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20166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5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docx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docx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一、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内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1诊断依据

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2证候分类

风寒束表: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风热犯表:

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

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暑湿袭表:

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2.3疗效评定

治愈:

症状消失。

好转:

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未愈:

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3.1诊断依据

3.1.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3.1.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1.3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2证候分类

风寒袭肺:

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

舌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犯肺:

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燥邪伤肺:

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

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3.2.4痰热壅肺:

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肝火犯肺:

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咯血,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3.2.6痰湿蕴肺:

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

舌苔白腻,脉滑。

肺阴亏虚:

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粘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

舌红,少苔,脉细数。

肺气亏虚:

病久咳声低微,咳而伴喘,咯痰清稀色白,食少,气短胸闷,神倦乏力,自汗畏寒。

舌淡嫩,苔白,脉弱。

3.3疗效评定

治愈:

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内伤咳嗽在两周以上未发作者为临床治愈。

好转:

咳嗽减轻,痰量减少。

未愈:

症状无明显改变。

4风温肺热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风温肺热病是由风热病邪犯肺,热壅肺气,肺失清肃所致,以发热,咳嗽,胸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相当于急性肺部炎性病变。

4.1诊断依据

以身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主症。

.病重者可见壮热,颜面潮红,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或四肢厥冷等症。

冬春两季较多。

具有起病急、传变快、病程短的特点。

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者,属细菌性感染;正常或偏低者以病毒性感染为主。

肺部有实变体征,或可闻及干湿性罗音。

痰直接涂片或培养可以找到病原体。

胸部X线透视或摄片,可见一侧或两侧肺叶或肺段炎性阴影。

4.2证候分类

风热犯肺:

身热无汗或少汗,微恶风寒,咳嗽痰少,头痛,口微渴。

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痰热壅肺:

身热烦渴,汗出,咳嗽气粗,或痰黄带血,胸闷胸痛,口渴。

舌红苔黄,脉洪数或滑数。

肺胃热盛:

身热,午后为甚,心烦懊依,口渴多饮,咳嗽痰黄,腹满便秘。

舌红,苔黄或灰黑而燥,脉滑数。

热闭心包:

壮热,烦躁不安,口渴不欲饮,甚则神昏谵语、痉厥或四肢厥冷。

舌绛少津,苔黄,脉弦数或沉数。

气阴两虚:

身热渐退,干咳痰少而粘,自汗神倦,纳少口干。

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邪陷正脱:

呼吸短促,鼻翼煽动,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甚则汗出如油,四肢厥冷,紫绀,烦躁不安,身热骤降。

或起病无身热,面色淡白,神志逐渐模糊。

舌质淡紫,脉细数无力,或脉微欲绝。

4.3疗效评定

治愈:

症状及体征消失,实验室及X线等检查恢复正常。

好转:

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有所改善,x线检查肺部病灶尚未完全吸收。

4.3.3未愈:

病情未见好转。

5肺痈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肺痈是由风热邪毒蕴滞于肺,热壅血瘀,血腐化脓而成。

以发热,胸痛,咳吐腥臭脓血痰为主要症状的肺化脓症。

5.1诊断依据

发病多急,常突然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呼吸气粗。

咯吐大量黄绿色脓痰或脓血痰,吐入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气味腥臭。

局部叩诊呈浊音,呼吸音减弱或增强,语颤音增强,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或湿性罗音。

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痰培养有致病菌。

胸部X线摄片,肺部可见大片浓密炎症阴影,或透亮区及液平面。

5.2证候分类

初期:

恶寒发热,咳吐白色粘痰,胸痛,咳时加重。

舌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滑数。

成痈期:

高热寒战,继则壮热不寒,汗出烦渴,咳呛气急,咯痰黄浊,胸满痛,转侧不利。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有力。

5.2.3溃脓期:

咳吐脓血,状如米粥,量多腥臭,胸满,心烦懊依。

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滑数。

恢复期:

热退咳减,脓血痰减少,胸胁隐痛,气短神疲,自汗盗汗,低热。

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力。

5.3疗效评定

治愈:

症状及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好转:

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肺部病灶部分吸收,或脓腔范围缩小。

未愈:

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

6肺痨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肺痨系由感染“瘵虫”所致的肺部慢性消耗性传染性疾患。

可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等主症。

相当于肺结核。

6.1诊断依据

初期仅感疲劳乏力,干咳,食欲不振,形体逐渐消瘦,病重者可出现咳(咯)血,潮热,颧红,盗汗,形体明显消瘦等症。

常有与肺痨者密切接触史。

病灶部位呼吸音减弱,或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及湿罗音。

痰液涂片、浓缩或培养,结核菌多呈阳性。

血沉增快

结核菌素皮试呈强阳性。

6.1.7X线摄片示肺部可见结核病灶。

必要时可作X线断层摄片。

6.2证候分类

肺阴亏虚:

干咳,痰少粘白,或带血丝,口干咽燥。

舌质红,苔薄,脉细带数。

6.2.2阴虚火旺:

咳呛气急,咯血,痰少粘白或黄,口干咽燥,午后颧红,潮热,骨蒸,盗汗。

舌红或绛,苔薄黄或剥,脉弦细数。

气阴两虚:

咳嗽气短,咯痰清稀,偶有咯血,神疲乏力,自汗盗汗,或食少腹胀,便溏。

舌质红嫩,苔薄,脉弱而数。

6.2.4阴阳两虚:

咳逆喘息,痰呈泡沫状或夹血,形寒自汗,声嘶音哑,形体消瘦。

或伴有浮肿、腹泻等症。

舌质淡而少津,苔光剥,脉微数或虚大无力。

6.3疗效评定

治愈:

症状消失,肺部病灶吸收钙化,痰菌检查转阴。

好转:

症状改善,肺部病灶部分吸收。

未愈:

症状及病灶无变化。

7咯血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咯血是肺络受伤,血溢脉外,以咳嗽,咯血,或痰中带血等为主要表现。

多见于支气管扩张。

7.1诊断依据

7,1.1咯(咳)鲜红血,常呈泡沫状或与痰液混杂。

多数患者有反复咯(咳)血史。

胸部X线摄片,可无特异性改变。

病变明显时可见蜂窝状或卷发样阴影。

7,1.4必要时作支气管碘油造影或支气管镜检查,可见柱状、囊状或混合型的扩张。

7.2证候分类

肝火犯肺:

咳呛气逆,咯(咳)血鲜红,胁痛善怒,面赤口苦。

舌红苔黄,脉弦数。

阴虚火旺:

反复咯血,血色鲜红,干咳咽燥。

舌红苔黄少津,脉细数。

痰热壅肺:

咯(咳)血量多,血色鲜红或夹有黄痰,或脓痰腥臭,心烦口渴。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7.2.4气虚血瘀:

反复咯(咳)血,血色淡红或夹紫黯血块,气短胸闷,易汗。

舌淡或有紫色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7.3疗效评定

治愈:

咯(咳)血控制,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

好转:

咯(咳)血减少,症状改善。

未愈:

咯(咳)血无变化。

8悬饮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悬饮是指肺气不足,外邪乘虚侵袭,肺失宣通,胸络郁滞,气不布津,以致饮停胸胁,出现咳唾胸胁引痛,或见胁肋饱满。

多见于渗出性胸膜炎。

8.1诊断依据

8.1.1初期以咳唾胸胁引痛,或伴有恶寒发热为主症。

发病缓急不一。

积饮形成后,胸痛减轻,胸闷逐渐明显。

重者有呼吸困难。

积饮消退,可后遗胸胁疼痛,咳声不扬,少痰,迁延不已。

少量积液时,患侧可闻及胸膜摩擦音。

积液量多时病侧呼吸运动受限制,胸满隆起,肋间隙增宽。

叩诊呈浊音或实音。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高,血沉增快。

胸部X线摄片检查,可见肋隔角变钝或消失。

积液多者患侧有密度均匀致密阴影,纵隔向健侧移位。

包裹性积液边缘光滑饱满,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超声波探查有积液。

胸水常规检查呈透明黄色或微混,少数可呈血性;比重大于1.018,蛋白含量大于2.5%;细胞汁数以淋巴为主。

胸水结核菌培养可为阳性。

8.2证候分类

邪郁少阳:

寒热往来,或恶寒发热,胸胁疼痛,咳嗽痰少。

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

8.2.2饮停胸胁:

咳唾时胸胁引痛,转侧不利,偏卧于病侧则痛缓,肋间胀满,呼吸息促。

舌苔薄白,脉象沉弦。

8.2.3肺络不畅:

胸胁疼痛,呼吸不畅,或有闷咳,迁延不已。

百苔薄,脉弦细。

8.3疗效评定

治愈:

症状消失,胸腔积液吸收,实验检查正常。

好转:

症状明显改善,胸腔积液减少。

未愈:

症状、胸腔积液均未改善。

9喘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

多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等。

9.1诊断依据

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呈桶状胸。

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肝浊音界下移。

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

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必要时查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及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

9.2证候分类

风寒束肺:

喘急胸闷,咳嗽痰多清稀,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

舌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犯肺:

喘促气粗,咳嗽痰黄而稠粘,心胸烦闷,口干而渴,可有发热恶风。

舌边红,苔薄黄,脉浮数。

痰湿蕴肺:

喘咳胸闷,痰多易咯,痰粘或咯吐不爽,胸中窒闷,口腻,脘痞腹胀。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水气凌心:

气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状,胸满不能平卧,肢体浮肿,心悸怔忡,尿少肢冷,舌苔白滑,脉弦细数。

肺脾两虚:

喘息短促无力,语声低微,自汗心悸,面色白,神疲乏力,食少便塘,舌淡苔少,脉弱。

或口干咽燥,舌红,脉细。

肺肾两虚:

喘促日久,心悸怔忡,动则喘咳,气不接续,胸闷如窒,不能平卧,痰多而粘,或心烦不寐,唇甲紫绀。

舌质紫或舌红苔少,脉微疾或结、代。

9.3疗效评定

治愈:

喘息及其它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

好转:

喘息及其它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未愈:

主症未改善或恶化者。

10哮病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哮病系宿痰伏肺,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致气滞痰阻,气道挛急、狭窄而发病。

以发作性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表现。

相当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

10.1诊断依据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钳。

呈反复发作性。

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罗音。

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

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10.2证候分类

发作期

、1冷哮:

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咳痰稀白,面色晦滞。

或有恶寒、发热、身痛。

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

.2热哮:

喉中哮鸣如吼,气粗息涌,胸膈烦闷,呛咳阵作,痰黄粘稠,面红,伴有发热、心烦口渴。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虚哮:

反复发作,甚者持续喘哮,咯痰无力,声低气短,动则尤甚,唇爪甲紫绀。

舌质紫暗,脉弱。

缓解期

.1肺气亏虚:

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

发病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清涕。

舌苔薄白,脉濡。

.2脾气亏虚:

平素痰多,倦怠无力,食少便溏,每因饮食失当而引发。

舌苔薄白,脉细缓。

10,肾气亏虚:

平素气息短促,动则为甚。

腰酸腿软,脑转耳鸣,不耐劳累,下肢欠温,小便清长。

舌淡,脉沉细。

10.3疗效评定

治愈:

哮喘控制,哮鸣音消失。

10,3.2好转:

哮喘缓解,或发作次数减少。

未愈:

症状无变化。

11胃脘痛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胃脘痛系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

临床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

多见于胃、十二指肠炎症、溃疡、痉挛等疾病。

11.1诊断依据

胃脘部疼痛,常伴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

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纤维胃镜及组织病理活检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

大便或呕吐物隐血试验强阳性者,提示并发消化道出血。

B超、肝功能、胆道X线造影有助于鉴别诊断。

11.2证候分类

11.2,1肝胃气滞:

胃脘痞胀疼痛或攻窜胁背,嗳气频作。

苔薄白,脉弦。

寒邪犯胃:

胃脘冷痛暴作,呕吐清水痰涎,畏寒喜暖,口不渴。

苔白,脉弦紧。

11.2,3胃热炽盛:

胃痛急迫或痞满胀痛,嘈杂吐酸,心烦,口苦或粘。

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数。

食滞胃肠:

胃脘胀痛,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缓。

苔厚腻,脉滑或实。

瘀阻胃络:

胃痛较剧,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拒按,或大便色黑。

舌质紫暗,脉涩。

胃阴亏虚:

胃痛隐作,灼热不适,嘈杂似饥,食少口干,大便干燥。

舌红少津,脉细数。

脾胃虚寒:

胃痛绵绵,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热喜按,泛吐清水,神倦乏力,手足不温,大便多溏。

舌质淡,脉沉细。

11.3疗效评定

治愈:

胃脘痛及其它症状消失,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正常。

好转:

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有好转。

未愈:

症状无改善,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无变化。

12噎膈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噎膈系因痰气交阻,或痰瘀阻滞,致胃失和降,出现饮食梗噎难下,或食入即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多见于食道、贲门部疾病。

12.1诊断依据

吞咽食物时,自觉胸骨后有梗噎难下之感。

久则饮食难下,甚则食入即吐,夹有痰涎,形体逐渐消瘦。

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可显示食道或贲门部痉挛、狭窄、肿瘤等病变。

食道镜检作组织病理活检,或食道脱落细胞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及性质。

12.2证候分类

痰气阻膈:

吞咽梗噎,胸膈痞满,泛吐痰涎,病情可随情绪变化而增减。

苔薄腻,脉弦滑。

瘀血阻膈;饮食难下,食入即吐,吐出物如赤豆汁,胸膈疼痛,肌肤枯燥,形体消瘦。

舌质红有紫点、紫斑,脉细涩。

津亏热结:

食入格拒不下,入而复出,形体消瘦,口干咽燥,大便干结,五心烦热。

舌质光红少津,脉细弦数。

气虚阳微:

水饮不下,泛吐多量粘液白沫,形瘦神衰,畏寒肢冷,面浮足肿。

舌质淡紫,苔白滑,脉弱。

12.3疗效评定

治愈:

临床症状消失,钡餐X线透视、摄片或食道镜检查恢复正常。

好转:

临床症状改善,X线钡餐摄片或食道镜检查明显好转。

未愈:

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或恶化。

13呕吐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呕吐系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出现以胃内容物从口吐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13.1诊断依据

呕吐食物残渣,或清水痰涎,或黄绿色液体,甚则兼夹少许血丝,一日数次不等,持续或反复发作。

伴有恶心,纳谷减少,胸脘痞胀,或胁肋疼痛。

13,1.3多有骤感寒凉,暴伤饮食,劳倦过度及情志刺激等诱发因素。

或有服用化学制品药物,误食毒物史。

上腹部压痛或有振水声。

肠鸣音增强或减弱。

呕吐控制后,胃肠X线摄片及内窥镜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及性质。

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B超探查肝、胆、胰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13.2证候分类

寒邪犯胃:

呕吐食物残渣,量多如喷,胸脘满闷,可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

苔白腻,脉浮滑。

食滞胃肠:

呕吐酸腐食物,吐出为快,大便秘结或秽臭不爽,嗳气厌食,脘痞腹胀。

苔厚腻或垢,脉滑或沉实。

痰饮停胃:

呕吐清水痰涎,脘闷痞满,口干不欲饮,饮水则吐,或头眩心悸。

苔白滑或腻,脉弦滑。

肝气犯胃:

呕吐泛酸,口苦嗳气,脘胁烦闷不适,嘈杂。

舌边红,苔薄腻或微黄,脉弦。

脾胃虚寒:

呕吐反复,迁延日久,劳累过度或饮食不慎即发。

神疲倦怠,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畏寒肢冷,面色huang(恍)白。

舌质淡或胖,苔薄白,脉弱。

胃阴亏虚:

时时干呕,呕吐少量食物粘液,反复发作。

胃脘嘈杂,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

舌红少津,脉细数。

13.3疗效评定

治愈:

呕吐控制,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

好转:

呕吐次数减少,或间歇时间延长,部分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未愈:

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14吐血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吐血系胃络受损,络伤血溢,出现血从口中呕吐而出的病症。

指上消化道出血。

14.1诊断依据

呕吐液呈咖啡色或暗红色,吐血量多者可呈鲜红色,多夹有食物残渣,混有胃液。

初起常有恶心,胃脘不适或疼痛。

吐血量多者头晕心慌,汗出肢冷,甚或晕厥。

脘腹有压痛,肠鸣音活跃。

出血量多者心率增快,血压下降,面色苍白。

呕吐物或大便隐血试验强阳性。

14.1.5胃肠X线钡餐造影及胃镜检查,可明确出血病灶部位及性质。

肝功能、甲胎蛋白测定、癌胚抗原及胆、胰、肝、脾B超等检查排除肝脏及其他疾病所致的吐血。

14.2证候分类

胃热炽盛:

吐血量多,色红或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脘腹胀闷甚则疼痛,口臭便秘,或大便色黑。

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肝火犯胃:

吐血色鲜红或紫暗,呕哕频作,嘈杂泛酸,胃脘痞胀灼热,心烦易怒,胁痛口苦。

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瘀阻胃络:

吐血紫暗,胃脘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针刺或刀割,口干不欲饮。

舌质紫或有瘀斑,苔薄,脉涩。

14.2,4脾不统血:

吐血反复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胃脘隐痛,喜按,神疲畏寒,心悸气短,自汗,便溏色黑,面色苍白。

舌质淡,苔白,脉弱。

肝胃阴虚:

吐血员多色红,脘胁隐痛,嘈杂吐酸,烦热颧红,盗汗,咽干口燥。

舌红无苔,脉细弦数。

14.3疗效评定

治愈:

吐血控制,症状消失,大便隐血试验连续3次转阴,血色素正常,X线或内窥镜检查正常。

好转:

吐血量明显减少,症状改善。

14,3.3未愈:

吐血,及其他症状无变化。

15便血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便血系胃、肠络脉受损,出现血液随大便而下,或大便呈柏油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可见于消化道出血。

15.1诊断依据

血液随大便而下,或血与粪便夹杂,或下纯血。

出血部位偏下消化道者多见便下鲜血;出血部位偏上消化道者,血色污浊而暗,色黑呈柏油状。

15.1.2可伴有畏寒,头晕,心慌,气短及腹痛等症。

出血过多可现昏厥,肢冷汗出,心率增快,血压下降,腹部按痛。

15.1.4内窥镜、X线钡剂造影、肛门指检及乙肠直肠镜检查,可助明确出血的部位及性质。

询问有无传染病及疫水接触史,血、尿、粪病源体检查及培养,有助于鉴别诊断。

15.2证候分类

胃肠积热:

便干挟血,色鲜紫或暗红,口苦口干,嘈杂烦渴,脘腹痞满胀痛。

舌红,苔黄燥,脉洪数。

湿热蕴结:

大便下血,色暗红或紫黑如赤豆汁,或下血污浊腥臭,便解不畅,脘腹胀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肠风伤络:

便下鲜血,血下如溅,大便干结或为便泄。

舌红苔黄,脉弦。

15.2.4脾胃虚寒:

病程日久,便血紫暗或色黑如柏油样,脘腹隐痛,喜按喜暖,畏寒肢冷,食少便溏。

舌淡,苔白,脉细弱。

15.3疗效评定

治愈:

便血控制,临床症状消失,大便隐血连续3次转阴,X线钡剂造影或内窥镜检查正常。

好转:

便血量减少,临床症状好转,或大便隐血间歇性阳性。

未愈:

便血及临床症状无改善。

16痢疾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痢疾系因感受湿热病毒,积滞肠腑,脂膜血络受伤,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呈赤白粘冻或脓血为主要临床表现。

相当于细菌性痢疾或肠阿米巴病。

16.1诊断依据

腹痛、里急后重,便次增多。

大便常有脓血粘冻。

急性痢疾发病骤急,可伴有恶寒发热;慢性痢疾则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常见于夏秋季节,多有饮食不洁史。

急性菌痢,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16,1.5大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及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

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16.1,6肠阿米巴病的新鲜大便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

必要时作X线钡剂造影及直肠、结肠镜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16.2证候分类

湿热蕴结:

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赤白脓血,每日数次到数十次,肛门灼热,可伴发热。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寒湿困脾:

腹痛,大便赤白粘冻,伴有头身困重,脘痞纳少,口粘不渴。

舌苔白腻,脉濡缓。

16.2.3脾阳亏虚:

病久迁延不已,大便呈白粘冻状,排便不畅,腹部冷痛时作,畏寒肢冷。

舌淡,苔白滑,脉弱。

热毒炽盛:

发病骤急,腹痛剧烈,大便呈鲜紫脓血,气味腐臭。

或恶心呕吐,噤口不食。

或腹泻前即见高热,腹满胀痛,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甚至昏迷。

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正虚邪恋:

腹泻时发时止,发时大便赤白粘冻或果酱样,腹痛后重;不发时疲劳乏力,食少,腹胀或隐痛。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16.3疗效评定

治愈:

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正常,培养连续3次阴性。

好转:

症状消失或减轻,大便镜检正常,培养致病菌转阴或未转阴。

16.3,3未愈:

临床症状及大便镜检无改善。

17泄泻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泄泻系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致脾失健运,传导失司,以大便次数增多,质稀溏或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相当于急、慢性肠炎或肠功能紊乱等疾病。

17.1诊断依据

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

可伴腹胀腹痛等症。

急性暴泻起病突然,病程短。

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

慢性久泻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

大便常规可见少许红、白细胞,大便培养致病菌阳性或阴性。

必要时作X线钡剂灌肠或纤维肠镜检查。

17.2证候分类

寒湿困脾:

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肠鸣,畏寒食少。

苔白滑、脉濡缓。

17.2.2肠道湿热:

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秽臭,肛门灼热,可伴有发热。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食滞胃肠:

腹满胀痛,大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纳呆,嗳腐吞酸。

舌苔垢或厚腻,脉滑。

肝气郁滞:

腹痛肠鸣泄泻,每因情志不畅而发,泻后痛缓。

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脾气亏虚:

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伴有神疲乏力。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17.2.6肾阳亏虚:

晨起泄泻,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脐腹冷痛,喜暖,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脉沉细。

17.3疗效评定

治愈:

大便正常,其他症状消失,临床检验正常。

好转:

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改善。

未愈:

症状未见改善。

18黄疸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黄疸系感受湿热病邪,阻滞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

以目黄、身黄、溲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多见于肝胆系统疾病。

18.1诊断依据

目黄、肤黄、尿黄,以目黄为主。

初起有恶寒发热,纳呆厌油,恶心呕吐,神疲乏力,或大便颜色变淡。

黄疸严重者皮肤瘙痒。

有饮食不节,肝炎接触或应用化学制品药物等病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