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中国近代史通史概讲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508607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中国近代史通史概讲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步步高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中国近代史通史概讲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步步高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中国近代史通史概讲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步步高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中国近代史通史概讲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步步高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中国近代史通史概讲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步步高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中国近代史通史概讲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步步高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中国近代史通史概讲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步步高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中国近代史通史概讲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步步高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中国近代史通史概讲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步步高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中国近代史通史概讲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步步高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中国近代史通史概讲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步步高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中国近代史通史概讲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步步高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中国近代史通史概讲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步步高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中国近代史通史概讲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步步高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中国近代史通史概讲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步步高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中国近代史通史概讲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步步高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中国近代史通史概讲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步步高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中国近代史通史概讲教案.docx

《步步高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中国近代史通史概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中国近代史通史概讲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步步高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中国近代史通史概讲教案.docx

步步高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中国近代史通史概讲教案

【步步高】201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中国近代史通史概讲教案

通史坐标

通史综述

1.时间:

1840~1949年。

(1)前期:

1840~1919年。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旧民主主义革命。

(2)后期:

1919~1949年。

从五四运动到北平政协→新民主主义革命。

2.基本问题

(1)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3)主要矛盾:

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两大主要矛盾确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与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

(4)两大任务:

①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③前一任务为后一任务的实现扫清了障碍,并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任务是前一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3.内容主线

(1)帝国主义侵华:

①手段:

军事、政治、经济、文化。

②经济侵略:

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主。

③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2)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①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艰难发展。

②官僚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覆灭。

(3)思想解放运动发展:

①地主阶级:

新思潮、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

②民族资产阶级:

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潮、革命思潮(三民主义)。

③新文化运动:

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④无产阶级:

毛泽东思想。

(4)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①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②资产阶级:

百日维新、辛亥革命。

③地主阶级:

洋务运动、光绪帝支持变法、清末“新政”。

④无产阶级:

(略)。

4.阶段分期

(1)旧民主主义革命:

①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世纪60年代)。

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20世纪初~1919年5月)。

注:

按政府分:

晚清政府(1840~1912);北洋政府(1912~1927);国民政府(1927~1949)

(2)新民主主义革命:

①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1919~1924)→②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③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④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⑤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一、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变革与转型

[史实要点]

阶段

时间

政治

经济

文化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中后期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三元里人民抗英;太平天国运动

自然经济解体;商品输出;民用工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西式服装、餐饮、住宅传入

抵抗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

“师夷长技以自强”

[阶段特征]

1.历史时期:

1840~1895年。

2.阶段特征: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

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而半殖民地特征体现最明显。

3.政治文明:

一方面,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4.物质文明:

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5.精神文明:

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6.社会生活:

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

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礼仪受到冲击,但普通大众的生活没有根本上改变,城乡、地域差别较大。

[解题探究]

(2012·广东高考,节选)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 “(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

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而八九。

”——《饮冰室合集》

请回答:

(2)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什么?

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关联。

[解题思路]

审材料关键词 “清末”、“日常所用来自他国”——说明工业产品对中国家庭手工业冲击较大,自然经济日渐瓦解。

审设问方向 中国手工业兴衰与工业革命、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关联。

答案 

(2)传统手工业。

英法等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国家;对外扩张,中国遭到侵略;采用机器大生产的洋货物美价廉,涌入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将其与所学进行联系。

这里的“旧工业”显然是传统的家庭手工业,其衰落原因在于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方法总结 如何抓取“材料有效信息”

(1)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2)注意每段材料出处(包括时间、国别、作者等信息)。

(3)明确材料的主题及蕴藏的本质内涵,进行分析判断。

二、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史实要点]

阶段

时间

政治

经济

文化

选修

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19世

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反割台斗争;瓜分狂潮、维新变法

资本输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实业救国兴起

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近代报刊兴起;上海首映电影(1896);电话传入(1882);科举制度废除(1905)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世

纪初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义和团运动;列强“以华治华”

门户开放

中华民国与北洋军阀统治

20世纪

初到

1919年

同盟会、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临时约法》、五四运动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中山装、剪辫;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阶段特征]

1.历史时期:

1895~1919年。

2.阶段特征:

觉醒、探索构成了这一时期的主旋律。

这一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的加深,半殖民地化的沉沦,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政治文明:

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4.物质文明:

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5.精神文明:

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6.社会生活: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解题探究]

(2013·安徽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三 中国妇女解放的要求,不但是精神上的,而且是身体上的。

……我以为按照中国妇女地位,在决定“男女平等”这个问题之前,更要紧的问题,是决定女子也是个“人”。

我们中国的诗礼人家,有客来访时,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

“我家里没有人。

”这就是中国的妇女不自算是个“人”的铁证。

所以中国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自然人”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到别的问题,才能够说到和别的人同等权利。

——陈独秀《我的妇女解放观》(1921年3月8日)

请回答: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末民初有关妇女解放的主要史实,并对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妇女地位分别进行辩证解读。

[解题思路]

审材料 “妇女解放”——“精神上”“身体上”“同等权利”,表明妇女平等观念有提高,但实际地位仍较低。

明立意 工业文明冲击下人们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社会转型。

审设问 “列举史实”——结合所学;妇女地位——依据材料。

答案 (3)史实:

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地位:

五四前后,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观念在实践层面有所体现,但女性的社会地位仍然不高。

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列举即可;第二小问,注意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辩证地分析解读。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史实要点]

阶段

时间

政治

经济

文化

选修

中华民国与北洋军阀统治

1919~

1924年

五四运动、中共一大、二大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中山装、剪辫;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国民大革命

1924~

1927年

国民党一大、三大政策、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国民革命的失败

新三民主义

十年对峙

1927~

1937年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工农武装割据”、长征、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西安事变、九一八事变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毛泽东思想

抗日战争

1937~

1945年

七七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两个战场、四大会战、中共七大、南京大屠杀、抗战胜利

日军对沦陷区的疯狂掠夺

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解放战争

1945~

1949年

重庆谈判、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七届二中全会

民族资本主义的萎缩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阶段特征]

1.历史时期:

1919~1949年。

2.阶段特征:

中国革命确立了新的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无产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最终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胜利。

3.政治文明:

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4.物质文明:

民族资本主义继续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遭到摧残。

5.精神文明:

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6.社会生活:

在国民党统治初期,物质生活、交通通讯事业、影视事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发展缓慢。

[解题探究]

北师大博导王富仁教授做客“名师讲坛”,认为中国近代以来30年就有一个文化周期:

今年2009年,向前推近30年是1979年,正是我们这个历史时期的开端——改革开放的时代。

再向前到1949年,可称之为毛泽东时代。

再向前推30年到了1919年,发生了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社会的转折。

到1889年,是一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时代,这时洋务运动的领导者努力要实现富国强兵。

再向前到1859年,是中国由古代向现代的社会转型时期,也是和帝国主义全面接触的时期。

请回答:

(1)1859年是中国和西方帝国主义全面接触的时期,这在当时思想观念领域有何体现?

(2)1889年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观念指导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什么?

这一时期的康有为、梁启超被称为“千年之大变局”中思想文化之变的揭幕人,为什么?

(3)为什么王富仁教授说1919年是中国社会的转折时期?

[解题思路]

设问

审时间

明角度

联所学

(1)

1859

思想观念交流

学技术

(2)

1889

“实践”、思想变革

学制度

(3)

1919

社会转折

变思想

答案 

(1)地主阶级“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

(2)洋务运动。

康梁主张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3)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政治舞台;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觉醒;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中国近代史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

这一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 A

解析 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海关进口税则》能够自主确定进口货物的税率,这实际上废止了《南京条约》中规定的“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这一条款,故本题选A项。

其他三项在税率问题上均无明确规定。

2.1900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以“未按职分保护外国人”等罪名在保定处斩三位清政府官员,对此,清政府抗议道:

“即使中国官员有办理不善之处,应交中国自行处分,何得侵我自主之权?

”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侵略军这一行为的依据是《辛丑条约》

B.反映了中国正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境地

C.表明了清政府强烈的主权意识

D.说明了清政府已失去对地方政府的控制

答案 B

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关于处置清政府官员的问题,说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反映,B项正确;A、C、D项说法错误,与史实不符。

3.学生们帮助商人们抵制日货,还举行通俗的演讲,让兄弟姐妹们看清楚国内外的真正形势;他们还自己出钱办起了免费学校教育儿童。

推动这一现象出现的是(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D.解放战争

答案 C

解析 从学生“抵制日货”和“举行通俗的演讲”可以判断是五四运动时期,选项C符合题意。

4.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尖锐地指出:

“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

”他着重强调:

“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新政治局常委要更加坚强起来注意此问题……”这说明当时(  )

A.一些领导人已经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B.“左”倾错误开始滋长

C.组织工人运动仍然是中共工作的重中之重

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答案 A

解析 从“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到“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的转变,说明一些领导人已经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5.“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

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材料表明(  )

A.地主阶级洋务派积极创办民用工业

B.清政府大力发展近代工业

C.近代民族资本家大力发展机器工业

D.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 A

解析 可将题干设问转换为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派别的主张。

据“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可知,材料反映了洋务派主张创办民用工业,A项正确。

B、C、D与材料信息不符。

6.张謇曾说:

“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

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

”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

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C.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D.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答案 D

解析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答题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中的“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等提示可知近代民族企业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7.《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一文指出,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找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

这一趋势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A.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趋势迅猛

B.近代农村生活的艰辛导致人才外流

C.近代城市生活对农村人才的强大吸引力

D.近代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日益扩大

答案 A

解析 农村知识分子大量涌入城市,本质上反映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故A项最符合题意。

8.社会习俗的变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下列对图示主题影响不大的选项应是(  )

A.欧美工业文明的传入

B.南京临时政府法令的影响

C.社会经济发展,现代传媒的宣传

D.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缓慢变化

答案 D

解析 传统社会经济结构主要指自然经济、小农户经营生产,是社会生活变迁、婚姻自主观念变化的阻碍因素,故选D。

9.《五四:

未完成的启蒙》指出:

“……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利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

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利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偏离了方向”的主要原因在于(  )

A.缺乏具有现代性的思想资源

B.民族危机加深,救亡是当务之急

C.多数国人守旧落后缺乏反省

D.中国民众民主与科学意识淡薄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时注意结合中国特殊的国情,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首要任务是反侵略,实现民族的独立和富强,然后才是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正确答案选B项。

10.陈独秀认为: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同情的话来捣乱。

”这表明陈独秀(  )

A.主张推翻封建专制政体

B.推崇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

C.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D.主张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 B

解析 从题干中的“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分析可知,陈独秀全盘肯定西学和否定中学,新文化运动举起了民主与科学两大旗帜,B项正确,D项排除;新文化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矛头直指的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儒家思想,A项排除;新文化运动后期才开始宣传社会主义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C项排除。

11.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从学造西方器物、仿行西方政治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与此同时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而以儒学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

造成“西学”与“中学”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学”涌入中国

B.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中学”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C.中国社会的巨变和社会逐步转型的需要

D.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认识水平不断提高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学”与“中学”地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国社会的巨变和社会逐步转型的需要。

其他说法较为片面或本身不成立。

答案为C。

12.某论文把宋明理学的产生、西方启蒙思想家推崇儒学、三民主义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等内容作为重要依据。

该论文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思想文化变革促进经济繁荣

B.不同特色文化的交融发展

C.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

D.社会转型时期的民主思想

答案 B

解析 材料列举的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现象,与经济、科技、民主政治均没有直接的关系,由此可排除A、C、D项,故答案为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农业文明,环顾世界,在所有的农业文明中,惟有中国文化发展得最细密、最精致、最富于情趣。

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农业文明可以与它匹敌。

材料二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到秦统一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

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

同时经过法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材料三 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

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种文明的政治经济特点。

你认为影响文明转型的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什么?

(3)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两次工业革命,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主要影响并说明理由。

答案 

(1)基本特点: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结构;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2)农业文明特点: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工业文明特点:

法制保障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体;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

两大因素:

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

(或: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3)影响:

①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灾难。

政治上,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丧失大量领土和土权。

经济上,小农经济逐渐破产,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②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清政府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展洋务运动。

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领导发起了一系列反封建专制,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

(维新变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等)

14.某校学生社团组织以“国际政治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为主题的讨论会,试图从历史角度探讨两者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讨论问题一 古代中国和周边世界的贸易关系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

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

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

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

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讨论问题二 近代中国和国家贸易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

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

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

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

但是,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

其中,茶叶最为明显。

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

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依据“讨论问题一”的材料,分析明清时期“国际贸易”有什么特点?

试从当时的国家政治特点分析其原因。

(2)“讨论问题二”材料中的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

(3)“讨论问题二”材料中的“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讨论问题二材料中的“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主要受到了哪个因素的影响?

答案 

(1)特点:

依附于各国使节的朝贡活动进行国际贸易;对贡使的货物给予高额的回报。

原因:

以中国为中心的天朝大国的观念,秉承传统的对外友好政策。

(2)变化:

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棉纺织品进口增加,土特产品(茶叶)出口减少。

(3)原因: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通商口岸数量不断增加,列强获得了更多的特权。

工业革命或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国际政治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问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从“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可概括出特点,进而回答原因即可。

(2)问的“变化”可从贸易顺差还是逆差、棉纺织品进口及土特产品(茶叶)出口增加还是减少等方面回答。

第(3)问,第一小问可结合教材知识作答,主要有自然经济解体情况、通商口岸数量变化、列强获得的特权等原因;第二小问要联系同时期西方工业革命这一主要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