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升初专项练习文言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09046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升初专项练习文言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陕西省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升初专项练习文言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陕西省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升初专项练习文言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陕西省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升初专项练习文言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陕西省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升初专项练习文言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陕西省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升初专项练习文言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陕西省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升初专项练习文言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陕西省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升初专项练习文言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陕西省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升初专项练习文言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陕西省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升初专项练习文言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升初专项练习文言文.docx

《陕西省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升初专项练习文言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升初专项练习文言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省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升初专项练习文言文.docx

陕西省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升初专项练习文言文

陕西省六年级下册小升初专项练习:

文言文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一定长进不少,让我们好好检验一下自己吧!

一、文言文阅读

课外阅读。

程门立雪

杨时见程颐于洛。

时盖①年四十矣。

一日见②颐,颐偶③瞑④坐,时与游酢⑤侍⑥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注释)①盖:

大概。

②见:

拜见。

③偶:

偶尔。

④瞑:

打瞌睡。

⑤游酢:

北宋著名的哲学家。

⑥侍:

在尊长旁边陪着。

1.运用学过的方法,写出下列字在文中的意思。

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杨时见程颐于洛”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杨时在洛阳看见了程颐。

B.杨时在洛阳接见了程颐。

C.杨时在洛阳拜见程颐。

3.用自己的话写一写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本文写了杨时和游酢不懂礼貌的事。

(____)

(2)本文写了杨时等人不懂得变通,只知道固守礼仪的事。

(____)

(3)本文写了杨时等人谦虚好学、尊敬师长的事,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____)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枫叶

父自山中归,拾红叶一片,以示①其子。

子曰:

“树叶皆②绿,至秋则黄。

何③有红叶?

”父曰:

“此枫叶也。

经霜则红。

”子不信。

明日父携④子,至山中,观红叶。

但见红叶满林,鲜艳如染。

子大喜。

父曰:

“事须亲见而始信之,凡⑤人皆然,不独汝也。

(注)①示:

给……看。

②皆:

都。

③何:

为什么?

④携:

带着。

⑤凡:

所有。

5.请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6.儿子随父亲在山中看到的红叶是什么样子的?

请用“________”画出来。

7.与“事须亲见而始信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B.集思广益,多见多闻。

             

C.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阅读训练营。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②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

“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

“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③强不知以为知也。

8.解释字的意思。

(1)识:

_______________    

(2)欲:

   _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列句子。

(1)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选择正确的答案。

北人食菱,并壳入口。

是因为()。

A.连壳吃可以清热。

                                   B.他不知道吃菱要去壳。

11.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

A.他们那个地方前山后山都有菱。

              B.他不知道菱生长在水里。

12.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孟子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 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3.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一书,是____________ 家经典。

14.解释加点词含义:

(1)池非不深也 _________ 

(2)亲戚畔之  _________ 

15.翻译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注意加点字词的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B.“得道者多助”中的“道”在文中指“仁政”。

C.“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有递进关系,顺序不能颠倒。

D.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多助”与“寡助”的对比。

17.阅读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

“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

“蛇故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1)如果让你为它添加一个题目你认为是________________。

(2)词语解析

祠:

_______相谓:

_______

引:

_______亡:

_____

(3)蛇故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8.“庭”的意思是__________。

“群儿戏于庭”说明了孩子们游戏的__________。

19.“瓮”的意思是()。

A.口小肚大的陶器

B.水桶

20.“一儿登瓮”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句回答)

21.“光持石击瓮破之”中“光”指的是________,“之”在这里指的是________。

这种做法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句回答)

22.我们应该向司马光学习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的词语:

⑴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东:

⑵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去:

⑶及其日中如探汤  汤:

⑷问其故  故:

⑸孰为汝多知乎  汝:

⑹此不为小者远而大者近乎  为:

⑺及日中则如盘盂  及:

⑻孔子不能决也  决:

课内阅读我能行。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4.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从那句话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

25.用自己的话写出这个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26.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溺而不返:

_______________

(2)故为精卫:

_______________

(3)以堙于东海:

_______________

27.翻译下列句子。

(1)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读完文章,你从精卫身上学到了什么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与理解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29.解释古诗文中加点的词。

①辩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用斜线画出下列语句的停顿。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 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31.写出下列古文的意思。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判断下列语句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① 这则故事选自《列子·汤问》,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编写的。

(______)

②文中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太阳何时距离人远、何时距离人近。

(______)

33.《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体现了两小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孔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许仲平义不苟取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或问之,曰:

“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曰:

“世乱,此无主。

”曰:

“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34.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尝暑中过河阳________;②渴甚________

③众争取啖之________;④或问之________

3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____________________

36.结合本文说说许衡的做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文阅读

程门立雪

杨时见①程颐于洛,时盖②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③,时与游酢侍立④不去。

颐既⑤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注释)①见:

拜见。

②盖:

大约。

③瞑坐:

打瞌睡。

④侍立:

恭敬地站在一旁。

⑤既:

已经。

37.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颐偶瞑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时与游酢侍立不去”的原因是什么?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杨时与游酢在欣赏程家的雪景。

B.杨时与游酢想拜见程颐,又担心打扰程颐休息。

C.杨时与游酢没有经过程颐允许,不敢擅自离开。

39.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