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一.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34583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一.docx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一.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一.docx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一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一)

  12

  飞向太空的航程

  设计方案

(一)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本文是一篇比较典型的新闻稿。

作者先把结果放在开头,也就是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于XX年10月15日上午9时在酒泉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接下来,作者按时间顺序,较为详尽地叙述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

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大事,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这种民族进步的自豪感,因此,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同时本文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思路方法

  本文的重点在于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奋斗历程,学习本文时,让学生按照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四个部分来整体把握这篇,从文中提取主要信息,学习概括新闻主要内容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当点拨。

同时,在课前准备一系列关于中国航天技术进步的幻灯片,以加强学生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维目标

  .了解“神舟”五号升天的相关事宜,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2.分析课文标题的特色,学会拟新闻标题。

  3.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设计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也只有到了今天,梦想才变为现实。

中国到底如何让自己的飞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名言导入

  谁能让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他的节奏跳动,谁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见证中国实力的飞跃,他在苍穹画出龙的轨迹,升空日行一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他就是杨利伟——第一个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飞天梦的人。

今天让我们走进《飞向太空的航程》来了解这段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作家作品

  本文作者:

贾永

  曹智

  白瑞雪

  新闻工作者,《飞向太空的航程》发表于XX年10月17日的《解放日报》。

  2.基础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翌年(yì)

  横亘(gèn)

  橘红(jú)

  九霄(xiāo)

  酝酿(yùnniàng)

  嫦娥(cháng′é)

  揽星摘月(lǎn)

  

(2)解释词语。

  关注:

关心重视。

  苛刻:

(条件、要求等)过高;过于严格;刻薄。

  尘封:

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

  横亘:

(山脉、桥梁等)横跨;横卧。

  不同凡响:

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

凡响,平凡的音乐。

  信息筛选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

本文的标题就很有特色,读完全文,你能说说标题的含义吗?

  明确:

标题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第二是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

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

  明确: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3.这则新闻主体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

  明确:

新闻的主体部分,作者按时间顺序,较为详尽地叙述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

  958年5月17日,毛泽东提出要搞人造卫星,拉开我国航天事业的序幕;

  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986年出台的“863计划”,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992年9月21日,江泽民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

  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实验飞船发射成功;

  XX年1月9日,“神舟”二号发射成功;

  XX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XX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成功;

  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顺利进入太空。

  合作探究

  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上天,摆在航天人面前的困难有哪些?

他们是怎样克服的?

  明确:

困难主要有三点:

一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火箭;二是要有安全返回技术;三是要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克服方法:

第一项和第二项在“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中已有了解决的基础,第三项用了七年的时间,通过建立航天培训中心等一系列研究试验成功解决了。

  方法点拨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具备了初步鉴赏新闻类的能力。

而且本文又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具有结构简单、构件清楚的特点,所以学习本文时,可以让学生按照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四个部分来整体把握,从中提取主要信息,学习概括新闻主要内容的方法。

主要任务由学生分组合作来完成,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和归纳。

  能力提升

  分析本文结尾的特点和作用

  明确:

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

俗话说:

“编筐编篓,全在收口。

”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内涵的一把钥匙。

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全在结局”之说。

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

“我要等到想出一个跟开头一样好的结尾才写它。

”可见人们对结尾的重视。

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锦上添花。

  分析鉴赏

  本文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文中开始写了“神舟”五号的发射现场,按照新闻的一般写法,接下来应该报道“神舟”五号航天的有关情况,但却笔锋一转,写了近半个世纪来中国航天人的奋斗历程,这样写,是否符合新闻的要求?

  明确:

新闻的主体部分,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

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过程,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即使有一些背景资料,也只是寥寥几笔。

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

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才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拓展探究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如果让我们写一篇新闻稿,应注意哪些问题?

  明确:

首先,要抓住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

  其次,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选择好的标题,例如本则新闻的标题。

  再次,注重新闻的结构。

例如本则新闻为首尾复合型结构,原因为本则新闻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对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自然地衔接在一起。

  总结:

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论述。

  课堂小结

  本文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材料丰富,条理清晰,学习完本文,不但增长了知识,更增添了民族自豪感。

  作业设计

  .找出中的数字,体会新闻的真实性。

  2.找出文中的议论和抒情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板书设计

  发射现场——回顾航天历程——发射现场

  资料选编

  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意义深远,具有六大价值

  “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飞行活动的国家。

这是我国继“两弹一星”之后振国威的又一伟大成就,表明我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内已占有一席之地。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意义深远,具有六大价值。

  国家战略意义不容低估

  载人航天是人类最伟大的壮举之一,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科院院士王希季认为,陆、海、空、天是人类活动的四大疆域。

陆,指陆地,对一国而言就指其领土。

海,指海洋,对一国而言主要指其领海。

空,指包围地球的稠密大气层,对一国而言就指其领空。

天,是地球稠密大气层之外的广阔无垠的空间区域,也叫太空,它是人类20世纪50年代才开辟的一个新领域。

  “天”为全人类所共有。

1967年,联合国制定并通过了《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包括月球与其他天体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的条约》,简称《外空条约》,其中明确了外层空间为全人类所共有。

对一国而言似乎没有领天问题,但是只有那些拥有让航天器进入空间的能力,并拥有了让航天器发挥持久作用能力的国家,才能在天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和频率,从而获得从陆、海、空三个疆域均难以获得的巨大利益。

  一个国家在天上设置的航天器,其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科学、技术、军事和商业方面,更重要的是表明了这个国家有能力开拓天疆,用其所拥有的航天器占据了天上的空间位置、开发了空间资源,有实力造福人类。

  占领世界高新技术前沿

  科技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尖端科技只有依靠我们自身的力量去获得。

我国在飞船、火箭以及测控通信系统等方面的研制过程中,都采用了大量自主创新的新技术。

正是在攻克一系列技术难关的过程中,带动了一大批高新技术领域的水平提高,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全面进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说,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技术最复杂、难度最大的巨型航天工程,需要有许多高新技术的支撑和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保障。

载人航天工程涉及众多高新技术领域,包括近代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航天医学、空间科学等学科,以及系统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推进技术、通信、遥感、新能源、新材料、微电子、光电子等,这些领域的高新技术谁也不会卖给你,不是花钱就能够买到的。

  此外,发展载人航天还可以带动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和材料、电子、机械、化工等方面技术的发展。

在载人航天工程中,我国安排了较为系统的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科学研究和实验,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开发太空获取经济利益

  太空的微重力、高洁净、全真空特殊环境,使它成为人类最理想的新兴材料和生物工业加工地。

  在空间站内,航天员已制作出了杂质少、表面缺陷小、质地精良的半导体、金属材料、玻璃、陶瓷和光学元件;在生物材料加工方面,已可以生产纯度比地面高100倍的抗流感制剂和抗病毒干扰素等30多种高质量药物,航天员还可使蛋白质分子按预定的立体结构排列起来,形成纯度比地面高10倍、性能超群的蛋白质晶体,促进新药开发、疾病研究和防治;载人航天器搭载的农作物种子在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其遗传基因会发生变化,有可能诞生高产、营养成分增加或抗病毒的作物新品种;利用载人航天器,航天员还可以监测地球磁场,探寻石油、矿藏和地下水源,观察农作物的长势等。

  据介绍,我国从1987年开始用返回式卫星搭载植物种子,在诱导植物性状变异以培育优良新品种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在我国“神舟”一号至四号飞船上,均进行了搭载太空诱变育种实验,培育出了许多具有很高应用价值的农产品和药用品,此次“神舟”五号飞行亦搭载了植物种子。

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意识到,地球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人类为了社会进步和生活,需要不断扩大活动的领域。

载人航天活动,就是人类扩展活动领域和进一步大规模开发与利用空间资源的重要手段。

  培养尖端科技和管理人才

  “神舟”系列飞船在研制过程中,还培养了一批顶尖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中青年人已在载人航天事业中挑起了大梁。

据统计,在载人航天工程科技人员队伍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已占到70%以上,他们是我国航天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标志。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目前从事载人航天工程研制的科技人员约有1万人,其中年轻人约占2/3,许多年轻人已走上了关键领导岗位。

  “空间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科学家认为,如果没有当年“两弹一星”等诸多重大科学工程的带动和牵引,就不会有今天的运载火箭商业发射服务,不会有核电站、卫星通信、航天遥感等产业的兴起,也不会有我国的计算机及其应用、微电子以及玻璃钢、特种冶金行业的发展。

可以预计,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必将会带动和促进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应用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顾逸东说:

“随着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成果的推广,空间应用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他说,中国研制与试验载人飞船,对空间科学与应用的发展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目前,大量空间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已经转化为产业,如空间通信、导航以及相关制造业、服务业等已成为“空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整个“阿波罗”登月计划共获得了3000多项专利,并使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受益匪浅。

有3万多种民用产品得益于研制航天飞机发展出的技术。

其人工智能、遥感作业等技术的转移又带动了整个工农业的繁荣。

在今年年初,美国宇航局专家曾测算,美国在载人航天上的每1美元投资都能收到9美元效益。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曹和平教授分析认为,“神舟”五号的发射虽然不能立刻带动宏观经济增长几个百分点,但是从过去的经验来看,不管是古代人类从非洲向高纬度地区的扩散,还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每次人类突破自己的生存空间,都会带来一次经济的飞跃。

  极大地振奋民族精神

  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举国欢庆,民心沸腾。

这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荣耀,它标志着我国科技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步,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强盛和民族的兴旺。

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辉煌成果,它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夺取新的胜利。

  神舟专刊一:

“神舟”靠岸

  本报记者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现场目击“神舟”五号成功返回

  本报记者乐倩、通讯员唐文俊自北京航天城报道

  北京时间10月16日早晨6点23分,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披着巡天60余万公里的征尘,自天外归来,他的首次太空之旅历时21个多小时。

在绕地飞行14圈后,“神舟”五号飞船按照预计时间正点着陆在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境内阿木古朗草原主着陆场。

其实际落点为东经111度29分,北纬42度06分,距理论落点相差仅4.8公里。

  返回段前一小时:

地面发出“天气预报”

  6日凌晨4点半,距离进入返回段还有一个小时的时间。

“‘神舟’五号,我是北京,你的情况怎样?

”北京中心再次通过天地通话系统与航天员杨利伟进行沟通。

  “北京,‘神舟’五号报告,各项身体指标正常。

  “‘神舟’五号,下面通报主着陆场天气预报——风向:

偏西风;风速:

每秒4到6米;地面气温:

零下2度到0度。

  “‘神舟’五号,我是教员。

飞船即将返回,出了本测控区后,请将舱内物品固定好;注意,请调整好座椅束缚带,关闭好面窗,取出手持仪表板拿好;有问题及时报告。

  “‘神舟’五号明白!

  指控大厅里,天地对话的声音阵阵回荡。

大厅正前方,标示着飞船飞行时间、北京时间、返回时间的大屏幕上同时在不断地跳跃着各种飞行控制的理论数据。

指挥控制台上,指挥决策者和各系统专家正密切关注着飞船回收前的各种技术状态。

数百台终端显示屏上用图形、表格、曲线组成的三维视景告诉人们,航天员和飞船各项指数都相当正常,已经做好了返回的一切准备。

  返回段:

动作分秒不差

  5点33分,飞船进入了最为关键的返回段,大家的心又都被揪了起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变化。

  5点35分,飞船第一次调姿。

  5点36分,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

  5点36分,飞船第二次调姿。

  5点38分,飞船返回的制动发动机点火。

  5点59分,飞船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

  6点07分,飞船回收的主开关接通。

  对照手中的预定飞行控制计划表,记者不禁暗暗惊叹:

整个返回段,每个动作都是分秒不差。

据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主任席政介绍,飞船返回段是整个任务中最为紧张的时段,所有的控制时间都是以秒计算,留给北京中心处理应急的时间只有10秒。

一旦判断失误、操作失误或口令失误,都有可能导致出现灾难性的故障。

如果调姿不到位或是发动机不正常,就要果断中止返回。

“不过我们的可靠性是非常高的。

”席政紧接着说。

  从大屏幕上监控显示的数据和形象、生动的三维视景画面可以看到,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返回舱就像一只牵在手中的风筝,在偏航平面内先后两次逆时针转过了90度,建立了返回姿态;紧接着制动发动机点火成功,开始从太空向地球表面返回。

  ——着陆后:

航天员主动与地面通话

  6点11分,飞船返回进入稠密的大气层,疾速向着祖国大地迎来。

各个监控点捕捉到目标信号的报告声,不断在指控大厅内响起。

与此同时,从屏幕上不断切换的画面可以了解到,5架直升机和地面搜救队正向落点跟踪进发,地面搜救车队的前方正是一片灿烂的朝霞。

  突然,屏幕上现出一个亮点。

工作人员说,那就是“神舟”五号,已经可以用肉眼直接观测。

现场的气氛顿时热烈起来,兴奋的神色出现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按照预设程序,返回舱先后顺利地打开引导伞、减速伞、主伞,使返回舱能够减速下降。

6点23分,“神舟”五号安全着陆。

  到了这个时候,大家最急切想知道的,就是杨利伟的身体状况怎么样。

6点30分,大厅里响起一声令人振奋的报告:

航天员主动与地面通话。

  6点36分,第一架搜救直升机降落在“神舟”五号的返回舱旁。

两分钟后,搜救人员响亮地回报:

航天员身体状况良好。

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松了口气,紧接着就是掌声雷动。

  6点54分,成功返回的消息正式宣布。

正在进行祝贺致词时,指控大厅的大屏幕上闪现出杨利伟走出舱门的画面。

我们的英雄还不停向大家挥手致意,看上去状态非常好。

指控大厅内,众人难耐激动的心情,一波波的掌声再次涌动。

  ——北京航天城:

你是我们的英雄

  一直处于紧张工作状态的北京航天城,当航天员杨利伟成功返回的消息传开后,立即沸腾起来。

任务成功其实早有把握,但真的听到这个好消息,大家还是抑制不住地兴奋,纷纷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条幅、气球、鲜花、小国旗等等走到室外,迎候英雄的凯旋。

  很快,从航天城大门口到杨利伟将要回到的航天员公寓的道路两旁,密密地挤满了前来欢迎的人群,迎面而来的都是喜洋洋的笑脸。

“怎么还没到?

”性急的已经迫不及待地踮起脚尖向大门方向张望。

  0点50分,大家翘首以盼的车队终于露面了,杨利伟正坐在用红绸和鲜花围缀起来的第二辆车上,手里捧着花束,脖子上挂着花环。

“花团锦簇”的杨利伟不停挥手,透过车窗跟大家打招呼。

热情的人群一下子拥上前去,争着向车里看,冲着杨利伟挥手、拍照,还有人兴奋地大喊:

“杨利伟,你是我们的英雄!

”这时,震天的锣鼓敲起来了,两道长龙也迎空舞起来了,航天城霎时变成了一座“狂欢城”。

从大门口到公寓短短的路程,平时走路也不过10分钟,而车队却整整行进了20分钟。

  杨利伟的父母正站在路的尽头迎候着他。

走到近前,杨利伟情不自禁地张开双臂拥抱妈妈——英雄终于回到家了。

  设计点评

  本文的主体部分很有特点,与一般的新闻报道不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学习新闻的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并没有紧接导语部分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却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史的回顾中,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使得本文与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

在本教学设计中,让学生重点把握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来体会这种民族自豪感,并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