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历史土地改革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09984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9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八年级历史土地改革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中八年级历史土地改革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中八年级历史土地改革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中八年级历史土地改革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中八年级历史土地改革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初中八年级历史土地改革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初中八年级历史土地改革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初中八年级历史土地改革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八年级历史土地改革教学设计.docx

《初中八年级历史土地改革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八年级历史土地改革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八年级历史土地改革教学设计.docx

初中八年级历史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土地改革

教材定制/提高课堂效率/内容可修改

Landreform

教师:

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土地改革

教材说明:

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历史科目,主要用途为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学习某个人物的精神,学习事件的来龙去脉,强化自己的头脑,借鉴先人的经验,吸取教训,使得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能严谨地思考,有更多良好的解决方法,进而促进全面发展和提高。

内容已根据教材主题进行配套式编写,可直接修改调整或者打印成为纸质版本进行教学使用。

  第3课

  一、教学目标与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和掌握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等基本史实。

  

(2)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析】通过以上教学目标的实现,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引导学生正确掌握、使用对比及归纳的方法学习历史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土地改革必要性的分析和土地改革意义的评价,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多媒体演示图片、数据,放映有关土地改革的影视,训练学生使用对比、分析、归纳等学习历史的方法。

  

(2)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式学习的方法。

  【分析】落实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引导学生在进行探究学习的同时,动手制作图表,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了解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分析】通过落实该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在教学中,教师可适时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教学策略

  1.本课内容决定了本节教学应采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讨论和交流,找出土地改革的必要性;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引导学生对土地改革的意义进行评价,其模式为:

提出问题—课堂讨论—交流反馈—小结。

  2.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过程。

引导学生绘制图表,把握本课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及其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主要围绕土地改革来展开。

通过师生共同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得出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通过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讨论交流、自主归纳总结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可以采取学生绘制图表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土地改革的知识体系,培养探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课教学程序框架:

  【说明】1.框架中的拓展是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这一主题由课内向课外拓展,通过广泛收集、整理、分析和处理资料,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2.框架中的对比知识链接是通过对不同时期人与土地关系的对比研究,使学生认识到土地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引入

  方法1

  激情引入法

  师:

同学们还记得《悯农》这首诗吗?

  生: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农民犹饿死。

  师:

这首诗描述了什么?

  生1:

这首诗描述了旧社会,封建地主残酷剥削农民的悲惨景象。

  生2:

反映了旧中国广大农民们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无保障。

  .

  师:

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根源是封建土地所有制。

引入新课。

  方法2

  图片引入法

  利用多媒体演示导入框图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探究问题。

  师:

这是土地改革时的图片,图片上的农民正在干什么?

  生1:

正在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

  生2:

土地分给了农民,农民在清整土地。

  师:

农民不仅分到了土地,而且还分了地主家的耕牛、农具和房屋等,那么你想知道农民分地主土地的情况吗?

引入新课。

  方法3

  激趣引入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暴风骤雨》片断,创设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教师提出探讨问题:

影片中的农民在干什么?

学生回答:

在分地主的土地,还分地主家的耕牛、农具和房屋等。

教师:

你想知道农民分地主土地的详细情况吗?

引入新课。

  五、重点解决和难点突破

  本课的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本课的难点是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利用多媒体演示图片、资料,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制作图表。

通过合作与交流,找出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和《土地改革法》的内容;采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探究问题,认识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活动内容1

  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的第一段,再利用多媒体演示课文中的图片,提出探究问题。

  师:

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

(或说一说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生:

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仍然维持封建土地制度,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

  生:

解放前,旧中国占农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

  生:

地主、富农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

  生:

贫农、雇农和中农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师:

对,你们说得很好!

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生摇头,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生:

旧中国的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生:

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

  生:

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师:

好!

棒极了!

由于上述原因,因此要进行土地改革。

这就需要颁布一些法令、条款。

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谁能表述它的内容呢?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学生的学习气氛达到了高潮。

最后,教师放映一段有关土地改革的纪录片,让学生深刻感受土地改革使农民翻身,获得解放的心情,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分析问题。

  【评析】

  此案例是让学生自己感知认识,完善认识,深刻感受土地改革农民真正翻了身,作了土地的主人,获得了解放。

课堂成了学生探索与交流、自由展现自己的才能、实现心灵放飞的舞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内容2

  教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分析解放前旧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表格或绘制人口比例和土地占有比例饼状图,根据自己设计的表格或绘制的饼状图,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因此,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然后提出探究问题进行讨论。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土地改革为什么要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

  3.土地改革后,为什么说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附:

学生制作的表格和饼状图

  解放前旧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

  阶级

  项目地主、富农贫农、雇农和中农

  占农村人口不足10%90%

  占有土地70%~80%20%~30%

  社会地位剥削阶级

  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被剥削阶级终年辛勤劳动,

  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解放前,旧中国人口比例情况解放前,旧中国土地的占有情况

  【评析】

  本案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制作表格,绘制人口比例和土地占有比例饼状图,感受到土地占有不均衡的强烈反差,进而认识到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活动内容3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土地改革的必要性,认识到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土地,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为了使学生对此有更深的理解,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课文中的四幅图片和毛泽东著作原文——“很短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

”它说明了什么?

进行小组讨论。

四人一小组讨论出结果后,各组代表向全班进行汇报。

  组l:

第一幅图片是农民正在拔除地界碑,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的情形。

  师:

(进一步问组1的同学)这幅图是当时在山东省沂南县依汶区实际拍照的,请同学们结合你学过的地理知识,提出山东属于哪个地区?

  生:

山东省属于华东地区。

华东地区包括苏、皖、鲁、浙、闽、沪五省一市,有7000多万农业人口。

  师:

这地区什么时间完成的土地改革?

  生:

从1950年2月到1952年5月,不到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土地改革。

  组2:

第二幅图是土改工作队队员向农民宣传“土地改革法”。

  师:

这幅图是当时在江西瑞金区实际拍照下来的,同学们谁知道江西属于哪个地区?

  生:

江西属于中南地区。

中南地区包括鄂、豫、湘、赣、粤、桂五省一自治区。

  组3:

第三幅图是农民丈量分配土地,这在新解放区都要进行的。

第四幅图是四川金堂县贫农分到了土地。

  师:

谁知道四川属于哪个地区?

  生:

四川属于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包括川、滇、贵、西藏三省一自治区,农业人口约8500多万。

  组4:

毛泽东著作原文说明了土地改革这场“暴风骤雨”即将来临,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

  师:

好!

你们说得太精彩了,我很激动。

土地改革农民分到了土地,同时还分得了大量的农具、牲畜、房屋等,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真正获得了解放。

  【评析】

  利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上教师有意识地把历史知识与地理联系起来,打破了学科界限,增强了学生的知识联系,强调内容的开放性,给学生留下创作的足够的空间。

  六、教学拓展

  拓展专题

  一、阅读下面材料,结合课外知识开展拓展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开辟道路。

”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收归国有,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也分给地主同样的一份,使地主分子在劳动中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

  二、活动过程

  1.研究课题:

从农民分到土地,谈土地改革对历史的贡献,评价历史人物毛泽东。

  2.活动安排:

第一,由个人或小组收集资料,结合课文内容,概括出主要观点。

第二,教师组织学生课上交流和评点,加以引导和补充。

  3.研究过程:

  师: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请同学们根据各自掌握的资料,谈一谈你对农民分地的看法,同时评价土地改革的历史贡献和毛泽东的功与过。

  生:

通过土地改革,农民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

他们衷心地赞美:

毛主席的恩情比海深。

毛泽东功高盖世,他的历史功绩永载史册。

  生:

我不同意,毛泽东发动了“文化大革命”,造成国家的动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

  师:

都说得很好!

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

解放前,农民人多地少,农民终年辛勤劳动,却得不到温饱。

  生:

解放后,通过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生:

土地改革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生:

毛泽东虽然在晚年犯了一些错误,但他的历史功绩是主要的,不能因为他的错误完全否定他。

  师:

大家说得都很好,汇总到一起就更加全面了。

我们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byfoonshionEducationResearchCente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