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清江水文化比较及发展建议.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54127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江清江水文化比较及发展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汉江清江水文化比较及发展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汉江清江水文化比较及发展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汉江清江水文化比较及发展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汉江清江水文化比较及发展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汉江清江水文化比较及发展建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汉江清江水文化比较及发展建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汉江清江水文化比较及发展建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江清江水文化比较及发展建议.docx

《汉江清江水文化比较及发展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江清江水文化比较及发展建议.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汉江清江水文化比较及发展建议.docx

汉江清江水文化比较及发展建议

汉江清江水文化比较及发展建议

  “千湖之省”湖北,也是江河大省。

举目中国,江河纵横省份虽多,但三江并流一省罕见。

长江横贯荆楚1061公里,汉江出秦一泻千里到汉阳,与长江托起大城武汉;清江蜿蜒鄂西八百里,成为省际长江骨干支流。

如果把长江比作母亲,那么汉江与清江就像一儿一女,尽情欢歌,奔腾不息,为长江增添活力。

  汉江滋润广袤无垠的江汉平原,清江以其秀丽风光闻名于世,它们与长江一道哺育6000万楚天儿女,构成武汉、襄阳、宜昌三足鼎立态势,三条大江穿“三山”(巫山、秦巴山、武陵山),纳百川,造就“三条经济走廊”(长江经济带、汉江经济带、清江经济带),使荆楚文明辉耀中华大地。

  “两江”之共性构成荆楚文明基本格局

  论长度,1577公里的汉江为长江最大支流。

汉江流域面积15.1万平方公里,约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2%。

汉江在湖北境内长871公里,占全长的55.25%,流域面积6.2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3.89%。

流经十堰、神农架、襄阳、荆门、随州、潜江、天门、仙桃、孝感、武汉等10个市(林区)39个县(市、区)。

  长江支流流域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有48条,清江流域面积1.7万平方公里,全长423公里。

清江发源于恩施利川齐岳山,横贯恩施、宜昌两地,流经利川、恩施、宣恩、建始、巴东、长阳、宜都7个县市。

  两条流域均具以下共性:

  1.历史悠久

  人类的起源、发展与河流密不可分。

汉江流域拥有庞大的恐龙蛋化石群,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之一。

“郧县人”头骨化石证明亚洲也是人类起源地之一,亚洲人祖先在汉水流域当之无愧。

  与长江、黄河一样,汉江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汉江位于我国自然地理南北差异过渡带、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文化板块接合部,“江河淮汉”,《水经注》把它与长江、黄河、淮河并列。

汉江还被古人喻为银河,《诗经》说:

“维天有汉,鉴亦有光。

”汉族、汉朝、汉人、汉子、汉字、汉学、汉剧等“汉”之情结,说明汉江流域是汉民族兴隆之地。

炎帝神农是中华农业、医药的开山祖,春秋随国编钟是中华之音绝响,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引天下“知音”共鸣,汉江流域的老子、鬼谷子、嫘祖、张骞、蔡伦、张衡、诸葛亮等“智多星”们享誉海内外。

  壮美清江是中华民族的一道瑰丽风景,它演绎着古代巴人与巴国的兴衰。

200多万年前建始直立人骨骼化石、20万年前的“长阳人”,证明清江流域人类活动源远流长。

“向王天子一只角,吹出一条清江河。

”几千年来,孔武强悍的巴人以清江为盾,不断开疆拓土,其势力一度扩张到川东北、渝全境、鄂西北、湘西北,以及陕西、贵州部分地区,直到公元前316年都城江州(今重庆市区)被秦所破,退回清江流域,后渐变为今天的土家民族。

  2.社会繁荣

  自秦皇开国到汉唐盛世,中华版图以西安、洛阳为中心,汉江“北通秦晋,南接吴楚”,是通江达海的重要通道,是中原连接西北的水上“丝绸之路”,汉江西北是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东北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洛平原,东南是以武汉为中心的江汉平原,西南是以成都为中心的成都平原。

春秋战国汉江流域便有了先进的采矿、冶炼等技术。

汉江下游江陵楚纪南城为当时南方第一大都会,一座城人口就占东周列国总人口的六分之一。

著名作家熊召政认为,唐朝时的襄阳相当于今天的上海,是仅次于长安的第二大都会。

今天汉江流域是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磷、盐卤、铝土等矿藏丰富,汽车、电力、机械、化工、电子、轻纺、食品等工业发达。

  清江是中原通往西南云贵高原的要冲,是江汉平原通往四川盆地的捷径。

清江沿岸古渡口、茶马古道、悬棺栈道、青石板、风雨桥、石拱桥……见证曾经的繁荣。

铁、煤、磷、锰、铝、重晶石等矿产和天然气储量巨大;有银杏、珙桐等珍奇树种,茶叶、柑橘、烟叶、药材等物产丰富。

  汉江、清江均以治理水患和水能开发在中国水利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继丹江口水利枢纽建成后,南水北调工程及兴隆水利枢纽、引江济汉等梯级枢纽和生态补偿工程又在汉江中下游竣工。

清江陆续修建了隔河岩、高坝洲和水布垭3座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其中水布垭水电站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高233米,为世界同类坝型之最,它们与近在咫尺的三峡工程、葛洲坝一起,构成世界水电之都。

  3.生态美好

  汉江与清江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丰沛。

汉江是我国中部水质较好的大河之一,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神农架森林是中纬度地区唯一保持完好的生态系统。

清江流域山清水秀,号称八百里画廊。

流泉飞瀑、绝壁巨洞,碧波江水,巍峨山川,令无数游人惊叹。

郦道元《水经注》描述:

“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

蜀人见其澄清,因名清江。

”隔河岩水库现在是国家水利旅游风景区。

  “两江”之个性让荆楚文化异彩纷呈

  荆楚文化是因水而兴的一种地域文化,细分有炎帝神农文化、楚国历史文化、三国军事文化、清江巴土文化、武当道教文化、长江三峡文化、武汉江城文化等方面,很显然,汉江、清江流域对荆楚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若从水文化角度审视,荆楚文化的发展轨迹展示多种人文精神:

一是大江东去的求索精神;二是有容乃大的开放精神;三是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四是牺牲奉献的爱国精神;五是唯楚有才的求学精神……这些精神是中华文明的优秀结晶。

而汉江、清江也因地理、历史等原因,形成各自不同的文化风格,为荆楚文明锦上添花。

  1.汉水文化博大精深,清江文化朴实本真

  汉水因位于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地理优势,包容了来自这两大河流的文明因子,“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楚”,融秦汉文化、荆楚文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等多边文化为一体,不仅孕育了汉族、汉语、汉文化,还融汇四方、兼容并包,衍生出道教文化、水利文化、迁徙文化、商旅文化、曲艺文化。

可以说,汉水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刚柔并济,波澜壮阔,更有男性阳刚的一面。

  清江流域因属省际河流,且偏处鄂西南,相对封闭,其个性鲜明的民族文化,如秀外慧中、养在深闺的少女,更显本真与神秘。

土家人洞穴文化鲜明,巴氏五姓部落最早定居的赤穴、黑穴,是土家族族源所在地。

巴人的征战迁徙、安营扎寨,也多以洞穴为根据地。

土家人也结草而居,古寨堡、古村落、土司城遗存,构成清江流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

土家族秉承巴人巫性思维,白虎图腾、崇尚鬼神、重死轻生等原始遗风浓厚,跳丧哭嫁、摆手蹈足、薅草锣鼓习俗至今风行。

土家族的《龙船调》《黄四姐》《六口茶》等民歌散发古朴厚重的艺术感染力,不仅唱响中国,而且走向世界。

  2.汉江文化多元开放,清江文化相对单一

  汉江自古就是政治、军事、商业通道,流域文化极富开放性与兼容性。

移民文化如流动风景,多批次移民使汉水文化丰富复杂。

且不论历史上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仅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就有几次大的人口融汇。

国家三线建设大量军工企业进入,第二汽车制造厂建设等,吸纳中国各地精英。

丹江口水库大坝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众多居民背井离乡,汉水文化张力之强、引力之大、辐射之广,鲜有哪条江河堪比。

  清江文化虽然亦与巴蜀、荆楚文化交融,但显然没有汉水文化多样与开放,颇像灵秀与刚烈并具的少女,坚守着原始“贞洁”,这与“土司制度”有一定关系。

五千年华夏,五百年土司,“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用来解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问题的民族政策,其目的在于政治上巩固其统治,经济上维持原生产方式,以满足征收纳贡。

“土司制度”、现在的民族政策,均较好保护了民族文化,至今清江流域基本以旅游、茶叶、柑橘、烟叶等自给自足经济为主,少有外来经济融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一道亮丽风景。

  汉江、清江都是我国洪旱灾害频发严重地区。

因文化多元,历史上汉江水利建设更为显著。

十堰地名即来自人民拦河筑坝。

《湖广图经志》载:

“十堰,在县(今郧县)南,因溪筑十堰,以灌田。

”南漳县武安镇境内的“白起渠”是战国时期的军事水利工程,战后民用此渠灌田。

“布谷声中水满溪,南畴北陇把锄犁,劝农不费田官力,腰鼓一声人自齐。

”古人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春耕景象。

  清江是中国暴雨中心之一,年均降水量为1415毫米,1935年7月3―5日暴雨量高达1076毫米,这就是中国水文史和气象史上著名的“35?

7清江暴雨”。

1975年8月9日,清江暴雨再创纪录,长阳县都镇湾站24小时暴雨量达630.4毫米,亦为长江流域之冠。

新中国成立前清江流域水利建设没有汉江流域轰轰烈烈,有据可考的大型水利设施鲜有,与山多田少特殊地貌有关,较早的引水灌溉工程是在清廷鼓励土民辟荒垦殖政策后出现。

  “善为政者,必先治水”。

汉江、清江水利建设兴于新中国成立,盛于改革开放当代。

汉江南水北调工程改变了中国北方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布局,清江梯级水电开发在防御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中,成功阻止清江洪峰与长江洪峰汇合,为避免荆江分洪发挥了巨大作用。

  3.汉江地形复杂多样,清江水急山峰丛立

  汉江既有山地间的河谷川道,也有广阔的盆地和平原,地形复杂,生态多样。

清江“两山夹一川”,一路到长江,直到出口宜都才有丘陵相间,两岸绝壁千仞,悬崖万丈,石林相间,峰丛密布,奇峰巨洞、怪峡飞瀑,生物更为原生态。

喀斯特与丹霞地貌并存,全程落差1000多米,河水陡涨陡落,据不完全统计,清江流域内有暗河87条,其中大于2公里的就有58条。

水电梯级开发后岛屿星罗棋布,使其愈显妖娆与神秘。

  “两江”之交融助推湖北经济社会腾飞

  湖北有“九头鸟”之称,若从天空鸟瞰,汉江和清江就像两扇翅膀在舞动。

如今“两江”同时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湖北实施“一主两副”战略,两条流域开发潜力巨大。

可以预见,国家实施水资源主体功能区战略,南水北调工程将使汉水流域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和经济活力点,实现大发展。

  同时也应看到,“两江”也面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汉江流域开发存在区域分割、各自为政现象,上下游、左右岸、省际之间,协同发展不够,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传统农业比重大,工业技术含量偏低。

二是清江流域大部分地区是老、少、边、穷地区,经济以粗放型、内向型为主,且地质灾害频发、基础设施薄弱、城镇化水平不高。

三是两条流域同时存在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文化软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问题。

四是两条流域中下游水污染问题比较突出,直接威胁流域生态功能,保护“一江清水”的压力不断增大,协调发展的任务繁重,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

种种因素制约“两江”未来发展,因此建议“两江”应从以下方面加强沟通与交流。

  1.文化交流

  文化的内涵和底蕴代表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高度决定辐射力和影响力。

近年来,湖北的襄阳、十堰,陕西汉中、安康,河南南阳等5城市纷纷成立汉江文化研究机构,但研究工作尚存两个不足,一是研究深度不够,领域不广。

对山川风貌、民俗礼仪、民居民歌、生活饮食、文物遗址等研究偏多,而在科学技术、经济理论、生态保护、电子商务,包括治水文化等方面还欠缺深入研究。

寻古者多,问今者少;好奇者多,考证者少。

二是各自一体,画地为牢。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甚至混淆视听,贬人扬己,妄自为大。

清江流域都在湖北省境,且文化构成以土家族为主,基本不存在各唱各的调现象,文化认同统一,但也无形中产生自恋心态和自封思想,缺乏竞争交流和危机意识。

  交流方式应该多样:

一是各自流域内城市间对口展开,使上、中、下游优势互补。

二是“两江”流域双向交往,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各自文明成果,比如结为友好县市等。

三是汉江流域三省地交流,这样可避免因“内耗”而“自残”,消除“自大”产生的小家子气,通过各地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多重文化交流,形成流域统一的人文精神和水文化共识。

  2.经济互动

  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城市圈与经济带的融合。

武汉城市圈是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经济带一体化的经济区域,同样,宜昌城市圈与长江经济带、清江经济带,襄阳城市圈与汉江经济带也是一体化经济区。

  湖北最先曾提出“两圈一带”,后扩大为“两圈两带”,即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在“长江经济带”基础上新增了“汉江生态经济带”。

在湖北经济格局中,汉江流域几乎占据半壁江山,汽车工业、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是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的优势。

汉江发展不仅要有全流域眼光,还要有走向全球的胸怀,紧密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挥汉江现代“丝绸之路”优势,打破区域界限,突破省域概念,通过流域全面经济互动,全力构建安澜、畅通、富饶、生态、和谐的汉江经济带。

  应该看到,“两圈两带”经济战略还不全面,对此,湖北省人大代表、宜都市市长罗联峰建议,应尽快把清江流域绿色生态经济带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

他认为:

“建设清江绿色生态经济带,既是保护清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鄂西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

”笔者也认为,湖北省发展大格局应采纳此议。

“清江生态经济带”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不重叠,因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侧重生态文化旅游,而经济与科技对接不够突出,只有以经济为后盾,以科技为支撑,才能实现生态文化大发展,一旦“三圈三带”形成,鄂西南少数民族区域将在“清江生态经济带”带动下,实现新的增长与跨越。

  此外,在“三圈三带”发展中,还应该看见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水域地理变化,并由此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引江济汉工程通水通航,形成“倒A形”水陆运输网络,武汉、荆州、潜江三地客观上形成了因水而兴、四面环水的三角洲经济区,成为中国最大的“内河岛”,暂不论潜在的经济效益,仅水路环游汉江这一新的旅游项目,其前景就非常可观。

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完全可以在保护优质水源区同时,打造“饮水思源”旅游项目,用上了汉江水的北方人,将会源源不断来“饮水思源”,这将是一个上亿人的旅游大市场。

  3.生态保护

  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这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生态经济发展的一个目标。

此前湖北省提出加强“三江、五湖、六库”等重点流域区域综合治理的“碧水工程”,“两江”流域应以此为契机,突出打好“生态牌”,追求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同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丹江口水库水资源保护上升到国家战略后,生态安全保障力进一步增强。

目前,汉江流域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既要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送”,又要极力减少对中下游生态影响,同时还要消除鄂西北地区干旱。

应进一步加强与京、津、冀、豫等省市的对口协作,争取在中央和省级层面设立生态补偿资金,专项用于汉江中下游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安全饮水、生物多样性修复和生态产业发展等需要,进而以丹江口库区生态环境为示范,在全省、全流域推进水生态环境治理工作。

  清江流域现在水污染日趋严重,高坝洲库区曾发生水质恶化导致大量鱼类暴病死亡事件,各地虽然也采取措施,但治标不治本,治理力度远不如污染速度。

撇开工业及生活污染不论,仅就库区水产养殖污染而言,既要农民养殖致富,又要碧水蓝天,“渔”与水环境兼得成为当务之急,如不及早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与农民致富这对矛盾,势必对清江流域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而一旦暴发水华,库区水生态很难修复改善,若波及全流域,后果不堪设想。

今后在产业设置上,“清江生态经济带”内一些化学工业等应搬迁或必须达标排放,不能再上任何大污染项目,要引进无污染的高科技产业,突出发展节水农业、绿色产业,把水质作为地方官员政绩考核重要目标,全面促进清江流域生态和少数民族经济协调发展。

  通过对汉江和清江流域水文化比较,结合当前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笔者认为,随着经济形势发展,湖北最终将形成“三圈三带”战略格局,即武汉城市圈、宜昌城市圈、襄阳城市圈;长江经济带、汉江经济带、清江经济带。

通过武汉、宜昌、襄阳“鄂三角”,带动鄂东南、鄂西北、鄂西南的发展。

每个历史阶段的经济发展态势,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反映,而汉江和清江流域所具有的历史基础、现实条件及文化内涵,都是对这一文明发展成果的有力诠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