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事业概论》第一二章辅导.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39242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7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档案事业概论》第一二章辅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档案事业概论》第一二章辅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档案事业概论》第一二章辅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档案事业概论》第一二章辅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档案事业概论》第一二章辅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档案事业概论》第一二章辅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档案事业概论》第一二章辅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档案事业概论》第一二章辅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档案事业概论》第一二章辅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档案事业概论》第一二章辅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档案事业概论》第一二章辅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档案事业概论》第一二章辅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档案事业概论》第一二章辅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档案事业概论》第一二章辅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档案事业概论》第一二章辅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档案事业概论》第一二章辅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档案事业概论》第一二章辅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档案事业概论》第一二章辅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档案事业概论》第一二章辅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档案事业概论》第一二章辅导.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档案事业概论》第一二章辅导.docx

《《档案事业概论》第一二章辅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档案事业概论》第一二章辅导.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档案事业概论》第一二章辅导.docx

《档案事业概论》第一二章辅导

浙江省档案系列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科目为《档案事业概论》和《档案工作实务》,考试用书为浙江省档案局组织编写、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的《档案事业概论》和《档案工作实务》两书(浙江省档案干部教育培训中心有售,附考试大纲),考试范围为:

报考初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考试范围为两书各前三章内容,报考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考试范围为两书全部内容。

《档案事业概论》共五章,分别为:

“档案与档案工作”、“档案事业”、“档案法制建设”、“外国文件与档案管理”、“档案学”,应考人员除掌握本教材内容外,还需熟悉本教材内容涉及的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可参阅浙江省档案干部教育培训中心编印的《档案专业培训考试参考资料》一书)。

本教材涵盖档案学概论的基本内容和档案法学、中国档案事业史、外国文件与档案管理等有关内容。

根据2009、2010年度浙江省档案系列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试题型均为客观题,具体题型分三种,即: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是非判断题。

单项选择题四选一,多项选择题四选二(含二)以上,是非判断题为单一判断正确还是错误。

总题量近100题。

考试大纲面广、题量大、分值小,无重点可言,应考人员应认真复习,全面掌握教材内容,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重在理解,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适当记忆。

切忌猜题、押题。

《档案事业概论》第一、二章辅导

第一章档案与档案工作

本章共两节,即“档案”、“档案工作”,八个问题。

第一节档案

本节概要地介绍了“档案的起源与发展”即档案的简史,“档案的概念与性质”即档案的定义,“档案的类型”即档案的种类(档案学术上的分类),“档案的价值与作用”等四个有关档案的最基本的问题。

档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记录,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哪里有人类的活动,那里就有档案。

但档案并不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它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起源、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

从口口相传,到结绳刻契,到文字记录,到声像记录,到电子记录,档案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一、档案的起源与发展

(一)档案的萌芽与起源

档案的产生是以处理复杂事务为目的、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为载体条件的。

在远古蛮荒的文明之初,是茹毛饮血的旧石器时代,投掷、尖劈、杠杆等知识帮助人们度过了漫长的原始社会。

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社会关系简单,原始社会早期人们的交往、社会活动仅靠口口相传就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我国的远古传说十分丰富,如有巢氏架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结网捕鱼,神农氏种植五谷百草等。

这些传说使我国远古灿烂的历史得以流传。

但有了传说并不等于有了档案。

当社会从低级原始阶段向前发展时,为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生产和生活要求,人们开始以实物帮助记忆,即在物件上做出一些标记或符号表达思想或记事。

我国历史上主要有结绳和刻契等原始记事方法。

《易·系辞》载: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载:

“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可见,结绳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方法。

刻契记事比结绳记事更进一步。

所谓刻契,即在木片、骨片或玉片上刻上符号以记事。

这种记事方法在我国古籍也有记载,如西汉学者孔安国《尚书·序》载: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刻契记事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中也能得到印证。

如《隋书·突厥传》载:

“无文字,刻木为‘契’”,说明一些少数民族在文字产生前已有“契”了。

到上世纪50年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仍以刻契记事。

原始人还善于用图画来记事,比刻契记事又进了一步。

传说中,远古时期人们用花、虫、鸟、兽等各种符号记录种种事物。

近年我国出土的原始社会晚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彩陶上的刻划符号,学者认为就是简化了的图画。

远古时期,人们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语言文字的限制,尽管借助于各种标记、符号,用结绳、刻契、图画等记事方法,能保存、传递相关记录信息,但由于原始记事方法的局限性,留存的记忆往往是不确切、不完整的,不能成为普遍的社会交往工具。

历史、语言学家把这一时代称为“助记忆时代”。

然而,原始记事在一定范围内有历史记录、契约、凭证、备忘等作用,因此,可以看作是档案的萌芽,即档案起源的初始形态。

(二)档案的产生与发展

1.档案产生的条件(两个条件)

(1)记录符号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客观条件

档案起源于原始记事,但原始记事并非档案。

文字作为语言记录符号产生以后,使早期人类大同小异的记录符号逐渐整齐划一,从而形成系统。

只有文字才能准确表达思想,成为经验交流、活动记录最直接最确切的工具。

文字的产生为准确地记录事实提供了条件,从而为档案的形成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随着生产实践的继续发展,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进一步完善,出现了比较有条理的信息记录。

这些有条理的信息记录使用完毕后,为了日后查考,被整理保存起来,便形成了档案。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产生了早期的档案。

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的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档案(文字刻写在龟甲、兽骨上),就是当时商王朝使用的一种文件,也是迄今发现的我国历史上较早的文字。

(2)国家的出现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

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交往的扩大,人们需要帮助记忆和交流的的工具,而文字记录正起到了保存社会活动记忆、便于交流的作用。

文字记录即文书形成并保存下来,就成为档案。

社会越发展,人们交往越频繁,形成的记录越多,发挥的作用也越大。

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出现了阶级、国家以后,统治者为了治理国家、协调矛盾、发展生产、军事外交等需要,更需要有一种发号施令、管理众人的工具,于是就产生了记录阶级统治、国家管理状况的文书。

唐人张怀瓘《书断》载:

“大道衰而有书;利害萌而有契。

”,正说明了文书和档案产生的社会历史因素。

可见,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字记录的产生,社会的发展,国家的逐渐形成,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特定的社会需要等诸因素影响下,档案逐渐产生与发展。

2.早期档案形态(四种原始实物形态与纸质形态)

从原始记事符号向档案的演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变化的。

无论是档案内容,还是档案载体形态,都不断的发生变化。

在我国古代社会早期,出现了甲骨档案、金石档案、简牍档案和缣帛档案、(纸质档案)等档案形态。

甲骨档案,是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形成的古代档案。

在我国考古挖掘中,发现了商、周、汉等朝代形成的甲骨档案,其中商代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

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的甲骨档案,就是当时商王朝使用的文件,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用文字记录的档案,也是我国光辉灿烂文化的明证。

金石档案,是铭文档案和石刻档案的总称,是将文字刻铸在青铜器、铁器、石头上而形成的档案。

殷商和周代将记载王族恩赐、征战经过、诉讼裁判等重要内容的铭文铸在青铜器上,称为金文或钟鼎文。

春秋时期,冶铁业有很大发展,一些重要事情和法令铸在铁鼎上。

也有的将重要的记载和规定刻在石头上,如王公征伐、祭祀、游猎等。

这些铭文、石刻有相当一部分被保存了下来,称为“金石档案”。

简牍档案,是指在竹简、木牍上书写文字形成的档案。

周朝和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习惯将文件、书籍书于竹简、木牍上。

事情简单、字数不多,写在狭长的单片竹简上;事情重大,要写很多字,则简片连编起来汇集成册。

所以,在我国,最早对文件和档案的称呼,见诸文字的叫做“册”、“典”。

缣帛档案,是用丝织品作为书写载体而形成的档案。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大量缣帛档案,又称为帛书。

长沙的楚墓、汉墓发掘出大批竹简和帛书,是继甲骨文之后发现较多的古代档案。

用缣帛书写的文件可以舒卷,一份文件可以卷成一卷、一轴,所以又称做“卷”、“卷轴”。

纸质档案,是用纸张为载体形成的档案。

造纸术发明以前,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大量使用竹简、缣帛为载体形成档案。

西汉初年,因对传播工具的需求,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应运而生,我国甘肃省多次发现西汉麻纸残片——西汉时期放马滩纸、肩水金关纸、马圈湾纸(敦煌残页)、金关纸、敦煌纸。

其中“放马滩纸”为西汉初期(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43年)的纸质地图,不仅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的植物纤维纸,也是世界最早的纸质地图实物和最早的纸质档案。

汉后逐步由简、帛、纸并用,到以纸张作为撰写文书的主要载体。

二、档案的概念与性质

(一)档案的概念(两个概念与四个方面含义)

档案是一种原始信息记录。

相对于图书、情报资料等信息记录,档案信息有其特殊性。

虽然,目前在图书馆、情报中心、纪念馆、博物馆等非档案管理机构也收藏有一些档案,档案馆也保存了图书、文物等,但档案与生俱来的特性始终是存在的。

从事档案工作,有必要了解档案的概念、特点,从理论上解决什么是档案,什么不是档案等问题,才能有效地指导工作实践。

关于档案的概念,国内外档案学界有不同观点,20世纪80年代,全国范围内也有过广泛讨论。

档案概念有学术概念和法律概念,主要体现在《档案工作基本术语》(以下简称《术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关于档案的表述。

《术语》中“档案”一词解释为:

“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档案法》第二条规定:

“本法所称的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上述两种表述,外延不同,内涵基本上是一致的。

《术语》中的档案,指的是普遍存在的、一般意义上的档案,其价值作用对象可以是组织,也可以是个人;《档案法》所称的档案,是指法律监管范围的档案,从法律上明确了国家管理档案的范围,专指“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而并非一般意义的档案。

但是,它对形成普遍的档案概念有促进共识的作用。

上述档案概念包括了如下四个方面的含义:

1.档案的形成主体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形成者)

档案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只要有人、有组织机构存在的地方,就会有活动,就会有档案。

这种普遍性体现了档案来源的广泛性、多元性和规律性。

每个单位的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每一个人都会形成档案,都有责任、义务形成好、保管好符合要求的档案。

那种认为档案就是档案人员的事情的观点是错误的。

同时,普遍存在的档案又蕴含着特殊性,即不同的组织、不同的实践活动,形成的档案内容千差万别,应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档案工作。

2.档案是有保存价值的文件(价值条件)

组织及个人在实践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文件。

这些文件为处理某一事情的需要而产生,是自然形成的。

事情处理完毕后,文件完成了现行使命,经鉴定,一部分文件失去了效用,应予销毁;一部分文件仍有使用价值,应继续保存。

有使用价值的文件,经过规范整理后保存下来就成为档案。

无意识(自然)的形成需要通过有意识的制作和有意识的保存,才能成为档案。

因此,不是所有产生的文件都能成为档案,只有那些有保存价值并且已经处理完毕的文件才能转化为档案。

档案是处理完毕的、具有查考价值的、集中保存起来的文件有机体。

档案和现行文件,从它们的社会职能来说各不相同,而从它们的内容和形式构成来说则是同一的,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阶段。

文件就是档案的前身,为了做好档案工作,必须研究文件管理,尤其是要掌握文件运行规律,加强对文件形成、积累、整理、归档的指导与监督,确保档案的质量。

3.档案的实存形态是多种多样的(记录方式与载体)

档案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原始记录。

这种原始记录的内容需要根据实践活动的需要,通过不同的记录方式和载体形式表现出来。

档案内容的记录方式有文字的、图像的、声音的、数码的等等。

档案载体,古代主要有龟甲兽骨、竹木、金石、贝叶、缣帛、纸张等;近现代主要有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及各种实物等。

可见,档案内容的记载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我们既要关注古代档案的收集保管,又要重视近现代档案管理;既要重视常见的纸质档案管理,又要重视胶片、录音录像带、磁盘等档案管理,还要重视办公自动化环境下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

档案实存形态的多样性,要求档案人员用发展的、运动的眼光来了解档案内容,明确归档范围。

在档案的收集工作中,尤其要掌握档案物质形式的存在和运动情况,对那些劣质的记录形态应及时纠正,如不耐久的字迹材料、不符合存储要求的记录方式和载体等。

那些良好的各种形态的档案要全面、完整的予以接收保管。

4.档案是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

与图书、情报等一般信息不同,档案信息是特定的形成者在当时当地直接、自然地形成的,而不是事后编写或随意收集的材料,更不是凭空杜撰的。

档案具有原始记录性特点,如活动的历史痕迹、当事人签名手迹、单位原始盖章等等反映历史面貌、自然状态的记录。

档案记录和反映了真实历史面貌,可以让过去告诉现在,让现在告诉未来。

档案的原始记录性也是档案的根本价值所在,保管保护好档案,最根本的就是要维护档案的原始性,保持档案的历史面貌。

以毁损档案原始性为代价,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都是违规甚至是违法行为。

(二)档案的性质

档案的性质即档案的属性。

档案内容千差万别,形式各种各样,但其属性是基本一致的。

档案的属性包括本质属性和一般属性。

1.档案的本质属性是原始记录性

档案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很强的原始性;档案又是以具体内容体现实践活动的历史记忆,具有历史记录性。

原始性和历史性的结合是档案的独有标志,原始记录性就是档案的本质属性,这是档案区别于其他事物尤其是相邻事物的独一无二的本质所在。

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实践产生相应来源、内容和形式的档案,并使档案自然地分门别类,而又构成一定档案材料之间固有的联系。

档案工作人员必须掌握档案的性质,根据档案的不同来源、内容和形式的特点,进行科学的管理。

 2.档案的一般属性是知识性和信息性

 

(1)档案具有知识性。

档案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智慧的结晶,它记载了人们实践活动中大量有知识价值的事实、数据、成果和理论,包含了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等各种知识的材料,是由个人、机关单位以至整个国家逐步积累起来的原生态的知识,所以档案是储存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成为历史和知识的宝库。

在人类社会文明的历史中,如果没有档案,便失去了连续地、全面地直接记录和积累知识的原载体。

  档案不仅有储存知识的功能,并且具有传播知识的功能。

它的知识传播功能不仅有空间扩散性,而且有历史的延续性,它可以将人类知识世代相传,使之连绵不断。

从古代史官守藏档案,他们的知识子孙相传,到打破“学在官府”制度,将档案中积累的知识在民间传播,直至在近现代文化科学技术发展中对档案文献的广泛利用,都证明档案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档案是人类社会进行精神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的一种智力资源。

(2)档案具有信息性。

档案不仅承载着一定的信息,而且是重要的信息资源。

档案信息作为信息家族中的一员,具有信息的一般属性,如中介性、可替代性、可传输性、可分享性等。

同时档案信息又具有自身的某些特征,主要表现为原始性和回溯性。

 档案信息的原始性。

按照信息的特征和机能,可以将信息分为原始信息和加工信息。

原始信息是指用数字和文字对某一项活动所做的最初的记载,对原始信息进行不同的加工处理,才成为加工信息。

档案是人们当时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它与图书、资料等其他信息相比,具有显著的原始性特征。

档案信息的这种原始性,使它具备了一种其他信息形式无法替代的证据作用。

档案信息的回溯性。

从文件到档案的转化是有一个过程的,因此,档案信息与其所反映的实践活动内容及该项活动的真实过程必然有一定的时间距离。

正是这种时间距离,使档案信息具备了回溯性的特征。

档案一旦形成,就成了过去活动的记述,即历史的记述。

档案信息的存储,成为一种历史财富,成为人们了解过去、研究历史、总结经验、探求规律的根据。

东汉王充《论衡·谢短篇》云:

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档案信息的这种回溯性特征,使之成为贯通古今的信息。

(三)档案与相邻事物的联系与区别

图书、文物、资料都具有知识性、信息性,与档案有相似之处,相互间存在一定联系,但在形成规律和性质上有不同的内涵。

为便于掌握档案概念,加深对档案性质的了解,有必要分析档案与相邻事物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1.档案与图书

档案与图书都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记录,共同具有知识性、信息性,是储存知识、传播知识、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二者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

但二者也有一定区别:

来源要求不同。

档案要求来源于人们实践活动的直接的原始记录,是历史记忆,往往是孤本,具有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图书以供人们阅读为目的,可以是印刷品、复制品,没有原始记录性要求,可以反复印刷或复制。

价值作用不同。

档案是由人们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原始记录直接转化而来的,是历史的真迹;而图书则是人们在事后为了开展社会教育、传播知识的需要编写的,不具有原始性。

因此,档案除具有图书的储存和传播知识的功能,还有特殊的原始凭证作用。

信息存在的方式不同。

档案是原始的、第一手材料,所记载的信息具有内容丰富但分散保存、价值巨大但隐性存在的特点,需要通过研究、编辑、开发,变分散为集中、变隐性为显性。

而图书信息则不同,是在利用大量档案文献的基础上,经作者研究、编著而成的,内容集中、系统,价值显性。

档案和图书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档案经过研究、编辑、出版,从而转化为图书;而图书随同原稿保存起来,就是档案。

2.档案与文物

档案与文物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

二者都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记录,绝大多数文物还有一定的知识性、信息性。

由于二者存在着共同的特性,有时候会产生既是档案又属文物的情况。

一般来说,有明确、清晰的历史记录的,就是档案,如载有文字的青铜器、石碑、甲骨、竹简木牍等;而没有文字的青铜器等历史遗物,属于文物而不是档案。

《档案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

“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单位保存的文物、图书资料同时是档案的,可以按照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由上述单位自行管理。

档案馆与上述单位应当在档案的利用方面互相协作。

文物和档案虽然有交叉,有时甚至难以区分,但还是可以发现二者的区别:

(1)文物与档案产生的主观意志不同。

文物产生之初是人们为了生产、战争或日常生活的需要,如生产农具、战争武器、盛装物品的器皿等,是无意识形成的,并非为了供日后考古研究才产生的。

而档案则是人们在文件处理完毕,完成现行使命后,认为还有使用价值,于是进行了有意识的整理和保存。

(2)信息内容的要求不同。

档案信息侧重于原始性和记录性的统一,要求提供明确的、清晰的信息,能说明某一历史事实。

没有文字、符号等清晰信息内容的,不能算作档案。

而文物则侧重于事物的本原性,不强求有明确、清晰的历史记录。

文物以实物证实历史,而档案以文字等记录符号记述历史。

(3)实存形态不同。

文物是有文化价值的历史遗留物,其形态主要是过去人们直接使用的实用性物品,如器皿、衣服、建筑等。

而档案的实存形态主要是文件。

档案价值往往从文件之间的联系上去衡量;而文物,则是对单个事物的认识和判断。

3.档案与资料

资料是与档案最接近、关系最密切的事物。

由于二者记录方式、载体形态相同,加上从逻辑上讲二者的外延有大量重合,两个概念很容易混淆,人们常常误将档案叫做资料,如“工程资料”、“会议资料”等等。

但仔细分析二者的内涵,还是有区别的,我们应根据档案与资料的不同特点,做好档案工作和资料工作:

(1)来源不同。

档案是本单位履行职能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文件转化而来的,具有直接性、固定性;资料则是通过购置、复制、交换得到的或自行编制形成的,是间接的、不确定的。

(2)价值不同。

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具有凭证价值,而资料则是为了工作查考之需搜集来的第二手材料,只有参考作用而无凭证价值。

(3)保管要求不同。

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是不可再生的、惟一的资源,具有重要的保存、保密价值。

因此,国家规定了有关归档移交和安全保管等法律监管要求。

资料则是可以自行处置的,国家没有明确的强制性规定,由各单位自行管理。

档案与资料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资料被用于工程建设、科学研究等活动,成为活动历史记录的一部分,就有可能转化为该单位的档案加以保存;档案经过编辑加工,可以编印成大事记、专题概要、基础数字汇集等各种参考资料,也可以进行复制,这样就转化为资料。

三、档案的类型

档案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类型的档案,其记录方式、内容又千差万别。

为便于规范管理,国家针对不同类型的档案制定了不同的管理规定。

档案工作人员有必要了解档案的类型及其特性,便于科学有序管理。

档案分类方法很多,常见的分类有如下几种:

(一)按形成时间分(历史档案与现行档案)

按我国档案形成的不同历史时期,可以分为两大类:

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档案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现行档案。

1.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档案

(1)历代王朝时期的档案。

我国历代王朝在国家内政外交管理过程中,形成了不少档案。

由于受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档案保管条件较差,加上社会动荡,留存下来的档案不多,特别是元代以前的档案,保留下来的很少。

相对保存完好的是明、清时期的档案,目前明、清朝代形成的档案主要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台湾的故宫博物院也收藏了一部分。

元前档案主要保存在国内外的博物馆等机构,西藏自治区档案馆保存有部分元代档案,辽宁省档案馆保存有6件唐朝公文档案。

(2)民国档案。

是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国民政府各个时期形成的档案。

包括中华民国以及北洋军阀和日伪政权统治时期的机关、军队、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著名人物形成的档案。

相对于历代王朝档案,这一时期的档案留存下来的多一些,但完整性、系统性还是比较欠缺。

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档案主要保存在位于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位于台北的台湾国史馆,其他主要保存在各级地方国家综合档案馆。

(3)革命历史档案。

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政权、军队、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革命组织、革命活动家形成的档案。

这些档案记录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推翻三座大山,缔造新中国的历史。

由于战争期间颠沛流离,留存下来的档案较少,但十分珍贵。

目前这部分档案中的中央机关档案主要保存在中央档案馆,其他革命历史档案保存在各级地方国家综合档案馆。

2.新中国成立后的现行(当代)档案

是指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形成的档案,包括各级各类档案馆保管的档案。

这部分档案记录和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特别是记录和反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我国国家管理的档案中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档案。

(二)按形成领域分

1.文书档案(管理类)

是反映党务、行政管理等活动的档案(《档案工作术语》)。

党的建设和经济、文化、社会管理以及机关单位内的党群事务、行政管理、财务管理、专门业务管理等档案,都属于文书档案。

文书档案具有来源复杂、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形式规范等特点。

2.科学技术档案

是反映科学技术研究、生产、基本建设等活动的档案(《档案工作术语》)。

这类档案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有文字、图纸、表格、计算材料、照片、影片、录像和录音等。

常规的科技档案包括科研档案、生产技术档案、基本建设档案、产品档案、设备档案等,具有成套性、专业性、多样性、通用性等特点。

3.专业档案

是反映专门活动领域的档案(《档案工作术语》)。

这类档案体现了一些单位或部门从事专门活动、履行专业职能的历史面貌。

专业档案具有专业性强、文件格式统一、程序规范等特点,有独特的管理方法和要求。

(专业档案与专门档案)

(三)按所有权性质分

1.公共档案

是国家机构或其他公共组织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为国家(社会)所有的档案(《档案工作术语》)。

公共档案的形成、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