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单元检测物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全国百强校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单元检测物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百强校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单元检测物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百强校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单元检测物理试题解析解析版
一、选择题
1.一足球以12m/s的速度飞来,被一脚踢回,踢出时速度大小为24m/s,球与脚接触时间为0.1s,则此过程中足球的加速度为()
A.120m/s2,方向与踢出方向相同B.120m/s2,方向与飞来方向相同
C.360m/s2,方向与踢出方向相同D.360m/s2,方向与飞来方向相同
【答案】C
考点:
加速度
【名师点睛】此题是对加速度的求解问题;关键是掌握加速度的求解公式
,注意解题时要规定速度的正方向,求解的加速度的方向要根据符号来确定方向,若为正号,则方向与规定的方向相同;若为符号,则方向与规定的方向相反.
2.中国首架空客A380大型客机在最大重量的状态下起飞需要滑跑距离约为3000m,着陆距离大约为2000m。
设起飞滑跑和着陆时都是匀变速运动,起飞时速度是着陆速度的1.5倍,则起飞滑跑时间和着陆滑跑时间之比是()
A.3:
2B.1:
1C.1:
2D.2:
1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设着陆时的速度为v,则起飞的速度为1.5v,根据
;
,得t1:
t2=1:
1.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考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应用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应用问题;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学公式和推论,并能灵活运用,有时运用推论求解会使问题更加简捷,尤其是平均速度求解位移时;此题是基础题.
3.一名宇航员在某星球上完成自由落体运动实验,让一个质量为2kg的小球从一定的高度自由下落,测得在第5s内的位移是18m,则
A.物体在2s末的速度是20m/sB.物体在第5s内的平均速度是3.6m/s
C.物体在第2s内的位移是20mD.物体在5s内的位移是50m
【答案】D
考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应用
【名师点睛】此题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应用问题;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注意星球上重力加速度和地球的重力加速度不同;注意区别时间和时刻的概念;此题是基础题,意在考查学生对基本规律的掌握的程度.
4.甲、乙两个物体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共v-t图象如图所示,关于两车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
s时,甲、乙相遇
B.在
s时,甲、乙的运动方向均改变
C.在
s时,乙的加速度方向改变
D.在
s至
s内,甲相对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甲、乙两个物体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当位移相等时,两者相遇.根据速度图象
考点:
v-t图线;
【名师点睛】本题是速度-时间图象问题,要明确斜率的含义:
斜率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符号表示物体的加速度的方向,知道在速度--时间图象中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含义,即可分析两物体的运动情况.
5.如图所示,物体B叠放在物体A上,A、B的质量均为m,且上、下表面均与斜面平行,它们以共同速度沿倾角为
的固定斜面C匀速下滑,则
A.A、B间没有静摩擦力
B.A受到B的静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上
C.A受到斜面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2
D.A与B间的动摩擦因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对B受力分析可知,B受重力、支持力;将重力分解可知重力有沿斜面向下的分力,要使B能匀速下滑,受力一定平衡,故A对B应有沿斜面向上的摩擦力,故A错误;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A受到B的摩擦力应沿斜面向下,故B错误;对AB整体分析,并将整体重力分解,可知沿斜面方向上,重力的分力与摩擦力等大反向,故A受的滑动摩擦力沿斜面向上,大小为2mgsinθ,故C正确;A与B间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无法根据滑动摩擦力的公式求解动摩擦因数,故D错误.故选C.
考点:
物体的平衡;摩擦力
【名师点睛】此题是物体的平衡条件的应用及摩擦力的问题;注意在求摩擦力时,一定要先判断物体受到的力是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若为静摩擦力,可由受力平衡进行分析;但如果是滑动摩擦力,可以由滑动摩擦力的公式求出.
6.如图所示,固定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A,左侧是圆弧面,右侧是倾角为
的斜面,一根轻绳两端分别系有质量为
、
的小球,当两球静止时,小球
与圆心连线跟水平方向的夹角也为
,不计一切摩擦,则
、
之间的关系是
A.
B.
C.
D.
【答案】B
考点:
物体的平衡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物体的平衡问题;解题的解题关键抓住绳子拉力大小相等,采用隔离法,由平衡条件列得方程即可求解两物体的质量之比.
7.如图所示,在倾角为
的斜面上,质量均为m物体A、B叠放在一起,轻绳通过定滑轮分别与A、B连接(绳与斜面平行),A与B、B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
,轻绳与滑轮间的摩擦不计,若要用沿斜面向下的力F将物体B匀速拉出,则F的大小至少为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先以A为研究对象,当B匀速下行时,A匀速上行,A受力如图1所示.
根据平衡条件得:
T1=f1+mgsinθ;FN=mgcosθ
又f1=μFN
联立以上三式得:
T1=μmgcosθ+mgsinθ.
再以B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2所示:
根据平衡条件:
F+mgsinθ=μ•2mgcosθ+μmgcosθ+T1;
得:
F=4μmgcosθ;故选D.
考点:
共点力的物体的平衡.
【名师点睛】本题是平衡条件的应用,分别对AB受力分析应用平衡条件求解即可,关键点是根据同一根绳子上的力大小相等,把作用在A上的力和作用在B上的力建立联系.要注意B受两个摩擦力.
8.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人用绳子通过定滑轮把一个物体沿光滑的斜面向上拉,若不计滑轮的摩擦和绳子的质量,则人向右缓慢移动的过程中
A.绳子的拉力不变B.人受到的支持力不变
C.人受到的地面的摩擦力增大D.人对绳子的拉力增大
【答案】AC
考点:
物体的平衡条件的运用.
【名师点睛】本题是两个物体的平衡问题,采用隔离法研究,关键是分析受力,先以物体为研究对象,根据平衡条件分析绳子拉力如何变化,再对人进行分析,根据平衡条件得出地面对人的支持力与摩擦力的表达式,即可判断其变化;要养成作力图的良好习惯.
9.从地面竖直上抛一物体A,同时在离地面某一高度处有一物体B自由下落,两物体在空中同时到达同一高度时速度大小均为v,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上抛的初速度与B落地时速度大小相等,都是2v
B.两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相等
C.A上升的最大高度与B开始下落时的高度相同
D.两物体在空中同时达到的同一高度处一定是B开始下落时高度的中点
【答案】AC
考点:
自由落体运动及竖直上抛运动
【名师点睛】本题涉及两个物体运动的问题,即自由落体运动及竖直上抛运动,注意竖直上抛运动是对称的运动;解题时关键要分析两物体运动的关系,也可以根据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理解;此题是中等题,考查了的运用能力.
10.一辆汽车沿着一条平直的公路行驶,公路旁边有与公路平行的一行电线杆,相邻电线杆间的间隔均为50m,取汽车驶过某一根电线杆的时刻为零时刻,此电线杆作为第1根电线杆,此时刻汽车行驶的速度大小为
m/s,假设汽车的运动为匀加速直线运动,10s末汽车恰好经过第3根电线杆,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1m/s2
B.汽车继续行驶,经过第7根电线杆时的瞬时速度大小为25m/s
C.汽车从第3根运动至第7根电线杆所需的时间为20s
D.汽车在第3根至第7根电线杆间的平均速度为20m/s
【答案】ABD
考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名师点睛】此题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应用问题;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和速度时间公式,并能灵活运用,基础题.
11.有一遥控电动玩具汽车,已知车内电动马达驱动后轮转动,现玩具汽车的后轮、前轮分别放在平板小车甲、乙上,如图所示,按动摇控器上的“前进”、“后退”键,汽车就能前进或后退,地面与甲、乙车
之间的摩擦力不计,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按运摇控器上的“前进”键,乙车对前轮摩擦力向右,乙车相对地面向右运动
B.按运遥控器上的“前进”键,甲车对后轮摩擦力向右,甲车相对地面向左运动
C.按运摇控器上的“后退”键,甲车对后轮摩擦力向左,甲车相对地面向右运动
D.挥动摇控器上的“后退”键,乙车对前轮摩擦力向左,乙车相对地面向左运动
【答案】BC
【解析】
试题分析:
当按动遥控器上的“前进”键,后轮是主动轮顺时针转动,所以甲车对后轮摩擦力向前,后轮对甲车的摩擦力向后;而前轮是从动轮,所以乙车对前轮的摩擦力向后,前轮对乙车的摩擦力向前.因此乙车向前运动,而甲车向后运动.当按动遥控器上的“后退”键,后轮是主动轮逆时针转动,所以甲车对后轮摩擦力向后,后轮对甲车的摩擦力向前;而前轮仍是从动轮,所以乙车对前轮的摩擦力向前,前轮对乙车的摩擦力向后.因此乙车向后运动,而甲车向前运动.故A、D错误,B、C正确;故选BC
考点:
摩擦力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根据题目中小车的运动情况,对玩具车与两个小车间的力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就可得到两轮所受摩擦力的方向;注意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是相反的;此题联系实际,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12.如图所示,顶端装有定滑轮的粗糙斜面放在水平地面上,A、B两物体跨过滑轮通过细绳连接,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不计绳的质量和绳与滑轮间的摩擦)。
现用水平力作用于物体A上,缓缓拉开一小角度,斜面体与物体B一直保持静止,此过程中
A.绳子对物体A的拉力一定变大B.斜面对物体B的摩擦力一定变大
C.地面对斜面体的弹力不变D.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变大
【答案】ACD
考点:
物体的平衡
【名师点睛】本题涉及到三个物体的平衡问题,研究对象的选择是重点,可采用隔离法与整体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简单方便;此题是中等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学基本方法的应用能力.
二、填空题
13.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Hz,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如图所示,在纸带上选择6个计数点A、B、C、D、E、F,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各点到A点的距离依次是2.0cm、5.0cm、9.0cm、14.0cm、20.0cm。
(1)根据学过的知识可以求出小车在打点计时器打B点时的速度为
m/s,C、E间对应的平均速度为m/s。
(2)以打B点时为计时起点,建立
-
坐标系如图所示,
请在图中作出小车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
(3)根据图线可得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为m/s2。
【答案】
(1)0.25;0.45;
(2)(3)1
考点: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了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实验;解题时注意速度-时间图象中斜率表示其加速度,并要提高应用匀变速直线的规律以及推论解答实验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练习中要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14.“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P为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用两个互成角度的弹簧秤把结点P拉到位置O
(1)从图甲可读得弹簧秤B的示数为N。
(2)为了更准确得到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要采用作力的(填“图示”或“示意图”)来表示分力与合力。
(3)图乙中与F1、F2效果相同的力是(填“F”或“F′”)
(4)图乙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力是(填“F”或“F′”)
【答案】
(1)3.8;
(2)图示;(3)F′(4)F′
考点: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计算题
15.如图所示,用三根轻绳将质量均为m的A、B两小球及水平天花板上的固定O两两连接,然后用一水平方向的力F作用于A球上,此时三根轻绳均处于伸直状态,且OB绳恰好处于竖直方向,两球均处于静止状态,三根轻绳长度之比为OA:
AB:
OB=3:
4:
5,试计算OA绳拉力及F的大小。
【答案】
;
【解析】
试题分析:
先对B受力分析,受到重力、OB的拉力,假设AB绳子有拉力,则球B不能保持平衡,故AB绳子的拉力为零,故OB绳子的拉力等于球B的重力;再对球A受力分析,受拉力F、重力mg和AO绳子的拉力T,如图
根据平衡条件并结合合成法,有:
;
考点:
共点力的平衡
【名师点睛】本题是共点力的物体的平衡问题;解题的是关键先对B球受力分析,得到AB绳子的拉力为零,然后对A球受力分析,根据平衡条件并运用相似三角形法求解未知力;此题是基础题;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及应用.
16.如图所示,A、B两物体叠放在水平地面上,已知A、B的质量分别为
kg,
kg,A、B之间、B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
。
一轻绳一端系住物体A,另一端系于墙上,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7°,今欲用外力将物体B匀速向右拉出,求所加水平力F的大小。
(取
,
,
)
【答案】160 N.
考点:
物体的平衡
【名师点睛】本题是两个物体平衡问题,采用隔离法研究,关键是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作出力图后根据平衡条件列方程求解;此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基本方法的运用能力.
17.如图所示,小滑块在较长的斜面顶端,以初速度
m/s、加速度
m/s2向下滑,在到达底端前1s里,所滑过的距离为
,其中L为斜面长,问:
(1)小滑块在斜面上滑行的时间为多少?
(2)小滑块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
是多少?
(3)斜面的长度L是多少?
【答案】
(1)3s
(2)8m/s(3)15m
【解析】
试题分析:
设小球滑行
L时所用的时间为t,到达底端的速度为v.
最后1s内的位移
.
v1=v0+at,则v=v0+a(t+1);
;
联立解得t=2s,v=8m/s,L=15m.
则小球在斜面上滑行的时间t′=2+1s=3s.
考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应用;
【名师点睛】此题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应用问题;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公式和位移时间公式,根据“物体在最后1秒内的位移”列出方程求解未知量;故解题时必须要灵活运用物理公式.
18.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比赛,某一时刻,乙车在甲车前方
m处,乙车速度
m/s,甲车速度
m/s,此时乙车离终点线尚有
m,如图所示,若甲车加速运动,加速度
m/s2,乙车速度不变,不计车长。
问:
(1)经过多长时间甲、乙两车距离最大,最大距离是多少?
(2)到达终点时甲车能否超过乙车?
【答案】
(1)5s;36m
(2)甲车不能超过乙车.
考点:
追击及相遇问题
【名师点睛】掌握两车相距最远时的临界条件和追击条件是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当两车速度相等时,两车间距离最大;此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