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40109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复习资料.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复习资料.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复习资料.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主题:

民风民俗

第一课北京的春节体裁:

民俗说明文

1、张灯结彩截然不同万不得已

2、中心思想

本文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

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3、知识点拨

(1)“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点拨:

引用俗语,说明“腊七腊八”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北京的春节也就

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天气的“冷”与年味的“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

出“年”在北京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2)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点拨:

这句话在文中承上启下。

“残灯”指快要熄灭的灯;“末庙”指庙会的

最后一天,这里指春节快要结束了。

从元旦到正月十九,这十九天“美好快

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节的恋恋不

舍。

同时与课文首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这是本文的第五

个时间段。

4、.课外拓展

★★北京春节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

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

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

初二满街走。

第二课腊八粥体裁:

散文(小说《腊八粥》的前部分)

1.中心思想

本文选自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半部分。

全文围绕八儿等着

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情态进行叙述,为人们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

的图景,把我们带入了那浓郁的民俗文化之中。

2.知识点拨

(1)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

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点拨:

这是一个反问句,以反问的形式加深语气,意思是“提到腊八粥,谁

嘴里都会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

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了

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所有人都喜欢腊八粥。

(2)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

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

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

枣子必大了三四

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

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

巴⋯⋯

点拨:

这是对八儿的心理描写,在漫长的等待中,在听着无休止的“叹气”

声中,八儿变得更加焦急,于是猜想着锅里的样子。

从“苦苦等待”到“美

妙的猜想”写出了八儿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反映了他的天真与嘴馋。

破折号

表示意思的转折;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

3.课外拓展

★★★积累关于腊八的古诗

腊日

唐·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枝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小说

小说是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

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

的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第三课古诗词三首

1.中心思想

(1)《寒食》:

这首诗描绘了寒食节的景象,由白天写到了夜晚,借古讽今,

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2)《迢迢牵牛星》:

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

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3)《十五夜望月》:

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时

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表现了诗人

同亲人离别,思念亲人、家乡的思想感情。

2.知识点拨

(1)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点拨:

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例外,天还没有

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权贵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诗中用

“传”和“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

闻轻烟之味。

(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点拨:

这几句诗从织女织布“不成章”,到“零如雨”,再到“不得语”,充分

表现了分离的悲苦。

此处对织女的描写很细腻,抓住了细节,如“纤纤擢素

手”“泣涕零如雨”。

同时,“札札弄机杼”又是动态的描写。

织女的形象就在

这样的描写中跃然而出。

3.课外拓展

★★寒食节的价值

寒食节的意义远大于清明。

如今,清明犹在,而寒食早已不存。

可以说,寒

食伴随着吹面不寒的杨柳之风,在节日的演变过程中静静地融入了清明。

食滋养了清明,清明由一个节气上升为人们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

回顾历史的发展,寒食节已经成为我国古代社会文明的脉络之一。

因此,从

历史研究、社会研究和旅游观光等多个层面来看,寒食节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值得人们注意。

★★★★★古诗中的“月”: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唐·白居易《暮江吟》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唐·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第四课*藏戏体裁:

民俗散文

1、中心思想

本文先概括写藏戏的三个主要特点,接着从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藏戏的重

要特征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藏戏的特点,最后写藏戏是靠师传身受来传承和发

展的,表现了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对藏

戏的赞美之情。

2、知识点拨

(1)开篇运用了什么句式?

有什么作用?

点拨:

开篇运用三个连续的反问句构成排比句式,先声夺人,强调了藏戏的

三大特点,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藏戏的赞美之情。

4.课外拓展

★★★黄梅戏:

★★★广东粤剧:

第二单元主题:

外国名著/探险

第五课鲁滨逊漂流记(节选)小说

1.不可思议、焉知非福

2.中心思想

本文由梗概和节选的片段两部分组成。

梗概写了“流落荒岛”“建房定居”“蓄

养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等故事;节选的片段主要写了鲁滨逊初

到岛上的生活状态和面对现实的思考。

这两部分表现了鲁滨逊不畏艰险、正

视现实、乐观向上、顽强生存的精神品质。

3.知识点拨:

鲁滨逊在荒岛上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做的?

点拨:

鲁滨逊在荒岛上遇到了重重困难,但他都冷静地面对,并想办法克服

了这些困难。

①没有住所。

他在山坡上选择了一块有水源、有树荫、又可以

防野兽的地方,用木头和船帆搭起一座简陋的帐篷。

②没有食物。

他一边打

猎,一边蓄养山羊,还用从沉船上搬来的一些麦子进行种植。

③遇到野人。

勇敢地与之搏斗,救下了“星期五”。

④遇到了叛乱。

他平定了叛乱,救出了

船长,返回了英国。

4.课外拓展

《鲁滨逊漂流记》作品主题。

小说赞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鲁滨逊身

上所表现的勤劳、智慧、勇敢、顽强和坚韧的美好品德。

小说也反映了处于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新兴资产阶级要求“个性自由”,发挥个人才智,勇

于冒险,追求财富的进取精神。

★★★★★好书推荐书名《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作者马克·吐温内容简介主人公哈克以自述的口吻叙述了他和黑奴吉姆为寻求自由而冒险的全部历程。

为逃避父亲毒打,哈克设计逃走,途遇出逃的黑奴其母,于是两人乘木筏顺密西西比河漂流,准备到北部去谋生。

路上,他们遇到自称“国王”和“公爵”的骗子,骗子企图卖掉吉姆,但哈克在汤姆的帮助下救出了吉姆,最后哈克才知道,根据女主人的遗嘱,吉姆已经获得了自由。

推荐理由

小说散发着浓郁的北美乡土气息。

行文简洁明快。

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名著,更是世界文学“屈指可数”的瑰宝。

第三单元主题:

真情流露/情感表达

第八课匆匆体裁:

散文

1.重点字词

蒸融赤裸裸千门万户

2.中心思想

本文写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及作者对八千多日子来去匆匆、稍纵即逝的

叹息。

最后发出感叹,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揭示了既

然来到这个世界就不能白白走一遭的主题。

3.知识点拨

(1)开篇的排比句和问句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点拨:

用排比的句式描写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

开的时候,在描绘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接下

来的追问“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

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恋。

排比句和问句

激发人们的思考,引起人们的共鸣。

(2)作者是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把抽象的时间流逝写得形象生动的?

点拨:

作者运用比喻、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抓住生活中的细节来

描写时间的流逝,从而抒发感情。

比如,把“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

的一滴水”,把不易察觉的“时光匆匆,一去不返”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

力。

4.课外拓展

★★★惜时名言:

5.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颜真卿

2)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宋·朱熹

6.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东晋·陶渊

★★★惜时诗歌:

今日歌

明·文嘉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

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

人生百年几今日?

日不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努

力请从今日始!

★★★散文:

散文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并称为“文学作品的

四大样式”。

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是指散文取材自由,不受时空

限制,表达方式多种多样。

“神不散”是指散文的主题要明确。

第九课那个星期天记叙文

1.翻箱倒柜

2.中心思想

本文写在盼望中的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等心理感受,令“我”印

象深刻,令“我”难以忘怀,同时母亲忙碌辛劳的身影,也在“我”的记忆

中挥之不去。

3.知识点拨:

(1)“我”的心情变化是课文的重要线索,课文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我”

的心情变化的?

点拨:

“我”的心情变化是由开始盼望中的兴奋期待,到后来由于母亲的一拖

再拖而产生的焦急无奈,到最后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的失望委屈。

课文是通过

对“我”和母亲的动作、语言描写来表现的,另外环境描写也起到了衬托作

用。

(2)文中的环境描写对表达感情有什么作用?

点拨:

文中第4、6自然段中的环境描写在表达情感方面起的烘托作用十分突

出。

“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这里的环境描写

表现了“我”等待时的落寞、孤寂。

“光线渐渐暗下去”交代了天色渐晚;“凉下去沉郁下去”写出了随着希望一点点破灭,“我”的内心越来越惆怅;“越

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更表现了“我”完全沉浸在伤心失望之中。

4.课外拓展

★★★★★关于母爱的诗: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

春晖。

第四单元主题:

远大志向/家国情怀

第十课古诗三首

1.中心思想

(1)《马诗》:

这首诗通过咏马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及其怀才不遇的愤慨。

(2)《石灰吟》:

这首诗借石灰来抒发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忠诚卓绝的

意志和情操。

(3)《竹石》:

这首诗借赞美竹子的坚韧、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

波逐流。

3.知识点拨

(1)三首故事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点拨:

《马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

抱负得以施展,为国建功立业的心情。

《石灰吟》表达了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

和高洁傲岸的情操。

《竹石》表达了诗人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永不妥协的

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2)三首诗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点拨:

三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5.课外拓展

★★★★岁寒三友

指松竹梅。

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迎寒开放,故称“岁寒三友”。

松树姿态挺拔,叶密生而有层云簇拥之势,在万物萧疏的隆冬,松树依旧郁

郁葱葱,精神抖擞,象征着青春常在和坚强不屈。

竹是高雅、纯洁、虚心、有气节的象征。

居而有竹,则幽篁拂窗,清气满院;

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

梅花为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姿、色、香、韵俱佳。

漫天飞雪之际,独有

梅花笑傲严寒,破蕊怒放,象征着高洁、不屈。

第十一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体裁:

回忆录

1.重点字词一拥而入

2.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

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

深切的怀念之情。

3.知识点拨

(1)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

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这是外貌描写、神态描写。

父亲虽遭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没

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

钊在经受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大钊是一个坚强的革命者,一位慈祥的父亲。

(2)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

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

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是神态描写。

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

“他

脸上的表情非常镇定,非常沉着”是因为他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

正是因为

他的信念,所以他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仍能够坦然自若,不但在敌人

的严刑拷打下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

他的精神也影

响着他的亲人,使亲人化悲痛为力量。

5.课外拓展

★★★★李大钊的名言

(1)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2)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

(3)最珍贵的是今天,最容易失去的也是今天。

(4)人生最有趣的事情,就是送旧迎新,因为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在时时创

造新生活。

★★★★回忆录

回忆录分为两种,一种是关于一系列事件的记录,通常由参加者所写而不像

历史那样拘于形式和完备;另一种是自传体描述,其口吻常闲逸而亲切,注

意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时代上。

在我国,撰写回忆录的历

史也非常悠久。

儒家经典《论语》就是一部带有回忆录性质的著作。

西汉史

学家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就可以看作是一篇回忆录。

古人撰写的一些吊

唁文和墓志铭,也带有回忆录的性质。

第十二课为人民服务演讲稿(议论文)

1.重点字词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精兵简政五湖四海死得其所

反义:

死得其所—死于非命精兵简政—人浮于事

3.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悼念张思德,讲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

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敌人。

4.知识点拨:

(1)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

我们

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点拨:

这是论点。

开篇点明主题,提出鲜明的观点,表明“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的根本宗旨。

“完全”和“彻底”说明了革命

队伍除了为人民服务,再没有别的目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做什么工作,

都应该为人民谋利益。

语言简洁有力。

(2)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

爱护,互相帮助。

点拨:

这是排比句。

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的。

因此,

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

这样才

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

三个“互相”是排比

的句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从不同层面阐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团结,什

么才是真正的革命同志关系。

5.课外拓展

★★★★★毛泽东的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鼎”的历史

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

许慎在《说文解

字》中写道: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

鼎,后来又有了青铜铸造的铜鼎。

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与荆山之下,

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

自从有了禹铸九

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发展为传国重器,如:

一言九鼎、鼎鼎大名、

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

★★★★★议论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达作者的观点和

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包括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对比法、类比法、评述法等六种方法。

议论

文重在说理,目的是阐明论点,以理服人。

故而,议论文的语言要准确,举

例叙事简明、有概括性,阐述事理要有逻辑性。

第十三课*金色的鱼钩小说

1.重点字词合不拢眼喜出望外目不转睛奄奄一息

2.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

尽力地照顾三个病号过草地,自己牺牲了的故事,表现了老班长忠于革命和

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3.知识点拨

(1)作者主要写了“我们”和老班长在草地中生活的哪几件事?

点拨:

作者主要写了“我们”第一次吃鱼,“我”发现老班长的“秘密”,老

班长命令“我们”喝鱼汤,老班长牺牲这几件事。

(2)怎样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

句话的含义?

点拨: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揭示了课文的主题。

“长满了红锈”是写实。

“金色的光芒”象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

这句话不仅赞美了老班长

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而且昭

示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

5.课外拓展

★★★★★关于长征的诗词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第五单元主题:

科学精神/追求真理

第十四课文言文二则

1.重点字词弈秋善援弗若然辩斗故以沧沧凉凉及其

探汤决缴zhuó(弓缴)与yú(同“欤”)

2.中心思想

(1)《学弈》体裁:

文言文通过叙述弈秋教两个人下棋的事,说明在相同

的条件下持不同的学习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

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2)《两小儿辩日》体裁:

文言文通过写两个孩子围绕太阳什么时候离人

近,什么时候离人远的问题进行辩斗,孔子面对这个问题无法作出科学的判

断的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3.知识点拨

(1)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点拨:

采用设问的方式指出两个人学习效果不同的原因:

并不是智力上有多

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

一问一答,起突出强调的作用。

从而说

明:

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其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寓说理于叙

事之中,明晰自然,水到渠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点拨:

以反问句式结束全文,既表现出两个孩子的机智可爱,又引发人们的

思考:

一个人无论知识多么渊博,也无法回答所有的问题,这就是学无止境。

4.课外拓展

★★★★带有“日”字的成语

风和日丽旭日东升指日可待蒸蒸日上如日中天

★★★★★文言文小故事

掩耳盗钟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以棰(chuí)毁之,

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jù)掩其耳。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

履,乃曰:

“吾忘持度。

”乃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nìnɡ)信度,无自信也。

★★★★★寓言

寓言是一种用短小的故事,表现出强烈的讽刺劝谕效果的文学体裁。

寓言的基本特点:

①含有鲜明的寓意。

②采用拟人、夸张的表现手法,突出社会上

某一类人的特征,并对错误进行讽刺。

③篇幅较短,情节简单。

第十五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体裁:

议论文

1.重点字词锲而不舍司空见惯百思不得其解

追根求源见微知著打破砂锅问到底

司空见惯—屡见不鲜无独有偶—成双成对

司空见惯—鲜为人知无独有偶—举世无双

2.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用三个具体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

锲而不舍地追根溯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3.知识点拨

(1)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点拨:

这句话是中心论点。

引用名言,既可作为中心论点,又可以充当理论

依据,一举两得。

(2)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

情。

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有所成就。

点拨:

排比修辞。

“打破砂锅问到底”是一句俗语,形象地表达了锲而不舍、

不断探索的精神。

“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按收获由小到大

排列,也说明平常的事情中蕴含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而这些只有“打

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5.课外拓展

★★★★积累国学知识: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篇》

第十六课表里的生物体裁:

记叙文

1.中心思想

本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

他听到父亲的表里发出清脆

的声音,便认为里面一定有一个小生物。

父亲打开表盖,说摆来摆去的小东

西是蝎子的尾巴,他信以为真。

表达了作者对那段天真又充满好奇的童年生

活的怀念之情。

2.知识点拨:

(1)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

表里边一定也有一

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冻。

点拨:

作者一直认为只有活的生物才能发出声音,又借着“树上的蝉”和“草

里的虫”“不会轻易被人看见”的特点,进而推测表里边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

的生物,形象地写出作者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

这段

心理描写十分细腻。

(2)父亲没有回答。

我想:

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

但是一般的蝎子都

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点拨:

父亲不回答,又给了“我”继续猜测的机会。

“好听的声音”“与一般

的不同”是“我”给蝎子住在表里的充分理由,反映了“我”心中充满美妙

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3.课外拓展

★★积累关于好奇心的名言

(1)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

——法郎士

(2)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

——居里夫人

(3)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

——塞缪尔·约

翰逊

第十七课*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体裁:

短篇科幻小说

1.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托米和玛琪围绕一本纸质书展开的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