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51689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5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x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x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

1.背景:

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长期掠夺、压迫和国民政府的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状态。

2.过程

(1)新中国成立后用三年时间恢复了国民经济。

(2)进行土地改革: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村生产力获得解放,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3)实施一五计划:

优先发展重工业,建成了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改变了中国工业的落后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4)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改造:

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深化探究

探究点1 “一五”计划

材料

思考

(1)建国初,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什么?

(2)据上图,“一五”计划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 

(1)原因:

①现实:

增强综合国力(国防)的需要。

②历史:

重工业基础差。

③外部:

苏联经验。

(2)“一五”计划的主要工业建设项目基本上都分布在东北地区。

原因:

首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其次,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此外,由于当时这些项目要由苏联援助建设,东北地区与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

[历史认识]

“一五”计划是实现总路线的重大步骤之一,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突出特点,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合理的工业布局,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全面展开。

[重点精讲]

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1)历史因素:

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亟待发展。

(2)现实需要:

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苏联经验:

苏联五年计划同样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经济关系:

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探究点2 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上海工商界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

思考

(1)上面两幅图反映了建国初的什么重大事件?

(2)以上内容反映了生产资料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 

(1)三大改造。

(2)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名师指津]

学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应注意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其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应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明确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成绩及其存在的问题。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失误

1.探索——中共八大

(1)召开: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

(2)内容:

①基本形势:

明确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初步建立起来。

②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③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尽快地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④经济建设方针:

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3)评价:

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2.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1)原因

①党中央和毛泽东急于求成的思想开始滋长。

②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脱离了中国的国情。

(2)概况

①掀起“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

②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

③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向高潮,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给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混乱,造成了1959~1961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目的:

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2)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成效:

1962年,国民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4.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工业生产有了巨大增长,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深化探究

材料一 《人民日报》发表《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全国几千万人上阵,大搞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钢)、群(群众运动)。

这是小土群在炼钢。

“大跃进”时的壁画:

“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思考

以上材料反映的是什么运动?

它具有什么特点?

结果如何?

有什么教训?

答案 运动:

反映的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结果:

浪费了资源和民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了1959~1961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教训:

不能单纯按主观意愿办事,要尊重客观规律;应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材料二 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现在恐怕不能到处这样套……有些地区,缺点和错误不止是三个指头,成绩还是有七个指头,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不能说服人的……全国有一部分地区可以说缺点和错误是主要的,成绩不是主要的。

——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

思考

材料中刘少奇的评价主要针对的是什么?

反映出刘少奇怎样的认识和指导思想?

答案 针对: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认识:

应正视“左”倾错误的严重危害,指导思想错误造成的危害与损失不可低估。

指导思想: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归纳总结]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不符合科学发展观,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都是“左”倾错误的体现。

二者共同的表现是追求高速度、高指标,一个体现在经济领域,一个体现在政治领域。

[重点精讲]

建国以来出现失误的主观原因有哪些?

(1)党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照搬苏联模式。

(2)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认识不足,急于求成。

(3)忽视了经济建设的一般规律,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4)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左”倾错误,长期以来,缺乏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致使政治上的“左”倾错误蔓延到经济领域,并恶性膨胀。

三、“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1.原因:

1966年爆发“文革”动乱并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

“文革”十年,国民收入损失约5_000亿元。

3.调整

(1)1971年,周恩来对国民经济进行恢复和调整,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好转。

(2)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使国民经济得到进一步好转。

深化探究

材料 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部分)

工农业总产值

比上年

国家财政总收入

比上年

1966年

2534亿元

+17.3%

558.7亿元

+24.4%

1967年

2104.5亿元

-10%

419.4亿元

-25%

1968年

2015.3亿元

-4.2%

361.3亿元

-13.9%

思考

(1)材料反映出什么问题?

原因是什么?

(2)针对材料所示问题,党和政府进行了哪些努力?

答案 

(1)问题:

工农业总产值、国家财政总收入连年大幅下降,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原因:

“文化大革命”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劫难。

(2)1971年周恩来的恢复调整,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易混易错]

“文革”期间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但也出现过经济复苏的局面和迅速回升的状态,但这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而是周恩来和邓小平在“文革”时期调整和整顿国民经济的结果。

[归纳总结]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成功与失误及其启示。

成功

①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的中国国情、社会的主要矛盾,并制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②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失误

①1958年总路线;

②“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文化大革命”

启示

①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②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必须符合具体国情,建设道路要有本国特色;③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④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⑤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经济建设服务

课堂小结

1.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

A.推行了农业合作化运动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实施了“一五”计划D.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的主旨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经济状况:

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

为改变这种状况中国政府的举措是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简称为“一化三改”的“一五”计划。

2.阅读《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研究数字确定表格中?

处应填哪一社会阶层(  )

年份

雇农

贫农

中农

富农

其他

1948

83

197

116

18

27

2

1953

3

74

355

0

0

7

A.资本家B.手工业者

C.商人D.地主

答案 D

解析 抓住表格时间“1948”“1953”年的农村阶级结构变化,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故1953年,地主阶级应不再存在,故选D。

3.下图为1949~1962年我国的粮食产量柱状图,造成1957~1962年期间我国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共八大作出了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决议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经济建设遭到极大破坏。

4.“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

这是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

此对联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国民经济建设方针的注解(  )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

B.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答案 D

解析 题干的时间是1962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是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5.某学生搜集了以下相关资料: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召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

你认为他整理的主题是(  )

A.政权巩固B.曲折探索

C.改革创新D.盛世华章

答案 B

解析 从题目中涉及的内容来看,既包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建设的正确探索,如“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和中共八大召开,也包括重大的失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因此,他整理的主题是曲折探索。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材料二 到1958年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片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

(2)结合材料二说明人民公社的特点。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结果如何?

答案 

(1)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私有制,在农村建立了公有制。

(2)由许多农业合作社联合组成、“一大二公”、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全国农户普遍参加、集体生活(吃食堂)。

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是造成严重经济困难的因素之一。

一、选择题

1.“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

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B.优先发展轻工业

C.轻重工业同时进行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

答案 A

解析 “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从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长鞭呀,那个一呀甩呀,啪啪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过去的一首老歌的歌词,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

你知道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

B.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之后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

答案 C

解析 1956年我国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从而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3.中国历史上“以村为单位,采取领导和群众自愿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全面规划……适当地配备了骨干力量,调整和密切了社和社、社和组的关系,从而有计划地全面地推进这场运动”。

“这场运动”是指(  )

A.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D.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 B

解析 本题容易混淆的是B、D两项,从材料信息“以村为单位,采取领导和群众自愿结合的方法”可知这场运动是农业合作化运动。

4.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

“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

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

”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

A.工商业改造B.统购统销

C.“一五”计划D.土地改革

答案 A

解析 从题干中的“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的有效信息,可判断“上海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下图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末的一幅宣传画,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①是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 ②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 ③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④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答案 C

解析 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不符合我国国情,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6.下图是“信谊化学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1948年发行的股票。

在股票的背面盖有“1955年度股息红利及1956年一、二季度定息发讫”的印章。

印章中由“股息红利”到“定息”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企业(  )

A.经营效益的变化

B.分配制度的变化

C.生产方式的变化

D.所有制性质的变化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目信息提示,“股息红利”到“定息”,这反映了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质上是所有制性质的变化。

7.中国曾流行过这样一句口号:

“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

”该口号反映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条件下(  )

①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 ②先进的社会制度创造了无穷的社会生产力 ③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盲动急躁的情绪 ④中国人民具有卓越的创造力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的口号可以判断它出现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

这不能说明②④,故可排除。

8.下列四幅图中,最能反映“文革”期间工农业产值变化趋势的是(  )

答案 C

解析 “文革”期间,由于长期的动乱,国民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1973年和1975年周恩来和邓小平分别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对经济进行整顿,国民经济出现了好转,但由于“四人帮”的破坏阻挠,刚刚趋于稳定的经济形势又遭到破坏,符合这一史实的只有C项。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材料二 “一五”(1953~1957年)到“二五”(1958~1962年)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

材料三

       “小、土、群”大炼钢铁的场景

(“小”即小高炉,“土”即土法炼钢铁,“群”即群众运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路线提出的国内背景和影响。

(2)依据材料二,你认为从“一五”到“二五”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答案 

(1)背景: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高涨;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影响:

助长了盲目冒进情绪,在它的影响下,全国掀起了一场忽视客观经济规律、追求高速度的“大跃进”运动。

(2)变化:

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大幅度增加,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基本未变。

原因:

国家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1958年开展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党领导经济建设经验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