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32434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docx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docx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第一部分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一、接待患者,初步分诊。

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二、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三、急诊室环境。

1、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2、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3、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四、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2、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五、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即刻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三日。

3、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六、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

七、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八、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3、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

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4、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6、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7、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8、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九、遵医嘱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一、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

十二、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三、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

十四、对转科、转院的垂危患者做好护送及交接工作。

十五、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六、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高热

因外感六淫、疫疠之毒及饮食不洁等所致。

以体温升高在39℃以上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表或在里。

急性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伴随症状及生活自理能力。

2、心理社会状况。

3、辩证:

表热证、半表半里证、里热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高热期间应卧床休息。

(3)烦躁不安者,应实施保护性措施。

(4)对于时行疫疠引发的高热,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

(5)持续高热不退或汗出较多者应避风,及时更换衣被,用温水擦身,定时变换体位。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体温骤降、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烦躁不安等情况。

(2)神昏谵语、肢体抽搐等情况。

(3)吐血、咯血、衄血、便血、溺血等情况。

(4)高热不退、大吐、大泻等情况。

(5)高热、喘促、不能平卧、汗出等情况。

3、给药护理

汤剂一般温服,高热有汗烦渴者可凉服。

服解表药后,宜少量饮温热开水或热粥,以助汗出。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宜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

多吃蔬菜,水果,忌食油炸、油腻食品。

(2)外感高热,宜进热汤,多饮温开水以助汗出。

(3)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果汁饮料,亦可选用芦根汤、淡盐水等以养阴增液。

5、情志护理

内伤发热多病程长,患者常有烦躁、焦虑等情绪改变,安慰患者树立信心,提高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

6、临证(症)施护

(1)发热恶寒重、头痛、四肢酸痛、无汗者,遵医嘱给予背部刮痧,以助退热。

(2)壮热者,遵医嘱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或针刺降温。

三、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通畅,怡养情操,利于康复。

(2)注意病愈初期的休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

注意保暖,慎风寒,以免复感外邪。

(3)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

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4)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5)积极治疗原发病。

(6)坚持遵医嘱服药、治疗,定期到门诊复查。

神昏

因多种病证引起心脑受邪,窍落不通,神明被蒙所致。

以神识不清、不省人事为主要临床表现。

神昏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多种急慢性疾病危重阶段常见的症状之一。

病位在脑。

昏迷等可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等变化。

2、既往史、现病史和服药史。

3、生活方式、排泄状况,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

闭症(阴闭、阳闭)、脱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取仰卧位,去枕,举颌仰额位。

有呕吐者头偏向一侧,以防窒息。

随时吸出咽喉部分泌物及痰涎。

(3)中暑神昏患者,应将其放置在阴凉通风的病室;烦躁不安者,加床档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有义齿者应取下;抽搐者用牙垫或包有纱布的压舌板置于上下齿之间,防止舌咬伤。

(4)四肢厥冷者,注意肢体的保暖,严防冻伤、烫伤。

伴有肢瘫者,保持肢体功能位,定时翻身。

(5)遵医嘱留置导尿,记录24小时出入量。

(6)加强口腔、眼睛、皮肤护理。

可用盐水或中药口腔护理;不能闭目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皮肤清洁,定时翻身、拍背,预防压疮的发生。

2、病情观察,好护理记录。

(1)遵医嘱设专人护理,做好危重患者护理记录。

(2)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瞳孔、面色、肢温、汗出、二便等情况,出现异常,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3)出现昏迷程度加深、高热、抽搐、呕吐、出血、黄疸等,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3、给药护理。

严格遵医嘱用药。

4、饮食护理

(1)遵医嘱鼻饲,保证足够的营养及水分。

(2)保持大便通畅,遵医嘱给予通便药或按摩腹部。

5、情志护理

患者若清醒之时,易产生恐惧、紧张、求生等心理变化,应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治疗与康复氛围,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

6、临证(症)施护

(1)气息急促、面色青紫、肢体抽搐者,应遵医嘱吸氧,随时吸出气道的分泌物。

(2)神昏高热者,遵医嘱给予针刺治疗。

(3)脱证亡阳者,遵医嘱迅速给药,注意保暖。

(4)突然昏迷、口噤手握、牙关紧闭、不省人事者,遵医嘱针刺人中等穴。

(5)谵语狂躁、大便秘结者,遵医嘱鼻饲中药通便,必要时灌肠。

(6)尿潴留者可按摩膀胱区或遵医嘱行导尿术。

三、健康指导

(1)保持情绪稳定乐观,避免各种诱发因素。

(2)平素起居有常,作息定时,避免过劳。

(3)注意饮食调摄,做到饮食有节,进食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之食物,忌食肥甘、油腻、生冷、烟酒之品。

保持大便通畅。

(4)积极防治有关的感染性疾病;加强原发病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症、糖尿病等的治疗;避免药物中毒,预防中暑、烫伤等意外。

(5)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体育锻炼。

中风

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诱因等所致。

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脑,涉及肝肾。

脑血管意外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

2、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状况,心理社会状况。

3、辩证;风火蔽窍、痰火闭窍、痰湿蔽窍、元气衰败之中脏腑证;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之中经络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

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档保护。

(3)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护肢体功能位置。

(4)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

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眼睑不能闭合着,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时进行膀胱冲洗。

(5)伴神昏者参照神昏护理。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

(2)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给药护理

(1)服中药后避免受到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

(2)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变化。

(3)及时记录服至宝丹、牛黄清醒丸、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间,神志清醒后立即报告医师。

(4)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治头晕,注意安全。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

(2)昏迷和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以保持营养。

5、情志护理

(1)中风患者多为心火爆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

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2)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治疗。

6、临证(症)施护

(1)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2)元气衰败者,突然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时,遵医嘱艾灸等救治。

(3)尿潴留者,可按摩腹部,虚者加艾灸,必要时遵医嘱行留置导尿。

(4)便秘者,遵医嘱给予通便中药内服。

三、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情志过激而使疾病再度复发。

2、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适当休息。

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

3、饮食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宜,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品,不宜过饱,忌食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

4、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再发脑出血。

经常食用含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

5、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的变化,定期到医院复查。

6、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参加锻炼,加强肢体功能活动。

中暑

因长夏之季,感受暑热之邪所致,以出汗、头晕、头痛、神疲、胸闷、心慌、泛恶、少汗,甚至汗闭、高热,严重者以神昏、抽搐、肢厥等为特征。

病位表里兼有,多在脾、心。

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和日射病,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中暑的经过和伴随症状。

2、周围的环境、工作种类、生活方式,心理社会状况。

3、辩证:

暑热侵袭证、热盛动风证、气阴两伤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轻症中暑者,应迅速撤离现场,转送至阴凉、通风处。

患者取平卧位,松解衣扣,给予清凉饮料。

(3)重症中暑者,立即送至抢救室,不宜搬动,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吸氧,遵医嘱输液治疗。

(4)监测生命体征至意识清醒。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生命体征、体温、神志、瞳孔、二便、汗出、舌脉变化。

(2)患者出现神昏、惊厥、四肢抽搐、息短气粗,、四肢厥冷、冷汗不止、瞳孔散大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3、给药护理

(1)按医嘱用药,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2)服药期间,禁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3)应用冬眠药物期间,要密切注意体温、血压、心率的变化。

4、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高热量、高维生素流质或半流质,多食清暑水果、蔬菜和绿豆汤等,忌食油腻食物及烟酒。

5、情志护理

(1)中暑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医护人员须仪态稳重,工作有条不紊,以减少其紧张情绪。

(2)对烦躁、焦虑不安者进行安慰,稳定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6、临证(症)施护

(1)口唇紫绀缺氧时遵医嘱及时吸氧。

(2)出现四肢厥逆、面色苍白、冷汗不止时,遵医嘱艾灸。

(3)抽搐痉挛者,注意安全,防止坠床。

(4)大汗者遵医嘱用中药煎水代茶饮,频频冷服。

(5)出现身热汗少、口渴不欲饮、吐泻等症者,遵医嘱给予藿香正气水口服及针刺。

(6)神昏热厥者,遵医嘱鼻饲灌注醒脑急救中药或针刺治疗。

三、健康指导

(1)保持情志舒畅,心情愉悦,使之气血通畅。

(2)注意水分的摄入,保持环境的通风,避免长时间在高温下工作。

(3)注意个人防护及个人卫生,在烈日下工作注意防晒;在湿热环境中宜穿宽松、透气及浅色衣服等。

(4)出现头晕、乏力、胸闷不适等中暑先兆,应迅速离开高温环境,在阴凉通风处安静休息,并服用清凉饮料及解暑药物。

(5)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夏季汗出较多者,应补充足够的水分。

忌食油腻、辛辣、烟酒之品。

急性出血

因脏络受伤,血溢脉外所致。

以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下出于二阴或渗出肌肤为主要临床表现。

临床常见咳(咯)血、吐血、便血、尿血等。

消化道、呼吸道、血液病等出血,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出血部位、方式、量、颜色、性质及伴随症状。

2、有无不良生活习惯,有无机械损伤消化道、泌尿道、皮肤等情况。

3、饮食习惯、卫生习惯、发病经过、病程长短。

4、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5、辩证:

咯血、吐血、鼻衄、便血、尿血。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进行。

(2)根据患者出血原因和出血量分别安置抢救室或观察室,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和检查,并保持适宜体位。

(3)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为及时输血、输液做好准备。

(4)定时测量血压、体温、脉搏、呼吸。

(5)做好口腔护理,每日用盐水或遵医嘱给予中药口腔护理。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出血部位、色、质、量及出血诱因和时间。

(2)注意观察神志、面色、唇甲、舌脉及汗出等情况。

(3)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如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血压下降时,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抢救。

3、给药护理

(1)按医嘱准确给药。

(2)中药汤剂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及反应。

(3)凡中西药同用着,间隔服用,以利观察。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忌辛辣、烟酒、煎炸之品。

(2)呕血者暂时禁食。

(3)实热证者,可给予清热、凉血、止血的蔬菜和水果。

(4)虚证者,饮食应温热,但出血期仍不宜过热,食物取平性为好,止血后再补益。

5、情志护理

安慰患者,消除其恐惧和焦虑情绪,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三、分症护理

1、咳血

咳血是肺络受伤,血溢脉外所致。

以咳嗽、咯血或痰中带血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肺。

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肺癌以及二尖瓣狭窄、肺梗死等引起的咯血,可参照本病护理。

(1)卧床休息,尽量少翻身,少语。

(2)大量咳血者应取头低脚高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血凝阻塞气管而窒息。

(3)嘱患者不要用力吸气、屏气、剧咳,如喉间有痰,应鼓励患者轻轻刻出。

(4)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观察咳血的色、质、量以及伴随症状,有无胸痛、咳嗽等情况。

b如见面色苍白、汗出肢冷、气短神倦等,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抢救。

(5)饮食护理。

服用汤药时,宜偏凉服,同期可食用梨、甘蔗等润肺之品。

(6)遵医嘱做好支气管镜术前准备。

(7)临证(症)施护。

a外邪袭肺所致咳血兼口鼻干燥者,可遵医嘱中药煎水代茶饮。

b肝火犯肺、咳血量多者,随时观察生命体征,做好抢救准备。

c脾肺虚衰所致咳血者,多食补气养血食物。

d咳血时可遵医嘱给予针刺止血。

2、吐血

吐血系胃络受伤,络伤血溢所致,以血从口中呕吐而出,色红或紫黯,以夹有食物残渣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脾、胃。

上消化道出血或血液病、尿毒症引起吐血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吐血期间绝对卧床休息,头偏向一侧,防止血液流入气道,病情稳定后可以适当活动。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严密观察吐血量、质、色、味以及大便性质及颜色,观察有无腹痛、心悸、出冷汗等情况。

b若见面色苍白、气息短促、冷汗出、四肢厥冷等,应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3)饮食护理。

大量吐血者暂禁食。

血止后宜给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食辛辣、煎炸等动火之品;恢复期应多食蔬菜、水果等清淡而富有营养食物。

(4)给药护理。

a服药期间,饮食不宜过凉,可配合健脾开胃之药膳,以调理脾胃,提高药效。

b胃火炽盛所致吐血,服药时宜凉服。

(5)临证(症)施护。

a肝火犯胃之呕血多见暴吐如涌,遵医嘱采用三腔管压迫止血,并做好三腔管护理。

b吐血后用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3、衄血

鼻衄是由肺热上蒸,迫血妄行或燥气外袭所致,以鼻腔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齿衄是因脏腑虚损,邪犯牙床所致,以血从齿龈而出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鼻、齿,涉及肺、胃、肝。

某些急性传染病、血液系统疾病、肝脏疾病、尿毒症等引起鼻出血和齿龈出血者,可参照本病护理。

(1)鼻腔大量出血者应取坐位,头部仰起。

鼻部置冷毛巾或冰袋,向鼻中隔方向压迫鼻翼止血;血不止者遵医嘱用干棉球蘸云南白药或明胶海绵或三七粉纱条等填塞鼻腔,压迫止血;仍不止者,请耳鼻喉科医师诊治。

(2)齿衄者,每日可用中药液漱口。

遵医嘱如取中药五倍子粉加白糖调成糊状涂擦或用棉球压迫止血。

(3)指导患者平时注意口腔、鼻腔卫生,纠正挖鼻孔、剔牙缝等不良习惯。

(4)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观察出血部位、色、质、量及全身情况。

b若见面色苍白、气息短促、出冷汗、四肢厥冷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抢救。

(5)饮食护理。

注意饮食调理,食用能帮助止血的食物,忌食辛辣、烟酒或肥甘厚腻之物,防止动火生热。

(6)临证(症)施护。

a胃热壅盛者,中药宜偏凉服,多饮清凉饮料,如橘子汁、西瓜汁等。

b肺经热盛者,室内空气应湿润,避免燥热而加重鼻衄。

c肝火上逆、阴虚火旺者,易致心烦恼怒,应劝其克服急躁情绪,以免加重病情。

d脾不摄血所致衄血者,嘱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多食补益气血之品。

4、便血

便血因胃、肠络脉受损,以血随大便而下,在大便前后下血,或大便呈柏油样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脾、胃、大肠。

消化道出血、某些血液病、急性传染病、寄生虫病等凡见大便带血者,可参照本病护理。

(1)血量多者,应卧床休息,切记下床排便,注意排便时勿用力,以免增加腹压损伤血络。

(2)保持大便通畅,做好肛门及周围皮肤护理。

(3)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观察便血的色、量、质,以判断出血的部位及全身情况。

并准确记录,必要时可保留标本送检。

b如出现柏油样大便、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呼吸急促、脉细微而数、头晕、心慌、汗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抢救。

c如痔疮、肛裂出血,可按有关章节护理。

(4)给药护理。

a药物宜温偏凉服。

b服药期间,饮食不宜过凉,可配合健脾开胃之药膳,以调理脾胃。

(5)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煎炸、烟酒等物。

(6)临证(症)施护。

a口渴者遵医嘱,以中药煎水代茶饮。

b大便干燥者遵医嘱,给予润肠通便中药。

5、尿血

因湿热下注,阴虚火旺,疫毒或药毒伤肾所致。

以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块而出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肾与膀胱。

泌尿系统疾病以及全身出血性疾病等出现的血尿,可参照本病护理。

(1)严重血尿者,宜卧位休息。

(2)遵医嘱做尿细菌培养、尿三杯实验,以了解出血病因。

(3)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观察尿血的色、质、量、有无血块,及尿频、尿痛、恶寒、发热、腰腹疼痛等情况。

b观察生命体征、神志、面色、汗出、舌脉等情况。

c如见面色少华、汗出肢冷、气短息微、脉沉细弱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d如出现无痛性血尿时,也应报告医师。

(4)饮食护理。

a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水果,忌食膏梁厚味之品。

B肾阳虚者,可适当给以温补食物。

阴虚火旺,忌食肥腻香辣动火之品。

(5)临证(症)施护。

a口渴、心烦、尿频、尿急、尿痛者,宜多饮温开水。

b肢寒腹痛者,可以炒热的盐用布包,敷下腹部,或遵医嘱给予针刺止痛。

四、健康指导

1、向患者讲解尿血的诱发因素,以防复发。

保持乐观情绪,避免情志过激。

2、生活起居有常,注意休息,避免过劳。

3、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平素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水果、蔬菜,进食有规律,勿暴饮暴食。

忌食辛辣生冷刺激之品,戒烟酒。

4、指导患者自行观察二便的情况,有异常及时就医。

5、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

6、避免外感邪气以耗伤正气,随季节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被。

痛症

因外感六淫之邪、内伤七情、饮食不节或遭受某些伤害等因素,或脏腑气机不畅、气帯血瘀所致。

以出现某一些部位不同程度的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头痛、心痛、胁痛、腹痛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时间及诱因。

2、呕吐物、二便等伴随症状。

3、疼痛承受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

头痛、胸痹(心痛)、胁痛、急腹痛。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伴有发热、出血时,绝对卧床休息。

(3)疼痛未明确诊断时,尤其是腹痛者,禁用镇痛剂。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时间、面色、生命体征等。

(2)观察呕吐物、二便及伴随症状。

3、给药护理

汤药一般宜温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富营养。

(2)热证忌辛辣烟酒;头痛、胸痹(心痛)、胁痛等忌油腻饮食;急性腹痛诊断未明确时应暂禁食。

5、情志护理

(1)稳定患者的情绪,解除思想顾虑,配合治疗。

(2)多与患者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安心养病。

三、分症护理

1、头痛

因风寒温热等邪外侵,风阳火毒上扰,痰浊淤血阻滞,致经气不利、气血逆乱,或气血营精亏虚,清阳不升,脑神失养等所致。

以患者自觉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经络、气血及脑髓。

脑血管意外、颅内占位性病变、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头痛发作时间及有无伴随症状。

(2)观察患者瞳孔、、体温、二便、舌脉。

(3)头痛加重,出现口眼歪斜、瞳孔大小不等、肢体麻木震颤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饮食护理。

以清淡、利湿、易消化为原则,勿过饱,忌食肥腻、黏滑及烟酒刺激之品。

(5)临证(症)施护。

a头痛剧烈时,遵医嘱给予针刺止痛。

b高热性头痛可用冷毛巾敷前额部。

c出现壮热、项背强直、喷射性呕吐、抽搐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d伴有恶心、呕吐者,遵医嘱给予针刺。

2、胸痹(心痛)

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

以心胸部位呈现发作性憋闷,疼痛,甚则心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心、血脉。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遵医嘱安置在CCU,卧床休息,采取止痛措施。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及生命体征等变化。

b心痛剧烈、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表情淡漠者,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c咳嗽、气喘、心律失常者,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d保持大便通畅,多食蔬菜水果。

大便秘结者,遵医嘱给予中药灌肠或用中药煎水茶饮。

(3)饮食护理。

a饮食易清淡,细软,多食蔬菜水果。

b不宜过饱或过咸,忌食生冷、油腻、烟酒之品。

(4)情志护理。

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不安等心理,保持心情平静,安心治疗。

(5)临证(症)施护。

a心脏骤停,立即心肺复苏。

b心痛发作,遵医嘱给予急救药物,如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或遵医嘱针刺止痛。

c寒凝心脉者,宜保暖,中药热服。

3、胁痛

常因饮食失调、情志不遂所致。

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位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肝、胆、经络。

肋间神经痛、胸膜炎、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卧床休息,病情缓解后可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疼痛的部位、性质与咳嗽、饮食的关系。

b伴有上腹部及肩背痛、呕吐、黄疸、寒战、发热等症状,应报告医师。

(3)饮食护理。

宜清淡,多食清热利湿的菜果,忌油腻、辛辣、酒浆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