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说课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38173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20 大小:11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说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说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说课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说课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说课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说课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说课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说课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说课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说课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说课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说课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说课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说课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说课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0页
亲,该文档总共1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说课稿.docx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说课稿.docx(1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说课稿.docx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

【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

“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目标)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

“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

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略)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引出课题: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

5、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

(设计意图:

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

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

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

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洞庭湖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

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

例如在教学中播放洞庭湖的图片等。

通过图片展示洞庭湖的迷人风光,并配以和谐的音乐,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洞庭湖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

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齐读。

(设计意图:

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3、再读,边读边思考:

你读懂了哪些字词。

4、交流汇报,相机教学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湖光:

湖水的光。

秋月:

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晚上。

相和:

相互和谐。

潭面:

洞庭湖面镜未磨:

没有磨拭的镜子。

句意:

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

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没有经过磨拭的镜子,迷迷蒙蒙。

师: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

谁能美美的把这两句诗读好呢?

指名多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吟诵(设计意图:

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

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所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

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还有一段距离,所以题目是《望洞庭》)山水色:

山指君山,水指洞庭湖。

句意:

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在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设置情境: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常见的大盘子,但它使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随后老师说:

“我在盘中放上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你看到了吗?

这是你有什么感觉?

”睁开眼睛把你想象的与书上的插图比一比,像吗?

这里,诗人把月夜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比作青螺)师:

这么美好的意境,谁能把它读出来?

指名朗读,指导吟诵。

(设计意图:

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让学生从中受到审美教育。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为了使学生对古诗有更为具体的直观感受,设置了一个想象的情境,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

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

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追求的是儿童在课堂中的快乐生活。

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一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切实体会到这个比喻的精妙,并且在读中培养语感。

     三、朗读悟情让学生连贯诗意,描绘意境。

洞庭山水美,而这首诗写得更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

配乐指导吟诵。

(设计意图: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并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

《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

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

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

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并配以优美和谐的古乐,更有韵味了。

      四、延伸拓展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都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这样的美景又引来了一位大诗人——孟浩然,他由景感怀,写下了《望洞庭赠张丞相》,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学一下。

(设计意图:

结合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的程度,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延伸,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延伸,引领其向更远更广阔的境界提升,拓宽学生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

积累更多的语言资料。

      五、总结同学们,洞庭湖风光无限,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ィ煤玫亓炻砸幌伦婀慕跣宸绻猓?

       六、作业1、用钢笔描红2、想象《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2 桂林山水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二篇课文《桂林山水》。

本组课文内容侧重于反映祖国山河的壮丽。

这篇课文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炼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着手,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玩赏、攀登、波澜壮阔”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三、教学重难点

桂林山水是一篇很优美的文章,可是那幽美的地方表现在哪儿,可能学生有些不理解,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①怎样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

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的意思。

四、说教法学法

由于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我采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同时结合朗读感悟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

俗话说:

不动笔墨不读书。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读、找、品、诵”的方法来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五、说教学流程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为基础,教师要帮助学生架设生活和文本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感受。

因此,我的教学过程预设如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

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

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

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观看多媒体课件《桂林山水》,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这样神奇秀丽的风光,到了作者的笔下又会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课文的每一句话,让作者带领我们进入美丽的桂林山水。

课文读完了,我将出示描写桂林山和水的词语以及本课的生字词,让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等方法来学习并掌握这篇课文的字词。

通过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初步了解桂林山和水的特点,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三)精读课文,品词赏句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并请学生来说一说他心目中的桂林山水是怎样的?

进而引出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评价:

桂林山水甲天下。

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它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圈出描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

②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3.检查思考题①,板书:

水:

静清绿

 检查思考题②,课件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课件出示句子,读读比比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2)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

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3)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4)教师设计—组举—反三的句子训练,课件出示句子:

   a.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引导学生根据第二自然段,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

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

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

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

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

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

2.指导学生根据板书背诵全文

五、说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总述:

桂林山水甲天下

水:

静清绿

分述

山:

奇秀险

总结: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 桂林山水说课稿二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是省编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中的第2课。

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

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

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

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2.教学目标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

  (4)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3.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报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4.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

学习课文第一段。

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李习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读熟课文。

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4、5题。

  第三课时:

学习课文第三段,总结全文。

按课后练习题3的提纲背诵课文。

完成第7、6题,听写词语。

  5.教具准备

  小黑板一块,写有重点句段投影片若干张、投影仪、《桂林山水》录像带、录像机。

【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

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举一反三法:

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

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说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

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

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

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I.请同学们看《桂林山水》的录像,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提出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段?

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

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用“。

”圈

  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

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检查思考题①,板书:

水:

静清绿

  (3)检查思考题②,投影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小黑板出示句子,读读比比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②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

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②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④教师设计—组举—反三的句子训练,投影出示句子:

  a.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

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5)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

讨论后板书:

读——找——品——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

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

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

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

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习阅读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2.出示段意。

(课后题2)

  3.学生归纳、讲评。

  (五)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

  2.运用课后思考题3提供的提纲,指导背诵课文。

  学生练习背诵。

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五、说板书设计

  这一板书,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指导背诵,又恰如其分地落实了教学的重点。

形象直观,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

【说教材】

本课是第八册第五组的内容。

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理清课文的条理,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也正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的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材安排:

第一课时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双龙洞的来历,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并按这个顺序分段学习课文内容一、二、三段。

第二课时重点是了解怎么样由外洞进入内洞及理解作者描述的景物特点及叙述的条理。

至于流经的路线(也就是作者叙述的第二主线及指导朗读指导、背诵全文将安排在第三课时)。

 

【说教法】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立足于双基,抓住学习目标精心设计电脑课件,选择好演示的切入点,突破教材的重难点,诱发学生去尝试,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另外,让学生尝试阅读之后合着音乐的节拍,欣赏双龙洞这一神奇的溶洞,从而创造激昂、活泼的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

教学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通过人、机交互获得信息交流,又为学生学之得法创造条件,逐渐从学会到会学。

【说程序】

1、回顾上文,理清线索及思路:

    师: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谁能概括地说一说,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哪些内容?

  2、尝试读文,了解孔隙的特点:

    抓住关键,让学生细读课文,尝试分析。

首先让学生带着尝试题有目标地自学课文,初步了解:

   ⑴ 这段话主要写什么?

   ⑵ 分成哪几层?

每层意思是什么?

    在这个基础上演示课件──小船怎么进入内洞?

让学生直接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再播放录相片断“游人进入内容”的情形,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⑴ 找一找,作者是怎么样描述的?

用横线画出来。

   ⑵ 用自己的话说说游人进入内洞的情形。

   ⑶ 这样窄小的孔隙,作者通过时有什么感受呢?

请同学用波浪线画出来。

然后通过句子的比较:

    ① 眼前昏暗了,可是我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② 眼前昏暗了,可是我还能感觉孔隙很窄小。

     让学生懂得怎么样把句子写具体。

最后师生一起归纳出“孔隙”这段的学习方法:

    ① 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了解段落层次,弄清各层意思。

    ② 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样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

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尝试读文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3、尝试自学第五段,把握特点,深化主题:

    学生用归纳“孔隙”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

在学生弄清楚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后,教师循序渐进地抛砖引玉:

作者一进内洞时的感受是什么?

在这么宽广的内洞里作者观赏了哪些景物?

请同学找出来说说。

观赏完这些奇异的景物有作者心里什么感受?

请同学们用……画出来。

学生质疑“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是什么意思?

先同伴协作解决,师再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再通过录象“内洞自然景观”的放映,让学生在自由想像中深化理解句子“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此时概括内洞“奇”的特点也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指导朗读:

作者把内洞写得这么美,这么奇,让我们用惊叹的语气来读一读吧!

教师引读:

首先当然是──(生接读)其次是──(生接读)作者觉得──(生接读)

  4、重视总结,升华尝试成果:

    学生通过分层。

有序的尝试,学生已经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5、课堂巩固练习:

    填空:

   ⑴ 过孔隙时,我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还感到_____________,又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写出孔隙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⑵ 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形状_________,再加上_______,可见内洞的特点是_________。

  6、板书设计:

         (美)(宽) (大)(窄) (奇)

    金华城  罗甸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

  7、布置作业:

尝试背诵第四段。

        

《七月的天山》说课稿

【说教材】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

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说预设】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