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60253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docx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docx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平均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数

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

是多少?

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

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

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学生讨论:

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

二、学习计算平均数

1、出示情景图:

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

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

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

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

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

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训练

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

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1、2、3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四、年、月、日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难点:

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三)课时安排:

5课时

年、月、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能记住各月的天数。

数学思考: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与态度:

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主动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协助学生记忆各月份的天数。

教学难点:

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

投影仪、年历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

今天,老师带来一件东西,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东西?

1、课件出示

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六十五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

学生不难猜出是“日历”。

随后,教师出示2004年日历。

2、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学习、生活了一天,就在日历上撕下一页。

一天也叫做一日。

说着,教师随手板书:

“日”字。

(2)从1月1日开始,到撕下1月31日这一页,要经过多长时间?

学生答问后,教师板书:

“月”字。

(3)当我们撕下这本日历的最后一页,经过了多长时间?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年”字。

揭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年、月、日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时、分、秒,都是常用的时间单位。

时、分、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年、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1、认识年历

师: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年历卡片,认真观察:

你可以从年历卡片上面了解到哪些知识?

(1)放开让学生独自观察。

(2)4人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3)汇报观察讨论的结果。

(如:

国际儿童节是几月几日?

国际劳动节是几月几日?

国庆节呢?

教师节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哪一年成立的?

香港回归是哪一年?

我的生日,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等)

(4)你能根据2003年的年历回答问题吗?

(教师从计算机中调取万年历来让学生们逐月观察,提问学生并指名回答。

一年有几个月?

哪几个月是31天?

哪几个月是30天?

二月有多少天?

一年有多少天?

板书:

31天: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大月(7个)

1年12个月30天:

四、六、九、十一小月(4个)

28天29天二月特殊月

2、记忆大、小月

师: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1年有12个月,其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1个特殊的二月。

那么怎样记住一年中的大月和小月呢?

(1)课本上介绍了一种好方法,可以在左拳上数,怎么数呢?

请同学们看书本48页最上面一段话。

教师检查学习情况,电脑显示:

左手拳头图。

全班齐数一次。

(2)师:

老师再介绍一首儿歌,帮你记住一年中的大月。

(出示儿歌)教师讲解儿歌,让学生自由记忆儿歌。

(3)游戏练习。

老师任报一个月份,是大月就请男生起立,是小月就请女生起立,谁站错,站慢就算输了。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

1、一年有()个大月,有()小月。

2、9月1日开学的前一天是()月()日;

3、12月30日的后一天是()月()日;

4、你的生日是()月()日;

5、你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来考考同学们?

四、总结竞猜:

1、师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2、猜谜语。

师:

同学们一节课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真了不起!

老师想给同学讲一个古老的谜语,想不想再猜?

出示:

最长又最短,最多又最少,最慢又最快,最便宜又最宝贵的是什么(——时间)

师:

既然时间这样珍贵,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呢?

(珍惜时间)

24时计时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点:

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

会用24时计时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

钟面、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认识24时记时法

1、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收集信息。

2、组织交流有关的信息,提出问题:

21:

00是几时。

3、组织学生猜测。

4、说说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还建过这样表示时间的方法?

5、老师动手操作,理解1天内,钟表的时针正好走两圈,一共是24小时,后学生动手操作,感受一天共有20小时。

6、老师介绍“24时计时法”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

通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7、了解一日24小时的由来。

二、学习24时计时法的表示方法

1、师出示钟面,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有什么?

说说钟面内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

外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

2、学生观察自己的钟面,讨论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

3、老师拨时针,让学生说说这个时间怎样表示?

(凌晨1时,中午十二时)

4、师再拨时针,让学生学习下午1时到晚上12时用24时计时法的方法(下午1时,下午5时,晚上9时,晚上12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5、小结:

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上午

练习:

抢答:

普通计时法上午7时中午12时下午4时下午6时40分

晚上9时12分

24时计时法19时23时40分

练后想一想:

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6、同桌互动,一个说一种表示方法,另一个同学回答另一种表示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

连一连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2、

(1)下面的说法正确吗?

(打手势)

①18时就是下午8时。

 

②工人上午8:

00上班,下午16:

30下班

③深夜12时就是24时,也是第二天的0时。

(2)师出示一个钟面,指针指着一个数(8或10)

想一想:

现在钟面上所表示的是几时?

”(可能早上8时,也可能晚上8时。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五、两位数乘两位数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课时安排:

8课时

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58及练习十四(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学会运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规律,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算:

20×5、30×6、4×70、100×5、3×200

3×200、500×3、1000×6、23×2、12×3

7×11、5×60、50×4、22×3、15×3

2、指名任选一道题说说口算方法。

3、抢答:

(1)3个十是()30是()个十?

(2)300是()个百?

60是()个十?

(3)9个十是()?

3个30是()?

小结:

以上的练习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今天,我们能否用这些知识做铺垫,来学习新知识呢?

板书:

口算乘法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情景图:

引导学生观察,邮递员叔叔每天工作的情况。

同学们从图中发现什么信息?

你能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2、分小组讨论交流。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教学例1

1、指名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

可以提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板书如下:

问题A邮递员叔叔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要送多少封信?

(1)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

(2)怎么解决?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

第一个问题算式

300×10、60×10

(3)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4)口算上面算式的结果。

(同桌交流口算方法)

(5)指名汇报口算方法:

(可能会有以下几种)

a.300×10因为10个100是1000,所以10个300是3000,则300×10=3000(份)

b.300×10、先算3×1=3,接着在3的末尾添上300和10后面一共有的3个0。

所以300×10=3000(份)

同理:

60×10=600(封)(10个10是100,10个60是600)

2、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第2个问题

问题B:

邮递员叔叔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要送多少封信?

(1)学生独立解答。

a.300×30,60×30分别表示什么?

(2)汇报口算方法:

b.你怎么口算?

(3)小组讨论:

比较两种方法,寻找较简便的口算方法。

3、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并把课题写完整—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

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口算时只要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

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四、巩固新知。

第58页做一做。

(1)看谁算的对又快。

(2)指名汇报口算结果。

(3)任选一题说说你的口算过程。

五、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第60第3题。

(1)独立完成。

(2)同桌交流。

2、开火车口算比赛。

第60页第1、2两题

(得数答错的学生自己编一题再答,若学习有困难的可请其他同学帮助)

六、作业:

第61页第5、6题

七、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不明白的或需要提醒大家的吗?

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P59及练习十四第4、6—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乘法估算的方法,学会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

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知识迁移,导入新课

1、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各是多少吗?

69、22、74、87、99、18

2、下列竖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

你是怎么想的?

18×4、53×7、89×5

22×8、37×3、71×6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导言:

同学们都在多媒体教室里上过课,那么你们知道多媒体教室里有多少排椅子?

每排有多少个座位呢?

哪个同学知道?

愿意来说一说吗?

2、出示P59例2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

情境图中提供了有关多媒体教室里的哪些信息?

小明同学提出了什么问题?

三、迁移类推,探究新知

1、教学例2.“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

”你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

试试看。

(1)小组合作交流——你用什么方法估算?

(2)指名汇报。

师小结整理如下:

要判断350名学生能否坐得下,必须估算出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方法一:

18≈20、22≈20、20×20=400(个)

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二:

18≈20、22×20=440(个)

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一:

22≈20、18×20=360(个)

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3)小结:

同学们太棒了,能根据已学的估算知识,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可见,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太大了,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估算的呢?

同时出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估算》

(4)小组合作交流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四、巩固新知

1、第59页做一做。

①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③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2、第61页第7题:

投影出示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①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在亮题板上。

②同桌交流,说说估算的方法。

③投影展示学生的试题,说说你的估算方法,集体讲评。

3、第61页第8题:

(1)小组合作学习,理解题意。

说说从“学生们已经种了93棵树苗”中,你可得到什么信息?

(2)人人动口在小组交流估算方法。

(3)请个别同学全班交流。

4、第62页第9题,夺红旗小游戏。

①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

②请优胜组派代表介绍经验。

③给优胜小组插上小红旗。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又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第62页第10—12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六、面积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难点:

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三)课时安排:

7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教学难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概念

1.让学生猜教师身高,师生交流,由此引出长度单位:

厘米、米以及分米。

2.激活关于长度单位实际长短的观念:

谁来比划一下这些单位有多长。

3.指出:

用它们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

4.引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和长度单位,今天在这基础上学习新的本领。

二、建立概念

1.得出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①我们的课本都有漂亮的彩色封面,我们的课桌都有平坦光滑的桌面。

这些都是物体表面的一部分。

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和课桌面,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②课桌面和黑板面哪个大?

③课本封面、课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

(板书:

观察比较)

(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这些都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

(板书:

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3)概括面积的意义。

问:

物体表面或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

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

面积)

(4)运用“面积”这个术语,叙说比较常见物体大小的结果。

2.认识面积单位。

(1)设疑。

①出示两个长宽各异的长方形(即课本第71页下面的两个长方形,其实际大小分别是7×2平方厘米和5×3平方厘米),让学生体会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它们的大小。

②请学具来帮忙。

给出三种学具(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正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让学生选择。

③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最合理的方法。

解决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标准的必要性。

①进一步激疑,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信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正方形翻出反面的格子,只有9格,激起疑问。

②启发学生说出解决方法。

(3)带着问题自学课本。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4)汇报学习收获,得出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并形成常用面积实际大小的观念。

①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②同桌两人互相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③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习本?

翻出反面(已画好练习本大小的格子),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

三、巩固概念

1.完成课本第74页“做一做”。

2.完成课本练习十八第1、2题。

3.请你参加图案设计大赛(即课本第75页的数学游戏)。

启发:

你能拼摆出更多、更新颖、更有趣的图形吗?

展示学生的作品,启迪思路。

学生动手操作(或回家完成)。

四、本课小结(略)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

2、通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引导学生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交给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重点:

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二、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呢?

学生可能进行猜测,用面积单位来测量,教师指出:

这么大的地面用面积单位来测量太麻烦,所以,我们就要研究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板书课题)

2、动手操作,研究方法

(教师准备三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只选择一种进行研究。

一种:

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

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

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2)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

(可能出现的情况:

用1平方厘米来测量或只测量长和宽,相乘即是面积。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指导,后一种方法比较简单。

(3)师生交流,提炼方法。

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

独立思考后交流。

(教师指导:

长方形的长摆了5排,说明是5厘米;宽摆了3排,说明是3厘米,那么,面积15平方厘米等于什么?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4)学生思考:

求长方形的面积事实上是求什么呢?

3、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

(例题)

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三、知识的迁移

1、教师借此机会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我们知道正方形是一个特殊的长方形,有长方形的特点,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也可以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相同。

2、出示例题

学生试做,汇报答案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我们用的数学书的面积大约有多少?

先请你估计一下,再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

五、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七、小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难点:

了解小数的含义。

(三)课时安排:

5课时

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4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小数,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教学难点:

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教具、学具准备:

1、课前要求学生到市场了解商品的价格,选择两种自己最感兴趣的物品,并绘制成标价牌。

2.测量身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1.学生出示商品标价牌。

师:

同学们,课前大家去调查了自己最感兴趣的物品的价格,并制成了标价牌,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上台展示标价牌,并交流商品的价格。

(教师在黑板上依次贴出这些商品的标价牌。

2.区别整数与小数。

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不能把这些标价牌中的数分成两类?

怎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移动磁性黑板上的标价牌分成整数和小数两类。

左边这组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都是整数。

谁还能举出其它整数的例子吗?

3.引入课题。

右边这组数它们有一个什么特点?

(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

象这样的数叫做小数,(拿走磁性黑板上的整数标价牌)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

(板书课题:

认识小数)

二、认识小数

1.小数里的这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部分是小数部分。

你会读小数吗?

让学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小数。

提醒学生注意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读法的不同。

2.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哪些同学已知道,标价牌上的小数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

元 角 分

3.完成课本第88页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