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类联考199写作.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71012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7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类联考199写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管理类联考199写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管理类联考199写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管理类联考199写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管理类联考199写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管理类联考199写作.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管理类联考199写作.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管理类联考199写作.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管理类联考199写作.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管理类联考199写作.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管理类联考199写作.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管理类联考199写作.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管理类联考199写作.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管理类联考199写作.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管理类联考199写作.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管理类联考199写作.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管理类联考199写作.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管理类联考199写作.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管理类联考199写作.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管理类联考199写作.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类联考199写作.docx

《管理类联考199写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类联考199写作.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管理类联考199写作.docx

一、论证有效性分析

(一)认识大纲要求

题目是一段有缺陷的论证,则应包括论证的三要素:

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

(二)写作方法

1、审题,先自己写。

2、修改,参照答案修改自己写的文章(主要是没有分析的逻辑谬误,不要在写的文章上面修改)。

3、反思,思考答案有,但自己没有写出来的部分。

4、揣摩,贴近答案提高语言应用水平。

5、再写,结合答案与自己前面写过的文章重新写一篇。

(三)写作步骤及内容

1、审题:

找结论和论据(包括总结论、分论点、论据)

2、列提纲:

找逻辑错误之处(在头脑中构思)

3、首段:

例如,以上材料的结论是……,这个结论是基于……而得出来的,同时材料作者还假设了……。

这样的论证在多方面存在逻辑问题。

(谬误一)首先,材料指出......,这样的推理是难以成立的。

就算作者的隐含假设成立......,所以......不一定会导致.....。

4、主体段:

(谬误二)其次,作者认为......,这样的论证值得商榷(未必成立、有些牵强、不太严谨、不太确切、有失偏颇的等)。

况且可能还有一些更重要的因素......,所以......不一定会导致.....。

(谬误三)再次,上文通过......试图证明......,这个逻辑是成问题的。

就算作者的隐含假设成立......,此外作者忽略了......。

那么......并不能说明.....。

(谬误四)最后,材料还存在......等逻辑谬误。

就算作者的隐含假设成立......,所以......不一定会导致.....。

5、尾段:

总之,材料作者无法自圆其说,为了增强其论证的有效性,作者应该提供更多......的证据,为了更好地评价其论证,还需更多相关......的信息。

综上所述,题干材料的论证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为了更好地支持自己的结论,作者应该提供更多的有关......的证明。

二、论说文

(一)文章结构

1、基本写作思路: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四个要点的写法

(1)“是什么”占1段

① 下定义(揭示概念本质即可)

② 选角度(概念模糊不好下定义时就缩小范围设定话题讨论角度)

③ 引观点(对自己下的概念定义,主要列举社会上的现象来表达“是什么”)

(2)“为什么”占1-2段

个体动机:

个体行为目的

挖掘本质

道德和法律缺陷

社会心理

制度设计缺陷

其顺序是从个体到社会层面

(3)“怎么办”占1段

① 道德谴责、监督和法律约束

② 制度设计

(4)“会如何”占0-1段

① 看眼前影响(精炼概括材料中事件产生的眼下的影响)

② 分析长远趋势(材料中事件对整个社会将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

(二)本论基本结构

1、并列式结构

① 论点并列

② 论据并列

2、对比式结构

正反两方面对比

3、递进式结构

① 制止危害型

(不良现状)是什么-(不良影响)会如何-为什么(会出现不良现象)-怎么办(防止复发)

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

如:

2010、2012

② 追求理想型

(理想状态)是什么-为什么(动机、目的等)-怎么办(实施策略)-(面临威胁)会如何

目标明确、合理必要、实施策略、考虑周密

如:

2013

③ 预防隐患型

(阐明主旨)是什么-为什么(必要性)-(反之)会如何-怎么办

谈主张、挖隐患、做警告、要预防

如:

2011、2013、2014、2015、2016

写作:

第56~57小题,共65分。

其中论证有效性分析30分,论说文35分。

【2010年】56.论证有效性分析:

分析下列论证中分析进行分析和评述。

(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求是:

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一书认为,全球化抹去了各国的疆界,是世界从立体变成了平面,也就是说,世界各国之间的社会发展差距正在日益缩小。

“世界是平的”这一观点,是基于近几十年信息传播技术迅猛发展的状况而提出的,互联网的普及、软件的创新使海量信息迅速扩散到世界各地,由于世界是平的,穷国可以和富国一样在同一平台上接受同样的最新信息。

这样就大大促进了穷国的经济发展,而改善了它们的国际地位。

事实也是如此,所谓“金砖四国”国际声望的上升,无不得益于他们的经济成就,无不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起飞,中国在世界上的崛起,无疑也依靠了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同时也可作为“世界是平的”这一观点的有国佐证。

毋庸置疑,信息传播技术革命还远未结束,互联网技术将会有更大发展,人类社会将有惊人的变化,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和最发达的国家之间再也不会让人有天壤之别的感觉,非洲大陆将会成为另一个北美洲。

同样也可以预言,由于中国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中国和世界一样,也会从立体变成平面,中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鸿沟将被填平,中国西部的崛起指日可待。

【参考答案一】

(1)“全球化抹去了各国的疆界,使世界从立体变成了平面”不必然推出“世界各国之间的社会发展差距正在日益缩小”。

前提与结论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事实上全球化的过程中,并非所有国家都是受益者,可能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2)由于世界是平的,穷国可以和富国一样在同一平台上接受同样的最新信息。

此处“世界是平的”则是“混淆概念”。

“穷国可以和富国一样在同一平台上接受同样的最新信息”,由于各自基础不同,即便接受同样的信息,二者使用信息的能力也不相同。

因此,无法推出“这样就大大促进了穷国的经济发展,而改善了它们的国际地位。

(3)“金砖四国”国际声望的上升,无不得益于他们的经济成就,无不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显然是存在他因。

而由中国经济的起飞,可作为“世界是平的”这一观点的有力佐证,则是归因不当和以偏概全。

(4)世界的经济格局与政治格局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因循此前提,可知该变化应该有好坏两个方面,因此,不必然推出:

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和最发达的国家之间再也不会让人有天壤之别的感觉,非洲大陆将会成为另一个北美。

(5)同样也可以预言,由于中国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中国和世界一样,也会从立体变为平面,中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鸿沟将被填平,中国西部的崛起指日可待。

则是类比不当。

【参考答案二】

(1)美国学者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一书中的观点,或许仅仅是一家之言。

反对之声还很多。

另外,相关数据也表明,从1994年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乌拉圭回合”达成协议之后,世界贸易虽有较大程度的发展,但是穷国、富国之间的收入差距,却由20多年前的30:

1拉大到现在的70:

1。

(2)全球化不能说抹去了所有的国界,只能说打破了传统的某些国界。

如果说抹去了所有的国界,就不会有关贸问题了。

所以,即使是在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间,比如日本、美国、欧盟之间,仍有各种有形无形的疆界——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

所以,全球化并不能让世界完全变平。

(3)即使世界变成了平面,也并不意味着差距就会缩小,平面的世界可能更方便和加剧了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人力、自然资源的掠夺和意识形态的奴役。

(4)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一定就能推出各国都将在同一平台上接受信息,因为各国还有各国的信息政策,为了应对美国等霸权主义强国的信息侵略,各国可能会有相应的信息保护政策。

(5)接受信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比如买得起电脑,能够支付得起信息使用的费用,否则就会造成马太效应:

穷国和富国之间的信息差距越来越大,因此经济和社会的差距也随之越来越大。

(6)就算各国都在同一平台上接受同样的信息,也不一定有利于缩小穷国和富国之间的经济差距,因为经济的发展并不仅仅靠信息这一个单一的因素。

除了信息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之外,资金、地理、资源、交通、教育、人口素质、文化传统和政治体制等各种因素也会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所以,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未必就能大大改变穷国和富国之间的贫富差距。

(7)“金砖四国”国际声望的上升,不一定主要是由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所导致的。

以中国为例,我们知道,中国1994年才获准加入互联网,显然中国经济的腾飞在时间上远远早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

所以,关于中国经济腾飞的问题,我们倒认为,归因于我国1978年以来成功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似乎更加科学。

(8)“金砖四国”中的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共同特点是国土面积大、人口多、资源丰富。

其中,巴西被称为“世界原料基地”,俄罗斯被称为“世界加油站”,印度被称为“世界办公室”,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

因此,金砖四国的发展或许主要是得益于这些因素,而非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

(9)上文作者在无视非洲许多其他实际制约的前提下,得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很可能使非洲成为另一个北美”的结论是很难成立的。

我们知道,非洲水资源匮乏,土地贫瘠,教育、工业等基础也很薄弱,因此也无法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再加上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使得非洲直到现在战争不断……由于以上种种历史和现实情况的限制,在互联网时代,非洲也很可能难以改变落后的面貌,一跃成为所谓的另一个北美。

(10)同样的道理,中国西部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说,其地理条件、交通、教育、资金、人的观念和风俗传统等相对都比较落后。

就算在信息方面,也明显存在着差距。

由于网络基础设施、电脑硬件和软件、信息的需求和信息的搜集能力等方面都要比沿海地区落后,因此,网络化将迅速使中国从立体变为平面,中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鸿沟被填平,西部的崛起指日可待——题干作者这样乐观的结论,我们实在很难轻易接受。

【参考范文】

世界真的会变平吗

在提干材料的论证中,作者试图从多个角度,用多个例证、多个推论来证明:

世界将从立体变成平面,各个地域的差异将被抹平。

但是材料中的许多观点是经不起推敲的,存在以下诸多逻辑问题。

首先,材料中提到全球化对人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而认为世界各国之间的差距会日益缩小。

穷国固然得到发展了,但是如果富国凭借着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取得了更大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水平差异也许会更大。

所以,全球化并不一定给穷国带来更大的发展。

其次,就算现代网络技术使得穷国和富国一样可以获得许多最新信息,但这不能夸大为在获得或者利用信息方面,穷国和富国拥有相同的权力和能力。

什么样的信息能进入网络,进入网络的信息要发挥何种影响力,这恰恰是由富国、强国决定和操纵的;况且,由于各自基础不同,即便接受同样的信息,二者使用信息的能力也不相同,。

因此,无法推出“这样就大大促进了穷国的经济发展,从而改善了它们的国际地位”。

再次,“金砖四国”国际声望的上升,显然可能存在他因影响,未必就是得益于经济成就,更不能说明其经济成就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乃至政治发展的重要条件。

但这一条件,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否则无法解释,同样平的世界,为什么当今有的国家腾飞,有的停滞不前,还有的甚至长期面临危机;即使在腾飞中的国家内,例如中国,如何应对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正成为最急切的社会问题。

因此这个证据难以成为“世界是平的”的有力佐证。

最后,世界的经济格局与政治格局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因循此前提,可知信息的畅通是把双刃剑,该变化可能有好坏两个方面。

因此,没有理由认为日趋平面的全球化世界会自然缩小各国的贫富差距,得出的“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很可能使非洲大陆变成另一个北美”的结论是难以成立的,由于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情况的限制,非洲短期内很难一跃成为另一个北美。

综上所述,材料论证存在诸多逻辑错误,夸大了信息传播技术发展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的预言恐怕也是盲目乐观。

57.论说文:

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一个真正的学者,其中高使命是追求真理,学者个人的名利乃至生命都是不足道,但因为其献身真理就会变的无限伟大,一些著名的大学校训中都有追求真理的内容,然而今年一些学术种的状况,与真理这一使命相去甚远,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抄袭剽窃,学术造假,自我炒作,沽名钓誉等等现象。

题目较宽泛,可参考以下审题:

(1)敬业与乐业、追求真理、诚信等;

(2)从事情本身讨论,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应对策略亦可。

【参考范文】

追求真理需要去功利化

追求真理、潜心钻研本是学者的崇高使命,然而当教学成为老师的副业,当钻研不再是科学家的日常工作,当学者频频在商业活动中抛头露面,追求功利让整个学术界充满浮躁之气,我们愈发感觉到:

追求真理需要去功利化。

学者过分追求功利化不利于学术创新,会大大削弱学术创新转化为科技成果的基础。

追求功利化本无可厚非,但当学者把“追求真理”的过程仅当做手段,而把功利化当做目的的时候,学术界的风气便随之被败坏。

中国在科研方面投入巨大,然而科研成果转化率却只有百分之一,远低于世界水平。

学者的钻研本是科技进步的助推器,而功利化却让这个助推器大大失去应有的价值。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倡导的利益最大化原则,无疑助长了学术功利化。

追求真理也许是大多数学者所崇尚的,但是一项科研成果的产生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有时还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而商业行为的低成本、高回报,让功利化的选择成为了学者“共趋之途”。

此外,社会有利的惩罚机制的缺失让这种功利化的行为更加泛滥。

当论文抄袭、学术造假等行为被揭露后,基本上是不了了之,没有专门的机构对其开出“罚单”,使其受到应有的惩罚,而充其量只是本人出来道个歉,走走过场。

显然功利化所承担的成本与其巨大的利益相比微不足道。

要遏制学术造假、沽名钓誉等行为,一方面,需要加强监督惩戒机制,对不端行为进行“负激励”,对不端行为严惩不贷,加大其实施成本,让有想法者不敢越雷池一步;另一方面,对于那些真正把追求真理当成自己的使命,在学术领域取得成就的学者进行“正激励”,给予其充分的奖励,让其享受应得的成果。

一个民族的未来需要一群有理想、有创新精神的人来开创,学术功利化不仅会在社会上形成不良风气,更会影响一个民族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大阻碍这个民族的科技进步。

因此,追求真理需要去功利化。

【2011年】56.论证有效性分析:

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

(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

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路基错误,论证的证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如果你要从股市中赚钱,就必须低价买进股票,高价卖出股票,这是人人都明白的基本道理,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在于如何判断股价的高低。

只有正确地判断股价的高低,上述的基本道理才有意义,否则,就毫无实用价值。

   

股价的高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显现。

一般来说,要正确判断某一股票的价格高低,唯一的途径就是看它的历史表现,但是,有人在判断当前某一股价的高低时,不注重股票的历史表现,而知注重股票今后的走势,这是一种危险的行为。

因为股票的历史表现是一种客观事实,客观事实具有无可争辩的确定性;股票的今后走势只是一种主观预测,主观预测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我们怎么可以只凭主观预测而不顾客观事实呢?

   

再说,股价的未来走势充满各种变数,它的涨和跌不是必然的,而是或然的。

我们只能借助概率进行预测。

假如宏观经济、市场态势和个股表现均好,它的上涨概率就大;假如宏观经济、市场态势和个股表现均不好,它的上涨概率就小;假如宏观经济、市场态势和个股表现不相一致,它的上涨概率就需要酌情而定。

由此可见,要从股市获取利益,第一是要掌握股价涨跌的概率,第二还是要掌握股价涨跌的概率,第三也还是要掌握股价涨跌的概率。

掌握了股价涨跌的概率,你就能赚钱;否则,你就会赔钱。

 

【参考答案】  

1、“要正确判断某一股票的价格高低,唯一的途径就是看它的历史表现”,显然欠妥当,股票价格的高低由多种要素影响构成,论证者显然忽略其他影响要素。

  

2、“只注重股票今后的走势,这是一种危险的行为。

”不必然推出“唯一的途径就是看它的历史表现”,因为,投资者完全可以二者兼顾。

  

3、“股票的历史表现是一种客观事实”,“股票的今后走势只是一种主观预测”,不必然推出“我们怎么可以只凭主观预测而不顾客观事实呢?

”的结论。

论述者“忽略发展”,历史的表现未必能够代表该股票未来的走势。

所谓的客观事实是过去的,并不能完全代表未来的“客观事实”。

  

4、“我们只能借助概率进行预测”,与论证者原有的论证自相矛盾。

  

5、“宏观经济、市场态势和个股表现”是股票价格的决定因素的部分因素,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再有他们之间的关系未必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6、“掌握了股价涨跌的概率,你就能赚钱;否则,你就会赔钱。

”。

该论证欠妥当,概率具有或然性不具有必然性,因此得不出必然赚钱或赔钱的结论。

 

【参考范文】 

如此秘诀,未必有效

上述材料通过一系列不太严谨的推理,得出了在股市的必胜法则:

一是正确判断股价高低;二是掌握股价涨跌的概率。

该论证过程看似成立,实则值得推敲。

“如果要从股市赚钱,就必须低价买进股票、高价卖出股票”。

这一说法过于绝对化,从股市中赚钱的方式或许不止买卖股票这一种,股票分红也是赚钱的方式之一,作者把在股票中赚钱的其中一种选择当成了唯一选择是有失偏颇的。

此外,作者强调,要正确判断某一股票的价格高低,唯一途径就是看它的历史表现。

这一论证也是不太确切的。

历史表现虽是客观事实,但它可能仅仅是判断标准之一,除了历史表现,股票走势或许也是判断股价高低的途径,作者怎可视而不见呢?

进一步说,作者认为股票的今后走势只是一种主观预测,主观预测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这种说法是有待商榷的。

倘若股票走势是结合历史表现与现实表现等种种因素,多番研究下得出的预测,那是不是存在降低其不确定性的可能呢?

作者认为要从股市中获利必须掌握股价涨跌的概率。

但是前文提到,如果要在股市中赚钱必须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而现在作者文中提到要从股市中获益,第一是要掌握股价涨跌的概率,第二、第三还是要掌握股价涨跌的概率,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除了上述逻辑错误,作者还把论证中掌握股价涨跌这一从股市中获益的必要条件,当作从股市中获益的充分条件,误用条件关系。

综上所述,作者不能自圆其说证明其主张,要想加强其主张的有效性,作者必须提供更有力的证据来证明从股市中赚钱的秘诀是行得通的。

57.论说文:

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

题目自拟。

   

众所周知,人才是立国、富国、强国之本,如何使人才尽快的脱颖而出。

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人才的出现有多种途径,其中有“拔尖”,有“冒尖”。

“拔尖”是指被提拔而成为尖子,冒尖是指通过奋斗、取得成就而得到社会的公认。

有人认为当今某些领域的管理人才,拔尖的多而冒尖的少。

可以写两个角度:

  

一:

从个人角度写如何成为冒尖人才,强调个人奋斗和主观能动性;二:

从人与人角度写如何培养冒尖人才,强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法。

    

【参考范文】  

优选“冒尖”之路

经济学上早已将人才认定为一种稀缺资源。

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人才更是囯之根本。

虽然当今某些领域的管理人才以“拔尖”居多,然而从发展角度看要想有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应该优选“冒尖”之路,鼓励更多的“冒尖”之才。

所谓“冒尖”,是指通过奋斗,取得成就而得到社会的公认,如今的公务员考试等各种人才招聘考试,无一不是在用“冒尖”的方式在选拔人才;所谓“拔尖”,是指被提拔而成为尖子,比如受到领导的赏识重用,进而获得晋升。

不难看出,“冒尖”的主要动力是自身努力奋斗,这是内因;而“拔尖”则依靠外部力量,即外因。

不管外因多么强大,都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因此,应该重视“冒尖”。

“冒尖”者比“拔尖”者更能获得公众的认可。

“冒尖”者大多出身平平,他们只能凭借自身的刻苦努力来力争上游。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习得了真才实学,还历练出百折不挠的坚毅品格。

古有孙敬、苏秦悬梁刺股,终成大家,千古传诵;今有马云、俞敏洪白手起家,构建商业帝国,世人赞叹。

纵观古今,像他们这样通过自身努力,最终从芸芸众生中冒出来的例子不胜枚举。

可见,“冒尖”更是大多数普通人想要出人头地的首选之路。

古语云: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然而,现实中能慧眼识才的伯乐之稀少以及“相马”之主观性无疑成了成功“拔尖”的因素。

此外,拔而不尖、揠苗助长的现象并不少见,这不仅会打击其他人正在奋斗的积极性,也会让“拔尖”者在管理岗位上难以服众。

“冒尖”需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百折不挠,需要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远大抱负,还应该有“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持之以恒。

当然,仅依靠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外部给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比如,营造公平竞争的氛围,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必要时在“冒尖”的基础上予以一“拔”。

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潜在“冒尖”者看到希望,受到鼓舞。

古时龚自珍曾祈求上天“不拘一格降人才”。

现在我们呼唤给人才一片成长的沃土,给他们多一点阳光关怀、雨露滋润,让他们在“冒尖”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让我们优选“冒尖”之路!

【2012年】56.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属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

(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

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地球的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关注的热点,这一问题看似复杂,其实简单,只要我们运用科学原理——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去对待、也许就会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颠覆了人类关于宇宙和自然地尝试性观念,不管是狭义相对论还是广义的相对论,都揭示了宇宙间食物运动中的普遍存在的相对性。

既然宇宙间万物的运动是相对的,那么我们观察问题时也应该采用相对的方法,如变换视角等等。

例如我们变换视角去看一些问题,也学会得到和一般常识完全不同的观点,例如,我们称之为灾害的那些自然现象,包括海啸、台风、暴风等等,其实也是大自然本身的一般现象而已,从大自然的视角来看,无所谓灾害不灾害,只是当它损害了人类利益,危及了人类生存的时候,从人类的视角来看,我们才称之为灾害。

就如再变换一下视角,从一个更广泛的范围来看,我们人类自己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既然我们祖先是类人猿,而类人猿正像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扬子鳄乃至银杏、水杉等一样,是整个自然生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为什么我们自己就不是了呢?

由此可见,人类的问题就是大自然的问题,即使人类在某一时期部分的改变了气候,也还是整个大自然系统中的一个自然问题,自然问题自然会解决,人类不必过多干预。

【参考答案一】

主题:

运用爱因斯坦相对论去对待气候问题,可以找到其问题,指出自然的问题自然会解决,人类不必过多干预。

主要缺陷:

1.爱因斯坦相对论未必是颠覆了人类关于宇宙和自然常识性观念,或许也是一种补充,缺少依据。

2.万物间的运动未必都是相对的,即使是相对的,未必采用相对的方法就一定可行。

3.由自然灾害等来概括,来作证相对论有以偏概全之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