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二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鲁教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37582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二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鲁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二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鲁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二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鲁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二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鲁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二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鲁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二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鲁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二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鲁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二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鲁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二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鲁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二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鲁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二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鲁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二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鲁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二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鲁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二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鲁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二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鲁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二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鲁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二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鲁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二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鲁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二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鲁教版.docx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二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鲁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二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鲁教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二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鲁教版.docx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鲁教版

中考复习专题二: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基本概念

【探究目标】

1、认识化学变化的特征,从分子原子角度,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的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

3、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并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探索导航】:

〖活动一〗知识梳理,形成知识结构

要求:

(1)浏览教材并填写下面知识网络

(2)想一想,对于基础知识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变化类型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化学反应)

 

概念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含义

宏观:

没有新物质生成。

微观:

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距离,物质的形状、大小,分子本身变,原子或离子的结合方式变。

宏观:

有生成。

微观: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本身变成其它物质,由原子或离子构成的物质,原子、离子结合方式。

现象

多表现、、的变化。

伴随、、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实例

联系

判断依据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性质类型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感知或由测知

通过可知。

性质内容

颜色、、、

熔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等。

可燃性、、

氧化性、、稳定性等。

3、化学反应的简单分类和放热、吸热现象

(1)基本反应类型:

初中化学里,化学反应按反应物、生成物组成形式变化划分,主要有、、、。

(2)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仅以得氧、失氧的观点了解)

氧化反应:

物质跟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物质得氧它就被氧化了。

还原反应:

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走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物质失氧(部分失去或全部失去)它就被还原了。

例如;

CuO+H2= Cu+H2O(被还原)(被氧化)

4、化学反应的知识结构

 

5、常见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⑴⑵

〖活动二〗、解题方法指导

1.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一声辞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 

2.下图表示的是水的两种变化,请从宏观和微观(原子和分子的观点)两个角度描述它们的变化过程。

(2)

(1)

水的沸腾

通电分解水

(1)宏观             微观

(2)宏观             微观

3、“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原料物质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下列反应类型中一定符合“绿色化”要求的是()

A、分解反应B、化合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4、关于化学反应A+B=C+D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A、B各取5g混合,使其反应,则C和D质量之和一定为10g。

B、A和B的质量比一定等于C和D的质量比。

C、如A、C为单质,B、D为化合物,该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

D、如C和D分别为盐和水,该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5、在一个密闭的容器内,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2

2

84

5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4

0

14

试推断该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类型为()

A、分解反应B、化合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活动四〗、综合能力提升

1、下列各图所示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对玻璃片呼气B.蜡烛燃烧C.湿衣晾干D.灯泡通电发光

2、(2008泰安)下列四个短语,其原意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花香四溢B.海市蜃楼C.百炼成钢D.木已成舟

3、A~D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且有如图所示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其它反应物及多余产物均已略去)。

请按要求填写下列空白:

若A在常温下是一种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且C是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

则:

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B→D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达标检测】

1、右图是同学们经常使用的某品牌修正液包装标签。

小明仔细阅读

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

知识得出了该修正液的某些性质。

下面小明的

推测中不合理的是()

A.修正液是一种溶液,均一、透明

B.修正液中含有的化学物质有毒

C.修正液的成分对纸张不具有腐蚀性

D.修正液的溶剂易挥发、易燃烧

2、(2009泰安)物质的性质决定它的用途,还决定其

保存方法。

固体KOH具有以下性质:

①白色固体②有腐蚀性③易吸收水分④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

实验室中必须将它密封保存的主要原因是()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2009泰安)锂元素(元素符号为Li)及其所形成的化合物。

在通讯和航空航天领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用途。

它的化合物氢氧化锂(LiOH)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白色固体,有辣味,具有强碱性和腐蚀性。

(1)写出氢氧化锂的一条物理性质;

(2)下表是部分物质的溶解性表.运用此溶解性表并结合你对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理解,

     阴离子

阳离子

OH-

CO32-

SO42-

NO3-

Ba2+

Cu2+

Li+

微溶

从表中选出一种盐,该盐能和LiOH发生复分解反应,请你写出该盐的化学式。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知识哪些掌握了,还有哪些没有掌握?

学习到了那些方法?

错题错在什么地方?

认真将错题改到改错本上了吗?

 

溶液

【探究目标】

1、掌握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

2、了解结晶和蒸发结晶、及降温结晶的方法分离混合物。

3、记住溶解度的概念,理解其含义;

4、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能正确使用溶解度曲线。

5、掌握溶液的配置、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公式。

〖活动一〗基础知识回顾

要求:

(1)浏览教材并填写下面知识网络

(2)想一想,对于基础知识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一)溶液

1、概念:

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

、、

  注意:

(1)溶液不一定无色

  

(2)某溶液中溶质的种类可以只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

  (3)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4)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4、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

如溶解(扩散过程中吸收热量>水合过程中放出热量)

  溶解放热:

如、溶解(溶解扩散过程中吸收热量<水合过程中放出热量)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

如NaCl(扩散过程中吸收热量≈水合过程中放出热量)

(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1)饱和溶液:

(定义)。

  

(2)不饱和溶液:

(定义)。

2、判断方法:

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

Ca(OH)2和气体等除外

4、结晶

  

(1)概念:

  

(2)结晶方法:

①;②

(三)溶解性:

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①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如常温下高锰酸钾易溶于水,而碘不易溶于水。

②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如常温下碘不易溶于水,却易溶于汽油。

(四)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定义:

  四要素:

①条件:

 ②标准:

 ③状态:

 ④单位: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的含义: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①溶质、溶剂的性质(或种类)②温度

  (4)溶解度曲线

  ①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必然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交叉点表示。

  ④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则表示。

2、溶解性和固体溶解度的关系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20℃的溶解度/g

(五)溶质的质量分数

1、公式:

  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用固体配制:

  ①步骤:

、、、、

②仪器:

、、、、、、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①步骤:

、、、

②仪器:

、、、、

3、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六)乳浊液、乳化作用

  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不稳定,分层)。

乳化剂所起的作用称为乳化作用。

如:

洗涤剂对植物油有乳化作用,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能聚集成大的油珠。

〖活动二〗、典例剖析

1、下图是同学们经常使用的某品牌修正液包装标签。

小明仔细阅读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得出了该修正液的某些性质。

下面小明的推测中不合理的是( )。

A.修正液是一种溶液,均一、透明

B.修正液中含有的化学物质有毒

C.修正液的成分对纸张不具有腐蚀性

D.修正液的溶剂易挥发、易燃烧

解析:

  从修正液使用前摇匀,可知修正液不是均一的,所以不是溶液。

2、20℃时,NaCl溶解于水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②中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B.20℃时10g水最多能溶解4gNaCl

C.③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D.①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解析:

  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

20℃时,10克水中能溶解NaCl3.6克,③④都是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3、A图表示的是硝酸钾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B图中甲、乙试管分别盛有硝酸钾和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

向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后,甲试管中的固体减少,乙试管中的固体增加,则加入的物质不可能是( )

A.浓硫酸    B.氢氧化钠C.氧化钙      D.氯化钠

解析:

  向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后,甲试管中的固体减少,乙试管中的固体增加,根据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知:

加入的物质溶于水应放热或与水反应放热,浓硫酸、氢氧化钠溶于水都放热,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

4、下图是X、Y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t1℃时X的溶解度大于Y的溶解度B.t2℃时X的溶解度等于Y的溶解度

C.t3℃时X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时,变为不饱和溶液

D.t1℃时Y的不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变为饱和溶液

解析:

t1℃时X的溶解度小于Y的溶解度;t3℃时X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时,会析出晶体,仍为饱和溶液;t1℃时Y的不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溶解度增大,仍为不饱和溶液。

5、下图中M、N分别表示二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试根据图中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点表示M、N二种物质在t1℃时均达到饱和

B.M、N二种饱和溶液,当温度从t1降至t2时,一定析出相同质量的晶体

C.同处A点的相同质量的M、N二种溶液,当温度从t1降至t2后,剩余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

D.0℃时,M、N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解析:

图中A点表示M这种物质在t1℃时均达到饱和,但N这种物质在t1℃时为不饱和溶液;M、N二种饱和溶液,当温度从t1降至t2时,都会析出晶体,尽管N的溶解度降低比M多,但两种溶液的总量不知道谁大,所以M、N二种溶液谁析出晶体的质量大是无法比较的;0℃时,N的溶解度显然比M的溶解度小。

6、向20℃的饱和澄清石灰水(甲溶液)中投入适量的氧化钙粉末,充分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溶液温度末冷却到20℃时,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溶液温度末冷却到20℃时,溶质质量分数比甲溶液大

C.溶液温度恢复到20℃时,溶液质量比甲溶液小

D.溶液温度恢复到20℃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和甲溶液的相等

解析:

  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而且放热。

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溶液温度末冷却到20℃时,溶液中还要析出氢氧化钙,溶质质量分数比甲溶液小。

 

〖活动三〗、综合能力提升

1、右图为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M、N两点分别表示A物质的两种溶液。

下列做法不能实现M、N间的相互转化的是(A从溶液中析出时不带结晶水)

A.从N→M:

先向N中加入适量固体A再降温

B.从N→M:

先将N降温再加入适量固体A

C.从M→N:

先将M降温再将其升温

D.从M→N:

先将M升温再将其蒸发掉部分水

2、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t1℃时,甲、乙各30g分别加入70g水中均能恰好完全溶解

B.t2℃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t2℃时,在lO0g水中放入60g甲,所得溶液溶质的

质量分数为37.5%

D.t2℃时,分别在100g水中各溶解20g甲、乙,

同时降低温度,甲先达到饱和

3、要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A.将10g氯化钠固体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上称量

B.量取90ml水时,俯视读数

C.为加快固体溶解,用温度计搅拌溶液

D.将配好的溶液倒入细口瓶中,盖紧瓶塞,并贴上标签

【课堂达标检测】

基础题:

1.下列物质中既存在离子又存在分子的是()

A.氯化钠晶体B.金刚石

C.氯化钠溶液D.液氧

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A.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B.在溶液里进行的化学反应,通常比较快

C.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D.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3.用氯化钠配制l0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现有下列操作:

①溶解;②称取氯化钠;③过滤;④量取水;⑤计算;⑥蒸发结晶。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①②③④(B)⑤②④①

(C)①③⑤②④①(D)①③⑥⑤②④①

4.现有60℃的饱和NaCl溶液,与该溶液有关的量有:

①水的质量;②溶液中溶质NaCl的质量;③NaCl的质量分数;④60℃时NaCl的溶解度:

⑤溶液的质量。

用序号填空:

(1)将该饱和溶液稀释,不变的量有:

;

(2)将该饱和溶液降温至20℃,一定变化的量有。

提升题:

5.右图为氯化钠、碳酸钠(俗称纯碱)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1)当温度为1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

(2)当温度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钠的溶解度;

(3)生活在盐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

请你解释原因:

“夏天晒盐”;

“冬天捞碱”。

6.右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向两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A、B两种物质至不能溶解为止,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是___________溶液(填“A”或“B””)。

(2)t2℃时,欲配制等质量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关系是A________B。

(填写“>”、“<”或“=”,下同)

(3)将t2℃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200g,降温至t1℃,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是A______B。

(4)将t2℃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200g,升温至t1℃,欲使它们仍为饱和溶液,若不改变溶剂质量,所需加入固体溶质的质量关系是A_______B。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知识哪些掌握了,还有哪些没有掌握?

学习到了那些方法?

错题错在什么地方?

认真将错题改到改错本上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