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传染病防治知识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6599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霍乱传染病防治知识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霍乱传染病防治知识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霍乱传染病防治知识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霍乱传染病防治知识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霍乱传染病防治知识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霍乱传染病防治知识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霍乱传染病防治知识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霍乱传染病防治知识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霍乱传染病防治知识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霍乱传染病防治知识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霍乱传染病防治知识文档格式.docx

《霍乱传染病防治知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霍乱传染病防治知识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霍乱传染病防治知识文档格式.docx

Islam认为0139霍乱弧菌在水中存活时间较01群霍乱弧菌长。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是霍乱的传染源,其中轻型和隐性感染者由于病情轻不易确诊,因而不能及时隔离和治疗,在疾病传播上起着重要作用。

2.传播途径霍乱是胃肠道传染病,病人及带菌者的粪便和排泄物污染水源和食物后可引起传播。

其次,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亦起传播作用。

近年来发现不论埃尔托生物型或0139霍乱弧菌,均能通过污染鱼、虾等水产品引起传播。

3.人群易感性人群对霍乱弧菌普遍易感,本病隐性感染较多,而有临床症状的显性感染则较少。

病后可获一定免疫力。

能产生抗菌抗体和抗肠毒素抗体,但亦有再感染的报告。

4.流行季节与地区在我国霍乱流行季节为夏秋季,以7~10月为多。

流行地区以沿海一带如广东、广西、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为多。

5.流行特征霍乱在人群中流行已达两个世纪。

自1817年以来,霍乱曾发生七次世界性大流行。

1883年第五次大流行是,Koch从病人粪便中发现霍乱弧菌方明确本病病原。

目前认为第六次大流行或许包括第五次大流行,与古典生物型霍乱弧菌有关。

1961年以来的第七次世界大流行,则以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为主。

1992年在印度、孟加拉等地发生霍乱爆发流行,现已证实是由非01群的一个新血清型0139霍乱弧菌所引起。

自从1820年霍乱传入我国后,每次世界性大流行均波及我国。

解放后我国政府采取积极防治措施,因而1949年后古典生物型霍乱在我国被控制。

由于对外交往频繁,60年代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又传入我国沿海一带。

目前应警惕0139型在我国大流行的可能。

0139霍乱的流行特点病例无家庭聚集性,发病以成人为主(74%),男性多于女性。

主要经水和食物传播,Islam认为0139霍乱弧菌在水中存活时间较01群霍乱弧菌长,0139是首次发现的新流行株,人群普遍易感。

在霍乱地方性流行区人群或对01群霍乱弧菌有免疫力者,也不能保护免受0139的感染。

现有的霍乱菌苗不能期望对新流行株(0139)有任何保护作用。

三、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短者数小时,长者3~6d,一般为1~3d。

古典生物型和0139型霍乱弧菌引起的疾病,症状较严重;

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引起的症状较多者,无症状的病原携带者亦较多。

典型患者多突然发病。

少数患者发病前1~2d可有头昏、乏力或轻度腹泻等症状。

1.病程分期典型病例病程可分三期。

(1)吐泻期:

以剧烈的腹泻开始,继而出现呕吐。

一般不发热,仅少数有低热。

腹泻是发病的第一个症状,其特点为无里急后重感,多数不伴腹痛,排便后自觉轻快感。

少数患者有腹部隐痛,个别病例可有阵发性腹部绞痛。

排出以黄色水样便多见。

腹泻严重者排出白色浑浊的“米泔水”样大便。

腹泻次数由每日数次至数十次不等。

其次是呕吐:

一般发生在腹泻之后,不伴恶心,多为喷射性呕吐。

呕吐物初为胃内食物,继而为水样,严重者亦可呕吐“米泔水”样物,与粪便性质相似。

轻者可无呕吐。

(2)脱水期:

由于剧烈的呕吐与腹泻,使体内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丧失,因而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者出现循环衰竭。

本期病程长短,主要决定于治疗是否及时和正确与否,一般为数小时至2~3d。

1)脱水:

可分轻、中、重三度。

轻度脱水,可见皮肤黏膜干燥,皮肤弹性力差,一般约失水1000ml,儿童70~80ml/kg。

中度脱水,见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声音轻度嘶哑,血压下降和尿量减少,约丧失水分3000~3500ml。

儿童约80~100ml/kg。

重度脱水,则出现皮肤干皱,没有弹性,声音嘶哑,并可见眼眶下陷,两颊深凹,神志淡漠或不清的“霍乱面容”。

出现循环衰竭和酸中毒者,若不积极抢救,可危及生命,重度脱水患者约脱水4000ml,儿童100~120ml/kg。

2)循环衰竭:

是严重失水所致的失水性休克。

临床表现:

当血容量明显减少后,出现四肢厥冷,脉搏细速,甚至不能触及,血压下降或不能测出。

继而由于脑部供血不足,脑缺氧而出现意识障碍,开始为烦躁不安,继而呆滞、嗜睡甚至昏迷。

3)尿毒症酸中毒:

临床表现为呼吸增快,严重者除出现Kussmaul大呼吸外,可有神志意识障碍,如嗜睡、感觉迟钝甚至昏迷。

4)肌肉痉挛:

这是呕吐、腹泻使大量的盐丧失,严重的低血纳引起腓肠肌和腹直肌痉挛。

临床表现为痉挛部位的疼痛和肌肉呈强直状态。

5)低血钾:

腹泻使钾盐大量丧失,血钾可显著降低。

临床表现为肌张力减弱,膝反射减弱或消失,腹胀,亦可出现心律失常。

EKG示Q-T延长,T波平坦或倒置和出现U波。

(3)恢复期或反应期:

腹泻停止,脱水纠正后多数病人症状消失,尿量增加,体力逐步恢复。

但亦有少数病例由于血循环的改善,残留于肠腔的内毒素被吸收进入血流,可引起轻重不一的发热,一般体温高达38~39°

,持续1~3d后自行消退。

除上述3种临床类型外,尚有一种罕见的暴发型或称中毒型,又称“干性霍乱”(chol、era、sicca)。

本型起病急骤,尚未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即迅速进入中毒性休克而死亡。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及生化检查由于失水可引起血液浓缩,红细胞计数升高,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增高。

白细胞可达10x109//L以上。

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多。

失水期间血清钠、钾、氯均可见降低,尿素氮、肌酐升高,而碳酸氢离子下降。

2.尿常规可有少量蛋白,镜检有少许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

3.粪便检查

(1)常规镜检:

可见粘液和少许红细胞、白细胞。

(2)涂片染色:

取粪便或早期培养物涂片作革兰染色镜检,可见革兰阴性稍弯曲的弧菌,无芽孢无荚膜。

而0139菌除可产生荚膜外,其他与01菌同。

(3)悬滴检查:

将新鲜粪便作悬滴或暗视野显微镜检,可见运动活泼呈穿梭状的弧菌。

(4)制动试验:

取急性期病人的水样粪便或碱性胨水增菌培养6h左右的表层生长物,先作暗视野显微镜检,观察动力。

如有穿梭样运动物时,则加入01亚群多价血清一滴,若是01群霍乱弧菌,由于抗原抗体作用,则凝集成块,弧菌运动即停止。

如亚01群血清后,不能制止运动,应再用0139血清重作试验。

(5)增菌培养:

所有怀疑霍乱患者的粪便,除作显微镜检外,均应作增菌培养。

粪便留取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且应尽快送到实验室作培养。

增菌培养基一般用pH8.4的碱性蛋白胨水,36°

~37°

培养6~8h后表面能形成菌膜。

此时应进一步作分离培养,并进行动力观察和制动试验,这将有助于提高检出率和早期诊断。

(6)分离培养:

常用庆大霉素琼脂平皿或碱性琼脂平板。

前者为强选择性培养基,36~37°

培养8~10h霍乱弧菌即可长成小菌落。

后者则需培养10~20h。

选择可疑或典型菌落,应用霍乱弧菌0抗原的抗血清作玻片凝集试验,若阳性即可出报告。

近年来国外亦有应用霍乱毒素基因的DNA探针,作菌落杂交,可迅速鉴定出产毒01群霍乱弧菌。

4.PCR检测 新近国外应用PCR技术来快速诊断霍乱。

4h内可获结果,据称灵敏度能检出每毫升碱性蛋白胨水中<10个菌体。

5.霍乱的快速诊断采用ELISA的方法,应用抗纯化的弧菌外膜蛋白的血清检测粪便中的弧菌抗体,可快速诊断霍乱,不需增菌培养。

6.鉴别试验古典生物型、埃尔托生物型和0139型霍乱弧菌的鉴别,见表3-1。

表3-1古典、埃尔托和0139型霍乱弧菌区别

鉴别试验古典型埃尔托型0139型

I组霍乱噬菌体裂解试验(106颗粒单位)+—(+)—

V组霍乱噬菌体裂解试验—+—

多黏菌素B敏感试验+—(+)—

鸡血清凝集试验—(+)+(—)+

福-普(VP)试验—+(—)+—

绵羊红细胞溶血试验—+(—)+

0139弧菌抑制试验(MR基一异丙基喋啶敏感试验)++—

0139血清凝集试验——+

01群血清凝集实验++—

7.血清免疫学检验霍乱弧菌的感染者,能产生抗菌体和抗毒素抗体。

抗菌体中的抗凝集抗体,一般在发病第5天出现,病程8-21天达高峰。

血清免疫学检查主要用于流行病学的追溯诊断和粪便培养阴性可疑病人的诊断。

若抗凝集素抗体双份血清滴度4倍以上升高,有诊断意义。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霍乱流行地区,在流行季节任何有腹泻和呕吐的病人,均应疑及霍乱可能,因此均需作排除霍乱的粪便细菌学检查。

凡有典型症状者,应先按霍乱处理。

1.诊断标准有下列之一者,可诊断为霍乱:

(1)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

(2)霍乱流行期间,在疫区内有典型的霍乱腹泻和呕吐症状,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和肌肉痉挛者。

虽然粪便培养未发现霍乱弧菌,但并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如有条件可作双份血清凝集素试验,滴度4倍上升者可诊断;

(3)疫源检索中发现粪便培养阳性前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霍乱。

2.疑似诊断具有下列之一者:

(1)具有典型霍乱症状的首发病例,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

(2)霍乱流行期间与霍乱患者有明确接触史,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疑似病人应进行隔离、消毒、作疑似霍乱的疫情报告,并每日作粪便培养,若连续2次粪便培养阴性,可作否定诊断,并作疫情订正报告。

本病应于以下疾病鉴别:

(1)非O1群霍乱弧菌性肠炎:

临床症状较典型霍乱轻,鉴别主要依靠粪便细菌学检查。

(2)急性细菌性胃肠炎:

包括副溶血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致病性和产肠毒性大肠杆菌等引起。

由于细菌在食物中产生肠毒素,人进食后即发病。

本病起病急骤,同食者常集体发病。

且往往是先吐后泻,排便前有阵发性腹痛。

粪便常为黄色水样便或偶带农血。

(3)病毒性胃肠炎:

常由人轮状病毒、偌沃克等病毒引起。

患者一般有发热,除腹泻、呕吐外可伴有腹痛、头痛和肌痛。

少数有上呼吸道症状。

大便为黄色水样便。

粪便中能检出病毒抗原。

(4)急性细菌性痢疾:

典型患者有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和脓血便,易于霍乱鉴别。

轻型患者仅有腹泻黏液稀便,需与轻型霍乱鉴别,主要依靠粪便细菌学检查。

六、治疗

治疗原则:

严格隔离,及时补液,辅以抗菌和对症治疗。

1.严格隔离病人应按甲类传染病进行严格隔离。

确诊患者和疑似病例应分别隔离,病人排泄物应彻底消毒。

病人症状消失后,连续两次粪便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2.及时补液霍乱早期病理生理变化主要是水和电解质丧失,因此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静脉输液:

液体的选择非常重要,通常选择与患者丧失电解质浓度相似的541溶液。

即每升含氯化钠4g,氯化钾1g,另加50%葡萄糖20ml,以防低血糖。

可以按照0.9%氯化钠550ml,1.4%碳酸氢钠300ml,10%氯化钾10ml和10%葡萄糖140ml的比例配制。

幼儿由于肾脏排钠功能较差,为避免高血钠,其比例该为每升液体含氯化钠2.65g,碳酸氢钠3.75g,氯化钾1g,葡萄糖10g。

输液的量和速度:

应根据失水程度而定,轻度失水患者以口服补液为主。

如有呕吐不能口服者给予静脉补液3000-4000ml/d,最初1-2h宜快速滴入速度为5-10ml/min。

中度失水补液4000-8000ml/d,最初1-2h宜快速滴入,待血压、脉搏恢复正常后,再减慢速度为5-10ml/min。

重型脱水补液8000-12000ml/d,一般以两条静脉管道,开始按40-80ml/min的速度输入,以后按20-30ml/min快速滴入,直至休克纠正后相应减慢输液速度,直至脱水纠正。

若患者没有呕吐,部分液体可经口服途径补充。

儿童轻型患者亦可采用口服补液法,不能口服者24h内补液100-150ml/kg。

中、重型患儿24h静脉补液各自为150-200ml/kg和200-250ml/kg,可用541溶液。

若应用2︰1溶液(即2份生理盐水,1份1.4%碳酸轻钠溶液)则应注意补钾。

由于患者存在个体差异和病情是否继续发展等情况,因此补液量和补液速度应根据病情而调整。

3.抗菌治疗仅作为液体疗法的辅助治疗。

近年来已发现四环素的耐药菌株,但对多西环素仍敏感。

目前常用药物:

复方磺胺钾恶唑,每片喊钾氧苄定80mg,磺胺钾恶唑40mg,成人每次2片,每日2次;

小儿30ml/kg,分2次口服。

多西环素成人每次200mg,每日3次,或环丙沙星每次250-500mg,每日2次口服。

以上药物任选一种,连服3天。

不能口服者可应用氨苄西林肌内或静脉注射。

O139菌对常用抗生素四环素、氨苄西林、氯霉素、红霉素、萘定酸、头胞唑林、环丙沙星敏感,而对复方磺胺钾恶唑、链霉素、呋喃唑酮有不同程度的耐药。

4.对症治疗

(1)纠正酸中毒:

重型患者在输注541溶液的基础上尚需根据CO2结合力情况,应用5%碳酸氢钠溶液酌情纠正酸中毒。

(2)纠正休克和心力衰竭:

少数患者经补液后血容量基本恢复,皮肤黏膜脱水表现已逐渐消失,但血压仍低者,可应用地塞米松20-40mg或氢化可的松100-300mg,静脉滴注,并可加用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和间羟胺静脉滴注。

如出现心衰、肺水肿,则应暂停或减慢输液速度,应用强心药物去乙酰化毛甙K0.25mg加葡萄糖20ml,缓慢静脉注射。

必要时应用呋噻米20-40mg静脉注射,亦可用哌替啶50mg肌内注射镇静。

严重氮质血症者可做血液透析。

(3)纠正低血钾:

补液过程中出现低血钾者应静脉滴入氯化钾,浓度一般不宜超过0.3%。

轻度低血钾者可口服补钾。

(4)抗肠毒素治疗:

目前认为氯丙嗪对小肠上皮细胞的腺苷环化酶有抑制作用,临床应用能减轻腹泻,可应用1-2mg/kg口服或肌内注射。

小蘖碱亦有抑制肠毒素,减少分泌和具有抗菌作用,成人每次0.3g,每日3次口服。

小儿50mg/kg,分3次口服。

七、控制措施

(一)预防措施:

1.健康教育:

要大力加强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宣传教育,提倡喝开水,不吃生的半生的食物,生吃瓜果要洗净,饭前便后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免疫接种:

目前尚无理想的、保护效果较好和保护持续时间较长的霍乱菌苗,因此不提倡使用过去沿用的霍乱疫苗用于霍乱的预防。

3.加强饮用水卫生:

要加快城乡自来水建设。

在一时达不到要求的地区,必须保护水源,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

4.抓好饮食卫生: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特别要加强对饮食行业(包括餐厅、个体饮食店、摊等)、农贸集市、集体食堂等的卫生管理。

(二)病人、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境的管理

1.隔离:

对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要分别隔离治疗。

停服抗菌药物后,连续二天粪便培养未检出霍乱弧菌者解除隔离。

2.疫情报告:

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病人、疑似病人或带菌者时,城镇于2h内,农村于6h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卡。

3.消毒:

对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的吐泻物和污染过的环境、物品、饮用水进行随时消毒,当染菌者送隔离病房或治愈后进行终末消毒。

4.检疫:

对疫点内所有人员和密切接触者,自开始处理之日起每日验便一次,第一次采便应在服用抗菌药物前进行。

停服抗菌药物后连续二天粪便培养未检出霍乱弧菌者解除检疫。

5.病家和密切接触者预防服药:

可根据药敏试验情况和药物来源选择一种抗菌药物,连服2天。

(三)流行期措施:

1.开展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处理垃圾和人畜粪便。

2.做好水源保护和饮用水消毒。

3.加强食品卫生法的执法力度,做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4.做好肠道传染病的卫生防病宣传教育和动员工作,在发生流行时发动群众自觉停止一切宴请聚餐,发生吐、泻时及时到医院肠道门诊就医。

5.加强肠道门诊工作,作到逢泻必检,逢疑必报。

对发现的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