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14018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12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2页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2页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2页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2页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2页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2页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2页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2页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2页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2页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2页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2页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2页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2页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2页
亲,该文档总共9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06~2015)

(征求意见稿)

中国农业科学院

芜湖市人民政府

2005年12月

前言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指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2003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决策,更快更好地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并要求沿江城市群马芜铜宣理应成为安徽接受东部地区辐射的桥头堡,成为安徽奋力崛起的先锋。

为落实省委省政府东向发展战略的要求,芜湖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设想。

农业是芜湖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农业现代化是芜湖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一个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相匹配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十分必要。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是一项事关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性的系统工程。

虽然芜湖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具备了基本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但仍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

2005年7月,中共芜湖市委、市政府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负责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芜湖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划。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的专家组成的规划编制组对芜湖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在与芜湖市领导和干部群众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和与专家研讨,对芜湖市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条件、背景依据与发展潜力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芜湖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在分析农业发展基础和发展背景意义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功能定位与总体布局以及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形态,并重点就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文明富裕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基础设施建设、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等方面的发展进行了规划与策划,提出了“组织领导保障建设、科技支撑保障建设、资金投入保障建设、体制制度保障建设、人力资源保障建设”等五项发展举措。

规划编制得到了中共芜湖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市直有关部门,特别是各县区政府及农委的鼎力支持和帮助。

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有关研究单位为规划的编制做了大量的工作,保证了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谢谢!

由于我们水平所限,规划有许多不妥之处,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我们对规划进行修改和完善。

谢谢!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编写组

2005年12月29日

第一章规划背景与依据………………………………………………………

1.1规划背景………………………………………………………………

1.2都市型现代农业……………………………………………………………

1.3规划依据…………………………………………………………………

第二章农业发展基础分析…………………………………………………

2.1农业发展的资源基础……………………………………………………

2.2农业发展成效与优势……………………………………………………

2.3问题与挑战………………………………………………………………

第三章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3.1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3.2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3.3规划期限与实施阶段…………………………………………………

第四章功能定位与总体布局………………………………………………

4.1功能定位…………………………………………………………………

4.2总体布局…………………………………………………………………

4.3都市型现代农业形态……………………………………………………

第五章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

5.1优质稻米产业……………………………………………………………

5.2生态高效猪禽产业………………………………………………………

5.3名特优新水产业…………………………………………………………

5.4高档苗木花卉产业………………………………………………………

5.5绿色蔬菜与食用菌产业…………………………………………………

5.6特色经果林与中药材产业………………………………………………

5.7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产业…………………………………………………

第六章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与龙头企业…………………………

6.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战略意义………………………………………

6.2农产品加工业与龙头企业现状评价…………………………………

6.3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

……………………………………………………

6.4重点建设内容………………………………………………………………

第七章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7.1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7.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7.3生态农业建设……………………………………………………………

7.4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第八章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文明富裕新农村…………………………

8.1城乡一体化发展…………………………………………………………

8.2建设文明富裕新农村……………………………………………………

第九章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基础设施建设………………………………

9.1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9.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章近期重点建设项目…………………………………………………

10.1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10.2农产品加工建设项目……………………………………………………

10.3农业流通和市场建设项目………………………………………………

10.4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建设项目……………………………………………

10.5农村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第十一章发展举措…………………………………………………………

11.1加强领导,构建发展的组织领导保障…………………………………

11.2科技创新,构建发展的科技支撑保障…………………………………

11.3增加投入,构建发展的资金投入保障…………………………………

11.4体制创新,构建发展的制度政策保障…………………………………

11.4智力开发,构建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

附表:

附表1.2003年芜湖与周边地区主要指标比较

附表2.2003年芜湖与周边地区主要指标比较

附表3.2003年芜湖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和结构与周边城市比较

附表4.2000~2003年芜湖与周边地区主要指标增长速度比较

附图:

附图1.安徽省芜湖市区位图

附图2.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圈层布局规划图

附图3.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类型分区规划图

附图4.芜湖优质稻米重点发展区布局规划图

附图5.芜湖生态高效生猪重点发展区布局规划图

附图6.芜湖生态高效家禽重点发展区布局规划图

附图7.芜湖名特优新水产重点发展区布局规划图

附图8.芜湖高档苗木花卉重点发展区布局规划图

附图9.芜湖绿色蔬菜与食用菌重点发展区布局规划图

附图10.芜湖特色经果林与中药材重点发展区布局规划图

附图11.芜湖食品工业布局规划图

附图12.芜湖农业市场布局规划图

第一章规划背景与依据

1.1规划背景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指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村。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体开始步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新时期,为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都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目标和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随着华东第二通道的开通和芜湖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以及以工业园区为特色的经济开发区的发展,芜湖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为贯彻落实省委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决策,更快更好地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和“沿江城市群马芜铜宣理应成为安徽接受东部地区辐射的桥头堡,成为安徽奋力崛起的先锋”的要求,芜湖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全市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的意见,提出了“观念融入、空间融入、产业融入、开放融入、要素融入、体制机制融入”的发展思路和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设想。

根据芜湖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芜湖市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238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8000美元,在安徽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构建起一个中心城区、三个副中心城区和八个重点中心镇个组成的组团式大都市,城镇人口272万人,其中中心城区人口180万人,建城区面积180平方公里,三个副中心城区人口50万,建成区面积近50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水平达75%。

使芜湖成为皖江城市带和皖南地区的核心城市和安徽省的副中心,安徽省接轨长三角经济区的前沿城市;成为长江下游重要交通枢纽,南京和武汉之间的区域性经济中心;成为一座具有滨江山水园林特色、生态环境良好和人居环境秀美的生态大都市。

因此,今后10~15年是芜湖迅速发展崛起的关键时期,把握这一历史机遇,科学筹划发展,对芜湖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农业是芜湖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农业现代化是芜湖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城市经济发展看,芜湖农业的发展应该是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从城市发展规模和空间看,芜湖现代农业的发展应该是都市型现代农业。

因此,制定一个与芜湖城市发展远景相适应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意义重大。

1.2都市型现代农业

目前,我国理论界比较认同的都市型农业是指大城市或城市群空域范围内的农业,既包含城市中心区域零星、镶嵌、插花式分布的都市农业,也包含城市近郊的城郊农业,还包含城市远郊和边缘地区的农区农业。

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建设发展战略的农业;是功能、结构、布局纳入大都市发展规划的农业;是与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同步发展、城乡融为一体的农业;是符合城市性质、特点和发展方向的农业。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都市型农业的现代化,是体现都市特色的现代农业,是配置于大都市空域内的现代农业,既有现代农业的一般性,又有满足都市特色、功能多元扩展的特殊要求。

突出地表现为建立在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高新技术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以良种化、机械化、设施化、工厂化等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方式集约化,以及农业生产布局区域化、生产经营规模化、生产过程专业化、生产管理企业化、农业生产服务社会化,农业生态环境友好化、农民文化素质知识化等现代农业特征,同时也赋予现代农业为满足大都市城市定位、资源禀赋以及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发展要求,而使农业原有功能由生产性拓展到生态性、社会性、生活性等多个方面,使农业成为城市产业体系、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1)都市型现代农业既是一个广义的地域性概念,也是一个时代性概念。

广义的地域性概念是在城市周边和城市内部间隙地进行现代农业规划设计、开发利用、生产经营,它具有圈层性和放射状相互交织的网络空间结构,但同时在空间布局上没有明显的城乡边界,都市型现代农业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功能区城;时代性概念反映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人们对农业与城市关系的一种重新思考和定位。

体现了大都市与现代农业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城乡融合的一体化关系。

(2)都市型现代农业是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受不断稀缺的城市土地资源制约,将优先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诸多高新技术成果,并通过有效的组装集成,从而逐步实现农业生产工厂化、设施化、自动化、可控化、信息化、标准化等现代农业特征,并促使一、二、三产业不断融合,形成农业生产经营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智能化等特点,使传统农业改造为资金、技术、装备、经营等农业生产方式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3)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功能多元化的现代农业。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工业化、城市化高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现代农业类型,它既是一种与城市经济、文化、生态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农业,也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城市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具有高科技、市场化等现代产业特征的新型农业,是高层次、多形态的绿色产业,也是经济、社会、生态、文化、服务等多元功能融合的现代农业。

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思想可追溯到19世纪末2O世纪初英国城市学者霍华德就提出“花园城市”的理论,其内容就是限制城市规模过大,持续保留城市四周农业用地,如菜园、果园、牧场、森林、疗养地等各种功能的绿地系统,让城市中心成为一个大花园,四周缀以放射性或环形的林荫道。

20世纪5O年代末6O年代初美国一些经济学家提出“都市农业区域”和“都市农业生产方式”等,直到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者艾伦·尼斯较明确提出“都市型农业”概念。

进人80年代后期,随着世界城市化的加剧,日本、新加坡、法国、荷兰、韩国等国家,以及我国的经济学家相继开始了一些都市型农业的研究,并不断深化,并先后提出了“城市农业”、“都市农业”、“都市圈农业”、“都市型农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等概念和发展理念。

国外都市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荷兰、新加坡、韩国等国,并根据城市特点构建了各具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如日本东京在上世纪6O年代末提出“都市型农业”构想,经过20多年的努力,建成了具有镶嵌模式的“绿岛农业”,构建了高科技农业产业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都市型农业”。

新加坡提出了建构“花园城市”的设想,并创建了具有观光、旅游、出口创汇、城市生态环境多种功能的科技农业园区。

我国上海、北京、天津、深圳等城市从9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都市农业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

近年来,长三角的杭州、南京、无锡、苏州、嘉兴等大中城市和一些区域中心城市也将农业发展定位于都市型现代农业、现代都市农业或都市农业。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目标日趋明确。

北京将都市型现代农业总体发展概括为五个发展圈:

①以景观农业和会展农业为主的城市农业发展圈,主要是四个城区和部分近郊区;②以精品农业和休闲农业为主的近郊农业发展圈,主要是六环路以内的城近郊区;③以规模化的产品农业和加工农业为主的远郊平原农业发展圈,主要是远郊平原及浅山区;④以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主的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圈,主要是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山区;⑤以与外埠基地横向联系为主的合作农业发展圈。

上海市立足于建设国际化生态大都市,对都市型农业作出了跨世纪的战略规划,“都市型农业”的空间布局概括为“三圈六区”,即城市内、中、外三圈层;都市内部空隙地农业区、近郊农业区、卫星城农业区、滨海农业区、海岛农业区、黄埔江上游农业区,不同的圈区具有各自的结构功能。

天津则提出发展“一圈两带”的沿海都市型农业,即环城经济圈与综合经济带、滨海经济带。

环城经济圈重点培育文化功能、带动功能和农产品集散功能;综合经济带着力拓展沿海都市型农业的经济功能,重点发展精品生产、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加工业;滨海经济带积极开发海洋旅游产业、海洋渔业产业、海洋产品加工制造产业和海洋产品市场,使其成为现代化的滨海都市型农业。

此外,无锡提出现代都市农业由一个体系、八大片区构成,包括城市绿地生态体系、市区六大现代都市农业主题片区和江阴、宜兴市现代都市农业综合片区。

嘉兴从空间上将都市型农业分为三个功能区,即东北部都市农业区、中西部特色农业区和沿江生态农业区。

1.3规划依据

“比较优势”概念最早出现在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但对之加以提炼并明确提出的是李嘉图。

农业比较优势理论是指在一个地区或国家在农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要选择符合自己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以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比较优势主要从三个经济要素进行衡量:

(1)拥有的资本量,

(2)拥有的劳动力资源,(3)拥有的自然资源。

如果一个区域或国家劳动力资源相对较多,资本相对较少,则应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采用劳动力相对密集的技术,生产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品,反之亦然。

梯度转移理论源于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理论。

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便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该理论认为:

(1)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如果其主导产业部门由处于创新阶段的专业部门所构成,可将该区域列入高梯度区域。

(2)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一般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

(3)梯度转移理论主张发达地区应首先加快发展,然后通过产业和要素向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该理论认为,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核心作用。

区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城市为中心,以圈域状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

该理论把城市圈域分为三个部分,

(1)有一个首位度高的城市经济中心;

(2)有若干腹地或周边城镇;(3)有中心城市与腹地或周边城镇之间所形成的“极化-扩散”效应的内在经济联系网络。

城市圈域经济理论把城市化与工业化有机结合起来,意在推动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协调,对发展城市和农村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古典的农业布局的区位理论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当时德国农业经济与农业地理学家屠能在《孤立国》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农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屠能根据空间距离造成的价格差异提出了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布模式,从而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向外呈同心圆状扩展的六层农业分布地带。

随着区位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演化,决定产业区位不再是考虑某一方面的因素,而是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如综合考虑农业、工业、城市、市场以及人的行为、能力、价值取向等,从而形成了现代的产业布局区位理论。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长篇报告中提出来的,其理论基础包括资源价值论、资源资产论、资源产业论、环境稀缺性论、环境价值论。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其内涵体现了以下几个原则:

(1)公平性原则,包含人际公平和代际公平;

(2)持续性原则,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3)共同性原则,由于各国历史文化、自然条件、发展水平各异,可持续发展考虑的各因素的重要性就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发展模式和实施步骤不是唯一的,但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

“循环经济”思想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它强调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着眼于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

其基本原则是: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遵循循环经济理论和基本原则,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首要的是节约,如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粮等等。

减少外部物质能量的投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其次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生产模式,构建农业循环产业链,实现农业生产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单环式线性经济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多向多环式与多向循环式相结合的反馈经济及循环经济发展。

恩格斯在分析社会发展情况时,提出了“城乡融合”的观点,他认为城市和乡村的对立是可以消灭的,而且消灭这种对立是工业生产本身的直接需要。

这里的“城乡融合”就是指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理论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城市脱离乡村而独立出来,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城乡必将从分离到融合,必然会产生城乡经济融合、产业融合、劳动力融合,最终完成城乡一体化,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4)《农业部“农业七大体系”建设规划》;

(5)《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1995~2010)》;

(6)安徽省农村工作会议有关文件;

(7)《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8)《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9)《芜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3~2020)》;

(10)《芜湖市域空间利用总体规划(2003~2020)》;

(11)《芜湖生态市发展规划(2003~2020)》;

(12)《芜湖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5~2010)》;

(13)芜湖市农村工作会议有关文件。

第二章农业发展基础分析

2.1农业发展的资源基础

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

地理位置为东经119度21分、北纬31度20分。

西北依长江与巢湖隔江相望,东北与江苏高淳县、安徽马鞍山市相连,西南与铜陵市、池州市接壤,东南与宣城市毗连。

土地总面积3317平方公里,市辖四区三县,28个镇(乡),593个行政村。

2004年,全市总人口224.6万人。

芜湖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5~16℃,日照时数2000小时左右,年降雨量1200毫米,无霜期每年达219~240天。

地貌属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主要由河漫滩、阶地、台地和丘陵构成,其中平原占95.5%,丘陵占4.5%,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呈带状。

土壤类型复杂多样,自然土壤主要是黄壤、棕壤,适宜于发展林业生产;耕作土壤主要是水稻土和潮土,适宜水稻、蔬菜、油菜等各种农作物种植。

芜湖水资源非常丰富,长江从市区北缘流过,境内河湖水网密布,青弋江、水阳江、漳河干支流贯穿全境,黑沙湖、龙窝湖、奎湖散布其间,全市水面面积478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14.4%。

芜湖属于北亚热带、中亚热带的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阔叶林混杂林地带,主要植物有马尾松、银杏、水杉、香樟、月季、杜鹃、牡丹、菊花等。

主要动物有食用动物、毛皮动物、药源动物和珍稀动物,特别是国家保护动物扬子鳄、白鳍豚和中华鲟等均在境内生活。

芜湖古称“鸠兹”,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素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之称,山水环抱,风光宜人,人文景观荟萃,古迹众多,为著名滨江旅游胜地。

按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拟定的旅游资源分类体系,芜湖拥有“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古迹和建筑类”、“休闲求知健身类”和“购物类”等6大类中的33小类,极具旅游开发前景。

199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芜湖港对外籍船舶开放;

1992年,国务院批准芜湖为沿江开放城市;

1993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级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