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设计中如何编写封面信和问卷填写说明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6403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问卷设计中如何编写封面信和问卷填写说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问卷设计中如何编写封面信和问卷填写说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问卷设计中如何编写封面信和问卷填写说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问卷设计中如何编写封面信和问卷填写说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问卷设计中如何编写封面信和问卷填写说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问卷设计中如何编写封面信和问卷填写说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问卷设计中如何编写封面信和问卷填写说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问卷设计中如何编写封面信和问卷填写说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问卷设计中如何编写封面信和问卷填写说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问卷设计中如何编写封面信和问卷填写说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问卷设计中如何编写封面信和问卷填写说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问卷设计中如何编写封面信和问卷填写说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问卷设计中如何编写封面信和问卷填写说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问卷设计中如何编写封面信和问卷填写说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问卷设计中如何编写封面信和问卷填写说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问卷设计中如何编写封面信和问卷填写说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问卷设计中如何编写封面信和问卷填写说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问卷设计中如何编写封面信和问卷填写说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问卷设计中如何编写封面信和问卷填写说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问卷设计中如何编写封面信和问卷填写说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问卷设计中如何编写封面信和问卷填写说明Word文档格式.docx

《问卷设计中如何编写封面信和问卷填写说明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卷设计中如何编写封面信和问卷填写说明Word文档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问卷设计中如何编写封面信和问卷填写说明Word文档格式.docx

(比如,对房间统一口径为“计算房间数量时应包括厨房,但不包括洗澡间和卫生间(厕所)”)  下面是中国消费者协会2003年完成的“农村消费及消费环境状况调查问卷”中的问卷填写要求:

  “请按照调查问卷的提问和填答要求逐一填答,以免漏答。

除非特别说明,所有选择题均为单选题,请在选定的序号上划“√”。

每个“【】”中只填一个选项。

凡选择“其它”选项,请在“”注明。

遇有“不适用”或无法回答的问题,请尽量在该题旁边写明原因。

”  (撰稿:

皮小林)

当前位置

课程内容

第五章教育调查研究法

问卷调查法

 

三、调查问卷的结构

一个完整的问卷,一般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调查标题、卷首语、指导语、个人特征资料、问题与答案、编码、结束语等,可参见。

(一)调查标题

一般来说,在调查问卷的最开始,应该问卷的标题出现。

问卷的标题可以明确地概括出调查的目的,但有时为了获得真实的信息,在问卷标题中可以不说明调查的真正目的,或者把标题写的笼统一些,模糊一些。

(二)卷首语

每个问卷的前面都必须有一段前言或卷首语,主要是简单向被调查者介绍此次问卷调查的主要目的、意义、施测方的身份、填写要求等。

用于拉近和被调查者的关系,赢得被调查方的信任与合作。

如:

亲爱的×

×

  您好!

我是×

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

这次进行的关于农村新课程改革试点工作的调查,主要目的是想了解……

  本次调查只供研究之用,不需要署名,希望您不要有任何顾虑。

  对您的合作与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师范大学2002级博士研究生×

年 

(三)指导语

指导语是用来解释和指导被调查者填写问卷的一组说明。

对于简单的问卷,指导语可以在卷首语中一并说明;

复杂一些的问卷,可以先在卷首语中总体概括阐述,再在问卷正文部分每种题型之前给出具体的答题指导。

指导语应该明确答题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并应放在突出、易见之处,经常用不同的字体或方框标出,以示于问题的区别。

对于复杂、困难的内容,还可以举个例子说明。

    

卷首语部分的指导语:

①本问卷每页右边的数码及短横线是供计算机用的,您不必填写;

  ②如果所列问题答案项不适合您的情况,请在问题下的空白处填写您的具体情况;

  ③……

  ④请您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请不要与他人商量。

  

正文部分的指导语:

请从下列四个答案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您情况的答案,并将答案标号填在题前的括号里。

  请将以下所列的项目,依您喜欢的程度,由1到5排列(其中,1代表喜欢的程度最低,5代表喜欢的程度最高)。

如,最喜欢时,选5;

比较喜欢时,选4等。

  

(四)个人特征资料

  在调查研究中,个人特征资料往往是作为一种自变量来考虑和使用的。

在原因的分析与特征的比较中需要对其加以控制。

一般教育调查研究所需要的个人特征资料包括:

个人基本状况(年龄、性别、工作所在地、职业、岗位或职务、工作年限等)、受教育状况(教育程度、就读学校、在学年级、成绩等级、业余爱好等)、家庭环境状况(家庭人口总数及构成、父母职业、父母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

  (五)调查问题及答案

问卷的正文主要有要调查的问题及答案。

它们是问卷的中心部分,也是获得所需信息的关键部分。

如前所述,根据问题的作答方式,可以将调查问题划分为封闭型问题、开放型问题和混合型问题。

开放型问题是一种自由作答的问题,对答案没有限制。

封闭型题目又可以根据备选答案的提供方式分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排序或赋值题、分叉题等。

  1.单选题:

要求从备选答案中选择唯一答案的题目。

  你的受教育程度是()A.中专以下B.中专C.大专D.本科E.本科以上

  2.多选题:

答案不限,可以从备选答案中选择两个及以上的答案。

你最喜欢那个阶段的学习生活?

()A.小学B.初中C.高中D.大学

  3.对错判断题:

要求被调查者做出是否判断的题目。

  请在你认为正确的选项前划“√”,相反划“×

”。

  ()我个人能接受教师聘任制度。

  ()我认为当前我们学校所实行的教师聘任制流于形式。

  ()我认为教师聘任制的前景是好的。

  ()……

  4.排序或赋值题:

要求被调查者将所给答案按一定的顺序排序或者赋值;

有的已经给好了几个程度(或几个隐含的编码值),直接要求被调查者从这几个程度中选择。

  您对教师的下列各项待遇的看法如何(请在适用的方格内打√)

       非常满意 满意 无所谓 不满意 非常不满意

  工资待遇  □   □   □   □    □

  业务培训  □   □   □   □    □

  参与管理  □   □   □   □    □

  职称评定  □   □   □   □    □

  科研条件  □   □   □   □    □

  ……    □   □   □   □    □

  5.分叉题:

这类题目常常要求被调查者依据对某一题目的回答而跳过一些题目。

这种题目中,要清楚指明应该跳过那些题目进行回答。

你是独生子女吗?

A.是的 

B.不是的→请跳过问题4至问题8,直接从问题9答起。

(这里的问题4—问题8都是询问有关独生子女方面的情况,对于非独生子女来说,显然就是无意义的,因此通过跳答指示,让他们从问题9开始回答。

(六)编码

为便于统计处理,一般要给每一个问题及答案编上数码。

编码工作可以在问卷设计时就变好,即预编码;

也可以在问卷回收后再进行编码,即后编码。

对那些问题比较灵活,开放性问题较多的问卷,一般采用后编码。

编码一般放在每一页的最右边。

(七)问卷结束语

问卷结束语主要表示对被调查者合作的感谢,记录下调查人员姓名、调查时间、调查地点等。

结束语要简短明了,有的问卷也可以省略。

浅谈高校应如何应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频发的现状

作者:

张晓群张力堃栏目:

科教纵横添加时间:

2010-6-710:

12:

17

摘 

要: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甚至导致严重后果的事件频发。

透过这些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心理危机导致严重后果不仅是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更多的是社会伦理价值观深层次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种种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认知生命·

学会生活”的教育对策,希望能通过高校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自身认识这一方法,已达到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目的。

关键词:

自杀;

生命;

生活

中图分类号:

C913.2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006-4117(2010)04-0000-01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自杀每年造成全球约100万人死亡,全球平均每40秒就有一人死于自杀。

根据我国研究机构调查显示,我国现在每两分钟就有1人自杀死亡,8人自杀未遂,全世界每年的自杀率为10/10万,我国的自杀率为23/10万,我国高校自杀率则为2/10万,从表面看来,这一比例看似不大,但因为高校大学生所在群体属于群居,且有成长经历和思想状态基本相同的特殊性,所以造成的危害较大。

数据显示我国高校中26%的大学生曾经有过自杀念头。

大学生心理障碍人数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23%,增长到90年代的25%,近来已在30%以上。

心理危机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关键在于能否在危机转化成心理疾病,并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之前尽早解决,而这一工作需要一些可以依赖的人和机构来完成,家长和社会无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作为与大学生关系更为密切的老师和学校成为了担当这一角色的不可多得的人选。

面对学生的心理危机以及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学校和政府管理部门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

但不可否认,在现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的基础上,对高校在校生进行全面的完整的心理干预较难实现,但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从内因上根治这一非正常的社会现象是可行的。

一、认识原因,找准教育重心

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甚至导致严重后果的原因千差万别。

究其外在原因,选择轻生的学生可能遭遇了他们自认为是人生重大挫折的事,而这种挫折是无法治愈的,比如学习失败、感情失意、生理疾患、家庭变故、就业困难、经济压力,等等。

经过层层选拔的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无疑让他们对自己有很高的期待值,一旦遭遇不顺,就会产生很大的失落感及心理落差,这些常常是引发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严重后果的直接诱因。

而究其内在原因,主要是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抗压能力差,对生命的认识不足。

新一代的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从小到大都有父母替自己排忧解难,到应该学会自己去处理问题时,常常对困难的估计不足,并且抗挫折的能力较差。

与此同时,这些同学都没有树立起牢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没有考虑自己的轻率行为会给社会及父母造成的不可估量的伤害。

就这一点而言,他们都是自私的,而这些恰恰才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深层原因。

二、认知生命,感悟生命意义

“每一个生命都是冠军产品,只有跑在最前面的最幸运的精子才能与卵子结合获得活下来的机会。

成为受精卵之后,又要经过十个月的小心呵护才能健康的出生,而你年少时种种的不小心也会导致生命的灭失,我们在父母、老师、社会的关爱和细心照料之下才能活到现在二十多岁的花样年华”,一位老师在一堂特殊的认知生命的课上这样讲到。

而在场的每一个大学生都被深深的感动了,为生命的意义所打动。

高校大学生经过了多年的对知识强化的、僵化的教育,对生命常常缺乏认知,而“认知生命”的教育就是在尊重个体物质性生命的基础上,遵循生命规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大学生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点也是人”。

教育作为传承文明,教化人类的最直接最有力的工具向来关注人的发展、引导人追寻生存的价值、领悟生命的真谛、追寻生活的意义。

通过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认知生命”的教育,使其对自身价值重新进行衡量,从认识生命、保护生命,到欣赏生命、尊重生命,最终达到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层次,从而让其感受到要珍惜,生命并非草芥。

三、学会生活,提高生存能力

生活,是“人”这种存在物的存在方式,是与“他我”发生关系的媒介。

人,只有充分的认识生活,尊重生活,才能够得以维持其存在,并进而实现其生命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大学新生连基本生活技能都不能掌握,从而无法适应大学生活,并且导致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从而,提高大学生生存能力,让大学生学会生活,这一工作已经刻不容缓,做好这一工作不但能缓解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也为大学生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而提高生存能力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教会大学生如何生活,不论是从心理上还是从生理上应该怎样做。

浙江某高校的“50元钱在陌生城市生活15天”的大学生生存之旅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让大学生在陌生的城市体验生存的艰辛,从而起到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培养大学生的生存能力的作用。

给高校学子上了一堂生动形象的实践课。

同时,多鼓励、多组织大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如:

自炊、登山、志愿者活动,都有利于锻炼大学生的生存能力,树立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生活情趣。

通过教导大学生“学会生活”,使学生认识到生活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

其次,要让高校大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与人相处,学会适应社会;

最后,达到培养大学生能够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蓝图,具备的良好的抗压能力,学会应对突发事件,并且能够较好的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

高校指导大学生“认知生命·

学会生活”,从而使大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从心里上战胜生存的难题,这一措施有着深远的意义,从大学生的内因上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比加强外界监管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心理问题是一种病,需要更多的关心和交流。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都应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加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纠正他们不正确的认识,激发他们固有的存在需求和发展需求。

挽救有心理疾病,甚至存在自杀动机和行为的大学生,归根结底是要正确引导他们珍爱生命,树立达观的勇气,增强生活的自信心,提高对危机的应变能力,学会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困境。

心理危机是可以预防的,这需要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信念,更需要家庭、学校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

张晓群 

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学院

当前佩里的大学生认知发展理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本站编辑:

论文中国 

日期:

2009年05月27日 

点击数:

28

[论文佩里大学生认知发展大学教学

[论文摘要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

佩里的大学生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大学教学的改革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大学教师角色的转变,重视大学生的参和和体验,创造民主的学习环境,鼓励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

    

  认知发展理论是大学教学的心理学基础,但是我国大学教学中对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征关注较少,这不利于大学教学有效性的发挥。

哈佛大学的威廉·

佩里(WilliamG.Perry)是较早探究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家,他有关大学生认知发展的相关探究对我国大学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佩里的大学生认知发展理论

  佩里(WilliamG.Perry)在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的认知发展进行了实证探究,他通过对哈佛大学学生发展的开放式探究,最终形成了自己有关大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

他的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有所不同,他侧重于学生如何从普遍的二元性思维向相对主义思维的转变,以及在相对主义的世界里,如何发展承诺。

他将学生的认知发展分成三种水平、九个阶段。

  

(一)水平一是二元性思维模式

  二元性思维模式看待新问题的方式是二元论的,即对和错、黑和白、好和坏等,不确定性是不被接受的。

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又分成三个阶段摘要:

第一个阶段即基础二元性,学生看待世界的方式是二元性的,教师作为权威主要是教授学生正确的答案,努力学习和服从将被奖励,而对权威进行质疑被认为是错误的,但是当大学生面对课堂和宿舍生活时,其认知发展碰到了不平衡,于是就向第二个阶段过渡,即多样性的前合理性;

在这个阶段,学生仍然以二元性的观点看待世界,但是他们已经感觉到了多样性的存在,虽然这种转变是非常小的,但是学生基本上承认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存在;

第三个阶段是多样性思维的早期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仍然认为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但是他们已经意识到,在有些领域,权威也不知道答案是什么,知识是未知的,需要进一步去发现。

  

(二)水平二是相对主义思维模式

  在这种水平上,绝对的对和错的观点被改变,知识是不确定的,而且只有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才是有效的。

这里又可分成三个阶段摘要:

第四个阶段即多样性的高级阶段,知识在普遍意义上是不确定的,每种观点都有同样的价值,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阶段的明显特征是挑战权威,判定对和错的标准缺失;

第五个阶段是相对主义阶段,整个世界被看作是相对的,这种阶段超越了前一个阶段中认为“所有的观点具有同等的价值”,知识要以论据和支持观点为基础,根据具体的背景来定义,这个阶段,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发展推理能力和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第六个阶段是承诺预见,走出相对主义和不确定性的途径是做出承诺,承诺预见只是学生感觉到承诺的需要,但是还没有做出承诺,佩里认为承诺是一种成熟的决定,能够用相对主义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世界,并能在预见所有可能性的基础上做出的。

  (三)水平三是承诺

  承诺是一个涉及个体道德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过程。

佩里将承诺又分成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代表了发展和承诺的不同程度。

第七个阶段体现为对自我的认可和同一性的建立;

第八个阶段主要是对自我职业发展和风格的确认,如有关专业、职业、信仰、关系等的决策;

第九个阶段是成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建立起和自己个人目标相一致的生活方式和风格。

  佩里通过探究发现,大学生的认知从阶段一到阶段九的发展并不是必然的,大学生的认知在发展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摘要:

(1)顺应时势。

认知发展并不是直线的,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暂时的停止。

(2)退却。

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可能出现倒退,由高级阶段退却到早期阶段。

(3)逃避。

逃避有两种方式,一是用消极的方式对待责任,二是将自己封闭起来,但这种逃避不会长久地持续下去,学生会寻求不同的方法获得新的发展。

  二、大学生认知发展理论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佩里的大学生认知发展理论向我们揭示了大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经历不同的阶段,其核心是从二元性思维向多元性、相对主义思维模式转变,最终目标是学生个人做出承诺。

佩里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大学教学的变革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大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佩里的大学生认知发展理论中,大学生处于二元性思维模式时,教师是作为权威存在的,教师的权威是不被怀疑的,但是这种二元性的思维模式很快碰到了不平衡新问题。

随着认知水平的不断发展,这种二元性思维模式必须向多元性、相对主义思维模式转变,这时教师的权威便受到挑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好地帮助学生从二元性思维模式向相对主义思维模式发展,其角色必须进行转变。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的那样摘要: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索;

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在真理的人。

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

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权威并不利于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因此,遵循“教学相长”的原则,走向共同探究的师生关系成为必然。

  1.师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唐代韩愈在《师说》中就提到摘要: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所以师生之间相互学习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反思性关系,“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

相反,教师要求学生延缓对那一权威的不信任,和教师共同参和探究,探究学生所正在体验的一切。

教师同意帮助学生理解所给建议的意义,乐于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并和学生一起共同反思每个人所获得的心照不宣的理解”。

师生之间的这种反思性关系决定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教师的地位和权威是在教和学的过程中逐渐确定的,正如洪堡所言,大学是一个学者的社团,从事一个不停的探究过程,“在高层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在低层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在高层次,教师不是为学生而存在;

教师和学生都有正当理由共同探求知识”。

也正是在这种共同探究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整个教学过程“将更少地体现为有知识的教师教导无知的学生,而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

  2.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

  民主、平等意味着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而不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平等地交流和对话。

在这种关系中,双方把对方看作是正在和“我”言说的人,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他的情感和理性、直觉和感觉、思想和行动都参加到“我”和“你”的对话中,师生之间通过交流和对话达到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聪明、共享人生之目的,“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摘要:

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

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

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

在这个过程中,‘特权式’讨论已不再奏效”。

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和学生的年龄不同、地位不同及成熟程度不同,但不能因此就否定教师和学生之间民主、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和学生真正地进行了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才能给予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教学才能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课堂生活才能成为师生共在的生活”。

  3.师生之间要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基础上的,尊师是学生应有的态度,传统的教育只有尊师,而没有爱生,作为平等的主体教师也应该无条件地尊重和热爱自己的学生,这既是民主社会的要求,也是教学改革的趋向。

除了相互尊重,教师和学生之间还要相互理解。

理解是人存在的一种基本方式和状态,只有通过理解,历史、文化的意义才能展现给我们,才能成为人类进行自我发现的方式,成为人有关自己的知识。

相互理解体现的是师生之间的精神交往和情感交流,在理解中,教师和学生进入到一个全新的视界,实现了两个主体之间的“视界融合”,获得了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

  

(二)重视大学生的参和和体验,

  教学是教和学的辩证统一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参和学习,从而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创新精神等方面得到主动发展的过程。

讲解传授的教学模式过于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的参和,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那么这种讲解传授就变成了对学生的灌输和强制,教师成为专业权威和知识权威,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大学生的认知发展。

基于目前大学教学中学生“缺场”的情况,重视大学生对教学的参和和体验是当前大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向。

美国学者亚历山大·

阿斯丁(AlexanderAstin)认为,学生参和主要是指学生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