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教学案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59005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型教学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研究型教学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研究型教学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研究型教学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研究型教学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研究型教学案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研究型教学案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研究型教学案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研究型教学案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研究型教学案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研究型教学案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研究型教学案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研究型教学案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研究型教学案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研究型教学案例.docx

《研究型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型教学案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研究型教学案例.docx

研究型教学案例

探究,让语文向课堂深处漫溯

——品评《周文福〈陈情表〉课例》

陕西省靖边中学徐风云

【课例背景】本课例获得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优秀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高中组)一等奖的第一名,在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授课。

【课例呈现】《陈情表》课堂实录

优秀的文学作品有饱满的张力,阅读教学应该注意作品文化深度和哲理深度,要注重学生阅读思维方向的深刻性和发散性,要从多个维度引导学生对作品向纵深多角度地发掘。

周老师的这堂课带给我们许多启示。

一、相机导入,陈情言忠孝。

师: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试试话筒。

请同学们用长沙方言说:

“明德中学欢迎你”,“火热的长沙欢迎你”……

生:

“明德中学欢迎你”,“火热的长沙欢迎你”……

师:

同学们,来自明德中学,知道“明德”二字的出处吗?

生:

(齐读,投影)“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师:

至善,中国传统美德的善有很多种,最大的善是?

生:

(齐说)百善孝为先。

(教师板书:

孝)

师:

是的,百善孝为先。

还有一种可贵的美德。

“忠”。

(教师板书:

忠)

【品评】以学校名字的文化出处引入课题,不仅巧妙地与文本的内涵进行了链接,而且能够抓住学生的情感点和注意力,不仅让学生的思维触角在文化探究中延伸与生发,还能够顺利引出本文“孝”的主题,由此可见,选用新奇而富有思维张力的文化知识,可以成为语文探究能力孕育的一个契机。

生:

历史上的很多人物常常面临“忠孝难以两全”,西晋的李密也遇到了这样的难题。

(教师板书:

师: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谁你们能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啊,李密遇到了什么样的人生抉择难题呢?

生:

李密同志这个人很倒霉,晋武帝要他去做官,他的祖母病了,他又不能去,就这样。

师:

现在的九零后喜欢用网络语言。

我们不要说“李密同志”,就说李密,表示对先贤的尊重好不好?

生:

好。

师: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陈情表》,看看他是如何破解这个人生难题的?

【品评】周老师深度挖掘本文的核心知识“忠孝难以两全”进行设疑,周老师非常巧妙地用“历史上的很多人物常常面临“忠孝难以两全”一句,无形中将这一问题纵向拉深,用“李密遇到了什么样的人生抉择难题呢?

”将这一问题横向拓宽,因为这样的问题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现代普通百姓都会遇到的,这样自然就会激起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

二、推敲语句,循情识忠孝。

师:

我请一二组同学读第一段,三四组同学读第二段。

生:

(齐读)

师:

刚才同学们读“前太守臣逵,察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时声音参差不齐,看来大家对断句停顿有了不同意见,这两句究竟应该怎么断?

生:

(学生讨论)

师:

官职是“太守”“刺史”,而不是“太守臣”和“刺史臣”,所以正确的读法是“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品评】周老师从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探析”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李密前后“官职”的变化,这为下文探究“李密得到朝廷的很多优待”做了铺垫。

师:

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齐读了第二段,梳理文中的信息,我们认为李密应该要尽忠,应该尽忠的理由是什么,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说一下吗?

生:

沐浴清化,得到了本朝的很多优待。

师:

哪些优待,你读出来。

【品评】从文本的思维出发点“李密应该尽忠,应该尽忠得到理由”来设计问题,让学生明白李密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同时也将文本指向深处,这样间接地培养了学生“抽丝剥茧”“寻幽探胜”的能力。

生:

前太守臣逵,察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尘洗马。

师:

好,对他很多的优待,具体的优待体现在什么地方?

生:

不断提拔他。

师:

哪些动词看出来了他不断被提拔重用?

生:

察,举,拜,除

师:

很好,你能不能把这四个词再说一遍,那个字你感觉陌生一些?

平时古文阅读中很少见到使用的,你不太理解?

生:

除,平时我们说到除一般就表示“除去”。

师:

除是什么意思?

(出示投影:

出:

从“阜”,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

本义:

宫殿的台阶。

引申:

拜寿官位。

《汉书.景帝纪》注:

“凡言除者,除故官就断官也。

”)“除”的偏旁不是“耳朵”而是“阜”,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

“除”本意是台阶,不断地上升所以引申为拜受官位。

“除”字的本义我们到现在还保留着台阶的意思,大家想想哪个词语?

星期五放学前我们要干啥?

生:

大扫除。

【品评】以关键文字的深层含义作为理解文本的第一抓手,可以既丰富了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了文本本义探究的思路。

师:

对的。

朝廷不断地提拔重用他,他应该去尽忠报恩。

他若在不去应招,就要有灾祸临门。

体现在文中哪些语句?

生: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师:

李密能不去应招吗?

生:

不去不行,因为晋武帝震怒了,后果很严重。

师:

但是,他去了吗?

生:

没有。

师:

为什么没有去,因为……

【品评】从“朝廷不断地提拔重用他,他应该去尽忠报恩。

他若在不去应招,就要有灾祸临门。

”到“但是他并没有去”,深度挖掘李密没有去的原因是因为“他有一个牵挂,那就是他的祖母。

”这样对文本的深度挖掘就能够让学生学生感受到文本行文脉络的张力和魅力。

“请大家从文中前三段中找出直接描写祖母的句子找出来给大家读一读。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作为探索,是对学生思维整体性的一种深入培养。

生:

找到了三处。

第一段: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

“刘病日笃”。

第三段: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师:

我们这边的同学来思考一下,刚才几位同学找到的这些语句,文本隐含的信息,我们梳理概括一下是什么?

生:

“躬亲抚养”,看出来祖母对他恩重如山,抚养了他。

师:

奶奶带孙子一般来说是天经地义,你却用了“恩重如山”?

看出来你读懂了这段文本。

因为作者的身世不同,他概括出自己的身世特点是什么?

生:

“孤弱”“伶仃孤苦”。

师:

作者用重复来强调,重复的是哪个字?

生:

孤。

师:

他强调了自己“孤”。

把这些语句读出来。

生: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师:

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带着一个孤苦的孩子,其背后的艰辛,不言而喻,可想而知。

所以才是恩重如山。

生:

从“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刘病日笃”看出来祖母疾病缠身,需要李密的陪伴和照顾。

师:

你说祖母疾病“缠”身,哪个字表现了这个意思?

生:

“婴”。

师:

“婴”字在我们的理解中是什么意思?

生:

婴儿。

师:

“婴儿”怎么又会是“缠绕”的意思呢?

大家想不想把这个词了解清楚?

生:

想。

师:

请看投影:

婴,从女,(yīng)。

“賏”是经项链。

本义:

妇女颈饰,似现代的项链。

引申:

缠绕,反复盘绕其上。

生: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

师:

用你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好吗?

生:

风烛残年。

师:

概括的多么好,祖母是一位对我恩重如山、身缠重病、风烛残年的老人。

一般君王都会被深深地打动。

【品评】紧紧围绕“孤”字,抓住“婴”字,进行深入探究,并且要求学生用一句话进行概括,这既是对学生深度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同时也是对学生概括能力,收敛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追问探究,察理析忠孝。

师:

但是,李密面对的是晋武帝,大家对他了解吗?

(板书:

晋武帝)晋武帝大家不了解,讲到他的爷爷,大家却都清楚了。

他的爷爷是司马懿,司马懿的对手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

他的父亲司马昭,关于他,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而晋武帝司马炎,他是晋朝的开国君主,废魏称帝,灭掉东吴,统一全国,尽忠乃国家大义;尽孝是个人私情。

,这才符合常理。

那李密怎么说动晋武帝呢?

在说服晋武帝时,体现了李密怎样的机智和才智呢?

我们再来读一下文章的最后两段。

【品评】从“李密与晋武帝的关系”再到“须先尽忠后尽孝”的人之常理入手作为理解本文主题的关键问题,进行层层深入,不断挖掘文本思维的触发点,将问题设计的深入浅出,有效地引领学生的探究能力的生成。

生:

(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师:

纠正一个读音,“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中的“胜”字读第一声。

大家把这一句再读一遍。

生:

(齐读最后一句)

师:

李密和这个阴险多疑的晋武帝是什么关系?

生:

君臣。

师:

真的是君臣吗?

欲知真相,请看文章中的第一个注释。

生:

(看注释)

师:

看完注释一,好,我再问,不知道你们的回答是否改变了。

李密和晋武帝是什么关系?

把注释一给大家读一下,然后你用一个词来说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

(读注释一)他们是敌人,是仇人。

师:

李密本来是蜀国的重臣,司马家族灭了蜀国,李密还没有当你晋朝的官,所以他们之间不是君臣。

灭国之恨让李密应该视晋武帝为仇敌。

三四段读完,你发现用得最多的是哪个字?

单明了的学习目标,使得学生知识学习与的能力训练都能落实到实处。

【品评】有了前面的有效铺垫,所以学生很容易找到他们二人的关系,既是“君臣”又是“敌人”的这样的矛盾关系,从“文本的关键点”设计问题,能够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生:

“臣”

师:

老师统计过,全文共29个“臣”。

除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臣逵”“臣荣”两个“臣”字是指其他人,其余的27个“臣”字都是自称自指。

从词性说是代词,让我们看这个字背后包含的深意。

假如我是君王,我走过来,你们这些臣子的是什么表现?

生:

(低头,用眼睛瞟着老师,脸上是畏惧之色)

师:

好,这位同学表演得很是形象。

请你站起来,保持刚才的姿势和表情。

其他学生开心地笑起来。

生:

(改生站起来,保持刚才的姿势和表情。

其他学生开心地笑起来。

师:

我们的祖先真的是聪明啊,“臣”的造字,就是采用你这样的眼神。

(幻灯片展示“臣”的字源演变)臣是象形字。

甲骨文字形,像一只树立的眼睛形。

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树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

在文中,李密表示了屈服之情。

从文章中文字表述来看,李密想不想当官?

生:

想。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师:

李密感恩戴德,“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李密用了27个“臣”,但是,他真的是愿意“臣服”啊,先尽忠后尽孝。

但是,他写这《陈情表》是想做什么?

是不是去应招做官而在家赡养祖母。

口口声声27个“臣”,“臣”字,初读只是一个人称代词而已;追根溯源,细加揣摩,可见作者以臣自称,主动站队,俯首称臣,欲表忠心之情;知人论世,更可从作者遣词良苦用心之中见其机变才智。

作者对人称的准确使用,含蓄巧妙地表达了他的“忠”。

同类的词语中还有哪些?

【品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从“臣”字深层含义的挖掘,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到李密当时的处境;以找多少个“臣”字的活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李密的机变才智;这样从“文字”到“文意”再到“文章”多个维度层层引领,课堂呈现出步步深入的梯度。

生:

“陛下”,“圣朝——伪朝”

师:

既然李密表示臣服,那很简单,那应该去尽忠,因为什么?

因为国家为重。

李密身世孤苦,祖母的年老多病,晋武帝看了这些都表示认可。

但是,你李密口口声声27个“臣”,主动站队,表示臣服。

“心动不如行动”啊,你不出来为官,说到底还是对我的不忠。

《诗经》有云: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古语又云: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你李密作为王国降俘,你不出来做官,就是心怀不满,违抗圣旨。

才思敏捷的李密用了什么办法最终打动了晋武帝呢?

我们来认真阅读一下第三段。

生:

我找到了这一句: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师:

今天,特别踊跃发言,这很好,谢谢。

生:

李密借口就这样,先说出圣朝以孝治天下,他就根据圣朝的这个主张,慢慢表达他想尽孝的想法。

师:

圣朝皇恩浩荡,恩泽广布,体现在哪个字?

生:

“凡”。

师:

哪个字转折?

哪些字突出了自己的独特情况?

生:

“况”转折说到自己,“特”“尤”突出了自己独特的孤苦身世。

师:

你用自己的话来把这几句的意义表达一下,好吗?

生:

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

师: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多么高明的说理方法。

我做一个孝顺子孙和做忠臣,是统一的。

你晋武帝可以责问我“心动不如行动”,而我却告诉你我这样做是“恭敬不如从命”。

圣朝孝治天下,对祖母“孝”是对圣朝“忠”,“矜育孤苦”,方显“圣朝”。

李密通过这样一个《陈情表》,诚挚地表达了自己的孝心和不得不表达的衷心,又把自己的“孝”说成自己对晋武帝治国方略的支持。

这就体现了李密的机密和才情,这就是《陈情表》的魅力。

晋武帝看过《陈情表》的魅力。

晋武帝看过《陈情表》后,准许了李密的请求。

大家知道,李密后来的命运吗?

生:

李密后来出来做官了,没有受到重用……

师:

明德中学的学生对这节课的预习让我很感动,老师再给大家补充一点。

李密上《陈情表》一年以后,祖母去世,李密依礼又守了3年孝后出来做官。

(出示投影:

“汉中太守,李密:

人亦有言,有因有缘。

关中无人,不如归田。

明明在上,斯语岂然。

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免密官。

后卒于家。

年六十四。

《晋书李密传》”)

他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政绩卓著,颇遭人嫉。

晋武帝身边的小人弹劾他。

后罢官归田,64岁去世。

【品评】周老师用《晋书李密传》中的内容对李密后来命运的补充,这样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全面地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

对文本内容适度的拓展和补充相关内容,让学生思维得到纵向迁移与横向拓展。

四、厘清思路,归绾明忠孝。

师:

《陈情表》这篇文章在历史上是非常著名的,《古文观止》对它的评价是“至性之文”。

让我们整理明确一下文章的思路,先陈事,再殉情,后察理。

以先“孝心”后“忠心”,“孝心”即“忠心”,最后说服了晋武帝。

(教师完成板书)

五、诵读涵泳,体味至孝文。

师:

古人说:

“读陈情表而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必孝。

”“孝”字的上半部分是“老”,下半部分是“子”,这表示孝道是一种传承。

好的文章要诵读涵泳,细细体会。

老师来抛砖引玉,我读第一二段,请一个学生读第三段,剩下的同学读第四段。

(放配乐,展示“孝”教师读师背)

生:

(一学生读第三段,其余学生齐读第四段)

师:

我用一副对联总结出这篇文章(出示投影):

“陈苦衷说孝义,动人以情;表忠心分先后,服人以礼”。

生:

(齐读)

师:

学完这篇文章,请同学们说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感慨或者学习心得。

生: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师:

你说的是李密舍官而选择孝顺赡养祖母。

生:

我爱我的母亲,永远都爱。

师:

你真是孝顺的好孩子。

生:

子欲养而亲不待。

师: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抓紧现在,好好对待自己的长辈亲人。

……

师:

通过跟大家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开头的《大学》的“三纲领”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把它再读一遍。

生:

(齐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师:

百善孝为先。

(出示投影)

生:

(大声齐读三遍)

师:

期待并祝愿同学们今后:

读书明德,自新新民,不断超越,止于至善。

谢谢大家。

下课。

(全体学生和听课教师鼓掌)

【品评】周老师用对联的概括引领学生用一句话感悟来表达学习感悟,这是对学生收敛思维的再次提升。

在课堂的尾声,周老师再次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的朗读不仅是对文本内容再次深刻理解融合,更是对课前的导入的呼应,也是对学生文化思维的再次深入植入,可谓一举数的,巧哉!

妙哉!

【整体品评】“探究”式学习方式是语文学习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支撑点。

周老师的这堂课,从开头到结尾处处彰显探究式的教学魅力。

课标”要求教师要“注重语言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周老师的《陈情表》,从课堂导入到课中文本解读引导,再到课堂尾声用对联概括,每一个教学点都把文本的深刻内涵进行了完美的解读,从文字、文言、文学、文化多个维度引导学生深层次理解文本的内涵,使学生触摸到文本的精神内涵,获得成长的人文滋养。

一、高效度的文本解读是促进课堂有效学习的重要保障。

“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

”所以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和精准把握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

研究教材是整合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课文是教师的重要基本功,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但钻研的目的不是解决一篇课文到底是怎么去“讲”给学生,而是研究在学生学的过程中怎样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点拨。

周老师对《陈情表》的解读,没有从文言文常规的教学方法——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学习角度去解读,而对其文章的核心内容,文化精髓进行精彩解读。

周文福老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他没有按照课文的思路来引导,而是针对李密能说服晋武帝的原因分两步设问,首先是,“一般人看到这里,就会同情感动,但是李密面对的不是一般人,而是为人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又该如何说服他呢?

”周老师从“李密与晋武帝是什么关系”以及文中用的最多的“臣”字入手,事半功倍,举重若轻。

再次周老师对文本更进一步地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再次设问“如果晋武帝再次质疑李密,李密又该如何因对?

找出李密破解忠孝两全的文字。

”李密抓住“伏位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说理陈情,孝即忠。

至此将文本高效的解读,使得学生清楚地了解到当年李密陈情之难,陈情之智。

对文言文的解读如果不够深刻,不够巧妙,就会停留在“言”的表面。

或者,只关注是“文”的内涵,而忽略了“言”的基本含义,其效果是“文”与“言”割裂分离。

所以语文教学对文本的难点突破必须是基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从学生的心态去追根求源,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的难点。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儿童在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能够解决这些任务。

”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推动发展,从而不断创造最新发展区,并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新的现有发展区,这是有效的教学、优质的教学心理机制。

二、选择恰当的探究点,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的欲望。

周老师在设置探究问题的时候,没有按照我们惯用的做法,或者逐段分析,或者提炼写作技巧,而是通过精妙的主问题“李密应该尽忠的理由是什么?

”来设疑,环环紧扣,层层深入,上下勾连,切中肯綮。

不断地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再加上周老师善于选取教学资源,巧妙地以“明德中学”的文化内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引子,引出与本文主题相关的“至善”之情,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再者加上周老师很准确地对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如“除”“婴”“臣”等字的深层文化含义的挖掘与推敲,非常有效地激活学生对文本的探究兴趣。

这样的深入解读不仅把玩了文字的意趣,体味了文言的兴趣,领悟了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文学理趣,从而准确并且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核心价值。

这样的文化浸润比我们平常的逐字逐句翻译要有意义的多,也有效果的多。

日积月累,学生的文言感觉便潜滋暗长,自然会在古代的经典中发现价值,在汉字的密林中发现美丽,学生的学习就会由知之者到乐知者的境界,其效果不言而喻。

三、课堂探究性学习应该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

在周老师的《陈情表》课例中,我们虽然能够感受到灵动的课文朗读贯穿整个课堂进程,有个别朗读,也有师生合作,学生的回答问题的人次也比较多。

从导入的灵活机智和师生互动的自如与学生的由衷体会都可以看出对学生的主动性。

但是纵观整个课堂的流程,我们会发现课堂的预设性明显大于课堂的生成性。

比如设问“李密能不去应招吗?

”“但是他去了吗?

”这些地方学生是在老师的追问与引导下来找到“孤弱”“伶仃孤苦”等词,并且要求学生把这些语句读出来进行理解。

其实,这些地方可以放开让学生去发现,去表达。

教师过多的参与与追问就会限制他们的思维,新课改强调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呢?

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也就是说,凡是能引起学生“阅读期待”“阅读反思”“阅读批判”和“阅读创新”的问题都是语文教学中的“最佳教学点”。

人的发展有无限可能性,阅读教学应当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所以课堂教学,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去引导他们准确的理解文本知识,有效地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努力实现文本、学生、教师的深层对话。

让学生在课堂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训练能力,收获成功和快乐,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一、论著类

[1]张筱南.中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2年.

[2]陆其勇.初中语文高效教学[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3]蔡智敏,姜联众.第十届“语文报杯”全国优秀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实录.高中组[M].南昌: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2015年10月.

[4]余映潮.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M].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5]余映潮.这样教语文40篇:

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

[6]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7]于漪,刘远.余映潮讲语文[M].北京:

语文出版社.2008年.

[8]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9]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概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10]张华,研究性教学论[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11]赖瑞云.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16]蔡伟.新语文教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17]潘庆玉.语文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

[20]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2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版

[24]皮连生,刘杰.现代教学设计[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版

[25]沈丽德.高效率学习的心理学研究[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

[26]曹明海.本体与阐释:

语文教育的文化建构观[M].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年.

二、期刊类

[1]尹小平.语文“探究能力”的探索与商榷[J].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4月.

[2]莫立刚.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年7月.

[3]丁爱华.于精微处探究堂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年8月.

[4]严景东.文本解读的核心是发现[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年11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