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动物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62352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动物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完整word版动物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完整word版动物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完整word版动物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完整word版动物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完整word版动物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完整word版动物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完整word版动物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完整word版动物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完整word版动物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完整word版动物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完整word版动物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完整word版动物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完整word版动物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完整word版动物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完整word版动物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完整word版动物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完整word版动物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动物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完整word版动物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动物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word版动物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完整word版动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意义

1、两侧对称的形成:

(扁形动物)

1)其体可明显区分出前、后、左、右、背、腹。

2)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更灵敏、准确。

3)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2、中胚层的形成:

(扁形动物)

1)使动物从组织分化水平进入到器官系统的分化。

2)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环节动物

3、身体分节(是进化到高等无脊椎动物的标志):

(环节动物)

1)提高了动物新陈代谢的效率,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增强了运动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3)为动物进一步分化创造了条件,也是生理分工的开始

4、真体腔(环节动物)

1)加强了肠功能(出现机械消化)并促使之分化,提高了消化功能。

2)促进了器官系统的形成,使结构进一步复杂化,机能更加完善。

5、脊索(脊索动物)

1)强化了对躯体的支持和保护功能;

2)提高了定向、快速运动的能力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功能;

3)使躯体的大型化成为可能,是脊椎动物头部(脑和感官)以及上下颌出现的前提条件。

6、五趾型附肢:

(两栖纲)

1)肩带借肌肉与头骨和脊柱联结(灵活)

2)腰带直接与脊柱联结(支撑体重)

3)腰带与后肢骨相关节(运动) 

4)肢骨发展成为多支点的杠杆运动关节,完成和增加了动作的复杂性和灵活性。

 前肢活动范围扩大和动作灵活,以及后肢承重和运动是登陆的必须条件

7、羊膜卵(爬行纲):

彻底摆脱了个体发育初期对水的依赖,确保在陆地上繁殖成功,使繁殖不再受外界水环境的限制,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8、肺(两栖纲):

使脊椎动物离开水面生活

9、大脑皮层:

能有效的协调体内环境的统一并对复杂的外界条件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

10、上下颌:

(鱼纲)

1)极大的增强了口的主动捕食和防御功能;

2)提高了生存竞争能力。

11、恒温(鸟纲)(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

1)高而恒定的体温使体内各种酶活性充分发挥,使新陈代谢水平得到提高;

2)提高产热、散热能力是躯体结构和功能全面进化的产物;

3)减少了对外界的依赖性,扩大了生活和分布范围。

12、次生腭(爬行纲)

次生腭出现使口腔和鼻腔得以分隔,内鼻孔后移,使呼吸通道畅通,呼吸效率提高,而且当动物吞食大型食物时仍得以正常呼吸。

鳄类有完整的次生腭,鼻腔和口腔完全分隔。

13、胎生哺乳(哺乳纲)

胎生、哺乳使哺乳动物实现了完善的陆地繁殖能力,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1)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2)为胎儿发育提供了保护、营养及恒定的体温及发育条件。

3)哺乳使后代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迅速生长发育。

二、定义

1、再生:

机体受伤后能恢复其失去部分,称为再生。

2、辐射对称:

经过身体的中央轴,有多个(大于2)切面可以将身体对称的两部分

3、两侧对称:

通过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将动物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

4、变态:

动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幼体和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发生显著变化的现象,成为变态。

5、逆行变态:

从幼体至成体结构更为简单化的变态称为逆行变态,如海鞘的变态。

6、多态现象:

在同一群体上有多种形态与机能的个体。

7、同律分节:

身体不同部分的外形上基本相同,这种分节方式称为同律分节。

8、异律分节:

身体不同部位的体节,不但在外形上不一样,而且内部结构也不一样,这种分节方式称为异律分节。

闭管式循环:

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不流入组织的间隙。

(节肢动物除大多数蛭纲和头足类--快速游泳)

开管式循环:

与闭管式相比,血压低,血流速度慢,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的效率低。

9、卵裂:

受精卵经过多次分裂形成很多细胞的过程。

10、脊索:

身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棒状结构。

11、组织:

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12、假体腔(原体腔):

假体腔动物体壁与消化道之间的腔称为假体腔。

13、真体腔(次生体腔):

位于中胚层之间,由中胚层裂开形成的腔。

14、羽化:

昆虫一生最后一次蜕皮特称为羽化。

15、动脉球:

是硬骨鱼腹大动脉基部扩大而成,不是心脏的一部分,没有搏动能力。

16、动脉圆锥:

是心室前方膨大的部位,是软骨鱼心脏的一部分,有搏动能力。

17、双重呼吸:

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在吸气和呼气时,在肺内均能进行气体的交换。

飞行时吸气过程

新鲜空气——→中支气管——→大部分—→后气囊 →小部分—→次支气管(背支气管) ——→三级支气管 ——→微气管——→前气囊

飞行时呼气过程

肺内含有二氧化碳的空气—————————————→前气囊——→排出后气囊——→次级支气管—→三级支气管—→微气管—

18、洄游:

一些鱼类在其生命的一定时期,沿着一定的路线进行集群的迁移活动,以寻求某种生理活动的特殊要求,并避开不利条件,这种迁移活动称为洄游。

19、迁徙:

鸟类每年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周期性的迁居,是对改变的环境条件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迁飞的特点定期、定向且多集成大群。

20、性逆转:

从胚胎到性成熟全为雌性,产卵后卵巢变精巢,个体变为雄性的现象。

如黄鳝。

21、韦伯氏器:

鲤形目鱼类前3块椎骨变形形成的4对小骨,连接内耳和鳔。

有传导感觉的作用。

22、附肢分节(节肢):

节肢动物的附肢与身体相连处有活动的关节,而且本身也分节内有发达的肌肉,活动灵活这种附肢称为节肢。

(大大加强了附肢的灵活性,使其适应多种功能。

22、胎生:

动物的受精卵在雌性动物体内的子宫里发育成熟并生产的过程叫胎生。

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可以从母体获得。

23、卵生:

动物的受精卵在母体外独立发育的过程叫卵生。

如一般的鸟类、爬虫类,大部分的鱼类和昆虫

24、卵胎生:

动物的卵在母体内发育成新的个体后才产出母体的生殖方式(与母体没有物质交换关系)

25、反刍:

含唾液的纤维质食物进入瘤胃经微生物发酵分解;存在于瘤胃和网胃的粗糙食物上浮,刺激瘤胃前庭和食道沟,引起逆呕反射,将粗糙食物逆行食道入口再次咀嚼,后再经瘤胃和网胃底部到达皱胃。

26、胼胝体:

神经纤维所构成的通路,随着大脑皮层的发展而出现。

哺乳类特有的结构。

三、适应性特征

6、沙蚕对自由生活的适应性生活:

1)身体扁平、分节;

2)头部明显,感官发达,口前叶近梨形,背侧有眼点4个,可感光,口前触手1对,触角1对,分节,尚有项器,是位于口前叶后端两侧的纤毛窝,有嗅觉功能,为化感器;围口触手4对;

3)躯干部每体节两侧具疣足1对,疣足主要为游泳器官,也可进行气体交换。

4)链状神经系统,闭管式循环,后肾管排泄。

7、河蚌的结构形态对其生活的适应:

河蚌是生活在湖泊、池塘水底泥沙中的常见种类。

以微小生物及有机碎片为食,它行动迟缓,生活被动。

与此种生活方式相适应,它在形态结构上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1)无明显头部及感官,神经系统不发达。

2)被两片沉重的贝壳,保护柔软的身体。

3)多呈斧状,适于掘铲泥沙;伸、缩足肌可使足缩入和伸出;前、后闭

壳肌可使河蚌遇敌害时关闭两贝壳。

4)片外套膜构成外套腔及出、入水管,鳃、触唇及外套膜上的纤毛摆动,

引起水流穿行,使食物及氧随水流从入水管进入外套腔中的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而代谢废物、食物残渣及性产物皆由出水管排出。

8、乌贼对其快速游泳和主动掠食生活的适应性特征:

一、游泳能力强:

1)体呈流线型,躯干两侧具肉质鳍,游泳时有平衡作用。

2)足特化为腕和漏斗,漏斗、闭锁器及外套膜肌肉强有力的缩收,喷水借助其反作用力使身体迅速前进或后退,速度之快有“海里火箭”之称。

二、有强大的捕食器官:

1)腕及其上的吸盘,特别是其中一对特长的触腕,有强大的捕食和攻

击能力。

2)口内有发达的颚与齿舌,适于掠食。

3)发达的消化腺(如唾液腺、肝脏、胰脏)有利于食物消化。

三、变换体色:

体表具色素细胞,其周围有许多放射状肌肉牵引,与神经系统协同作用,使色素细胞收缩与扩张并改变体色以适应深浅不同的海水颜色。

四、放出烟幕:

具墨囊,遇敌时喷出墨汁,有如烟幕,逃避敌害。

五、神经及闭管式循环系统并具有可搏动的鳃心,加速气体交换,增强循环、代谢效率。

六、贝壳退化,减轻体重:

贝壳埋于外套膜下,轻而质地疏松,有利于快速游泳。

9、昆虫对陆地上生活的适应性特征:

1)昆虫具有几丁质外骨骼,并具有蜡质层,包裹整个身体,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使其能适应陆地生活。

外骨骼也对昆虫提供了很好的保护,它防止外界的损伤及异物的侵入。

2)昆虫的体节是高度的异律分节,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

3)很小的体型。

小型的身体对极少量的食物即可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有利于隐藏、躲避侵害,被携带并进行传播扩散。

4)具完整而高效的空气呼吸器官即气管。

5)消化系统发达,消化管分为前、中、后肠三部分,消化能力强,其中后肠的直肠垫能将食物残渣的水分及盐分进行重吸收。

6)排泄器为马氏管,以尿酸为排泄物以减少水分的丢失。

7)有强大的横纹肌的肌肉系统。

使昆虫具有强大的运动能力和飞翔能力。

8)具发达的神经系和感器。

9)强大的繁殖能力与较短的生活周期。

4、圆口纲

一、圆口纲的原始性

1、无上下颌,不能主动捕食

 2、无成对的附肢; 

3、终生具脊索,只有雏形的脊椎骨;

 4、没有完整的头骨脑颅; 

5、肌肉原始,肌节呈“W”形,尖端朝前;

6、脑的分化程度低,各部分排列在同一平面上;

7、生殖腺单个,无生殖导管;

8、无胃的分化。

2、圆口纲的进步性

1、出现了头(有头类)

2、出现了脊椎雏形(神经弧片);

3、出现了心脏;

4、分化成五部分和感觉器官(嗅、视、听);

5、漏斗肌肉有分化

三、圆口纲的特化性

1、具吸附式的口漏斗;

2、具单鼻孔;

3、具鳃囊,由鳃笼支持;4、皮肤无鳞,体表具粘滑粘液腺。

五、鱼纲

1、鱼纲的进步性

1、具有成对附肢(胸鳍、腹鳍)

 2、出现上、下颌; 

3、出现硬骨,脊柱代替脊索;

 4、出现生殖导管;

 5、出现膜性硬骨; 

6、硬骨鱼脑颅分区明显,一对鼻孔,三个半规管。

 7、皮肤被鳞;

2、与圆口纲相似的特征

1、软骨鱼的软骨质骨骼与圆口纲一样;

 2、躯干肌、尾肌分节与圆口纲相似; 

3、心脏构造和血液循环方式与圆口纲相似;

 4、排泄为中肾; 

5、五部脑在一平面上,只有内耳;

6、皮肤粘液丰富

三、硬骨鱼和软骨鱼的区别

软骨鱼

硬骨鱼

骨的性质

软骨

硬骨

鳞 

盾鳞 

骨鳞或硬鳞,少数无鳞

鳃裂开口

鳃裂直接开口于体外 

开口于鳃盖内

鳃间隔

发达

退化

半鳃数目

9个半鳃 

8个半鳃

肠内的螺旋瓣   

 有

 无

胰脏形态 

定形

弥散型

循环系统

有动脉圆锥 

有动脉球

卵巢

游离卵巢(排入腹腔)

封闭卵巢(排入卵巢囊)

卵囊膜

输精管

输尿管兼输精作用

输精管由精巢外膜延续而成

尾形

歪尾形

正尾形

 

六、两栖纲

区别于所有陆栖脊椎动物的根本特征:

幼体用鳃呼吸,没有成对的附肢,经变态之后营路栖生活

一、水陆环境的差异:

1、空气含氧量比水中充足;

2、水的密度比空气大;

3、水温的恒定性;

4、陆地环境的多样性。

二、从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矛盾:

1、在陆地支持体重并完成运动;

2、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3、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4、在陆地繁殖;

5、维持体内生理生化活动所必需的温度条件;

6、适应于陆上的感官和完善的神经系统。

三、两栖纲对陆地生活初步适应和不完善

适应性:

1)出现了肺呼吸

2)出现了五趾型的附肢

 3)脊柱出现颈椎和荐椎;

 4)具不完全的双循环; 

5)表皮出现角质化,防止水蒸发;

 6)膀胱具有重吸收水分的功能;

7)两大脑半球完全分开,具原脑皮;

 8)出现了中耳,有鼓膜和听骨(耳柱骨)

不完善:

1)肺结构简单

2)附肢较原始

 3)脊柱分化不完全; 

4)双循环不完全,混血,变温;

 5)角质化程度不高; 

6)功能有限,没有解决水蒸发问题;

 7)神经感官低等;

 8)无外耳; 9)体外受精,幼体水中发育,离不开水

四、蛙和蟾蜍的区别:

 

1)蛙有上胸骨、肩胸骨 (蟾蜍没有这两块骨)。

 2)蛙的剑胸骨为方形(蟾蜍为圆形)。

 

3)蛙为固胸型肩带:

左右两侧的上乌喙骨在腹中线处相互平行愈合。

 

蟾蜍为弧胸型肩带:

左右两侧的上乌喙骨在腹中线处重叠而没愈合

7、鸟纲

8、一、与爬行类的根本区别:

1)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2)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

3)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4)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

2、鸟类与爬行类相似的特征

1)皮肤干燥,缺乏腺体。

 

2)羽毛、鳞片都是皮肤角质化的产物。

 

3)头骨具有单个的枕髁,具双颞窝痕迹,具眶间隔,具跗间关节。

 4)栉膜与爬行类圆锥乳突同源。

 5)眼肌为横纹肌。

 

6)听觉为单一耳柱骨,具外耳道雏形。

 7)肾脏相似,尿液主要成分为尿酸。

 

8)肛门开口于泄殖腔。

 9)右心房、右心室瓣膜为肌肉质,似鳄

3、羽毛的功能

1)保持体温,形成隔热层。

  2)飞羽和尾羽构成飞翔器官的一部分。

 3)使外廓呈流线型,减少阻力。

4)保护皮肤不受损伤。

5)求偶、保护色。

4、气囊的功能

1)辅助呼吸;2)减轻身体比重; 

 3)减少肌肉与内脏间的摩擦;  4)调节体温,热代谢的冷却系统

五、适应飞翔的特征

1)身体呈流线型,减小阻力;2)前肢特化为翼;3)皮肤柔软,有裸区和羽区之分;

4)骨骼轻而坚固,骨骼内具有充气的腔隙,头骨、脊柱、骨盘和肢骨的骨块有愈

合现象,肢骨和带骨有较大变形;

5)胸大肌和胸小肌十分发达,背部肌肉退化,后肢具有适应栖树握枝的肌肉;

6)直肠短,不贮存粪便,有利于减轻体重;

7)排泄物为尿酸,不具膀胱,有利于减轻体重;

8)双重呼吸保证了飞行时氧的供应;

9)完全双循环,提高运输氧的能力;

10)小脑发达,有利于飞行中的平衡。

八、哺乳纲

1、进步性特征

1)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

  2)出现了口腔咀嚼和消化; 

3)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

  4)具有在陆地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5)胎生、哺乳

2、证明哺乳类比鸟类出现的早

哺乳类具有原始爬行类特征(似两栖):

双枕髁,富皮肤腺,排泄废物是尿素。

鸟类具有现代爬行类特征:

单枕髁,皮肤干燥,排泄废物是尿酸。

9、脊椎动物的演化

1、脊椎动物咽颅的演化

原始有头类

咽弓名称

软骨鱼类

硬骨鱼类

两栖类

爬行及鸟类

哺乳类

第一对咽弓

颌弓

颚方软骨(上颚)    

方骨

方骨

方骨

砧骨

麦氏软骨 

(下颚) 

 关节骨

 关节骨

 关节骨

锤骨

第二对咽弓

舌弓

舌颌软骨   

舌颌骨

 耳柱骨

 耳柱骨

镫骨 

角舌软骨   

基舌软骨

舌器 

舌器 

第三对咽弓

鳃弓

第一鳃弓

咽鳃软骨

(2)

上鳃软骨

(2)

角鳃软骨

(2)

下鳃软骨

(2)

基鳃软骨

(1) 

但软骨鱼相同,但通常骨化 

 舌器

 舌器

第四对咽弓

第二鳃弓

舌器

舌器

甲状软骨

第五对咽弓

第三鳃弓

甲状软骨

第六对咽弓

第四鳃弓

会厌软骨

第七对咽弓

第五鳃弓

喉部软骨

喉部软骨

喉部其他软骨

 

2、陆生动物呼吸系统的演变趋势

1)呼吸表面积逐渐扩大 

2)呼吸的机械装置更加完善:

 

①两栖类的呼吸运动是借助口腔底部的上下运动来完成的。

 ②爬行类开始形成了胸廓,通过肋间肌的收缩完成呼吸。

 

③鸟类在静止时胸腹式呼吸,飞行时利用翼的扇动,使前后气囊收缩与扩张,完成呼吸。

 

④哺乳类依靠膈肌的升降和肋间肌收缩的协同作用完成胸腹式呼吸。

3)呼吸道和消化道逐渐趋于分开:

 

①两栖类的呼吸通道和食物通道在口咽腔处形成交叉。

 

②爬行类的鳄到哺乳类,形成了次生颚,内鼻孔后移,呼吸道和消化道完全分开。

4)呼吸道进一步分化,发声器逐渐完善。

3、脊椎动物心脏各部分的比较

圆口类

软骨鱼 

硬骨鱼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和哺乳类

静脉窦

退化

并入心房

动脉圆锥

动脉球

心房

1

1

1

2

2

2

心室

1

1

1

1

1(有室间隔)

2

4、各纲脊椎的特点

⑴圆口纲:

终生具脊索,出现脊椎雏形(神经弧片)。

 

⑵鱼纲:

体椎(具肋骨),尾椎(具脉弓),双凹椎体,具脊索痕迹。

 

⑶两栖纲:

颈、躯干、荐、尾椎;颈椎1、荐椎1(首次出现);双凹、前凹、后凹型椎体。

 

⑷爬行纲:

颈、躯干、荐、尾椎;颈椎多枚、荐椎2枚;双凹、前凹、后凹型椎体。

⑸鸟纲:

颈椎多枚;愈合荐椎、尾综骨;马鞍型椎体。

⑹哺乳纲:

颈椎7枚,荐椎愈合;双平椎体。

5、脊椎动物排泄系统的演变

⑴尾索:

无集中排泄器官,只具尿酸颗粒——尿泡。

⑵头索:

90-100对肾管。

 

⑶圆口纲:

胚胎期前肾,成体中肾;盲鳗终身前肾。

⑷鱼纲:

软骨鱼:

中肾,无膀胱,尿素。

硬骨鱼:

中肾,具输尿管膀胱,尿素。

 

⑸两栖纲:

中肾,具泄殖腔膀胱,尿素。

⑹爬行纲:

后肾,具尿囊膀胱,尿酸。

⑺鸟纲:

后肾,无膀胱,尿酸。

 ⑻哺乳纲:

后肾,具尿囊膀胱,尿素。

六、脊椎动物肾脏的演化

前肾:

脊椎动物在胚胎期都有前肾出现,但只在鱼类和两栖类的胚胎中前肾才有作用。

圆口类中的盲鳗是以前肾作为排泄器官的。

 

中肾:

是鱼类和两栖类胚胎期以后的排泄器官,位于前肾后方的体腔中部,到中肾阶段,原来的中肾导管纵裂为二,一条为中肾导管(吴氏管),为中肾总导管,在雄性兼有输精作用;另一条牟勒氏管在雄性退化,在雌性演变成输卵管。

 

后肾:

是羊膜动物胚胎期以后的排泄器官,其发生时期和生长的部位都在中肾之后,位于体腔的后部。

七、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

⑴圆口纲:

五部脑,一平面,脑N10对,脊N的背根、腹根不相联合。

⑵鱼纲:

五部脑,一平面,脑N10对,脊N的背根、腹根相联合。

 

⑶两栖纲:

五部脑,一平面,脑N10对,出现原脑皮,大脑半球分开,小脑不发达。

⑷爬行纲:

五部脑,出现弯曲,脑N12对,出现新脑皮。

 

⑸鸟纲:

大脑增大,纹状体发达,小脑发达,出现横沟。

 

⑹哺乳纲:

大脑高度发达,大脑皮层出现沟回,各中枢在大脑集中

八、各纲皮肤及其衍生物

1)圆口纲:

皮肤柔软,表面光滑无鳞,富粘液腺

2)鱼纲:

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是上皮组织,由外胚层形成,真皮是结缔组织,由中胚层形成;衍生物有:

黏液腺、毒腺、鳞片和色素细胞

3)两栖纲:

皮肤裸露,富于腺体(现代两栖类显著特征);由表皮组织和真皮组成,表皮有不同程度的轻微角质化。

4)爬行纲:

皮肤干燥,缺乏腺体(减少失水)具有来源于表皮的角质鳞片或兼有来源于真皮的骨板;真皮内的色素细胞发达。

5)鸟纲:

薄、松(便于肌肉剧烈运动),缺乏腺体;大型皮肤腺是尾指腺(保护羽毛不变形,防水);皮肤外具有表皮所衍生的角质物,如羽毛(鸟类独有的)、角质喙、爪和鳞片等;冠和垂肉有真皮构成。

6)哺乳纲:

表皮和真皮均加厚,体表被毛(表皮角质化产物),皮肤腺非常发达

十、动物所特有的结构、器官

刺细胞——腔肠动物——来源于外胚层(水螅纲)(钵水母纲内外胚层都有)

齿舌——软体动物(除双壳纲)

水管系统——棘皮动物——由体腔演变而成

羽毛——鸟类——皮肤衍生物

十一、无脊椎动物一些结构的来源

外胚层:

生殖腺(水螅纲);原肾型排泄系统(扁形动物、假体腔动物)、马氏管(昆虫)

内胚层:

生殖腺(水母纲、珊瑚纲)

中胚层:

生殖腺、生殖腺管道、附属腺(扁形动物、环节动物);后肾型排泄系统(环节动物、软体动物)、马氏管(蛛形纲成虫)

原肾型排泄系统和后肾型排泄系统的区别:

来源:

原肾型:

外胚层后肾型:

中胚层

结构特点:

原肾型:

一端开口于体外(肾孔),另一端为盲端(焰细胞)——一端开口

后肾型:

一端开口于体外(肾孔),另一端于体内(肾口)———两端开口

功能:

原肾型:

调节渗透压(主)、排泄(次)

后肾型:

调节渗透压(次)、生殖、排泄(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