果,发布公共危机管理调查与评估报告,向公众宣传此次危机管理的经验教训,并引导公众舆论,重塑政府良好形象。

五、公共危机的善后机制

内容包括:

恢复与重建;调查与评估;学习与改进。

4企业战略

企业战略“5P”:

计划(Plan)计策(Ploy)模式(Pattern)定位(Position)观念(Perspective)。

企业战略的特性:

全局性、长远性、抗争性、纲领性。

规划总体战略:

1)规划投资组合:

市场增长率/市场占有率矩阵。

问号:

增长率高,占有率低;企业任务:

维持现状,增加或减少投入或精简,淘汰业务。

明星:

增长率高,占有率高;企业任务:

大量投资,击退竞争者,是未来的财源。

奶牛:

增长率低,占有率高;企业任务:

不需大量投入,效益高,可以支援其他业务。

廋狗:

增长率低,占有率低;企业任务:

赢利甚少或亏损。

多因素投资组合矩阵:

绿色地带:

市场吸引力,竞争能力都最有利,增加资源投入和发展,扩大战略。

黄色地带:

中等水平,采取维持原投入水平和市场占有率的战略。

红色地带:

市场吸引力小,竞争能力弱,采取收割或放弃战略。

规划成长战略:

密集式成长战略:

市场深入,市场开发,产品开发。

一体化成长战略:

后向一体化,前向一体化,水平一体化。

多角化成长战略:

同心多角化,水平多角化,综合多角化。

规划经营战略:

分析经营任务→分析战略环境→分析战略条件→选择战略目标→选择竞争战略→形成战略计划。

计划和实施市场营销管理

明确经营战略目标→战略性市场营销决策→战术性市场营销决策→制定市场营销计划→实施与控制。

市场营销组合:

企业为进占目标市场、满足客户、加以整合、协调使用的市场营销手段。

4P:

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地点(Place)促销(Promotion)。

特性:

可控性、动态性、复合性、整体性。

5行政改革

行政改革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适应内部环境的变化,对行政管理的诸多方面因素进行调整和变革。

性质:

1、行政改革是一个政治过程;

2、行政改革的目的是适应社会环境,提高行政效率,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

3、行政改革必须改革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配置行政权力;

4、行政改革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原则:

(1)必须进行科学而严密的论证和规划,慎重开展。

(2)必须以保持社会稳定为前提。

(3)要以改变观念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核心,以高效、公平、廉洁为目标。

(4)必须有政治保障和法律保障。

(5)以理顺关系、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

行政改革的必然性

1、行政改革是适应时代发展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必然要求;

2、行政改革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和加强政府自身管理的需要;

3、行政改革是适应当代科技发展、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需要;

影响行政改革评价的因素

(1)行政改革所具有的特定决定了评价的难度。

行政机构内部的改革尤其是国家行政制度的建设占很大比例,它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改善行政效率,增强国家竞争力,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但是效果带有滞后性。

(2)行政改革固有的多元意义也增加了评价的难度。

(3)随着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标准的差距,改革评价结果也不尽相同。

一般民众关心的不是行政机构内部的改革问题而是政治家和官员的腐败问题或是医疗等民生问题而这又是单单看行政改革无法达到解决的。

6西方国家行政改革

一、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基本趋势

(一)优化政府职能:

1、国有企业私营化,将部分国有企业或资产卖给私人经营;2、公共服务市场化;3、政府业务合同化。

(二)重组政府机构;

(三)改革公务员制度:

1、精简人员,加强公务员定员管理;2、放松规制,实行柔性化管理。

(四)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完善社会政策;

(五)促进第三部门发展,培育社会治理的多元化主体;

(六)重视公共危机管理,建立有预见性的政府:

1、构建首长负责制的应急中枢指挥系统;

2、制定完备的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及计划安排;

3、中视新闻媒体的积极介入;

4、开展公共危机教育,培育理性的国民危机意识。

(七)精简程序,改进管理方式;

(八)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二、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主要特点

1、坚持有计划、渐进式的行政改革,使行政改革稳步发展;

2、坚持依法改革,重视配套立法;

3、注重政府管理内涵的改革,追求政府管理的效益;

4、组织精干、高效的改革工作班子,重视发挥参谋咨询机构的作用;

5、强化监督,形成立体的政府绩效评估机制

7当代中国行政改革

一、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进程

1、1954年的改革:

1954年,首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我国第一步社会主义宪法,并在此基础上对政务院进行较大改革,奠定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

2、1958-1959改革:

中央开始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把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管辖,同时对国务院行政部门进行精简调整,这是建国后关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分权的一次尝试。

3、1965年改革:

将1958年下放的权力陆续收回中央管理,中央政府恢复和增设了机构。

4、1982年改革:

这次改革是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全面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得知后首次进行的行政改革,改革首先在农村全面展开,逐步转向城市,同时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和精简。

5、1988年的改革:

此次改革提出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关键,要求按政企分开原则,使政府对企业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为主,同时对国务院机构进行改革,进一步改革人事制度。

6、1993年改革:

这一阶段改革由侧重下放权力转向制度创新,由改革旧体制转向建立新体制。

7、1998年的改革:

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改革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刑侦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

8、2003年以来的改革:

着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和法治政府。

二、中国行政改革的经验及期望

(一)中国行政改革的经验

1、立足中国国情,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2、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

4、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行政改革经验及我国传统的行政精华;

5、坚持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渐进改革方式。

三、中国行政改革的展望

1、建设服务型政府:

(1)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2)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培育公务员服务意识;

(2)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2、建设责任政府:

(1)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

(2)建立绩效评估制度。

3、建设效能政府:

(1)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2)增强政府执行的公信力。

4、建设法治政府:

(1)加强政府立法,同时努力提高制度建设质量;

(2)加强行政执法及检查—首先,必须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原则,在执法过程中既要通过程序保证行政机关迅速有力地打击行政违法现象,又要在此过程中不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

其次,要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

再次,在加强行政执法的同时,有必要采取切实措施,有效地制约行政执法权力,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检查监督机制。

8后勤管理

后勤管理是管理者动用一定的原理和方法、手段,通过一系列特定的管理行为和领导活动,使全体成员努力工作,以达到后勤工作目标的过程。

一、后勤管理的意义

(一)、后勤工作是其他部门工作的基本条件;

(二)、后勤管理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条件:

1、物质资源的配臵是否合理,是各职能部门工作条件是否得到基本满足的前提;

2、各项物质资源是否得到有效维护和充分利用,直接关系行政成本的大小,以及物资投入有效性的充分与否;3、办公室设备是否能及时更新或补给,影响行政手段的提升和增强。

(三)后勤管理是维护职工利益的需要;(四)后勤管理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后勤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物资管理:

1、日常管理;2、使用与维护保养管理;3、检查与检修管理;4、物资设备的改造与更新。

(二)财务管理;

(三)生活后勤管理:

房产管理、食堂管理、环境管理。

(四)服务后勤管理:

1、车辆管理;2、水电管理;3、医疗卫生管理。

(五)接待工作管理。

三、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1、后勤资源配臵市场化;2、经济利益市场化;3、管理方式市场化。

(二)符合行政体制的发展:

1、精简机构;2、职能转变;3、高效行政。

(三)满足后勤发展的需要。

四、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

1、规范后勤行政管理职能;

2、进一步明确机关服务中心的性质和任务;

3、建立和完善结算制度;

4、加强机关服务中心的资产与财务管理;

5、转换机关服务中心管理机制;

6、打破界限、推动联合。

五、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

(一)实现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

1、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标志—

(1)市场交换方式取代供给制模式;

(2)资产所有多元化;(3)经营方式多样化;(4)职工收入分配市场化。

(二)实现后勤行政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相分离:

1、意义--

(1)有利于行政机构改革;

(2)有利于后勤服务单位提高活力;(3)有利于对后勤服务实行行业性规范管理。

2、要求--

(1)理顺关系;

(2)循序渐进;(3)宗旨不变;(4)合理分流。

(三)实现后勤管理科学化:

作用--

(1)后勤管理科学化是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2)后勤管理科学化是后勤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3)后勤管理科学化是后勤劳动市场化的有效保障。

要求--

(1)按客观规律办事;

(2)总结与借鉴;(3)提高后勤管理队伍的素质(首先,应提高管理干部的素质;其次,应加强后勤工人的素质培训。

9供应链管理

1.供应链管理概念

供应链管理也被称作是集成业务流。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供应链管理就是对从供应商到客户之间的商业流程的集成管理,从而来给客户更具价值的产品、服务和信息。

最简单的供应链是一层关系:

一个客户和一个供应商;复杂的供应链则可能有多重客户、供应商关系(从而有子供应商、直接客户、最终客户的说法),形成供应网。

2.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

供应链管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扩充,供应链管理从最初的物料管理越来越深入到企业管理的全过程。

当今社会无论中国企业还是全球跨国企业,都面临全球化竞争和经济下行的压力。

生产基地、供应商和销售管理正在使与产品价值创造相关部门的联系日益紧密。

简单而言,目前企业面临的竞争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比赛,而是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其结果决定了企业的生命周期。

3.供应链管理核心思想

供应链管理是以IT技术为手段,在全面的设计基础上,在计划操作实施等过程中充分保证物流、财务流和信息流的顺利流程和充分共享,能够有效预测并防止风险的发生,保证客户满意度并提高盈利能力的管理策略。

简单的说,供应链管理就是在全面设计上并以客户满意为导向的管理策略。

4.供应链管理的作用

优秀的供应链管理能够一直使供应链上的企业获得并保持平稳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统计数据表明,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实行可以使企业总成本下降20%左右,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按时交货率提高15%以上,订货到生产的周期时间缩短20%~30%,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生产率增值提高15%以上。

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实施供应链管理所带来的巨大好处,比如HP、IBM、DELL等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取得的显著成绩就是明证。

供应链管理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是个非常陌生的东西,但是它在全球化的今天,特别是对于跨国的大企业来说已经必不可少了,没有了供应链管理企业就不能够发展壮大,也不能够平稳的运行,所以在未来供应链管理的运用会越来越广泛。

10牢骚效应

牢骚效应:

凡是公司中有对工作发牢骚的人,那家公司或老板一定比没有这种人或有这种人而把牢骚埋在肚子里公司要成功得多。

提出者:

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院

点评:

1、牢骚是改变不合理现状的催化剂。

2、牢骚虽不总是正确的,但认真对待牢骚却总是正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