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15128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2.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

 

2015-2016 学年度第二学期

XXX学校教学设计

 

(2016 年春季高效课堂模式教案定稿)

 

教案说明:

本教案注重了培优辅差及学困生的转化,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案环节齐

全、内容详细,可以 A4 纸直接打印。

 

学科 :

任课班级 :

任课教师 :

2016 年月日

 

个人说明:

本教案内容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望广大网友谨慎下载

 

 

1

2015-2016 学年度第 二 学期教学进度表

教教

学五年科书名新版苏教版三年级下

班级称及册册数学

科数级数

目学每总

节      9 节  授课节            180 节

数数

时计实

数数原 因

 

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蒜叶的生长

 

和与积得奇偶性

 

球的反弹高度

 

十期中考试期中检测

 

2

 

2015-2016 学年度第 二 学期教学进度表

教教

学五年科书名新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班级称及册数学

科目数级数

每总

节                 节             180 节

数数

时计实

数数原 因

 

一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

 

十第六单元圆

 

四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五整理与复

 

六周

 

十期末考试期末测试

 

3

 

教材分析

 

4

 

学情分析

 

5

 

培优辅差计划及措施

 

6

 

学困生帮扶计划及措施

学帮帮扶结果及月考进

困生姓基础状况扶生姓帮扶措施退步统计

名及奋斗目标名1234期期

月月月中末

 

备注:

在上次检测基础上有进步者打“√”,退步者打“×”。

 

7

 

检测成绩统计表

姓成

名绩

 

月   月  月  月  中  末  评

 

1   2   3   4   期  期  总

月  月  月  月  中  末  评

 

检测分析记载

检测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期中        期末

及格

人数格

率均分

 

8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第一课时等式与方程

教学目标:

1、认识等式,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感受等式与方程的练习与区别,体

会方程是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

理解等式的性质,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利用等式性质和方程的意义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直接写出得数:

5x+4x=8y-y=7x+7x+6x=

7a×a=15x+6x=5b+4b-9b=

二、自主学习

1、出示天平

提问:

知道这是什么吗?

你知道它是按照什么原理制造的吗?

追问:

如果天平左边的物体重 50 克,右边的放多少克才能保持天平的平衡呢?

2、教学例 1,出示例 1 图。

提问:

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板书:

50+50=100 )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明确:

指出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

等式有什么特征?

(等式的左边和右边结果相等:

等式用等号连接)

能说说什么样的式子叫做等式吗?

(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3、教学例 2,出示例 2 图

提问:

天平往哪一边下垂说明什么?

(哪一边物体的质量多)

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独立完成填写,集体汇报。

板书:

x+50>100x+50=150

x+50<200x+x=200

追问:

如果让你把这四个式子分类,应分为几类?

为什么?

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而这些等式与前面所看到的等式又有

什么不同?

(等式中含有未知数)

知道像 x+50=100,x+x=100 这样的等式叫什么吗?

(方程)

说说什么是方程?

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

(含有未知数、等式)

讨论:

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

指出: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方程是特殊的等式。

他们的关系可以用集合圈表示。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 1 题

独立完成练习后组织交流:

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这里的未知数只能是 x 吗?

 

9

2、完成“练一练”第 2 题

生独立练习。

3、练习一 1

能说说每个线段表示的意思吗?

方程怎样列呢?

4、练习一 2

理解题意,说说数量关系式怎样的?

列出方程并交流

四、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课时等式的性质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的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

然是等式”。

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和交流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

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学难点:

对等式的性质的探索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下面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6+x=1436-7=2960+23≠708+x

50÷2=25x+4<14y-28=355y=40

2、什么是方程?

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 3

(1)谈话:

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

今天这节课,将继续学习与等式、方程有关的知识。

(2)出示情境图

提问:

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的质量变化情况写一个等式吗?

(50=50)

追问:

现在的天平是平衡的,怎样在天平的两边增加砝码,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生讨论交

流)

小结:

要使天平保持平衡,应在天平两边加上同样重的砝码。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3)出示第 2 组天平图

提问:

你能用等式表示图中两边物体质量变化前和变化后的关系吗?

50+a=50+a50+a-a=50+a-a

通过这一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

 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4)归纳总结

提问:

通过观察天平图,得出两个结论,能把这两个结论结合起来说一说

吗?

现在小组中说一说。

归纳: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就

是等式的性质(板书)

2、完成试一试

(1)独立完成填写,交流想法。

 

10

(2)你们是怎样理解“x-25+25”和“x+18-18”的?

3、教学例 4

(1)出示例 4 情境图

提问:

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x+10=50)

启发:

怎样才能求出方程中未知数 x 的值呢?

你有什么办法?

把你的办法和小组里的同学交

流?

(2)谁能根据等式的性质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 x?

在小组中说说你的想法。

汇报方法。

(3)讲解:

①求方程中未知数 x 的值时,要先写“解:

”表示下面的过程是求未知数 x 的值

的过程;

②再在方程的两边都减去 10,求出方程中未知数 x 的值。

写出这一过程

时,要注意把等号对齐。

x+10=50

解:

x+10-10=50-10„„根据等式的性质

x=40„„化简等式

追问:

x=40 是不是正确的答案?

可以怎样检验呢?

说说你的方法?

如果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说明什么?

如果不想等呢?

学生集体进行检验。

指出:

像刚才这样,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请回忆一下解方程的过程,你认为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1

提问:

要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 x,可以怎样做?

学生尝试解答,汇报交流。

2、练一练 2

引导生明确,把左边天平两边都去掉一个梨;右边可把天平两边都去掉 3 个橘子即可。

独立尝试解答,解题核对

3、练习一3

生独立练习

4、练习一 4

生独立练习,注意指导书写规范。

5、练习一 5

引导生先说说数量关系再列方程并解方程。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说说什么是等式的性质?

什么是解方程?

解方程时应注意什么?

 

第三课时等式的性质

(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

0 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11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 0 除外)这一等

式的性质。

教学难点:

等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提问: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追问:

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 0 除外),

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二、探求新知

1、出示例 5 图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 5 图,并看图填空。

(2)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3)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

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

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

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

能同时除以 0

吗?

(4)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5)板书出示: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 0 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2、完成试一试

生独立完成练习,追问:

两题中的“x÷6×6”和“0.7x÷0.7”化简后各应是多少?

3、教学例 6

(1)出示例 6 教学挂图。

提问:

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

指名口答。

你是怎么想的?

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

为什么?

(2)生独立计算,指名上黑板。

全班核对

(3)计算出 x=24 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

请大家口算检验一

下。

最后将例 6 填写完整。

(4)小结:

在刚才计算例 6 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 40,这是为什么?

为什

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 40,等式仍成立?

(5)完成练一练

提问:

要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 x,方程的两边都要乘以什么数?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 6

生独立练习

2、练习一 7

生根据示意图列出方程并说一说列方程的依据并解答。

四、本课小结

 

第四课时 练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含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重点:

体会方程的含义

 

12

教学难点:

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20+17=3712-Y=4a+12=35

21-b<14x=14+2316+a=27+b

2、练习一 8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选几题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

二、完成练习一 9~13 题。

1、练习一 9

方法指导:

要先把 x 的值代入左边的式子,计算出结果后再与右边的数比较大小。

2、练习一 10~12

生先说说数量关系再列方程解答。

3、练习一 13

引导生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示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再启发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思考。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知识,是学生已经了解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以及复式

折线统计图,在小学里学习一些统计知识,主要是使学生对统计的意义和思想方面有个初步了解,

教材加强了看懂和分析统计图的训练,并在统计图的后面都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根据图形回答几

个相应的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用统

计的思想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

在绘制统计图方面,本教材降低了一定的要求吗,为学生提供了帮

助,帮学生初步掌握绘制统计图的方法,并注意多安排半独立完成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

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会画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

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1、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预测。

2、绘制统计图的方法

3、确定一个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正确的描点

4、图例的设置

教学时数:

3

 

第二单元 折线统计图

第一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

 

13

教学内容:

课本 21-22 页例 1 及练一练,练习四第 1、3、4 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

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

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标尺确定表示数据的点。

教学准备:

powerpoint 演示文稿,学生事先收集有关数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例 1

2.分析统计表。

谈话:

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3.揭示课题。

教师边出示统计图边说:

为了更便于分析;后来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还将这些

数据绘制成了一张统计图

谈话:

你知道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吗?

(预测学生能说到是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不知遭,可由

教师揭示)

教师板书课题:

折线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1.探究特征,感悟优点。

谈话,刚才我们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

(能)

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将数据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

(学生可能说到:

容易分析张小楠身高的变

化情况)

原来如此,你还能从这张统计图上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信息?

( 身高变化情况、各时间段内身

高增长幅度)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你能从图上看出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快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慢

吗?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可能会说到比较相差数或看折线的上升幅度。

谈话:

那你认为就分析身高增长变化的情况来说,用统计表好些还是用折线统计图好些?

为什

么?

估计一下张小楠 13 岁生日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说说理由。

2.联系生活举例。

你有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学生应该在生活中见到过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

电图、股票分析图等,根据学生的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

情况。

3.了解结构。

谈话:

既然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看了图,你知道一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由

哪些部分组成,在制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再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并相应介绍折线统计图

各部分的名称,在介绍各部分名称时明确其作用以及画图时的注意点:

(1)横轴:

一般用于标明时间的前后,每个时间段都要平均分;

(2)纵轴:

标明数据,单位长度表示的数据大小要_致,一般最高数据比统计到的最高数据稍高

一些(和条形统计图相同);

(3)描点、连线:

要找准数据,看清横轴、纵轴进行描点。

当提供的数据与纵轴上的数据没有

直接对应时,要把纵轴上相应的一小段平均分后再找点;在点与点之间连线时不能漏掉或连错。

 

14

(4)标注数据:

在所描的点的上边或下边写上数据,不要写在折线上。

(5)填写制表日期。

三、完成练一练

统计身高。

谈话:

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这些情况外,还有很多数据比较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分析。

如我们同学的身高情况。

课前我们一起收集了自己每学期期末时的身高情况,让我们一起来试着将它也制成折线统计

图,看看我们的身高增长趋势如何。

学生独立将自己的身高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身高增长情况,再

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比较,说说能从图上发现什么。

对学生意见的预设和对策:

(1)每个人的身高都在增长,增长的情况各不相同,但大致的增长趋势是相同的。

(2)这份统计图和其他的统计图有明显区别,底部从 0 到 110 这一段用了折线和虚线。

让学生

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表示。

指导学生发现最低身高数据在 110 以上,省略 0 到 110 这段数据可以使

110~145 厘米之间的每一段放大,使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更明显,而且使统计图更美观。

比较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你有什么想法?

(折线统计图不但和统计表一样可以反映数据的多

少,并且比较易于反映几年中自己身高的变化情况:

持续上升,没有下降)

四、巩固练习:

练习四第 1、3、4 题

五、总结新课:

提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本领?

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有什么优

点?

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六、课堂作业:

练习册配套作业。

 

第二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课本 23-24 页例 2、练一练,练习四第 2、5、6 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

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

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

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

(板书:

折线统计图)

二、学习例 2

1、出示例 2 统计表,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2、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15

3.指出:

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

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

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讨论问题。

进一

步讨论:

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

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二)完成练习四的第 2、5 题根据统

计图回答问题。

(三)完成练习四的第 6题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

的折线。

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

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

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问题,使学生进一

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

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1、阅读第 27 页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

”,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

”再交流

说说理由。

2、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情况,并制成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

段的气温变化情况。

3、练习册配套练习。

 

第三课时蒜叶的生长

 

教学内容:

课本第 28-29 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

这节课

我们来学习蒜叶的生长。

(板书课题)

二、联系生活应用统计知识

1.出示 28 页例题图,提出问题:

做菜时常用蒜叶来调味,你注意过蒜叶的生长过程吗?

 

16

 

2.观察记录:

学生交流在家记录的生长情况,完成统计图

3.提出问题:

 

 

(1)种在水中的蒜瓣第几天开始

出根须?

在小组里说说根须的生长变

情况。

(2)其他小组的蒜瓣第几天开始

出根须?

了解各小组第 3 天和第 6 天

根须长度,分别计算出平均数。

4.记录蒜叶的生长。

(1)学生根据记录的从第 6 天开

记录的数据,填写统计表。

 

5.提出问题:

(1)在阳光下和房间里,蒜

叶的生长变化情况有什么相同点?

(2)比较图中每组数据的差,说说差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3)从实验数据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四、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小结所学的知识。

 

教学反思:

 

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