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读点经典》第十一辑1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3997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K《读点经典》第十一辑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K《读点经典》第十一辑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K《读点经典》第十一辑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K《读点经典》第十一辑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K《读点经典》第十一辑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K《读点经典》第十一辑1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K《读点经典》第十一辑1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K《读点经典》第十一辑1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K《读点经典》第十一辑1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K《读点经典》第十一辑1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K《读点经典》第十一辑1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K《读点经典》第十一辑1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K《读点经典》第十一辑1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K《读点经典》第十一辑1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K《读点经典》第十一辑1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K《读点经典》第十一辑1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K《读点经典》第十一辑1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K《读点经典》第十一辑1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K《读点经典》第十一辑1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K《读点经典》第十一辑1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K《读点经典》第十一辑11.docx

《K《读点经典》第十一辑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读点经典》第十一辑11.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K《读点经典》第十一辑11.docx

K《读点经典》第十一辑11

读点经典

第十一辑

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

西南大学

 

重庆出版社

 

 

   目录

 

   经典语录

 

     《论语》二则

 

     《晏子春秋》二则

 

     《中论》二则

 

     《淮南子》二则

 

     《潜夫论》二则

 

     现代语录六则

 

   散文选萃

 

     报任少卿书

 

     兰亭集序

 

     阿房宫赋

 

     聪明人不能做事,世界是傻子的

 

     人生的境界

 

     真实的高贵

 

   诗词撷英

 

     山居秋暝

 

     雁门太守行

 

     桂枝香·金陵怀古

 

     采桑子·重阳

 

     老马

 

     示儿

 

     帆

 

   楹联集锦

 

   经典释名

 

    《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

 

 

经典语录

《论语》二则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学而》)

 

有君子之道四焉: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2(《公冶长》)

 

[注释]

 

1、这段是说,治理一个有千辆兵车的国家,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使用无欺,节约费用,爱护民众,按农作规律安排活动,只在农闲时役使百姓。

道:

治理。

时:

此处指农时。

 

2、这段是孔子评论子产的话,说子产有四种行为合乎君子之道:

他自己的容颜态度恭敬谦逊,他对待君主认真负责,他教养人民有恩惠,他役使人民合于道理。

 

 

《晏子春秋》二则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1(《内篇·杂下》)

 

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

2(《外篇》)

 

[注释]

 

1、这段是说,坚持做的人常会成功,坚持走的人常会到达目的地。

至:

到达。

 

2、这段是说,君子在独立和独寝时,面对自己的影子和内心,都不会感到羞愧。

惭:

羞愧。

魂:

此处指精神。

 

 

《中论》二则

 

明莫大乎自见,聪莫大乎自闻,睿莫大乎自虑。

1(《治学·修本》)

 

君子常虚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之才加乎众人之上,视彼犹贤,自视犹不足也。

2(《治学·虚道》)

 

[注释]

 

1、这段是说自知之明是最高的智慧。

眼力好,莫大于看清自己的内心;听力好,莫大于听见自己的声音;思力强,莫大于认识自己的思想。

明:

目力好。

聪:

听力好。

睿:

思致强。

 

2、这段是说,作为君子,时常要虚心地对待自己的胸怀志向,容貌恭敬谦逊,不因自己才华超群就凌驾于众人之上,看别人如同贤人,看待自己总觉得有不足之处。

 

 

《淮南子》二则

 

得在时,不在争;治在道,不在圣。

1(《原道训》)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2(《兵略训》)

 

[注释]

 

1、这段是说,时机成熟即会有得,而不在乎争夺;策略得当即会天下太平,而不在乎圣明。

时:

时机。

道:

策略,方法。

 

2、这段是说,千人同心,就能得到千人之力的帮助;万人不同心,就抵不上一个人的作用。

用:

功用,用处。

 

 

《潜夫论》二则

 

无功庸于民而求盈者,未尝不力颠也;有勋德于民而谦损者,未尝不光荣也。

1(《遏利》)

 

剑不试则利钝暗,弓不试则劲挠诬,鹰不试则巧拙惑,马不试则良驽疑。

2(《考绩》)

 

[注释]

 

1、这段是说,毫无功劳于人民,却要求得富贵的人,没有不失败的;有大功德于人民,而谦虚自抑的人,没有不得到光大与荣耀的。

庸:

功劳。

颠:

跌倒。

损:

谦仰。

 

2、这段是说,剑不试,就分不清利和钝;弓不试,就分不清强和弱;鹰不试,就分不清巧和拙;马不试,就分不清良和驽。

挠:

弱。

暗、诬、惑、疑,均为“不明”义。

 

 

现代语录六则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错误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恩格斯:

《反社林论》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贤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孙中山:

《上李鸿章书》)

 

  抓两头带中间。

这是一个很好的领导方法。

任何一种情况都有两头,即是有先进和落后,中间的状态又总是占多数。

抓住两头就把中间带动起来了。

这是一个辩证的方法,抓两头,抓先进和落后,就是抓住了两个对立面。

(毛泽东:

《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

 

  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困。

(邓小平:

《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

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

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胡锦涛: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散文选萃

 

报任少卿书(节选)

[汉]司马迁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

1盖西伯拘,而演《周易》;2仲尼厄,而作《春秋》;3屈原放逐,乃赋《离骚》;4左丘失明,厥有《国语》;5孙子膑脚,《兵法》修列;6不韦迁蜀,世传《吕览》;7韩非囚秦,《说难》《孤愤》;8《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9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10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11

 

[解题]

 

《报任少卿书》,又作《报任安书》,作于武帝太始四年(前93),时司马迁已受过宫刑出狱,在中书令任上,年53岁。

本文是了解司马迁生平的主要文献。

任安,字少卿,荥阳人,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

任安作为司马迁友人,曾写信责备他不能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司马迁回信,以极为激愤的心情,申诉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批判了武帝的喜怒无常、刚愎自用,表现了为理想而甘受屈辱、坚强不屈的精神,也倾诉了不能推荐贤才的心曲。

这里选入的一段,提出了著名的“发愤著书”说,指出了些前一系列不朽著作之所以产生的原因―――这些著作都是在作者的身心遭遇重创,而理想又皆不得实现的情况下,通过文字以抒发郁情,表达思想所形成的,都是“不平则鸣”的结果。

在中国文学史上,“发愤著书”说是关于创作动机的著名观点,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注释]

 

1、这段是说,古时候身虽富贵却声名无存的人已无法计数,只有洒脱不拘、才华卓异、超越平庸的人,才能得到赞美。

摩灭:

磨灭,消失。

胜:

尽。

俶(音同替)傥(音同倘):

即“倜傥”,才气纵横不受拘束。

称(音同撑):

赞美。

 

2、这二句是说,文王被囚禁,而演成《周易》。

西伯:

指周文王,商纣时为西伯,建国于岐山之下。

相传伏羲画八卦,文王被拘于羑(音同有)里时,将八卦演成六十四卦,成为《周易》的基础。

 

3、这二句是说,孔子遇厄,而作《春秋》。

仲尼:

孔子的字。

厄:

困厄,困顿。

孔子周游列国,遇到了围攻和绝粮的困厄,这才返回鲁国,着手《春秋》的写作。

 

4、这二句是说,屈原被流放,而作《离骚》。

放逐:

驱逐,流放。

屈原曾于顷襄王时因受谗而被流放到江南。

 

5、这二句是说,左丘明失明,乃作《国语》。

厥:

乃。

 

6、这二句是说,孙膑被剔去了膝盖骨后,编著了《孙膑兵法》。

膑:

剔去膝盖骨的酷刑。

孙膑与庞涓曾同学兵法。

至庞涓为魏惠王将军,自以为不及孙膑,将其召至魏国,处以膑刑。

后来孙膑逃到齐国,做了军师,与田婴伐魏,杀了庞涓。

《史记·孙武传》附孙膑传云:

“名显天下。

世传其兵法”。

 

7、这二句是说,吕不韦被贬到蜀地,有《吕氏春秋》传世。

不韦:

吕不韦,秦丞相,始皇十年被贬至蜀地,后自杀。

迁:

有罪被贬谪。

《吕览》: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做丞相时召集门客写的。

 

8、这二句是说,韩非子被囚禁于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

《说难》《孤愤》是《韩非子》中的两篇,作于韩非子入秦之前。

 

9、这二句是说,包括《诗经》,大概都是圣贤之人为了抒发积愤而创作的。

《诗》三百篇:

即《诗经》。

氐:

同“抵”。

“大氐”句是对以上所列数例的总结,并非单就《诗经》的创作动机而言。

 

10、这四句是说,这是因为这些人心中都凝聚着悲愤,又不能实现其理想,因此陈述往事,想把它传给后世之人(使其了解自己的志向)。

这段话是对“发愤之所为作”的含义的进一步阐述。

不得:

不能。

通其道:

行其道。

 

11、这段是说,至于像左丘明失明,孙膑被膑,终不能得到重用,就退而论说己见,书之于册,以抒发其愤懑,并想借着著作的留传以表白自己的心志。

策:

指竹简。

垂:

留传。

空文:

指文章著作,与具体的功业相对而言。

见:

同“现”。

 

兰亭集序

[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2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5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6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7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俛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其于尽。

古人云,“列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8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妄作。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10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1

 

[解题]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为过修禊日,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曲水流觞,各吟诗篇。

王羲之为这次雅集所作的诗写下了这篇序,记下了宴集的盛况,写出自己的感受,语言优美自然,感慨至深,自是钟情于自然的典范。

这篇文章是宴游诗序的名篇,王羲之撰文留下的行书草稿尤为著称,世称《兰亭贴》,乃中国书法的无上神品,据称随葬于昭陵,今传皆唐人摹本。

本文在记游的同时,抒发了盛事不常,修短随化,同足慨叹的情感,但力斥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看法为虚诞、妄作,而看重生命价值与质量的观点,是值得重视的。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中国著名的书法家,号“书圣”。

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注释]

 

1、这段是说,永和九年,时当癸丑年,于暮春三月之初,为修禊之事,聚会于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

岁在癸丑:

指永和九年时当癸丑年。

幕春之初:

指夏历三月初。

修禊(音同戏):

一种临水为祭,以消除不洁的祭礼。

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已日为修禊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

兰亭:

在绍兴西南。

 

2、群贤:

指孙绰、谢安、支循等人。

少长:

“少”指王家子弟,如羲之子凝之、徽之等;“长”指自己和其他年长的人。

 

3、这段是说,这里有崇山峻岭,有茂密的树林与高大的竹子;又有清澈而奔流的溪水,环绕于左右,引之为流觞的曲水,我们依次列坐在两旁。

激湍:

流势很急的水。

映带:

形容水流环绕,彼此关连。

流觞曲水:

指用漆制的酒杯盛满酒,放在环绕的水流上循流而下,流到某人面前,某人就取而饮之。

 

4、这段是说,即使没有热闹的音乐,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畅叙深藏的情感。

丝竹管弦:

皆为乐器名,这里指音乐。

箫笛用竹制成,是管类;琴瑟的弦用丝制成,是弦类。

盛:

多,此处有“热闹”的意思。

幽情:

深藏的情感。

 

5、这段是说,此日天气晴朗,和风开怀,仰可观宇宙之浩瀚,俯可察万物之繁盛,皆可用来放眼游观,驰骋怀抱,尽情享受视听的快乐,实为人生之乐事。

惠风:

和风,即春风。

品类:

此处指万物。

所以:

这里是“用来”的意思。

游目骋怀:

纵目游观景色,以驰骋怀抱。

信:

诚,实在。

 

6、这段是说,人们生活在一起,很快就度过了一生。

或是在一室之内畅叙怀抱,或是把情怀寄托在某种事物上,不受约束,放纵不羁地生活。

与:

相处,相交。

俯仰:

低头仰头,形容时间极短,下文“俛仰”同。

怀抱:

胸襟抱负。

晤言:

相对交谈。

放浪:

放纵无拘束。

形骸:

身体。

 

7、这段是说,虽然各人的取舍绝不相同,处静与躁动的选择各异,当他为遇到的事物感到高兴,暂时满足了愿望,仍感到欣然自得,不知老之将至。

趣舍:

即取舍,追求与舍弃。

殊:

不同。

静躁:

安静与躁动,各指“晤言一室之内”与“放浪形骸之外”的情形。

 

8、这段是说,等他对所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时,感情随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之情油然而生。

以前所喜爱的,转瞬间化为陈迹,不能不因之引发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全凭造化,最终归于消灭。

古人说:

“死生是件大事。

”怎能不让人心痛呢!

系:

附着,随着。

向:

过去,以前。

陈迹:

旧迹。

兴:

引发,引起。

化:

此处指造化,即天。

期:

期限。

 

9、这段是说,每次看到古人(对生死)发出感慨的原因,就像符契那样互相一致,面对着文章,没有一次不产生感叹与伤悼之情,也不能从内心弄个明白。

由:

缘由,原因。

契:

符契,古代用木或竹刻的契券,分成两半,契约双方各执一半,以作凭验。

临文:

看着那文章。

临,有“视”的意思。

 

10、这段是说,于是明白把生死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把长寿与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从未来看今天,正与自今视昔一样,可悲啊!

一死生、齐彭殇,都是庄子对生命的看法。

一、齐:

皆用作动词,看成一样,看做等同。

彭:

彭祖,传说中长寿的人物。

殇:

幼年死去的人。

由:

同“犹”,如同,一样。

 

11、这段是说,因此一一记下与会之人,录下他们所写的诗。

即使世代不同,事情各异,用以引发情怀的情况是一致的。

后来的观者,亦将因此文而生出感慨。

时人:

指参与兰亭雅集的人。

述:

著述,即诗或文,斯文;这篇文章。

 

 

阿房宫赋(节选)

[唐]杜牧

 

  嗟乎!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2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4

 

  呜呼!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5嗟乎!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7

 

【解题】

 

《阿房宫赋》是以史为鉴的名文,这里选入的是后半部分议论的文字。

此文作者唐敬宗宝历元年(825)。

敬宗荒淫失德,广征声色,大兴土木,修建宫室。

杜牧借秦始皇造阿房宫为题材,以赋体极尽辅排形容之能事,援引历史教训,以取得针砭当代的目的。

他指出,统治者的穷奢极欲与残酷剥削人民是相联系的,最终会失去民心;政权一旦崩溃,壮丽的宫殿将化为焦土,唯供后人凭吊而已。

全篇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词采瑰丽,气体遒劲,结尾示以鉴戒之议,语言锋利明快,一语破的,是杜牧文的代表。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复兴贤良弘文,授弘文馆校书郎,历官黄、池、睦州刺史,中书舍人。

杜牧好论兵,有经邦治世之才,又为晚唐著名诗人之一,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有《樊川集》传世。

 

【注释】

 

1、这段是说,可叹啊!

一人之心,同于千万人的心。

秦国好奢侈,他人也顾念其家庭;如何在索取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净尽,而用的时候却视同于泥沙?

纷奢:

纷,多;奢,侈。

奈何。

尽锱铢:

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

锱铢,古代重量单位,六铢为一锱,一铢略等于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2、这段是说,使承重的柱子,多于在田间耕种的农民,架梁的木椽,多于织机上的女子,突出的钉头,多于仓中的粮食,参差的瓦缝,多于蔽体的丝缕;纵横的栏杆,多于九州的城池,丝竹之乐音,多于市人的语言。

这几句是对秦国穷奢极欲,不顾念天下苍生,且以强权压制人民的情况的描述。

南亩:

泛指田地。

磷磷:

原指水中石头的突出貌,这里指建筑上突出的钉头。

庾:

粮仓。

呕哑:

管弦的声音。

 

3、这段是说,使天下万民,为之敢怒而不敢言,始皇的独夫之心日益骄横。

独夫:

贪暴失众的君主,指秦始皇。

 

4、这段是说,但随着渔阳戍卒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拔占领,楚人点起的一把大火,把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

戍卒叫:

指陈胜、吴广起义。

函谷举:

指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继而占领函谷关事。

楚人一炬:

指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咸阳,焚毁秦宫事。

项羽是楚将项燕之后,故称楚人。

 

5、这段是说,呜呼!

消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

消灭秦朝的,是秦朝自己,不是天下人。

族:

灭族,族秦即灭掉秦的宗族,即亡秦。

 

6、这段是说,可叹啊!

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其人民,就足以对抗秦国;假使秦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则秦朝可传至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主,谁能灭亡秦朝呢?

这几句指出了六国与秦相继败亡的原因。

秦传二世而亡,此意为若秦能爱护人民,则可传至三世以至万世。

爱:

爱护。

复:

又,再。

递传。

 

7、这段是说,秦人无暇自悲,而只能由后人为之悲伤;而后人只哀之而不以之为诫,也将使更后的人为他们而感到悲伤。

鉴:

用作动词,指以秦所以亡为借鉴。

 

 

聪明人不能做事,世界是属于傻子的

--1926年11月27日在厦门集美学校讲

鲁迅

 

  今天我有机会,到你们这美丽的学校,在这大礼堂里,跟你们谈谈,是非常高兴的,我的话题是:

“聪明人不能做事,世界是属于傻子的。

”你们初听这句话,或将觉得奇怪,但却是事实,过去这样,将来也必定是这样的。

你们放眼看看,现今世上,聪明人不是很多吗?

可是他们不能做事。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想来想去,终于什么也做不成。

他们过于思虑个人的利害,过于计较个人的得失。

他们想着,想着,有利于自己者才肯做,有利于社会、别人者、即使肯做,也常不彻底,不真诚,不负责,以至于败事而无所成就。

你们看看,当今的聪明人是不是这样?

他们是专门为自己打算盘的所谓“聪明人”,这种“聪明人”是绝对做不出有利于人民的事业的。

 

  你们看看,当今所谓“聪明人”,如段祺瑞、贾德耀等北洋军阀,只知勾结帝国主义者,屠杀无辜的爱国工人和学生,他们中双手沾满血腥的刽子手;又如陈西滢、唐有壬等“现代评论派”,只会开驶“新文化运动”的倒车,镇压反帝爱国请愿的群众,他们是反动军阀的乏走狗。

他们会用“聪明”作钢刀,见血去杀人;他们也会用“聪明”作软刀,杀人不见血。

他们想来想去,终于不能做出有利于人民的好事,却能做出有害于国家的坏事。

 

  在这世界上,还一种人,他们甘愿为群众利益而放弃了自己的利益,他们甘愿为国家的独立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一种人是爱国者,是革命者,是人类幸福的创造者。

这一种人在所谓“聪明人”的眼里看来,却是傻子。

但是,我们要知道,世界是傻子的世界,由傻子去支持,由傻子去推动,由傻子去创造,最后是属于傻子的。

这些傻子,就是工农群众,就是孙中山先生“三大政策”中所要扶助的农民和工人。

这些工人和农民,在人类社会中,居最大多数。

他们有坚强的魄力,有勤劳的德性,世界的一切,都是从他们的劳动中创造出来的。

革命青年学生,在群众中最有热血,最能奋斗,最肯牺牲。

黑暗的消灭,光明的出现,这种革命青年学生,常起最大作用。

但从过去封建社会统治者、剥削者的眼里看来,这些劳动的工农群众,这些热血的革命青年,都是愚民,都是傻子,唯有他们自己,才算是“聪明人”。

 

  可是这些旧社会的所谓“聪明人”,是懒惰自私的,是荒淫无耻的,是注定要被消灭的;而那此所谓“傻子”的革命青年和劳动工农,乃正是社会的改造者,是世界的创造者,他们是世界的主人,世界是属于他们所有的。

 

【解题】本文是鲁迅1926年11月27日在厦门集美学校的讲演,题目为《鲁迅佚文全集》编者所加。

通过本文,可以了解鲁迅出众的讲演才能,也能更为真实、全面地认识他的思想。

 

 

人生的境界(节选)

冯友兰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话的意思,似乎是必要的。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若是不管那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近,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

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高是天地境界。

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

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

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

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

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解题】

 

本文选自冯友兰的《人笺境界》一文,阐述了人在了解人生时所能达到的四个不同层次的境界,大抵是从自我至无我,从无所意义至利己,再到专门利人的觉解过程,它决定了人的境界的高低,也标志着人格完善的程度。

境界一词原指疆界、景象,自晋唐以降,译经者赋予了它特定的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