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第9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1讲区域和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13469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第9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1讲区域和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第9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1讲区域和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第9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1讲区域和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第9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1讲区域和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第9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1讲区域和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第9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1讲区域和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第9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1讲区域和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第9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1讲区域和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第9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1讲区域和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第9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1讲区域和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第9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1讲区域和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第9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1讲区域和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第9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1讲区域和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第9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1讲区域和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第9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1讲区域和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第9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1讲区域和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第9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1讲区域和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第9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1讲区域和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第9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1讲区域和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第9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1讲区域和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第9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1讲区域和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docx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第9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1讲区域和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第9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1讲区域和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第9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1讲区域和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docx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第9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1讲区域和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

第1讲 区域和区域差异

考纲

考点

知识细化

能力要求

应用实践

区域的含义;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的概念、特征

能判断不同区域类型

结合相关图示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利用区域图定位,判定三大自然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描述东部季风区南北两部分的地理环境特征

通过图文材料,进行区域环境差异分析

(对应学生用书第196页)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1.区域和区域差异

(1)区域

①概念:

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

②划分指标:

有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有综合性的。

③区域的特点

a.边界:

有些有明确的边界;有的具有过渡的特性。

b.范围:

有大有小。

c.等级:

有高有低。

d.内在联系:

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性。

(2)区域差异

①概念:

两个或者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②研究方法:

比较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③研究目的:

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2.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1)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

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域差异。

其中,地形和气候是基本因素,而土壤和植被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2)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三大自然区

A东部季风区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C青藏高寒区

分界线

a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b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

c横断山脉

位置

东部临海

深居内陆

西南部的青藏高原

面积

45%

30%

25%

地形

平原、低山丘陵为主

山地、高原盆地为主

高原、山地为主

气候

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寒气候

水文特征

多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

多内流河、咸水湖,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内外流区兼具,湖泊众多,是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土壤

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荒漠植被和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可溶性盐分含量较高

原始土壤

植被

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

自西向东依次为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高寒荒漠、高山草甸和灌丛,森林集中于东部和南部边缘山谷地区

(3)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三大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农业活动

最主要的农业区,以耕作业为主

以畜牧业为主,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为辅

以畜牧业为主,河谷农业为辅

交通状况

交通发达

交通不便

经济和文化

发达

落后

3.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分界线

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2)自然环境的南北差异

地区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地形

平原和高原为主

平原、低山和丘陵为主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河湖

结冰

不结冰

矿产

煤、石油、天然气

有色金属

(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区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

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

耕地

以旱地为主

以水田为主

农作物

小麦、棉花、杂粮

稻谷、茶叶、蚕丝

水果

苹果、梨、桃、杏等

柑橘、香蕉、荔枝、龙眼等

民居建筑

多以平顶为主

屋顶坡度大

交通运输

铁路、公路

铁路、公路、内河运输

文化

面食为主、说话直率、方言较少

米食为主、说话婉转、方言繁杂

工业

重工业为主

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二、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1.划分依据:

中国自然条件的差异、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2.区域差异

对比项目

东部经济地带

中、西部经济地带

区域位置

面向大海,交通便利,区内及区际联系便捷

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

经济发展

水平

东部>中部>西部,且差距不断扩大

速度

东部>中部>西部

历史背景和开放顺序

文化、经济、政治基础东部比中、西部深厚,改革开放东部早于中、西部

[特别提醒]

地理环境差异除了影响产业活动外,还对交通、建筑、文化等也有影响,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运便利,而松嫩平原缺少水运;松嫩平原民居墙体严实厚重,屋顶坡度小,长江三角洲则墙体轻薄,屋顶坡度大等。

一、综合思维——正误判断

1.山东省与邻省河北省的界线是明确的。

(√)

2.松嫩平原的小麦种植是在秋后进行。

(×)

3.长江三角洲因矿产资源贫乏而能源短缺。

(×)

4.松嫩平原的粮食商品率高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

二、区域认知——读图填空

读图比较甲、乙两地区,完成下表。

区域

项目

甲:

北方地区

乙:

南方地区

自然条件

地形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均有分布

气候

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植被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阔混交林、亚寒带针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

土壤

棕壤、黑土、钙质土、部分盐碱土

红壤、砖红壤

社会经济条件

农业生产

以旱地耕作业为主,东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以水田耕作业为主,长江流域和珠三角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工业生产

以重工业为主

轻重工业都比较发达

产业结构

以传统产业为主,面临调整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转型较快

交通运输

比较发达

比较发达,内河航运发达

对外开放

开放程度相对落后

开放程度高,对外联系方便

三、人地协调观——趣味思考

1.唐诗中的“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反映了江南地区的什么地理特征?

[提示] 气候湿润、降水多、地形平坦、水系发达、河网密布,因此聚落多沿河分布。

2.与南方相比,我国北方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我国北方纬度较高,冬季气温较低,年降水量较小。

(对应学生用书第198页)

 (2017·全国卷Ⅲ)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

据此完成

(1)~(3)题。

(1)上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D.长江三角洲

(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3)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

A.川剧B.豫剧

C.粤剧D.越剧❷

[思维流程] 

信息提取

❶图示反映了一派“小桥流水”的水乡景观,地势低平,水网稠密

❷呈现了四项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

教材寻因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呈现的生活景观不同,人们的习俗、风情、娱乐文化生活不同

综合判断

(1)由信息❶可知,图示地势低平,水网稠密的“小桥流水”水乡景观,符合长江三角洲的景观特征

(2)由信息❶和上题分析可知,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3)由信息❶可知,图中景观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综合信息❷可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剧种是越剧

[尝试解答] 

(1)D 

(2)B (3)D

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分析方法

1.

2.

3.

4.

命题视角 区域特征的判断

(2018·全国文综Ⅰ)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题。

1.乙路段和丁路段平均限速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这两条路段(  )

A.车流量大B.平均坡度大

C.雾霾天多D.两侧村庄多

B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贵州地处云贵高原。

乙路段位于泸州和毕节之间,丁路段位于遵义和重庆之间,结合区域地形特征分析,两路段地形起伏均较大,平均坡度都大,平均限速均较低。

高速公路平均限速高低与车流量大小关系不大。

出现雾霾天气能见度低时,高速公路会采取封闭等措施,高速公路平均限速高低与雾霾天气多少也没有太大关系。

平均限速高低与两侧村庄多少无关。

故选B。

]

(2017·全国卷Ⅱ)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

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

据此完成2~4题。

2.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3.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4.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B.技术

C.资金D.交通

2.C 3.D 4.D [第2题,C对,B错:

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下游已经变成人为改造的渠道,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A错:

秦岭—淮河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因此有划分指标依据。

D错:

秦岭—淮河线属于自然地理界线,具有过渡性,两侧地理环境无明显差异。

第3题,长江导致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天然地将江苏省划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因此苏南和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第4题,由于苏南和苏北地区以长江为界,以前陆路交通联系不密切,不便于两区域经济联系;进入21世纪,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方式的便捷程度提高,促使苏南和苏北地区经济合作更加广泛。

]

(2019·湖北七校模拟)平潭是福建省一个岛县,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

当地人就地取材,利用岛上丰富的花岗岩作为建筑材料,建造如下图所示的石头房屋,名为石头厝。

其独特的造型是海岛居住文化的“活化石”。

据此回答5~6题。

5.石头厝的特征及其对应功能正确的是(  )

A.房屋低矮—便于保温

B.屋顶缓—防暴雨

C.窗户小—防外敌

D.石头压瓦—防大风

6.结合平潭的地理特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降水少主要是由于沿岸寒流降温减湿

B.该地适宜发展的产业有渔业、风电、旅游业

C.该地主要房屋建材是岩浆喷出冷却凝固而形成的

D.由于台湾山脉的阻挡,该地夏秋免遭台风灾害

5.D 6.B [第5题,福建位于东南沿海,海岛多台风灾害,则有石头压瓦、窗户小等特征,目的都是防大风危害;福建位于亚热带,一般不需要保温;屋顶缓,不利于防暴雨。

第6题,该地降水较少,主要是因为台湾山脉阻挡夏季风;亚热带海岛利于发展渔业、旅游业,风力强而可发展风电产业;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台湾山脉对台风阻挡作用较弱,该地夏秋易遭台风灾害。

]

 (2019·海南高考)有着“东方好望角”之称的某沿海小镇,迎接了中国大陆新千年的第一缕曙光❶。

这里房屋、道路依地势而建。

在方圆四、五平方千米的山坳里,房屋多用石块砌成,屋顶瓦片也多压着石块,形成“屋咬山,山抱屋”的石砌建筑群❷。

据此完成

(1)~

(2)题。

(1)该镇位于(  )

A.海南省 B.广东省

C.浙江省D.山东省

(2)该镇石砌建筑主要是为了抵御(  )

A.寒潮B.台风

C.泥石流D.冰雹

[思维流程]

信息提取

❶某沿海小镇,迎接了中国大陆新千年的第一缕曙光,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

❷该镇房屋分布在山坳里,多用石块砌成,屋顶瓦片多压着石块主要是防风吹

教材寻因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地理环境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活动

综合判断

(1)由信息❶可知,该镇迎接了中国大陆新千年第一缕曙光,说明其位置偏东,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因此该镇的纬度应该相对较低,由此可判断所在省区是浙江省

(2)由信息❷可知,该地石砌建筑屋顶多压石块,主要是为了防风,且建筑多分布在山坳中,也可以避风

[尝试解答] 

(1)C 

(2)B

区域差异分析

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①气候差异的形成

②地貌差异的形成

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

③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

④土壤、植被差异的形成

区域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地形、地质条件的差异,导致了土壤、植被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土壤的质地、厚度、肥力、酸碱度方面和植被的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城市形态、分布、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气候、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命题视角一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差异分析

(2019·中原名校联考)利马是世界著名的“旱城”,街道上没有排水沟渠,房屋没有雨檐,百货店中也没有雨具出售。

但一年之中,约有半年是大雾弥漫季节。

浓雾移动时,如霏霏细雨,当地人称这种浓雾为“毛毛雨”。

结合“利马及周边区域图”,回答1~2题。

1.利马多大雾天气,主要原因是(  )

A.受沿岸暖流影响,空气湿度大

B.地处低纬地区,空气对流强烈,水汽上升冷凝

C.受沿岸寒流影响,空气中水汽容易冷凝成雾

D.位于沙漠地区和盛行西风的迎风坡,空气中尘粒多,水汽易凝结

2.关于图中甲、乙两处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处气候的形成与地形、东南信风、暖流有关

B.气候类型相同,都是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热带沙漠气候

C.气候类型不同,甲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乙为热带草原气候

D.乙处气候主要是受沿岸洋流控制形成的

1.C 2.A [第1题,利马受沿岸秘鲁寒流的影响,气温降低易使水汽凝结,因而多雾。

第2题,甲处沿岸有巴西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同时又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乙处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

3.(经典高考题)读下图,回答下题。

古人登上大别山主峰,不禁感叹南北两侧的景色:

“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也!

推断古人登山的季节,分析该季节南北景色差异的原因。

[解析] 由“山之南山花烂漫”可知古人登山的季节为春季,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地形)分析大别山南北两侧由于气温的不同导致的景观差异。

[答案] 春季。

位于亚热带北部;主峰海拔高,气温低,有季节性积雪;山北为阴坡,山南为阳坡,阴坡气温低于阳坡。

命题视角二 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差异

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

下面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

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

吨标准煤/万元)。

完成4~5题。

4.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

B.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

C.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

D.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

5.从万元产值能耗看(  )

A.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

B.广西较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

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

D.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

4.B 5.A [第4题,根据图示,从Y轴看,山西低于湖北,说明山西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湖北,A项错误;从X轴看,上海低于江苏,说明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B项正确;从Y轴看,湖北低于江苏,说明湖北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江苏,C项错误;从X轴看,广西高于全国,说明广西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D项错误。

第5题,根据图中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山西(1.76)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A项正确;广西(0.80)较低,能否承接高耗能产业取决于广西的经济发展方向,B项错误;上海(0.62)和江苏(0.60)最低,但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适于发展技术导向型产业,不应该大力发展重型工业,C项错误;湖北(0.91)较高,应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以降低能耗,D项错误。

]

(2019·大连模拟)珠江三角洲的一些村落至今仍保留着六百多年前以蚝壳作主体材料,用含有蚝壳灰、石灰、糯米饭、糖等泥合物黏结并镶嵌为墙的古建筑,称为“蚝宅”(下图)。

据此完成6~7题。

6.“蚝宅”(  )

A.就地取材,但严重破坏海洋生态

B.墙体棱角多,防火耐高温性能好

C.墙体坚固,可以抵御台风侵袭

D.墙体空隙大,利于室内保温

7.当地“蚝宅”最合理的利用方式是(  )

A.将当地人口迁出,建立博物馆

B.在当地大量推广“蚝宅”建设

C.吸引外来人口定居,提高房屋利用率

D.发展房屋租赁,促进民俗旅游

6.C 7.D [第6题,古建筑墙的主体材料为当地的蚝壳,保留至今已有六百多年,说明该建筑墙体坚固,可以抵御台风侵袭,C正确。

第7题,传统民居利用应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大量人口迁入、迁出都不符合当地可持续发展需求,A、C错误;题干中要求对保留下来的“蚝宅”进行合理利用,而非重新建设,B错误,D正确。

]

大题规范解答(七)|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

命题视角

设问特点

比较分析区域环境特征的异同点

常用“分析”“判断”“说出(明)”“归纳”等行为动词引领,结合区域地图及相关的统计图表,点明区域图中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差异等设问方向及内容。

分析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

判断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或限制条件

 (2019·江苏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分别源于喜马拉雅山的南、北麓,并在达卡西北汇合成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最后注入孟加拉湾,流域总面积超过170万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约1.3万亿立方米,年输沙量超过10.6亿吨,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材料二 图甲为“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概况及其部分城市气候资料图”,图乙为“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的月平均流量图”。

图甲

图乙

比较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月平均流量的差异并解释其成因。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 差异:

布拉马普特拉河月均流量较大;布拉马普特拉河峰值较早。

原因:

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内降水量大,雨季长。

角度一 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异同点,其思维流程为:

角度二 比较分析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其思维流程为:

角度三 比较区域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其思维流程为:

1.自然要素差异

要素

关键词

答题术语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位于××半球;位于××纬度(或××带);距海较远(近);位于××大陆××部,××大洋××岸。

气候

气候类型、气温、降水、光照、灾害

夏季××,冬季××;气温年较差××,降水季节变化××;光照××;易受××灾害影响。

地形

地形类型、地势特征

以××地形为主;地势××高××低;多××地貌。

河流

内流河、外流河、水文特征、水系特征

为内(或外)流河;径流量××,季节变化××,汛期××,含沙量××,结冰期××,有(无)凌汛;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少),东西(南北)对称分布,河网密布大(小)。

植被

覆盖率、植被类型

以××林为主;植被覆盖率高(低)。

土壤

类型及肥力状况

肥沃的土壤(紫色土、黑土等);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

资源

种类、数量

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水资源丰富(短缺)。

2.人文要素差异

要素

关键词

答题术语

人口

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

劳动力丰富(不足);人口素质××;老龄化问题××;人口就业压力××。

城市

数量、规模、布局、城市化

城市数量××;规模××,辐射带动作用××;多沿××分布;城市化水平××。

农业

农业地域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等。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地形、气候、水源、土壤。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交通、政策、土地价格、科技。

有利条件是××,不利条件是××。

其他

耕作制度或熟制、作物种类、耕地类型(水田、旱地)。

工业

工业类型

以轻工业(或重工业)为主。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主要为水源);社会经济条件;原料、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环境条件。

交通

运输方式、便利程度、区位因素

以××(交通运输方式)为主;交通便利(不便);有利因素是××,不利因素是××。

环境

环境问题类型

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荒漠化、水土流失)两大方面。

(2019·豫北五校联考)结合新疆(图a)和海南(图b)简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南疆地区和海南岛城市分布的差异并指出影响因素。

(2)指出南疆地区农业生产类型并说出其与海南岛相比生产的突出优势。

[解析] 第

(1)题,南疆地区的城市都分布于河流沿岸,与水源有关;海南岛的城市分布于沿海地区,与地形有关。

(2)题,南疆地区水源短缺,农业主要分布在绿洲地区,因而为绿洲农业,与海南岛相比,其突出优势为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答案] 

(1)南疆地区:

沿河流分布,影响因素为水源;海南岛分布于沿海地区,影响因素为地形。

(2)类型:

绿洲农业。

优势:

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