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100.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75939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6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10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10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10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10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10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10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10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10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10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10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10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10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10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10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10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100.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100.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100.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100.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100.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100.docx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10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100.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100.docx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100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100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三(节选)

沈从文

   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

照规矩,十五岁的三三,要招郎上门也应当是时候了。

   三三大了,还是同小孩子一样,一切得傍看妈妈。

母女两人把饭吃过后,在流水里洗了脸,望到行将下沉的太阳,一个日子就打发走了。

有时听到堡子里的锣鼓声音,或是什么人接亲,或是什么人做斋事,“娘,带我去看。

”又像是命令又像是请求的说着,若无什么别的理由推辞时,娘总得答应同去。

去一会儿,或停顿在什么人家喝一杯蜜茶,荷包里塞满了榛子胡桃,预备回家时,有月亮天什么也不用,就可以走回家。

遇到夜色晦黑,燃了一把油柴,毕毕剥剥的响着爆着,什么也不必害怕。

若到总爷家寨子里去玩时,总爷家还有长工打了灯笼送客,一直送到碾坊外边。

只有这类事是顶有趣味的事。

在雨里打灯笼走夜路,三三不能常常得到这机会,却常梦到一人那么拿着小小红纸灯笼,在溪旁走着,好象只有鱼知道这回事。

   当真说来,三三的事,鱼知道的比母亲应当还多一点,也是当然的。

三三在母亲身旁,说的是母亲全听得懂的话,那些凡是母亲不明白的,差不多都在溪边说的。

溪边除了鸭子就只有那些水里的鱼,鸭子成天自己哈哈哈的叫个不休,哪里还有耳朵听别人说话!

   一天下午,三三回碾坊来,快到屋边时,黄昏里望到溪边有两个人影子,有一个人到树下,拿着一枝竿子,好象要下钓的神气,三三心想这一定是来偷鱼的,照规矩喊着:

“不许钓鱼,这鱼是有主人的!

”一面想走上前去看是什么人。

   就听到一个人说:

“谁说溪里的鱼也有主人?

难道溪里活水也可养鱼吗?

   另一人又说:

“这是碾坊里小姑娘说着玩的。

   那先一个人就笑了。

   旋即又听到第二个人说,“三三,三三,你来,你鱼都捉完了!

   三三听到人家取笑她,声音好象是熟人,心里十分不平!

   就冲过去,预备看是谁在此撒野,以便回头告给母亲。

走过去时,才知道那第二回说话的人是总爷家管事先生,另外同一个从没见过面的年青男人。

那男人手里拿的原来只是一个拐杖,不是什么钓竿。

那管事先生是一个堡子里知名人物,他认得三三,三三也认识他,所以当三三走近身时,就取笑说:

“三三,怎么鱼是你家养的?

你家养了多少鱼呀!

   三三见是总爷家管事先生,什么话也不说了,只低下头笑。

头虽低低的,却望到那个好像从城里来的人白裤白鞋,且听到那个男子说:

“女孩很聪明,很美,长得不坏。

”管事的又说:

“这是我堡里美人。

”两人这样说着,那男子就笑了。

   到这时,她猜到男子是对她望着发笑!

三三心想:

“你笑我干吗?

”又想:

“你城里人只怕狗,见了狗也害怕,还笑人,真亏你不羞。

”她好象这句话已说出了口,为那人听到了,故打量跑去。

管事先生知道她要害羞跑了,故说:

“三三,你别走,我们是来看你碾坊的。

你娘呢。

   “娘不在。

   “到堡子里听小寨人唱歌去了,是不是?

   “是的。

   “你怎么不欢喜听那个?

   “你怎么知道我不欢喜?

   管事先生笑着说:

“因为看你一个人回来,还以为你是听厌了那歌,担心这潭里鱼被人偷尽,所以……”三三同管事先生说着,慢慢的把头抬起,望到那生人的脸目了,白白的脸好象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就估计莫非这人是唱戏的小生,忘了擦去脸上的粉,所以那么白……那男子见到三三不再怕人了,就问三三:

“这是你的家里吗?

   三三说:

“怎么不是我家里?

   因为这答话很有趣味,那男子就说:

你住在这个山沟边,不怕大水把你冲去吗?

   “嗨,”三三抿着小小的美丽嘴唇,狠狠的望了这陌生男子一眼,心里想,“狗来了,狗来了,你这人吓倒落到水里,水就会冲去你。

”想着当真冲去的情形,一定很是好笑,就不理会这两个人,笑着跑去了。

   从碾坊取了花样子回向堡子走去的三三,在潭边再上游一点,望到那两个白色影子还在前面,不高兴又同这管事步生打麻烦,于是故意跟到这两个人身后,慢慢的走着。

听到两个人说到城里什么人什么事情,听到说开河,又听到说学务局要总爷办学校,因为这两人全都不知道有人在后面,所以自己觉得很有趣味。

到后又听到管事先生提起碾坊,提起妈妈怎么人好,更极高兴。

再到后,就听到那城里男人说:

“女孩子倒真俏皮,照你们乡下习惯,应当快放人了。

   那管事的先生笑着说:

“少爷欢喜,要总爷做红叶,可以去说说。

不过这磨坊是应当由姑爷管业的。

   三三轻轻的呸了一口,停顿了一下,把两个指头紧紧的塞了耳朵。

但仍然听到那两人的笑声,想知道那个由城里来好象唱小生的人还说些什么,所以不久就仍然跟上前去。

   那小生说些什么可听不明白,就只听那个管事先生一人说话,那管事先生说:

“少爷做了磨坊主人,别的不说,成天可有新鲜鸡蛋吃,也是很值得的!

”话一说完,两人又笑了。

   三三这次可再不能跟上去了,就坐在溪边的石头上,脸上发着烧,十分生气。

心里想:

“你要我嫁你我偏不嫁你!

我家里的鸡纵成天下二十个蛋,我也不会给你一个蛋吃!

”坐了一会,凉凉的风吹脸上,水声淙淙使她记忆起先一时估计中那男子为狗吓倒跌在溪里的情形,可又快乐了,就望到溪里水深处,一人自言自语说:

“你怎么这样不中用!

管事的救你,你可以喊他救你!

   到宋家时,宋家婶子正说起一件已经说了一会儿的事情,只听宋家妇人说:

“……他们养病倒稀奇,说是养病,日夜睡在廊下风里让风吹,……脸儿白得如闺女,见了人就笑,……谁说是总爷的亲戚,总爷见他那种恭敬样子,你还不见到。

福音堂洋人还怕他,他要媳妇有多少!

   母亲就说:

“那么他养什么病?

   “谁知道是什么病?

横顺成天吃那些甜甜的药,什么事情不做在床上躺着。

在城里是享福,到乡里也是享福。

   母女两人回去时,在路上三三问母亲:

“谁是白白脸庞的人?

”母亲就照先前一时听人说过的话,告给三三,堡子里总爷家中,如何来了一位城里的病人,样子如何美,性情如何怪。

在平常时节,三三对于母亲在叙述中所加的批评与稍稍过分的形容,总觉得母亲说得极其俨然,十分有味,这时不知如何却不大相信这话了。

   第二天三三的母亲到堡子里去,在总爷家门前,碰到那个从城里来的白脸客人,同总爷的管事先生。

那管事先生告她,说他们昨天曾到碾坊前散步,见到三三,又告给三三母亲说,这客人是从城里来养病的客人。

到后就又告给那客人,说这个人就是碾坊的主人杨伯妈。

那人说,真很同三小姐相像。

那人又说三三长得很好,很聪敏,做母亲的真福气。

说了一阵话,把这老妇人说快乐了,在心中展开了一个幻景,想起自己觉得有些近于糊涂的事情,忙匆匆的回到碾坊去,望着三三痴笑。

(有删改)

(1)   概括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

(2)   简要闻述作者使用“鱼”这一意象的妙处。

(3)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小说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刻出不同人眼中白脸客人的形象,试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深层意蕴。

【答案】

(1)①交待了三三母女清闲而略微单调的生活及彼此间融洽的关系。

②勾勒出富有湘西乡村特色的生活场景,展现了村民间纯朴友善的人情美。

③写出了三三心中淡淡的寂寞和惆怅,为后文三三对白脸客人的关注埋下伏笔;引出第三段三三与鱼的关系,暗示三三有心事。

(2)①三三和白脸客人因钓鱼而发生“争执”,鱼是他们相识的媒介,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三三有些事情只对鱼说,不对妈妈说,鱼被人格化为三倾诉的对象,是三三的玩伴。

③“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信使”的象征,沈从文曾在小说《边城》中用“鱼”来承载着翠翠的爱情,本文中的“鱼”也象征着三三朦胧的爱情和对爱情的朦胧期盼。

(3)①运用心理描写,写出了三三由气恼转为快乐的过程,同时写出了她的娇俏可爱和纯朴。

②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

用短句展现三三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突出她喜怒情绪之真实、深切;用长句引入三三对先前假想的回忆,舒缓了前文她的气急心理,为后面她轻松快乐的心理作了铺垫。

(4)①通过三三的视角,正面描写了白脸客人的形象和语言。

在三三眼中,白脸客人是一个英俊体面(身着白裤白鞋、拄着拐杖、脸白如唱戏小生、爱开玩笑、心中对三三有着较好印象,认为三三“俏皮”)的城里人。

这些都是三三对白脸客人产生好印象的重要原因。

通过三三的视角,还侧面交待了白脸客人良好的家庭背景,如“开河”“办学校”等,一方面暗示白脸客人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地位,一方面也为后文三三对白脸客人好奇、感兴趣埋下伏笔。

②通过村里人的视角,侧面交待了白脸客人“样子美”、有身份有地位、目前患病疗养中的情况。

但村民们对他日夜睡在廊下风里让风吹”“要媳妇有多少”“性情如何怪”的评价和猜测,说明村里人对城里人生活的不了解,村里人和城里人之间存在着隔阂。

③通过管事先生与三三母亲的对话,侧面呈现出白脸客人有修养(称呼三三为“三小姐”)以及对三三的好印象;同时三三母亲在心中展开的幻景,暗示出母亲心里对白脸客人这个城里人的肯定,也暗示出村里人对城市人文明生活的向往。

【解析】【分析】

(1)从内容上看,写出了三三和母亲的日常生活,虽然单调但是母女的关系非常融洽。

写到母女两个去看别人家做斋事时,停顿在别人家喝杯蜜茶,荷包里塞满了榛子胡桃,夜晚回家的时候什么也不用怕,写出了民风的淳朴和村民的友善。

三三认为只有这类事顶有趣味,但三三却不能常常得到这样的机会,三三常把自己的心事说给溪边的鱼,说明三三内心淡淡的寂寞和惆怅。

这是因为生活的单调和内心的寂寞,才更加关注陌生人,为后文三三对白脸客人的关注埋下伏笔,同时引出第三段三三与鱼的关系,暗示三三有心事。

(2)文章二三两段说到三三把自己的心事说给鱼听,三三的事,鱼知道的比母亲应当还多一点,可以看出鱼被人格化为三倾诉的对象,是三三的玩伴。

三三从碾坊回来看到两个人好像要下钓的神情,于是三三和白脸客人因钓鱼而发生“争执”,可见鱼是他们相识的媒介,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鱼是三三倾诉的对象,而已到招郎上门年岁的三三倾诉的内容只能对鱼说,并且“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信使”的象征,所以本文中的“鱼”也象征着三三朦胧的爱情和对爱情的朦胧期盼。

(3)前文说到三三看到有人在偷鱼,冲过去以便告诉母亲,而句中“猜”“想”为心理描写,这一处心理描写写出了由前文的气恼转为快乐的过程,而三三的这句话出口之后被那人听到打算跑掉也可看出三三的娇俏可爱和纯朴。

对三三行为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主要运用短句,而对先前假想的回忆的描写运用长句,长短句的灵活使用,更真实地写出了她的喜怒情绪,为为后面她轻松快乐的心理作了铺垫。

(4)文中从三三、村里人、母亲三个角度对白脸客人进行了描写。

通过三三的视角,对白脸客人由正面描写,比如三三眼中的白脸客人的形象,身着白裤白鞋、拄着拐杖、脸白如唱戏小生,比如三三和白脸客人的对话描写,认为三三很美、很聪明,在三三眼中,白脸客人是一个英俊体面的城里人。

三三跟在白脸客人和管事先生后面听到要“开河”“办学校”等,侧面交待了白脸客人良好的家庭背景,暗示出白脸客人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地位。

这些从结构上也为后文三三对白脸客人好奇、感兴趣埋下伏笔。

村里人对白脸客人养病、外貌、要媳妇有多少等的谈论和猜测,从侧面介绍了白脸客人的情况,同时也通过村里人的猜测说明村里人对城里人生活的不了解,二者存在着隔阂。

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三三的母亲在总爷家门口遇到白脸客人和管事先生,管事先生告诉三三母亲他们昨天曾到碾坊前散步、称呼三三为三小姐、三三长得好、很聪明,三三母亲回去之后就望着三三痴笑,说明三三母亲对城里白脸客人的肯定,同时也暗示出村里人对城市人文明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

⑴①交待了三三母女清闲而略微单调的生活及彼此间融洽的关系。

②勾勒出富有湘西乡村特色的生活场景,展现了村民间纯朴友善的人情美。

③写出了三三心中淡淡的寂寞和惆怅,为后文三三对白脸客人的关注埋下伏笔;引出第三段三三与鱼的关系,暗示三三有心事。

⑵①三三和白脸客人因钓鱼而发生“争执”,鱼是他们相识的媒介,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三三有些事情只对鱼说,不对妈妈说,鱼被人格化为三倾诉的对象,是三三的玩伴。

③“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信使”的象征,沈从文曾在小说《边城》中用“鱼”来承载着翠翠的爱情,本文中的“鱼”也象征着三三朦胧的爱情和对爱情的朦胧期盼。

⑶①运用心理描写,写出了三三由气恼转为快乐的过程,同时写出了她的娇俏可爱和纯朴。

②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

用短句展现三三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突出她喜怒情绪之真实、深切;用长句引入三三对先前假想的回忆,舒缓了前文她的气急心理,为后面她轻松快乐的心理作了铺垫。

⑷①通过三三的视角,正面描写了白脸客人的形象和语言。

在三三眼中,白脸客人是一个英俊体面(身着白裤白鞋、拄着拐杖、脸白如唱戏小生、爱开玩笑、心中对三三有着较好印象,认为三三“俏皮”)的城里人。

这些都是三三对白脸客人产生好印象的重要原因。

通过三三的视角,还侧面交待了白脸客人良好的家庭背景,如“开河”“办学校”等,一方面暗示白脸客人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地位,一方面也为后文三三对白脸客人好奇、感兴趣埋下伏笔。

②通过村里人的视角,侧面交待了白脸客人“样子美”、有身份有地位、目前患病疗养中的情况。

但村民们对他日夜睡在廊下风里让风吹”“要媳妇有多少”“性情如何怪”的评价和猜测,说明村里人对城里人生活的不了解,村里人和城里人之间存在着隔阂。

③通过管事先生与三三母亲的对话,侧面呈现出白脸客人有修养(称呼三三为“三小姐”)以及对三三的好印象;同时三三母亲在心中展开的幻景,暗示出母亲心里对白脸客人这个城里人的肯定,也暗示出村里人对城市人文明生活的向往。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段落作用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概括段落的内容,然后从结构上看段落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的物象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为下文作铺垫(伏笔)作用;衬托人物,寄托人物情感;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赏析能力。

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叙事视角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如本题“小说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刻出不同人眼中白脸客人的形象,试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深层意蕴”,然后明确出文中的不同视角,然后从内容、人物刻画、主题等角度把握每种视角的作用。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女儿树

郭荷香

   ①女儿出生后,老公照例到娘家报喜。

   ②在老家,报喜是大有规矩的:

孩子出生后,女婿首要的任务是到娘家报喜,喜品不多不少四件。

生儿子的话,喜品中就一定不能少了红蛋;生女儿,便将红蛋换成碗口大小的芝麻饼,饼子用红纸包上或者将红纸用水浸湿,挤出红水点在饼子的中央。

女婿到后,不用开口,娘家的人也不问,打开喜品一看便知道该如何贺喜。

   ③老公一点规矩都不懂,胡乱买了几样东西就上我父母家去了。

我父亲把喜品瞥了又瞥,既没有看到红蛋,也没有看到喜饼,辨不出到底是得了外孙还是外孙女,便将烟袋锅子在椅子脚上磕得山响。

   ④母亲坐在灶门口,一把又一把地添柴火,说:

“我们农村人说‘会生儿的先生女,生女帮着引小的’,你们现在只能生一个,不用引小的,生儿子……”话没有说完,老公连忙告知:

“女儿,我们生的是女儿……”

   ⑤吃过饭,母亲扛着一把锄头上山了。

老公走的时候,她还没有回来。

老公以为她是不喜欢孙女躲开了,我知道她其实是去栽女儿树了。

   ⑥老屋右边的山坡上是一片泡桐树林。

硕大的叶子如伞如盖,层层叠叠,密密匝匝,在阳光下叶子的细细绒毛染上一层金色,好像一团团绿绒毛娃娃在风中招摇。

   ⑦在老家,每出生一个女儿,大人都会种上几棵泡桐,为将来女儿出嫁开始筹备嫁妆。

这些泡桐在我们当地就类似于绍兴的女儿红,所以我也把这些泡桐称之为“女儿树”。

   ⑧泡桐树生长速度极快,每过一年都会向上窜上一大截,等到它长到三五米高时,大人就锯掉它的顶,不再让它向上长而是让它长粗。

   ⑨这时,哪棵树打衣箱,哪棵树做衣柜,哪棵树做桌椅做盆,大人们都一一计算好了。

泡桐的树板洁白细腻,又非常轻,打出来的嫁妆刷上红彤彤的油漆,精巧而又喜庆。

女儿出嫁那天,抬出去的台数越多,娘家人越风光。

   ⑩小时候,最热闹最受追捧的莫过于看“新姑娘”了。

老家对河是一条官道,我们经常会听见唢呐在河对岸吹出高亢的曲子,然后从山坳中转出一支长长的送亲队伍,红红绿绿的,在阳光下的山水中生辉。

   ⑪河的这边,每家每户的门洞里一定会有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蜂拥而出,穿着缀满补丁的破旧衣衫,光着脚丫顺着送亲队伍行进的方向边跑边喊:

“快来呀,看新姑娘啦,看新姑娘啦!

”于是,人越聚越多哪个是新娘子,哪个是媒婆,哪些是送亲客,哪些是接亲客……叽叽喳喳,争执不休地有大姑娘、新媳妇、老太婆。

一会儿,人们又细数着新娘有“几台几担”的嫁妆,几口箱、几个柜、几床花被……这时,所有的女孩子都开始做从对岸官道走过的梦。

   ⑫我姐姐就是做梦的大姑娘之一。

姐姐有一对好看的酒窝和一双乌黑的大辫子,常常在样板戏的舞台上跃动。

她还会一手拿着筷子,一手戴上顶针用兰花指的指尖捏着瓷碟边敲边舞边唱:

“手拿碟儿敲起来……”

   ⑬每到过年时,团年饭后,姐姐总是组织我和妹妹拿出各自最好最新的衣服换上,然后跑到属于自己的泡桐树下去“摇泡桐”:

“泡桐树,我的娘,你长粗,我长(zhǎng)长(cháng)……”我们使出浑身力气一边摇着树干,一边唱着母亲教我们的歌谣。

姐姐的树已经粗得快抱不下了,更是摇不动了,她每次都让我们三个妹妹一起帮她抱住使劲摇。

那时,我看见姐姐大辫子在风中飞舞,烈烈生风;会笑的眼睛里有光,如泡桐上晶莹的露珠。

   ⑭我不知道绍兴的女儿红在地下窖藏那么多年,长大的女儿们是不是真的在出嫁时都喝了它。

反正我家的这些泡桐后来几乎都没有派上用场。

   ⑮姐姐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了十八岁,只留下属于她的那片落了又绿绿了又落的泡桐在风雨中。

   ⑯我和妹妹们后来也都远走他乡,不可能抬着泡桐嫁妆满世界漂泊。

   ⑰我们的女儿树依旧在老屋角的风中飒飒作响。

   ⑱如今,母亲又固执地在我们的泡桐园栽上了几棵小小的女儿树。

我的女儿长大以后还能否记得在那偏远的乡村还有几棵属于她的女儿树呢?

(《散文百家》2018年第三期,有删改)

(1)概括加下划线词语体现的人物心理。

①瞥了又瞥:

________

②磕得山响:

________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   文中描写“看‘新姑娘'”出嫁情景,有何作用?

(4)试简要分析“女儿树”的多重意蕴。

【答案】

(1)父亲充满期待、疑惑(茫然);父亲感到焦急、恼火

(2)①运用比喻修辞,将树叶比作伞盖和毛娃娃,生动形象地写出泡桐树生机盎然。

②多处使用叠词,用层层叠叠、细细等叠词,突出了树叶的浓密。

③对老屋泡桐树林的描写,引起下文,并与后文姐姐去世、我和妹妹们远离家乡形成对比,表现深切的怀念。

④“染上”刻画静态的树叶,“招摇”表现动态变化,化静为动,表现女儿树的蓬勃生机。

(3)①以传统习俗入篇,重现出嫁场景,丰富文章内容,增添阅读趣味。

②(内容上)高亢的曲子、红红绿绿的队伍表现姑娘出嫁的欢快、热闹,与姐妹们远离家乡、只留下女儿树形成对比,表现作者对传统习俗的深层思考。

③(结构上)承接上文女儿树用作嫁妆的表述,并以热闹的结婚场景,引发下文对姐姐做梦、摇泡桐的描写。

(4)①女儿树被用来制作嫁妆,是父母荣耀、家庭颜面的象征。

②女儿树既是女儿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父母对女儿的爱的载体。

③作者对女儿树念念不忘,表现对亲人和家乡的牵挂,同时表达了对传统民俗逐渐远逝的隐忧。

【解析】【分析】

(1)“瞥了又瞥”是因为丈夫不懂报喜的规矩,父亲看不到是男孩还是女孩,内心是十分的茫然;“磕得山响”将父亲焦急、恼火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2)“在阳光下叶子的细细绒毛染上一层金色,好像一团团绿绒毛娃娃在风中招摇”这里将“树叶”比作“伞盖”和“毛娃娃”,形象生动写出了泡桐树生长的态势;“层层叠叠,密密匝匝”这是一些叠词,展现出树叶浓密的特点;这一段含义极为深刻,鲜明展示出泡桐树与日后无法展现出其功效进行对比,突出一种深切的怀念,展现出对去世姐姐的怀念。

“染上”增强树叶的静态之感;“招摇”展现出女儿树的动态感,鲜明突出女儿树的蓬勃生机的特点。

(3)解答时要结合原文进行具体分析,文中“看‘新姑娘’”出嫁情景,展现出传统习俗的厚重感,使得文本内容更为丰富,展现出文本的趣味性,“我们经常会听见唢呐在河对岸吹出高亢的曲子,然后从山坳中转出一支长长的送亲队伍,红红绿绿的,在阳光下的山水中生辉”展现出高亢热闹的生活场景,与妹妹们远走他乡,姐姐英年早逝形成对比,突出传统文化习俗逝去的一种深思,同时这部分情节为下文梦幻破灭埋下伏笔。

(4)“女儿树”是做嫁妆的体现,象征着母家的荣耀与颜面,展现出对女儿们美好生活的向往,“女儿树”也突出的是父母对女儿的一种爱,极其鲜明展现出作者对女儿树这种文化内涵的隐忧,突出民间传统习俗渐渐远去的忧虑之思。

故答案为:

⑴父亲充满期待、疑惑(茫然);父亲感到焦急、恼火

⑵①运用比喻修辞,将树叶比作伞盖和毛娃娃,生动形象地写出泡桐树生机盎然。

②多处使用叠词,用层层叠叠、细细等叠词,突出了树叶的浓密。

③对老屋泡桐树林的描写,引起下文,并与后文姐姐去世、我和妹妹们远离家乡形成对比,表现深切的怀念。

④“染上”刻画静态的树叶,“招摇”表现动态变化,化静为动,表现女儿树的蓬勃生机。

⑶①以传统习俗入篇,重现出嫁场景,丰富文章内容,增添阅读趣味。

②(内容上)高亢的曲子、红红绿绿的队伍表现姑娘出嫁的欢快、热闹,与姐妹们远离家乡、只留下女儿树形成对比,表现作者对传统习俗的深层思考。

③(结构上)承接上文女儿树用作嫁妆的表述,并以热闹的结婚场景,引发下文对姐姐做梦、摇泡桐的描写。

⑷①女儿树被用来制作嫁妆,是父母荣耀、家庭颜面的象征。

②女儿树既是女儿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父母对女儿的爱的载体。

③作者对女儿树念念不忘,表现对亲人和家乡的牵挂,同时表达了对传统民俗逐渐远逝的隐忧。

【点评】⑴本题考查把握重要词语含义和人物心理的能力。

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放到语境中,结合语段的意思,故事情节的发展等加以综合分析词语体现的人物心理。

⑵本题考查鉴赏文本语言的能力。

鉴赏语言,通常从修辞、句式、用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去赏析。

一般格式为:

此句用了……(句式、修辞等),写出了(表现了)……

⑶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对文章的内容和思路有准确的把握,从内容、结构等几个方面分析其作用。

内容上,看句段写了什么,有什么独特之处;结构上,根据句段在文中的位置确定,或引起下文,或承上启下,或总结全文,或贯通全文等。

文中描写“看‘新姑娘'”出嫁情景的作用要结合文本从内容、结构、效果方面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把握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解答时注意结合文本内容,由表及里的分析。

答题方法:

一是表面义即文中具体的人或物,也指文中具体的情节。

二是深层义即与主题相关的意思即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望星空

聂鑫森

   只要是老天不下雨不落雪,每晚八点,满头华发的耿星河,就必须到楼顶的露台去眺望星空。

   他家住在这栋20层楼的顶层,只有顶层才有一个宽大的露台,只有宽大的露台才好安置一台体量不小的远程望远镜,只有远程望远镜才能让他看清那些动和不动的星。

   耿星河供职的单位在大西北,代号为“望星空”。

60岁本该退休,他和领导软磨硬缠桩,又干了五年。

朔地雪冷风寒,过早地染白了他的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