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42334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1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化学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化学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化学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化学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化学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化学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化学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化学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化学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化学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化学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化学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化学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化学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化学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化学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化学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化学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复习.docx

《化学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复习.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化学复习.docx

化学复习

化学复习

一、盐效应

1、概念:

当过量的沉淀剂(一般超过20%—50%)或加入其它非共同离子的强电解质,反而会使沉淀的溶解度加大,这种由于强电解质存在而引起沉淀溶解度增大的现象,称为盐效应。

2、作用:

①使难溶物质溶解度增加;②使弱电解质电离度增大。

二、配位化合物

1、概念:

是由可以给出孤对电子对或多个不定域电子的一定数目的离子或分子{配体L(提供孤对电子,是电子对给予体)}和具有接受孤对电子对或多个不定域电子的空位的原子或离子{统称中心原子M(价电子层有空轨道,是电子对接受体)}按一定的组成和空间构型所形成的化合物。

3、配位化合物的组成

内界:

中心体(原子或离子)与配位体,以配位键成键;

外界:

与内界电荷平衡的相反离子。

4、中心离子(或原子):

(1)一般为带正电的过渡金属离子[Cu(NH3)4]2+、[Co(NH3)6]3+

(2)中性原子Ni(CO)4、Fe(CO)5、Cr(CO)6

(3)高氧化态的非金属元素原子SiF62-、PF6-

5、配位数与配离子电荷

(1)配位数:

一个中心离子(或原子)实际所结合的配位原子总数称为配位数。

单基(单齿)配体配合物:

配位数=配位体数目

[Cu(NH3)4]2+中Cu的配位数=4

多基(多齿)配体配合物:

配位数=配位体数目×齿数

[Co(en)3]3+中Co的配位数=3×2=6(注:

乙二胺(en)为双齿配体)

(2)配离子电荷:

配位个体带电荷时即为配离子

①配离子的电荷数等于中心离子和配体两者电荷的代数和;

②若配位体全部是中性分子(NH3、H2O、CO),配离子电荷数等于中心离子的电荷数;

③作为独立存在的配合物,其本身是电中性的。

6、配位体和配位原子

(1)、在配位个体中,与中心离子(或原子)结合的中性分子或阴离子称为配位体。

每个配位体中直接与中心离子(或原子)以配位键结合的原子称为配位原子

(2)、配位原子:

单齿配体、多齿配体

常见的单齿配体

中性分子配体

阴离子配体

H2O水

NH3氨

CO羰基

NO亚硝酰基

CH3NH2甲胺

C5H5N吡啶

F-氟NH2-氨基

Cl-氯NO2-硝基

Br-溴ONO-亚硝酸根

OH-羟基SCN-硫氰酸根

CN-氰NCS-异硫氰酸根

O2-氧S2O32-硫代硫酸根

7、配合物的化学式与命名

(1)配合物的化学式遵循以下两条规则

①在含有配离子的配合物的化学式中,阳离子在前,阴离子在后

②在配位个体的化学式中,应先列出形成体的元素符号,在依次列出阴离子和中性配体,将整个配体个体的化学式括在方括号内

(2)阴离子名称在前,阳离子名称在后

①若为配位阳离子配合物先叫外界名,称作“某酸某”或“某化某”;

②若为配位阴离子配合物先叫内界名,把配位阴离子与外界离子间用“酸”连结。

(3)内界命名:

①配位体数(以二、三、四表示);

②配位体名称(不同配位体名称以圆点“·”分开);

③合;④中心离子;⑤中心离子氧化数(加括号,用罗马数字表示);

(4)配体顺序:

先无机后有机;先离子后分子;先阴离子后阳离子;同类型离子,按英文字母顺序排配体。

(5)含配阴离子的配合物命名

顺序:

配体→中心离子→(氧化数)→酸→外界

(6)含配阳离子的配合物命名

顺序:

外界→酸或化→配体→中心原子(氧化数)

8、配合物的分类

(1)简单配合物:

由单齿配体与中心原子直接配位而成。

(2)螯合物:

由多齿配体与中心原子直接配位而形成的环状结构。

(3)多核配合物:

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心离子,这些中心离子借助于一定的配位原子或原子团连接起来,通常将这些配位原子或原子团成为桥基——桥基具有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弧对电子(-NH2、-OH、-O-、-Cl)

(4)羰基及非饱和烃配合物

•过渡金属的低价离子(或中性原子)与羰基(CO)生成的配合物;

•非饱和烃与中心原子形成的配合物。

9、配位化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1)配位反应——生成配离子的反应

(2)解离反应——配离子解离成简单离子和配位体的反应

(3)配位平衡——配位反应速度与解离反应速度相等时,体系达到平衡状态

10、稳定常数、不稳定常数

(1)正向:

离解平衡离解常数

(2)逆向:

配位平衡配位常数

(3)K稳的值与配位体的种类、中心离子的特征与T有关;配合物的解离反应是分步进行的,每步均有其解离常数。

11、配位化合物离解平衡的移动

(1)酸度对配位平衡的影响

①配位体酸效应:

常见的配位体一般都是碱,酸度增大时,引起配位体浓度下降,使配离子稳定性降低的现象;

②中心离子的水解效应:

当酸度减小时,中心离子MZ+可能发生水解,甚至生成氢氧化物沉淀,从而使配离子解离程度增大,稳定性降低。

(2)沉淀反应对配位平衡的影响:

在配离子溶液中,若同时存在配位平衡和沉淀平衡的竞争,总反应方向取决于配合物的K稳和沉淀的Ksp大小。

Ksp↓配合物越易解离而生成沉淀;K稳↑沉淀越易溶解生成配合物。

关于配位剂与沉淀剂的加入量,可根据双重平衡的总平衡常数K来计算。

(3)配位平衡与氧化还原平衡:

当中心离子形成配离子后,它的标准电极电势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氧化还原反应方向。

①在配位平衡体系中若加入可与中心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剂或还原剂(SnCl2),则会使中心离子浓度改变,配位平衡发生移动,血红色消失;

②若在氧化还原体系中加入配位剂,若其能与氧化剂或还原剂生成稳定配合物,则氧化还原反应方向也可改变。

(4)配离子间的转化对配位平衡影响:

在配离子溶液中加入一种能与中心离子生成更稳定的配合物的配位剂,可使原有的配位平衡发生移动,建立新的配位平衡。

12、螯合物:

一个中心原子与多齿配体成键形成具有环状结构的配合物。

螯合物的特点:

(1)由于有螯环(螯合物中的多原子环,一般有多个五原子环或六原子环)而具有特殊的稳定性;

(2)多数具有特征的颜色。

三、电子离域作用

C2、C3p轨道重叠的结果是共轭双烯中四个p电子的运动范围不再两两局限于C1—C2或C3—C4间,而是运动于四个碳原子核的外围,形成一个“共轭π键”(或大π键)的现象。

四、奥斯特瓦尔特稀释定律

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进行稀释和浓缩时,溶质的物质的量始终不变稀释前浓度×稀释前体积=稀释后浓度×稀释后体积。

即:

C1×V1=C2×V2。

并且强调但凡涉及物质浓度的换算,均遵循此定律。

五、标准电极电势

1、电极电势:

金属进入含有自身离子的溶液中,金属和它的盐溶液的界面上产生的电势差。

2、标准氢电极:

用标准压力的氢气所饱和了的铂黑与H+浓度为1mol·L-1的溶液间的电位差,就是标准氢电极的电极电位。

3、标准状态:

组成电极的离子浓度为1.0mol/L,有关气体的分压为,温度为298K。

4、标准电极电势:

测量方法--被测电极与标准氢电极组成原电池,测电动势即可。

标准电极电势用φΘ表示,标准电池电动势用ΘE表示,根据物理学可知:

ΘE=φΘ+—φΘ-。

六、稀溶液的依数性

1、概念:

与溶质的本性无关只与溶液中所含溶质粒子数的多少有关,叫稀溶液的依数性,又称稀溶液的通性;

形成条件:

1.稀浓度溶液;2.难挥发的非电解质。

2、溶液的蒸汽压下降

(1)蒸汽压的概念:

在一定的温度下,当蒸发(分子冲破表面张力进入空间成为蒸汽分子的现象)的速度等于凝聚(液面上的蒸汽分子受到表面水分子的吸引或外界压力重新进入液体的现象)的速度,处于动态平衡,这时的蒸气压称为水在此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简称蒸气压,用p表示。

(2)原因及结论:

相同的温度下,当把难挥发的非电解质溶于溶剂形成稀溶液时,溶剂的表面被少量溶质粒子占据,因此单位时间逸出液面的溶剂分子数相应减少。

故在纯溶剂中加入难挥发的物质以后,到达平衡时,稀溶液的蒸汽压总是小于相同温度下的纯溶剂的蒸汽压,即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3)规律:

蒸汽压越大越易挥发;液体的蒸汽压岁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每一种液体在一定的温度下都有一定的蒸汽压。

(4)、拉乌尔(法国物理学家)定律:

●在一定的温度下,难挥发的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等于纯溶剂的蒸气压乘该溶剂在溶液中的摩尔分数,P=pθ*xA。

●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汽压下降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拉乌尔定律另一表达形式)即

Δp=pθ*xB(Δp只与xB有关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故称“依数性”。

3、溶液的沸点升高

(1)溶液的沸点:

指其蒸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力时的温度(也就是说在某一温度,纯溶剂开始沸腾时,而溶液由于蒸汽压低还未沸腾)。

(2)沸点升高的原因:

溶液愈浓蒸汽压降低越多,沸点升高越多。

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沸点升高与溶质B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即△Tb=Kb*bB(△Tb:

沸点升高值,Kb:

摩尔沸点升高常数,mB:

物质B的质量摩尔浓度)

4、溶液的凝固点下降

(1)溶液的凝固点:

在101.3kPa下,纯液体和它的固相成平衡时的温度,称为该液体的凝固点(固液两相蒸汽压相等ΔTf=Kf*bB溶液凝固点降低也与溶质B的质量摩尔浓度有关)。

(2)溶液的凝固点:

该物质的液相蒸汽压和它的固蒸汽压相成平衡时的温度。

固相蒸汽压<液相蒸汽压,液转化固;固相蒸汽压>液相蒸汽压,固转化液。

纯溶剂:

液相蒸汽压AA’,固相蒸汽压AC;溶液:

液相蒸汽压BB’,固相蒸汽压BC。

5、溶液的渗透压

(1)渗透:

由物质粒子通过半透膜自动扩散的现象。

产生渗透的条件:

①具有半透膜;②膜内外两种溶液的浓度不同。

(2)渗透压:

维持溶剂通过的膜所隔开的溶液与纯溶剂之间的渗透平衡而需要的超额压力

(3)稀溶液的渗透压与浓度和温度的关系:

①IIV=nBRT;②II=cBRT

(II:

渗透压,R:

气体常数8.314J·mol-1·K-1,c:

溶液的浓度,T:

温度)

(4)反渗透:

在外加压力的作用下,溶液中的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向纯溶剂的方向扩散

(5)反渗透技术:

渗透压较大的溶液,一边加上比起渗透压还大的压力,迫使溶液从高浓度溶液向低浓度扩散,从而达到浓缩溶液的目的。

6、稀溶液依数性的应用:

1.分子量的测定;2.生物、农业、生活中的应用

七、化学反应速率

1、活化能与碰撞理论

(1)碰撞理论:

①通过反应物分子彼此碰撞而发生,并能发生反应的碰撞称为有效碰撞,能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称为活化分子

②有效碰撞的两层涵义:

1分子碰撞取向对头与否,碰撞方向不对头为非有效碰撞

2分子碰撞时的能量关系,动量不足不能发生有效碰撞

(2)过渡态理论:

由反应物分子在相互接近时要经过一种中间过渡状态,即形成一种活化配合物,然后再转变为产物。

(3)2AB←→A2+B2,Ea1为正反应活化能,

Ea2为逆反应活化能

反应的热效应ΔH=Eal—Ea2

如果Ea2>Eal,ΔH为负值,正反应放热,逆反应吸热

如果Eal>Ea2,ΔH为正值,正反应吸热,逆反应放热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基元反应:

反应物分子相互碰撞,一步就起反应而变成生成物;

非基元反应:

反应物分子相互碰撞,要经过几步才能转变成生成物。

(2)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通过能量变化改变了活化分子百分数来实现。

根据气体分子运动论计算,温度每增加10K,碰撞次数仅增加了2%。

●范特霍夫规则:

对一些化学反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每升高10K,反应速度约增大2-4倍。

Arrhenius(阿累尼乌斯)经验公式:

(A:

反应的频率因子,特征常数;Ea:

给定反应的活化能;

R:

8.314J·mol-1·K-1;T:

热力学温度;e:

自然对数的底=2.718)

(3)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①催化剂:

凡能改变反应速率,而本身的组成和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的物质

②催化作用:

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的作用

③催化剂具有特殊的选择性:

a不同反应要求不同的催化剂;

b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可增大所需要的某个反应速度,同时能抑制其他不需要反应。

④生物催化剂:

酶是具有催化活性的生物催化剂.

a酶具有巨大的催化能力酶比无机有机催化率高106-108倍;

b酶的催化具有高度专一性

八、质量作用定律

基元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与有效浓度以及反应分子数为乘幂的乘积成正比。

如:

基元反应mA+nB→pC+qDυ=k(A)m*(B)n

(K为反应速率常数,K由反应的性质和温度决定,与浓度无关)

质量作用定律仅适于基元反应,反应的分子数与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一致。

九、离子氛

1、概念:

由强电解质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

2、作用机理:

强电解质在溶液中是完全电离的,但是由于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每一个离子都受到相反电荷离子的束缚,这种离子间的相互作用使溶液中的离子并不完全自由

3、表现:

溶液导电能力下降;电离度下降。

十、同离子效应

1、概念:

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一种与其含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将引起平衡向左移动,而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降低的现象。

2、同离子效应的应用

(1)利用同离子效应调节溶液的酸碱性

(2)控制弱酸溶液中酸根离子的浓度(H2S,H2C2O4,H3PO4溶液中S2-,C2O42-,PO43-浓度),使某些金属离子沉淀,另一些不沉淀,从而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

十一、缓冲溶液

1、概念:

能抵抗外加少量强酸强碱或释稀而保持pH值不发生明显变化的溶液

该溶液一般由两种组分构成,一种为抗酸成分;一种为抗碱成分。

2、组成:

弱酸及其盐;弱碱及其盐;酸式盐及其相应次及盐(酸)

3、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

(1)缓冲溶液的选择

a.首先选择与所配缓冲溶液pH值接近的pKa(或pKw-pKb)缓冲对;

b.所选的缓冲溶液,不能与反应物或生成物发生作用

(2)缓冲溶液的配制

a.在一定量的弱酸(弱碱)中,加入固体盐进行配制(NH4·H2O-NH4Cl);

b.采用相同浓度弱酸(弱碱)及其盐的溶液,按不同体积混合(HAc-NaAc;)

c.在一定量的弱酸(弱碱)中,加入在一定量的强酸(强碱)通过中和反应生成盐,和剩余的弱酸组成缓冲溶液(HAc-NaOH-HAc)。

十二、休克尔规则

如果一个单环化合物具有平面的离域体系,且其π电子数为4n+2(n=0,1,2,3……整数),则其具有芳香性。

十三、扎依切夫规则

二级和三级卤代烷脱卤化氢时,反应可以在碳链的不同方向进行,得到不同的产物,但其中占优势的产物是从含氢较少的β-碳原子上脱去氢原子而生成的烯烃。

十四、马氏加成规律

1、概念:

当不对称烯烃和卤化氢加成时,氢原子主要加到含氢较多的碳原子上。

2、马氏规则的解释

2-溴丙烷(主要产物)1-溴丙烷(少量)

十五、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

1、概念:

与卤素相连的带有部份正电荷碳原子键在带负电荷或带有未共用电子对的亲核试剂作用下,碳卤键较易发生异裂,使得卤素原子被其它基团取代,这种类型的反应称为亲核取代反应。

2、组成:

(1)水解反应:

卤代烷与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的水溶液一起加热,卤原子被羟基取代生成醇。

R-X+OH-R-OH+X-(X被羟基取代)

(2)醚的生成:

卤代烷与醇钠(钾)的醇溶液回流时,卤原子被烷氧基取代生成醚(这也是混醚的制法)。

R-X+RO-NaR-O-R'+NaX(X被烷氧基取代)

(3)氨解反应:

卤代烷用浓氨水处理,得到的铵的混合物。

R-X+NH3RNH2+HXRN+H3+X-(X被氨基取代)

当用碱处理时可释放出游离胺:

RN+H3+OH-RNH2+H2O

(4)氰解反应:

用KCN的乙醇-水溶液处理卤代烷,卤原子被氰基取代生成腈。

R-X+CN-R-CN+X-(X被氰基取代)这个反应的产物较原料卤代烷增加了一个碳原子,在有机合成中是增长碳链形成碳碳键的一种方法。

十六、卤代烷的消除反应

分子中失去一个简单分子形成不饱和键的反应,消除反应是制备烯烃的重要方法。

十七、位阻作用

羰基C上连接的基团在空间所占的体积,对反应也有影响,若基团大,便对CN-向羰基C进攻有阻碍作用。

十八、歧化作用

不含α-H的醛,在浓碱的作用下,发生自身的氧化还原作用,即一分子醛氧化成羧酸,另一分子醛还原成醇的作用。

十九、烯烃具有的化学性质

1、加成反应

(1)催化加氢(常用催化剂--镍、钯、铂)

加氢反应是定量的,可通过反应吸收氢的量来确定分子中含有C=C数目。

(2)与卤素的加成

烯烃可使溴或溴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此反应可用于烯烃的鉴别。

(3)加卤化氢

烯烃与卤化氢的加成历程是:

H+首先与C=C中的一对P电子结合,使C=C中的另一个C原子形成+C,然后再与X-形成卤代烷。

卤化氢发生加成反应的活泼性顺序:

HI>HBr>HCl。

(4)与水的加成:

烯烃的水合是工业上由石油裂化气中的低级烯烃制备醇的方法之一。

2、氧化反应;3、聚合反应;4、α-氢原子的反应:

(1)取代;

(2)氧化。

二十、卤代烷的化学性质

1、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

水解反应;醚的生成;氨解反应;氰解反应。

2、卤代烷的消除反应

3、卤代烷与金属镁的反应:

卤代烃与金属镁在无水乙醚中反应,生成有机镁化合物。

二十一、化学反应方程式

1、6KOH+3Cl2→KClO3+5KCl+3H2O

2、MnO4-+SO32-+6H+→Mn2++SO42-+3H2O

3、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4、2Al+2NaOH+6H2O→2Na[Al(OH)4]+3H2↑

5、2Na2S2O3+I2→2NaI+Na2S4O6

6、2S+2HNO3→2SO2+NO↑+H2O

7、2KMnO4+16HCl→2MnCl2+2KCl+5Cl2↑+8H2O

8、Cu2S+HNO3→Cu(NO3)2+H2SO4+NO↑+H2O

9、CH3CH2CH2CH=CH2+H2

CH3CH2CH2CH2CH3

10、CH3(CH2)2CH2Cl+NaCNCH3(CH2)2CH2CN+NaCl

11、CH3CH2OH

H2C=CH2+H2O

O

12、HC≡CH+H2O→H3C—C—H

13、H3C—CH=CH2+H2O

H3C—CH—CH3

OH

OHOH

∥∣∣

14、CH3—C—H+CH2—CHO

H3C—CH—CH2—CHO

15、CH3CH2CH2CHCH3→CH3CH2CH=CHCH3+H2O

OH

二十二、重要配位化合物

1、配阴离子配合物:

(1)K[PtCl5(NH3)]五氯一氨合铂(Ⅳ)酸钾

(2)K2[PtCl6]六氯合铂(Ⅳ)酸钾

(3)K[Sb(OH)6]六羟基锑(Ⅴ)酸钾

2、配阳离子配合物:

(1)[Ag(NH3)2]Cl氯化二氨合银(Ⅰ)

(2)[Co(ONO)(NH3)5]SO4硫酸亚硝酸根五氨合钴(Ⅲ)

(3)[Co(en)2(NO2)Cl]+氯化一硝基二乙二胺合钴(Ⅲ)阳离子

3、中性配合物:

(1)[Co(NO2)3(NH3)3]三硝基三氨合钴(Ⅲ)

(2)[PtCl2(NH3)2]二氯二氨合铂(Ⅱ)

二十三、重要有机化合物

1、

2-甲基-2-丁烯

2、

3-苯基-2-丙烯-1-醇

3、

二苯甲烷

4、

2-溴-4-戊二烯

5、

苯氯丁烷

6、

丁酮

7、

4,7-二甲基萘

8、

1,2,3-丙三醇

9、

苯甲醚

10、

5-甲基-1-硝基萘

11、

螺[2.4]庚烷

12、

7,7-二甲基-二环[2.2.1]庚烷

13、

3,7,7-三甲基-二环[4.1.0]庚烷

二十四、计算题

1、P31,例2-1;P60,例3-9;P180,例7-1;P266,例10-1;P266,例10-2;

P34,例2-3;P64,例3-10;P118,例5-6;P10,例1-1;P60,例3-7;

2、P42,例2-8;P180,例7-2;P119,例5-8;P305,例题;P55,例3-3;

3、P55,例3-3;P268,例10-3;P72,例3-16;P71,例3-14;P181,例7-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