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届高三考前检测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56457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0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届高三考前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届高三考前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届高三考前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届高三考前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届高三考前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届高三考前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届高三考前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届高三考前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届高三考前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届高三考前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届高三考前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届高三考前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届高三考前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届高三考前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届高三考前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届高三考前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届高三考前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届高三考前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届高三考前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届高三考前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届高三考前检测语文试题.docx

《高三语文届高三考前检测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届高三考前检测语文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届高三考前检测语文试题.docx

高三语文届高三考前检测语文试题

2015届高三考前检测语文试题

1、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1)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被确定为国家发展层面的核心价值。

(2)反腐有成绩振奋人心,但是更应该由此看到形势的严峻,历史经验和现实环境都告诉我们,与腐败作斗争没有“完成时”。

(3)世贸组织裁定中国实施的稀土出口限制了自贸原则,日前,中国商务部已经取消了稀土出口配额限制。

A.趋向纵然违反B.取向纵然违犯

C.趋向固然违犯D.取向固然违反

【答案】D

考点: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下面是古人诗词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其中有一句与其他三句的感情基调不同,请指出()(3分)

A.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B.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

C.杨柳岸晓风残月D.唯见江心秋月白

【答案】A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把后面的句子填到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绝境是强者的进身之阶,弱者的无底之渊。

什么事情,都是成也在人、败也在人。

________可是在绝境中,成功者比失败者多坚持了一分钟,多走了一步路,________。

①成功者不一定处处都比失败者强。

②失败者天生就一定比成功者差吗?

③多思考了一个问题。

④多思考了一些问题。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答案】A

考点: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阅读下面的内容,对麦家的话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

著名作家麦家说,平庸的人有一条命:

性命。

优秀的人有两条命:

性命和生命。

卓越的人有三条命:

性命、生命和使命,它们分别代表了生存、生活和责任。

A.平庸的人就是贪生怕死、明哲保身的人,活着如同死人。

B.有所敬畏,勇于担当,才能脱离平庸,走向优秀和卓越。

C.人人都有“性命”,人生而平等,没有尊卑贵贱的区别。

D.“性命”是人生的基础,没有性命也就没有优秀和卓越。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含义的理解能力。

读后可知,语段重在强调了优秀和卓越两种人,强调人的生活和责任。

A项,贪生怕死理解错误;C项,与题意不符;D项,不符合麦家强调的重点;故符合麦家这句话含义的应为B。

考点:

辨析并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阅读下边《误人青春》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A.发言时不应该盛气凌人,居高临下。

B.很多人的大好年华,被冗长的发言、无聊的会议给磨蚀掉。

C.发言者应照顾听众差异,确定合适的发言内容。

D.听众应展现出良好的文明素养,即便年纪已大,也要给年轻人做好表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漫画寓意的理解,解答形式不是图文的转换,而是要求考生作出选择。

做这类题要仔细观察漫画的组成部分,再辩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知道哪个选项符合。

本题的漫画由开会人员、时钟和“误人青春”三部分组成,根据画面中人物的言行和时钟,结合标题“误人青春”可以对照四个选项,选出B项了。

考点: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五代史记一行传叙

(宋)欧阳修

呜呼!

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

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

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

岂果无其人哉?

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

吾意必有洁身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

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

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①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

吾得二人焉,曰郑遨、张荐明。

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

吾得一人焉,曰石昂。

苟利于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

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

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

于此之时,能以孝弟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者,犹或有之。

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

而其略可录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

作《一行传》。

【注】①俛:

同“俯”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怪:

对……感到奇怪

B.风俗隳坏隳:

毁坏

C.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负:

辜负

D.处乎山林而群麋鹿群:

与……为伍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泯没而无闻者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

D.吾得二人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

(5分)

译文:

(2)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

(2分)

译文: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6分)

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答案】

6.C

7.B

8.

(1)虽然够不上符合中庸之道,然而与其享用着别人给的俸禄,低着头忍受着羞辱,如何比得上无愧于内心,放纵身心(不受拘束)而自得其乐(或:

让自己得意开心)呢?

(2)权力和利益都不能让他的心灵屈服,担任官职或不担任官职都不违背他的道义。

9.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解析】

6.

试题分析:

本题的错误在于望文生义。

负:

具有。

解答此类试题时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语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帮助推断等方法。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

B.都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A.介词,前者译为“在”,后者译为“比”。

C.前者,代词,……的人;后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D.前者,句末语助词,不译;后者,兼词,于之。

文言虚词的考查集中在《大纲》规定的十八个虚词范围之内,同时虚词考查与课内知识有着密切关系,其中有四句话出自课文,考生应在准确理解课内语句的基础上结合文段进行辨析,才能保证答案的准确性。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试题分析: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直译要求原文文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文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

意译则是译出原文大意。

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实在难以翻译时可辅以意译。

翻译语句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如

(1)“虽”,虽然,“中道”,中庸之道,“俛首”,低着头,“孰”,如何,语句流畅1分;

(2)“违”,违背,语句流畅1分。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题分析:

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文意初断句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本句话的意思为:

自古贤才,有把自己的志向才能蕴藏于内心而并不表现出来的,有的人困顿地生存于简陋的小巷,寄身于荒野草莽,他们即使有颜渊的品行,不遇到孔子这样的人也会名声显扬,况且是世道多有变故而君子的高尚道德消沉的时候呢。

本题可据此得出答案。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唉!

五代之乱达到顶点了,这就是传记上所说的“天地间的光明被封闭、高洁的雅士都去隐居”的时代吗!

在这个时候,作臣子的杀害他的国君,作儿子的杀害他的父亲,而那些士大夫们却安享着国家的俸禄,占据着朝堂,十分满足不再有廉耻之色的人到处都是。

我认为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却奇怪这个时候可以称道的人何其少啊。

难道果真没有这样的人吗?

虽然说战乱兴起,学校教育被废弃,从而礼仪衰败,风俗毁坏,而到了这个地步,然而自古以来天下大乱之时未尝没有这样的忠臣义士啊。

我想必有洁身自好的义士,因愤时疾世远离尘世而不能显露于世。

自古贤才,有把自己的志向才能蕴藏于内心而并不表现出来的,有的人困顿地生存于简陋的小巷,寄身于荒野草莽,他们即使有颜渊的品行,不遇到孔子这样的人也会名声显扬。

况且是世道多有变故而君子的高尚道德消沉的时候呢。

我又认为必然还有怀抱才能、修炼节义,但沉沦在社会底层而默默无闻的人。

我在传记中寻找这样的义士,却因乱世分崩离析,书上文字残缺,不能再找到了。

找到的仅仅就是四五人罢了。

生活在山林中和麋鹿为伍,虽然够不上符合中庸之道,然而与其享用着别人给的俸禄,低着头忍受着羞辱,如何比得上无愧于内心,放纵身心(不受拘束)而自得其乐(或:

让自己得意开心)呢?

我找到了两个人,名叫郑遨、张荐明。

权力和利益都不能让他的心灵屈服,担任官职或不担任官职都不违背他的道义。

我找到了一人,名叫石昂。

如果对君主有利,因为忠诚而获得罪名又何必为自己表白,有直至死亡也不说出来的人,这就是古代的义士啊。

我找到了一人,名叫程福赟。

五代时期社会混乱,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一直到兄弟间、夫妇间的人伦关系,没有不严重毁坏的,而伦理几乎灭绝了。

就在这样的时刻,能够以孝悌之礼修身于一乡并且像风一样推行到天下的人,还是或许有的,但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显著,也没有书籍记述编排,只有他们的姓名有的还能够在书中见到,我也不敢埋没他们。

而大致可以写下来的人,我也找到了一个,他叫李自伦。

3、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

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曾几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曾几,南宋诗人。

此诗作于作者新任浙西提刑。

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梦回凉冷润衣襟”中“润”字的妙用。

(3分)

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诗题中的“喜”的。

(4分)

你是怎样理解诗人的喜雨情怀的?

请简要说明。

(3分)

【答案】

“润”浸润、滋润;(1分)“润”字不仅传出那种浸透全身的生理上的舒适感、清凉感,(1分)而且传达出久旱逢甘霖后心理上的熨贴感、喜悦感。

(1分)

①首联通过描写夜感霖雨突降带来的凉爽,表现惊喜;②颔联直接点“喜”,为溪流因这场雨而水足高兴;③颈联,诗人想像庄稼因这场雨而长势更好,觉得特别开心,连雨打桐叶声也变成了最美妙的音乐;④以“我”之欣舞衬托广大农民因这场甘霖及时来到而生的狂喜之情。

(答对一点给1分,答全给5分)

夜遭雨淋,诗人不因自己“房漏”、“床湿”而苦恼,反而惊喜于它对于庄稼对农民的及时,(感情,1分)作为封建士大夫,这种关注民生,心系百姓的情怀无疑是高尚的、尤其难能可贵的。

(思想评价,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回答此题,首先明确,这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

这年夏秋间,久晴不雨,秋禾枯焦。

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止,大雨三日,庄稼得救。

久旱遇雨,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诗人欢欣鼓舞,本题可据此回答。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分析:

本诗,首联写喜雨,从晚上下雨写起。

这两句虽然是实事实写,但由原先对气候的不满忽地改变成很满意,细微地反映了诗人心中的喜悦;次联写对雨的感受,诗是写听雨,又形象地道出了盼雨的心情,也隐隐表示自己的喜雨不单单是因为大雨赶走了炎热,带来了凉爽,这就引出第三联的情感,也为尾联预留地步,所以元方回评说这联写得流动便利;第三联仍写喜雨。

一句是想象之辞,说明自己喜雨,是因为这场及时雨,使庄稼能喝个饱,秋收有望;一句是以听雨打桐叶,寄托自己欣喜的心情;尾联纯抒情,正因为诗人没田,他的欢欣鼓舞才有更深的意义,他与民同乐的心意也完全表达了出来。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分析:

诗人在闷热的天气中入睡,一觉醒来,白天烈日的余威已被全部扫除,代之以清凉舒适的夜风,原来天下起了大雨。

这两句虽然是实事实写,但由原先对气候的不满忽地改变成很满意,细微地反映了诗人心中的喜悦。

诗人同时又选了“梦回”这一时刻,来表达自己这份心情,更加显出意外地惊喜———这场雨,诗人已经盼望很久了。

作为封建士大夫,这种关注民生,心系百姓的情怀无疑是高尚的、尤其难能可贵的。

考点: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孔雀部分。

(1),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诸葛亮《出师表》)

(2)摄提贞于孟陬兮,。

(屈原《离骚》)

(3)浮光跃金,(范仲淹《岳阳楼记》)

(4),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5)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6),血色罗裙翻酒污。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7)知不可乎骤得,。

(苏轼《赤壁赋》)

(8),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答案】

⑴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⑵惟庚寅吾以降⑶静影沉璧⑷黑云压城城欲摧⑸水中藻荇交横⑹钿头银篦击节碎⑺托遗响于悲风⑻博学而笃志

【解析】

试题分析: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如:

“庚寅”、“璧”、“藻荇”、“钿”、“篦”等。

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5、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孤寂

简媜

(1)驾车的车夫与随行的汉子,留在山脚村落里,不愿上山。

他们早就听说秋冬之交,这山是飓风的天下,当地人管它叫“食人风”,吃人不吐骨头的。

(2)旅路中,遇着他们,随兴做了伴。

我本是意随路走,不确定走上哪儿畅怀、寄情,往往五天四夜露宿在外,不见一个人一只牲口,只见忽隐忽明的泥草路上偶有辙痕,有的是今岁的,有的约莫前朝了。

他们算是半个游民,本乡欠粮,年岁不好时,千里迢迢到异乡讨活儿做,卖点营生,看看一年将罄,开始往回走。

他们的身上仍有一条红尘丝线,系得紧紧的,总要带点银两、时兴吃食,回老家过年。

不管那条红丝在风吹雨打中染了多少悲哀故事,他们每到秋冬之交,就会被丝线牵引,回老家去团圆,一切吃苦都为了团圆。

(3)这地方离他们二人的本乡还有段路,算是最后一驿了。

奇风异俗也是他们说给我的,那鬼风到底多凌厉,他们没亲身体验过,传说这么讲,他们这么信,所以,虽然翻过这山是最轻省的路,他们死也不走,甘愿在平野上绕个大圈,回山后的家。

我看他们脸上齐布那种死也不干的神情时,心里头是艳羡与敬重的,一个人死也不干某件事时,往往代表内心里有一个比他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的人藏着,他得为那人活得毫发不伤,他得去跟他(她)团圆。

(4)他们暂时留在村里歇歇牲口,恢复脚力。

我与他们订了约,若回得来,两天一夜后自会找上他们,若过了期限没见到人,不用等了,尽管揣着干粮赶路去,把我那份吃了。

这地方枫林甚老,千年百代没人动它,吃了秋霜,一片红海。

造化真是弄人,美的都是不能吃的,难怪村童少妇都土瘦。

造化也戏人,美景总是布局在险崖上,仿佛绝美里头蕴涵一道千古不改的宿命,必须以身相殉。

(5)大江南北半遭,酷雪、暴雨、烫沙都在衣上了,倒是没尝过鬼风扼喉的滋味。

我一条命飘泊在外,既无乡可归,也无饭说团圆,早是个活着的孤魂野鬼,行到此处,既然鬼风中有红枫,我焉有不去会会的道理。

村子人听说我要上山,或掩柴扉避听,或呵小儿不让他们听下文,仿佛我是个邪物。

(6)歇一宿,寅时独自上山,他二人仍呼噜着。

这时令,开天较迟,眼前身后皆是浓雾,到了山腰,回身已摸不清村落在哪儿了。

看来,这雾是锁人肉眼的,故意弄瞎对凡尘世间的依赖,要人孤零零地一无所靠,回复七窍未凿的混沌,才把绝美盛到眼前。

(7)风,果然愈来愈厉,起先如游魂,后来露出了厉鬼本性。

这山不算高拔,没人来动,乔木各自据土为霸,仰不见云天了,倒像一百零八条英雄好汉齐聚梁山泊,群龙无首,全凭鬼风作主。

根性强悍的,不服风的旨令,发动六军出征,半空中厮杀甚烈;道行浅的,破立、倒塌、含冤九泉之貌。

(8)自此上山,寸步难移;肉胎比不上一棵树坚强,风势乱窜,凄厉刺耳,若我此时松开抓住莽草的手,必定腾空,如一片落叶。

(9)人在山川天象的怒吼中,是爬行的、沉默的,连呐喊的意念都灭了。

人在世间的破碎中,却常尖声呐喊。

可见人对世间终究有一份预先的信任,也认为可以信任,所以遭难时的呐喊,乃在呼唤那份信任,控诉那份信任,希冀世间不要抛弃他。

而在自然的暴怒里,人自知与野兽、林树、岩石无异,故噤声。

呐喊乃为了给另一个人听,期望获救,既然众人皆与林、石无异,喊也是空喊。

在狂怒的天象中,一头僵冷的兽、一块裂岩、一具英年壮汉的尸首,与一片枯叶有什么不同呢?

——有什么不同呢?

(10)魔风稍歇,我快步转上,往另一座峰前进。

风似乎回复游魂,不像适才欲将我五马分尸;虽然仍有扯发裂衫之虑,因为历了前者,反而觉得此时是微风拂脸了;人常觉得自己所遭逢的是最悲哀的,因为他还没见识那更悲哀的。

(11)我把自己绑在一棵千年大树上,暂时与它合体,待转身,面向山间空谷,奋力张眼。

满空红潮,人世有多少生灵,这儿便有多少霜枫,自成空中海域,在风的魔掌中,滚涛,怒舞。

忽而如群龙飞天,又如六宫粉黛,一起飘袂嬉游。

美,才是真正的帝王;天、地不过是左右大将军。

在我之前,谁殉于此?

在我之后,谁将埋骨于此?

独自面对绝美,才明白,不是鬼风食人,是绝美叫人刎颈。

(12)而像我一样,又拎着肉体凡胎回到世间的,便注定接受绝美诅咒,永远被孤寂缠身了。

美,才是内心最严重的相思病。

(13)每当行过春阳高照的市集,或客店不眠的雨夜,或雪季的火盆旁,孤寂总叫我偷偷抹泪,仿佛我是唯一背叛红潮的那片霜叶。

12.文章为什么在开始部分写“驾车的车夫与随行的汉子”?

(6分)

13.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4分)

(1)美,才是真正的帝王;天、地不过是左右大将军。

(2分)

(2)孤寂总叫我偷偷抹泪,仿佛我是唯一背叛红潮的那片霜叶。

(2分)

14.简要分析第(7)段写景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4分)

15.文章题为“孤寂”,全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孤寂”的?

(6分)

【答案】

12.

(1)引出“食人风”,从侧面写出“食人风”的可怕;

(2)他们与“我”形成对比,凸显“我”对孤寂的体验与追求。

13.

(1)最具打动人心力量的是美,美的震慑力让人的心灵拜服,宇宙间的一切都是为美而存在;

(2)心灵已经与那片红枫林融为一体,但我毕竟只能生活在人世间,离开枫林让我心痛,让我无奈。

14.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写出山上树木丰富多样的形态,表现出鬼风的凌厉和肃杀,突出了“我”处境的艰难;这段文字既是对上文“鬼风”一说的具体说明,也与下文发现绝美风景的欣喜形成对比。

15.

(1)“我”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是孤寂的;

(2)渴望与绝美风景时时为伴却终要离开,离开后的感受是孤寂的;(3)山谷中的枫林虽然美丽,却不能被多数人欣赏,这种绝美是孤寂的。

【解析】

12.

试题分析:

小说第一段的作用一般有:

描写环境,烘托氛围;为全篇打下某种契机,铺垫、伏笔;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第一人称一般都是为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使文章更生动;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引发读者思考;点题,总领全文,衬托人物形象。

本题可据此回答。

考点: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

试题分析:

(1)回答本题,需要把握“美”的真正含义,即:

最具打动人心力量,其震慑力让人的心灵拜服;

(2)这里的“孤寂”,是指作者的心灵与那片红枫林融为一体,但我离开枫林让我心痛,让我无奈,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

回答本题,需要先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介绍故事发生背景,交代事件、地点、人物什么的,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旨,还可以渲染某种气氛,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暗示人物结局等的作用,用隐喻或者暗喻的手法来突出这些,本题可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回答即可。

考点: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

试题分析:

回答此题,需要结合文本中的相关叙述,诸如:

“我一条命飘泊在外,既无乡可归,也无饭说团圆,早是个活着的孤魂野鬼,行到此处,既然鬼风中有红枫,我焉有不去会会的道理。

村子人听说我要上山,或掩柴扉避听,或呵小儿不让他们听下文,仿佛我是个邪物。

”、“在我之前,谁殉于此?

在我之后,谁将埋骨于此?

独自面对绝美,才明白,不是鬼风食人,是绝美叫人刎颈。

”等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考点: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历史的隐居者

陈文茜

⑴如果不是这面橘朱红的砖墙在台北正午阳光日照下,实在太耀眼,你很难愿意驻足一分钟;且即使多看个两眼,一般行人恐怕也只觉得此地不过是另一栋破旧的台大宿舍。

⑵从台北新生南路紫藤庐隔壁小巷走进去,你会经过两排难得整齐的公寓,阳台种着妖艳的九重葛,走到底,便会看到这面朱红砖墙。

⑶墙里长得三楼高的枫树,虽是春意嫩叶,却也不得不呈露苍郁;只因一旁的老宿舍实在太旧了,如此匆匆挥霍流行的城市,怎么可能留下沉沦的老式住宅呢?

⑷走进墙里,像在没落小区里寻找没有门牌的人家,文史学家指点,顺时针十二点后方,那个看似废弃的老建筑之后,便是殷海光的家。

⑸殷海光生前就住在这里,他是除了胡适之外,50年代台湾唯一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

从当台大讲师、教授,到被赶出台大,成为续聘教授却不得开课,殷海光一生都住在这儿,直到1969年9月15日送至台大医院病危前,整整13年。

⑹殷先生生前不求名,也不怕向人借贷,本来台大不聘了不给薪水时,他还想做个小生意。

⑺那时国民党特工天天去巷口站岗,他在池子里泡完汤,刚好精神抖擞,索性叫骂一番。

国民党控制的教育部门一方面逼着台大不给他开课,一方面又拿着聘书叫他当顾问,等于领威权体制的赡养费。

按汪幸福著的《殷海光传》,殷先生认为此乃“包藏祸心”,把顾问聘书往外一扔,叫送聘书的老党工滚蛋。

⑻我的老友李敖说殷海光喜喝英国下午茶,没书教时想做生意却非赚钱的料,只能靠太太做裁缝贴补。

即使叙述他人如此无遮无掩的李敖,也永远记得给殷海光一个没人能抢的位子:

“五四时代后,中国最后一位知识分子。

⑼殷海光没书教后,国外研究机构请他,仍被蒋介石禁足,海耶克学术会来台也不派他参加。

他曾自我调侃:

“我成了笼中鸟。

”“我已成众矢之的,我的门可罗雀算了不说,我偶然上街任何地方,一听见‘殷海光’三字,就像瘟神到了,避之不及。

所以相对于我而言,台湾已成‘绝地’,无法谋生陷入座围城,且无地容身,实际的低度生活也日渐困窘。

⑽人们可能不知道,殷海光死的时候极其卑微,比如要不要接受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