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16课知识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35302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16课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16课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16课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16课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16课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16课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16课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16课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16课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16课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16课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16课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16课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16课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16课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16课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16课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16课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16课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16课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16课知识点.docx

《四年级语文16课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16课知识点.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16课知识点.docx

四年级语文16课知识点

1课知识点

我会写:

宿:

住宿 寄宿徐:

 徐缓 徐步 篱:

篱笆 竹篱疏:

疏忽 疏远

杂:

杂色  夹杂 稀:

 稀客 稀少 蜻:

蜻蜓 蜻蜓点水蜓:

蜻蜓  蜻蜓点水

茅:

茅草 茅屋 檐:

 房檐 帽檐翁:

老翁 渔翁 

锄:

锄草 锄头赖:

依赖赖账剥:

剥削 剥夺 剥离

 

多音字:

宿:

sù宿舍xiǔ一宿xiù星宿剥:

bō剥削bāo剥皮

形近字:

徐(徐缓)途(路途)  篱(篱笆)离(离开)

疏(疏远)蔬(蔬菜)  蜻(蜻蜓)晴(晴朗)

茅(茅屋)矛(矛盾)  赖(依赖)懒(懒散)

课外扩展:

描写农家生活的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

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都各司其事。

小孩子不懂得种田织布之事,却也在桑树荫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课后习题答案:

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场景。

1、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

诗意:

儿童们奔跑着,追寻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

可是黄色蝴蝶飞入一片金灿灿的黄色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急”“追”这两个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无处寻”三个字让我们仿佛看见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

场景:

一个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眼看就要追上蝴蝶了,他不由得露出了开心的微笑,可是蝴蝶扑闪着翅膀就飞进了黄灿灿的油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2、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诗意:

白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无人过”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

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最后一句又以“唯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蜒飞蝶舞,以动衬静。

场景:

夏天白天变长了,正午时分,太阳高高在上,农民们早出晚归,在田间辛勤地播种、锄草……篱笆影子随着太阳升高越来越短,路上没有人经过。

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蜻蜓和蝴蝶飞过。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诗意: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这两句话刻画了锄豆的大儿子、编鸡笼的二儿子、剥莲蓬的小儿子。

重点刻画了小儿子。

 “喜”和“卧”用得好。

“喜”字可以说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

小儿子的顽皮和淘气,为这幅乡村图增添了更为祥和更为温馨的气氛,使它霎时有了生机,有了光彩。

“卧”字使用得最妙,它把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时的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样子和盘托出,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场景:

勤劳的大儿子正在小溪东面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院子里用灵巧的双手编织鸡笼;可爱的小儿子,正卧在溪边,开心地哼着歌儿剥莲蓬。

《宿新市徐公店》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

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

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主要作品:

《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舟过安仁》等。

主题:

《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清新美丽田园春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黄蝶的生动画面。

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以及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译文: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小路旁边的树上新叶刚刚长出,还未形成树荫。

儿童们飞快地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寻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

可是黄色蝴蝶飞入一片金灿灿的黄色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注解:

①新市:

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

②疏疏(shū):

稀疏。

③阴:

树荫。

④走:

这里是跑的意思。

鉴赏:

①前两句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

宽广的篱落与窄小的一径相对照,稀稀疏疏与绵绵长长相对照,互相映衬,突出了农村的清新与宁静。

路旁,树叶刚刚长出,展示出农村自然、朴素的风貌。

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展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②后两句描绘了儿童捕蝶时的欢乐场面。

“急走”和“追”这两个动词,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极富童趣。

而黄蝶更加顽皮,它置身于黄色的菜花之中,让人无法找到。

全诗至此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四时田园杂兴》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作者介绍:

范成大,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

南宋诗人。

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著有《石湖集》《吴船录》等。

 主要作品:

《夏日田园杂兴》《喜晴》《卖痴呆词》等。

主题: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用梅子黄 杏子肥 麦花白 菜花稀等描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及农人紧张的劳动气氛,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

译文: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注解:

①杂(zá)兴:

随兴而写的诗,“兴”这里读xìng。

②肥:

诗中指杏花落后,杏儿越来越大,越来越肥。

③蛱(jiá)蝶:

蝴蝶的一种。

鉴赏:

①前两句诗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突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色彩鲜丽,写出了田园之美。

②农民或忙于农事,或正在午间休息,显得村中平和宁静。

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做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橫生。

《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主要作品:

《青玉案·元夕》《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主题:

《清平乐·村居》这首小令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词人把这家老小的不同的面貌和情态描写的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达出作者对农村宁静安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解:

①清平乐:

词牌名,“乐”这里读yuè。

②吴音:

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江西饶州闲居时写的。

饶州,古代属于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③相媚好:

这里指相互逗趣、取乐。

④翁媪(ǎo):

老翁、老妇。

⑤亡赖:

同“无赖日”,这里指顽皮、淘气,“亡”这里读wú。

鉴赏:

①作者开篇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低小”的“茅檐”和“溪上”的“青草”,只寥寥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了特定的背景。

接着讲老翁和老妇,他们的谈话带着吴音,显得温柔、有趣,由此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

从“媚好”一词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上片展现了一幅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江南乡村图。

第二句通过描写一对老年夫妇以乡音逗趣聊天的场面,生动地表现了农家生活的温馨、安适。

②下片刻画了锄豆的大儿子、编鸡笼的二儿子、剥莲蓬的小儿子。

重点刻画了小儿子。

“喜”和“卧”用得好。

“喜”字可以说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

小儿子的顽皮和淘气,为这幅乡村图增添了更为祥和更为温馨的气氛,使它霎时有了生机,有了光彩。

“卧”字使用得最妙,它把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时的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样子和盘托出,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下片写了孩子们的活动,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和谐而又不乏生机的乡村图画。

既有天然之趣味,又有天伦之和美;既有耕作之繁忙,又有小孩子的调皮嬉戏,写尽了农家之乐,令人回味无穷。

2课知识点

教材分析:

《乡下人家》这篇文章按照房前院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替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的生活的美好品质。

作者介绍:

陈醉云,著名现代书法艺术大师,原名陈英儒,自号醉云楼主,广东台山人。

小时候深受祖父陈绍典毛笔书法的熏陶。

1962年移民来美,定居旧金山。

陈醉云不仅是一位现代书法艺术坚强的拓荒者,而且也是一位坚强勇敢的现代诗人。

他的诗作不拘形式、爱憎分明、用词精练而含蓄。

著有《寒星集》《乡下人家》《爱的乐章》和《醉云集》等。

我会写:

构:

构成 结构 饰:

装饰 首饰蹲:

蹲坐  蹲班 凤:

 凤冠 凤爪 

序:

顺序  序文 例:

照例 例外率:

率领  轻率觅:

觅食 寻觅

耸:

耸肩 高耸 踏:

踏步 踏空 倘:

倘若 倘使绘:

绘画  描绘 

谐:

和谐 谐音寄:

寄住 寄托眠:

 安眠 失眠 入眠 冬眠

形近字:

饰(装饰)怖(恐怖)  例(举例)列(列队)  绘(描绘)会(开会)

率(率领)摔(摔倒)倘(倘若)尚(高尚)  

 

多音字:

结:

jiē开花结果 jié结论场:

chǎng广场cháng一场雨

冠:

guān桂冠guàn冠军踏:

tà脚踏实地tā踏实

近义词:

装饰——装扮 朴素——朴实独特——特别 鲜嫩——新鲜

照例——按例 率领——带领倘若——倘使  和谐——祥和

 

反义词:

朴素——华丽 独特——普通照例——破例  附近——遥远

理解词语:

【时令】季节。

【朴素】(颜色、式样等)不浓艳,不华丽。

【华丽】美丽而有光彩。

【鲜嫩】新鲜而嫩。

【照例】按照惯例;按照常情。

【率领】带领(队伍或集体)。

【倘若】表示假设。

【和谐】①配合得适当;②和睦协调。

文中是第一种意思。

【天高地阔】大地辽阔,天空高远。

文中形容无拘无束的自然生活。

词语扩展:

AABB式:

甜甜蜜蜜  星星点点 隐隐约约  吞吞吐吐  浩浩荡荡  恍恍惚惚 郁郁葱葱

课内词语:

屋檐 构成 装饰 凤仙 顺序华丽 独特 照例 率领 觅食

踏步 倘若 和谐 甜蜜 梦乡催眠曲 天高地阔

句子解析:

1、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

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这句话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母鸡犹如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寻找食物,雄鸡则俨然一位在阅兵的将军,又如同一个尽职尽责的丈夫在保护家人、守护家园,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2、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

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天高地阔”在这里一是指饭席上谈论的话题广,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意思与“天南海北”、“海阔天空”类似;二是运用夸张,形容吃饭的场地大,把桌椅饭菜在坪里一放,便是天作屋顶地作房了。

把“天高地阔”换成“津津有味”或“狼吞虎咽”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天高地阔”这个词既强调吃的动作,又强调吃的心情,还有边吃边聊的意思。

而“津津有味”和“狼吞虎咽”则感受不到那份愉悦、快乐和惬意。

3、 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这句话把红霞、飞鸟、乡下人家在一起的画面比作田园风景画。

描绘了一幅乡下人家吃晚饭的画面;傍晚,红霞辉映,微风轻拂,倦鸟归巢。

乡下人家在这奇妙的大自然的怀抱里边享用晚饭边闲话家常。

作者将这美好的景象比喻成“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同时称红霞、微风、归鸟为农家人的“好友”,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4、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

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

“织,织,织,织啊!

织,织,织,织啊!

这句话用拟人的手法写纺织娘“唱起歌来”流露出作者对这声音的喜爱之情,拟声词“织,织,织,织啊”渲染了这种声音的美妙。

5、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催眠曲的特点是轻、柔美。

连这么轻柔的声音都能听见,说明乡下人家的夜晚宁静祥和。

6、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这是文章的中心句,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集中地概括了乡下人家美丽迷人的生活环境和朴实欢快的美好生活,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4):

写乡下人家总爱在房前屋后种瓜、养花,养鸡、养鸭。

第二部分(5~6):

描写了夏天和秋天乡下的景象。

第三部分(7):

概括总结乡下人家在不同季节都有着迷人的风景。

问题归纳:

1、课文主要写什么?

本文通过描写乡村房前屋后和春夏秋三个季节及白天、傍晚和夜晚的独特迷人的景色,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

2、作者怎样通过描写普通的乡村景物来体现乡村的独特迷人?

作者善于通过对普通的乡村事物拟人化的描写来体现乡村生活的独特迷人。

如鲜嫩的竹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机。

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纺织娘在月明人静的夜里便唱起歌来,渲染了乡村夜晚宁静祥和的气氛。

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描写乡村白天和夜晚及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色,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的生活的美好品质,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课后习题答案:

1、如果给课文配画,你觉得可以画几幅?

试着给每幅画取个名字。

答:

可以画六幅:

①瓜藤攀檐图;②鲜花绽放图;③雨后春笋图;④鸡鸭觅食图;⑤乡村晚餐图;⑥月夜睡梦图。

2、你对课文描写的哪一处景致最感兴趣?

和同学交流。

示例:

我喜欢“月夜睡梦图”,它让我知道了乡下人家辛苦一天后能够享受到甜蜜夜晚的幸福。

从他们的无忧无虑中可以看出他们喜欢乡村生活,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3、 读句子,再从课文中找出像这样写得形象生动的句子,抄写下来。

a、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笋破土而出写成“探出头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鲜嫩的笋从土里出来的情景。

b、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这句话写出了乡下人家边吃边聊,说话毫无拘束,尽情地享受乡村生活的那份愉悦、快乐和惬意。

4、你眼里的乡村景致是怎样的?

用一段话写下来吧!

也可以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地方,注意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哦!

你眼里的乡村景致是怎样的?

用一段话写下来。

例:

我们的乡村是个美丽蛾地方。

春天万物复苏,桃红柳绿。

迎春花盛开,银燕从南方飞来……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像。

夏天,万物生长盛旺,百花盛开,稻田里的秧苗绿油油的,就好像给大地铺上了绿色的大地毯。

果园里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生机盎然……秋天,稻团里的稻谷金灿灿的,好像是给稻田铺上了金黄色的大地毯,从远处望去格外耀眼。

果园里的石榴一个个露出圆圆的笑脸。

柿子树挂满了许多红红的小灯笼,好似在向人们传递着丰收的喜讯,农民伯伯个个都笑开颜。

课外拓展:

描写农家生活的诗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陆游《游山西村》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一翁卷《乡村四月》

3课知识点

教材分析:

《天窗》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描写的是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夏日里下雨,夜晚孩子们被逼着去睡觉时,所有的木板窗都关闭起来,屋子里黑洞洞的,这时候,屋顶上小小的天窗便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透过小小的天窗看到的点点画面,听到的点点声音,都能使孩子们的想象丰富起来,这小小的天窗便成了心灵飞翔的窗户。

表达了孩子们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表现了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作者介绍:

茅盾(1896年-1981年),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1927年开始使用茅盾这一笔名发表小说。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茅盾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幻天》《动摇》《追求》,长篇小说《子夜》《腐蚀》等,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散文《白杨礼赞》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天窗》是茅盾先生写的关于童年生活的一篇小文章。

我会写:

慰:

 安慰 欣慰藉:

慰藉 枕藉 蕴藉锐:

锐利 敏锐  养精蓄锐

滩:

河滩 滩地 帐:

 蚊帐 帐篷 营帐 烁:

闪烁 烁烁 震古烁今

蝙:

蝙蝠  蝙蝠怪蝠:

 蝙蝠侠 燕蝠相争

霸:

霸气 霸占 鹰:

 苍鹰 老鹰 猫头鹰 鹰击长空

形近字:

藉(慰藉)籍(书籍)  锐(尖锐)悦(喜悦)帐(帐篷)账(账单)

滩(海滩)摊(摊手)  蝙(蝙蝠)编(编写)蝠(蝙蝠)福(祝福)

  

多音字:

藉:

jiè慰藉jí狼藉露:

lù露珠lòu露脸

 

近义词:

暖和——温暖 喜欢——喜爱慰藉——安慰  猛厉——猛烈

锐利——尖锐 奇幻——奇妙发明——发现 活泼——伶俐

 

反义词:

暖和——寒冷 喜欢——讨厌猛厉——轻柔 真实——虚假

美丽——丑陋 复杂——简单

理解词语:

【慰藉】安慰。

【奇幻】奇异而虚幻。

【复杂】(事物的种类、头绪等)多而杂。

【扫荡】用武力或其他手段肃清敌人。

文中指风雨雷电的威力大。

【霸气】专横的气势。

【锐利】(目光、言论、文笔等)尖锐。

句子解析:

1、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锐利起来!

“锐利”本身的意思是尖锐、锋利。

在这里丰富,是让你的想象力丰富起来。

2、夏天阵雨来了时,孩子们顶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

“顶”是特别的意思,在这里表示程度最高。

“跑跳”“仰”“看”写出了孩子们的活泼可爱。

3、 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也许你还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

“逼”字如果改成“叫”或其他字好不好?

“逼”字用得很好,它体现了孩子们内心的不情愿和无奈。

如果改成“叫”字或其它的字,就不能体现孩子们的内心的无奈和后面想象的重要性。

4、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这句话紧承上文,与第4自然段“唯一的慰藉”相照应,再次强调了雨天里,天窗对孩子们心灵起到的抚慰作用。

5、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这句话形象的描绘了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和想象到的情景,“带子似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孩子们眼中的闪电的样子。

“大十倍百倍”写出了在孩子们的想象中自然界的力量是强大的。

6、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霸气十足的猫头鹰……

用“也许”这个带有想象色彩的词语组成的排比句,想象夜晚的美丽与神奇,极富感染力,体现了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7、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

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这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解释了大人们应该被感谢的原因,用排比的修辞方法揭示了因为孩子们的想象是丰富多彩的,富有变化的,所以想象到的比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3):

写天窗的来历。

第二部分(4~7):

写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第三部分(8):

通过对大人的感谢说明天窗是神奇的。

课文主题:

本文描写了农村乡下的孩子透过天窗观看屋子外面的世界,并由此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表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表达了他们渴望接触和了解外面世界的强烈愿望以及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课后习题答案:

1、默读课文,说一说:

天窗在哪儿,为什么要开天窗?

答:

天窗是在屋顶开的一个小方洞,再放一块玻璃。

天窗是为了透光用的。

因为风雨天或者冬天,木板窗会关起来,屋里就没有了光线,黑得像地洞一样,所以要开天窗。

2、课文中用了一个短语来形容天窗——“唯一的慰藉”,在什么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找出相关语句和同学交流,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句子:

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文中主要指夏天阵雨来了时和晚上孩子们被逼着上床睡觉的时候,这时孩子们失去了自由,只好通过天窗来观察外面的世界,想象世界,感受世界,孩子们只能通过天窗从而获得安慰。

所以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3、 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扫荡”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为什么通过天窗感受到的风雨雷电的威力,比在露天真实感受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答:

“扫荡”让人感觉到风雨雷电正在无情地摧残这个世界。

因为通过天窗感受到的风雨雷电,可以通过想象被无限夸大,所以通过天窗感受到的风雨雷电的威力,比在露天真实感受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结合课文,说说孩子们是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

答:

这里的“无”和“虚”指透过天窗仅能看见和听见的屋外世界,“有”和“实”指想象的情景。

孩子们在下雨时透过天窗看见闪电,听到风声、雨声、雷声,可以想象风丽雷电的情景;透过天窗看见一颗星、一片云,可以想象满天繁星云彩的情景。

 

4课知识点

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篇描写江南春水的优美散文。

课文通过诗化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赞美了三月桃花水美得让人沉醉。

这篇散文由7个或长或短的段落错落成章,却又“形散而神不散”。

开篇由两个比喻精巧的疑问句引领全文,接下来,用“是春天的竖琴”“是春天的明镜”充分展现三月桃花水的美丽,它的美,美在“有声”又“有色”,也就不露痕迹地回应了开篇的问题。

结尾是作者由衷的赞美,直抒胸臆,这三月桃花水,已经流进了爱它的人们的心中,已经为它深深着迷、沉醉。

课文结构清晰,线索明朗,文字优美,韵味无穷。

三月桃花水的美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