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06192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8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十堰市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二历史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孟子提出:

“鰥寡孤独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孟子这言论()

A.宣扬了民贵君轻思想B.要求平均分配财富

C.呼吁保护弱势群体D.主张重构社会秩序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老而无妻曰鰥,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因此材料中鰥寡孤独属于弱势群体,根据材料“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可知,孟子呼吁保护弱势群体,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孟子保护弱势群体的呼吁,没有体现民贵君轻的思想,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鰥寡孤独属于弱势群体,体现了孟子保护弱势群体的主张,没有体现平均分配财富的主张,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孟子保护弱势群体的呼吁,没有体现重构社会秩序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2.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

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继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

”材料主要体现了董仲舒

A.“大一统”思想B.君权神授思想C.天人感应思想D.“三纲五常”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王者必受命而后王”“通以己受之于天也”可知,董仲舒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君主一统天下,故选B;大一统思想是政治上的统一和文化的统一,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不符合题意,排除C;材料信息与“三纲五常”无关,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王者必受命而后王”“通以己受之于天也”,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3.儒学家们认为:

人生来即平等地拥有仁义礼智之性,这是天理在人身上的体现,因而人人皆具有学为尧舜的可能性。

但又因“血气之身”而有气质之偏、物欲之蔽,导致“人不能皆知其性,以至于乱其伦理而陷于邪僻”,天理本然之性晦暗不明,人性沉沦,社会动荡。

故此他们主张

A.“存天理,灭人欲”B.建立封建纲常伦理道德

C.加强人的内心道德白省D.重新构建儒家精神道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有气质之偏、物欲之蔽”“天理本然之性晦暗不明,人性沉沦,社会动荡”可知,儒学家们认为由于人的私欲蒙蔽了天理,导致天理得不到伸展,于是他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故选A;董仲舒建立封建纲常伦理道德,且与题意无关,排除B;心学思想主张加强人的内心道德,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理学思想,理学思想就是儒家思想的重建,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有气质之偏、物欲之蔽”“天理本然之性晦暗不明,人性沉沦,社会动荡”,联系所学理学思想的内容分析解答。

4.下表是黄宗羲、顾炎武与王夫之的相关言论

这说明三人都

A.推崇格物致知B.主张以史为鉴C.关注社会现实D.强调知行合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儒者之学,经天纬地”“凡文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经世之大略”“述往以为来者师也”可知,三人的言论都体现关注社会现实、经世致用的思想,故选C;A程朱理学推崇格物致知,材料无法体现格物致知,排除A;B在顾炎武言论里没有涉及,排除;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儒者之学,经天纬地”“凡文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经世之大略”“述往以为来者师也”,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5.苏格拉底认为:

“有理智的教育和培养能带来益处,而失去理智将带来危害。

……未经思索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这反映出苏格拉底

A.不认可感性的意义B.强调人的理性

C.对人文主义的质疑D.捍卫思想自由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而失去理智将带来危害。

……未经思索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可知,苏格拉底认为生活不是通过世俗的物质的方式,而是要透过理性,审视人的生命的终极需求,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感性的信息,排除A;苏格拉底强调人的理性,也是人文主义的体现,排除C;材料强调理性,并非强调思想自由,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而失去理智将带来危害。

……未经思索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6.薄伽丘曾说:

“穷人家往往也出了不少贤惠的人,帝王家的子弟往往只配放猪牧羊,哪里配管理百姓。

”这反映出薄伽丘

A.提出推翻封建专制的愿望B.积极提倡人的个性解放

C.追求民主法治的价值理念D.对人权价值理念的追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穷人家往往也出了不少贤惠的人,帝王家的子弟往往只配放猪牧羊,哪里配管理百姓。

”可知,薄伽丘认为人的高贵并不取决于出身,而是决定于人的才智,反映出薄伽丘对人权价值理念的追求的人文主义精神,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封建专制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提倡人的个性解放,排除B;材料信息与民主法治无关,排除C。

7.伏尔泰在描绘心目中理想政治体制时说:

“在这个政府里,君主有无限的权力去做好事,倘使想做坏事,那就双手被缚了;在这个政府里,老爷们高贵而不骄横,且无家臣;在这个政府里,人民心安理得地参与国事。

”这表明伏尔泰

A.主张开明的君主体制B.提倡天赋人权

C.反对限制君主的权力D.强调分权制衡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伏尔泰认为“在这个政府里,君主有无限的权力去做好事”,那些贵族老爷们看起来也不骄横,也无家臣,人民可以心安理得地参与国事。

这显然是一个非常开明的政府,特别是君主权力受到制约,变得开明,伏尔泰指的是当时已推行君主立宪制的英国,在他眼里这是开明君主统治的表现,故选A;材料信息与天赋人权、分权制衡无关,排除BD;根据“倘使想做坏事,那就双手被缚了”可知,伏尔泰主张限制君主的权力,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这个政府里,君主有无限的权力去做好事,倘使想做坏事,那就双手被缚了”,联系所学伏尔泰的思想分析解答。

8.有学者指出,《九章算术》的主要内容共分为方田(田亩面积的计算)粟米(按比例交换各种谷物)衰分(确定依等级分配物资或摊派税收的比例)均输(确定摊派税收和民工的比例)等九章。

据此可知,《九章算术》

A.重视理论推导和证明B.注重解决农业生产的技术问题

C.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D.体现了数学的经济工具化倾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九章算术》以社会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主要分类依据,此书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结构上看都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向历法、农业、赋税、商业、运输等行业提供服务而存在和发展的,体现了数学的经济工具化倾向,故选D;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九章算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排除C。

9.文学作品具有时空特性。

下列文学作品能够反映先秦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的是

A.《诗经》B.《九歌》C.《离骚》D.《天问》

【答案】A

【解析】

【详解】《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

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故选A;《九歌》、《离骚》、《天问》都出自《楚辞》,《楚辞》以其运用楚地(注:

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不符合题意,排除BC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先秦黄河流域”,联系所学我国古代文学的知识分析解答。

10.这一书体讲究运笔轻松、便捷,线条追求畅快、动感。

它通过点画间的游丝映带,组成结构上不可或缺的部分,从而使点画上下联结,结构茂密充实,产生行云流水般的神韵。

下列作品符合这一书体特征的是

A.汉《张迁碑》B.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C.张旭《古诗四帖》D.王羲之《兰亭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行书讲究运笔轻松、便捷,线条追求畅快、动感,具有行云流水般的神韵,王羲之的《兰亭序》属于行书,故选D;《张迁碑》属于隶书,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属于楷书,张旭的《古诗四帖》属于草书,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讲究运笔轻松、便捷,线条追求畅快、动感”“行云流水般的神韵”,联系所学行书的特点分析解答。

11.1900年,普朗克在对热辐射的研究中第一个窥见了量子,提出了量子假说;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假说,进一步发展了量子概念;1924年,在爱因斯坦光量子概念的启发下,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假说;1925~1926年间,定量描述物质量子特性的最初理论量子力学诞生。

材料意在说明

A.科学理论推动了技术的发展B.科学理论在矛盾中不断发展

C.科学理论的发展具有连续性D.假说是科学理论诞生的前提

【答案】C

【解析】

【详解】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爱因斯坦、德布罗意发展了量子论,1925~1926年间量子力学诞生,说明了量子力学的不断发展历程,说明科学理论的发展具有连续性,故选C;材料无法体现技术的发展,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矛盾中不断发展”,排除B;仅从材料不能说明假说是科学理论诞生的前提,排除D。

12.达尔文在写《物种起源》时指出:

“上帝正是以自然律来治理世界,而在物种起源的问题上,这个自然律就是自然选择。

”这表明达尔文

A.借助基督教神学宣传进化论

B.用自然选择思想反对基督教神学

C.推动了当时欧洲人的思想解放

D.旨在维护基督教神学的正统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达尔文通过上帝的自然律来解释物种起源理论,反映他借助基督教神学宣传进化理论,故A项正确;B项,根据题干可知达尔文并未反对基督教神学,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进化论对西方的思想解放作用,排除;D项,自然律并非基督教神学理论,排除。

13.张之洞将“中体西用论”发展成“整顿中法,仿行西法”,并提出“以仿西法为主”;资产阶级维新派将“中体西用”发展为变法维新,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受到“中体西用论”的影响,开始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方略。

这说明“中体西用论”

A.是中国近代前期的主流思想B.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兴起

C.开创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先河D.助推了近代国人思想的解放

【答案】D

【解析】

【详解】受“中体西用论”的影响,洋务派张之洞、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由学习西方器物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不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促进了近代国人思想的不断解放,故选D;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中体西用论”是中国近代前期的主流思想,排除A;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排除B;鸦片战争后,林则徐开创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先河,排除C。

14.1919年秋,中国部分知识分子开始组织研究社会主义的学术团体,甚至保守的安福系俱乐部也成立了几个社会主义研究组织。

这表明在当时的中国

A.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立条件已具备B.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较为突出

C.掀起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热潮D.马克思主义成为文化传播主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国部分知识分子开始组织研究社会主义的学术团体,甚至保守的安福系俱乐部也成立了社会主义研究组织,说明当时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文化传播主流,故选D;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并非都是无产阶级,材料不能说明已经具备成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条件,排除A;马克思主义不等同于社会主义,排除B;仅仅从材料信息不能得出中国掀起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热潮,排除C。

15.孙中山不仅是伟大

民主革命先行者,还是在中国最早探索社会主义的先驱。

他的社会主义思想主要是一种探索在中国防患于未然、避免发生社会革命又让人民享受共同富裕生活的学说,是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安乐国家和快活世界”。

据此判断,他的社会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

A.民生主义学说B.民权主义学说C.民族主义学说D.政治革命学说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避免“社会革命”、“让人们享受共同富裕生活”的思想是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学说的内容,A选项符合题意;“民权学说”是要建设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民族主义”是要推翻满洲贵族的民族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政治革命学说”则是要用革命暴力改造中国政治制度,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6.国民大革命期间,毛泽东注意调查研究中国国情,先后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

这些文章和观点

A.构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框架

B.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C.为民主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奠定基础

D.促使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发生转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民主革命道路奠定基础,故选C;《新民主主义论》构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框架,排除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没有指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排除B;1927年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7.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袁隆平的贡献在于

A.运用科技手段为人类战胜了饥饿的威胁

B.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C.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贡献

D.为全世界人民带来了和平和社会进步

【答案】C

【解析】

【详解】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技术,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贡献,故选C;A项中“战胜了”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B项中“解决了”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未解决世界粮食供给作出贡献,但与世界“和平”关系不大,排除C。

18.1956年9月,《剧本》杂志增设了关于创作问题的自由短评,其话题涉及允许各种不同的流派存在、教条主义粗暴批评等,一些戏剧家认为对外国戏剧的介绍要突破社会主义阵营的局限。

《剧本》杂志此举意在

A.

贯彻“双百”方针造势B.提高基层群众文艺素养

C.宣传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D.揭露美苏冷战造成的危害

【答案】A

【解析】

【详解】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材料信息“关于创作问题的自由短评”“允许各种不同的流派存在”“教条主义粗暴批评”等,表明《剧本》杂志此举意在为“双百”方针造势,故选A;材料信息与提高基层群众文艺素养关系不大,排除B;材料反映的不是政治领域的问题,排除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关于创作问题的自由短评”“允许各种不同的流派存在”“教条主义粗暴批评”,联系所学双百方针的提出的史实分析解答。

19.1956年,毛泽东首次对我国的教育方针做出明确表述: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使之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一方针

A.是基于当时社会转型的需要B.强调了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C.明确了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D.纠正了教育领域“左”的错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我们的教育方针,……使之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可知,我国的教育方针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适应了当时我国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型的需要,故选A;材料无法体现强调了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教育优先发展”,排除C;D材料无法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56年”“我们的教育方针,……使之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联系三大改造完成的背景分析解答。

20.19世纪兴起一种艺术流派,在创作上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

下列作品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A.《人间喜剧》B.《格尔尼卡》C.《巴黎圣母院》D.《等待戈多》

【答案】C

【解析】

【详解】浪漫主义在创作上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文学,故选C;《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文学,《格尔尼卡》是现代主义美术,《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创作上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联系所学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分析解答。

21.某一画派借用“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最新的光学理论,把景物的“瞬间”永恒地记录在了画布上。

下列作品符合此画派风格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把景物的‘瞬间’永恒地记录在了画布上”可知,该画派符合印象派的特点,C是莫奈的《日出·印象》,是印象派绘画作品,故选C;A是《石工》,是现实主义作品,不符合题意,排除;B是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作品,不符合题意,排除;D是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现代主义的作品,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把景物的‘瞬间’永恒地记录在了画布上”,联系所学印象派绘画的特点分析解答。

22.美国参战后,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告诫好莱坞,在每拍摄一部新的电影之前,都要遵循自我询问:

“这样的一部电影作品能够帮助赢得战争的胜利吗?

”二战期间,好莱坞拍摄了多部鼓舞士气和团结盟友的电影作品。

这表明

A.电影艺术已沦为美国霸权政策的帮凶

B.第二次世界大战促成了好莱坞电影的繁荣

C.影视艺术在国际舞台上产生双重影响

D.好莱坞电影成为美国政府政治宣传的工具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二战期间,好莱坞遵循罗斯福总统的告诫,拍摄了多部鼓舞士气和团结盟友的电影作品,说明好莱坞电影成为美国政府政治宣传的工具,故选D;二战期间,好莱坞遵循罗斯福总统的告诫,拍摄了多部鼓舞士气和团结盟友的电影作品,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服务,并非美国推行霸权政策,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好莱坞电影的繁荣”,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电影产生的“双重影响”,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罗斯福总统告诫好莱坞”“这样的一部电影作品能够帮助赢得战争的胜利吗?

”,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23.普鲁塔克的《梭伦传》提及了梭伦授予民众申诉权的内容:

“即使梭伦规定的交由高级官吏判决的案件,只要任何人提出要求,也许其得向陪审法庭上诉。

”据此判断,梭伦改革

A.打破了雅典贵族垄断司法

局面B.确立了普通公民的主体地位

C.使司法权力主体由贵族转向民众D.促成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即使梭伦规定的交由高级官吏判决的案件,只要任何人提出要求,也许其得向陪审法庭上诉。

”可知,由公民抽签产生的陪审法庭获得司法权,打破高级官吏(贵族)的司法垄断,故选A;雅典是奴隶制国家,梭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奴隶主阶层的利益,排除B;陪审法庭由雅典公民抽签产生,并非“民众”,排除C;克里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确立,排除D。

24.古代雅典的公职人员从当选到卸任,在总共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要经过资格审查、信任投票、卸任检查和陶片流放等四道关卡的严格监督。

这一举措旨在

A.维护民主政治B.规范选官流程C.提高官员素质D.培育权利观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古代雅典的公职人员从当选到卸任,在总共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要经过四道关卡的严格监督,这有利于防止公职人员专权、腐败,目的是维护民主政治,故选A;卸任检查和陶片流放与选官流程无关,排除B;对公职人员进行严格监督,是为了防止公职人员专权、腐败,与提高官员素质关系不大,排除C;D不是材料举措的目的,排除。

25.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著作的相关记述。

据此可知,当时

A.民本思想得到传承与发展B.人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关注

C.儒家道统思想被普遍接受D.诸子思想出现了融合倾向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爱人”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人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关注,故选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本思想,排除A;《道德经》是道家经典,无法体现儒家思想,排除C;材料体现人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关注,无法体现诸子思想出现了融合倾向,排除D。

26.北魏政权在授田的同时又规定,“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

由此可见,均田制的推行

A.禁止了土地自由买卖B.维护了豪强地主的利益

C.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可知,北魏均田制允许把多出的土地卖出,也允许买入不足的土地,但不能卖掉应分的土地,也不能买入超过所分的土地,这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故选C;A明显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是关于均田制的内容,无法体现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否增加,排除D。

27.孝文帝亲自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止鲜卑族的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要求臣民按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

孝文帝此举

A.旨在推进民族融合B.加速了北魏政权

封建化

C.强化了封建等级秩序D.巩固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孝文帝废止鲜卑族的祭祀礼仪,用中原汉族的祭祀礼仪规范臣民的行为方式,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故选B;孝文帝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与民族融合关系不大,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封建等级秩序”,排除C;材料信息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D。

28.有史料记载,到太和年间(477~499年),平城之内的寺庙多达百所,僧尼两千多人;全国范围内的寺庙有六千余所,各族僧尼达七万之众,善男信女之多无以数计。

北魏成为一个佛国,平城成为佛教的圣地。

据此推知

A.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佛教传播B.孝文帝推崇佛教的治国理念

C.战乱频繁促使社会价值观改变D.佛教的传播有利于民族交融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北魏时期佛教盛行的情景,佛教的盛行促进了全国宗教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故选D;佛教盛行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依据材料无法推知孝文帝的治国理念是推崇佛教,排除B;北魏已经统一了黄河流域,战乱频繁不符合北魏的社会现实,排除C。

29.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时代,将世俗的职守或工作,解释为神圣的天职或蒙召,其针对性非常明显:

反对出世禁欲的修道主义。

由此可知,马丁·路德这一思想

A.有利于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B.否定了基督教神学理论

C.顺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D.维护了世俗王权的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时代,将世俗的职守或工作,解释为神圣的天职或蒙召,反对出世禁欲,有利于激发资产阶级面对现实,积极进取的精神,顺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故选C;材料信息与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无关,排除A;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没有否定基督教神学理论,排除B;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30.19世纪晚期,在俄国农村,农民阶级一方面分化出少数富农,他们拥有优良的牲畜、农具和大量土地资金,他们不仅购买农民所出卖的份地,还买进地主所出售的庄园;另一方面分化出一大批破产的农民,他们不仅失去了土地,还丧失了其他生产资料。

这一时期俄国农民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