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问题案例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0256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问题案例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教育问题案例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教育问题案例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教育问题案例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教育问题案例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教育问题案例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教育问题案例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教育问题案例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教育问题案例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教育问题案例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教育问题案例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教育问题案例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教育问题案例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教育问题案例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教育问题案例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教育问题案例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教育问题案例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教育问题案例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教育问题案例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教育问题案例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问题案例研究.docx

《教育问题案例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问题案例研究.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问题案例研究.docx

教育问题案例研究

教育问题案例研究

第一编:

宏观教育问题第二编:

中观教育问题

⏹教育与人的个体发展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教育与经济发展管理体制

⏹教育与社会文化民办教育的发展

⏹教育与社会、人口和自然升学选拔机制

⏹教育投入学校评价问题

⏹校长、教师的选聘问题

教育法制建设

第三编微观教育问题

⏹学校

⏹班级

⏹教师

⏹学生

⏹课程与教学过程

⏹活动

课程简介

⏹一、课程开设目的、意义:

通过对教育案例的分析,使学习者了解教育案例的特性,掌握案例中所蕴涵的教育规律、理论与方法,提高分析案例、编写案例的能力。

⏹本课程学习对学习者了解教学知识特性,提高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个体专业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课程及其教学特点:

以案例方式展示知识(由特殊到一般);以案例为核心,围绕案例进行教学。

⏹三、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案例、教育案例

⏹一、案例

1.概念

案例是人类生活中记录在案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例子。

“案例”一词英文称“case”,汉语还译为“个案”、“个例”、“实例”、“事例”等。

比较广泛的被称为“案例”。

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

2.特点

A.案例是事件,是对生活过程中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

案例讲述的应该是一个个的故事,叙述的是故事产生、发展的过程,是对事物或现象的动态性的把握。

B.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事件。

事件只是案例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事件还只是案例的基本素材,并不是说所有的事件都可成为案例,能够称之为案例的事件,必须要包含有问题在内,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C.案例是典型性的事件。

除有“问题或疑难情境”的基本要素外,还需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要能够从这个事件的解决当中说明、诠释类似事件,给读者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启示。

D.案例是真实发生的事件。

案例虽然展示的是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但案例与故事也有一个根本性的区别,那就是故事可以杜撰,而案例不能杜撰,它所反映的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是事件的真实再现。

从这一概述中可以看到,对事物的静态的缺乏过程把握的描述不能称之为案例;信手拈来的没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事件不能称之为案例;没有客观真实基础、缺乏典型意义的事件也不能称之为案例。

⏹二、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是对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

案例讲述的应该是一个个的教育故事,叙述的是故事产生、发展的过程,是对教育现象的动态性的把握。

教育案例描述的是教育教学实践。

它以丰富的叙事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典型故事。

教育案例是教育教学经验的整合。

教师将其经验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展示了怎样把教育目标、教育的基本特征以及教育模式综合应用于真实的教育活动中,不仅对教师本人的意义非常重大,也给他人提供了对复杂的教育过程进行反思和借鉴的材料。

1.教育与人的个体发展

⏹请思考:

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人的个体发展的含义是什么?

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影响你成长发展主要因素有哪些?

什么是教育?

教育在你的成长发展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原理

1.教育可以调控和推进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

教育以其鲜明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成为调控和影响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的主导性力量。

2.教育可以调控人的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并提升其社会化水平。

在现代社会中,各国、各民族无一例外地把教育作为调控和推进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

3.个体的发展呈现历史性与现实性,顺序性与阶段性,相似性与差异性,现实性与潜在性等显著特征。

教育在促成个体发展的过程中,应遵循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个体发展开拓广阔空问。

案例1:

狼孩案例1.1.3辛格博士挽救狼孩p6(教育与人的发展)

1.为什么卡玛、卡玛娜智力发展水平会这样低?

2.导致辛格博士教育过程艰辛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案例2:

遗传与环境

吉姆·刘易斯和吉姆·斯宾格是一对同卵双胞胎。

他们出生于1940年,刚足月就被分开,分别在俄亥俄州相距约45英里的两个家庭长大。

在1979年以前,他们谁也不知道对方的存在,而当时他们已39岁。

这一年他们相会了,但并不是巧遇,因为他们一直被明尼苏达大学的明尼苏达双胞胎与收养研究中心主任托马斯·布查德教授追踪,他一直致力于一项同卵和异卵双生子分开养有的研究。

除服饰之外,吉姆·刘易斯和吉姆·斯宾格在身体上是无法区别的。

几乎所有的同卵双胞胎都是这样。

尽管这样的相似已令人惊奇,但令人惊奇的远不止此。

两个男人都娶下名叫贝蒂的女人做妻子,都嗜好SALEM烟,都喜欢开雪佛莱车,都咬指甲.都为自己所养的狗起名杆伦。

布查德和他的研究小组对这对双脑胎进行了一系列性格测试,发现他们的反应和特质分数几乎相等。

布查德和他的研究人员自1979年开始其研究以来,已追踪了分开养育的近80对同卵双脑胎和33对异卵双胞胎,并对每对双胞胎进行长约50小时的测试和面谈。

为达到比较之目的,他们还对一系列同卵和异卵双生子且在一起长大的孩子进行同样的测试和面谈。

对双胞胎与不同组别中所存在的相关统计数据认真分析之后,研究小组得出结论,性格中约有百分之五十由遗传所致。

(他们还报告了类似的令人吃惊的其他心理学变量,包括一般智力水平、语言能力、社交态度、同性恋状况、物质滥用及宗教兴趣等。

)摘自:

[美]墨顿·亨特.《心理学的故事:

342页

案例3:

教育与人的生活

案例1.1.1教育帮她挽回做人的尊严P3

从该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结论和启示?

1.人的发展受到先天遗传因素与后天环境因素的制约。

(性格与命运)

2.教育可以增强个体生存能力,丰富生存手段.

3.教育可以使人更多地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案例4例1.1.4张楠择教P7问题:

1.学校教育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

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是什么?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如何评价张志成夫妇对孩子的家庭教育?

3.如何看待张志成夫妇的第二次选择?

如果是您,您会做怎样的决定?

2.教育与社会

2.1教育与生产力2.2教育与经济2.3教育与政治2.4教育与文化2.5教育与人口2.6教育与自然

2.1教育与生产力

⏹案例一:

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

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无剩余生产品,人们“日出而作,日暮而息”,无暇脱离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因而当时元学校,也无教师。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上有了剩余,才为学校教育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是建筑在手工使用的简单工具的基础上,整个国民经济收入很少,所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发展是很缓慢的,规模是比较小的。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采用了机器生产,在一百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所以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发展,在规模和速度上都比它以前的社会大的多,快的多。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水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规格和学校教育的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

2.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手段。

2.2教育与经济

1.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2.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是伴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教育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3.教育应适度超前经济发展

2.3教育与政治

1.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首先是政治决定教育,然后教育反作用于政治。

2.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为政治培养人才,维系和巩固原有的政治制度

培养、选拔政治和管理人才,维护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通过政治思想的传播和灌输,促进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教育的普及化与社会政治变革

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弘扬优良的道德,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

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教育通过传播社会思想,形成舆论,发挥政治功能

2.4教育与文化

1.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特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机构等。

文化为政治、经济与教育关系的“中介”

文化按其自身特点和要求作用于教育

2.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具有保存、传递文化的功能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教育具有创新、发展文化的功能

案例弗吉尼亚大学的荣誉体系p70

问题:

您认为弗大荣誉体系能够长期保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两类因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造成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程度不高的原因有哪些?

以上案例对于提高我国公民的诚信水平具有怎样的启示?

依据是什么?

2.5教育与人口

教育具有控制人口数量的功能。

.一般而言,在现代化社会里,国民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越高,人口出生率越低;反之,教育越不发达,国民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越低,人口出生率就越高,越难以控制.

教育可以实现人口质量的提高。

一方面,教育可以提高育龄成年人的科学文化水平,使其做到科学怀孕,科学分娩,科学抚养,从而实现人类的优生优育;另一方面,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终身教育有助于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并使之发展成为质量较高的各种专门人才,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社会人才的构成包括具有不同科学文化程度的人才之间的比例和具有不同专业和技术的人才之间的比例两个方面.学校教育可以依据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总需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人才.通过学校教育的途径造就人才具有主动性,超前性和灵活性.因而,当前学校已经成为构成和调整社会人才体系的主导形式.

教育与人口关系案例

案例:

教育帮助金寨县实现了人口与经济的良性循环p76

问题:

您是怎样看待“国民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与人口出生率的关系”的?

说明您的理由?

教育与社会关系小结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育发展受到上述社会因素的决定或制约,同时又对上述部门具有反作用。

实施教育改革必须综合考虑和协调教育内外部因素。

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受教育自身因素和外部多种社会因素的共同制约。

教育既不是无能的,也不是万能的。

在现代社会,教育主要通过使学生内化作为有效成员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和社会规范以及为社会培育和选拔人才的方式实现对社会运行与发展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案例一课改,爱你真的不容易p72

问题:

1.导致王同老师放弃“课改”的因素有哪些?

2.结合本书教育与社会关系原理,谈谈应实施怎样的系统化改革,才能有效推动教育改革?

请您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谈一谈,要成功推进新课程改革,学校内部应该实施怎样的全面配套改革?

案例二案例2 “绅士”和“淑女”教育到底该不该?

 

问题与思考:

 1.你对该校提出的“绅士”、“淑女”的培养目标持何态度?

2.为什么“绅士”、“淑女”教育能在教育实践中起到一定的教育效果?

这一结果给道德教育带来什么启示?

3.你认为“绅士”、“淑女”培养目标在学校道德教育中是否具有生命力?

请说明理由。

3教育与自然

⏹原理:

教育令无法通过生物遗传的个体经验和思维成果得以传递和传播,加速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进程.

教育可以帮助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形成新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因而已经成为打破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恶性循环的强有力工具.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期,教育更应当重视培养个体的自然伦理和人道主义观念,推动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共存.当今,可持续发展教育和环境教育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与自然案例

案例:

海南环境教育P79

问题:

1.海南环境教育的成功因素有哪些?

2.对推广环境教育有怎样的启示?

4.教育投入

4.1教育投入的衡量指标和保障机制

教育投入是保证教育活动正常进行的关键因素之一。

根据国际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在许多国家保证教育获得发展的财政优先权,是以暂时舍弃其他领域的发展速度或规模为代价的;教育投入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既需要有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又需要法律强有力的监督和保障。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到2000年我国教育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4%,教育投入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5%。

4.2教育投入的来源构成

⏹原理

教育投入的来源主要包括政府投入、企业投入和个人投入三种基本形式。

依教育的层次和性质的不同,其投资来源的构成也不同。

一般来说,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是投资主体,非义务教育教育阶段,教育投入应主要由企业和受教育者承担。

义务教育投入需要纳入到国家正规财政支出体系,建立自上而下逐级负责体制,确保教育经费的稳定投入。

教育投入应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建立起鼓励社会各个方面投资、捐资兴办教育的新机制。

为保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建立高层次教育投入统筹机制是必要的。

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应得到法律的监督与保障。

4.3教育投入的配置

⏹原理

教育投入的配置要考虑层次、类别、区域三个层面。

在层次配置上,依据有利于国家长远利益和谁收益多谁投入多的原则,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应是最大的,中等和高等教育次之。

鉴于我国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义务教育投入的配置重点应放在农村,实行完全免费义务教育。

在类别配置上,结合我国现实和未来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应调动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面的积极性,加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专业的投资力度。

在区域配置上,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国家要给予基础教育资金和教师工资的保障,并采取鼓励政策使教育投入向西部地区转移。

教育投入的配置案例

案例:

1.5.7“教育券”风暴冲击杭州

问题:

请您对这一事件做一评价,并说明您的依据。

4.4教育投入的利用效率

⏹原理

教育投入的效率是按照是否能优先满足学生最基本的教育需求,能否优先满足学生最重要的教育需求,能否在各种可能的投入选择中做出最优的决定,以及能否最大程度地提高其利用率等多个方面综合评定。

在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人们应该特别重视提高教育投入的使用效率,否则将会面临教育投入不足与教育浪费并存的不利局面。

第二编  中观教育问题研究:

教育的均衡化发展问题

⏹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教育管理体制

⏹民办教育的发展

⏹升学选拔机制

⏹学校评价问题

⏹校长、教师的选聘问题

⏹教育法制建设

1.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案例:

中国教育存在巨大的现实差别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访问过20多个国家。

在他的印象中,办学条件最好的中小学不在美国、不在欧洲,而是在亚洲、在中国。

事实上,我国一些发达地区的重点学校,教育条件已经大大超越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国的中小学生教学条件都已经不错了,相反,在一些贫困边远地区,许多学校的办学条件相当糟糕。

即使在同一座城市,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也有天壤之别。

更令人感到忧虑的是,教育的两极分化不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相反还有日益严重的发展趋势。

问题:

基础教育存在巨大差别意味着什么?

造成这种差别的可能原因有哪些?

解决的方法有哪些?

案例:

教师流动

教师流动有没有一种好的形式?

怎样克服中学老师从农村到城市、“培训好了人也走了”的局面?

能否由调入方给予调出方一定的经济补偿?

上海市松江区找到了一种有效方法。

2002年上海市松江区城区学校从农村学校调用教师85人,其中职称最高的是中学一级和小学高级。

流动涉及31个调出单位和27个调入单位,有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也有中专职校;有公办学校,也有民办学校。

总计涉及补偿金如5万元。

教师流动一律按照有偿方式进行,由调入方给予调出方一定的经济补偿。

补偿金额为高级教师3万元,中级教师2万元,其他教师1万元。

有7名教师流出的李塔汇学校成为流出量之最,共获补偿金ll万元;有9名教师流入的民办九峰学校成为流人量之首,共支出补偿金17万元。

这种被教师恢谐地称为“转会”的方式,成了松江区稳定农村地区学校师资队伍保障机制的重要举措之一。

(作者:

严行方编著书名:

《为孩子选一所好学校》387页)

案例分析:

问题:

这种做法的合理性是什么?

优点有哪些?

不足之处是什么?

1.它的最大好处是:

把教师看作是一种重要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符合教育产业化背景下的新观点;

打破了教育系统在用人上行政干预为主的做法,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教育内部事务的规则;

体现了公正、公平、公开的民主办事原则,有利于倡导平等竞争的良好氛围,也有利于调动农村学校培养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不足之处

1.2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理论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包括区域之间、区域内部学校之间以及学生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

2.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逐步加大上一级政府统筹的力度。

应逐渐加大中央、省级政府和市县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的财政支出比例,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享有接受市、省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权力。

3.坚持公平、民主的教育理念,充分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保障弱势群体的义务教育权利。

政府有义务为民族、种族、经济地位、居住地、语言、身心发展处境不利的学生实行包括财政倾斜在内的各种优惠政策。

4.教育均衡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一般是通过加强和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来达到均衡化目标。

案例:

2.1.715公里的烦恼p127

问题:

导致该校办学困境的因素有哪些?

要摆脱这些办学的烦恼,需要完善哪些政策?

采取怎样的措施?

1.3高等院校的布局结构调整

⏹本部分自己看

思考问题:

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我国高校的结构布局是否合理?

您认为还需要进行怎样的结构调整?

依据是什么?

2.教育管理体制:

案例1

案例:

以县为主”管理体制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002年吉林省D县开始了税费改革,同年9月,开始实施“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新体制。

该县在贯彻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问题。

1.教育经费构成呈单一化趋势,县级财政对上级转移支付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

农村义务教育稳定的教育投入渠道主要应包括五项内容,即财政预算内拨款、教育费附加、社会捐资集资、学杂费收入和勤工俭学收入,其中财政预算内拨款是义务教育投入的最主要渠道。

税费改革以后,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再加上校办产业、勤工俭学、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近几年也一度萎缩,其在教育经费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这就使得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渠道越来越少,逐渐呈单一化趋势。

实施税费改革后,由于农村教育费附加被取消,用于发展教育的经费比以前有了较大幅度的减少,农村教育经费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上级转移支付资金。

2.人员经费所占比例过大,公用经费严重不足。

实行税费改革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后,D县教育面临的一个最突出问题是,教育财政支出中人员经费所占比例上升,公用经费严重短缺。

人员经费在整个教育经费总额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公用经费所占比重则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

2001年公用经费所占比例为33.5%,而2002年这一比例则下降为25.9%。

公用经费下降的结果,直接导致了修缮费和设备购置费的降低,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进而影响到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3.教育经费资金错位,挤占学杂费现象突出。

实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以后,县财政局依旧每年从两所高中的自费生收入中提走80%,从县直属中、小学学费中提走50%,共计307.8万元,用于县财政教师开支。

摘自: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编著,《基础教育:

政策与制度热点》,

案例2流产的人事制度改革

某县职业高中由于生源锐减,教师和学生几乎达到1:

1的比例。

因此,县政府指示教育局领导和职高领导进行人事制度改革,以改变职高现状,走出危机,并为其他学校的人事制度改革作出表率。

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开始了。

人事制度改革委员会经过多方研究,制定7裁员规则,按照各项标准打分,准备裁减排名在后的22人。

分别拢他们谈话,而他们都认为其他21人的确应该被裁掉,但自己不应该。

其中有个负责校园林木管理的员工的理由是这样的:

“我这么多年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双休日我常常是领着家人来浇花、剪树。

怎么可以裁我7”教育局领导一听很有道理,就去核实,职高校领导证实了此事,但补充了一点:

“他周一到周五从来不上班。

”其他被裁的教职工也是罗列7“充分”的理由来证明自己承受这样的安排是多么不公。

这22个平时不相往来的同事,同样的命运将他们紧密团结到一起,联名上访,四处活动,各显其能。

最后,县政府以稳定为由,使这场人事制度改革以“一个都不能少”落幕。

这样,其他学校的改革也没有人有勇气进行,都一并搁置下来。

摘自: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编著,《基础教育:

政策与制度热点》,第38-39页

主要思考问题:

政府行政部门与学校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校本管理有效实施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3.民办教育

3.1民办教育的重点办学领域

⏹观点与原理 

1.民办教育的主要办学范围是非义务教育以外的各级各类教育,包括幼儿教育机构和各类中高等职前教育机构(即高中阶段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以及大专本科及其以上的高等教育。

2.民办教育要遵循市场化运作规律,贴近社会需求,讲求以质取胜。

 

3.政府要采取包括经费补贴在内的各种方式,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

 

3.2民办教育的分类与盈利

⏹观点与原理

按照民办学校的所有权可分为营利性民办学校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

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不是说民办学校不能营利,而是指要素所有者只能获得固定的合同收入,没有人拥有民办学校利润的权利;而营利性民办学校的要素所有者可以获得利润。

案例:

传统学校——美国的一所营利性学校p179

问题:

运用有关原理分析以上案例:

请回答:

举办营利性教育机构的内外条件是什么?

你认为在中国现实条件下,有发展营利性教育机构的可能和必要吗?

 3.3有关民办教育的设置标准及其管理机制

⏹观点与原理

1.在民办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配备和教育质量等多个方面要设定最低标准,据此建立对民办学校的认证制度。

设立认证制度,既是保证民办学校学生权利的有效措施,也是保证民办学校优胜劣汰、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2.只有建立清晰的产权制度,区分营利性教育机构和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同时采取不同的政策,才能保护人们投资教育的积极性,从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投入到教育中。

4.升学选拔机制

案例:

全国范围内农村生源比例为50%,重点高校仅为30%

    农村生源比例较高,一直是中国农业大学的一大特色。

不过,近日该校招生办对10年来的城乡新生比例做了一个统计,结果却有点出人意料:

1999年至2001年的3年间,中国农业大学的农村新生比例均在39%左右。

但自2002年起,农村新生比例开始下降,2007年跌至最低,仅为31.2%。

    南开大学近3年来统计数据显示:

2006年农村新生比例为30%,2007年这一数据为25%,2008年为24%,下降趋势比较明显。

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近几年的统计则显示,农村新生比例最高时也不超过1/3。

    一方面是重点院校的农村生源比例仅为30%左右,一方面是全国范围内农村生源比例逐年上升,并占到50%以上。

“农村考生都进了哪些大学?

”很多人对此感到困惑。

来源:

“我国农村考生难上重点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