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复习之修辞手法和标点符号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650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升初语文复习之修辞手法和标点符号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小升初语文复习之修辞手法和标点符号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小升初语文复习之修辞手法和标点符号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小升初语文复习之修辞手法和标点符号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小升初语文复习之修辞手法和标点符号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小升初语文复习之修辞手法和标点符号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小升初语文复习之修辞手法和标点符号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小升初语文复习之修辞手法和标点符号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小升初语文复习之修辞手法和标点符号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小升初语文复习之修辞手法和标点符号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小升初语文复习之修辞手法和标点符号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小升初语文复习之修辞手法和标点符号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小升初语文复习之修辞手法和标点符号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小升初语文复习之修辞手法和标点符号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小升初语文复习之修辞手法和标点符号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小升初语文复习之修辞手法和标点符号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小升初语文复习之修辞手法和标点符号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小升初语文复习之修辞手法和标点符号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小升初语文复习之修辞手法和标点符号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小升初语文复习之修辞手法和标点符号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升初语文复习之修辞手法和标点符号含答案.docx

《小升初语文复习之修辞手法和标点符号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升初语文复习之修辞手法和标点符号含答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升初语文复习之修辞手法和标点符号含答案.docx

小升初语文复习之修辞手法和标点符号含答案

小升初语文复习专题第五节——理解句意

(一)修辞手法

一、考点、热点回顾

修辞手法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而采取的有一定表达效果的语言方式。

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使语言准确、生动,更具说服力。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借一事物来比喻另一事物。

比喻句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的关键是:

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比喻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明喻:

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常用“像”“像……一样”“仿佛”“好像”“犹如”等比喻词。

如:

香港就像一颗明珠镶嵌在世界的东方。

(2)暗喻:

有本体喻体,常用“是”“变成”“成了”等比喻词。

如:

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它在天空给你指引方向。

(3)借喻:

只有喻体,没有本体和比喻词。

如:

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

2、比拟

比拟是把物当做人来写,或把人当做物来写,或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

比拟一般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

(1)拟人:

特点是把人以外的物当人来写,但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征,比拟要恰当。

如: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

(2)拟物:

是把人当物来写,运用比拟是要注意人和物一定要有相近或者相似点。

如:

敌人已成为瓮中之鳖,不好攻暂且围着算了。

3、夸张

夸张是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扩大或缩小。

夸张一般有以下三种形式:

(1)扩大夸张:

是故意把比较一般的事物往大(或高、多、强等)处夸。

如: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缩小夸张:

是故意把比较一般的事物往小(或低、少、弱等)处夸。

如: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3)超前夸张:

是故意把后发生的事说成是先发生或者同时发生的。

如:

还没喝到嘴里,心就醉了。

4、排比

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近而语气相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成串排列,加强气势,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

飞机在空中灵活地做着各种动作,时而盘旋上升,时而俯冲下降,时而翻着跟头,时而侧身飞行……

运用排比句时,要注意各分句间的关系,如时间的先后、程度的轻重、范围的大小,合理地安排各分句,读起来才能一气呵成,表现出磅礴的气势。

5、对比

对比是把正反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对照比较的一种修辞手法。

对比手法能更鲜明、更有力地反映现实,揭示矛盾。

如杜甫的名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运用对比手法时,必须能表现对比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且是必须相反的或相对的。

用来对比的词语,意义要鲜明,能鲜明对立事物的矛盾,选用反义词或意义相同相反的两个比喻,更能加强对比的表达效果。

如:

勤俭节约光荣,铺张浪费可耻。

前后两个句子中的两对反义词,体现了鲜明的是非观和坚定的立场。

6、设问和反问

(1)设问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问题。

设问也叫设疑、提问。

设问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启发我们去思考,使所要强调的意思更加突出。

如:

是怎样小的小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2)反问是心中没有疑问,而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的特点是:

问而不答,答案其实就在句子中。

反问如果句子形式是肯定的,意思是否定的;如果句子形式是否定的,意思就是肯定的。

它的作用在于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

如: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3)设问和反问的区别。

设问是自问自答,通过自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引人思考,以便进一步地作出说明;反问是问而不答,答案已寓含在句子之中,目的是为了加重语气,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表达鲜明的思想和强烈的感情。

7、双关

双关就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故意让一个词或一句话具有双重意义的一种修辞手法。

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1)谐音双关。

如: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

(2)语义双关。

如: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8、对偶

对偶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排列在一起来表达相近、相关或相反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对偶大致可分为以下三大类型:

(1)正对:

即上下句意思相近、相似、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如: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2)反对:

即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

即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如: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9、引用

说话或写文章时,引用别人的话或引用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等都叫引用。

引用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

如:

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接引用)“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间接引用)

10、反复

为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这种修辞手法被称为反复。

反复有以下两种形式:

(1)连续反复。

如:

风!

你咆哮吧!

咆哮吧!

尽力地咆哮吧!

(2)间隔反复。

如: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绝不是平凡的树!

11、反语

以说反话(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的方式来加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

(1)表示讽刺的反语。

如: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2)习惯性的反语。

如:

你这地方真难找,我好容易才找到。

(3)表示亲密感的反语。

如:

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孙犁《荷花淀》)

12、顶真

顶真就是用上一句的结尾来做下一句的开头,是连接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的修辞手法。

也称作“顶针”“联珠”“连环”“蝉联”。

其修辞效果主要在于:

反映事物间的连锁关系,能使句子结构严密,语气连绵,音律流畅。

因此无论是议论文、记叙文或诗歌,都经常使用这一修辞手法。

如:

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匠,张木匠有个好老婆,外号小飞蛾,小飞蛾生了个女儿叫艾艾。

(赵树理《登记》)

13、通感(移觉)

通感是指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感官上来的修辞方式。

其修辞效果在于:

能渲染和深化诗文意境,启发读者通过联想来体会其中韵味。

如:

微风吹过,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把“清香”这一嗅觉感官变为“歌声”这一听觉感官。

又如:

“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李白《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把视觉转变为嗅觉,使读者更能形象地从雪花的特征入手把握它的皎洁、美丽。

通感要靠词语的移用才能实现,移用过程中,往往借助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感觉的转移更为生动形象。

14、移就(移用)

移就是指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为了表达的需要,把本用来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来修饰乙事物的修辞方法。

它实际上是一种词语活用的方法,通常把形容人的修饰语移用到物上。

如: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

”(《锁忆》)“倔强”一般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这里却用来修饰“头发”,作者以“移就”的修辞方式,表现鲁迅先生倔强的性格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15、回环(回文)

用相同的语句回环往复地说明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形式上表现为词语相同而语序相反。

如:

“响水潭中潭水响”。

回环与顶真的区别:

(1)回环是一种使用词语回环往复的修辞,句子的前后组成部分是一样的。

如: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2)顶针是用前一句的末字(词)作为后一句的起字(词),句子首尾相连,上递下接,环环紧扣,句子的前后组成不同。

如: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16、婉曲

婉曲是故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而是借用与某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来婉转曲折地表达该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分为“婉言”和“曲语”,修辞效果在于含蓄委婉、幽默风趣。

婉曲不直接说出本义,而换用一种含蓄的说法将本意表达出来。

如:

“部队转进某地。

”这是委婉地表达作战失败,撤退到某地。

17、互文

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方式。

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应当理解为“不以外物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应该当理解为“主客都下了马坐到船上”。

2、课堂练习

判断下列句子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1、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大如盘盂。

(比喻)

2、孰为汝多知乎?

(反问)

3、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设问)

4、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夸张)

5、“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引用)

6、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反问)

7、古老的威尼斯沉沉入睡了。

(拟人)

8、没关系!

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

(双关)

9、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对偶)

10、“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灰心气馁。

(引用)

11、“红领巾”的笑声传出很远,很远。

(借代)

12、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设问)

13、他的房间只是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夸张)

14、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比喻)

15、既然我的老师播下的种子在他们的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了,我们播下的种子有什么理由不在自己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呢?

(反问)

16、此时此刻,我耳边又回想着充满墨香的书声,快乐童真的歌声,尽情嬉闹的笑声,诲人不倦的心声。

(排比)

17、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似的。

(拟人)

18、洞内岔路横生,如同迷宫一样。

(比喻)

19、镇上的人又满肚子的话想说又说不出来,泪水如雨,洒了一地。

(夸张、比喻)

20、密西西比河也在为他流泪。

(拟人)

21、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

(拟人)

22、忽然不知从什么地方跳出一只野兔来,箭一样地窜过雪堆。

(比喻)

23、广场上人山人海。

(夸张)

24、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比喻)

2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对比)

26、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排比)

27、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型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

(排比)

28、到年底,蒜泡得色入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比喻)

29、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反问)

30、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拟人)

31、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比喻)

32、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排比)

33、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设问)

34、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拟人)

35、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比喻)

36、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走了罢:

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

(设问)

37、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

(反问)

38、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排比)

39、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反问)

40、中指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拟人)

41、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比喻)

42、啊,快乐的笑声,团结的笑声,充满理想的笑声。

(排比)

43、教室里真安静,静得能听见每一个人的呼吸。

(夸张)

44、有了书,同学们就像有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

(比喻)

4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反问、比喻)

46、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拟人)

47、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反问)

48、天空的星星快活的眨着眼睛。

(拟人)

49、大虫吼一声,如同半天起了一个霹雳,震得山冈也动了。

(夸张)

50、大虫把铁棒似的尾巴倒竖起来。

(比喻)

51、这难道是我的错吗?

(反问)

52、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

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

(设问)

53、在半空中看长江,简直是一条白绸缎。

(比喻)

54、竹子长得要戳破天。

(夸张)

55、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拟人)

56、老师,你就是照亮我们前程的蜡烛。

(比喻)

57、你的耳朵有这么灵吗?

没有。

(设问)

58、难道凡卡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不值得我们同情吗?

(反问)

59、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

(拟人)

60、世界上有没有给自己写信的人呢?

有!

(设问)

61、狂风吹不到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

(排比)

62、天上的云,有的像羽毛,轻轻滴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满满地盖住天空……(比喻、排比)

63、我对老师的勇敢怎能不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

(反问)

64、本子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反问)

65、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夸张)

66、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设问)

67、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比喻)

68、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拟人)

69、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夸张)

70、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

(排比)

71、海上日出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反问)

72、荷叶挨挨挤挤,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

(比喻)

73、清晨,太阳在山尖上露出半边脸,小鸟在林中唱着欢快的歌。

(拟人)

74、会场上乱成了一团,像热水开了锅。

(比喻)

75、谁没有父母兄弟?

谁没有妻子儿女?

你们难道忍心用枪来打这些受人压迫、受人打骂的穷朋友吗?

(反问)

76、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夸张)

77、消息像春风一般温暖了大家的心。

(比喻)

78、有的邮票上印有古代科学家的画像,能够使我们了解我国悠久的科学文化;有的邮票上画有山水花卉,能使我们更加热爱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有的邮票上画有祖国各处的游览胜地,能增长我们的地理知识。

(排比)

79、春天,万山丛中的鲜花在朝我们微笑。

(拟人)

80、他家的房子可小,只有豆腐干那么大。

(夸张)

81、燕子在树上唱歌。

(拟人)

82、它吓坏了,像一只被抓住的小鸡。

(比喻)

83、把他当小偷惩办吗?

他太小了。

(设问)

84、每一个年轮,都仿佛是一本色彩斑斓的画册,记录着学校的生活,记载着我们的故事。

(比喻)

85、我们曾是并肩生长的两棵小树,我们曾是二重唱的两个声部,我们曾是一张课桌上的一对学友。

(排比、拟人)

86、小燕子在屋檐下唱着歌,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拟人)

87、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一抖。

(夸张)

88、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比喻、拟人)

89、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着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拟人)

90、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反问)

91、教室里真安静,连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夸张)

92、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石头、每一片树叶、每一丝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

(比喻、排比)

93、过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夸张)

94、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排比)

95、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比喻)

9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拟人)

9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双关)

98、那妩媚的青春的杨柳,不正是黄河滩头的秀发吗?

(比喻)

99、春天到了,鲜花露出了红红的笑脸。

(拟人)

100、花丛里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

(比喻)

(二)标点符号

课前有趣故事分享:

明朝有个才子叫徐文长,有次外出访友,正是黄梅季节,碰上淫雨连绵,他只好住在朋友家里。

几天过去了,朋友看徐文长毫无回家之意,想逐客又难以开口,于是就在客厅写了一张字条: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朋友心里想:

你这个徐文长看了字条还好意思赖着不走吗?

不一会儿,徐文长信步来到客厅,抬头看见了字条,心中默念道: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他明白了朋友的用意,对这种使自己难堪的作法非常生气。

他见未有断句,于是提笔加上斜线,一字未变,意思却完全相反,那朋友看到反而脸红了。

有趣谜语入题:

标点符号猜谜语:

例:

⑴长得像个小蝌蚪,可是不在水中游。

 ⑵有人说我像瓜子,有人说我像芝麻,有人说我像只手,牵着并列的词语走。

 ⑶远看像架望远镜,近看却是两个小圆点,要是有谁要说话,说话后面点两点。

 ⑷形状像个大耳朵,爱向别人提问题。

 ⑸喜、怒、哀、乐喊口号,有时哭来有时笑,有时闹来有时叫,脾气数它最大。

 ⑹长得又长又瘦像线一条。

 ⑺我像六颗滚圆滚圆的弹珠,多惹人喜爱。

动动脑筋:

你知道他们分别是什么吗?

【考点】了解小升初考试中标点符号的考点,熟悉不同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

【难点】在不同语境中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标点符号。

知识点一:

标号、点号的归类,标点的考试类型

【标号、点号的归类】

种类

作用

包括

句末点号

用在句子末尾,表示句子末尾的停顿时

表示句子的语气

句号、问号

感叹号

句中点号

用在句内,表示句中的停顿和结构关系

逗号、顿号

分号、冒号

标号

表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

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

书名号、着重号、间隔号、

连接号、专名号

【标点符号的作用】

一、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来看两个句子:

孔繁森是我们熟悉的好党员、好干部。

《孔繁森》是我们大家熟悉的。

显然,前者“孔繁森”表示的是孔繁森这个人,而后者“《孔繁森》”则是一部影片或是一本书,实际上这儿的“《》”就表明了“孔繁森”一词的性质和作用。

二、表示语句的停顿

我们在和别人交谈时,为了便于了解,就要有所停顿。

和交谈一样,写文章也应如此,只有用标点符号来表示停顿,别人才会一目了然。

同一句话,如果停顿不同,意思就可能发生变化,再来看一位“三好”学生的评语:

“人儿不大机灵;脑瓜不大聪明;话儿很少有用。

”同学们肯定会纳闷:

这会是一个“三好”学生的评语吗?

原来是班主任老师一时粗心,将标点符号点错了,你不妨动动脑筋,该怎样点才算正确呢?

三、表示说话的语气

说话时表示什么语气可以口头表达,在交谈中表示语气必须用标点符号才行。

如陈述的语气、疑问的语气、感叹的语气等等,写在文章中就可以用不同个标点符号来表示。

读下面三个句子:

他了解,我不了解。

他了解?

我不了解。

他了解?

我不了解?

看,同样一句话,不过由于标点符号不同,读出的语气就不一样,意思也就变了。

【学以致用】用直线把句子和它所表达的语气情感连接起来。

“哦,什么时候去啊?

”果断

“唉!

她死得好惨啊!

”商量

“嗯,这真是个棘手的问题!

”疑问

“嗯,你看怎么办呢?

”同情

“哦,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忧虑

【民校联考真题回放】

2006年民校联考真题:

当时,我也是特别气愤,心想怎么遇上这么些人不知道齐心一点要是把我复制20个参赛准能拿第一就这样,一气之下,全队解散了,谁也不搭理谁。

2009年民校联考真题:

标点改错。

(下面有三处标点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1)她问:

“老师今天讲了啥”?

(2)后来听说:

(3)我知道是为了什么?

知识点二:

标点符号类型及其用法

一、句号。

1、陈述句末尾的停顿,用句号。

例如:

(1)我们都是好孩子,好学生。

2、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句号。

例如:

请您稍等一下。

句号方法技巧归纳:

①一件事情陈述完了用句号。

②讲述另外一件事用句号。

③前后主语发生变化用句号。

二、问号?

1、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

例如:

(1)你去过北京天安门吗?

2、反问句的末尾,也用问号。

例如:

(1)难道你还不了解我吗?

注意:

①有疑问词语的陈述句不能用问号。

没有人知道他们在哪里。

②选择问句的中间不能用问号。

③在呼语与问语中间不能用问号。

王红,你不认识我了?

④倒装句中,问号应该放在全句的末尾。

例如:

明天放假吗,张老师?

三、感叹号!

1、感叹句末尾的停顿用叹号。

例如:

(1)我多么想看看他老人家呀!

2、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叹号。

例如:

请随手关门!

3、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也用叹号。

例如:

我哪里比得上他呀!

4、用于突出某种声音也用感叹号。

例如:

轰!

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黄继光晕倒了。

(《黄继光》)

书写:

叹号在使用中占一个字的位置,紧跟句子书写,不宜独立书写在一行的开头位置。

叹号歌:

感情强烈句和段,其中叹号常出现。

请求、反问都该用,有它文章起波澜。

注意:

1、用不用叹号要看句子有没有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没有提出什么命令、请求等,如果没有,就可以不用。

例如:

到北京旅游的人都说天坛是圣地!

2、不管感情多么强烈,叹号不能插入句中,破坏句子的完整性。

例如:

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啊!

更加繁荣富强!

☆比一比:

句号、问号、叹号的使用区别

1、陈述句和语气轻缓的祈使句句末用句号。

例:

我爱故乡的杨梅。

2、疑问句(包括反问句)的句末用问号。

例:

不耕耘,怎会有收获呢?

3、感叹和语气强烈的祈使句句末用叹号。

例:

这里景色真美啊!

禁止吐痰!

【即学即练】

1、小红今年五岁了2、小蝌蚪找到了妈妈3、今天是星期几

4、有了成绩就可以骄傲了吗不不行5、上课时怎么能随便说话呢

6、湖水多么清澈啊7、好朋友,为了我们的友情,帮帮忙啊8、你给我出去

四、逗号,

1、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

例如:

我们看得见的星星,大多数是恒星。

2、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

例如:

应该看到,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毕生的精力。

3、句子内部状语后边如需停顿,用逗号。

例如:

对于这个城市,他并不陌生。

4、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要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

例如:

据说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五、顿号、

表示句子中并列词语之间较小的停顿,占一格,点在格的左下方。

注意:

句子中并列成分,比较小的停顿用顿号,而较长的停顿用逗号,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停顿的长短。

例:

总攻开始了,军号声、枪声、炮声、喊杀声,立刻混成一片,震动着山谷。

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

注意:

概数之间使用顿号。

例句:

他每天必须步行七、八里山路才能到学校。

分析:

相邻的两个数字连用,表示大概,无须停顿,中间不用加顿号。

六、分号;

1、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用分号。

例如:

(1)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2)在长江上,瞿塘峡像一道闸门,峡口险阻;巫峡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每一曲,每一折,都像一幅绝好的风景画,神奇而秀美;西陵峡水势险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

2、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

例如:

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