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62063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6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docx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1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00

(1)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喀布尔人

[印度]泰戈尔

   我五岁的女儿敏妮在我书桌旁,用手轻轻敲着膝盖玩。

我正专心地写小说的第十七章。

忽然敏妮跑到窗前,喊道:

“一个喀布尔人!

”街上果然有个喀布尔人走过。

他穿着宽大污秽的喀布尔服装,裹着高高的头巾;背着个口袋,拿着几盒葡萄干。

   女儿大声叫他:

“哎!

”那个喀布尔人回过身来抬头看。

她看到这光景却吓住了,跑到妈妈那里躲起来。

这是他们第一次会面。

   可没过几天,我意外地发现敏妮坐在门口长凳上,和那个坐在她脚边的大个喀布尔人又说又笑。

她小纱丽(印度妇女传统服装,丝绸制的连衣裙——编者注)的角上已经塞满了杏仁和葡萄干——喀布尔人用这种有力的贿赂,使两人成了很好的朋友。

   他们常说些玩笑。

敏妮满脸含笑地坐在喀布尔人面前,小大人似地低头看着这大高个:

“呵,喀布尔人!

你口袋里装的什么?

”他用山民的鼻音回答:

“一头象!

”也许这并不可笑,但是这两人多么欣赏这句俏皮话!

依我看,这种小孩和大人的对话里,有些非常引人入胜的东西。

   喀布尔人也不放过开玩笑的机会:

“那小人儿,你什么时候到公公家去呢?

   敏妮对这问题有点莫名其妙,但她不肯显露,却机灵地回答:

“你到那去么?

   可在喀布尔人这一阶层中间,“公公家”有双关的意思,还能指监狱。

“呵,”他向幻想中的警察挥拳:

“我要揍我的公公!

”听到他这样说,想象到那个狼狈不堪的“公公”,敏妮哈哈大笑。

   敏妮的母亲恳求我留心那人。

她是个极胆小的女人,只要一看见有人向我们的房子走来,她就立刻断定他们不外乎是盗贼、醉汉、疟疾菌。

她对这个喀布尔人也充满了疑虑。

我总是笑笑,辩解说拐卖一类的事多半不会发生。

喀布尔人和敏妮的亲密友谊便不受约束地继续着。

   有天早晨,我听见街上有吵闹声,往外一看,拉曼被两个警察架住带走了。

我赶紧跑去问怎么回事。

原来是有个街坊欠了这小贩一条围巾的钱,争吵中拉曼把他刺伤了。

忽然间,在凉台上,敏妮出现了。

她照样喊着:

“呵,喀布尔人!

”拉曼回头,脸上露出了笑容。

今天他胳臂底下没夹口袋,所以她不能和他谈关于象的问题。

她立刻问:

“你到公公家去么?

”拉曼笑了:

“我正要到那去。

”看到他的回答没有使孩子发笑,他又举起手说:

“可惜我的手被铐住了,不然我就揍那老公公了!

    拉曼被判了刑,再无消息。

时间一天天过去,敏妮也长大了,总和朋友们一起,不像往常那样到她爸爸的房间里来了。

又一个秋天,我们把敏妮的婚礼筹备好了。

我们家的光明要到她丈夫家去,把她父亲丢到阴影里。

   我的敏妮今天要出嫁了。

   从清早起,房子里就充满了婚礼的嘈杂和忙乱。

我在书房查帐,有个人进来恭敬地行礼。

原来是拉曼,那个喀布尔人。

起先我不认识他——他没有了口袋,没有了长头发,也失去了从前的那种生气。

但他微笑着,我又认出他来。

   “你什么时候来的?

”我问。

   “昨晚,”他说,“我从监狱里出来了。

   我觉得这话听起来很刺耳。

碰巧他今天来,这不是个好预兆。

   “这正在办喜事,”我说,“我正忙。

能不能过几天再来?

   他迟疑地说:

“我可不可以看看那小人儿呢,先生,只一会儿?

”他相信敏妮还像从前那样,会像往常那样跑来,叫着:

“呵,喀布尔人!

”为纪念过去的日子,他带了一点杏仁、葡萄干,好好用纸包着。

   我说:

“家里正在办喜事,你谁也见不到。

   这人露出失望的神色。

他走近递过他的礼物,说:

“先生,我带了这点东西来,送给那小人儿。

您有一个小姑娘;我在家也有一个这么大的小姑娘。

我想到她,就帶点果子给您的孩子——我不是想赚钱的 。

   他伸手掏出一张又小又脏的纸来,小心地打开,在桌上用双手把它抹平。

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手印。

这个墨迹模糊的手印平平捺在纸上。

当他每年到加尔各答卖货时,自己小女儿的这个手印总在他心上。

   眼泪涌到我的眼眶。

我忘了他是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而我是——不,我又哪比他强呢?

他也是个父亲啊!

   我把敏妮叫出来。

她穿着红绸衣,额上点着檀香膏,打扮成新娘的样子。

含羞站在我们面前。

看着这景象,喀布尔人显出惊讶——他不能重温他们过去的友谊了。

他只微笑着:

“小人儿,你要到公公家去么?

   但敏妮现在懂得“公公”的意思了,她不能像从前那样回答他。

她脸红了,在他面前把脸低下去。

我想起他和敏妮第一次会面的那天,感慨万千。

   她走后,拉曼长吁一口气坐下来。

婚礼的喇叭吹起来,秋天温照的阳光倾泻在周围。

拉曼坐在加尔各答的小巷里,却冥想着阿富汗的群山。

在悠长的岁月里,他的女儿一定也长大了。

我递给他一张钞票,说:

“回到你的家乡、你的女儿那里去吧,拉曼,愿你们重逢的快乐给我的孩子带来幸运!

   送了这份礼,婚礼的排场就须节省些。

但我觉得这婚筵格外光彩。

因为我想到,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久出不归的父亲,要和她的女儿重逢了。

 (冰心、倪培耕译、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戈尔长于细节描写。

拉曼背的大口袋、那个小小的手印等细节,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作品情节的展开,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B.小说的详略取舍得当。

泰戈尔对拉曼与“我”一家交往的言行用笔细致,面对拉曼的日常工作、狱中岁月、未来动向则留白甚多。

C.小说对环境的描写着墨不多,但所写特点鲜明、作用突出。

如写敏妮婚礼时的秋阳,使环境氛围与人物当时的情感自然融为一体。

D.小说通过对喀布尔人与小女儿交往的叙述,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的喀布尔小贩形象,反映了泰戈尔的平民文学思想。

(2)本文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请你谈谈这样设置的好处。

(3)季羡林认为:

梵我合一、和谐协调,是泰戈尔思想的核心。

从本文的情节与情感来看,泰戈尔一方面强调和谐与温暖,一方面淡化了原本激烈的矛盾冲突,只留下淡淡的感伤。

请在上述两方面中选择一种,结合小说加以解释分析。

【答案】

(1)C

(2)①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讲述者串起整个故事,使读者跟着“我”旁观喀布尔人拉曼和敏妮的交往,情节自然流畅。

②第一人称叙事,“我”所知有限,使小说叙事集中到喀布尔人拉曼和敏妮的交往上,省略其它次要部分,情节详略分明。

③第一人称叙事,便于抒情(或进行心理描写),使得“我”对拉曼的欣赏、反感、同情态度变化细致具体,情感真挚动人(或读来具有代入感、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

④第一人称叙事,“我”的身份与作者相同,恰好也是一名作家,使小说故事读来仿佛真实发生,十分可信(或仿佛是泰戈尔借“我”之口叙事言情)。

⑤第一人称叙事,能突出人物形象,凸显主题。

通过“我”对拉曼的情感、态度变化,更突出了拉曼的善良与友好,也表现了对父爱的理解与歌颂。

(3)

(一)强调和谐与温暖:

①拉曼之前与敏妮之间温馨快乐的相处与玩笑;②拉曼对敏妮不变的温柔与关爱(或拉曼之后遇见、提及敏妮总面带微笑);③拉曼对自己女儿的思念(或拉曼收藏、展示女儿小手印的温馨一幕);④“我”欣赏拉曼与敏妮的玩笑与友情(或“我”信任拉曼,让其与敏妮交往);⑤“我”与拉曼皆为人父,对其产生共情、同情,终于让拉曼和女儿见面;⑥“我”资助拉曼,使其归家与女儿重逢,并为之欣慰。

(二)淡化了原本激烈的冲突矛盾:

①略写“我”与妻子关于拉曼危险性的分歧;②略写拉曼与街坊的流血冲突,以及牢狱之灾(只提牢狱之灾不得分),留下了淡淡的感伤;③仅保留敏妮长大、物是人非的感伤;④与拉曼有家难回、不知女儿消息的淡淡感伤。

【解析】【分析】

(1)C项,婚礼时的秋阳,和它前面喜庆热闹的“婚礼的喇叭”一道,是以明媚温暖的温馨环境,反衬喀布尔人物是人非的恍惚、感伤情绪,情景相反,属于以乐景写哀情,不可说是“环境氛围与人物当时的情感自然融为一体”。

选项对小说情景关系的理解错误。

故选C。

(2)“我”是事件的见证人,使文章真实可感,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表达情感。

“我”作为主要人物之外的人物,以“我”的观察贯穿全文,突出主要人物的故事情节。

让叙事情节集中到喀布尔人拉曼和敏妮的交往上。

在主题上更突出了拉曼的善良与友好,也表现了对父爱的理解与歌颂。

(3)做此题要注意审清题意,针对要求答题。

然后要从阅读材料中去筛选有关信息。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选择一种”。

在考试时一定要高度重视审清题意。

找准内容,理清思绪,考虑周到,确定答案如果有的考生从“强调和谐与温暖”来答题。

我们在作品中只要从前到后找到“强调和谐与温暖”的情节与情感就行了。

例如,文中说“他们常说些玩笑”,相处温馨快乐;“我”信任拉曼,让喀布尔人和的亲密友谊便不受约束地继续;拉曼收藏、展示女儿小手印的一幕;喀布尔人后来遇见敏妮面带微笑;“我”资助喀布尔人拉曼,让他回家与女儿重逢等等。

如果有的考生从另一方面“淡化了原本激烈的矛盾冲突,只留下淡淡的感伤”来答题。

可参考下面的要点:

略写我与妻子关于拉曼危险性的分歧;略写拉曼与街坊的流血冲突以及牢狱之灾;仅保留敏妮长大、物是人非的感伤;拉曼有家难回,不知女儿消息的淡淡感伤。

需要指出的是,针对每个概括的内容,要结合小说中具体的语句来分析,这样才符合答题的要求。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讲述者串起整个故事,使读者跟着“我”旁观喀布尔人拉曼和敏妮的交往,情节自然流畅。

②第一人称叙事,“我”所知有限,使小说叙事集中到喀布尔人拉曼和敏妮的交往上,省略其它次要部分,情节详略分明。

③第一人称叙事,便于抒情(或进行心理描写),使得“我”对拉曼的欣赏、反感、同情态度变化细致具体,情感真挚动人(或读来具有代入感、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

④第一人称叙事,“我”的身份与作者相同,恰好也是一名作家,使小说故事读来仿佛真实发生,十分可信(或仿佛是泰戈尔借“我”之口叙事言情)。

⑤第一人称叙事,能突出人物形象,凸显主题。

通过“我”对拉曼的情感、态度变化,更突出了拉曼的善良与友好,也表现了对父爱的理解与歌颂。

(一)强调和谐与温暖:

①拉曼之前与敏妮之间温馨快乐的相处与玩笑;②拉曼对敏妮不变的温柔与关爱(或拉曼之后遇见、提及敏妮总面带微笑);③拉曼对自己女儿的思念(或拉曼收藏、展示女儿小手印的温馨一幕);④“我”欣赏拉曼与敏妮的玩笑与友情(或“我”信任拉曼,让其与敏妮交往);⑤“我”与拉曼皆为人父,对其产生共情、同情,终于让拉曼和女儿见面;⑥“我”资助拉曼,使其归家与女儿重逢,并为之欣慰。

(二)淡化了原本激烈的冲突矛盾:

①略写“我”与妻子关于拉曼危险性的分歧;②略写拉曼与街坊的流血冲突,以及牢狱之灾(只提牢狱之灾不得分),留下了淡淡的感伤;③仅保留敏妮长大、物是人非的感伤;④与拉曼有家难回、不知女儿消息的淡淡感伤。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⑵题考查把握叙述故事视角的能力。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集,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不同的叙述视角决定了作品不同的构成方式,同时也决定了接受者不同的感受方式。

​叙述人称的表达作用与效果:

第一人称:

一般优点是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

不足是限制了人的视野,叙述的空间狭小。

第二人称:

一般优点是便于交流  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强烈呼告。

不足是有环境限制,有明确的倾诉对象。

第三人称:

一般优点是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述。

本文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可以详略得当,可以抒情,可信,​能突出人物形象,凸显主题。

⑶此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

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

思路是:

首先明确提出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层思考,分条作答。

“从本文的情节与情感来看,泰戈尔一方面强调和谐与温暖;一方面淡化了原本激烈的矛盾冲突,只留下淡淡的感伤”,选其一,明确观点。

再阐述理由。

比如强调和谐与温暖,围绕​拉曼之前与敏妮之间阐述。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海边的雪

张炜

   风肆无忌惮地吼叫着,绞拧着地上的雪。

天就要黑下来了。

他们一刻也没有多站,就返身回铺子里了。

   金豹重新坐到炉台跟前,烘着手说:

“这样的鬼天气只能喝酒。

唉唉,到底是老了,没有血气了,简直碰不得风雪。

   “这场雪不知还停不停。

等几天你看吧,满海都漂着冰矾。

”老刚还在专心听着风雪的吼叫声。

   “唉,老了,老了。

”金豹把一双黑黑的手掌放在炉口上,像烤咸鱼一样,反反正正地翻动着。

“就像雪一样,欢欢喜喜落下来,早晚要化的。

   老刚点点头,“像雪一样。

   金豹望着铺门上那块黑乎乎的玻璃:

“还是地上好,雪花打着旋儿从天上下来,积起老厚,让人踏,日头照,化成了水。

它就这么过完一辈子。

   “人也一样。

真不容易啊!

”老刚的声音有些发颤,他的眼睛直盯住跳动的灯火,眼角上有什么东西在闪亮。

金豹慢慢地吸一支烟,把没有喝完的半瓶酒重新插到沙子里去。

   两个老人挨在一起,闭着眼睛各自想心事。

老刚想他的儿子——这时已经背上猎枪和金豹的儿子回家了。

   老刚躺下了。

金豹自己却睡不着了。

他侧身吸着烟,静静地听外边的声音。

海浪声大得可怕,他知道拍到岸上的浪头卷起来,这时正恶狠狠地将靠岸的雪砣子吞进去。

他惯于在骇人的海浪声里甜睡。

   可是今晚却睡不着了。

仿佛在这个雪夜里,有什么令人恐惧的东西正向他慢慢逼近过来。

他怎么也睡不着。

他披上破棉袄钻出了铺子。

   刚一出门,一股旋转的雪柱就把他打倒了,头被撞得有些懵。

金豹望着四周,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突然想起了白天搬动的舢板,加固的锚绳也不保险哪!

他像被什么蜇了似地喊着老刚,翻身回铺子去了。

   凭借雪粉的滑润,他们将几个舢板又推离岸边好几丈远。

彼此都看不见,只听见粗粗的喘息声。

他们不敢去推稍远一些的小船,怕摸不回铺子。

   他们的手脚冻得没有了知觉,终于不敢耽搁,开始摸索着回铺子了。

金豹不断喊着老刚,听不到回应,就伸手去摸他、拉他。

有一次脸碰到他的鼻子,看到他用手将耳朵拢住,好像在听什么?

   老刚真的在倾听。

听了一会儿,他的嘴巴颤抖起来,带着哭音喊了一句:

“妈呀,海里有人!

   金豹像他那样听了听。

   “呜喔——哎——救救——呜……”

   是绝望的哭泣和呼喊。

金豹跳了起来,霹雳一般吼道:

   “有人!

他们上不来了!

   “听声音不远!

”老刚身上抖起来,牙齿碰得直响。

   金豹在浪头跟前吼起来,浪头扑下来,他的身子立刻湿透了……老刚喊了一阵,最后绝望地说:

“不行了,他们听见也摸不上来,他们不行了……”

   金豹奔跑着,呼喊着,不知跌了多少跤子,伸开手在雪地上乱摸——他想摸些柴草点一堆大火:

被海浪打昏了头的人,只有迎着火光才能爬上来,金豹想按海上规矩,为落水者点一堆救命的火。

厚厚的大雪,哪里寻柴草去!

他一声不吭地站在了老刚身边,突然说了句:

“点铺子吧!

   铺子是他们承包组的全部家当哪。

   大火燃起来了!

风吹着,熊熊烈火四周容不得冰雪了。

空中飞旋的雪花,都被映红了;雪地上,远远近近都是嫣红的火的颜色,狂暴的风雪比起这团大火好像已经是微不足道的了……

   金豹钻到了水浪里,盯着水里的那团黑影。

黑影近了,是抱着一块木板的落水者。

金豹拖上他,刚迈开一步,就被一巨浪打倒了,他爬起来时,看到老刚也拖着一个人……他们把两个落水的人抱到了大火边上。

   烤了一会儿,两个身体蠕动起来。

   正在这时候,金豹和老刚听到了大火的另一边有一种奇怪的声音。

他们跑去一看,惊得说不出话——从雪地里、从黑夜的深处滚来两个“雪球”!

“雪球”滚到大火边上才展开,让他们看出原来是两个人。

老刚低头瞅一瞅,惊慌地捏住其中一个的手说:

“这是我儿子!

   原来他们终于没能冲出茫茫原野,在漫天的雪尘中迷路了!

他们左冲右突,终于知道自己注定要冻死在这个雪夜里了。

可他们绝境中望到了奇迹——一团生命的大火在远方剧烈燃烧,爆出了耀眼的白光!

他们流着眼泪,爬过去,滚过去……

   火势渐渐弱下去,那一堆炭火却红得可爱。

两个落水的人能够坐起来了,他们看看炭火,看看远处的黑夜,放声大哭起来。

   两个年轻猎人的双筒猎枪早已不知丢在哪里了。

他们的一身冰砣融化着,水流又渗进沙子里。

他们颤声叫着:

“爸……”

   他们和两个落水的人一块儿跪在了两个老人面前……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金豹烘手、饮酒取暖,突出风雪带来的寒冷程度之深,把酒瓶插到沙子里暗示了地点,这些描写紧扣了标题。

B. 两位老人对海边正下着的大雪有一番对话。

话语中流露出他们对自己“老了”的无奈心态,真实展示了老年人对未来生活的迷茫。

C. 小说写金豹睡不着,目的是引出下文一连串情节,因为睡不着而走出铺子,直到他们点火救人,构思巧妙,环环相扣。

D. 小说语言细腻生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极富画面感和表现力,把一个寒冷冬季风雪天气里的温暖故事,讲述得精彩动人。

(2)小说极力描写海浪和风雪之大,这样描写有哪些作用?

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3)小说结尾写金豹和老刚的儿子也因为点燃的大火而得救,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描写海浪风雪之大,能表现天气的寒冷、恶劣,营造出紧张、凶险的氛围,突出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②因海浪风雪越大,落水者和迷路者才找不到方向,才需要大火指引方向,由此才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③描写海浪风雪之大,能从侧面烘托两位老人舍弃个人利益,点燃铺子救人的品质。

④因海浪风雪之大,点燃铺子救人的举措也无意救了他们儿子的命,凸显“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

(3)①与前文情节互为照应,使这个故事紧凑,结构浑然一体。

②情节跌宕起伏,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增强了情节发展的张力。

③使主题得到了升华,不仅仅是对舍己救人的歌颂,凸显“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

④引发读者的思考,能起到言有尽意无穷的作用。

【解析】【分析】

(1)B项,作者通过记述两位老人对大雪的一番对话,意在突出外面风雪之大,环境之恶劣,为后面两位老人奋不顾身走出铺子并点燃铺子救人作铺垫。

故选B。

(2)《海边的雪》这篇小说,通过描写一对老人,在一个暴风雪的夜晚,为了给海里落水的人指明方向,不惜点燃了海边他们寄身躲避风雨的铺子,歌颂了老人们舍己救人的品质;小说最后通过老人们的儿子也因铺子的大火而得救,表达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

小说中,极力描写海浪和风雪之大,通过海浪风雪的描写,能表现天气的寒冷、恶劣,营造出紧张、凶险的氛围,突出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从情节上看,描写风雪之大,老人没有睡着,所以才走出铺子;落水者和迷路者也因风雪之大才会找不到方向,才需要大火指引方向,由此才能推动情节的发展,老人要点燃铺子搭救大海中落水者。

从表现人物上看,描写海浪风雪之大,能从侧面烘托两位老人舍弃个人利益,点燃铺子救人的品质,尤其是小说中对铺子的介绍,铺子不单是两位老人躲避风雨寄身的地方,也是“他们承包组的全部家当”,能够舍出姓名拿出承包组所有的家当去救人,更彰显两位老人的品质可贵。

从主题上看,因海浪风雪之大,点燃铺子救人的举措也无意救了他们儿子的命,事件也许有些巧合,但是却凸显“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

(3)从情节上看,小说结尾写金豹和老刚的儿子也因为点燃的大火而得救,与前文“两个老人挨在一起,闭着眼睛各自想心事。

老刚想他的儿子——这时已经背上猎枪和金豹的儿子回家了”互为照应,使这个故事紧凑,结构浑然一体;另外,虽然情节跌宕起伏,但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出人意料是两位老人的儿子恰恰因为老人的善举而得救,情理之中是因为这样大的风雪,两位儿子极可能迷路,小说的结尾写两位老人的儿子也因为点燃的大火而得救,这样写增强了情节发展的张力。

从主题上看,这样结尾使主题得到了升华,不仅仅是对舍己救人的歌颂,凸显“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这恰恰是对我们中华传统中善有善报观念的一个有力注脚。

从效果上说,小说这样结尾让人深思,我们该如何对待别人的困难,引发读者的思考,能起到言有尽意无穷的作用。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描写海浪风雪之大,能表现天气的寒冷、恶劣,营造出紧张、凶险的氛围,突出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②因海浪风雪越大,落水者和迷路者才找不到方向,才需要大火指引方向,由此才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③描写海浪风雪之大,能从侧面烘托两位老人舍弃个人利益,点燃铺子救人的品质。

④因海浪风雪之大,点燃铺子救人的举措也无意救了他们儿子的命,凸显“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

⑶①与前文情节互为照应,使这个故事紧凑,结构浑然一体。

②情节跌宕起伏,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增强了情节发展的张力。

③使主题得到了升华,不仅仅是对舍己救人的歌颂,凸显“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

④引发读者的思考,能起到言有尽意无穷的作用。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⑵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

小说极力描写海浪和风雪之大的作用,能表现天气的寒冷、恶劣,突出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⑶本题主要考查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

突生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

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

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心

张晓风

(一)初哉首基肇祖元胎……

   因为书是新的,我翻开来的时候也就特别慎重。

书本上的第一页第一行是这样的: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始也。

   那一年,我十七岁,望着《尔雅》这部书的第一句话而愕然,这书真奇怪啊!

把“初”和一堆“初的同义词”并列卷首,仿佛立意要用这一长串“起始”之类的字来作整本书的起始。

   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的起始和基调吧?

我有点敬畏起来了。

   那时我刚入中文系,刚买了这古代第一部字典《尔雅》,立刻就被第一页第一行迷住了,我有点喜欢起文字学来了,真好,中国人最初的一本字典(想来也是世人的第一本字典),它的第一个字就是“初”。

   “初,裁衣之始也。

”文字学的书上如此解释。

   我又大为惊动,我当时已略有训练,知道每一个中国文字背后都有一幅图画,但这“初”字背后不止一幅画,而是长长的一幅卷轴。

想来这是当年造字之人初造“初”字的时候,煞费苦心的神来之笔。

“初”无形可绘,无状可求,如何才能追踪描摹?

   他想起了某个女子动作,也许是母亲,也许是妻子,那样慎重地先从纺织机上把布取下来,整整齐齐的一匹布,她手握剪刀,当窗而立,屏息凝神,考虑从哪里下剪。

阳光把她微乱的鬓发渲染成一轮光圈,她用神秘而多变的眼光打量着那整匹布,仿佛在主持一项典礼。

其实她努力要决定的只不过是究竟该先做一件孩子的小衫好呢,还是先裁自己的一条裙子?

而在她思来想去的当际,窗外陆陆续续流溢而过的是初春的阳光,是一批一批的风,是雏鸟拿捏不稳的初鸣,是天空中一匹复一匹不知从哪一架纺织机里卷出的浮云……

   那女子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