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长期供求平衡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61773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产品长期供求平衡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农产品长期供求平衡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农产品长期供求平衡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农产品长期供求平衡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农产品长期供求平衡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农产品长期供求平衡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农产品长期供求平衡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农产品长期供求平衡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农产品长期供求平衡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农产品长期供求平衡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农产品长期供求平衡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农产品长期供求平衡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产品长期供求平衡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docx

《农产品长期供求平衡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产品长期供求平衡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产品长期供求平衡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docx

农产品长期供求平衡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

本科课程论文

答卷纸

 

考试科目

学院

学科专业

年级班别

学年学期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目录

摘要…………………………………………………………………………1

1导论…………………………………………………………………………1

2农产品长期供求平衡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2

2.1我国农业生产现状……………………………………………………2

2.2影响农产品长期供求平衡的因素……………………………………3

2.3农产品长期供求平衡与农业可持续发展……………………………5

2.4农产品长期供求平衡与农村经济发展………………………………6

2.5促进农产品长期供求平衡的政策建议………………………………7

3总结…………………………………………………………………………8

参考文献…………………………………………………………………8

 

农产品长期供求平衡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

摘要:

粮食是一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粮食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它直接关系到一国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发展的态势,农业生产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粮食生产连续增收,农产品品种日益丰富,农产品供求基本达到平衡,但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区域性、结构性和不确定性特征日益凸显。

农产品的自给仍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水平,大豆、水稻等大宗农产品仍需进口。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粮食既是一个关乎农业农村的发展问题,又一个国家战略层面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

关键词:

农产品供求平衡粮食安全农业农村发展

第1章导论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要用世界上7%的耕地来养活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农业生产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我国是一个人均农业自然资源很不丰富的国家。

人均耕地只有1.2亩,占世界人均水平的2/5,人均水资源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8.1%,人均森林资源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10。

尽管如此,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农村劳动力得到解放,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很大发展。

农业农村改革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粮食的增产、农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

从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连续增产,到201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916亿斤。

但是我国的农业生产仍面临巨大的挑战,全球气候存在的不确定性,以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如云南因旱灾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120亿元以上,农作物受灾严重,农产品供给受到影响。

农业成本不断上升,再加上农业投资回报率低,大量的资源流向于非农产业,在政府不断出台惠农政策的背景下,农业生产仍缺乏投入。

以家庭为单位的承包经营体制使得个体农户难于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变化,细碎化的经营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高效率的农业机械的大规模使用。

在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民生产技术落后,农村基础设施有待改善的情况下,粮食增产的困难很大。

实现农产品的长期供求平衡的目标仍任重而道远。

第2章农产品长期供求平衡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

2.1我国农业生产现状

一、从2004年到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三农”问题。

政府积极出台惠农政策:

改革农村税费,2006年国家宣布彻底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和屠宰税等农业税收,以减轻农民负担;对农业生产者进行直接补贴,有利于农民增收节支、调动生产积极性;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范围,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以及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体系的建立。

政府补贴政策和刺激措施为粮食产量连续增产提供了制度保障。

 

2004-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EPS数据库)

二、从2004年到2012年,我国GDP平均增长率为10.5%。

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2012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19322亿元,人均GDP3.84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为社会积累了大量财富,从而为个人收入的增长创造了空间。

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使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的增加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对于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

主要植食类农产品的需求量、肉蛋奶类食用农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长、对于蔬菜和水果等副食农产品的需求也逐渐增长,而对于蔬菜、水果等副食农产品的再加工食品的需求也会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

无论是农产品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能否实现农产品供求的长期平衡在未来农业发展道路中显得至关重要。

三、我国人口众多,且地形复杂,多高原、山地,理论上可作为耕地的土地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无法得到开发利用。

因此,人均耕地占有量少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国情。

然而,水土流失、耕地的不合理利用所导致的耕地损失、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项目建设占用耕地、开矿、城市化等,使得有限的耕地不断减少,直逼18亿亩耕地的红线。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从1998年到2005年,我国耕地净减少1.14亿亩。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密切相关。

要实现农产品的长期供求平衡必须执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农业综合生产力尚低,基础设施薄弱,耕地退化严重,自然灾害频繁,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抗灾能力差;农业结构还不合理,农、林、牧、渔没有全面发展,林业和渔业比重太小,各地农业发展很不平衡;农业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受污染的耕地达20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种养殖规模小,成本高,没有规模效应、缺乏市场竞争力;大部分还是靠手工操作,使用小型农具,机械化程度低,效率低,同时所使用的技术水平不高;小农意识强,市场应变力低。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空心村、老人村的现象日益凸显,体力差、科技文化素质低、难以掌握现代种养技术的老龄劳动力难以肩负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品种丰富的优质农产品的重任。

2.2影响农产品长期供求平衡的因素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形势变化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出现了新的格局,农产品需求明显增长,而农产品供给增长受到的资源等约束也更加明显。

在当前宏观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现象就是这种格局的反映。

一、农产品需求增长的主要原因 

其一,近年来,职工工资上涨,城镇居民收入增加,购买力不断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3979元。

尤其近年来,普通劳动者的工资上涨较快,而低收入者的食品消费占的比重最高(即恩格尔系数相对较高),这部分人群工资的增加导致对食品的需求上涨,从而对农产品价格及宏观经济产生了一定重要影响。

 

其二,由于多年连续的经济高速增长,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亦快速发展,对原料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近年来,生物能源的发展,纺织业出口的扩大,已经对原料农产品的需求产生显著影响。

 

其三,中国人口绝对数量的增长,再加上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使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使得对食品的需求呈继续扩大趋势。

二、农产品供给出现新的变化 

首先,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农业用地矛盾更加突出。

近年来,受生态退耕和城镇建设等占用耕地影响,中国耕地面积总体上趋于减少。

1998至2005年,全国耕地面积从19.45亿亩减少到18.31亿亩,已逼近18亿亩耕地红线。

耕地面积减少,是耕地密集型农产品,主要是粮食、油料、棉花和糖料等在用地上的矛盾更加突出,2008年出现的粮食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

大量进口这类农产品成为近几年解决国内缺口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次,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提高,农业比较利益偏低。

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化的过程中,农民从事劳动力密集型养殖业的投资、风险和预期收益也出现严重失衡,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养猪与养禽的积极性。

农民非农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工资率普遍增加,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从事养殖业风险增大而盈利有限,又遇上有利的非农就业形式,在全国普遍出现了小规模养殖户退出生猪和家禽饲养。

“养猪不如打零工”,应该说是农民经济理性的正当选择。

但也正是诸如此类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产品的供给,造成了农产品价格的持续走高。

农产品供求新格局的出现,导致保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

三、影响农产品长期供求平衡的其他因素 

(一)气候因素 

农业生产受气候因素影响大的特性,加剧了供求关系紧张化。

2010年云南遭遇百年一遇的全省性特大旱灾,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120亿元以上,农作物受灾严重。

当年全省秋冬播农作物受灾达3261.2万亩,成灾2521.8万亩,绝收1506.9万亩。

小麦粮食作物受灾1593.2万亩,成灾1296.9万亩,绝收930万亩。

水果、茶叶等五类经济林果受灾1482.5万亩,成灾432.7万亩,绝收79.9万亩,农产品供给受到严重影响。

(二)国际上大宗原料供求的不平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世界经济的影响。

全球能源价格上涨和气候变化导致国际市场农产品供求关系趋紧和价格大幅上涨。

我国在大豆、植物油和棉花进口持续增加的情况下,难以实现农产品的长期供求平衡。

(三)生产的小个体,产品的大市场

1978年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农村改革的核心是:

确立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以家庭为单位的承包经营体制使得个体农户难于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变化,细碎化的经营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也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高效率的农业机械的大规模使用,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散户时代中国的农产品生产,抗风险能力低。

简单的以价格信号来指导生产,生产存在盲目性,而且影响了整个市场的供求平衡。

 

(四)监管的缺失

虽然,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仍然存在许多制度上的不完善。

市场监督缺乏强有力的执行机制,市场监督体系的建立,法制精神的宣传,全民诚信教育仍要走很长的路。

例如一些商家利用农产品的季节性特征,在价格较低时大量囤货,在高价时卖出。

串通哄抬蔬菜价格,如前些年的“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

由于政府监管的缺失,投机倒把行为肆无忌惮。

不仅扰乱了市场经济的秩序、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这也人为的造成了农产品供求关系失衡。

2.3农产品长期供求平衡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21世纪议程》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明确为:

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从农业资源角度来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一切农业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合理地协调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资源转化率,使农业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化配置达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产品能够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

实现农产品的长期供求平衡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农产品的供给能否满足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直接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就意味着发展。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发展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指数量增加上的满足,更应指农产品质量提高上的满足。

要实现农产品的长期供求平衡:

一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优化农业投入结构,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

二要实现生产经营适度规模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和品质优良化。

三要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改变原来的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其次,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农产品能够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农产品的有序供给有利于保障农产品长期供求平衡。

农产品的长期供求平衡,反过来又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产品长期供求平衡有助于反映真实的市场价格、供求量等信息,有利于引导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入,更加集约的利用土地资源,发展适度的规模化经营;农产品需求的合理增加能够引导供给的增加,供求的良性互动增长,有利于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和品质优良化生产,有利于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的可持续发展农业。

2.4农产品长期供求平衡与农村经济发展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供给从长期短缺变为供求平衡、丰年有余,农业农村发展环境由主要受资源约束变为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

经过10余年发展,这仍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性特征。

从农产品供求格局看,耕地等资源快速减少,需求刚性增长,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仍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从农业农村发展环境看,农产品供给受市场约束越来越大,受“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影响的局面日益显现。

同时,近年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又出现了一些重要变化,阶段性特征表现得更加突出。

从农业发展规律看,我国农业与国民经济以及世界农业的关联度不断增强,我国农产品供给越来越受世界农产品供给波动的影响,其次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系不断加深,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内涵不断丰富。

“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终围绕促进城乡统筹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个中心任务展开:

保证农场品供给,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城乡差距,促进农村开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产品是基础的保障,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小康社会建成离不开的源泉。

保证农产品供给,就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产品总量增长、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要求,确保农产品供需平衡。

保供给有利于巩固和强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为中长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实现农产品的长期供求平衡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保证农产品的供给有助于推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村的整体收入水平,进而遏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

2.5促进农产品长期供求平衡的政策建议

名产品供求平衡的长期战略,这不仅是个发展问题,实际上更涉及到大量的改革问题。

保障农产品长期供求平衡显得至关重要。

如何实现农产品供求的长期平衡,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要实行更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否则18亿亩耕地的“红线”就难保不被突破。

建议加快改革征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形成集约、节约用地的新机制。

加强土地监管,严厉打击“晒地皮”等商业投机行为。

二、要尽快明确重要农产品的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加快研究相应的扶植政策。

完善农产品主产区的利益补充机制,包括中央财政对主产区的奖补制度,产销区的购销衔接和利益补偿机制,以及相关的产业政策倾斜和粮食库存的合理布局。

三、加大对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和改造中低产田的投入力度,以资金投入替代自然资源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增加国家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对现有土地进行规范化改造,以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建立农业保险政策体系,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

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在良种培育、适用技术推广、重大病虫害防治等三个环节实现新突破,加强农民各种技术培训,提高种养能力。

以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

五、积极引导农民走集约化道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增加农产品的供给提供可持续的长效机制。

六、积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

要统筹利用国内国外两种农业资源、两个农产品市场,对有优势的畜禽和水产品等农产品实行积极的出口政策,建设出口农产品的产业体系,按照区域化、专业化和优质化方向配置要素资源。

开展政府的营销服务活动,为出口农产品企业提供支持。

调整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实现出口市场的区域多元化格局。

七、进口农产品等于进口土地和水资源,因此在不危及国家经济安全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农产品进口。

对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实行灵活的进口政策。

调整进口品种结构,多进口原料产品,少进口一些直接投放国内市场的农产品。

通过多种途径建立互利、稳定的农产品出口国货源基地,努力把握农产品进口渠道和定价权。

 

八、对重要农产品流通体制进行市场化的改革。

首先,加速国内重要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

其次,尽快改革现行农产品外贸流通体制,为农产品出口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

第3章总结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思想不能麻痹、工作不能松懈、政策不能减弱、投入要有增加,再接再厉、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一号文件”提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菜篮子产品供应不断档、农产品价格不大起大落。

要切实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

并进一步指出:

一方面要加大农业投入和补贴力度,另一方面要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以及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政策,以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

尽管这些年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但我国农业生产能力仍不稳固,供求关系仍然偏紧。

今后,随着人口总量继续增长、城镇化率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全社会对农产品需求会持续增长、质量安全要求不断提升,而耕地和水资源紧缺、农业生产成本上涨、青壮年劳动力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农业稳定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保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参考文献:

[1]朱道华:

《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

[2]蒲永健:

《大话张五常:

52篇经济学随笔》,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3]苏东水:

《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4]高洪深:

《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大学出版社,2010年.

[5]王松林:

“用制度和规范引导”,《中国土地》,2001年.

[6]毕宝德:

《土地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评语成绩:

课程及类别

形势与政策(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必修课)

课程考试方式

课程论文

项目

分值

标准

得分

10分

1、符合命题论文要求,按照标准形成全文,论文内容与题目相扣,字数合适;

10分

2、论文格式符合毕业论文格式规范;

20分

3、概念准确、论文框架逻辑结构合理,论据充分、论证严谨;

30分

4、分析问题准确、理论应用正确、研究观点明确、论文具有学术价值;

10分

5、资料翔实,有数据、图表并能规范表达,研究方法先进;

10分

6、论文无抄袭现象。

文中借鉴别人的观点或文献能标明出处(脚注或尾注),有参考文献;

10分

7、叙述流畅、无口头语言、无错别字,书面整洁清晰。

评语

总分

任课教师签名:

年月日

备注:

成绩评定以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分,每份试卷均应标明课程类别(①必修课②选修课)与考核方式(①闭卷笔试②口试③开卷笔试④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应给出评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