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解析安徽省淮北市亳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623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0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解析安徽省淮北市亳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名师解析安徽省淮北市亳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名师解析安徽省淮北市亳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名师解析安徽省淮北市亳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名师解析安徽省淮北市亳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名师解析安徽省淮北市亳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名师解析安徽省淮北市亳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名师解析安徽省淮北市亳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名师解析安徽省淮北市亳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名师解析安徽省淮北市亳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名师解析安徽省淮北市亳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名师解析安徽省淮北市亳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名师解析安徽省淮北市亳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名师解析安徽省淮北市亳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名师解析安徽省淮北市亳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名师解析安徽省淮北市亳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名师解析安徽省淮北市亳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名师解析安徽省淮北市亳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名师解析安徽省淮北市亳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解析安徽省淮北市亳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

《名师解析安徽省淮北市亳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解析安徽省淮北市亳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师解析安徽省淮北市亳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

名师解析安徽省淮北市亳州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安徽省淮北市、亳州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5.下图为中西科技成果比较示意图。

对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

A.16世纪以前中国科技成就远远领先于世界

B.制度创新决定了科技创新

C.科技发明是影响中国和外国发展的双刃

D.新经济因素推动科技创新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近代科学技术

【解析】从图表可知,15世纪后中国科技就开始落后于西方,故A项错误;15世纪时西方没有出现广泛的制度变革,最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是英国在17世纪,因而科技领先不是制度创新带来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科技发明的作用和影响,故C项错误;13、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推动新航路开辟,西方开始殖民扩张发展资本主义,带动了科技的发明与创新,故D项正确。

【答案】D

6.下面是鸦片战争后中英贸易表(单位:

英镑)。

年份

1843

1844

1845

从英国进口

1456180

2303619

2394827

生丝出口量

17870000

101250000

132200000

对表格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对外贸易中中国占主导地位B.列强资本输出冲击了中国传统经济结构

C.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农村商品经济发达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解析】图表体现的是中国対英贸易中进口和出口的总额,没有与英国对华贸易总额的对比,无法得出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列强资本输出是在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与图表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商操纵中国市场,把中国作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大量进口生丝,故图表体现的是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项正确;农村商品经济发达与中英贸易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7.观察右图漫画,你认为该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可能是(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清末新政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

【解析】漫画体现的是借助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制度,与洋务运动的目的相符,故A项正确;戊戌变法目的是兴民权,建立君主立宪制,与漫画中以封建制度为根本不符,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本主义共和国,故C项错误;清末新政虽然也是维护封建制度,但不仅采用西方先进技术,还实行了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法制改革,修订新律等一系列措施,与漫画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8.康有为说:

“以吾遍游欧、美十余国,深观细察,校量中、西之得失,以为救国至急之方者,惟在物质一事而已。

……则吾所取为救国之急药,惟有工艺、汽、电、炮、舰与兵而已!

”材料提出的救国主张是(  )

A.军事救国B.实业救国C.变法救国D.物质救国

【考点】维新思想——康有为思想主张

【解析】从“以为救国至急之方者,惟在物质一事而已”可知是物质救国,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9.1943年1月起,日伪当局宣布,停止放映英美影片。

上海大光明不得不上映中联出品的《红楼梦》等电影,还有满映摄制的《血溅芙蓉》以及日本东宝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南征北战》等影片。

材料反映(  )

A.欧美和日本共同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B.日本强化对中国进行思想控制

C.电影在上海市民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D.国家权力干涉民众的自由生活

【考点】侵华日军的罪行——日本在中国的统治

【解析】从“伪当局宣布,停止放映英美影片”可知已经无法反映欧美对华进行文化侵略,故A项错误;由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在华控制区内清除欧美对中国的影响,故材料中体现的是日本强化对中国进行思想控制,故B项正确;C项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日伪政府是亲日的卖国政府,不是国家政权,故D项错误。

【答案】B

10.下图是选自侯中军所著《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一书中的近代中国订立不平等条约数量增长趋势图。

该图反映了(  )

A.中国国际地位呈现不断下降趋势

B.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外交取得一定的成就

C.抗战结束后不平等条约体系瓦解

D.订立不平等条约的数量与中外战和关系成正比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南京国民政府外交

【解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下降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是1927—1949年,从图中可知期间不平等条约数量呈现下降趋势,可知是南京国民政府外交上取得一定成就,故B项正确;抗战胜利后不平等条约数量虽然下降,但没有消失,故C项错误;1937—194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图中体现不平等条约数量少,1869—1879年间,中国没有对外作战,但图中显示不平等条约数量也是减少的,故D项错误。

【答案】B

11.以下不同时期的革命形势示意图中,与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主义论》处于同一时期的是(  )

【考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主义论》

【解析】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主义论》是抗日战争时期发表的,从A项中国民政府的地理位置和进军方向,可知是国民大革命时期,故A项错误;从B项进军方向可知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反攻,故B项错误;从C项井冈山可知是土地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从D项可知是抗日战争时期,故D项正确。

【答案】D

12.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3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搁置分歧,共同繁荣B.独立自主,主权至上

C.实事求是,与时俱进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

【考点】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香港回归;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建立经济特区

【解析】设立经济特区是为了实行对外开放,带动全国经济发展,不是因为与其他地区存在分歧,故A项错误;图表反映的是中国对地方管理政策,不能体现“独立自主”的政治理念,故B项错误;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都是基于地区具体实际的基础上,体现出“实事求是”,经济特区设立体现出顺应全球化的趋势,故C项正确;在香港设立特别行政区实行不同于大陆的政策是源于历史遗留问题,不符合“因地制宜”,故D项错误。

【答案】C

13.“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语文教材中的外国作品首选苏联,虽不乏好的作品,但是政治色彩浓厚。

如斯大林的《在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特洛岩若夫斯基的《战争之后》等。

”材料表明建国初期我国的教育(  )

A.成为苏联教育的附庸B.借鉴苏联经验中存在极严重问题

C.没有制定自己的教育政策D.受到“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

【考点】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一边倒”

【解析】附庸是指依附于别的国家,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政策,没有成为苏联的附庸,材料中也体现没有中国教育服从于苏联,故A项错误;从“语文教材中的外国作品首选苏联…但是政治色彩浓厚”中不能得出借鉴苏联经验出现了极严重的问题,故B项错误;新中国初期建立了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C项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外国作品首选苏联,体现浓厚的政治色彩,反映出中国与苏联等国建立友好外交关系,故D项正确。

【答案】D

14.1978年底,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不想饿死的农民在一起赌咒发誓,签下分田到户的“生死契约”,成为中国改革的一个起点。

他们的这一举动(  )

A.超越了我国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B.是政府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

C.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D.改变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

【解析】1978年时我国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管理体制,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是打破了这种集体劳动,平均主义的体制,更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故A项错误;小岗村农民分田到户是农民自发的,与“政府推动”不符,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具有社会主义化和集体化的特点,违反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分田到户改变了这种体制,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对生产资料归属权的变动,故D项错误。

【答案】C

15.格罗特的《希腊史》中记载:

“我们只要读读阿提卡演说家所遗留下来的在陪审法庭上发表的演说,就可以知道其中有许多都是鼓舌如簧的欺骗,离开本题的诳语,以及诉之于同情、愤恨和偏见的各种各样的说词。

”作者的观点是(  )

A.演说在审判中具有决定作用B.雅典陪审制度存在缺陷

C.演说是陪审制度的组成部分D.雅典民主程序上的不足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材料主要体现演说家的欺骗和诳语等,A项不是题干主旨,故A项错误;从“可以知道其中有许多都是鼓舌如簧的欺骗,离开本题的诳语,以及诉之于同情、愤恨和偏见的各种各样的说词”,可知陪审法庭上的演说不是真实的陈述案件,体现出该制度存在缺陷,故B项正确;演说不是陪审制度中必需的,只不过会演讲的诉讼人更容易打动陪审员,赢得胜诉,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民主程序的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B

16.仔细观察右图,你认为此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最有可能是(  )

A.商业革命B.价格革命C.三角贸易D.工业革命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商业革命

【解析】从图中欧洲与美洲、非洲、亚洲进行贸易往来可知体现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这是商业革命的表现,故A项正确;价格革命是指黄金白银大量输入欧洲,以致物价上涨,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三角贸易主要指奴隶贸易,涉及的是欧洲、非洲和美洲,不包括亚洲,与图片不符,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是指生产方式由手工生产转变为大机器生产,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A

17.拉尔本·密利本德在其《英国资本主义的民主制》中记述:

“下议院使下层人士相信没有必要再去寻找革命的代替方法,用以进行任何必须改革的手段已经具备”。

材料表明英国下议院(  )

A.完全代表下层民众的利益B.使改革成为获取民主的唯一途径

C.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矛盾D.成为英国政治体制中最重要机构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从“拉尔本·密利本德在其《英国资本主义的民主制》中记述”,可知英国下议院代表的是资产阶级,故A项错误;“唯一途径”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从“没有必要再去寻找革命的代替方法,用以进行任何必须改革的手段已经具备”,可知避免了暴力革命,采取温和的改革手段,故可以缓和阶级矛盾,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下议院是英国政治体制中最重要机构的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C

18.卢梭认为:

“主权者除了立法权力之外便没有任何别的力量,所以只能依靠法律而行动;而法律又只不过是公意的正式表示,所以唯有当人民集合起来的时候,主权者才能行动。

”卢梭的主要观点是(  )

A.人民主权B.天赋人权C.社会契约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考点】启蒙运动——卢梭思想主张(人民主权)

【解析】从“所以唯有当人民集合起来的时候,主权者才能行动”,可知主要观点是人民主权,故A项正确;天赋人权是指人生来就享有的自由平等等权利,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社会契约是指国家是通过人民定立契约形成的,是指国家的来源,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与“而法律又只不过是公意的正式表示,所以唯有当人民集合起来的时候,主权者才能行动”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

19.爱因斯坦说:

“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他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

”这一“发现”指的是(  )

A. 相对论     B.量子假说     

C.细胞学说    D.光电效应

【考点】量子论

【解析】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论,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量子假说开始了物理学对微观世界的研究,与题中“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他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相符,故B项正确;细胞学说是关于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学说,故C项错误;光电效应是对量子论的进一步发展,与“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20.下图为两位学者绘制的20世纪90年代世界五大力量基本框架图。

可见,两位学者对国际格局的认识(  )

A.完全对立B.完全一致C.无法比较D.基本一致

【考点】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解析】第一幅图体现出有四大力量牵制了美国,体现当今世界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政治格局,第二幅图体现出五方力量维持世界平衡,体现多极化趋势加强,从两幅图的寓意可知二者基本一致,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21.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

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

“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据此可知,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是(  )

①以立法的形式建立②由政府主导

③实行以工代赈④致力缩小贫富差距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考点】罗斯福新政——社会保障

【解析】从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和《社会保障法》可知①正确;从政府颁布可知②正确;从“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可知③正确;从《社会保障法》内容可知是保障老弱病残的弱势群体,而不是体现缩小贫富差距,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22.列宁曾强调“它是在特殊条件下实行的特殊政策,实行的是一些非常措施,但是非常明显,这个政策在军事上战胜了敌人,但在经济战线上没有取得成功。

”为纠正这一问题,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采取的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考点】新经济政策

【解析】题干可知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项与问题不符,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阻碍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推行的,故B项正确;C、D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与问题中列宁采取的政策不符,故C、D项错误。

【答案】B

23.“亚太经合组织既包括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包括大量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特有的“APEC方式”:

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自主自愿的原则;单边行动和集体行动相结合,在集体制定的共同目标指引下,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做出自己的努力。

”对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成员之间差异明显,互补性强B.合作方式灵活多样,自主自愿

C.经济论坛性组织,具有强制性D.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互结合

【考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亚太经合组织

【解析】从“亚太经合组织既包括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包括大量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和“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做出自己的努力”可知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自主自愿的原则”可知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自主自愿的原则”可知与C项中“具有强制性”不符,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从题意可知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C

24.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迪亚诺的小说都既没有具体的情节,也没有明确的答案,更没有蕴含道德内容的价值评判,他只是借助片段,以虚构和臆想的手法,在读者面前营造出一个令人迷乱、困惑的虚实相间、现实与往昔交错的世界。

与他的小说风格相似的文艺作品是(  )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现代主义

【解析】“既没有具体的情节,也没有明确的答案,更没有蕴含道德内容的价值评判,他只是借助片段,以虚构和臆想的手法,在读者面前营造出一个令人迷乱、困惑的虚实相间、现实与往昔交错的世界”可知体现的是现代主义文学的故事情节模糊、荒诞反传统特征。

A项《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故A项错误;B项《自由引导人民》属于浪漫主义美术,故B项错误;C项《安娜·卡列宁娜》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故C项错误;D项《格尔尼卡》是毕加索现代主义美术风格的作品,故D项正确。

【答案】D

25.安徽省淮北市柳孜隋唐运河码头遗址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2012年的第二次考古发掘,原码头遗址的认定被推翻,遗址被重新确认为桥梁遗址。

从史学研究的角度看,判断“码头遗址被重新确认为桥梁遗址”的最有力证据是(  )

A.走访柳孜码头遗址附近居民B.研究实地考古发掘的成果

C.文献资料与考古发掘相结合D.查阅专家学者的相关论著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研究方法

【解析】确认遗迹需要的是史料,而最有力的史料证据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第一手史料,A项是现代人的讲述,不属于第一手史料,与问题不符,故A项错误;B项是第一手史料,但C项把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相结合可以使证据更加充分,B项不够全面,故B项错误,C项正确;D项是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不属于第一手史料,与问题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18分)关于中外近代史的开端,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国家地位变化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变化的起点。

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优越和先进性,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运动。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应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是基于社会结构的转型这一角度的。

——彭南生:

《一样历史多样观——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及主线》

材料二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革命的开始第一和第二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

第二章(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

目录B

第一章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

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文艺复兴

第三节宗教改革

第四节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2011年版

(1)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推断这两种观点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

(8分)

(2)试从政治结构转型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分)

(3)推断材料二两种教材关于世界近代史开端各自所用的史观,分别分析其史实依据。

(6分)

【考点】

(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鸦片战争;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

(2)辛亥革命

(3)新航路的开辟;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

(1)第一小问角度,推断这两种观点各自所用的角度即是分析两种观点所用的史学观点,故以鸦片战争为开端是运用了革命史观,以洋务运动为开端是运用了现代史观;第二小问说明,结合鸦片战争影响和洋务运动的内容和影响回答即可。

(2)运用辛亥革命的政治方面的影响回答即可。

(3)第一小问史观,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近代史开端,可知运用的是革命史观,目录B以“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为开端,不

仅介绍西方也涉及东方,故体现的是全球史观;第二小问依据,以英国为开端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来说明,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人类社会由专制转向民主,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以16世纪为开端可结合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回答。

【答案】

(1)鸦片战争:

革命(侵略与反侵略、民族主义、民族危机、社会形态改变)的角度。

(1分)鸦片战争打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大门,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分)

洋务运动:

近(现)代化(文明)的角度。

(1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推动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创办新式海军和学堂;选派留学生,开近代教育先河。

(3分,答对3点即可)

(2)说明: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4分)

(3)1962年教材:

革命史观(1分)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的新时代。

(2分)

1992年教材:

全球(整体)史观(1分)16世纪,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孤立走向统一整体。

(2分)

27.(16分)历史上的大国兴衰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阿姆斯特丹在17世纪成为欧洲最主要的金融中心,它的汇票可以在世界各地兑换。

荷兰人在印度洋、波罗的海建立了贸易据点,既可以免除管理当地社会秩序的成本,又能够获得贸易中介的红利。

但是随着英国、法国等国的崛起,荷兰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英、法等国都在组建自己的东印度公司,荷兰在印度洋的垄断地位已经难以维系。

……17世纪初,阿姆斯特丹股票市场起了一台大功率的“抽吸泵”的作用,把全欧洲的剩余资本吸到荷兰;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同样变成了大功率的机器,却把荷兰的剩余资本抽到英国去。

1772年,英国一家银行出现危机,英格兰银行停止贴现,阿姆斯特丹不得不为自己的票据提供贴现。

这场危机让阿姆斯特丹失去了欧洲头号金融中心的地位。

——摘编自孙兴杰《资本转移与荷兰的衰落》

材料二世界博览会是对一国科技、产业和文化成果的展示。

下图中图1是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英国馆中陈列的机器,被称为“把地球上所有国家的工业联合起来了”。

图2是1908年英国伦敦世界博览会,它在历史上并没能给人留下太多的话题。

材料三面对有限的国内市场需求,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起推行“贸易立国”战略,以出口第一为国策,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日本经济严重依赖外需。

随着日元升值,出口贸易下降。

与此同时,薄弱的基础研究无法支撑日本摆脱进口技术和模仿型技术发展的模式,经济陷入萧条。

——《日本泡沫经济溯源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17世纪荷兰崛起的有利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荷兰霸权地位丧失的原因。

(8分)

(2)比较图1和图2,从科技和经济关系的角度说明英国大国地位的变化。

(4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日本“经济陷入萧条”的原因。

(4分)

【考点】

(1)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2)工业革命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

【解析】

(1)第一小问因素,从材料一“阿姆斯特丹在17世纪成为欧洲最主要的金融中心,它的汇票可以在世界各地兑换”,可知原因是荷兰的金融中心地位,印度洋和波罗的海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必经地区,从“荷兰人在印度洋、波罗的海建立了贸易据点”,可知荷兰崛起的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