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升高衔接经典新高一语文讲义之第11讲社科文阅读学生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40494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2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升高衔接经典新高一语文讲义之第11讲社科文阅读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初升高衔接经典新高一语文讲义之第11讲社科文阅读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初升高衔接经典新高一语文讲义之第11讲社科文阅读学生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初升高衔接经典新高一语文讲义之第11讲社科文阅读学生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初升高衔接经典新高一语文讲义之第11讲社科文阅读学生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初升高衔接经典新高一语文讲义之第11讲社科文阅读学生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初升高衔接经典新高一语文讲义之第11讲社科文阅读学生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初升高衔接经典新高一语文讲义之第11讲社科文阅读学生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初升高衔接经典新高一语文讲义之第11讲社科文阅读学生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初升高衔接经典新高一语文讲义之第11讲社科文阅读学生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初升高衔接经典新高一语文讲义之第11讲社科文阅读学生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初升高衔接经典新高一语文讲义之第11讲社科文阅读学生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初升高衔接经典新高一语文讲义之第11讲社科文阅读学生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初升高衔接经典新高一语文讲义之第11讲社科文阅读学生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初升高衔接经典新高一语文讲义之第11讲社科文阅读学生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初升高衔接经典新高一语文讲义之第11讲社科文阅读学生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初升高衔接经典新高一语文讲义之第11讲社科文阅读学生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初升高衔接经典新高一语文讲义之第11讲社科文阅读学生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初升高衔接经典新高一语文讲义之第11讲社科文阅读学生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初升高衔接经典新高一语文讲义之第11讲社科文阅读学生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升高衔接经典新高一语文讲义之第11讲社科文阅读学生版.docx

《初升高衔接经典新高一语文讲义之第11讲社科文阅读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升高衔接经典新高一语文讲义之第11讲社科文阅读学生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升高衔接经典新高一语文讲义之第11讲社科文阅读学生版.docx

初升高衔接经典新高一语文讲义之第11讲社科文阅读学生版

第11讲社科文阅读

高考社科类文本并不注重考查考生对科技知识的了解或掌握情况,而是从语文读解的角度,考查考生对 “ 高浓度信息 ” 的快速读解与把握的能力。

    1、善于分析说明对象的特点,能够正确的分类和筛选。

    2、能分析不同概念所指的差异,准确的鉴别,发现区别。

    3、把握整体信息中心,分清信息间的主次、先后、属种、因果等关系。

    4、能准确把握观点,并依据观点找出相应的依据。

    5、能搞清作者或信息中评论人员持有的不同看法或观点,分辨出个体和整体,推论与定论,过去与现时、将来的区别。

   6、高考科技文考查咬文嚼字的本事

    7、对词语的理解(科技术语的认知、辨别)

    8、对句意的把握(中心句,作者或文中科研人员的看法、观点、推断的解读)

    9、对内容要点的提炼(筛选、分类信息)

    10、考查内容的推断与想象能力(对照、比较、辨别信息)

一、了解命题人设计的“智力陷阱”  

1、答非所问

2、强加因果来源  

3、偷换概念

4、信息赘余或散失

二、阅读技巧

1、立足全篇整体把握

  在整体把握阅读材料时,思维要积极灵活,高度集中。

可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地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把握整体文意。

同时动笔画出关键词、关键句。

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等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等。

如“目前”、“将会”、“已经”、“最……”、“除……之外”、“大概”、“也许”、“可能”、“其”、“这”、“与此相反”、“如此”以及那些表示事物之间发展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

而关键句则主要包括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要点句,表明结构层次关系的联结句以及使用双重否定、疑问语气的句子。

经验告诉我们,这些关键词句往往是阅读理解的突破口,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2、关键句段挖掘内涵

  一般地说,作者的观点、态度常常隐含在材料的关键句段中,阅读时要紧紧抓住这类句段,联系上下文来探索。

把握关键语段,一是要从本句段入手,注意句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注意修饰限制成分;二是要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之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三是要结合段意理解句子,准确性更高。

总之,要注意句子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

3、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在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时,务必准确地把握问题,明确目的。

有的问题要提取的信息比较简明,涉及的范围较小,可采用直接摘取法,把文中重要的词语或短语摘取出来即可。

有的问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大,干扰信息比较多,要具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采用“对比”、“求同”、“求异”等方法,捕捉、区分信息,略过无关信息,概括有效信息,提炼出所需信息。

4、结合内容推断想象

  结合内容推断想象,是对考生潜在能力的测试,是近两年科学类现代文阅读必考的内容,也是一个有一定难度的考点,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从文章的内容脉络入手,着重分析文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文章潜藏的内涵,把握文章内容所表达的深层意义;二是从考试的技巧方面入手,可以按照“就文论文”的阅读经验,采用先找错项、逐项筛选的办法,先找那些与文章表述接近的项与原文进行对照,如有错误,再进行第二次同一形式的分析辨认。

这样,找出答案也就不再成为太大的问题了。

三、作答方法

1、锁定区域,定向答题

2、找关联词,画中心句

3、抓住题干,利用选项来源

 

一、阅读文章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不同,即使有不同,也没有根本的意义。

比如,用筷子还是用刀叉或者直接用手抓吃饭,对于人类的命运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但是主张义先利后还是义后利先,主张人是目的还是手段,把自然看作是与自己同属一个整体还是与己无关的对象,却足可影响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命运。

因此,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

 

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推崇德性,倡导侍德者昌,侍利者亡,这是我们祖先的信念。

我们的先人推崇的那些开天辟地的圣贤,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舍己为人,克己让人,给人类造福,他们都有博大的胸怀,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牺牲自己,成全众人。

被我们中国人奉为文明始祖的人,无论盘古、女娲、还是伏羲、神农、或黄帝、尧、舜,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创造文明,与民兴利,公而忘私,品德高尚。

  

中国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有种种不足为人道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精神就总体而言是高尚的,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的话。

中国精神或中国之道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如下几项: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愿景等。

这些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但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文化能够复兴的根据。

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却是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

  

当然,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是说只是将这些理念单纯在重申一下,而是要将它们予以现代的阐发,因为文化复兴实际是文化重建,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要把它作为助缘。

中国之道的理念若是普适的,它就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就一定会有兼容性。

重建中国文化不是恢复传统文化,而是发展中国文化。

 

1.下列有关本文中的“中国之道”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之道是指渗透这中国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的现象。

  

B. 中国之道并不存在于所有中国文化现象之中。

C. 中国之道的核心包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

  

D. 中国之道是建立在普适理论基础上的高尚的文化精神。

 

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何生活方式都不足以影响人类的命运,无关乎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

  

B.中国文化一贯推崇的德性,既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复兴中国文化的核心。

C.只要中国文化不过时,人类就能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

D.体现中国文化精神一系列理念与西方现代性原则具有不兼容性。

3. 根据文中提供的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 

A.坚持中国之道,并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国文化才能够发展,复兴。

B.西方文化中也可能包含中国之道的某些内容。

 

C. 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遍意义。

 

D.现代中国文化要具备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就必须重建中国传统文化。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谈油画的本土化问题

我国引进西洋油画已有百年历史,油画“民族化”一直是主导我国油画发展的重要观念。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油画只是一种技术、一种手艺;对其深层的民族特性,包括孕百、生长油画的文化环境,历史、人性方面和东方民族迥异的种种特点,均认识不足。

 

20世纪早期,许多中国人还不懂得油画的立体、空问、明暗、色彩等观:

念,对“阴阳脸”接受不了,因为这些和我们的线型观念是抵触的。

没有光线概念就没有立体概念,更不能掌握油画的色彩概念。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入门的问题。

毕竟,油画是和中国画全然不同的画种,不仅材质迥异,更主要的还是观念的差异。

 

对于油画这个外来画种,仅是技术这个低级层面就有不少难题。

油画教育的早期阶段,注重规范打基础是必要的。

中国人不缺少聪明,也不乏精工细致的能力。

只要受到训练,掌握观察方法、表现方法,并参照他们的感官视觉审美,那么,中国人应该一样能画油画。

 

中国的油画是继续向西方学习呢,还是走出西方,自立门户?

向西方学习的理由是存在的:

源于西方油画艺术体系的材质、技法、价值评定标准的规律性,决定画家个体应该在相当时段,进行全然不同于中国画规律的训练学习和观摩领悟,以期掌握油画技法,尤其是格调品位的要领。

有这个学习过程与否,结果是大不一样的。

当然,决定艺术品位高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里不遑多论。

油画这个号称“架上”的艺术,今天在竞相追求时尚的西方艺术界,明显的式微了。

西方有人觉得架上艺术“死亡”了,中国人说:

哪有这回事?

“人弃我取”,反倒画得更欢了。

我想,宽松的意识形态环境和迅速积累的社会财富,为中国油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广阔天地;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道路也不会笔直平坦。

 

油画的 “民族化”命题,谈论已多年,未得结论。

因为油画“民族化”不只决定于画家本人个性、学养、训练、品格追求等主观方面因素,更有客观时代、环境、际遇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很难定论何种式样风格属于“民族”的成功标准。

即便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吴作人的《齐白石像》这样大家公认的成功之作,在画家生前身后也注定只能是“孤本”而难以模仿。

 

当年“民族化”命题的提出,反映了一种使命感,一种要为广大群众所理解、服务的精神,一种担当态度,可是当下具此心态的画家有多少?

而要达到“民族化”更要求画家具备民族文化的广泛、深度的修养、理解和情感,但今天许多画家的情况和吴作人、常书鸿、艾中信一辈的画家们相较已大不相同。

此外,“民族化”基本上是一个学术命题,需要以公认的作品来回答的命题,因此就需要一个相对稳定、宽裕、有利于学术探讨的社会条件、学术环境,更需要画家有一个远离浮躁、沉潜艺术、安于寂寞的心态。

 

(选自2010年3月8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选项中关于“西洋油画”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西洋油画”不只是一种技术、一种手艺,而且是有着深层的民族特性的艺术。

 

B.“西洋油画”讲究立体、空间、明暗、色彩等观念,与中国油画迥然不同。

  

C.“西洋油画”的材质、技法、价值评定标准决定了油画的学习不是个简单的过程。

 

D.在今天竞相追求时尚的西方艺术界,有的人认为“西洋油画”已失去生命力 

了。

 

5.下列关于油画“民族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中国油画的发展有了新机会和广阔天地,但“民族化”的道路不会平坦。

  

B.油画“民族化”虽然一直影响着我国油画的发展,但迄今未形成统一的成功 

标准。

 

C.当年油画“民族化”的提出,折射出那个时代画家的使命感和担当态度。

  

D.作为学术问题的油画“民族化”,只能从公认的好作品中寻找真正的答案。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20世纪早期,中国人因为传统的线型观念的影响,不懂得西方油画。

B.中国人凭借聪明才智和正规训练,可以和西方人一样画油画。

  

C.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画家静心创作出油画佳作不是件容易的事。

  

D.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等作品,说明我国画家有能力创作出油画成功之作。

A

“敬”的当代价值

对于孔子思想的认识,学界一般以“礼”和“仁”为核心,认为孔子继承了周礼,

发展出“仁”的思想,因而着重探讨两者的关系及其当代意义。

其实,在“礼”和“仁”之中还有更本质性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可以用“敬”来概括。

 

礼最早是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活动。

在那些高高在上的“天”、“神”面前,人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

其中的敬是出于内心的崇拜仰慕,而畏则是害怕受到惩罚。

最早的礼活动即内含着这种敬畏的心情。

 

礼由祭祀的仪式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时,“敬”作为内质也留存下来。

这种“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而且其发自内心,即出于天赋,由“敬”而发的礼活动也就合乎天理,具有道德价值了。

因此在国家政治活动中要求“敬”,社会的一切活动和个人的修养也以“敬”为内核。

 

孔子继承“礼”的同时,自然吸纳了“敬”的精神。

在《论语》中,“敬”出现21次,频率颇高。

这些关于“敬”的阐述,有继承,也有发展。

关于祭祀活动,孔子继承了上古对“天”和“神”的敬仰态度,强调“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思敬”。

即使“敬鬼神而远之”一语,强调实践理性的重要性,也告诫人们对于鬼神要有敬畏的心态。

关于政治活动,孔子也承传了西周以来的敬谨精神,故而回答鲁哀公说:

“治礼,敬为大。

”孔子对于“敬”的发展,在于把它扩展为普通人对待事物的敬业精神。

“敬”原本主要表现在人对神、臣民对君王等下对上的关系上,孔子以后则成为所有社会成员为人做事的基本原则。

《论语》中出现的21次“敬”中,关于敬事的即有18次。

而且,由“礼”中发展出来的“仁”也以“敬”为本。

一般认为,“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形式,故而许多学者着重以“仁”为核心建构孔子的思想体系。

其实,“仁”之中也必有“敬”的精神。

没有发自内心的“敬”,也就没有真切的仁爱之情。

 

这种“敬”的思想较之“礼”和“仁”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具有当代意义。

“礼”和“仁”的思想建立在小农业文明的基础上。

小农业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国家不过是一个家族对其他家族的统治,个人只是家庭成员,而家庭主要由血缘关系构成。

当代社会,已经走出了小农业文明时代,家庭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也日趋式微。

而由于“仁”的观念是基于血缘关系的,有着疏近等差的特性,因而在现代社会中就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与此不同,“敬”是人类在远古时期就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面对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必然产生的,从远古主要对于自然的敬畏,到殷周以后更多的对于社会中年长者、位尊者的敬重,再到孔子普遍要求的为人行事的敬,“敬”的外延在扩大,其抽象的内涵也一直延伸着。

 

7.下列选项中关于“敬”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敬”最早源自我国远古时期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活动。

 

B.“敬”以其发自内心、出于天赋的特性而成为一切社会活动和个人修养的“内核”。

 

C.“敬”作为人类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它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

 

D.“敬”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在面对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必然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

 

8.下列选项对“仁”、“礼”、“敬”之间关系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和“仁”都以“敬”为本,“敬”保障了“礼”和“仁”的发展可能。

 

B.孔子继承周礼的同时,自然吸纳了“敬”的精神,并从“礼”中发展出了“仁”。

 

C.比起“礼”和“仁”来,“敬”的思想更能代表孔子的思想,更符合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

 

D.“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形式,二者之中都有“敬”的精神内涵。

 

9.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因此使“礼”由祭祀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

 

B.孔子对于“敬”的贡献,在于把它发展成为诸如敬重年老位尊者等为人行事的基本原则。

 

C.在家庭作用日趋式微、血缘关系愈加淡薄的现代社会中,“仁”的局限性越来越大。

 

D.深入认识“敬”的精神,有助于更准确地领会孔子思想中的“礼”和“仁”的内涵。

  

B

盖天说与浑天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上两大主流学派的理论,两派都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

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奇瑰雄浑,在历史上备受推崇,盖天学派的圭表也广为世人所知。

其实,盖天派还创制了一种盖天图仪,同样闪烁着先哲智慧的光芒,然而遗憾的是,这种盖天图仪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却鲜有提及,所以今天仍有必要介绍和探讨。

 

盖天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天文学理论,传说出自周人之手的《周髀算经》说:

“天象盖笠,地法覆盘。

”古人于伞盖之下,仰观其形有若天穹,于是绘制星辰图像于其上,就成为一幅盖天图。

与盖相类者有笠,笠无柄,顶戴于头遮日防雨。

用笠制作法天之器,作用与盖相同,故有“盖笠”一词。

但笠小盖大,盖上可以绘制更多星辰,这大约就是后代多称“盖天”的原因吧。

 

盖天图仪之形与天穹相似,人可站立其下仰视,也可以回转盖图以示天空星辰旋转,还可以斜置以演示北极倾料之状。

既简单又直观,可谓古人法天最理想的器具。

这种图,天区星度布局比较均匀,完全不像后来的平面盖天图误差那么大。

但古代完整的盖天图仪并没有流传下来,我们只能就相似的车盖等来探讨其形制。

《隋书》中记有一辆南齐帝车:

“及平齐,得其舆辂,藏于中府。

……有乾象辇,羽葆圆盖,画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天街云罕。

”乾象即天象,这正是盖天图仪的形制。

另一类盖天图绘于古墓葬中,汉至隋唐的许多墓室设为穹顶,上绘天象,虽稍简陋,但屡见不鲜。

 

流传于古籍中的平面盖天图,则是将球面图形加以平面化,其好处是制作简易,方便携带。

但这样一来所绘星位必然因照顾角度而牺牲距离,而与实际天象不合,于是广受诟病。

其实,在表现天象方面,浑天派也有缺点。

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目视星空的反象,相当于人从天外向下俯视。

从这一点说,它还不如盖天图直观形象。

     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由于浑天说占据了主导地位,盖天图仪遂长期为人们所忽视。

今天再进行浑盖之争当然已经毫无意义,但如果把盖天图仪纳入人类天文学史,则依然是很有意义的。

 

 (摘编自秦建明《盖天图仪考》) 

10、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天学派跟浑天学派一样,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流学派,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

 

B.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以及盖天学派的圭表在历史上备受推崇,广为世人所知。

 

C.盖天图仪和浑天仪等,都是古代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的重要天文仪器。

 

D.盖天图仪是盖天学派创制的,这一仪器闪烁着先哲智慧的光芒,但后人却鲜有提及。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天文学理论的盖天说诞生甚早,在春秋时代周朝人所著的《周髀算经》中就有“天象盖笠,地法覆盘”的说法。

B.盖天图仪状如伞盖,上绘日月星辰,人可站立其下仰视。

盖图可以旋转、倾斜,演示星辰运动状态。

C.古代完整的盖天图仪实物己经失传,但在古人的车盖、墓室穹顶上仍绘有盖天图,形制与其相似。

D.平面盖天图虽然所绘星位因照顾角度而牺牲了距离,但是比起浑象来,仍然显得直观形象,而且容易携带。

12、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盖天图”是说像伞盖一样的天象图,但古代也有用笠制作的法天之器,所以应该也有以“笠”为名的图。

B.虽然从古人车盖和墓室穹顶上所绘制的盖天图可以探知古代盖天图仪的主要形制,但是盖天图仪原物必定更加复杂。

C.正因为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人们目视星空的反象,所以浑象上星辰的位置、距离也有不符合实际天象的。

D.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最后浑天说占据了主导地位,但盖以仰视,浑以俯视,应该说两者各具其妙。

C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这是李白《横江词》的第三首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王琦《李太白集辑注》引有胡三省《资治通鉴注》:

“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扬子县位置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李白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是这个缘故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诗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时读《资治通鉴》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做注了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早已有之,扬子县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

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好相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新唐书·齐浣传》:

“(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溺浣徒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已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也就是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李白《提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云:

“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指的便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的著名津渡白居易有《长相思》词: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白居易的时代去开元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津,自然是早已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消失了。

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十五年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而要开辟一条通京口的新漕路却是十分艰辛的宋代《新唐书音训》云:

“京口在润州城东北甘露寺侧”甘露寺正位于北固山,所以移徙这段漕路,势必要紧贴着北固山下与山根的顽石打交手战,这样的工程自非一日之功这也就是李白《丁督护歌》中所描绘的“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的施工场面过去有些注家以为“无由达江浒”是由于运载石头的缘故其实水运主要看舟船的吃水量,而不在于运石头还是运粮食,只要不超过吃水量,运什么都一样可行其所以“无由达江浒”,只是由于山下的顽石还没有被凿通而已这里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可以为瓜洲浦取代扬子津这一变迁作证,而同时《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品,也就又多了一条证据。

(摘编自林庚《闲话扬子津》)   

5、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长江边上有名的运河渡口。

B.中晚唐人的诗中很少提到扬子津,是因为当时瓜洲已经取代扬子津成为长江边上的运河渡口了。

C.胡三省虽然是宋元间人,但是读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难,需要有人来做注解才行。

D.扬子县位于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为“扬子”,可能是因为该县的南部有久已驰名的扬子津。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扬子津是长江边上的低洼处,并且跟南岸的运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对,而江中正对扬子津处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

B.齐浣迁官润州以后,把长江南岸的漕路迁徙到京口,又在北岸开凿了伊娄河,这样船舶渡江以后,就不再通过扬子津北上。

C.瓜洲浦地处伊娄河的入江处,由于正对着南岸江边的京口,并且京口已经开凿了新漕路,所以瓜洲浦就成为一个便利的渡口。

D.有注家认为李白诗句“无由达江浒”,是说由于石头过重,无法用船运到江浒其实用船运石头和粮食是一样的,注家此说不能成立。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来说,扬子津嫌偏西了一些,瓜洲浦则正对南岸的京口,所以瓜洲浦在扬子津的东面。

B.齐浣对漕路的改造,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并减少了覆舟的危险,为航运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从李白《丁督护歌》中的“万人凿磐石”一句,可以知道开辟京口漕路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D.文中所引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反映了瓜洲浦取代扬子津的历史变迁,其中《横江词》写作最早,《丁督护歌》则写作最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

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